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河南省六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试题 语文(扫描版)

合集下载

河南省六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试题 文科综合(扫描版)

河南省六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试题 文科综合(扫描版)

2019年河南省六市高三第二次联考试题第Ⅰ卷1.B2.A3.D4.C5.B6.D7.B8.C9.C10.D11.A12.B13.D14.B15.C16.B17.C18.D19.A20.C21.D22.C23.C24.A25.D26.B27.C28.B29.A30.C31.A32.B33.A34.B35.D第Ⅱ卷(一)必考题36.(24分)(1)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盛行下沉气流;(2分)地处东南信风的背风地带,气流下沉;(2分)沿岸寒流使近地面大气降温,造成该地气温下冷上热(或形成逆温层),空气稳定(不易产生对流现象)。

(2分)(2)该地白天太阳辐射强,沙漠升温快,地表温度极高,地下深处温度相对较低;(2分)白蚁喜阴凉潮湿,沙漠利于地表水下渗,地下深处土层潮湿,水源相对充足;(2分)地下深处潮湿的土层使土温增长缓慢,适宜白蚁居住。

(2分)(3)规律:昼伏夜出。

(2分)理由:该地白天地表温度高,不利于怕热的白蚁活动,夜晚地表凉爽,利于白蚁外出觅食。

(2分)(4)白蚁把“仙女圈”内的草类啃食干净,形成中央“荒漠化”;(2分)该圈内的雨水下渗更快更深,增加了地下水量;(2分)使中央土层下的白蚁巢穴阴凉潮湿利于其生存(2分);同时,部分地下水流向周围,利于“仙女圈”附近草类的生长,保障了白蚁的食物来源。

(2分)37.(22分)(1)(8分)早熟:大面积石板地使地温和水温较高,热量较充足;(2分)饱满:石板层吸热、散热快,昼夜温差大,利于有机物的积累;(2分)优质:水质优良、无污染;(1分)采用传统生产方式,农药、化肥使用少,稻米污染小;(纬度较高,气候寒冷,病虫害少;作物生长期长;)(1分)高产:有机质含量丰富,土壤肥沃;(1分)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1分)(2)(8分)经济效益:鸭子吃虫,减少农药的使用,节约相关费用,并能减轻虫害带来的损失;鸭粪肥田,减少化肥的使用量,节约成本;农药、化肥使用量下降,提升了稻米品质,利于销售;稻田里的杂草、昆虫等可充当鸭子食物,饲料投放量少,养殖成本低;鸭子市场需求量大,增大农民的经济收入。

河南省洛阳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河南省洛阳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语文试卷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果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卡上每题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学悠久的传统中,一直隐隐相传着十分重要的江南意象。

持久、含蓄的相思,以及永续的乡愁,是江南不变的芬芳。

男女之思,友朋之念,以及越到后来,以男女、友朋寄托家国君臣之思,相互重叠着、涵化着,渐成江南意象的深层含义。

因此,江南意象是江南认同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含蓄而动人地揭示了江南认同的底蕴:家国之爱。

江南意识其实并不一定产生于江南本身,而是产生于北方中原文化南移的过程。

江南意识的产生过程,首先是南方认同北方、学习北方的过程。

中国最早的地域认同是中原认同。

《尚书·梓材》:“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

”中国即中原,这是最早的中原意识自觉。

由政治认同再进一步,即为文化认同。

诗经学中的雅音,即华夏中原之正声,就是最早的中原意识表现之一。

秦汉一统天下,更加强了中原意识。

而且由于大汉帝国的空前强大,高度形塑了中国人的中原正统意识。

这时还几乎谈不上什么江南文化与江南意识。

一直到三国时代,江南地域才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到了东晋,政治中心南移,士人大批南渡,政治合法性的权威在江南地域渐趋稳固。

但彼时江南心灵是崇尚北方中原文化的,几乎完全没有自己文化的自觉。

陈寅恪认为当时北朝汉人有“认庙不认神”的正统观念:洛阳为东汉、魏、晋故都,谁能定鼎嵩洛,谁便是文化正统的所在。

其实南朝人也如此。

偏安江南的士大夫也大多以恢复中原为志,从南朝大量北伐的诗歌来看,表面上他们似乎是文化的正统,其实他们是被赶出了家园的异乡人,他们的文化与政治认同端在中原。

河南省洛阳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答案

河南省洛阳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答案

语文试卷参专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1C(A混淆了江南认同和江南意象的关系;B“转化为”“被替换”错,江南认同和大汉情结,中原故土怀想是并行不悖的;D“顶峰”无中生有,“三国时代有了江南意识”也于文元据,文中说:“混水之战也是江南意识产生的一个大关键”)C证明的是江南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原移民文化)3.BC泪水之战带来的不是自信而是战略时间)(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4.BC“各种”错误,扩大了范围。

