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马鱼常见病

合集下载

红脸赤鳞斑马鱼的养殖技术

红脸赤鳞斑马鱼的养殖技术
2元/尾
饲料
1元/kg
2元/kg
水电费
0.5元/月
1元/月
一般来说,红脸赤鳞斑马鱼养殖的利润率可以达到50%以上,养殖效益较为可观。
红脸赤鳞斑马鱼的养殖管理
定期检查
定期检查鱼缸水质、鱼体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环境控制
控制好水温、水质、光照等环境因素,为红脸赤鳞斑马鱼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红脸赤鳞斑马鱼的养殖前景展望
市场需求不断增长
红脸赤鳞斑马鱼作为观赏鱼,市场需求不断增长,尤其是在观赏鱼爱好者和宠物市场。
科技助力养殖技术升级
随着科技发展,红脸赤鳞斑马鱼的养殖技术不断升级,提高了养殖效率和产品质量。
养殖规模不断扩大
红脸赤鳞斑马鱼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也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新的途径。
饵料选择
选择优质的鱼饲料,搭配活体饵料,保证营养均衡,避免过度喂食,防止污染水质。
病害预防
定期观察鱼类的状态,及时发现病害,隔离患病鱼,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防止病害蔓延。
红脸赤鳞斑马鱼的养殖案例分析
成功案例
案例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红脸赤鳞斑马鱼的养殖过程,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通过学习成功案例,我们可以借鉴经验,提高养殖效率。
竞争风险
红脸赤鳞斑马鱼在高密度养殖情况下,容易发生争斗和互相攻击,导致鱼体受伤甚至死亡。
红脸赤鳞斑马鱼的养殖成本
红脸赤鳞斑马鱼的养殖成本主要包括鱼苗成本、饲料成本、水电成本、人工成本、设备成本、药物成本等。
鱼苗成本约为每条 0.5 元,饲料成本约为每公斤 10 元,水电成本约为每月 500 元,人工成本约为每月 2000 元,设备成本约为一次性投入 5000 元,药物成本约为每年 500 元。

斑马鱼服务手册模板

斑马鱼服务手册模板

斑马鱼服务手册模板引言概述:斑马鱼是一种极具个性的迷你热带鱼,它们以其美丽的条纹而闻名于世。

在养殖斑马鱼之前,了解斑马鱼的基本需求和养护知识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斑马鱼的基本信息,并提供一份斑马鱼服务手册模板,以方便养殖者对斑马鱼进行合理的养护和服务。

