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马鱼
斑马鱼的冷知识

斑马鱼的冷知识《关于斑马鱼,那些你不知道的冷知识》嘿呀,说起斑马鱼,那可真是一种有趣的小生灵。
很多人可能只是简单地知道它们身上有条纹,像斑马一样,可实际上,斑马鱼有着好多我们不知道的冷知识呢!先来说说这斑马鱼名字的由来吧。
可不是因为它们长得像斑马就随便取个名字哦!其实是因为它们的条纹和斑马真的太像啦,尤其是那黑白相间的模样,摆在那就是小小的“斑马”嘛!而且呀,这斑马鱼还是个游泳小能手呢。
它们在水里那叫一个灵活,嗖的一下就游过去了,速度快到让人惊叹。
就好像它们知道自己要去赶着做什么特别重要的事情一样。
你知道吗,斑马鱼还是个“基因高手”呢!科学家们可喜欢它们啦,因为它们的基因和我们人类的有很多相似之处。
这就意味着,通过研究斑马鱼,我们能更好地了解人类的一些疾病和身体机制呢。
是不是很厉害?就好像它们是小小的科学家一样,默默地为我们贡献着。
还有哦,斑马鱼可是很能生的!一次就能产下好多好多的小鱼宝宝。
想象一下,小小的斑马鱼居然有这么强大的生育能力,真的是太神奇了。
这么多小鱼宝宝,感觉可以组成一个小小的“小鱼军团”啦。
再说个有趣的,斑马鱼还特别耐活。
它们不怎么挑环境,给点水给点吃的就能好好地活下去。
有时候感觉它们就像打不死的“小强”一样,生命力超级顽强。
这一点真的让人不得不佩服呀!我觉得斑马鱼就像是生活中的一个小惊喜,虽然它们小小的,但是却有着大大的魅力。
每次看到它们在水里欢快地游来游去,心情也会跟着变好呢。
有时候我就在想呀,如果我能像斑马鱼一样自由自在地在水里游,那该多有意思。
不过可惜,咱没有人家那本事呀,还是好好欣赏它们的美就好啦。
如果你还没有仔细观察过斑马鱼,那真的可以去看看哦,相信你一定会被它们的有趣和神奇所吸引的。
总之呀,斑马鱼的世界真的是充满了各种有趣的冷知识和惊喜,让我们一起去发现更多关于它们的秘密吧!。
斑马鱼

Page 6
1、用于细胞谱系分析 2、用于研究突变对胚胎的影响
3、用于饱和诱变,克隆和分析造成突变的原因
4、基因转移
Page 7
1、细胞谱系分析
含义:通过记录特定细胞在胚胎发育中的分裂历史,来揭 示其特定的细胞发育命运,观察发育潜能。 方法:直接观察法、遗传嵌合克隆分析法、颜料示踪分析 法
Page 8
2、突变
原理:斑马鱼单倍体和二倍体雌核发育 方法:①单倍体胚胎培育: 精子(经紫外照射)+卵子
②二倍体胚胎培育
精子(经紫外照射)+卵子
静水压休 克或热休 克e 9
作用及特点: 单倍体胚胎:胚胎可发育成基本体型 表现多种畸形 受精4天左右死亡 可用来甄别影响基本体型的突变 二倍体胚胎:可存活且可育 隐形突变通过一至三代繁育 可鉴定出来
Page 10
3、饱和诱变
原理:
化学诱导剂
成熟的精子 +卵子
三代繁育
发育异常胚胎 筛选
发育通道由一系列的分子事件控制,要想解 析完整的发育过程,需要掌握控制每一系列 事件的全部基因或几乎所有基因 所以,需要大量的动物个体才可进行筛选
Page 11
选择斑马鱼的优势: ①发育快、繁殖能力强 ②卵子体外受精、胚胎体外发育
斑马鱼的个“鱼”简历
• 斑马鱼(zebra fish)(拉丁名:Danio rerio)
中文学名: 斑马鱼 蓝条鱼、花条鱼、 蓝斑马鱼、印度 鱼、印度斑马鱼 Danio rerio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科: 纲: 辐鳍鱼纲 Actinoptery gii 鲤形目 Cyprinifor mes 鲤科 Cyprinidae (鱼丹)属 Danio 斑马鱼 D.
