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解剖生理学
口腔解剖生理学

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解剖生理学是研究口腔结构和其功能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它涉及人类口腔的解剖结构、生理特点以及与食物消化、嚼食和语言等相关的生理过程。
了解口腔解剖生理学对于维持口腔健康、理解口腔疾病的发生机制以及有效的治疗方案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基本知识和相关领域的应用。
一、口腔解剖结构口腔是以牙齿为基础的一个复杂结构,包括口腔腔、口腔腔壁、口腔腔底和口腔门等部位。
口腔腔是口腔的中心空腔,分为上下两腔,分别与鼻腔和咽腔相连。
口腔腔壁由上颔骨、下颌骨、颊粘膜、舌、唇等组成,是口腔的衬壁。
口腔腔底包括舌骨、舌肌、喉咽顶、颊垂等结构,起支持、固定和调节舌头和颊粘膜的作用。
口腔门指的是口腔进出的通道,包括唇、颌、舌、腭等组织。
在口腔内,牙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结构。
牙齿由牙冠和牙根组成,通过牙槽骨和牙周组织固定于颌骨上。
牙齿的解剖结构包括牙釉质、牙本质、牙髓腔等。
牙釉质是牙齿表面的最外层,具有很高的硬度,能够保护牙齿免受外界刺激。
牙本质是位于牙釉质下的组织,包括牙质和牙本质管道。
牙髓腔是牙齿中心的空腔,内部含有神经和血管,对于牙齿的感觉和营养供应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口腔生理过程1.食物消化口腔是食物消化的第一个环节。
在进食过程中,牙齿的咀嚼作用能够将食物细碎化,并与唾液混合。
唾液中含有酶类,如淀粉酶和蛋白酶,能够开始食物的化学消化。
同时,口腔内的牙齿和舌头的运动也能够增加食物与唾液的混合程度,促进消化酶的作用。
通过这一过程,食物得以更好地被消化和吸收。
2.咀嚼和吞咽咀嚼是口腔的重要功能之一。
通过牙齿的咀嚼运动,食物被细碎化,便于消化和吸收。
同时,咀嚼还能够刺激唾液分泌,提高食物的湿润度,增加进食的舒适感。
咀嚼过程在牙齿、颌骨和面颊肌等结构的协同作用下完成。
吞咽是将口腔内的食物经过咽喉进入食管的过程。
吞咽过程中,喉咙的运动可以关闭气道,防止食物误入气管而引发窒息。
同时,喉咙肌肉的收缩也能够推动食物进入食管,促进消化的进行。
口腔解剖生理学

口腔解剖生理学重点归纳一、名词解释1.三角崎(triangular ridge):为合面牙尖两斜面汇合而成的细长形的牙釉质隆起。
每条三角崎由近中和远中两斜面汇合而成。
2.横嵴(transverse ridge):为合面相对牙尖两三角崎相连,横过合面的细长形牙釉质隆起,为下颌第一前磨牙合面的重要解剖特征。
3.斜嵴(obligue ridge):合面斜形相对的两牙间三角崎相连,称为斜崎。
为上颌第一磨牙重要的解剖标志。
4.牙列《6成设历口):牙按照一定的顺序、方向和位置排列成弓形,称为牙弓或牙列。
5.纵合曲线(sagital curve of occlusion):矢状方向的合曲线称为~。
6.横合曲线(transverse curve of occulusion):冠状方向的合曲线称为~。
7. Spee curve:即司皮曲线。
为连接下颌切牙的切缘、尖牙的牙尖、前磨牙的颊尖以及磨牙的近、远中颊尖的连线。
该连线从前向后是一条凹向上的曲线,为下颌牙列的纵合曲线。
8.横合曲线(transverse curve of occulusion):又称Wilson曲线。
在上颌,为连接双侧同名磨牙颊、舌尖形成一条凸向下的曲线,即上颌的横合曲线。
同样,连接下颌双侧同名磨牙颊、舌尖形成一条凹向上的曲线,称为下颌的横合曲线。
9.牙尖交错合(intercuspal occlusion,ICO):是指上、下颌牙牙尖交错,达到最广泛、最紧密接触时的一种咬合关系。
10.覆合(over bite):是指牙尖交错合时,上颌牙盖过下颌牙唇(颊)面的垂直距离。
正常时为2~4mm。
11.覆盖(。
丫6「jet):是指牙尖交错合时,上颌牙盖过下颌牙的水平距离。
