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六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河南省名校联盟2018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段考试题(含解析) (1)

2017——2018学年高三适应性考试(一)语文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般印象中,魏晋名士是一群仪容秀美、谈吐风雅的士人。
但这种令人企羡的风度是否代表这一群体的全部,是一个可以认真思考的问题。
下面仅以邓艾、钟会伐蜀之役中发生的“二士争功”悲剧为例,来谈谈名士的另一面。
伐蜀之役由司马昭的亲信钟会为主帅,邓艾受命率领偏师。
钟会统帅主力十余万,从骆谷、斜谷的大路进取汉中;邓艾与诸葛绪各统诸军三万余人从陇西进攻,进行战略牵制。
尽管最初魏军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蜀国大将姜维依仗剑阁天险,与钟会率领的魏军主力相持依然保持战略上的主动权。
此时,邓艾决定放弃原来与钟会汇合的计划,改走阴平小径,从而绕开剑阁天险,直取成都,进而一举灭亡蜀汉。
钟会与邓艾二人背景迥异,钟会是名臣钟繇之子,出身于汉末最有声望的士人家族,与司马昭关系密切。
《世说新语》中记载,司马昭、陈泰、陈骞、钟会相约出行,钟会迟到,司马昭戏谑时故意提及钟会父亲钟繇的名讳。
时人重孝行,与人接谈中触犯对方家讳是严重的冒犯,但反过来,如果关系非常密切的朋友,也会用对方的家讳来开玩笑。
素有捷才的钟会不甘示弱,用“矫然懿实,何必同群”予以反击。
这八个字中巧妙地点到了车上三人的家讳,司马昭的父亲司马懿,陈泰的父亲陈群,陈骞的父亲陈矫。
这种妙对是魏晋风度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士人文化认同的重要标识。
邓艾出身低微,是襄城典农属下的部民,靠积累军功而致高位。
更糟糕的是,本人口吃,与讲究捷悟的文化风气格格不入。
或因如此,在争功一事上,邓艾最后可谓冤屈而死,跟随他灭蜀的部下也未能获得应有的封赏。
由此可见,魏晋风度虽然是一种精致高雅的文化,但也要注意这种文化背后的阶层性和封闭性。
实际上,官僚阶层经过魏晋两代的生长发育,已经形成了一个通过婚姻、交游、同僚、征辟等方式凝结起来的政治利益共同体。
加之魏晋之际玄学清谈的兴起,这些官僚家族又在文化上逐步形成了共同的趣味和认同。
河南省六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一模)语文试题[答案]
![河南省六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一模)语文试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06ce5619b89680202d8257e.png)
河南省六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一模)语文试题[答案]河南省六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一模)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关于“隐”的最早的记载见于《周易》。
其中《遁》卦“天下有山,遁。
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直接描述了贤者为远避小人而退藏隐居的状态。
可见,中国隐逸文化兴起的根源正在于人自保的本能,既然无法战胜又不愿合污,那就只好退避现实以求明哲保身。
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对周遭环境消极的妥协,但在这种妥协中,隐居者却常常意外地获得宣扬个人主张,实现自我价值,甚至赢得权力青睐的新渠道。
以至到了《诗经》,《小雅·鹤鸣》已经从上层视角,为隐居之人定下了如“野鸣之鹤”的身份,让隐士成为一种受到官方认可的,高尚、贤能、隐藏锋芒的象征。
而《卫风·考槃》和《陈风·街门》两作,则更让贤人退隐所代表的逍遥和清高意象深入人心,转化为口耳相传的事迹。
中国历史前进到魏晋南北朝时代,社会制度演进所带来的,更加紧密和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则使全身而退的躲藏变得愈发困难。
这样的窘况,让求隐不能的魏晋士人不得不转而寻求精神上的逃避,“隐”这一行为,便从“存在消弭”的基本概念中,产生了名为“逸”的分支,延伸出“精神自由”的新倾向。
政权更选频繁,社会动荡不定,魏晋六朝三百余年间近乎惨烈的政治斗争与战祸征伐,使作为社会上游存在的贵族和士人阶层深陷社会地位与权力流动的洪流。
他们眼见财富和地位不再与生俱来却无能为力,终日周旋于身份认知与生存状况的巨大落差中不得解脱,还要时时殚精竭虑,唯恐稍有疏忽而招致祸端。
正如《晋书》所说,“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朝不保夕的强烈危机感加上囿于现实无处可逃的苦闷,几乎使这三百年间的每一个人都患上了名为“末日迷狂”的集体癔症。
后人提起魏晋风流,无不带着艳羡的语气,言必提“‘六朝’卖菜佣都有烟水色”,殊不知这风雅至极的“烟水色”背后,是多少徒劳无功的苦闷和刻意为之的伪装。
河南省2018-2019学年高三上期第一次质量考评语文试卷及答案

河南省2018-2019学年上期高三第一次质量考评语文试题整理制作:青峰弦月工作室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最近,中华有声历史资料数字化工程惹上了官司。