——在胚胎期产生的突变体也可呈现出 研究范围
七下科学斑马鱼

七下科学斑马鱼在七年级的生物课上,我们学习了各种各样的动物,其中有一种引起了我的特别关注,那就是斑马鱼。
斑马鱼是一种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水域的小鱼,它们的身体呈现出黑白相间的斑纹,非常漂亮。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种迷人的斑马鱼吧。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斑马鱼的生活习性。
斑马鱼是群居鱼类,它们喜欢生活在有植被的水域中,这样可以提供给它们足够的藏身之处。
此外,斑马鱼是杂食性动物,主要以水生昆虫、浮游生物和植物为食,它们的食性非常广泛。
在自然环境中,斑马鱼通常会成群结队游动,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以便及时发现危险并互相保护。
斑马鱼的繁殖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
它们是卵生动物,通常会在水草丛中产卵。
雄性斑马鱼会在卵的周围守护,保护卵不被捕食者侵袭。
而幼鱼孵化后会依靠卵黄囊提供营养,直到能够自行觅食为止。
斑马鱼的繁殖过程虽然简单,但却充满着生命的奇迹。
除了生活习性和繁殖方式,斑马鱼还有着一些引人注目的特点。
它们是一种常见的实验动物,在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由于其生长周期短、繁殖力强、易于饲养等特点,斑马鱼成为了许多生物学家研究的对象。
通过对斑马鱼的研究,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生物的发育过程、遗传变异等重要问题,为人类健康和疾病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斑马鱼还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观赏鱼类。
它们的身体斑纹独特、色彩鲜艳,非常适合放在家中的鱼缸中观赏。
许多人喜欢养斑马鱼作为宠物,因为它们不仅美丽,而且性格温顺,容易饲养。
养斑马鱼不仅可以增添家居的生气,还可以让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放松心情,享受悠闲的时光。
总的来说,七下科学斑马鱼是一种非常有趣的生物。
它们的生活习性、繁殖方式、科学应用以及观赏价值都让人们对它们充满了好奇和喜爱。
希望通过今天的了解,大家对斑马鱼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希望大家能够珍惜每一种生物,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让我们一起努力,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斑马鱼模式生物简介

斑马鱼模式生物简介斑马鱼(Danio rerio)是一种小型的鱼类,也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淡水观赏鱼,它是孔雀鱼科中的一员,是印度东北部和孟加拉国的淡水鱼类。
斑马鱼模式生物是国际上被广泛应用于基因工程和生物医学研究的模式生物之一,也可以作为重要的药物筛选平台和疾病模型使用。
那么,接下来就来逐一介绍斑马鱼的分类、形态特征、生活习性、模式生物优势及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一、斑马鱼的分类斑马鱼属于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圆口纲、鲤形目、鲤科、孔雀鱼属的一种淡水鱼类,学名为Danio rerio。
斑马鱼还有各种不同的变种和突变体,例如白斑马鱼、红斑马鱼、紫斑马鱼、金斑马鱼等。