原文说是“满足了观众多样化、差异化观影需求”)“增速更是GDP增速的两倍多”在文中应该指的是文化产业中的“文化服务业”的增速“15.4%”)6.①材料一意在说明春节档影片满足了观众的观影需求,过年看电影已成为人们的“必选项目”。

(或“‘过春节看电影’已成为各地的一项新年俗”)②材料二意在说明这既体现了中国人的全球意识正不断增强,又体现了中国电影工业体系正走向成熟。

③材料三意在说明在我国文化市场迅速增长情况下,还要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创造具有世界范围影响力的文化IP。

(每答对一点给2分,每点中两个小点各1分;第③点如果答成“意在说明我国文化产业‘还缺点啥”’或“意在说明我国文化产业还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也给1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7.AC“略带犹豫”的分析错误,这不是瞎子此时的心态。

他此时的心态应该是既惊喜又有点不敢相信)8.①第一次,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弦音似断吊之声,表现了瞎子始终认不下一个干娘的伤痛和绝望。

②第二次,通过写想象的乐曲呈现的泉水流淌、月映池塘的画面,表现乐曲的艺术效果。

(或:用站满了昕众侧面烘托乐曲的感人),表现了瞎子认到干娘后的激动。

③第三次,“乐儿悠悠地漾起来”运用比拟(或:拟物)的手法,把抽象的乐曲比拟为具体可感的荡漾的水,描写乐曲的优美动昕,表现了瞎子完成了一桩美好心愿后的满足和幸福。

(每答对一点给2分,每点中手法和心理的分析各1分,意思对即可)9.分析:①瞎子少年失去父母,过着流浪的生活,却得到干爹的收养和干娘的心疼、照顾。

河南省六市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河南省六市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9年河南省六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进行人体器官移植,最理想的状态是利用患者自身的细胞或组织,用基因技术,分化、培养、人造一个他所需要的器官,因为这能避免器官移植所产生的排斥反应。

这种自体人造器官移植技术现在虽然已有巨大突破,但由于技术水平和培育成本的制约,尚不能普遍应用。

目前,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数量远远大于可供移植的器官数量,很多人往往在等待器官移植的过程中死去。

为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科学家试图通过在其它动物,比如猪、羊等身上培育出人体器官,为患者移植。

这种在其它动物体内培育的人造器官叫做异体人造器官。

猪是人类理想的器官供体,其器官在大小、结构等解剖学和生理学指标上与人体的器官大体接近。

例如,人的体温为36-37摄氏度,猪的体温为36-37摄氏度,人的心率为60-100次/分钟,猪为55-60次/分钟。

因此,科学家选择在猪的体内进行人体器官培育研究。

现在,他们已经培育出了一种具有免疫缺陷的猪,这种猪因娃乏某种在免疫系统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基因,免疫功能较弱,对外部组织的排斥也较少,从而使得在猪体内培育人类肝脏等人追器官成为可能。

不过.根据现有的技术水平,即使未来在猪的身上培育出了人造器官,要将其移植到人体内仍然存在着巨大的风险。

人类自身的免疫系统犹如一支军队,护卫着身体不受外来细菌和病毒的侵略,也清除着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

在外来器官移植入人体的同时,会带来另外身体的细胞,这样,人体的免疫系统就会将这些“非己”成分视为侵略者,试图将其消灭,这就是“免疫排斥”。

现在临床医学上解决免疫排斥问题通常是服用药物,抑制这支部队的战斗力,使外来的细胞得以定居,但服用抗免疫排斥药物却会大大增加接受者感染病原微生物的机会。

另外,猪的体内还有多种病毒,给人类移植在猪体内培育的器官,人也有可能会感染猪体内的这些病毒。

除了技术难题,这种异体器官移植还面临着许多伦理问题。

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含解析)

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含解析)

