认知语言学的汉英隐喻翻译方法探究

合集下载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汉英口译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桥梁。

在口译过程中,隐喻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语言艺术性,常成为翻译的难点。

关联理论为口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它强调语境、认知和交际的关联性,对隐喻翻译具有指导意义。

本文旨在从关联理论视角出发,探讨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的策略。

二、关联理论简述关联理论是由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需要结合语境寻求最佳的关联性。

在翻译中,关联理论强调原文与译文之间的认知联系,以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推理和解释作用。

这一理论对于口译中的隐喻翻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汉英口译中隐喻的特点汉语和英语在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导致两种语言中的隐喻存在差异。

汉语中的隐喻往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意象,而英语中的隐喻则更注重逻辑性和抽象性。

因此,在汉英口译中,隐喻的翻译需要充分考虑两种语言的差异,寻求恰当的翻译策略。

四、关联理论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策略(一)文化背景的关联性在汉英口译中,隐喻的翻译需要充分考虑文化背景的差异。

译者应通过了解两种文化的背景知识,寻求文化背景之间的关联性,以便更准确地翻译隐喻。

例如,汉语中的“龙”往往象征着吉祥、尊贵,而在英语中,“dragon”则可能被理解为凶猛的生物。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结合文化背景进行解释和转换。

(二)语境信息的关联性语境信息是理解隐喻的关键。

在口译过程中,译者需要结合上下文和语境信息,寻找最佳关联性,准确理解并翻译隐喻。

例如,在政治演讲中,“春风化雨”可以翻译为“t o bring about change gently and effectively”,通过解释语境信息,使译文更加贴近原文含义。

(三)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在汉英口译中,直译与意译相结合是一种有效的隐喻翻译策略。

直译可以保留原隐喻的形式和结构,而意译则可以根据语境进行解释和转换。

浅析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语隐喻的汉译策略

浅析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语隐喻的汉译策略

浅析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语隐喻的汉译策略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英语隐喻形式简单,语义丰富,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相似性、民族性、文化性和主观性等本质特征。

在汉译英过程中,需要遵循符合英汉文化背景、符合英汉语言表达习惯、英汉意义对接完整、语言通顺优美等原则,采取以意译为主、直译为辅,喻意为主、喻体为辅,目标语言为主、源语言为辅等汉译方法,从而达到“信、达、雅”的翻译目的。

标签:认知语言学;英语隐喻;汉译策略一、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隐喻的概念和本质要理解隐喻的概念和本质,首先要明白隐喻产生的途径和过程。

语言的形式总是有限的,而人们要表达的意思却是无限的,产生于使用过程中的实际需要。

如汉语的常用汉字就7000字,英语也只有26个字母,这些汉字和字母的简单组合远远不能反映人们多样化的表达意图。

于是,人们便想办法让有限的形式表达无穷的意思,一些形式和客观世界相联系的特质就决定了该形式具有表达多重意思的可能性。

这种可能性建立在这样一种客观事实上: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有相似、对立、相关、种属等。

而相似性可以是性质、颜色、大小、状态、声音、动作、原理、功用等各个方面。

于是,人们将两方面具有相似性的事物之间互相指称,往往用具体事物指代抽象概念。

因为具体事物比较容易表征,而抽象概念难以描绘。

如红色可以表示热情、积极、浪漫、喜庆、祝福等多层抽象含义。

当然这种联系有着民族的共同性,每个民族由于生活条件和民族心理的不同,对这种形式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理解的时候需要考察特定的民族历史和民族思维方式。

如美国人认为红色代表战争、恐怖、危险等。

这种高效的指称省力、经济,也符合大多数人的心理,因此可以迅速得到传播,从而成为民族语言的一部分,成为语言中的化石,成为语言中最底层的一部分,最完美地呈现出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特征,经久不衰。

这个过程就是语言隐喻的产生过程。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定义隐喻:基于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巧妙地利用人们熟悉的形象、特征、动作或哲理去指称、暗示人们尚不熟悉或不易把握的对象。