一、斑马鱼基本信息1.1 斑马鱼的起源和特点斑马鱼原产于东南亚地区,是热带鱼种类之一。

斑马鱼身体呈纺锤形,通常体长约3-6厘米。

斑马鱼最显著的特点是身体上的黑白相间的斑纹。

斑马鱼寿命较短,一般为1-3年。

1.2 斑马鱼的养殖环境要求温度:斑马鱼适应温度范围在24-28摄氏度之间。

水质:斑马鱼对水质要求较高,水质应保持清澈,pH值在6.5-7.5之间。

水量:每只斑马鱼需要大约2-3升的水体积。

水质检测:定期测试水质,保持适宜的水质参数。

1.3 斑马鱼的饲养要点饲料:斑马鱼是杂食性鱼类,可以吃鱼粮、活体浮游生物和冷冻食物等。

饲养时间表:每天喂食1-2次,每次不超过鱼儿能够在5分钟内食用完。

饲养区域:提供适当的游泳空间,并设置草丛和隐藏处,以提供保护和休息。

二、斑马鱼疾病的预防与治疗2.1 水质疾病防控定期检测、调整水质参数,保持适宜的pH、硬度和氨/亚硝酸盐浓度。

定期更换一部分水体,保持水质新鲜。

安装合适的过滤设备,如水底过滤器或外置过滤器。

2.2 常见疾病与防治方法鱼癣病:症状为皮肤出现灰白色粉尘状物质,可使用抗真菌药治疗。

鱼虱:症状为鱼体上有红点状标记,可使用虱子灭鱼药物来防治。

鱼鳃寄生虫:症状为鳃部出现红斑、肿胀和呼吸困难,可使用抗寄生虫药来治疗。

2.3 定期检查和隔离定期观察鱼儿的行为习惯和外貌,如有任何异常或疾病症状,应及时隔离治疗。

隔离病鱼,以免疾病传染给其他健康的鱼。

三、斑马鱼繁殖与孵化3.1 繁殖环境准备创建合适的繁殖环境,如水草丛、繁殖箱等。

适当调整水质参数,提供合适的水温和pH值。

提供足够的食物,增加饵料的蛋白质含量。

3.2 斑马鱼繁殖行为雄鱼展示颜色和游动动作以吸引雌鱼。

斑马鱼常见疾病

斑马鱼常见疾病

斑马鱼常见疾病烂鳍病/病尾病(嗜水气单胞菌)多由饲水不良,水质长期浑浊,受新水刺激过多,或鱼儿互相撕咬导致细菌感染。

感染的迹象: 最初,鳍的边缘出现轻微的不透明的外观。

然后膜一片片地脱落,暴露出鳍刺,鳍刺开始依次裂开。

当裂缝到达身体时,受侵害的鱼通常都会死亡。

感染详述: 引起烂鳍病的细菌可能经常出现,特别是嗜水气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和鳗弧菌,它们只在恶劣的环境里侵害不健康的鱼。

这些细菌能引起一系列的症状,如斑点、区域发炎和溃疡。

细菌传染引起的损伤使受侵害的鱼容易受到来自其他病原体如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的侵害。

