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绣何以为潮备课讲稿

合集下载

潮绣的传承与商品化

潮绣的传承与商品化
[关键词 ] 潮绣 文化传承 商品化 1中图分类号 2 G124 1文献标识码 2 A 1文章编号 2 1674- 0890 ( 2010) 03- 078- 07
进入 21世纪, 中国的民间文化逐渐成为全社 会的中心话题, 从政府的工作报告 到具体的文化 行政机关的工作文件, 都相继制定 了拯救和保护 祖国传统民间文化的政策, 社会各 界也都异乎寻 常地快速响应, 学术界对于传统的 民间文化进行 深入研究的热情有增 无减, 可以说, 中国 社会已 经掀起了一股保护传统民间文化的热潮。
传统手工业是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重 要组成 部分, 伴随着 时代的发展和市场化进程, 有许多 传统的手工艺日渐衰落而面临着生存的困境, 于 是, 传统手工艺的命运自然也就引 起了社会各界 越来越多的关注。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出发, 当我 们看到一件具有传统意义的手工艺品时, 通常就 需要了解它的发生和发展, 了解它 的渊源以及对 后世的影响, 了解围绕着它而来自 四面八方的各 种人文和自然因素的 相互作用; 不言而喻, 还需 要了解它的制作技术、装饰手法和外观表现特征; 了解它可能伴随着的民族文化特征、地域共同的 文化传统以及在这件艺术品上内涵 着的作者的创 作态度、审美观念和自我表现的看 不见的一双双 手。艺术人类 学的研究方法与理论, 让我 们在研 究中更接近生活, 更能捕捉到人的 情感和信仰的
文化遗产 2010年第 3 期
潮绣的传承与商品化*
李宏复
[摘 要 ] 传统手工业是中国 民族民 间文化 的重要 组成部分 , 伴随着 时代的 发展和市 场化进 程, 有许 多 传统的手工艺日渐衰落而面临着生存的困境。潮州 刺绣以其 独特的 手工技 艺, 顽强地 生存在 具有浓 郁文化 特 征的潮汕大地。本文以潮州刺绣为案例, 对不同经营体 制下的潮绣 制作及 加工行 业进行 了田野 调查, 通过 对 不同状况的梳理, 证明了潮州刺绣在当下的传承与潮绣商品化 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潮绣的由来教案幼儿园

潮绣的由来教案幼儿园

潮绣的由来教案幼儿园一、前言潮绣,是广东潮汕地区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为了让幼儿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瑰宝,本教案将介绍潮绣的由来和制作方法。

二、教学目标1.了解潮绣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能够通过观察和动手实践认识潮绣的制作过程;3.发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培养创造力和耐心。

三、教学内容1. 潮绣的历史潮绣起源于广东潮汕地区,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据说,在清朝乾隆年间,潮汕地区有一位女子因为丈夫经商而远嫁南洋,后来回到潮汕时将当地的刺绣技巧与海外的绣艺相结合,创造出了潮绣这种新的手工艺品。

潮绣的特点是线条优美流畅,色彩绚丽多变,更重要的是它富有地方特色,是潮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潮绣的制作方法材料:绢或麻布、绣针、丝线或麻线、剪刀等。

步骤:1.选择图案和材料。

2.把图案打在纸上,将纸用碳粉反复在绢或麻布上描绣。

3.选好线色线号,分别使用不同的绣针和绣法,按照图案细节进行刺绣。

4.完成绣制后用水清洗干净,然后晾干。

3. 潮绣的艺术价值潮绣不仅是一种传统手工艺品,也是一种艺术品。

它的线条流畅、色彩绚丽、图案精美,展现了广东潮汕地区独特的视觉风格和文化气息。

潮绣除了可以用于服装、家居饰品、礼品等方面,还可以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被广为收藏和欣赏。

四、教学活动1. 潮绣历史知识普及1.通过图片和简单的语言描述潮绣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让幼儿了解潮绣的由来和发展。

2.巧妙运用故事、音乐、游戏等方式,引起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 潮绣制作实践1.准备潮绣制作的工具和材料,让幼儿一起参与选择图案、背景布料、丝线等。