二、斑马鱼的形态特征1.外形特征斑马鱼身体呈纺锤形,通常长度为2.5-4厘米,雄性略大于雌性。
头部和尾部比身体稍大,呈楔形,头部较尖,口小,下颌略突出。
各种颜色和花纹的斑马鱼几乎可以说是身体通体条纹,由水平条纹串联俩个腹鳍之间的细密黑色点状线条逐渐变浓变宽而形成,其中背部、腹部及尾鳍的条纹分化明显。
因此,美国生物技术研究所把斑马鱼称为"斑马状鱼"(Zebra fish)。
2.内部结构斑马鱼的内部结构和人类相似,有头、躯干、尾等结构。
头部包括大脑、眼、鼻、口、耳等器官,身体包括骨架、肌肉、消化系统、心脏、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器官。
三、斑马鱼的生活习性1.水温适应性斑马鱼适应范围广,可在25摄氏度以下的水温生存,适应性强,而50摄氏度以上的水温则容易引起死亡。
通常在水温20度-28度之间生存。
2.繁殖生殖斑马鱼在2-3个月龄时性成熟,通常在水中产卵。
雌鱼体内产生卵子时,会有告诉性色素出现,这些色素可以帮助斑马鱼有效地控制自己和同伴的繁殖。
雄鱼会在巢穴内产生精子,和雌鱼配对后可以产生400-500颗卵。
在适当的条件下斑马鱼卵可以在69h后孵化。
3.食性习性斑马鱼性质温和,不挑食,食性杂,吃小型昆虫、蚯蚓、水虫以及水草、藻类等,在食物充足的情况下生长迅速,但在食物短缺时可以进入休眠状态。
斑马鱼生长指标

斑马鱼是一种生长速度相对较快的小型鱼类,其生长指标因品种、养殖条件等因素而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斑马鱼生长指标:
体长:斑马鱼成鱼体长一般在3~4厘米之间,但也有部分品种的体长可以达到6~7厘米。
在适宜的生长环境下,斑马鱼每月大约可以增长1~2厘米。
体重:斑马鱼的体重因其体型而异,通常不会长得特别重。
生长速度:斑马鱼的生长速度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水温、水质、饲料等。
在适宜的生长条件下,斑马鱼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生长。
寿命:斑马鱼的寿命通常在2~5年之间,具体年龄因品种、养殖条件等因素而异。
为了确保斑马鱼健康和正常的生长,养殖者需要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包括良好的水质、适宜的水温、充足的饲料和足够的空间。
此外,养殖者还应注意定期检查斑马鱼的健康状况,及时处理任何异常情况,以确保其健康生长。
斑马鱼的特点

斑马鱼的特点
斑马鱼是一种淡水鱼类,属于鲤形目鲤科短担尼鱼属。
以下是斑马鱼的特点:
1. 形态特征:
身体呈纺锤形,头部小而稍尖,吻短。
全身布满了多条深蓝色的纵纹,与银白色或金黄色的纵纹相间排列。
这些条纹从鳃盖后一直延伸到尾部,在水中游动时,它们看起来像一群奔驰的斑马,这也是斑马鱼名字的由来。
雄性的斑马鱼比雌性的颜色更深,且臀鳍更大。
平均体长可以达到25毫米,最大可以长到64毫米。
臀鳍宽大,与背鳍相对应,胸鳍较小。
下颚细长且突出,嘴朝上,并依靠鳃耙来分解食物。
2. 生活习性:
斑马鱼是杂食性动物,主要摄食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和昆虫幼虫等。
容易大规模饲养,3个月可达性成熟。
雌鱼每周可产卵一次,每次几百枚卵。
3. 科研价值:
由于斑马鱼养殖方便、繁殖周期短、产卵量大、胚胎体外受精、体外发育、胚体透明,它已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新宠。
全球范围内有超过1500个斑马鱼实验室。
利用斑马鱼,可以研究生命科学的基础问题,揭示胚胎和组织器官发育的分子机理;可以构建人类的各种疾病和肿瘤模型,建立药物筛选和治疗的研究平台;可以建立毒理学和水产育种学模型,研究和解决环境科学和农业科学的重大问题。
斑马鱼也是观赏鱼类,因其颜色漂亮、容易饲养且不易生病而受欢迎。