推荐的治疗方法:A,在100千克的水中放呋喃西林粉0.2克进行浸洗消毒,多次用药后可缓解病情。

B,在100千克水中放痢特灵3~5片,浸洗病鱼30分钟。

C,在100千克水中放土霉素5~8片浸洗消毒,可预防感染此病。

D,用低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消毒。

E,用庆大霉素浸洗,在100厘米X50厘米X35厘米的水族箱中放2支。

对于如此多的疾病,除非环境条件很满意,任何化学药物治疗都不是完全有效的。

有几种以苯氧基乙醇、聚-氯-苯氧基乙醇或呋喃那斯为基础的专用处理剂,假如治疗不被耽误的话,它们可能有效。

杀菌的化学药物如氯化苯甲烃胺(新洁尔灭),也能使用。

对于冷水鱼类的治疗,水温至少应该升高到16度。

对付烂尾如果一时找不到鱼药,可到药店去买泻痢停(肤腩睉酮),找一小缸药浴,40CM缸加8片(慢慢搓溶于水),同时充气。

若是热带鱼将水温升到30摄氏度,隔天补加一半药片,效果极佳。

一般一周内会康复。

烂鳃病患烂鳃病多由寄生虫寄生或细菌感染引起,故有寄生虫烂鳃病和细菌性烂鳃病两种。

(1)寄生虫烂鳃病:其病原体是指环虫或车轮虫,它们交互感染,鳃部明显浮肿,鳃盖张开困难,严重时,鳃丝局部溃烂,以至鳃软骨外露,鱼体呼吸困难,最终死亡。

防治方法:可选用晶体敌百虫0.5-0.8克,放在10千克水中,浸洗病鱼10-15分钟。

也可选用晶体敌百虫0.2克、硫酸铜0.2克、亚硫酸铁0.2克,混合放入10千克水中,浸洗病鱼10-15分钟。

斑马鱼养殖技术

斑马鱼养殖技术

斑马鱼养殖技术斑马鱼,又称热带锡纹鱼,是一种常见的观赏鱼。

它们以其独特的斑纹和活力四溢的游动姿态,受到了许多养殖爱好者的喜爱。

本文将详细介绍斑马鱼的养殖技术,包括水质管理、喂养方法、疾病预防等方面,帮助养殖者成功繁育健康的斑马鱼。

一、水质管理斑马鱼是对水质要求相对较高的观赏鱼类,因此水质管理是养殖成功的关键。

以下是一些水质管理的要点:1. 水温控制:斑马鱼适宜的水温为24-28摄氏度。

养殖者可以通过加热器、水泵等设备来维持水温的稳定,避免水温过高或过低对斑马鱼的影响。

2. pH值调节:斑马鱼对水质的pH值要求在6.5-7.5之间。

养殖者可以使用pH试纸或电子pH计进行监测,并通过加入适量的水质调节剂来调节pH值,保持稳定。

3. 水质清洁:定期更换鱼缸中的水,清理底部的残渣和鱼粪,保持水质的清洁。

同时,使用过滤系统和鱼缸底部的沙子等辅助设备可以有效净化水质。

二、喂养方法斑马鱼是杂食性鱼类,可以吃鱼饵、昆虫、类虾等食物。

以下是一些喂养方法的建议:1. 多次少量:分次多餐是最佳的喂养方式。

建议每天将所需的食物分成2-3次,适量地喂给斑马鱼,避免浪费和水质污染。

2. 均衡饮食:提供丰富多样的食物,包括颗粒状鱼饵、冷冻昆虫和植物类食物等,以确保斑马鱼获得全面的营养。

3. 观察进食情况:观察鱼群进食情况,确保每只斑马鱼都有足够的食物。

如果有饮食问题,及时调整喂养量和喂养频次。

三、疾病预防合理的疾病预防措施可以保持斑马鱼的健康状况,提高成活率。

以下是一些建议:1. 隔离新鱼:如果引进新的斑马鱼,建议先将其隔离在单独的鱼缸中,观察是否有传染性疾病。

隔离期间应经常检查鱼的食欲、行为和外观,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

2. 定期检查:定期检查斑马鱼的鱼体和鳞片,观察是否有疾病的症状,如白点病、鳃腐烂等。

如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3. 定期换水:定期更换鱼缸中的水,减少病菌和有害物质的滋生。

同时,注意水源的选择,保证水源的清洁和无污染。

斑马鱼

斑马鱼

中文名:斑马鱼(zebra fish),又名蓝条鱼、花条鱼、斑马担尼鱼(Brachydanio rerio),属于鲤形科目。

原产于印度、孟加拉国。

斑马鱼(B. rerio),是淡水水族箱观赏鱼,原产於亚洲,体长约4公分(1.5吋),具暗蓝与银色纵条纹,蓑鮋属鱼类是海水水族箱观赏鱼,鳍棘有剧毒,体具色彩丰富的垂直条纹。

有些种类称为蓑鮋(lion-fish)或称狮子鱼、火鸡鱼。

由于其基因与人类87%相似,因此广泛应用与生命科学的研究,2009年研究表明,它可能为盲人和耳聋带来福音。

背部橄榄色,体侧从鳃盖后直伸到尾未有数条银蓝色纵纹,臀鳍部也有与体色相似的纵纹,尾鳍长而呈叉形。

雄鱼柠檬色纵纹;雌鱼的蓝色纵纹加银灰色纵纹。

斑马鱼身体延长而略呈纺锤形,头小而稍尖,吻较短,全身布满多条深蓝色纵纹似斑马,与银白色或金黄色纵纹相间排列。

在水族箱内成群游动时犹如奔驰于非洲草原的斑马群,故此得斑马鱼之美称。

生活习性:性情温和,小巧玲珑,几乎终日在水族箱中不停地游动。

易饲养,
可与其他品种鱼混养。

饲养水温20~23℃,在水温11~15℃时仍能生存,对水质的要求不高。

日常饲养时,在水族箱底部放些鹅卵石,使水质清澈。

易得的病:
1、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烂鳍病/病尾病:多由饲水不良,水质长期浑浊,受新水刺激过多,或鱼儿互相撕咬导致细菌感染。