2.分组进行潮绣制作,教师提供指导和帮助,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认真绣制。

3.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加入趣味性的小游戏,增加幼儿的学习乐趣,如找出不同、串串珠子等。

3. 潮绣艺术鉴赏1.展示精美的潮绣作品,让幼儿自由欣赏和感受。

2.通过与幼儿互动和讨论,引导幼儿发现作品中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启发幼儿的审美和想象力。

潮汕文化--演讲PPT讲课讲稿

潮汕文化--演讲PPT讲课讲稿
• 简介:潮汕抽纱源于历史悠久的潮州刺绣(简称 潮绣),而潮绣与广州刺绣(简称广绣)又合称 为粤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是广东潮州和汕 头一带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品。选料多为优质亚麻 布、加纱布、法丝布、竹丝布、玻璃纱等。其针 法复杂多变,主要有十字绣花、挖旁布、贴布、 抽丝、万里斯及勾针通花等。其中尤以勾针通花 最具特色。这是以一种特制钢勾针绕引白纱线或 色线织出的花边。潮汕抽纱品种达千种以上,有 台布、手帕、枕袋、被套、垫布通花制品等八大 类。
果汁-60年代的果汁,是很经济的传统小食之一,当时一名普通工 人的薪水,平均在200元上下,(米果)汁摊的各种猪杂,两、三角钱 一小件,(米果)片每碗一、两角,所以只要花上数角钱,就可饱餐 一顿,吃个痛快。今天,潮州(米果)汁仍深受人们欢迎,价钱也不 贵。有些(米果)汁摊除了保留传统作法,还在用料和酱料方面,做 了改善,使这道潮州小吃,更加美味,更具特色。
潮汕人的信仰~圣地陆丰玄武山
• 玄武山位于陆丰市碣石镇,佛道两教合一的宗教活动场所; 也是粤东地区一处历史悠久、驰名海内外尤其是东南亚的名 胜古迹,并且是闽南语系百姓的佛教信仰中心。寺内保存有 大量寺藏历史文物,现已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汕尾凤山妈祖
• 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 娘妈,是历代船工、海员、旅客、商 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祇。古代在海 上航行经常受到风浪的袭击而船沉人 亡,船员的安全成航海者的主要问题, 他们把希望寄托于神灵的保佑。
三、潮州木雕
潮州木雕,广东东部的潮安、揭阳、潮阳、普宁、饶平和澄 海一带,几县旧属潮州府。它是一项民间雕刻艺术,主要用 以建筑装饰、神器装饰、家具装饰、案头装饰等,经精雕细 琢后贴上纯金箔,显得金碧辉煌,又称潮州金漆木雕,与东 阳木雕、黄杨木雕、龙眼木雕并誉于世。潮州木雕始于何时 不得而知,据遗物考证唐宋时期即已存在。潮州木雕题材内 容丰富;其雕刻技法分类,有沉(凹)雕,浮(凸)雕,圆 (立体)雕,通雕(多层)和锯通雕(单层)五种,通雕最 为卓越,在木雕艺术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潮绣