认知语言学的汉英隐喻翻译方法探究

认知语言学的汉英隐喻翻译方法探究

认知语言学的汉英隐喻翻译方法探究【摘要】作为跨语言的交际活动,翻译不是简单的语码转换,而是译者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思维认知活动。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还是人们认知的一种工具。

对于翻译而言,这无疑给隐喻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将在隐喻这一认知工具指导下探讨汉英隐喻翻译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隐喻;翻译;认知语言学引言在中国传统语言研究中,隐喻被认为是一种语言现象,对隐喻的释义总是停留在语言修饰模式的阶段,汉英双语词典里认为隐喻是比喻的类型之一,可以不用‘好像’‘像’‘如’等比喻词,在本体和喻体之间常用‘是’‘也’‘成’‘就是’等词,把某事物比拟成和它有相似关系的另外一种事物。

(《现代汉语词典(汉英双语)》,2002:2295)。

美国语言学家matthews(1971)曾把隐喻定义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格,通过它,一个通常被用于某种物体,动作的单词或表达被扩展到另一个物体或动作上(matthews,r.j.1971:413-4 25)这也是汉英翻译中文化意象缺失和喻体内涵错位的根源之一。

隐喻翻译中经常出现与喻体内涵不对应的译文,这促使人们对隐喻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近年来,隐喻的研究有了很大的突破,以lakoff 和johnson提出的隐喻的新观点构成了西方隐喻研究的核心,使隐喻研究冲破修饰学和文学的传统隐喻理论的局限,成为认知科学的范畴。

他们的新观点是:“隐喻不仅存在于语言还存在于思维和行动,我们平时思维和行动所依据的概念系统在本质上是隐喻的。

隐喻是语言深层的认知机制,构建了我们的思维,感知和行动的方式”(lakoff,johnson,1980:3-4)。

隐喻不再被看做是一种语言的修饰手段,也不单是一种语言现象,它上升为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感知和概念客观世界事物的主要认知活动,在人们认知过程中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行为。

这些隐喻的新观点对我们开展隐喻翻译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一、隐喻认知对汉英隐喻翻译的启发当代认知学研究表明,隐喻是一种感知、评估,解释世界的方式。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隐喻汉英翻译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隐喻汉英翻译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隐喻汉英翻译【摘要】认知语言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和高度理解和阐释隐喻,将隐喻提升为人类的一种认知方式和推理机制。

汉英语言中许多词汇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隐喻是汉英语言中的普遍语言现象,汉英语言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基础,因而在隐喻使用上也有较大差异。

为通过翻译有效地传递隐喻中的文化信息,人们在翻译过程中必须意识到汉英语中隐喻的重合方面,还应注重各自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思维方式。

隐喻翻译应以认知为取向,以语用等效为原则,根据源语的隐喻化过程采取异化和归化策略,以使源语中的隐喻形象得到准确完整的再现与传达。

【关键词】隐喻;认知;汉英翻译一、引言20世纪80年代以后,隐喻的含义被不断地扩展,并与人类思维和认知建立起密切的关系。

认知语言学家试图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重新认识和解释隐喻,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莱考夫和约翰逊,他们在其1980年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里正式确立了隐喻在认知中的地位。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方式,而且是一种认知方式和推理机制。

认知语言学普遍认为,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活动,它对人类认识世界产生着潜在的深刻的影响,因而对范畴化、概念结构、思维推理的形成过程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莱考夫将隐喻视为人们思考、行动和表达思想的系统方式,即隐喻概念。

本文基于隐喻作为修辞手法和认知方式的理论,重点从认知的视角分析隐喻的汉英互译过程。

三、汉英隐喻的认知异同隐喻认知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普遍思维方式,但各民族通过各自的隐喻认知认识客观世界时却呈现出不同的个性。