有人批评其质量堪忧,有人质疑其在数字化过程中,将一些珍贵的原声母带交给日本公司,使这些母版文物有可能被盗录和损毁。
谁是谁非,当事人各执一词。
然而此次事件,使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工程得以进入公众视野。
保护音像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集体记忆,通过数字化方式保存我国珍贵的音像档案意义重大,但关键在于其获得永久性保存后,如何才能变成活的文化?在全球化、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传统文化资源面临着双重悖论。
第一重悖论,在全球化时代,大众流行文化成为传统文化的掘墓人。
同时,全球化时代又呼唤传统文化的复兴。
以电影、电视、流行音乐为代表的大众流行文化,用“全球通用”的审美标准席卷全球,鲸吞蚕食各国各地区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迅速消弭多样性、异质化的地方性文化。
这种全球趋同化的大众流行文化浪潮,使得很多非西方社会的民族和人群,愈益面临失去独特文化身份的危险。
只有接续传统文化的根脉,复兴传统文化资源,我们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站稳脚根,获得文化身份和价值情感认同。
第二重悖论,信息化、数字化既给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带来威胁,也为其重焕生机提供契机。
为什么从前人们喜欢看戏,现在不喜欢呢?这变化的背后就是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
在信息、交通都不发达,文化娱乐活动匮乏时,建立在地域文化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得以较好地传承发展。
【配套K12】[学习]河南省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
![【配套K12】[学习]河南省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9a24d04bd64783e09122b28.png)
广雅、东华中学、河南名校2018届高三阶段性联考(一)语文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基于生态环境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推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的维护和生态问题的治理,形成全社会协同效应,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逐步实现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使得生态治理被提升到更高的战略高度。
生态治理不仅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更需要人民群众的内在认同与积极参与。
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建设的主体和实践者,其环保认知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生态治理能否顺利推进。
不可否认,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于周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尤其对于环境污染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但现实中人们对于环保认知的深度、广度和准确度还有所不足。
生态文明价值观整体呈积极良好态势,但多数人更关注一些负面环保问题,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于国家、社会和他人一般拥有较高的环保期望,但自我行为约束意识较差,对于一些“环境不友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早已习以为常,这些都是当前提升人民群众生态环保认知不可回避的问题。
人民群众应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国家环保事业。
但调查中发现,人们在一些行为习惯性方面,仍然表现为生态行为能力较弱的状况,个体生态行为习惯的养成更多与自我需求相关,虽认知面广但参与程度较低,行为跟进的广度不够,主动参与环保行动和环境监督的意愿不强,环保自觉性还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
强化人民群众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性,需要注意在生态治理的实践中积极完善环保的奖惩机制,通过各种积极的政策鼓励并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努力提高个体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性。
生态环境治理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社会合力作用。
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是发挥人们合力的必要保证。