正常时为2〜4mm。
12.牙尖交错位(intercuspal position, ICP):牙尖交错合时,下颌骨相对于上颌骨或颅骨的位置。
13.后退接触位(retruded contact position,RCP):从牙尖交错位开始,下颌还可以向后下移动少许(约1mm),此时,后牙牙尖斜面部分接触,前牙不接触,髁突位于其在下颌窝中的最后位置,从该位置开始,下颌还可以作侧向运动,下颌的这个位置称为〜。
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定义

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定义口腔解剖生理学是指对于口腔内部器官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研究。
它包括口腔的解剖结构、口腔内的生理过程、口腔内器官的功能以及口腔内部的变化和调节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对口腔解剖生理学进行探讨。
一、口腔的解剖结构口腔是指人体口腔内部的空腔,由口腔前部的口腔门、口腔上颌和下颌骨、颊部、唇、舌、牙齿以及口腔后部的咽部组成。
口腔内部还包括牙龈、牙齿、舌苔、舌头、颊粘膜、口腔黏膜等。
二、口腔内的生理过程口腔内的生理过程主要包括咀嚼、吞咽、唾液分泌、语音发声等。
咀嚼和吞咽是口腔内的基本生理过程,而唾液则是口腔内的一种重要分泌物,它能够帮助食物的消化,保持口腔湿润,防止口腔疾病的发生。
此外,口腔内的舌头和口腔黏膜也是语音发声的重要器官。
三、口腔内器官的功能口腔内的器官主要包括牙齿、舌头、唾液腺等。
牙齿是口腔内的重要器官,它们的主要功能是咀嚼食物、保护口腔黏膜和维护面部外貌。
舌头是掌握语言的重要器官,它能够识别口腔内的味道、分泌口腔内的唾液、帮助咀嚼和吞咽等。
而唾液腺则是分泌口腔内的唾液,帮助消化和保护口腔黏膜。
四、口腔内部的变化和调节口腔内部的变化和调节包括口腔内的血液循环、神经调节等。
口腔内的血液循环主要是指口腔内的血液供应和回流,它能够维持口腔内的正常代谢。
神经调节则是指通过神经系统对口腔内的器官进行调节,维持口腔内的正常功能。
口腔解剖生理学是对于口腔内部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研究,它包括口腔的解剖结构、口腔内的生理过程、口腔内器官的功能以及口腔内部的变化和调节等方面。
对于口腔健康的维护和口腔疾病的治疗都有重要的意义。
口腔解剖生理学_图文

*固有口腔
固有口腔:是口腔的主要部分,其范 围上为硬腭和软腭,下为舌和口底, 前界和 两侧界为上下牙弓,后界为咽 门。
解剖外形标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主要为牙冠、腭、舌 及口底的外形。
口腔的组织器官
唇 (lips)
分为皮肤、肌和黏膜三层。 唇部皮肤有丰富的汗腺、皮脂腺和 毛囊,为疖痈的好发部位。
颊 (cheeks)
淋巴组织
颌面部的淋巴组织分布极其丰富
常见淋巴结有:腮腺淋巴结、颌上 淋巴结、颌下淋巴结、颏下淋巴结 和位于颈部的颈浅和颈深淋巴结
淋巴结对于炎症、肿瘤的诊断、肿 瘤的治疗、转移及预后具有极其重 要的临床意义
神经
主要感觉神经:三叉神经
第五对脑神经,为脑神经中最大者。 主管颌面部的感觉和咀嚼肌的运动。 自颅内三叉神经半月节分三支出颅,即眼支、上
颌支、下颌支
主要运动神经:面神经
面神经( 第Ⅶ对脑神经神经):主要为运动神经 ,伴有味觉和分泌神经纤维,支配面部表情肌、 颈阔肌等
涎腺
口腔颌面部有三对大涎腺:腮腺、颌下腺、舌下 腺,及多个小黏液腺
腮腺: 最大,主要分泌浆液,有面神经分支穿
过,开口于正对上颌第二磨牙的颊侧黏膜上
颌下腺: 分泌浆液为主,少量粘液,开口于舌
等。 自然皮肤皮纹:向不同方向形成天然的皮肤皱纹
。 常因先天性或后天性疾患:导致颜面畸形和功能
障碍。 疾患容易波及毗邻部位:如颅内和咽喉部等
第二节 口腔
以牙列为界 口腔前庭(vestibule of
mouth) 固有口腔(proper cavity of
mouth)。
*口腔前庭
肌肉
因功能分咀嚼肌群与表情肌群
口腔解剖生理学pptppt课件

.