潮绣
林智诚作品没有。。。人物照片见图
2康慧芳 广东潮州人,现为国家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潮绣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刺绣专业委员会理事。从事刺绣工艺40多年,先后在潮州市潮绣厂、潮州市刺绣研究所刺绣、研究、技术指导工作。 作品见图
潮绣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到鼎盛时期,品类繁多,绣工遍布城镇农村,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产值超过1亿元,几乎“家家摆绣框,户户有绣娘”。孩童从小耳濡目染,课余跟长辈学手艺,练就一手高难度的垫绣技艺。当平绣工种、珠绣工艺品大发展之时,她们驾轻就熟,得心应手掌握珠绣技艺,在潮州珠绣晚礼服、婚纱成为全世界最大生产基地的过程中作出贡献。潮绣“九龙屏”和“吹箫引凤”于1982年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种百花奖金杯奖。潮绣K金双面立体九扇屏风《龙腾盛世》荣获国际文博会特别金奖。
在常年的创作生涯中,林老经常要跟绣工们接触,熟悉绣工们的工作流程和性质,也因此开始萌发收集潮绣针法的念头。“一件潮绣作品往往要由几个绣工同时完成,绣工绣制的部位不同,采用的针法也不尽相同。”林老说,第一次开始整理针法是1955年他在潮州市潮绣厂任设计室主任的时候。“那时我都画了两大本针法,可惜后来由于某种原因被销毁了。再后来,我又重新把掌握的200多种针法都整理出来,但最终还是没能保留住。”提起往事,林老依旧为失去辛苦积累起来的潮绣针法而心疼。
清末潮绣作品《苏武牧羊》在南京举办的全国工艺赛会上获过大奖。当时,潮州城里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祝贺,绣工被誉为“绣花状元”。潮州绣品曾参加在南京举行的南洋第一次劝业会,展出并获奖的计有:大幅刺绣挂屏《苏武牧羊》、《丹凤朝阳》、《郭子仪拜寿》、《狮子头》等。这些参展的潮绣品,全由24名男绣工通力合作刺绣,这24名绣工被誉为“刺绣状元”。
“每次画完绣稿后,我都要拿给绣工们绣制。她们绣的时候我就在旁边看,后来我便开始自己学着绣。”如今,林老已是名扬四海的潮绣大师,他擅长设计潮绣图案,已设计约500件剧装和挂屏,多次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和全国美展奖项,其设计的作品被称为潮绣工艺的“国宝”。上世纪70年代末,他创作的《九龙屏风》潮绣挂屏在叙利亚展出时,深受好评,遂作为国家礼品赠给该国。还有一条双面绣的大披巾也被当作国礼,赠予法国总统戴高乐。

潮绣的发展——精选推荐

潮绣的发展——精选推荐

潮绣的发展在潮州的工艺美术门类中,民间从事刺绣专业人员超过10万人(还不包括抽纱工人),而且新品种层出不穷的,首算潮绣。

潮绣历史悠久,源于何时,说法不一。

较为流行的说法是始于唐宋;有的专家则以未能直接找到史料记载而有异议。

笔者赞成未能直接找到史料记载百有异议。

笔者赞成前者论点。

支持的论据有以下三个方面:1、民间刺绣,源自民间,从萌芽、生长到发展,向来被文人、士大夫视为雕虫小技,不能登大雅之堂,潮绣又不是指定“贡品”,当然难以入册。

2、作为手工艺的刺绣,从穿针引线到缝制衣服,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

刺绣与衣裳,是相得益彰、难以分离的工艺。

古代的针法极简单,议论潮绣之始,应从简单用针运绣起始,而非当今《九龙屏》精品之要求。

3、粤绣包括了广绣、潮绣二大流派,也即泛指广东区域内之刺绣。

据唐苏鹗《杜阳杂编》载:唐代永贞元年,“南海贡奇女卢眉娘”,年十四……绣法华经七卷。

《古今图书集成》又载:“卢眉娘在宫中为宫廷绣屏风、扇面、荷包、龙凤牡丹……工精艺巧。

”可见一千多年前的唐代,不仅有粤绣,而且已有辉煌的成就。

秦汉时,潮州曾隶属南海郡,但隋代已置南海县为宜。

不过唐代岭南刺绣既如此精细,同处一道(省)的潮绣多少能得其沾溉影响,似在情理之中。

唐代,潮州已盛产“蕉葛”、“麻布”,“蚕亦五收”。

中国的刺绣,数千年来,大体是沿着这样一条线发展的:先是刺绣衣裳,又护展到刺绣起居的日用品,以后才上升到刺绣欣赏品。

所以直到现丰,依然是分作两类,既刺绣生活用品和刺绣书画。

南宋时期,日用刺绣品广泛运用,而刺绣欣赏品受绘画艺术的影响,日臻成熟。

《考工记》很早就将刺绣列在绘画之内,有“五彩备,谓之绣”和“画绣之工,共奇职也”的记载。

宋室南迁之后,大批民间艺人(包括陶瓷、刺绣、泥塑等)从中原地区,走江浙,过福建,他们把先时的技艺带客店潮州,从潮州的诸多姓氏族谱的考证中,都证明这一点。

闻名海内外的浮洋泥塑,相传也是由中原经福建,后定居“大吴村”创始的。

影响潮州绒绣制作的问题与解决思路

影响潮州绒绣制作的问题与解决思路

影响潮州绒绣制作的问题与解决思路潮汕文化区域主要位于岭南之东,文化资源内涵丰富,潮州民间艺术种类和样式多姿多彩,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民间工艺潮绣以其独特的功能和价值,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潮绣中的绒绣作品受到中华民族正统文化的浸溶,具有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倾注了作者的心血和情感。