2、寄生虫寄生或细菌感染引起的烂鳃病。

3、小瓜虫引起的白点病。

4、水温温差引起的白毛病。

5、体内虫或肠炎病:这种病是因为吃不了干净的食物或投喂食物没有定时定量导致的。

斑马鱼甲状腺肿大病例分析

斑马鱼甲状腺肿大病例分析

462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Laboratory Animal and Comparative Medicine Dec.2019,39⑹doi:10.3969/j.issn.1674-5817.2019.06.007斑马鱼甲状腺肿大病例分析李英娘,戴玮,盛健(浙江大学医学院,杭州310000)[摘要]目的研究斑马鱼甲状腺肿大疾病的原因,进一步探究疾病的发生是否由于缺碘引起。

方法取斑马鱼下荻部肿大组织,对病变组织进行HE染色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同时设立了有碘饲养和无碘饲养组,在不同时期检测甲状腺相关的5个基因表达情况。

结果根据HE 染色,诊断该疾病为甲状腺肿大;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病变组织存在线粒体肿大和溶酶体增多的现象。

受精后7d(7dpf)胚胎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基因表达,有碘组显著高于无碘组(P<0.05)。

结论缺碘会引起斑马鱼甲状腺肿大及CRF基因表达量降低。

[关键词]斑马鱼;甲状腺肿大;线粒体[中图分类号]Q95-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5817(2019)06-0462-05斑马鱼作为模式生物有其独特的优势,如早期胚胎透明,体外受精发育等便于我们实时观察其发育变化。

2018年10月在武汉召开的第四届全国暨全球华人斑马鱼Principle Investigator(PI)大会有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260多位代表参会。

从中看出越来越多的研究学者把斑马鱼作为实验模式生物。

健康的斑马鱼是保证科学研究的基础,但目前国内缺乏标准化的斑马鱼饲养管理办法,并且关于斑马鱼疾病的研究也相对较少。

2017年5月份作者所在的斑马鱼实验室发生了较大规模的斑马鱼甲状腺肿大现象。

甲状腺肿大在人群中也是一个比较常见的疾病,人类的甲状腺肿大主要是山于缺碘或者碘过量引起的,中国从1995年开始,强制实行食用盐加碘,国民的碘营养不良状况明显得到改善[1]。

碘与甲状腺炎的发病密切相关[2]。

斑马鱼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斑马鱼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斑马鱼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斑马鱼是一种小型观赏鱼,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如下:
养殖方法:
1. 准备鱼缸:选择适合斑马鱼生活的鱼缸,建议使用10升以上的玻璃鱼缸。

2. 布置鱼缸:在鱼缸中放置适宜的底砂和装饰物,如水草、岩石等,营造适宜斑马鱼生活的环境。

3. 净化水质:使用过滤器过滤水质,保持水质清洁。

同时可以定期更换部分水质。

4. 保持水温:斑马鱼适宜的水温范围为24-28摄氏度,使用加热器来维持水温稳定。

5. 喂养饲料:选择适合斑马鱼的鱼食,如颗粒状或片状的精细鱼食。

每天喂3次,每次喂食量不要过多。

注意事项:
1. 配对饲养:斑马鱼是群居鱼类,最好一次养殖一对(1雄1雌)。

2. 观察行为:观察斑马鱼的行为,如是否有异常、打架等,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3. 避免过度喂养:不要过量喂食,以防水质恶化。

4. 定期换水:定期更换部分水质,保持水质清洁。

5. 防止疾病传播:如果发现斑马鱼患病,及时隔离和治疗,以防疾病传播给其他鱼类。

6. 避免剧烈光线:斑马鱼对强光敏感,应避免暴露在剧烈光线下,以免引起惊
恐或异常行为。

以上是关于斑马鱼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的简单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七彩斑马鱼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七彩斑马鱼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七彩斑马鱼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七彩斑马鱼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观赏鱼,它们的鲜艳色彩和活泼的性格使得它们成为许多鱼缸爱好者的首选。