4
吞咽功能
• 吞咽的过程及相应的解剖基础 • 吞咽的神经支配 • 吞咽对颌面、 生长发育的影响
.
5
吞咽的过程及相应的解剖基础
• 第一期(食团由口腔至 咽)
• 第二期(食团由咽至食 管上段)
• 第三期(食团由食管下 行至胃)
.
6
吞咽的神经支配
• 感受器:软腭、咽后壁、会厌和食管等处 • 中枢神经:皮质高级中枢和脑干吞咽中枢 • 传入神经:支配软腭的三叉神经和舌咽神经,支配咽后壁
第四章 口腔其他功能
The End
.
33
• 釉质内无温度觉感受器,只有当牙本质小管液受 刺激而产生流动才能感受到刺激,牙髓对冷、热 的刺激常是以疼痛形式表现出来
.
29
口腔黏膜对温度的耐受力大于皮肤的原因
• 口腔黏膜经常与温度较高的食物接触,因而提高 了对温度的耐受力和适应性
• 唾液能缓冲过冷、过热食物对口腔黏膜的刺激 • 口腔黏膜的痛觉阈值较高,因而具有一定的耐受
唇颊肌及咽上缩肌则从外侧向牙列及颌骨施加压力使牙列及颌骨内外侧的生长压力趋于平衡吞咽时升颌肌群将下颌固定于牙尖交错位降颌肌群收缩牵引舌骨向上这种牵引力能刺激下颌骨的生长发育第二节第二节言语功能言语功能言语speech通称说话是人与人交往中表达意识活动的基本方式口腔的缺损或畸形对语音的影响发音的解剖基础和特征发音的解剖基础和特征舌是口腔中最灵活的发音器官它能与口腔内许多部位联合作用发音器官的神经支配发音器官的神经支配支配发音器官的有关神经及管理部位大脑皮质与言语活动大脑皮质与言语活动运动性语言中枢说话中枢位于额下回后13处听觉性语言中枢位于颞上回后部视觉性语言中枢阅读中枢位于角回支配发音器官的有关神经及管理部位支配发音器官的有关神经及管理部位口腔的缺损或畸形对语音的影响口腔的缺损或畸形对语音的影响戴修复体影响发音的清晰度第三节第三节感觉功能感觉功能痛觉本体感觉本体感觉本体感觉对行使口腔功能的影响咀嚼系统的本体感受器咀嚼系统的本体感受器咀嚼系统的本体感觉主要来源于颞下颌关节的韧带咀嚼肌肌梭腱梭以及牙周膜本体感受器所接受的本体感受刺激本体感觉传导通路了解本体感觉传导通路了解来自腱梭和关节感受器的本体感觉纤维起自半月神经节内的神经元止于三叉神经脑桥核投射至大脑皮质初级与次级躯体感觉区来自肌梭牙周膜本体感受器的感觉纤维穿经半月神经节上行终止于三叉神经中脑核并传导至丘脑和大脑皮层相应区域本体感觉对行使口腔功能的影响了解本体感觉对行使口腔功能的影响了解正常的本体感觉对于正确地行使口腔功能是不可或缺的然而异常的本体感觉会扰乱正常的咀嚼肌活动和口腔功能的行使对咀嚼系统的功能甚至结构造成损害导致某些症状的产生如咬异物磨牙症情绪障碍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磨牙症患病率较高危害重味觉味觉影响味觉的因素味觉感受器味觉感受器味觉感受器是味蕾主要布于轮廓乳头菌状乳头和叶状乳头内
口腔解剖生理学基础

学习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基本观点是进化形态、功能相互影响和人体整体性。
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定义:
口腔解剖生理学包括牙体解剖及牙弓与牙合、口腔颌面颈部解剖、口腔生理三个部分。
是一门研究人体口腔、颌面、颈部等各部位的形态结构,尤其是牙的正常形态、咬合关系、发育规律以及口腔生理功能的一门科学。
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发展:
作为口腔医学基础学科的口腔解剖生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正在发展中的学科,其学科内容仍在不断地充实和改进。
公元前3世纪的《黄帝内经》中曾对牙的萌发时间,以及有关的口腔生理知识有所记载。