我们不仅要重视汉英两种语言中隐喻认知的共性,更要注重他们之间的个性差异。

先看其共性,如汉英民族都把对自己身体的认识作为始源域,把身体各部位以各种方式投射到不熟悉的外部事物中,即目标域,这就是人体隐喻认知。

汉英语言中存在大量与人体部位相关的隐喻表达,例如,汉语中有“洞口”,英语中有“mouthofacave”;汉语中有“政府首脑”,英语中有“headofgovernment”等。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英语隐喻翻译分析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英语隐喻翻译分析

学术论坛/ A c a d e m i c F o r u m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英语隐喻翻译分析马霜(吉林建筑科技学院,吉林长春130000)摘要:隐喻是一种较为含蓄的比喻形式,是通过表面上的意思来表达另一种深层次的意思,其不仅在中文中经 常使用,在英文中的使用频率也比较高。

在英语文章中,无论是词汇还是语法都经常出现隐喻,这些隐喻既有 简单的也有复杂的,既有明显的也有非明显的。

站在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可将隐喻看作是人类重要的认知 方式之一,这就给英语隐喻的翻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文章对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英语隐喻翻译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英语隐喻;翻译隐喻属于比喻的范畴,可将其看作一种特殊的明喻,只是采用的表达方式更加含蓄委婉。

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进行英语隐喻翻译的时候会遇到诸多困难,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加强这方面的深入研究,而通过将认知语言学引入到英语隐喻翻译研究之中,可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英语这门语言,更加深入地了解隐喻所要表达的意思,从而进行准确地翻译。

1英语隐喻的概述1.1隐喻的定义在英语中,对隐喻概念的界定有很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是:a com parison b e tw e e n tw o th in g s,b a s e d on resem b lan ce or sim ilarity,w ithout using‘lik e’or‘a s’。

真正 把隐喻提升到认知层面的是认知语言学的创始者来考夫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明确提出了“隐喻的认知语言观”,这就把隐喻从纯语言的范畴上升到了思维认知的范畴。

来考夫强调隐喻存在于方方面面,不但出现在语言中,同时也隐藏于思维中,存在于人们的概念体系之中,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他将隐喻概括为“跨概念域的映射”。

换种说法,隐喻是人们把特定领域的经验用于理解或说明另一领域经验的一类认知活动,是产生新语言意义的源头,本质上讲,隐喻就是借助另一种事物来解释某类事物,它是将不同概念有效联系起来的思维与认知方式,这 就是所谓的隐喻的认知现象。

从认知视角探讨英语隐喻的基本特征及翻译策略

从认知视角探讨英语隐喻的基本特征及翻译策略

从认知视角探讨英语隐喻的基本特征及翻译策略隐喻是英语和汉语共有的一种修辞现象。

在认知功能视角下分析英语与汉语中的隐喻现象,既可以为读者理解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现象提供相关的理论知识,又可以为认知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发展打下实践的基础,尤其对英汉两种语言的互译实践更有不可低估的指导作用。

因此,有必要结合认知功能语言学的理论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及其相关问题进行逐一的阐释和说明。

认知功能视角下的英汉语法隐喻研究应该着重关注以下问题的探讨:研究中的语法隐喻观、语法隐喻研究材料的选择、认知功能视角下的语法隐喻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一、隐喻及其隐喻观1. 隐喻隐喻就是一种修辞学现象,它广为地存有于英语和汉语中。

在英语中,所谓的隐喻就是比喻修辞学下的一个分类。

即为在具体内容的运用过程中,它不采用 like、as 这样的比喻词做为自己的标志,而是通过更为隐密的一种方式并使语言在具体内容的交际活动中呈现比喻的特点。

因此,它被称作隐喻,即为一种以“隐密”的方式而构成的比喻现象。

在汉语的修辞学体系中,虽然没用“隐喻”这一术语去指代这一特定的修辞学现象,但汉语修辞学体系中的“暗喻”却与其相当,它们都就是以不能发生“比喻词”而形成的比喻现象。