这就需要积极畅通群众的参与渠道,不断健全举报、听证、舆论监督等制度,引导环保领域各类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地发展,为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提供更多的组织依托,提高人们参与的组织化、规范化水平。
河南省八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测评试题

河南省八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测评试题(9月)语文试题(2017-09-21 07:40:51)转载▼标签:高考试题分类:高中语文试题河南省八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测评试题(9月)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人擅长在石头上进行书法创作,取亘古不变的材料气质,达到永存文字的理想。
石头取材方便、质地坚硬、体量巨大、保存容易、镌刻困难、端正严肃、质朴无华等特性,让石头上的书法与其他材料上的书法,早早有所区别。
中国人巧妙地利用了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不同的样式。
但秉承的文明理念,拥有的核心价值始终保持一致,就是代表仪式与权力。
“石上书”,不是书本,不以传播知识为主要目的,而是威仪、凭证的象征和表达。
金属出现时,正是文字发展成熟的关键期,在如此珍贵的材料上铸造文字,与当时使用文字的重要地位相匹配。
所以,现存最早的文字刻石《石鼓文》,具有强烈的金属铭文的痕迹。
先秦的金文,甚至更久远的甲骨文,它们一些基本特点,包括书写方式、表达内容,以及实际功用和精神赋予,都被后来石头上的书法所继承。
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唯一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的书写形式。
摩崖是中国人创造的、体量最大的书法,选址多在断崖峭壁之上.因此其内容与形式必须与所处环境息息相关,既突出周围景观地貌的主题,起到点题作用,又隐身于大山大水之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摩崖书写要随形就势,点画未必仔细,刻工也无法精到,强调结体开张、舒展,气势恢宏、博大。
好的摩崖,像是大自然中的画题或是钤印——自然因为有了人的痕迹而更具有意义,人也因为与自然的互动而确立自己的价值。
碑对仪式与权力的传递最为充分,遍及中国大地的各个角落。
按照中国人“石即山”的观点,碑是被移动到建筑周围或者特别场合的摩崖。
从一开始,立碑就是中国人确定身份的主要方式。
河南省六市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河南省六市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共150分钟,满分150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区域。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关于“隐”的最早的记载见于《周易》。
其中《遁》卦“天下有山,遁。
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直接描述了贤者为远避小人而退藏隐居的状态。
可见,中国隐逸文化兴起的根源正在于人自保的本能,既然无法战胜又不愿合污,那就只好退避现实以求明哲保身。
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对周遭环境消极的妥协,但在这种妥协中,隐居者却常常意外地获得宣扬个人主张,实现自我价值,甚至赢得权力青睐的新渠道。
以至到了《诗经》,《小雅·鹤鸣》已经从上层视角,为隐居之人定下了如“野鸣之鹤’’的身份,让隐士成为一种受到官方认可的,高尚、贤能、隐藏锋芒的象征。
而《卫风·考槃》和《陈风·衡门》两作,则更让贤人退隐所代表的逍遥和清高意象深入人心,转化为口耳相传的事迹。
中国历史前进到魏晋南北朝时代,社会制度演进所带来的,更加紧密和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则使全身而退的躲藏变得愈发困难。
这样的窘况,让求隐不能的魏晋士人不得不转而寻求精神上的逃避,“隐”这一行为,便从“存在消弭”的基本概念中,产生了名为“逸”的分支,延伸出“精神自由,,的新倾向。
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定,魏晋六朝三百余年间近乎惨烈的政治斗争与战祸征伐,使作为社会上游存在的贵族和士人阶层深陷社会地位与权力流动的洪流。
他们眼见财富和地位不再与生俱来却无能为力,终日周旋于身份认知与生存状况的巨大落差中不得解脱,还要时时殚精竭虑,唯恐稍有疏忽而招致祸端。
2018届河南省豫南六市高三毕业生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8学年度河南省六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联考语文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庸”不仅是建立在儒家人性论基础上的一种伦理道德观,也是一种思想方法。
作为具有具体内容的儒家伦理道德观的“中庸”由孔子首创,经过后来的儒家、特别是《中庸》一文的作者充实发挥而成熟。
但是作为思想方法的“中庸”或曰用“中”思想,则在孔子之前就已存在,儒家的“中庸”说正是从前人有关用“中”的思想发展演变而来的。
先秦用“中”的思想一直可以上溯到西周时代关于刑罚之“中”的观念。