在发扬民族性、地域性文化艺术的当代,潮州绒绣艺术价值反映了现实社会生活中,潮汕人敢于改变现实,追求美好事物。

在服装设计传统绒绣工艺价值,反思地方传统艺术,从传统中获取设计灵感,进行服装创新设计。

1影响潮州绒绣的制作的问题潮绣历史渊源可以上诉到宋代,经历了明、清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统的潮绣艺术受到市场经济等因素冲击,设计制作与功能用途,逐渐脱离了传统艺术需求的氛围(1)传统潮州绒绣功能与制作。

绒绣是潮汕地区的一种民间工艺,曾经多用于绣制寺院、庙宇、戏台陈列品以及戏服和日用品,总之,传统绒绣服务于封建时代大众社会生活,近百年来持续扩大的生产使绒绣成为一种艺术商品。

绒绣作为潮绣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潮绣中运用融合最多,工艺要求偏高的绣种之一,绒绣作为代表性绣种金银线绣的辅助和搭配,传统潮州绒绣纯用各色丝绒线刺绣,在主要部位也略加棉花或粗棉线薄垫,形成浮雕效果,绣品色线效果细腻精美,传统主要制作工艺可以归纳为:铺、垫、接、缀,据老艺人口授潮绣的针法大约有垫、绣、拼、缀等200种,面绒绣的针法大约有30种。

绒绣艺术特色的传承、发展一直在煎熬传统艺人的创造力,时至今日,这种艺术展现出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从艺术类型上来看,绒绣制作工艺具有民间艺术特点。

(2)传统潮州绒绣制作工艺与艺术发展。

历史中的潮汕人民稳勤劳、淳朴、热情、自信的性格特点,在传统潮绣画面有所体现,许多画面多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为题材,寓情于物,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潮汕文化有一个显著特点是:精细,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传承中也能体现出这个特点。

浅谈潮绣发展史

浅谈潮绣发展史

艺苑论坛文 罗小瑾浅谈潮绣发展史[摘 要] 潮绣历史悠久,据较为流行的说法,潮绣始于唐宋,逐渐发展至今。

本文尝试探析潮绣的发展史,进一步理清潮绣的发展和演变历程:从唐宋时期的刺绣由中原传入潮州,到明清时朝的潮绣渐入辉煌并延伸出潮州抽纱,再到抗战时期的潮绣没落,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潮绣重新发展。

[关 键 词]潮绣;潮州;刺绣;发展史;历史潮绣,是广东潮汕地区的一种民间刺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中粤绣的分支之一。