隐喻的构成可以存有多种途径,而其中以语法做为隐喻手段而发生的语法隐喻则就是心智功能语言学研究的重点。

2. 隐喻观所谓的隐喻观是对隐喻问题持有的基本观点或者说就是对隐喻现象持有的根本性观念。

在心智功能语言学中,研究者必须存有一种系统化的隐喻观。

即为所谓的系统化的隐喻观是指隐喻的构成就是一种系统化的过程,在隐喻系统化的过程中任何一种语言因素都可以沦为隐喻构成的因素。

3. 语法隐喻及其相关研究根据上边的系统化的隐喻观,在心智功能语言学研究的视域下,隐喻研究必须牵涉至语言交际和语言本身形成的各个因素。

例如,对于前者而言,语言交际中的语境可以影响至语言中的隐喻修辞学;对于后者而言,语言本身的语法规则也可以沦为隐喻形成的有关因素。

英汉隐喻对比研究与翻译——从认知语言学和文化的角度

英汉隐喻对比研究与翻译——从认知语言学和文化的角度

知模 式。人 类 通过 隐喻 来认识 、 了解世 界 。 隐喻 的英 汉 对 比研 究有 助 于 揭 示 英 汉 两种 语 言 的本 质 。 本 文从 认 知 语 言 学和 文化 的 角
度 来做 英 汉 隐喻 对 比的基 本研 究 , 以便使 我 们 对英 汉 隐喻 形 成更 全 面 的认 识 。
英 汉 隐 喻 对 比研 究 与翻 译

从 认 知 语 言 学 和 文 化 的 角 度
李跃 璧
6 10 四 川省都 江堰 市成 都 东软 信 息技 术 学 院 180
【 摘
要】 认知语言学指 出, 是用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 隐喻 它不仅是一种语 言的修辞手段 , 而且是一种重要的认
了有关 “ 生 ” 下 列 说 法 : 生 是 舞 台人 生 是 一 场 戏/ 生 是 人 的 人 人

英 汉认 知隐喻简介
G ao 提 出 的当 代隐 喻 理论 引 发 了新 的隐 喻 研 究 热 潮 , .Lkf
使 隐 喻 研 究 发 生 了 根 本 性 变 革 ,其 标 志 是 18 90年 Lkf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o
( 发域 ) 结构 直接 映射 到另 一概念 域 ( 始 的 目标 域 ) 隐 喻 。 的 (ono :9 1 隐 喻意 义 的理 解实 际 上 就是 将 始 发 域 的经 验 映 Jhsn 18 ) 射 到 目标域 , 而 达 到 重 新 认 识 目标 域 特 征 的 目的 。例 如 : r 从 A—
T ee a f s i h r o e她说话 的声音冷冰冰的。 hr w s r tn e i . o v c
H r y s eer nn a . 泪 如雨 下 o e e r a i t r 她 e w i ge s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隐喻的翻译方法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隐喻的翻译方法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隐喻的翻译方法作者:张萌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21年第01期内容摘要: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翻译是一种思维活动,二者有不少共通之处。

本文重点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分析隐喻英汉互译过程,通过举例的方式探讨隐喻翻译的方法。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隐喻翻译本文主要探讨的是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隐喻的翻译方法,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钻探的是语言普遍性规则与人类认知规律之间的关联。

(李福印2008:14)是一门兴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语言研究学科,是一个独立的学派。

该学派认为语言是认知世界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基于客观世界的同一认识,不同民族语言的共性不是语言形式的共性,而是人的认知心理的共性。

(赵艳芳2002:13)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说,理论上讲,任何一种语言形式我们都可以理性的解释它。

因为任何一种语言现象,包括非常规语言现象,它背后总存在着一种认知规律。

”(汪立荣2004:272)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意义,所以隐喻成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重点。

语言学不再是对语言内在特征的独立解释,而是揭示和解释人类认知的有力手段。

本文将侧重点放在了认知方面,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剖析隐喻英汉互译,通过举例的方法探究隐喻翻译的方法。