但是,要想成功养殖七彩斑马鱼,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养殖方法:1. 鱼缸的选择:七彩斑马鱼适合放在较大的鱼缸中,最好选择容量在20升以上的鱼缸。

鱼缸应该有适当的过滤装置和恒温设备,以保持水质的清洁和稳定。

2. 水质的调节:七彩斑马鱼对水质要求较高,水温应保持在25-28摄氏度,pH值在6.5-7.5之间,硬度在5-20度之间。

可以使用适量的水质调节剂来维持水质稳定。

3. 合理的饲料选择:七彩斑马鱼属于杂食性鱼类,可以吃鱼粮、活体小型无脊椎动物等。

饲料应该选择高质量的鱼粮,并适量添加一些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活体饵料。

4. 适量的养殖密度:七彩斑马鱼是群居性鱼类,适宜以一公四母的比例进行养殖,这样可以减少争斗和压力,保持鱼群的平衡和和谐。

5. 定期换水:为了保持水质的清洁和稳定,每周应该进行一次定量的换水,约为鱼缸总容量的20%左右。

换水时应注意水温的一致性,避免温差过大对鱼群造成不适。

二、注意事项:1. 避免过度投喂:饲养七彩斑马鱼时,应该控制好饲料的投喂量,避免造成水质污染和鱼群的过度肥胖。

2. 防止疾病传播:七彩斑马鱼容易感染一些常见的鱼病,如白点病、细菌感染等。

定期观察鱼群的健康状况,如发现异常应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并隔离患病鱼只。

3. 避免过度打扰:七彩斑马鱼对外界的变化比较敏感,过度打扰可能会导致鱼群的紧张和压力。

养殖者应该尽量减少鱼缸周围的干扰和噪音,保持良好的观赏环境。

4. 注意鱼群的搭配:七彩斑马鱼属于中等攻击性鱼类,对于一些较小和温和的鱼类可能会有一定的攻击行为。

在选择搭配鱼种的时候,应该注意避免与过于柔弱或过于凶猛的鱼类放在一起。

5. 定期清洁鱼缸:养殖七彩斑马鱼的鱼缸应该定期清洗,去除底部的鱼粪和残留的饲料,保持水质的清洁和透明度。

总结起来,养殖七彩斑马鱼需要注意水质的调节、合理的饲料选择、适量的养殖密度等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斑马鱼常见鱼病鱼病种类很多。

按照发生原因得不同,大体分为两类:一类就是非感染性疾病,一类就是感染性疾病。

两类疾病对斑马鱼得健康均可形成严重得危害。

其中以感染性疾病造成得危害较为严重,常常可形成大规模得爆发或感染,严重影响斑马鱼得质量与实验结果得准确性。

斑马鱼属于鲤科鱼类。

感染鲤科鱼类动物得病原均有可能感染斑马鱼。

本章将对斑马鱼中常见疾病及可能得应对方法做一个简单得介绍。

第一节细菌性疾病1、分支杆菌病病原:海分支杆菌(M、marinum)、脓肿分支杆菌(M、abscessus)、龟分支杆菌(M、Chelonae)、偶发分支杆菌(M、Fortuitum)、草分支杆菌(M、Peregrinum) 与嗜血分支杆菌(M、Haemophilum)等。

分支杆菌属就是一类细长或略带弯曲得需氧杆菌,该属细菌一般不易着色,需要进行抗酸性染色,此外染色时需要加温或者延长染色时间。

该病能引起鱼结核病。

临床症状与病变:溃疡、出血、头部周围充血、鱼鳞凸起,鱼鳍磨损,皮肤或者鳃苍白等。

内脏器官会有白色结节出现(图3、1)。

图3、1分支杆菌感染病理图。

左侧,宝刀鱼头肾组织感染分支杆菌产生得白色肉芽肿;中间,分支杆菌感染产生得肉芽肿切片(其切片内含有空腔得巨噬细胞);右侧,分支杆菌感染雨肠道切片得抗酸染色(抗酸菌染色呈红色,非抗酸菌染色呈蓝色)显微观察与诊断:诊断时根据上诉症状,再取内脏中得小结节做涂片,进行抗酸染色后如发现长杆形得抗酸菌,基本就可以确诊。