口腔医学教育和口腔保健事业得到了迅速地发展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科研方面成果卓著;全国许多医学院校相继开设了口腔医学专业,培养了大批高、中级口腔医学专业人员,为我国口腔保健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从某种程度上讲,口腔解剖生理学在口腔医学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口腔解剖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口腔颅面颈部的层次关系和器官结构的形态、功能及其临床应用的科学,是随着口腔医学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一门学科。
图谱是形态学科的直观显示形式,能帮助人们建立人体器官结构的三维空间立体构型和表达文字理论所无法描述清楚的一些内容。
因此,有必要根据口腔医学专业的需要,以标本和影像的形式将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内容整理成册,以便医学生和临床医师参阅。
口腔解剖生理学重点整理(精.选)

一、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定义和任务定义:口腔解剖生理学是一门以研究口腔、颅、面、颈部诸部位的正常形态结构、功能活动规律及其临床应用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二、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发展简史三、学习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基本观点1、进化发展的观点2、形态与功能互相影响的观点3、人体整体性观点四、学习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基本观点(一)注意实践(二)善于总结(三)多加强化第二章牙体解剖生理第一节牙的演化一、各类动物牙的演化特点(一)鱼类:单锥体、同形牙、多牙列、端生牙(二)两栖类:单锥体、同形牙、多牙列、端生牙(三)爬行类:单锥体、同形牙、多牙列、侧生牙或槽生牙(四)鸟类:单锥体牙(五)哺乳类:异形牙、双牙列、槽生牙*牙的演化特点:1、牙形由单一同形牙向异形牙演化2、牙数由多变少3、牙替换次数有多牙列向双牙列演化4、牙根从无到有5、牙的分布由广泛至集中于上、下颌骨6、牙附着于颌骨的方式由端生牙至侧生牙,最后向槽生牙演化二、牙体形态演化学说(一)三尖学说(二)联合学说第二节牙的分类、功能及临床牙位记录一、牙的分类1、乳牙、恒牙2、根据牙的形态和功能乳牙:乳切牙、乳尖牙、乳磨牙恒牙:切牙、尖牙、前磨牙、磨牙3、前牙、后牙二、牙的功能(一)咀嚼(二)发音和言语(三)保持面部的协调美观三、临床牙位记录(一)部位记录法(二)Palmer记录系统(三)通用编号系统(四)国际牙科联合会系统第三节牙的组成部分一、外部观察(一)牙冠:解剖牙冠系牙釉质覆盖的部分,牙冠与牙根以牙颈为界临床牙冠为牙体露于口腔的部分,牙冠与牙根以龈缘为界(二)牙根:解剖牙根系牙骨质覆盖的部分,牙根与牙冠以牙颈为界临床牙根为牙体在口腔内不能见到的部分,牙根与牙冠以龈缘为界(三)牙颈:牙冠与牙根交界处二、剖面观察(一)牙釉质:构成牙冠表层的硬组织,也是牙体组织中高度钙化的最坚硬的组织(二)牙骨质:是构成牙根表面的硬组织(三)牙本质:是构成牙体的主质,位于牙釉质与牙骨质的内层(四)牙髓:是充满在髓腔中的蜂窝组织,内含血管、神经和淋巴管第四节牙体一般应用名词及表面解剖标志一、牙体一般应用名词(一)应用术语1、中线(median