潮绣历史悠久,但源于何时,则说法不一,较为流行的说法是,潮绣始于唐宋。

一、刺绣于唐宋时期从中原传到广东潮州从唐代至五代十国期间,由于广东属于边疆地区未受到战乱的影响,刺绣与农业、手工业都得到长足发展。

南宋时期,刺绣日用品被广泛运用,受绘画艺术的影响,刺绣欣赏品也日臻成熟。

宋室南迁之后,大批民间艺人(包括陶瓷、刺绣、泥塑等)从中原地区走江浙过福建,把技艺带进了潮州。

从潮州诸多姓氏族谱的考证中,足以证明这一点。

此外,也有相关研究者到河南、陕西等地考察中原民间刺绣与南方民间刺绣之渊源。

在黄河边的郑州地区,研究人员发现几个庙宇陈设的“彩眉”的图案、色彩几乎同当今的潮绣“彩眉”一样,只是针法全是平绣。

对此,有一种说法是:潮绣彩眉源自中原,近百年来又在原创基础上发展出垫高立体的绣艺。

二、明清时期潮绣渐入辉煌明代是中国织绣艺术史上的辉煌时代。

潮绣在明代中后期形成专业性的生产区域,当时民谣提到的“西门摆花规”指的就是潮绣。

时至今日,潮州市区的西门仍是刺绣工艺的基地。

另外,在潮州北郊明代古墓中出土的大量绣品,其中包括明代织锦官袍,绣有孔雀、牡丹、衣、鞋、帽、被、枕及手帕等,可以看到潮绣在当时已普及到民间。

清代,刺绣在潮州民间更为盛行。

乾隆年间,潮州西门外天地坛、布梳街以及开元寺附近,已有绣庄20多家,绣品输向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一带,占领南洋市场,特别是带有民间浓厚地方特色的厅堂、佛庙摆设的绣品更是供不应求。

至咸丰年间,潮绣品每年销往东南亚的出口总值在1000万两白银以上,可见潮绣在清代已经大规模出口。

独具特色的潮绣艺术

独具特色的潮绣艺术

艺苑论坛独具特色的潮绣艺术[摘 要]潮绣以表现题材广泛,构图均衡饱满,色彩浓郁鲜艳,纹理清晰,装饰性强,技法精巧而著称。

潮绣艺术兼收并蓄,融会贯通,逐渐形成了潮绣独特的艺术风格。

[关 键 词]潮绣;针法;技艺;艺术特征文 宋 徽潮州山川毓秀,人文荟萃,历史璀璨,有丰富的文化积淀。

在众多的工艺美术门类中,潮绣作为一门具有独特技艺的民间艺术,引起世人的关注。

潮绣与广绣合称为粤绣,与苏绣、湘绣、蜀绣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绣。

潮绣因其历史悠久,表现题材广泛,技艺独特,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潮绣项目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潮绣出现于唐宋时期,有悠久的历史,潮绣的表现题材十分广泛,有人物、花鸟、动物、走兽、器皿、博古、龙凤,有海产鱼虾及南国佳果。

佛教题材也是潮绣十分重要的表现题材之一,佛教题材内容十分丰富,形式多样,包括佛像、菩萨、罗汉等,佛教题材是潮绣表现题材中的重头戏, 有着广泛的市场前景。

潮绣以表现题材广泛,构图均衡饱满,色彩浓郁鲜艳,纹理清晰,装饰性强,技法精巧而著称。

其制作技艺独特,针法独具一格,针法多达100多种。

主要有二针龙鳞转针、旋针、过桥针、凹针绣、垫筑绣等60多种钉金针法及40余种绒线绣针法。

工艺有钉金绣、绒绣、线绣三大类,用料有绸缎、金线、绒线、银线、棉絮、纸丁等。

潮绣中的“垫、浮、勾、勒、通”的刺绣工艺采用手工操作一直流传至今。

由于制作技术独特且采用手工操作,使潮绣作品日益珍贵,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及收藏价值。

潮绣在制作工艺处理上,强调表现象形、质感、勒线。

针法变化多样、针脚匀称整齐,针针见针脚。

形状层次感强,纹理清晰,使刻画的物象栩栩如生。

潮绣所采用的垫高绣表现技法,使绣物有如浮雕、富有立体感。

这种立体针法在刺绣工艺中是难度较高的技艺,在我国刺绣同行中独树一帜。

潮绣由于绣制材料的差异,可区分出钉金绣、金绒混合绣、绒绣、洋金银线绣、发绣、通锦绣等绣种,而不同的绣种的刺绣技艺也各具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潮绣何以为潮潮绣何以为潮[摘要]潮绣是广东潮州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但潮绣的“潮”字因何而来,本文将通过潮绣是在潮汕地区发展起来的、潮绣具有浓厚的潮汕特色、潮绣的代表人物多为潮人、海外潮人是促进潮绣工艺走向世界的大功臣这四个方面来论述“潮绣何以为潮”。

[关键词]潮绣;潮绣发展;潮绣特色;代表人物;海外潮人........................................................................................... 潮汕地区的工艺美术历史悠久,品类丰富,技艺精湛,文化积淀深厚,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潮绣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潮绣是粤绣两大流派之一。

它源于粤绣,因具有自身特色,而被称为潮绣。

一、潮绣是在潮汕地区发展起来的潮汕地区这片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土地上,根植在这片沃土的潮绣,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这里逐渐发展起来,成为中国四大名绣之粤绣的主要流派。