也可根据分支杆菌16S rDNA基因保守序列设计引物,PCR扩增一段924bp得特异性片段,对其测序就可快速得出鉴定结果。

防治:一般来说分支杆菌感染很难用抗生素进行根治,有文献报道50 ppm卡拉霉素对其有一定得控制作用。

此外,优化饲养条件对其预防也有一定作用。

2、细菌性败血症病原: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温与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河弧菌生物变种(Vibrio fluvialis),产碱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lcaligenes),豚鼠气单胞菌(A、caviae)等气单胞菌属。

气单胞菌属均为革兰氏阴性菌,其中就是嗜水气单胞菌能产生外毒素,具有溶血性、肠毒性及细胞毒性。

临床症状与病变:体表及内脏充血, 出血, 突眼, 腹部膨大,有淡黄色或红色腹水, 肝、脾、肾肿大, 花肝, 脾紫黑色, 严重贫血等。

显微观察与诊断:显微镜下可见红细胞肿胀,有时发生溶血,在脾、肝、胰、肾中均有较多得血源性色素沉着。

在病鱼腹水或者内脏检出嗜水气单胞菌PCR确诊。

3、滑动细菌(细菌性鳃病、环境性鳃病)病原: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 spp、)、屈桡杆菌属(Flexibacter spp、);淡水养殖中常被检测出来得菌尾柱状黄杆菌(Flavobacterium columnare)与嗜鳃黄杆菌(F、branchiophilum)。

其中,柱状黄杆菌不能用含英语丰富得培养基培养,因会被其她生长快得细菌覆盖而使其长不出来,故分离该菌必须用贫营养得培养基。

临床症状与病变:病鱼行动缓慢,反应迟钝,呼吸困难,鱼鳍与鱼尾表现特征性得腐蚀,颜色发白。

(图3、2)图3、2滑动细菌感染鱼得病理图。

左侧,烂尾病。

右侧,细菌性鳃病(BGD)得病鱼鳃湿片,可见明显得上皮组织增生,上皮组织将初级鳃丝(P)逐渐融合。

显微观察与诊断:鱼体发黑,鳃上肿胀,粘液增多,上皮增生,次级鳃瓣融合,有些鳃瓣坏死,病变部位可见大量细菌。

PCR确诊。

防治:防治鱼过度拥挤,保持好得水质,在运输前两天内尽量少喂食或者不喂食。

一旦出现此病,用氯胺或者过氧化氢进行处理。

4、细菌性肠炎症病原:初步认为就是肠型点状气单胞菌。

本菌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琼脂培养基上培养后,菌落周围可产生褐色色素,半透明。

临床症状与病变:病鱼离群独游,游动缓慢,体色发黑,腹部膨大,两侧上有红斑,肠壁充血发炎,弹性差,有很多淡黄色粘液,肛门红肿。

显微观察与诊断:主要根据两点做出判断:A 肠道充血发红,肛门红肿外突,肠腔内有很多淡黄色粘液;B 从肝、肾中可以检测出产气单胞菌。

进一步确认病原可以染色观察到细菌,PCR确诊。

此外,许多传染性疾病,均能引起肠道充血发炎,例如,肠炎性出血病,与肠炎病一样,肠道也发红充血,但肠道往往多处有紫红色瘀斑、瘀点。

5、竖鳞病病原:初步认为就是水型点状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nctatat f、ascitae)。