热带鱼斑马鱼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热带鱼斑马鱼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鱼友们!今天咱们来唠唠斑马鱼的养殖哈。
一、养殖方法。
1. 鱼缸选择。
斑马鱼小小的,不过也别给它住太小的房子哦。
一个20 - 30厘米长的小鱼缸就可以养几条斑马鱼啦。
鱼缸最好是长方形的,这样它们游起来比较畅快。
而且要有个盖子,斑马鱼可是很调皮的,万一蹦出来就不好玩啦。
2. 水质要求。
斑马鱼对水质要求不是特别苛刻,但也不能太随便啦。
水温保持在20 - 25摄氏度就很舒服,就像咱们人在春天的感觉一样。
水呢,最好是弱酸性到中性的,pH值在6.5 - 7.5之间。
可以用自来水,不过要先把自来水放在太阳下晒个一两天,把里面的氯气去掉,不然会把小鱼鱼呛到的。
3. 喂食。
这小家伙不挑食,可好养活了。
丰年虾、线虫、小型颗粒饲料,它都爱吃。
一天喂个两三次就行,每次别喂太多,就像咱们吃饭一样,七八分饱就够啦。
要是喂太多,它们吃不完,剩的食物在水里会坏水的,那就像在它们的小家里放了垃圾一样。
4. 混养。
斑马鱼性格很温和的,可以和一些同样温和的小鱼混养,像孔雀鱼、红绿灯鱼之类的。
它们在一起就像一群小伙伴,在鱼缸里热热闹闹的。
二、注意事项。
1. 疾病预防。
虽然斑马鱼比较皮实,但也要注意防病。
要经常观察它们的状态,如果发现有鱼游得不正常,或者身上有白点、白毛之类的,那可能就是生病了。
这时候可以先把生病的鱼单独捞出来,放到一个小隔离缸里,然后去鱼店买点药来治。
平时也要保持水质清洁,这就像咱们人要经常打扫房间一样,干净的环境才不容易生病。
2. 繁殖。
要是想让斑马鱼繁殖,那就更有趣啦。
可以在鱼缸里放一些水草或者小瓦片,给它们当产房。
繁殖的时候,公鱼会追着母鱼跑,然后母鱼就会产卵。
产卵之后,要把大鱼捞出来,不然它们可能会把鱼卵吃掉,就像不懂事的大人抢小孩子的糖一样。
鱼卵大概两三天就会孵化,刚孵化出来的小鱼苗特别小,要喂它们一些丰年虾的幼虫或者专门的幼鱼饲料。
3. 光照。
斑马鱼也需要光照的,但是不能太强啦。
斑马鱼相关的开题报告

斑马鱼相关的开题报告斑马鱼相关的开题报告引言:斑马鱼(Danio rerio)是一种小型热带淡水鱼类,也是一种常见的实验动物。
它的身体呈现出美丽的黑白条纹,因此得名斑马鱼。
斑马鱼在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生物学、遗传学和发育生物学领域。
本篇文章将探讨斑马鱼的基本特征、应用领域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一、斑马鱼的基本特征1. 外观特征斑马鱼体长约为3-5厘米,身体呈纺锤形,背部略呈扁平,两侧具有明显的黑白相间的条纹。
这些条纹的排列是独特的,每条斑马鱼的条纹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人类的指纹一样。
2. 生活习性斑马鱼是群居鱼类,喜欢栖息在热带淡水中,如河流、湖泊和水塘等。
它们是杂食性动物,以浮游生物、昆虫幼虫和水生植物为食。
斑马鱼的繁殖能力强,雌性鱼每次产卵可达数百颗。
二、斑马鱼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1. 生物学研究斑马鱼是一种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模式生物。
由于其生命周期短、繁殖能力强以及相对较低的饲养成本,斑马鱼成为了许多生物学实验室的首选实验动物。
通过对斑马鱼的研究,科学家们可以深入了解生物发育、器官形成以及疾病的发生机制。
2. 遗传学研究斑马鱼的基因组相对较小,约有1.5亿个碱基对,与人类的基因组相似度高达70%。
这使得斑马鱼成为了遗传学研究的理想模式生物。
科学家们可以通过改变斑马鱼的基因来观察其对生物发育和疾病的影响,从而揭示基因与表型之间的关系。
3. 药物筛选斑马鱼在药物筛选方面也具有独特的优势。
由于斑马鱼的胚胎发育速度快,易于观察,科学家们可以利用斑马鱼模型来测试新药物的毒性和疗效。