《尚书·吕刑》里说,“士制百姓于刑之中”,“惟良折狱,罔非在中”,“明启刑书相占,成庶中正”。
这里所说的“刑之中”“在中”“中正”,都是指执行刑罚要准确、合理、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也就是严格地符合法律(刑书)所制定的标准。
“中”是有原则的,要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原则。
求“中”,反对过与不及,反对偏与倚,都是以有一个原则为前提的。
如果不是先有一个“中”盼标准、原则,过与不及、偏与倚也就根本不存在,更谈不上在它们之间搞调和折中了。
“中”不仅有恰到好处地符合于一定标准的意思,有时也可指这个标准本身。
《荀子·礼论》中所谓先王“为之立中制节”,意思就是说先王为之制立标准。
这里的“中”与“节”是一个意思,都是指标准、法度。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与“极”的含义相通。
先秦典籍里的“极”字常常可以解释为“中”。
如果我们从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意义上来理解用“中”,并知道这一标准本身亦可称之为“中”,那么,“中”与“极”的内在联系就不难解释了,因为“极”也包含标准、准则的意思。
《诗·卫风·氓》曰:“士也罔极”,所谓“罔极”,就是反复无常,没有一定的准则。
《尚书·洪范》有“皇极”一词,古人解释说:“皇,大;极,中也。
”所谓“皇极”就是“大中”,也即大准则、大法度的意思。
河南省六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一模)试题(图片)——语文(语文)

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1.D(A项“‘隐’的概念第一次出现在古书中”错解文意,《周易》中只是有“隐”的现象的记载;B项“最好的选择”说法错,注意文中“只好”、“消极的妥协”的表述;C项《小雅·鹤鸣》与后二者代表意义不同。
)2.B(引《诗经》是为了说明隐逸文化在当时的意义)3.A(“五石散”是东汉张仲景研制出来的,用于治病。
魏国的何晏首先服用,开魏晋名士服用五石散先河。
,“使他们……赞誉”说法不合文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4.C(A项“对比”之说有误,第二段中两处“像是……”都是比喻。
B项“读书没有选择”“ 希望成为作家是学生时代每一个人的目标”分析有误。
D项“呼吁人们回归经典”属无中生有。
)5.(5分)第一问:①“书呆子”指脱离现实生活、习性乖戾、蛰居苦读的人。
②“真正的读者”指充满好奇心、思想活跃、心胸开阔、善于交际、热爱生活的读书人。
(3分,答对一点1分,答对两点3分)第二问:作者通过对比,意在告诉读者什么才是正确的读书态度。
(2分)6.(6分)①拉近作品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更容易代入自己的阅读经历,从而产生共鸣。
②使文章内容更真实生动,如作者对少年时期阅读经典作品时的心理描写,让读者觉得细腻真实。
③更好地表达情感,如“我们静静的一生中起着不小作用的人物”,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对当代著作的喜爱和感激之情。
(每点2分。
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7.C(非物质文化遗产“国画颜料制作技艺”是说《千里江山图》卷,不是各种釉彩大瓶。
)8.(5分)A、B(C项曲解文意。
《国家宝藏》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题干表述为单方面。
D项“它们的历史、艺术、科学和观赏等价值最高”说法不合文意,原文说“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观赏价值的结合体,更能传递出有益于当下的文化内涵”。
E项“都主要以故宫博物院的文物”说法错,材料三中主要以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曾侯乙编钟来说明,尽管提到故宫博物院,重点不是说彰显文化自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项以上不给分。 ) 9. (4 分) ①采用更为直观的方式,让观众感受文物背后的故事。 ②敢于创新,采用让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讲述方式; ③引入与文物有关的人物,向观众表现他们对文物的情感与思考; ④讲述“大国重器”的前世今生,让文物与我们的生活发生关联; ⑤要抓住文物真正让人动容的核心及其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每点 1 分,答出 4 点即得满分,言之成理的其他答案酌情赋分。 )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10.D(原文标点:乾象誓死报,复缒而出。自是,贼中举动无不知。乃遣部将诈降,诱 崇明至城下。乾象因自内纵火,崇明父子遁走泸州,乾象遂以众来归。 ) 11.A(古代男子和女子一般都有名有字。男子 20 岁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 15 岁及笄时 取字。 ) 12.C(“深受当地百姓爱戴”为无中生有) 13. (10 分) (1)朱燮元于是带领全部军队会聚在长宁,崇明父子逃入红崖大囤,官军围 攻并攻打下红崖大囤。 (“掣”、“蹙”、“拔”各 1 分,句意 2 分) (2)朱燮元十分偏袒贵州将领,多次上奏朝廷,被四川巡按御史马如蛟弹劾。