line)2、牙体长轴(long axis)3、接触区(contact area)4、外形高点(height of contour)5、线角(line angle)与点角(point angle)6、牙体三等分(division into thirds)(二)牙冠各面的名称1、唇面(labial surface)或颊面(buccal surface)2、舌面(lingual surface)或腭面(palatal surface)3、近中面(mesial surface)与远中面(distal surface)4、牙合面(occlusal surface)和切嵴(incisal ridge)二、牙冠表面解剖标志(一)牙冠的凸起部分1、牙尖(dental cusp)2、切缘结节(mamelon)3、舌面隆突(cingulum)4、嵴(ridge)(1)切嵴(incisor ridge)(2)轴嵴(axial ridge)(3)边缘嵴(marginal ridge)(4)三角嵴(triangular ridge)(5)牙尖嵴(cusp ridge)(6)横嵴(transverse ridge)(7)斜嵴(oblique ridge)(8)颈嵴(cervical ridge)(二)牙冠的凹陷部分1、沟(groove)(1)发育沟(developmental groove)(2)副沟(supplemental groove)(3)裂(fissure)2、点隙(pit)3、窝(fossa)(三)斜面(inclined surface)(四)生长叶(lobe)第二章牙体解剖生理第五节牙体外部形态一、恒牙外形(一)切牙组1、上颌中切牙(maxillary central incisor)(1)牙冠(dental crown):1)唇面(labial surface):切颈径大于近远中径,切缘于近中缘相交而成的近中切角近似直角,与远中缘相交而成的远中切角略为圆钝。
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基本观点

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基本观点口腔解剖生理学是研究口腔结构和功能的科学领域。
它涵盖了口腔组织的解剖结构、生理功能以及与食物摄入、言语、呼吸等相关的生理过程。
以下是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基本观点:1.口腔结构:口腔解剖生理学研究口腔内部的结构,包括唇、颊、舌、硬腭、软腭、牙齿、牙龈、咽喉等。
了解这些结构对于理解口腔的功能和相关疾病至关重要。
2.消化过程:口腔是消化系统的起始点,其中包括唾液腺分泌唾液,其中包含消化酶。
这些酶的作用开始了食物的分解,为后续的消化提供基础。
3.咀嚼和吞咽:口腔解剖生理学研究咀嚼和吞咽过程,包括牙齿和舌头在食物处理和推送食物下咽的作用。
4.言语和发音:口腔结构对于言语和发音至关重要。
舌头、唇、颊等结构参与了发音和语音产生的过程。
5.呼吸:口腔也与呼吸过程有关。
鼻腔和喉部与口腔相连,喉部的声带在语音和呼吸中发挥作用。
6.咽喉结构:咽喉是连接口腔和食道/气管的重要结构。
它在吞咽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确保食物进入食道而不误入气管。
7.口腔疾病:口腔解剖生理学也研究口腔相关的疾病和疾病的发生机制,如龋齿、牙周疾病、口腔癌等。
8.唾液腺:唾液腺的解剖和生理功能也是口腔解剖生理学的一部分。
唾液的分泌对于食物的润湿、消化和保护口腔健康至关重要。
总之,口腔解剖生理学研究口腔结构和功能,包括与消化、言语、呼吸等相关的生理过程。