2019年上学期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本卷共40题(篇),十二种题型:论述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默写,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正确使用词语,辨析并修改病句,衔接连贯,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图文转换、作文。

其中,论述类文本阅读3篇,文言文阅读3篇,古代诗歌鉴赏3首,默写5道,文学类文本阅读3篇,实用类文本阅读3篇,正确使用词语4道,辨析并修改病句4道,衔接连贯3道,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3道,图文转换3道、作文3道。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宋朝是一个重视传统文化的朝代,每一个节日都被宋人发挥到极致。

清明节是当时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人们扫墓、颁新火、踏青、荡秋千、蹴鞠、斗鸡、放风筝,各种民俗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宋朝的清明节的最大亮点应该是蹴鞠。

《水浒传》中写高俅球技高超,因陪侍宋徽宗踢球,被提拔当了殿前都指挥使。

诗圣杜甫《清明》诗中说“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诗人陆游《感旧末章盖思有以自广》诗中有“路入梁州似掌平,秋千蹴鞠趁清明”的诗句。

这说明从唐朝到宋朝清明节都有踢球娱乐的习俗。

蹴鞠在宋代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上层踢球已经成为时尚,一幅《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皇帝和大臣踢球的情景。

宋代社会上还有专门靠踢球技艺维持生活的足球艺人。

宋代的足球有用球门的间接比赛和不用球门的“白打”两种方式,但书上讲的大多是白打踢法。

所谓‘脚头十万踢,解数百千般”,就是指踢球花样动作和由几个花样组成的成套动作,指用头、肩、背、胸、膝、腿、脚等一套完整的踢技,使“球终日不坠”。

由此看来,宋代的足球,已由射门比准向灵巧和控球技术方面发展。

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发扬互助精神,宋代的踢球艺人还组织了自己的团体,叫做“齐云社”,又称“圆社”。

《水浒传》中写到宋徽宗也是“齐云社”的成员。

这是专门的蹴鞠组织,专事负责蹴鞠比赛的组织和宣传推广。

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含解析)

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含解析)

2019年上学期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本卷共40题(篇),十二种题型:论述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默写,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正确使用词语,辨析并修改病句,衔接连贯,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图文转换、作文。

其中,论述类文本阅读3篇,文言文阅读3篇,古代诗歌鉴赏3首,默写5道,文学类文本阅读3篇,实用类文本阅读3篇,正确使用词语4道,辨析并修改病句4道,衔接连贯3道,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3道,图文转换3道、作文3道。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宋朝是一个重视传统文化的朝代,每一个节日都被宋人发挥到极致。

清明节是当时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人们扫墓、颁新火、踏青、荡秋千、蹴鞠、斗鸡、放风筝,各种民俗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宋朝的清明节的最大亮点应该是蹴鞠。

《水浒传》中写高俅球技高超,因陪侍宋徽宗踢球,被提拔当了殿前都指挥使。

诗圣杜甫《清明》诗中说“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诗人陆游《感旧末章盖思有以自广》诗中有“路入梁州似掌平,秋千蹴鞠趁清明”的诗句。

这说明从唐朝到宋朝清明节都有踢球娱乐的习俗。

蹴鞠在宋代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上层踢球已经成为时尚,一幅《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皇帝和大臣踢球的情景。

宋代社会上还有专门靠踢球技艺维持生活的足球艺人。

宋代的足球有用球门的间接比赛和不用球门的“白打”两种方式,但书上讲的大多是白打踢法。

所谓‘脚头十万踢,解数百千般”,就是指踢球花样动作和由几个花样组成的成套动作,指用头、肩、背、胸、膝、腿、脚等一套完整的踢技,使“球终日不坠”。

由此看来,宋代的足球,已由射门比准向灵巧和控球技术方面发展。

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发扬互助精神,宋代的踢球艺人还组织了自己的团体,叫做“齐云社”,又称“圆社”。

《水浒传》中写到宋徽宗也是“齐云社”的成员。

这是专门的蹴鞠组织,专事负责蹴鞠比赛的组织和宣传推广。

【语文】【高三】河南省六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试题 语文(扫描版)

【语文】【高三】河南省六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试题 语文(扫描版)