这种方法可以加速药物研发的过程,并为人类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三、斑马鱼研究的未来方向1. 基因编辑技术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如CRISPR-Cas9系统的应用,科学家们可以更加精确地改变斑马鱼的基因。
这将有助于揭示更多基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推动斑马鱼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2. 行为学研究斑马鱼的行为学研究也是一个有待深入探索的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斑马鱼斑马鱼(zebra fish),又名蓝条鱼、花条鱼、斑马担尼鱼(Brachydaniorerio),原产于印度、孟加拉国。
斑马鱼(B. rerio),是淡水水族箱观赏鱼,原产于亚洲,体长约4公分(1.5吋),具暗蓝与银色纵条纹,蓑鮋属鱼类是海水水族箱观赏鱼,鳍棘有剧毒,体具色彩丰富的垂直条纹。
有些种类称为蓑鮋(lion-fish)或称狮子鱼、火鸡鱼。
由于其基因与人类87%相似,因此广泛应用与生命科学的研究,2009年研究表明,它可能为盲人和耳聋带来福音。
中文学名:斑马鱼别称:蓝条鱼、花条鱼、蓝斑马鱼、印度鱼、印度斑马鱼二名法:Daniorerio界:动物界门:脊索动物门Chordata纲:辐鳍鱼纲Actinopterygii目:鲤形目Cypriniformes科:鲤科Cyprinidae属:(鱼丹)属Danio种:斑马鱼 D. rerio简介斑马鱼(zebra fish),又名蓝条鱼、花条鱼、斑马担尼鱼(Brachydaniorerio),原产于印度、孟加拉国。
(里面常见的蓝斑马讲解)是两个非近缘鱼类类群,即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短鱼丹属(Brachydanio)淡水鱼类和鮋形目(Scorpaeniformes)鮋科(Scorpaenidae)蓑鮋属(Pterois)海水鱼类的统称。
斑马鱼(B. rerio),是淡水水族箱观赏鱼,原产於亚洲,体长约4公分(1.5吋),具暗蓝与银色纵条纹,蓑鮋属鱼类是海水水族箱观赏鱼,鳍棘有剧毒,体具色彩丰富的垂直条纹。
有些种类称为蓑鮋(lion-fish)或称狮子鱼、火鸡鱼。
斑马鱼是一种常见的热带鱼。
斑马鱼体型纤细,成体长3-4cm,对水质要求不高。
孵出后约3个月达到性成熟,成熟鱼每隔几天可产卵一次。
卵子体外受精,体外发育,胚胎发育同步且速度快,胚体透明。
发育温度要求在25-31℃之间。
斑马鱼由于个体小,养殖花费少,能大规模繁育,且具许多优点,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注意。
经过30多年的研究应用和系统发展,已有约20个斑马鱼品系,斑马鱼基因数据库里有相关斑马鱼的资料可供查询和下载,方便了研究。
斑马鱼的细胞标记技术、组织移植技术、突变技术、单倍体育种技术、转基因技术、基因活性抑制技术等已经成熟,且有数以千计的斑马鱼胚胎突变体,是研究胚胎发育分子机制的优良资源,有的还可做为人类疾病模型。
斑马鱼已经成为最受重视的脊椎动物发育生物学模式之一,在其它学科上的利用也显示很大的潜力.特征体长4~6厘米。
体呈纺锤形。
背部橄榄色,体侧从鳃盖后直伸到尾未有数条银蓝色纵纹,臀鳍部也有与体色相似的纵纹,尾鳍长而呈叉形。
雄鱼柠檬色纵纹;雌的斑马鱼蓝色纵纹加银灰色纵纹。
繁殖方法喜在水族箱底部产卵,斑马鱼最喜欢自食其卵,一般可选6月龄的亲鱼,在25厘米X25厘米X25厘米的方形缸底铺一层尼龙网板,或铺些鹅卵石,繁殖时产出后即落入网板下面或散落在小卵石的空隙中。
选取2~3对亲鱼,同时放入繁殖缸中,一般在黎明到第二天上午10时左右产卵结束,将亲鱼捞出。
其卵无粘性,直接落入缸底,到晚上10时左右,没有受精的鱼卵发白,可用吸管吸出。
繁殖水温24℃时,受精卵经2~3天孵出仔鱼;水温28℃时,受精卵经36小时孵出仔鱼。