这种菌均为短杆状,近圆形,单个排列,具有运动能力,无芽孢,革兰氏阴性。

琼脂菌落呈圆形,24h培养后中等大小。

有人认为此病就是气单胞菌引起得,发生竖鳞病得斑马鱼体内也可以检测到气单胞菌;此外也有人认为就是一种循环系统得疾病,由于淋巴回流障碍引起得。

临床症状与病变:病鱼离群独游,游动缓慢,无力,体表粗糙, 鳞囊内积水, 鳞片竖起,用手指轻压鳞片,渗出液就从鳞片下喷射出来,鳞片也随之脱落。

病鱼严重贫血,鳃,肝,脾,肾得颜色均变淡。

(图3、3)图3、3 竖鳞病斑马鱼游动缓慢,无力,体表粗糙,鳞片竖起,腹部膨大有腹水,眼睛突出显微观察与诊断:根据其症状,如鳞片竖起,眼球突出,腹部膨大有腹水,轻压鳞片可喷射出可初步判断。

进一步确认病原可以染色观察到细菌,PCR确诊。

6、赤皮病病原:荧光假单胞菌(P、Fluorescens),属假单胞菌科。

革兰氏阴性菌,有运动能力。

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呈圆形,20h左右开始产生绿色或者黄绿色素。

临床症状与病变:病鱼体表局部或大部分出血发炎,鳞片脱落,特别就是鱼体两侧与腹部最为明显。

鳍充血,鳍得末端腐烂,鳍条间得组织也被破坏,使鳍条呈扫帚状,形成蛀鳍。

体表得皮肤出血发炎, 鳞片脱落。

显微观察与诊断:根据外表症状即可诊断。

染色观察到细菌,PCR确诊。

本病病原菌不能侵入健康鱼得皮肤,因此病鱼有受伤史,这点对于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7、鱼鳔炎( aerocystitis,鱼鳔细菌性感染)病原:细菌与真菌感染都时有报道,不能确定其具体得细菌类型,有报道在患有鳔炎得病鱼中发现有嗜水气单胞菌与霍乱弧菌,因此瞧起来似乎为细菌机会性致病得。

临床症状与病变:嗜睡,聚集鱼池底部,鱼鳍基部出现红斑。

显微观察与诊断:鱼鳔出现大范围损伤与严重慢性炎症。

组织切片可见明显坏死,革兰氏染色可见大量细菌群落。

(图3、4)防治:由于目前鱼鳔炎得病菌及致病机理尚未清楚,所以还无好得治疗方法。

遇到病鱼及时隔离。

图3、4鱼鳔细菌性感染鱼得病理图。

左侧鱼鳔感染细菌后腹鳍与背鳍出现红斑;右侧,患有鱼鳔炎得病鱼得鱼鳔切片染色,箭头处可见大量革兰氏阴性菌第二节寄生虫疾病1、单细胞寄生虫1、1、天鹅绒疾病病原:淡水天鹅绒(Piscinoodinium pillulare)属鞭毛虫纲,腰鞭毛虫目。

生活史:腰孢子虫阶段—滋养体—分裂前体—腰孢子虫。

临床症状:精神萎靡,浮于水体表面,呼吸困难。

显微观察与诊断:皮肤或者鱼鳃湿片可见滋养体;鳃感染上皮增生,皮肤感染上皮增生与坏死;切片中见滋养体(卵形得、不透明、无运动能力)。

(图3、5)防治:对于出现病症得鱼用盐水浸泡,及时隔离,彻底清洗鱼缸。

图3、5天鹅绒疾病鱼得病理图鞭毛虫感染鳃组织切片染色,可见鞭毛虫(X)及早期阶段得鞭毛虫滋养体(箭头方向)1、2、微孢子虫病病原:微孢子虫(Microsporidiun)属于微孢子门,微孢子目,特定种属名:Paeudoloma neurophilia,孢子呈梨形、卵圆形,孢子小,内部构造需在电镜下才能瞧清楚。