1.隐喻的定义隐喻是一种以乙事物的名义描述甲事物的修辞手法。

(陈道明,2002)诗歌中使用最普遍。

其比较通常是含蓄的;明喻中的比较则是相对明确的。

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修辞方法,能指出了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而且不使用喻词。

通常情况下,隐喻包括本体(tenor)、喻体(vehicle)、喻底(ground)三个部分。

(程同春,2005:36)。

例如:Don’t blame him.He’s just a stupid donkey.这句话中,he是本体,donkey是喻体,stupid是喻底。

罗念生认为:隐喻是根据类比的原则所作的隐性比较。

(罗念生,1986)2.隐喻的翻译方法译者在翻译隐喻时有多种选择:意译以传递准确信息,或稍加修改,或直译,不改变其句式以求文本形式对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语言学的汉英隐喻翻译方法探究
【摘要】作为跨语言的交际活动,翻译不是简单的语码转换,而是译者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思维认知活动。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还是人们认知的一种工具。

对于翻译而言,这无疑给隐喻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将在隐喻这一认知工具指导下探讨汉英隐喻翻译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隐喻;翻译;认知语言学
引言
在中国传统语言研究中,隐喻被认为是一种语言现象,对隐喻的释义总是停留在语言修饰模式的阶段,汉英双语词典里认为隐喻是比喻的类型之一,可以不用‘好像’‘像’‘如’等比喻词,在本体和喻体之间常用‘是’‘也’‘成’‘就是’等词,把某事物比拟成和它有相似关系的另外一种事物。

(《现代汉语词典(汉英双语)》,2002:2295)。

美国语言学家matthews(1971)曾把隐喻定义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格,通过它,一个通常被用于某种物体,动作的单词或表达被扩展到另一个物体或动作上(matthews,r.j.1971:413-4 25)这也是汉英翻译中文化意象缺失和喻体内涵错位的根源之一。

隐喻翻译中经常出现与喻体内涵不对应的译文,这促使人们对隐喻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近年来,隐喻的研究有了很大的突破,以lakoff 和johnson提出的隐喻的新观点构成了西方隐喻研究的核心,使隐喻研究冲破修饰学和文学的传统隐喻理论的局限,成为认知科学的范畴。

他们的新观点是:“隐喻不仅存在于语言还存在
于思维和行动,我们平时思维和行动所依据的概念系统在本质上是隐喻的。

隐喻是语言深层的认知机制,构建了我们的思维,感知和行动的方式”(lakoff,johnson,1980:3-4)。

隐喻不再被看做是一种语言的修饰手段,也不单是一种语言现象,它上升为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感知和概念客观世界事物的主要认知活动,在人们认知过程中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行为。

这些隐喻的新观点对我们开展隐喻翻译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一、隐喻认知对汉英隐喻翻译的启发
当代认知学研究表明,隐喻是一种感知、评估,解释世界的方式。

人们认知隐喻是也是以认知者经验为基础,通过思想深层的认知网络,接通认知者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刘法公,2008)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认知工具,汉英隐喻比较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因为有了思维才有隐喻,才有对隐喻的正确理解,才能展开汉英隐喻对比,完成恰当的汉英隐喻翻译。

这些隐喻的新观点引入到汉英隐喻翻译研究中,开拓隐喻译者的翻译思维,促进他们以隐喻认知者经验为基础,调动思想深层认知网络,建立与译入语文化之间的桥梁,从而找到改进汉英隐喻翻译的新方法,提高汉英隐喻的质量。

隐喻汉英翻译要求译者运用思维搞清楚原文喻体和译文喻体特征
的内涵,通过语义特征的比较建立两者的隐喻关系,而这个隐喻关系也是通过认知者的思维才能完成,在解读原文喻体内涵时候,通过比较对汉英文化意象进行转换而不是抹杀掉原文喻体的特征,因为失去了那些带有深远历史文化内涵的喻体特征,意象也就完全消
失,也谈不上隐喻,所以我们在隐喻翻译过程中要保持隐喻特征,尽可能传达源语的文化特色,而且还要弥补文化喻体的缺失,接通汉英隐喻的关联文化内涵,(刘法公,2008)不能逾越译入语文化和译入语读者的可接受限度。