雌鱼每次产卵300余枚,最多可达上千枚。
水温25℃时,7~8天的仔鱼开食,此时投喂蛋黄灰水,以后再投喂小鱼虫。
斑马鱼的繁殖周期约7天左右,一年可连续繁殖6-7次,而且产卵量高。
其繁殖力很强,是初学饲养热带鱼的首选品种。
饲养观赏性情温和,小巧玲珑,几乎终日在水族箱中不停地游动。
易饲养,可与其他品种鱼混养。
饲养水温20~23℃,在水温11~15℃时仍能生存,对水质的要求不高。
日常饲养时,在水族箱底部放些鹅卵石,使水质清澈。
雌雄鉴别斑马鱼的雌雄不难区分:雄斑马鱼鱼体修长,鳍大,体色偏黄,臀鳍呈棕黄色,条纹显著;雌鱼鱼体较肥大,体色较淡,偏蓝,臀鳍呈淡黄色,怀卵期鱼腹膨大明显。
斑马鱼属卵生鱼类,4月龄进入性成熟期,一般用5月龄鱼繁殖较好。
斑马鱼的繁殖比较容易。
繁殖用水要求pH6.5-7.5,硬度6-8,水温25-26摄氏度。
斑马鱼最喜欢自食其卵,因此繁殖缸内铺小石头及水草,便于落卵附着。
繁殖时可按雌雄鱼1:2的比例防入繁殖缸内,一般头天晚上防入,第二天上午或中午就可以产卵受精。
排完卵要将种鱼捞出另养。
一条雌鱼每次可排卵300-1000粒不等。
受精卵经2-3天可孵出仔鱼,再经2天仔鱼开始游动觅食,开始先以“洄水”喂之,10天后可改喂其他小型鱼虫。
斑马鱼的繁殖周期约7天左右,一年可连续繁殖6-7次,而且产卵量高。
科学利用由于斑马鱼基因与人类基因的相似度达到87%,这意味着在其身上做药物实验所得到的结果在多数情况下也适用于人体,因此它受到生物学家的重视。
因为斑马鱼的胚胎是透明的,所以生物学家很容易观察到药物对其体内器官的影响。
此外,雌性斑马鱼可产卵200枚,胚胎在24小时内就可发育成形,这使得生物学家可以在同一代鱼身上进行不同的实验,进而研究病理演化过程并找到病因。
品种改良如何在更深层次上认识生命的本质,更好地解决人口、健康和环境问题,已成为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
模式生物在推动生命科学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斑马鱼(Daniorerio,俗称zebrafish)具有繁殖能力强、体外受精和发育、胚胎透明、性成熟周期短、个体小易养殖等诸多特点,特别是可以进行大规模的正向基因饱和突变与筛选。
这些特点使其成为功能基因组时代生命科学研究中重要的模式脊椎动物之一。
科学研究在国际上,斑马鱼模式生物的使用正逐渐拓展和深入到生命体的多种系统(例如,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生殖系统等)的发育、功能和疾病(例如,神经退行性疾病、遗传性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的研究中,并已应用于小分子化合物的大规模新药筛选。
我国开展斑马鱼相关的研究无论在规模还是在重视程度上都远远落后于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
推动和发展斑马鱼模式生物在我国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广泛使用是本中心的宗旨。
在国家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的支持下,我们汇集优势,整合我国现有的斑马鱼主要研究力量,在未来几年内逐步建立全国共享的斑马鱼模式动物研究技术和资源库,向国内同行提供斑马鱼资源、信息和技术支撑。
本着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为原则,我们在上海和北京分别建立国家斑马鱼模式动物南方中心和北方中心。
南方中心依托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北方中心依托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
两个中心本着优势互补的原则,共同开发研究技术和资源,以辐射状向国内研究人员提供服务,积极推进我国斑马鱼相关科学研究。