(一)潮绣的起源粤绣包括了广绣、潮绣二大流派,也即泛指广东区域内之刺绣。

潮绣作为粤绣其中之一,发源并流行于现在的潮汕地区。

大约在唐代,潮绣就在潮汕地区出现了。

早在唐代,潮州已盛产刺绣材料如“蕉葛”、“麻布”,“蚕亦五收”,所以刺绣工艺随之应运而生。

据《潮州志》记载,韩愈被贬到潮州后,提倡妇女外出要“以丝巾皂布丈余盖头蒙面双垂至膝”,后人称之为“韩公帕”。

[1]由此可见,唐代潮州已有简单的剌绣工艺。

(二)潮绣的发展最早提及潮州刺绣的文献,是宋宝二年(1254)潮州知州陈炜《题湖平石壁》诗(诗刻今存潮州葫芦山中麓),其颈联:“朱幡影里绣屏好,绿盖香中画舫行。

”[2] 意思是:太守夏日游湖,画舫在绿漪荷香中徐行,微风轻拂,在丽日辉映下展示出一幅幅精美的绣屏。

这是中国最早对潮绣的文字记载,充分证明了潮绣应用于潮汕地区的日常生活。

迟至明代,潮绣此时在潮汕地区形成专业性的生产区域,正如当时民谣所说的:“东门晒渔网(织渔网),西门摆花规(刺绣),南门削竹箸(竹艺),北门挲脚腿(即用手掌在大腿上推压成制鞋的鞋索,指制鞋业)。

”时至今天,潮州市区的西门仍是刺绣工艺的基地。

清代,刺绣在潮州民间更为盛行。

在清朝乾隆年间,潮汕地区已广设绣庄、绣坊,潮绣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乾隆年间,潮州西门外天地坛、布梳街以及开元寺附近,已有绣庄20多家,绣品输向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一带,占领南洋市场,特别是带有民间浓厚地方特色的厅堂,佛庙摆设的绣品更是供不应求。

可见潮绣在清代已经大规模出口,对国外市场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

当时潮汕地区的女子普遍都会刺绣。

据乾隆年间所修《潮州府志》载:“凡女子十一二岁,其母即为预治嫁衣,故织衽刺绣之功,虽富家不废。

”府城潮州长期以来是潮绣的基地和大本营,潮州不仅出名女绣工,也出名男绣工。

清末潮绣作品《苏武牧羊》在南京举办的全国工艺赛会上获过大奖。

当时,潮州城里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祝贺,绣工被誉为“绣花状元”。

潮州绣品曾参加在南京举行的南洋第一次劝业会,展出并获奖的计有:大幅刺绣挂屏《苏武牧羊》、《丹凤朝阳》、《郭子仪拜寿》、《狮子头》等。

这些参展的潮绣品,全由24名潮州男绣工通力合作刺绣,这24名绣工被誉为“刺绣状元”。

[3](三)潮绣的高潮潮绣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到鼎盛时期,潮州市开创全国之先河,成立潮州市刺绣工业总公司、潮州市刺绣研究所、潮州市刺绣学会。

总公司直辖管国有潮绣厂和60个绣衣厂、4个机绣厂和珠绣厂,再由这十几个大厂,分管街道、农村的刺绣厂社超过500家。

潮绣品类繁多,绣工遍布潮汕城镇农村,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年产值超亿元,几乎“家家摆绣框,户户有绣娘”。

当时潮汕地区的孩童从小耳濡目染,课余跟长辈学手艺,练就一手高难度的垫绣技艺。

所以在平绣工种、珠绣工艺品大发展之时,绣工们驾轻就熟,得心应手掌握珠绣技艺,在潮州珠绣晚礼服、婚纱成为全世界最大生产基地的过程中作出贡献。

潮绣“九龙屏”和“吹箫引凤”于1982年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种百花奖金杯奖。

潮绣K金双面立体九扇屏风《龙腾盛世》荣获国际文博会特别金奖。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潮绣一直是国家领导人赠送各国首领和国际友人的重点礼品。