这一领域对于口腔健康、疾病的理解以及口腔医学和牙科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它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口腔系统的复杂性,并为口腔健康的维护提供科学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腔解剖生理学釉质(namal):为覆盖在牙冠部表面的一层硬组织。
其基本结构是釉柱。
釉柱(enamalrod):釉质的基本结构,是细长的柱状结构,起自釉牙本质界,贯穿釉质全层而到达牙的表面。
在窝沟处,釉柱由釉牙本质界向窝沟底部。
绞釉(gnarledenamel):釉柱在近釉牙本质界内2/3弯曲,在牙切缘及牙尖处弯曲更为明显,称为绞釉。
釉柱鞘(enamalrodsheath):在一个釉柱尾部与相邻的釉柱头部的两组晶体相交处呈现参差不齐的增宽了的间隙,这类间隙构成了釉柱头部清晰的弧线边界,即所谓的釉柱鞘。
釉质生长线(incremantallineofenamel):幼稚周期性生长速率改变所形成的间歇线。
新生线(neonatalline):在乳牙和恒磨牙的磨片上,常可见的一条加重的生长线。
釉板(enamellamella):是一薄层的板状结构,垂直于牙面,有的停止在釉质内,有的达釉牙本质界,有的甚至伸到牙本质内,在磨片中观察呈裂隙状的结构。
釉丛(enameltuft):是一部分矿化较差而相对蛋白含量较高的釉柱,起自釉牙本质界向表面方向散开,呈草丛状。
釉梭(enamelspindle):是位于釉牙本质界处的纺锤状结构,在牙尖部位较多见。
釉牙本质界(enamel-dentinaljunction):是由许多紧挨着的圆弧形的小凹所构成的釉质和牙本质的交界线。
釉小皮(enamelcuticle):是指覆盖在新萌出的牙表面的一层有机薄膜,一经咀嚼即易被磨去,但在牙颈部仍可见残留。
釉面横纹(perikymata):是指釉质表面呈平行排列并与牙长轴垂直的浅凹线纹,是釉质生长线到达牙表面的部位。
釉帽(enamelcaps):釉质表面的一些不规则的帽状突起。
牙本质(dentin):为构成牙主体的硬组织,色淡黄,其冠部表面覆有牙釉质而根部覆盖牙骨质。
牙髓-牙本质复合体(pulpo-dentinalcomplex):牙本质和牙髓因为在其胚胎和功能上相互关系密切,故两者有此合称。
牙本质小管(dentinaltubule):为贯通于牙本质全层的管状空间,充满了组织液和一定量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
成牙本质细胞突起(odontoblasticprocess):是成牙本质细胞的原浆突,该细胞体位于髓腔近牙本质侧,呈整齐的单层排列。
牙本质细胞突周间隙(periodontoblastspace):为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和牙本质小管之间有一小的空隙。
限制板(laminalimitans):牙本质小管的内壁衬有的一层有机膜。
管周牙本质(peritubulardentin):围绕成牙本质细胞的呈环形透明带的的间质。
诺伊曼鞘(Neumannsheath):在管周牙本质和管间牙本质之间,磨片观察可见的一较清楚的交界面。
球间牙本质(interglobulardentin):牙本质钙化不良时,钙质小球之间遗留有些未被钙化的间质,此未钙化的区域称为球间牙本质。
欧文线(Owenline):牙本质发育期间受到障碍,形成的加重的生长线。
托姆斯颗粒层(Tomesgranularlaryer):在牙纵剖磨片中可见的根部牙本质透明层内侧的一层颗粒状的未矿化区。
前期牙本质(predentin):在成牙本质细胞和矿化牙本质之间总存在的一层未矿化的牙本质。