二、汉英隐喻翻译方法
就汉英隐喻而言,两者都蕴含各自的文化意象。

隐喻汉英翻译首先不是汉语与英文词语简单对应,从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中我们得到了启发,设想既然隐喻的创建理解是认知者的思维过程,那么在进行汉英隐喻翻译时,要想保持原文喻体特征,把原文喻体的寓意与译文喻体的寓意的关联文化接通,译者也必须通过两种文化和语言的思维过程,这样才能译出内涵和原文喻体特征一致的译文,笔者认为具体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一)直译加释义法
隐喻是通过一事物解释另一事物,隐喻汉英翻译核心是汉英文化意象的转换,最理想的隐喻翻译是保留汉语中富含汉语文化特征的隐喻喻体,让英语读者欣赏到汉语隐喻中原汁原味的生动意象,同时又能顺利传递文化内涵,接通英汉关联文化内涵。

所以就要直译喻体,再通过增加普通释义词句弥补那些表达不清的意象。

例如:他们做这件事也算是被逼上梁山。

有人把它直译为they were forced to climb up mount liang to do this work.也有人把它意译成they were forced to join the liangshan mountain rebels.前者会让英语读者产生误解,误以为有人被逼到梁山上去
干活,后者虽能够消除误解,但其中的喻体和寓意没有得到体现,文化色彩暗淡。

“逼上梁山”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是那些对中国文化背景知识了解不足的英语读者无法了解的,但是如果采取直译加释义法,翻译成they were be forced onto mount
liang---concerned but desperate for a way out.其意义马上就豁然开朗了,既能汉那个英文读者分享到汉语的文化意象,又能领会其内涵。

(二)借用法
在隐喻汉英翻译中,译者应该考虑汉语隐喻被翻译成英语后能否被英语为母语的人接受,当源于中的表达方式在译入语中找不到“形同异同”的表达对等表达方式时,可以在保留原文交际意义的基础上,借用译入语中与汉语隐喻的喻体意象基本一致的英语喻体来替换原文中的喻体。

例如:雪上加霜一词的译法。

有人将它意译成one disaster after another. 汉英大词典上将它译成add to the misfortunes of a man who is already misfortunate.表面看是都传达了这个成语的内涵,实际上,前者给外国读者的寓意仅仅是“接连遭受灾害”,后者让外国读者欣赏到的不过是被剥夺掉文化内涵和隐喻特征的结构散
乱的句义,可见文化亏损有多么严重。

汉语思维者都能通过“寒上加寒,更加冰冷”这个场景而联想到它的寓意”一再遭受灾害,损害越来越严重。

而对于外国读者,特别是英文读者来说,由于英文中没有用:“雪”和“霜”作为喻体来比喻“一再遭受灾害,事态
越加严重”的隐喻表达,所以他们是体会不到这些带有深刻历史文化内涵的文化意象,而要弥补这种文化亏损,我们可以借用add fuel to the flame这个隐喻表达,加上situations getting worse来翻译“雪上加霜”虽然不完全一致,但是可以通寓达义,让译文读者产生和源语读者同样的感受。

结语
隐喻的翻译过程,是汉英跨文化交际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转换汉英思维的过程。

隐喻翻译要求译者深刻理解汉语隐喻,寻找与汉语喻体内涵一致的英语隐喻,从而向英语读者反映原文鲜明的文化意象,传递正确的文化信息。

我们不能期望任何翻译方法可以解决隐喻汉英翻译中的所有问题,笔者提供的方法也只能解决一部分汉英隐喻的翻译,希望对隐喻译者可以有所借鉴。

【参考文献】
[1]matthews, r. j. concerning a “linguistic theory” of metaphor [j]. foundations of language.1971,vol(7):413-425.
[2] lakoff,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press, 1980.
[3]刘法公.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