上世纪70年代末,由潮绣泰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智成创作的《九龙屏风》挂屏在叙利亚展出时,深受好评,遂作为国家礼品赠给该国。

还有一条双面绣的大披巾也被当作国礼品,赠予法国总统戴高乐。

2004年,江泽民主席赠送了一幅K金垫绣《腾龙》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先生。

2005年9月,胡锦涛主席出访加拿大时,赠送马丁总理一幅K金乱针绣《下山虎》。

外交部也曾赠送给英国首相一幅双面立体垫绣——《丹凤阳》。

潮绣先后为国家提供200多件,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和各国之间的文化艺术交流。

二、潮绣有潮汕地区的特色与其他地方的刺绣不同,潮绣因为在潮汕地区发展起来,受潮汕地区的人文风俗的影响,具有与众不同的潮汕特色。

㈠潮绣绣工多以男工居多与其他地区的刺绣相比,普通刺绣皆以女性居多,因为女绣工性格文静,有耐心,心灵手巧。

而在潮汕地区,潮绣多为男性,比起女绣工的手艺有过之而无不及,有的还在潮绣行业闯出自己一片天地。

据《岭南丛述》记载:“清代粤绣工人多是广州人和潮州人,特别是潮州绣工为上,皆男子为之,精于女工,为其他省市所罕见。

”清末宣统二年(1910)潮州绣品曾参加在南京举行的南洋第一次劝业会,展出荣获奖励。

而这些参展的潮绣作品,由24名男绣工通力合作完成的,一时轰动潮州城。

这24名男绣工也因此被誉为“潮绣状元”。

20世纪50年代,仍有杜进茂等20余男工在潮绣行业中坚持。

㈡潮绣品种繁多潮绣由于绣制材料的差异,潮绣可以区分为线绣、绒绣、钉金绣、金绒混合绣、洋金银线绣、发绣和通锦绣七个绣种。

这同其他名绣相比较,可以说是潮绣的第二个艺术特色。

1、线绣。

线绣是潮绣中最为普遍和绣制难度较低的一个绣种,用各色真丝线或人造丝线进行绣制而成。

潮绣的线绣图案花纹,以花卉为主,龙凤、山水、人物为辅,在花卉中以玫瑰、菊花、梅花最常见。

无论是何种纹样,都是考张艳丽,装饰趣味浓烈。

潮绣线绣又分为单面绣和多面绣两种。

传统的产品主要有披巾、枕套等日常绣品,产品色彩鲜艳、雍容华贵,富有潮汕特色。

2、绒绣。

绒绣是采用各种染色丝绒线,在丝、绸、缎等较高面料上绣出各种图案的刺绣。

绒绣多采用平绣针法,绣出的效果平整、光华亮丽,在主要部位也略加棉花或粗棉线薄垫,以使绣品显得更加细腻精美。

3、钉金绣。

钉金绣也称钉金银绣或金银线绣,是潮绣的代表性绣种,以金碧辉煌、粗旷雄浑的浮雕效果为特征,分钉金绣平绣和钉金绣垫绣两种。

钉金绣的传统产品多为寺院庙宇、厅堂戏台的陈设或戏服服饰。

4、金绒混合绣。

以金银线、绒线结合的绣制,并在主要部分加以垫浮,尤其应用对比强烈的色绒线刺绣,配以棕丝勾勒,以达到色彩瑰丽而不俗气,绣制浮凸而产生浑厚质感的艺术效果。

金绒混合绣的绣品往往带有一种灵活变化、色彩互相映衬又协调的效果,绣出的画面浑然一体、华丽耀眼。

5、洋金银线绣。

顾名思义,是使用进口的金银线绣制,同国产金银线相比,有着另一番不同的艺术效果,故称洋金银线绣。

线细而秀,以金盘地、针缀各色丝绒线,绣艺分轻工、针缀、满地花、散花等。

其钉金技法细致、色彩雅丽,绣艺精美。

产生主要多为短花衣、褂裙和仿古官服。

6、发绣。

发绣是运用头发代替丝线绣制而成的绣品,是我国独特的传统民间手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