主要技术和资源服务内容:1) 斑马鱼基因表达分析服务:包括抽提斑马鱼基因组DNA和总RNA,核酸原位杂交探针制备和纯化,全胚胎原位杂交技术,显微注射技术,基因过表达(over-expression)和基因下调(morpholino knockdown)技术2) 斑马鱼转基因技术服务:包括各类斑马鱼非特异性和组织特异性启动子的克隆,基因组BAC文库筛选与修饰,基于Tol2转座子的转基因质粒的构建,以及子一代转基因系的筛选和保存3) 斑马鱼基因功能活体检测服务:包括清醒斑马鱼在体共聚焦/双光子显微镜成像技术和在体电生理记录技术4) 动物行为范式分析服务:包括感觉相关的应激行为、视觉运动行为、学习记忆行为和药物成瘾行为等5) 斑马鱼基因突变技术服务:包括插入诱变和ENU化学诱变技术6) 斑马鱼转基因资源库和突变体资源库服务:包括研制、收集和分发各种斑马鱼转基因品系和突变体7) 信息服务:包括建立斑马鱼资源信息网络数据库和提供斑马鱼基因组生物信息学分析服务。
转基因斑马鱼的制备主要采用两种方法:通过Tol2转座子构建组织特异性表达报告基因的方法;利用特定基因的启动子/增强子驱动报告基因在特定细胞组织中表达的方法。
首先构建以Tol2转座子为基础的enhancer trap载体,报告基因选用GFP或RFP,最小启动子来自斑马鱼gata2基因;将上述载体与体外转录得到的Tol2转座酶的mRNA共同注射到斑马鱼的单细胞受精卵中,受精卵长大后成为founder;Founder外交(out-cross)得到F1代胚胎,从中挑选出对于报告基因具有组织特异性表达模式的胚胎,拍照记录后分类培养;F1长大后通过linker-mediated PCR的方法鉴定对应于GFP(或RFP)表达图式的Tol2插入位点,并通过与已知基因组数据比较,对插入位点进行定位与分析;通过外交纯化得到转基因鱼,直至得到只含有单个插入品系的转基因鱼。
通过克隆特定基因的启动子/增强子或BAC修饰法构建在特定组织器官或特定胚胎发育阶段表达报告基因的转基因品系。
BAC方法如下:在斑马鱼基因组计划网站上通过BLAST将感兴趣的基因定位到已知的contig上,并通过contig信息寻找包含所选基因的BAC ID号;通过同源重组的方法对上述BAC克隆进行修饰,将报告基因引入原有的BAC 克隆;将修饰过的BAC克隆通过显微注射的方法引入斑马鱼受精卵,连续观察并挑选具有特异表达模式的转基因鱼;将上述成鱼外交得到F1代,在F1代中筛选具有特异表达模式的成鱼,即得到所需的转基因品系。
科学启发为盲人带来福音在放大2.1万倍的照片中可以清楚的看到耳蜗内的“毛细胞”斑马鱼因为它具有自我修复破损视网膜的独特能力。
英国科学家1日说,他们首次发现,人类视网膜中也拥有类似斑马鱼能够修复视网膜的细胞,并计划在5年内将研究结果用于失明患者治疗,让他们重见光明。
这项研究仅在英国就能为成百上千名患者带来希望。
英国皇家盲人学会的安尼塔·莱特斯通说:学会对这一研究结果感到非常高兴,这可能有助于治疗因视网膜受损引起的失明。
现在,英国有大量患者受到这一疾病困扰。
尽管手术治疗已指日可待,但研究人员仍担心,患者手术后会因移植他人细胞而产生排斥反应。
研究人员说,如果能够激活人类体内不具活性的放射状胶质细胞,使它们自己分化为新的视网膜细胞,将是治疗这类疾病的最佳办法。
利姆说:“我们下一阶段将研究阻碍人类放射状胶质细胞自我再生的因素。
一旦找到原因,离最终方案就更近一步。
毛细胞或可治耳聋内耳中的一种毛细胞(hair cell)是人类听觉不可或缺的一环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的一个研究团队一直在对一种水族馆里常见的观赏鱼类──斑马鱼进行研究,试图解决人类听力丧失的问题。
和许多其他水生生物一样,斑马鱼在身体表面长有毛细胞。
这些毛细胞的作用是探测水中的振动,其原理与人类内耳中的毛细胞相似。
但是,与人类不同的是,斑马鱼的毛细胞在受损后还可以再生。
研究人员希望他们的工作可以揭开谜底,保护人类的毛细胞免受损伤、并推动毛细胞的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