原发性牙本质(primarydentin):指牙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牙本质,它构成了牙本质的主体。
罩牙本质(mantledentin):在冠部的最先形成的紧靠釉质和牙骨质的一层原发性牙本质。
透明层(hyalinelayer):在根部的最先形成的紧靠牙骨质的一层原发性牙本质。
髓周牙本质(circumpulpaldentin):在罩牙本质和透明层内侧的牙本质又称髓周牙本质。
继发性牙本质(secondarydentin):指牙发育至根尖孔形成之后,在一生中仍继续不断形成的牙本质。
修复性牙本质(reparativedentin):也称为第三期牙本质或反应性牙本质。
为当釉质表面磨损、酸蚀、龋等而遭破坏时,牙髓深层的未分化细胞可移向该处取代变性细胞而分化为牙本质细胞,并与尚有功能的成牙本质细胞一起共同分泌牙本质基质,继而矿化而形成的牙本质。
骨样牙本质(osteodentin):成牙本质细胞常可包埋在形成很快的间质中,以后这些细胞变性,在该处遗留一空隙,很像骨组织,故称为骨样牙本质。
死区(deadtract):牙因磨损、酸蚀或龋等较重的刺激,使小管内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逐渐变性、分解、小管内充满空气,在投射光显微镜下呈黑色,故称为死区。
牙骨质(cementum):是覆盖于牙根表面的一层硬结缔组织,色淡黄,是维系牙周组织和牙的重要结构。
原发性牙骨质(primarycementum):在牙建立咬合功能之前形成的牙骨质。
继发性牙骨质(secindarycementum):在牙建立咬合功能之后形成的牙骨质。
无细胞牙骨质(acellularcementum):紧贴于牙本质表面,主要由牙骨质层板构成而无细胞,分布于牙颈部到近根尖1/3处的牙骨质。
类牙骨质(cementoid):牙骨质表面有一层刚形成尚未钙化的牙骨质即类牙骨质。
釉牙本质界(enamelo-cementaljunction):釉质和牙骨质在牙颈部相接的结构。
牙本质牙骨质界(dentino-cementaljunction):牙本质和牙骨质紧密结合的界限。
牙龈(gingiva):是保卫和覆盖在牙颈部和牙槽嵴的口腔黏膜,呈浅粉红色,坚韧而不活动。
游离龈(freeaingiva):是指牙龈边缘不与牙面附着的部分。
龈沟(gingivalsulcus):存在于牙龈与牙面之间的环状狭小的空隙。
附着龈(attachedgingiva):在游离龈的根方,紧密附着在牙槽嵴表面的牙龈。
游离龈沟(freegingivalgroove):在附着龈与游离龈相连处的一个浅的凹沟。
点彩:附着龈上的点状凹陷。
牙间乳头(interdentalpapilla):也称龈乳头。
为牙龈呈锥体状充填于邻近两牙的牙间隙部分。
龈谷(gingivalcol):在后牙、颊侧和舌(腭)侧龈乳头顶端位置高,在牙邻面接触点下相互连接处低平凹下像山谷,故称龈谷。
结合上皮(junctionaljunctionalepithelium):是牙龈上皮附着在牙表面的一条带状上皮,从龈沟底开始,向根尖方向附着在釉质或牙骨质表面。
牙周膜(periodontalmembrane):由致密的结缔组织构成,环绕牙根,位于牙根和牙槽嵴之间。
牙周韧带(periodontalligament):牙周膜由细胞、基质和纤维组成,其中大量的胶原纤维固定在牙槽窝内,并能抵抗和调节牙所承受的咀嚼压力,具有悬韧带的作用,故又称为牙周韧带。
牙槽骨(alveolarbone):是上下颌骨包围和支持牙根的部分。
硬骨板(laminadura):牙槽骨在X线上表现为围绕在牙周膜外侧的一条白色阻射线,称为硬骨板。
基板(basallamina):口腔黏膜基底膜上一结构,为透明板和密板的统称。