燮元竭力 请求罢职,皇上安慰并挽留他。 (“右”、“劾”、“罢”各 1 分,句意 2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14. (5 分)AB(C 项“坐依”句不是以主观感觉反映客观环境。D 项“运用对比的手法描绘 山中景象”错。E 项“专为依依不舍的游者送行”分析有误。选对一项得 2 分,选对两项得满分。 ) 15.(6 分)①“龙在”句属于想象,是虚写,作者突发奇想,池水澄澈清莹,大概是龙潜于 此而致。 ②“雨开”句写眼见, 是实写, 雨过天晴, 山色显得格外清朗、 明净、 鲜润。 ③“碧”“鲜” 两字色调明朗,传神地形容出色彩的明亮;“长”“更”两个字修饰准确,恰当地突出了色彩的程 度。 (6 分,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5 分) 16. (5 分) (1)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018 年河南省六市高三第一次联考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1.D(A 项“‘隐’的概念第一次出现在古书中”错解文意, 《周易》中只是有“隐”的现象的记 载;B 项“最好的选择”说法错,注意文中“只好”、“消极的妥协”的表述;C 项《小雅·鹤鸣》与 后二者代表意义不同。 ) 2.B(引《诗经》是为了说明隐逸文化在当时的意义) 3.A( “五石散”是东汉张仲景研制出来的,用于治病。魏国的何晏首先服用,开魏晋名 士服用五石散先河。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使他们……赞誉”说法不合文意。 )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4.C(A 项“对比”之说有误,第二段中两处“像是……”都是比喻。B 项“读书没有选择”“ 希 望成为作家是学生时代每一个人的目标”分析有误。D 项“呼吁人们回归经典”属无中生有。 ) 5. (5 分)第一问:①“书呆子”指脱离现实生活、习性乖戾、蛰居苦读的人。②“真正的 读者”指充满好奇心、思想活跃、心胸开阔、善于交际、热爱生活的读书人。 (3 分,答对一点 1 分,答对两点 3 分) 第二问:作者通过对比,意在告诉读者什么才是正确的读书态度。 (2 分) 6. (6 分) ①拉近作品与读者的距离, 使读者更容易代入自己的阅读经历, 从而产生共鸣。 ②使文章内容更真实生动,如作者对少年时期阅读经典作品时的心理描写,让读者觉得细腻 真实。③更好地表达情感,如“我们静静的一生中起着不小作用的人物”,生动地表达了作者 对当代著作的喜爱和感激之情。 (每点 2 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7.C(非物质文化遗产“国画颜料制作技艺”是说《千里江山图》卷,不是各种釉彩大瓶。 ) 8. (5 分)A、B(C 项曲解文意。 《国家宝藏》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题干表述为单方面。 D 项“它们的历史、艺术、科学和观赏等价值最高”说法不合文意,原文说“历史价值、艺术价 值、科学价值和观赏价值的结合体,更能传递出有益于当下的文化内涵”。E 项“都主要以故宫 博物院的文物”说法错,材料三中主要以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曾侯乙编钟来说明,尽管 提到故宫博物院,重点不是说彰显文化自信。选对一项给 2 分,选对两项给 3 分,回答三项或
(每空 1 分,与原文不符该句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D( ①及锋而试:趁锋利的时候用它。原指乘士气高涨时使用军队,后比喻乘有利 的时机行动;正确。②空谷足音:比喻难得的音信、言论或事物。③箪食壶浆:形容军队受 欢迎。此处望文生义。④百花齐放:比喻各种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艺术自由发展;也形容艺术 界的繁荣景象。不合语境。⑤差强人意: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不合语境。⑥倍道而进:加 快速度前进。 ) 18.B(A 项“负载……观念”搭配不当;C 项“涉及到”成分赘余;D 项“升空发射”语序不 当,应为“发射升空”。 ) 19.A(B“椿萱并茂”比喻父母都健在,不能用于形容儿女。 C “垂询”是敬辞,表示别 人询问自己。 D “忝”是谦辞,表示自己处于某种地位、职务而辱没他人,自己有愧。 ) 20. (6 分)①来复兴蕴含在服饰上的传统文化②也认为传统服饰不方便日常生活③则 可以穿传统民族服饰。 (每句 2 分,大意吻合即可) 21. (5 分) 参考示例:当新生事物出现的时候,我们不能不加重视或过于悲观,也不能反应过度,过于乐 观;应保持应有的理智和清醒,通过理性分析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判断。 (本题为开放题,无统 一答案。据答题实际评分。 ) 四、写作(60 分) 22. (60 分)参考立意: (1)从奔驰车主的角度:①应遵守交通规则,强化规则意识。②有钱不能任性违法。 (2)从比亚迪车主的角度:①重证据,用证据说话是法治意识强的表现。②不能用简单粗 暴的方式对待违法行为。 (3)从网友的角度:看问题要全面,避免非此即彼、非对即错的表面化认识。 (4)从公民的角度:①行为处事,均应以尊重生命为前提。②公民应遵纪守法,合法合情 处理问题。 (如有其它立意,言之成理,亦可酌情赋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