2019年河南省六市高三第二次联考试题1.B 根据第二段内容, 将功利带入哲学,会降低哲学家的品格,并且会使哲学蒙羞。

两者是并列关系。

2.B 引用金岳霖的话, 是为了说明哲学研究需要游戏精神。

3.C A项中“只要……就……”应为“只有……才……”;B项中“创造性和哲学性”为肆意理解,整合不当;D项中“游戏”在本文具有特定含义。

4. D 结合材料三,农民创造的新事物不包括吃大锅饭。

5. C 据材料一,城乡融合发展强调的不是资金投入的问题,而是要在乡村与城市的良性互动与融合发展中把乡村振兴战略向前推进。

6.第一问:这三则材料都认为,应该注重发挥乡村文化(文化)的重要作用。

(2分)第二问:①材料一强调要在立足乡村自身文化传统和现实需求的基础上,让乡村汲取城市资源;②材料二侧重在乡村治理中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以移风易俗;③材料三侧重发挥村民的主观能动性,激活乡村的自我净化和纠错能力。

(第二问能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4分)7.C 归因分析错误。

8.含意:所谓的外婆情况是詹部长虚拟制作的。

詹部长以自己外婆的情况现身说法,教育、触动李桂花的事,和詹部长的外婆没有实际关系。

(2分)作用:①这句话是小说的总纲,引起下文,对主要故事情节有概括作用(2分);②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分)9. ①詹部长不喜欢别人“弄虚作假”,实际是反对他人虚与委蛇,只掩饰问题,不解决问题;(2分)②自己“弄虚作假”,实际是创设特定的工作氛围,以便于问题的解决,而又不为后续工作带来阻碍;(2分)③詹部长不喜欢别人“弄虚作假”, 自己却“弄虚作假”,表现的是詹部长工作作风务求实效, 却又讲究工作方法, 值得肯定甚而赞扬。

(2分)(若从思辨或批判的角度看待詹部长的行为,亦可酌情给分)10.A11.D 在新皇帝登基、更换年号或者皇宫有重大喜庆(例如立皇后、立太子等)、国家遭遇大天灾情况下,常颁布赦令。

12.D “皇上违其心意而长期委重任于其兄长”错。

2019届河南省名校联盟高三下学期2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9届河南省名校联盟高三下学期2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河南名校联盟高三下学期2月联考语文试卷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中国民俗文化》是高中语文的一门选修课程。

民俗文化,似乎离我们很遥远,其实它就在人们的生活中形成,并代代传承,是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个人从一出生,就在一个特定的民俗文化环境中生活。

语文是反映生活的,当然也包括民俗文化;我们学习语文,同时也能学习民俗文化。

学习这门课程,就要从民俗文化的角度,解读所选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力求对中华民族的一些重要民俗事象和民俗文化,有更加亲切的感受,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②民俗文化的基本内容可归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种。

物质文化指衣食住行、生产、交易、财产等可以用实物表示其文化内容的部分;非物质文化指歌谣谚语、神话传说、地方戏剧、民间信仰、岁时年节、社交礼仪、家族结构、亲属称谓、婚丧礼俗等不能用实物表示的文化内容。

可见,民俗文化囊括了民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惯,中国民俗文化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程从学习语文出发,从浩如烟海的民俗文化现象中,选择了七个专题进行探究,它们分别是年节风俗、衣食住行、百工百业、红白喜事、社交礼仪、信仰禁忌和神话歌谣。

③作为高中语文的选修课,当然首先要为语文的教学目标服务,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学习中国民俗文化课程,不应该只是一种知识的记忆,而要在读写听说的语文实践中去直观地感受体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河南省六市高三第二次联考试题
1.B 根据第二段内容, 将功利带入哲学,会降低哲学家的品格,并且会使哲学蒙羞。

两者是并列关系。

2.B 引用金岳霖的话, 是为了说明哲学研究需要游戏精神。

3.C A项中“只要……就……”应为“只有……才……”;B项中“创造性和哲学性”为肆意理解,整合不当;D项中“游戏”在本文具有特定含义。

4. D 结合材料三,农民创造的新事物不包括吃大锅饭。

5. C 据材料一,城乡融合发展强调的不是资金投入的问题,而是要在乡村与城市的良性互动与融合发展中把乡村振兴战略向前推进。

6.第一问:这三则材料都认为,应该注重发挥乡村文化(文化)的重要作用。

(2分)
第二问:①材料一强调要在立足乡村自身文化传统和现实需求的基础上,让乡村汲取城市资源;
②材料二侧重在乡村治理中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以移风易俗;
③材料三侧重发挥村民的主观能动性,激活乡村的自我净化和纠错能力。