发绣以发代线,利用头发的黑、白、灰、黄、棕的自然色泽,以及细柔、光滑的特性,用不同针法刺绣,显示出其质朴素雅,针迹细密、色泽柔和的独特风格。

7、通锦绣。

通锦绣以“通”为特色,以“绣”为主体,是融合了抽纱、刺绣两种工艺的特点,绘成独具一格的艺术珍品。

它既有潮绣的精致瑰丽,又有抽纱的淡雅清隽,给人以清新脱俗的艺术效果。

㈢“垫高立体”的工艺技法一般刺绣都以平绣为主,潮绣则以垫高绣为主要特色。

所谓垫高绣,也称潮绣“垫高立体”的工艺技法,是在施绣之前先用纸丁、棉絮垫定图案造型,然后在上面用金银线、丝绒线施绣,使作品产生类似浮雕的艺术效果,看起来更加生动形象。

其他绣种虽然也有类似潮绣垫高绣的针法,比如苗绣的凸绣绣法,沈绣的“肉入”针法等。

但这些针法无非是用同色粗纱在轮廓中先刺绣垫底后,再用细纱细绒在上面密密绣满,这样小面积的普通垫高,在图案中也只起表现局部和辅助作用,与潮绣整体浮雕般的垫高有天壤之别。

潮绣这种“垫高立体”的工艺刺绣技法是潮州特有的处理方法,是其他绣种所没有的,也是潮绣主要区别于其他绣种的重要标志。

㈣构图饱满匀称,作品金碧辉煌潮绣作品既有单一视点的构图,也有多视点的构图,但这两种构图都突显一个“满”字,在同一题材上的表现手法多变、注重均衡对称,人物多为为侧面观,花鸟多为正面观,避免将立体重叠安置,但都重视纹地相称,主次分明。

垫高绣动态多变且形象繁杂,则常采用对称构图或均衡平局,目的在于加强图案的统一感,使图案结构主次分明,疏密得当,满而不塞,繁而不杂。

因而,与广绣相比,潮绣更注重饱满匀称的构图,形式更富于变化。

中国著名工艺美术家林智成曾说过:“潮绣的创作法则与潮州金漆木雕相当接近,都有”密密、满满、通通“的特点。

与江南苏绣的素雅风格相比,潮绣的色彩更为浓烈艳丽。

潮绣善于运用色彩对比,采用大量的正金银纱和各种辅料来刺绣,从而产生“金碧辉煌”的艺术效果,极具强烈的民间艺术韵味。

㈤制作技艺繁杂多变潮绣使用的辅助材料比其他任何一种绣种都多。

一般刺绣,无非都是线和布作为材料,但潮绣由于绣作工艺比较繁杂多变,采用的材料和辅料除了正常刺绣所必需的各色纱、丝、绒线、绸、缎和布外,还大量采用金银丝、花线、棉絮、纸丁、网布等材料和辅料,用于帮助塑造立体图案造型,其中的纸丁、绒丁等,更是潮绣所特有的。

潮绣以千变万化、独具特色的针法技艺著称,针法比其他绣种要多,可达100多种。

分类也较为繁琐复杂,大体可分为绒线针法、钉金绣针法和金绒混合绣针法等几个类型。

为了使作品更具立体感,潮绣还发明了拆、剪、拼、贴等多种复杂的工艺技法,这在其他绣种也是没有的。

三、潮绣的代表人物多为潮人由于潮绣具有悠久的历史,世代群体传承,鼎盛的高峰期势必出现了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

前面提到的清宣统二年(1910)在南洋第一次劝业会上誉为“刺绣状元”的24名男绣工,即其出类拔萃者。

据目前能够考查出名字的有林涛生、蔡戌子、尾仙、张桂泉、林伯、如伯、王炳南、王钟南、蔡钟、林新泉、林清泉、李和彬、卢海清、冬瓜狮(别称)、杜江宁、洪钟、吴坤、吴钦、托伯、乌糖和白糖(别称)等人。

当代名师艺人更是英才辈出,其中多为潮汕人。

(一)蔡玩清蔡玩清(1901-1964),女,潮州人。

父亲是清末潮州24位“绣花状元”之一。

13岁便服掌握刺绣的各种针法技艺,能独立绣制成品,被誉为“绣花女状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