咀嚼黏膜(masticatorymucosa):包括牙龈和硬腭黏膜,在咀嚼时承受压力和摩擦。
被覆黏膜(liningmucosa):口腔黏膜中除咀嚼黏膜和舌背黏膜以外者。
特殊黏膜(specializemucosa):即舌背黏膜。
与口腔任何一个部位的黏膜都不同,在功能上属于咀嚼黏膜,但具有一定的延伸度,属于被覆黏膜的特点。
半月板(demilune):在混合性腺泡中,浆液性细胞呈新月形覆盖于腺泡的盲端表面,称为半月板。
闰管(intercalatedduct):是导管最细小的终末分支部分,连接腺泡与分泌管。
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joint,TMJ):是颞骨的下颌关节窝和关节结节与下颌骨髁突间的动关节。
关节盘(disc):是位于关节窝和髁突之间,略呈椭圆形,由致密的纤维组成的结构,其形状与关节面一致。
关节囊(capsule):为包饶关节及关节结节的致密结缔组织。
滑膜(synovialmembrane):一般衬在关节囊的内表面,特别在穹隆部和后上面更明显,但关节面和关节盘(除双板区后面部分)无滑膜覆盖。
滑膜表面有绒毛和周折,向关节腔内突出。
外胚间叶(ectomesenchyme):位于神经管与表面外胚层之间的神经嵴细胞。
联合(merge):随着面部的进一步发育,突起之间的沟就会随着面突的生长而变浅、消失的过程。
融合(fuse):突起和突起之间在生长过程中发生表面的外胚层相互接触、破裂、退化、消失,形成一整体的过程。
牙胚:由成釉器、牙乳头、牙囊三部分组成。
颈环(cervicalloop):内釉上皮和外釉上皮相移行的部位。
其将来发育形成上皮根鞘及上皮隔,在牙根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外釉上皮(outerenamelepithelium):位于帽状期造釉器的帽子凸面的一层立方状细胞。
内釉上皮(innerenamelepithelium):位于帽状期造釉器的帽子凹面的一层柱状细胞。
星网状细胞(stellatereticulum):位于内釉上皮和外釉上皮之间的细胞。
终棒(termanalweb):含有肌动蛋白的细丝由连接复合体进入细胞的胞浆中,在近中和远中形成的结构。
成釉细胞(ameloblast):内釉细胞开始是矮柱状,到分化成熟时呈高柱状,这时称为成釉细胞。
釉结(enamelknot):是在牙胚中央,内釉上皮局部的增厚,往往与釉索相连续。
釉索(enamelcord):是由釉结向外釉上皮走行的一条细胞条索。
似乎将成釉器一分为二。
釉龛(enamelniche):是由于片状的牙板向内凹陷形成腔隙。
Serre`s上皮剩余:残留的牙板上皮,以上皮岛或上皮团的的形式存在与颌骨或牙龈中,由于这些上皮细胞团类似于腺体,又称为Serre`s上皮剩余。
牙萌出(tootheruption):指牙突破口腔黏膜的现象,是牙冠形成后向牙合平面移动,穿过骨隐窝和口腔黏膜,达到功能位置的一个复杂的过程。
味蕾:为味觉感受器,位于上皮内的卵圆形小体,长约80um,厚约40um。
结合上皮:是牙龈上皮附着在牙表面的一条带状上皮,从龈沟底开始,向根尖方向附着在釉质或牙骨质的表面。
上皮剩余:在牙周膜中,临近牙根表面的纤维间隙中可见到小的上皮条索或上皮团,与牙根表面平行排列,也称Malassez上皮剩余。
胎生牙:在出生时或出生后2-3个月即萌出的乳牙。
多见于下颌乳切牙。
额外牙:正常牙数之外多生的牙。
先天性缺额牙:指根本未曾发生的牙。
可个别或数个牙缺额或全部无牙。
巨牙:牙体积超过正常范围与牙列中其他牙明显不对称,叫做巨牙。
融合牙:多系牙发育期间两牙胚融合在一起发育而成,其融合部位的牙本质是相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