(第二问能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4分)
7.C 归因分析错误。

8.含意:所谓的外婆情况是詹部长虚拟制作的。

詹部长以自己外婆的情况现身说法,教育、触动李桂花的事,和詹部长的外婆没有实际关系。

(2分)
作用:①这句话是小说的总纲,引起下文,对主要故事情节有概括作用(2分);
②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分)
9. ①詹部长不喜欢别人“弄虚作假”,实际是反对他人虚与委蛇,只掩饰问题,不解决问题;
(2分)
②自己“弄虚作假”,实际是创设特定的工作氛围,以便于问题的解决,而又不为后续工
作带来阻碍;(2分)
③詹部长不喜欢别人“弄虚作假”, 自己却“弄虚作假”,表现的是詹部长工作作风务
求实效, 却又讲究工作方法, 值得肯定甚而赞扬。

(2分)
(若从思辨或批判的角度看待詹部长的行为,亦可酌情给分)
10.A
11.D 在新皇帝登基、更换年号或者皇宫有重大喜庆(例如立皇后、立太子等)、国家遭遇大天灾情况下,常颁布赦令。

12.D “皇上违其心意而长期委重任于其兄长”错。

13.(1) 长孙皇后性情俭约朴素,服饰车马等物, 够用就行。

更加喜爱阅读书籍,即使是梳妆时也不稍微停歇。

(大意2分, “约素”“益”“少”每译对一处给1分。


(2) 玄龄长期侍奉陛下, 参与奇计秘谋,(如果)没有大的错误,(就)不要抛弃他。

(大意2分, “事”“预”“置”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答案】
太宗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 是河南府洛阳县人。

其祖先出自北魏拓拔氏, 因后来成为魏宗室的长房子孙, 故称之为长孙氏。

父亲长孙晟, 字季, 涉猎书史, 矫健勇猛,通晓兵法, 出仕隋朝任职为右骁卫将军。

长孙皇后性喜图书史籍, 观古往今来善恶之事作为自己的借鉴, 视听言动严守礼法规范。

长孙晟之兄长孙炽, 仕周为通道馆学士。

曾闻知太穆皇后幼时劝北周武帝抚接突厥之女, 暗暗记在心中。

常对长孙晟说:“这是聪明智慧之人, 必生奇异之子, 不可不考虑她的婚姻之事。

”因此长孙晟将其女嫁给太宗。

其后秦王与隐太子李建成嫌怨已成, 长孙皇后内助秦王尽孝以侍奉高祖,谨慎地顺承高祖诸妃, 以消除猜疑。

到太宗进入宫中分发将士铠甲兵器时, 长孙皇后亲临其地慰劳勉励将士, 大家无不为之感动振奋。

不久成为皇太子妃, 接着成为皇后。

长孙皇后性情俭约朴素,服饰车马等物, 够用就行。

更加喜爱阅读书籍,即使是梳妆时也不稍微停歇。

与太宗谈话, 如涉及到国家大事时, 就推辞说:“母鸡负责早晨打鸣,其家就会穷困,这怎么能行呢?”太宗一再问她的意见, 她一直不回答。

后廷之中如有遭受罪责者, 她必定助帝发威请求加以惩治,等太宗气头一过, 再慢慢为之开脱,最终不使人受冤屈。

下嫔生下豫章公主后死去, 她视公主如同己出。

媵侍宫人生病,她停用自己所用的饮食药品转送给她们服用, 其下都感怀其仁德。

其兄长孙无忌, 与太宗本是布衣之交, 因是佐命元勋, 常常出入内室, 太宗打算任用他辅佐朝政, 长孙皇后
“我既已托身于紫宫,尊贵已到极点,实在不愿私亲再掌朝廷一再认为不妥, 乘便对太宗说:
大权。

汉代的吕氏、霍氏,可以作为前车之鉴。

”太宗不听,自用长孙无忌为尚书仆射。

她便暗地晓谕无忌坚辞其职,太宗没办法,只好同意其请,她才喜笑颜开。

后来随从皇帝驾临九成宫,当时正逢染疾在身,恰遇柴绍等人急变奏闻, 太宗披甲而起,长孙皇后带病乘车跟从其后,宫中执事人员劝她不要随行,她却说:“皇上震惊, 我怎能独自安逸呢?”病情加重后,太子想奏请大赦。