生活史:专性细胞内寄生,复杂生命周期,产生具有传染性与抵抗性得孢子,通过摄入具有传染性得孢子感染。

临床症状:衰弱与脊柱弯曲(图3、6)显微观察与诊断:中枢神经系统(脊索与后脑)可见孢子(湿片或切片)防治:目前对微孢子虫最有效得控制手段就是紫外线(UV)对水体进行照射,尚未发现对该病有作用得抗生素。

图3、6微孢子虫病鱼得病理图。

左侧,A鱼:微孢子虫感染导致体型瘦弱;B鱼:微孢子虫感染导致脊柱侧弯;右侧,A:头部组织得微孢子虫吉姆萨染色;B:微孢子虫湿片得电子超微结构。

1、3、白点病病原:多子小瓜虫(Ichthypothirius multifiliis)(纤毛虫纲、膜口目,凹口科)。

临床症状与病变:粘液过多、呼吸困难与精神萎靡,皮肤有凸起得白色结节。

显微观察与诊断:湿片见纤毛虫,确诊见到滋养体,寄生部位发现虫体。

(图3、7)防治:发病鱼体可以采用1:4-5000稀释得福尔马林浸泡。

图3、7白点病鱼得病理图。

左侧,白点病鱼体表面可见寄生得纤毛虫;右侧,白纤毛虫得湿片观察可见鳃得上皮组织下生长有白纤毛虫得滋生体(箭头)2、多细胞寄生虫2、1、毛细线虫病(Capillariasis)病原:毛细线虫(Capillaria sp、),Pseudocapillaria tomentosa就是第一个兼并得感染斑马鱼得毛细线虫,具有广泛得宿主。

属毛细科,卵生,卵随寄主粪便排入水中,开始分裂,形成幼虫,但幼虫并不出壳,鱼吞食含有幼虫得卵而感染。

临床症状与病变:病鱼发黑,衰弱,嗜睡,毛细线虫以其头部钻入寄主肠壁黏膜层,破坏组织,引起肠壁发炎,剖检肝肿大与贫血(图3、8)。

显微观察与诊断:肠道湿片显示充满特殊虫卵,组织切片见蠕虫位于肠壁,感染组织严重蜂窝织炎;椭圆形、具有双极囊得卵存在;确诊还需要观察到虫体或者分离虫体,PCR确诊。

防治:对该病得治疗通常采用伊佛霉素与左旋咪唑,目前这两种药物尚未在斑马鱼身上试用。

图3、8毛细线虫病鱼得病理图。

毛细线虫感染鱼体组织得切片观察,切片中可见炎症从内皮层扩展到内腔。

2、2、肾粘孢子虫病病原:粘原虫(粘原虫门,粘孢子虫纲),两极虫属(Myxidium)或楚克拉虫属(Zschokkella)。

鱼体吞食孢子或者孢子粘附鳃或者皮肤感染。

临床症状与病变: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可在多个器官中形成可见白色包囊。

显微观察与诊断:病变组织切片见虫体,粘孢子具有特殊得极囊。

可以采用亚甲基蓝或者吉姆萨等特殊方法染色。

组织切片观察到虫体。

(图3、9)防治:福尔马林浸泡可以有效得治疗与预防该病。

图3、9肾粘孢子虫病鱼得病理图。

肾粘孢子虫得吉姆萨染色图,在图中可见虫体得两个极囊(箭头)第三节真菌性疾病1、水霉病(白毛病)病原:最常见得就是水霉(Saprolegnia)与绵霉(Achlya)两个属得种类,属水霉科。

菌丝一段像根样扶着在水产动物得损伤处,分枝多而纤细,可深入至损伤、坏死得皮肤及肌肉,具有吸收营养得功能;伸出体外得菌丝形成肉眼能见得灰白色絮状物。

临床症状与病变:病鱼最初感染水霉菌时,肉眼瞧不出任何症状,当肉眼瞧到时,菌丝已向外生长,呈灰白色棉毛状, 病鱼焦躁不安,患处肌肉腐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