长孙皇后说:“死生自有天命,非人力可支撑。

如果修福可延寿命, 我从未作恶;既然行善并无效验,我还希求什么呢?况且赦令是国家大事,怎能因我之故搅乱天下之法!”太子不敢奏闻太宗,便告知房玄龄, 房玄龄奏闻此事, 太宗很是嗟叹赞美。

群臣奏请大赦,太宗也表示同意,长孙皇后极力阻止,太宗只好作罢。

到临终时,与太宗诀别, 当时房玄龄因受责斥免职归家,皇后说:“玄龄长期侍奉陛下, 参与奇计秘谋,(如果)没有大的错误,(就)不要抛弃他。

我家因恩泽进用,无德行而任职,容易致祸,请不要交付权柄,只以外戚身份奉朝请就足够了。

我生时无益于时, 死后不可厚葬。

”又奏请太宗纳忠容谏,别信谗言,减省出游行猎兴作工役之事, 死而无憾。

随后逝世, 时年三十六岁。

14.C “度”,是踱步的意思,这里使用拟人手法,写乌云行动迟缓,暗示雨天还要持续一段时日。

15.①前六句皆是写雨,其中“乱淋”明写雨之急骤;(1分)
②其他五句皆是暗写。

“边秋阴易久,不复辨晨光”,写秋雨连绵;(1分)“山云低度墙”写秋雨之一场未断一场即到;(1分)“鸬鹚窥浅井,蚯蚓上深堂”写积雨成涝。

(1分)
③诗歌通过雨乱云低营造了压抑、昏暗的意境,又通过鸬鹚觅食、蚯蚓避湿来渲染久雨后的苦闷,表现了诗人流落秦州的感时伤乱之情和个人身世之悲。

(2分)
16.(1) 屋舍俨然,阡陌交通 (2) 使人听此凋朱颜,侧身西望长咨嗟
(3)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17.D 可以采用排除法。

“达到……作用”搭配不当,应为“发挥……作用”,据此排除B 项和C项;在书院中学习的人“求索问道”之后才能“传播学术”,最终“成就人才”,据此排除A项。

18.B 根据文意,这段文字的叙述对象应该是范仲淹。

AC项强调的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教学思想,D项强调的是“以天下为己任”,均不符合要求。

19.C
顾名思义: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意义。

望文生义:指不了解某一词句的确切涵义或来源缘由,光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做出错误的解释。

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

守经达权:经,正道,原则;权,权宜,变通。

形容坚持原则而能变通、不固执。

古朴雅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美观而不落俗套。

碧瓦朱檐:青色的瓦,红色的檐,形容建筑的华美。

气息奄奄: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

也比喻事物衰败没落,即将灭亡。

老态龙钟:形容年老体衰,行动不灵便。

20.
(1)称呼里的“您好”去掉;
(2)将“告罄”改为“售完”;
(3)“由于该站扩建”的“该”改为“本”;
(4)将“封锁”改为“封闭”;
(5)署名和日期位置互换一下。

(一共5点,每点1分)
21.①这是一张白纸,右上角两行字, 在上为“一张纸的背后……”,在下的是“节约用纸, 保护生命”。

左下角内侧呈直角剪开,部分页面向右侧撩开,被撩开的空间呈现出木材堆积的横断面,让读者联想到一张纸来源于被砍伐的大片树木。

(3分)
②构图简洁,立意深刻,能触动心灵,增强人们节约用纸的自觉性。

( 答案不求唯一, 有审美鉴赏发生即可;3分)
22.倡议书一般由标题、称呼、正文、结尾、落款五部分组成。

称呼一般顶格写在第二行开头。

也可不用称呼,而在正文中指出。

一般在第三行空两格写正文。

结尾要表示倡议者的决心和希望或者写出某种建议。

倡议书一般不在结尾写表示敬意或祝愿的话。

落款即在右下方写明倡议者单位、集体或个人的名称或姓名,署上发倡议的日期。

倡议书的内容需包括:①写倡议书的背景原因和目的②倡议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倡议的
内容一定要具体化。

开展怎样的活动,都做哪些事情,具体要求是什么,它的价值和意义都有哪些均需一一写)
倡议书的格式不正确扣2分。

参照2018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