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琵琶“弹”的声学特性
琵琶演奏特点

琵琶演奏特点
1.音色优美:琵琶的音色清晰、温暖、饱满而富有弹性,通常被描述为非常柔美。
2.情感表现力强:琵琶可以表现出广泛的情感,包括忧郁、感伤、喜悦、豪放等
不同的情感。
3.技巧丰富:琵琶演奏的技巧既复杂又多样,包括滑音、颤音、泛音、弹跳、分
解、合按等。
滑音是将手指沿琵琶弦线轻轻滑动,从一个音符平滑地转移到另一个音符,其速度快慢和长度不同会影响演奏效果。
颤音则是演奏家迅速抖动手指在一个音符上创
造出“颤音”的效果。
泛音是唱出某音符的同时,以特定方式按琵琶上其他弦线玩成的音
调。
4.旋律性强:琵琶音乐以旋律为主,无论是文曲还是武曲,都以点的形式完成,
旋律性的表达尤为重要。
5.刚柔结合:琵琶音乐既包含了强烈的情绪,又包含了柔美的旋律,这两者相结
合,形成了琵琶音乐独特的魅力。
6.易于与其他乐器合奏:琵琶与多种中、西乐器都能合奏,其音域较宽,音色和
谐,是一种很有用的伴奏乐器。
琵琶在民族室内乐演奏中的音色分析

琵琶在民族室内乐演奏中的音色分析琵琶是一种中国传统乐器,其音色独特,表现能力丰富。
在民族室内乐演奏中,琵琶的音色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音色特点、演奏技巧等方面分析琵琶在民族室内乐演奏中的音色。
首先,琵琶的音色特点有三点:1. 清亮悦耳琵琶的音色清亮悦耳,有着明亮、清脆的音色特点。
其音色与古琴、二胡等民族乐器相比更为艳丽,同时也不失深沉。
在室内演奏中,琵琶通常担任旋律主导的角色,通过其饱满的音色,能够让乐曲更加生动活泼。
2. 可塑性强琵琶在演奏中可塑性很强,能够模拟各种情绪和音效,例如模拟波涛汹涌、鸟语花香等自然景象,也能模拟马蹄声、风声等人工声音。
这些音效都需要琵琶演奏者的精湛技艺和音乐表现力。
3. 适合和声琵琶的音色适合与其他乐器进行和声,例如二胡、古筝、箫等。
在民族室内乐演奏中,琵琶通常需要与其他乐器协同演奏,通过和声来营造出丰富的音乐情感,同时也能够凸显出琵琶的音乐个性。
其次是琵琶的演奏技巧对音色的影响。
琵琶的演奏技巧包括左右手技巧、演奏速度、音量控制等方面,这些技巧都对琵琶的音色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1. 左右手技巧琵琶的左右手技巧决定了琵琶演奏的技法和表现力。
例如左手的按弦技巧和右手的指法和弹拨技巧都会影响琵琶的音色。
左手按弦时的力度、位置和手腕的动作都能够影响琵琶的音色,而右手的指法和弹拨技巧则能够决定琵琶的音量、清晰度和音色的细微变化。
2. 演奏速度琵琶的演奏速度也会影响音色的变化。
快速的演奏会让琵琶的音色变得明亮、清晰,而慢速的演奏则能够凸显出琵琶浑厚、深沉的音色。
合适的演奏速度能够达到最佳的音乐表现效果。
3. 音量控制音量控制是琵琶演奏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不同的音量会影响琵琶音色的变化。
适当控制音量可以使琵琶的音色更加饱满丰富,同时也更加符合乐曲要求。
在演奏中,琵琶演奏者需要根据不同的乐曲要求,精心把握琵琶的音色特点和演奏技巧,才能够将琵琶的音色完美的展现出来,为乐曲增添生动、丰富的音乐时空。
琵琶音色特征

琵琶音色特征琵琶是中国传统乐器之一,具有独特的音色特征。
其音色柔和、清澈、丰满,具有一定的穿透力和表现力。
本文将从琵琶的结构、演奏技巧以及演奏效果等方面,对琵琶音色的特征进行详细介绍。
一、琵琶结构1. 琵琶共有四根弦,分别为高音弦、中音弦、低音弦和超低音弦。
其中高音弦最细,超低音弦最粗。
2. 琵琶的共鸣箱呈半球形,由桐木或杉木制成。
共鸣箱内部装有谐振板和声筒等部件。
3. 琵琶的颈部上方设有头板,头板上装有调弦机。
调弦机可以调节每根弦的张力和音高。
4. 琵琶的指板上装有品位(品格),品位用来指示演奏者在指板上按下手指所在位置。
二、演奏技巧1. 指法:琵琶演奏中常用的指法包括泛指法、飞指法、滚指法等。
泛指法是用手掌或手背轻轻拨弦,产生柔和的音色;飞指法是用手指迅速滑动弦上,产生清晰的音色;滚指法是用手指连续按弦,产生流畅的音色。
2. 手法:琵琶演奏中常用的手法包括扫弦、击弦、拨弦等。
扫弦是用手掌或手背从高音向低音方向扫过所有的弦,产生柔和的音色;击弦是用手指或拇指轻敲琵琶面板,产生清脆响亮的音色;拨弦是用食指或中指从下向上拨动单根或多根琵琶弦,产生丰富多彩的音色。
3. 呼吸:在演奏琵琶时,演奏者要注意呼吸与节奏的配合。
通过呼吸来调整演奏时的力度和速度,使演奏更具表现力。
三、演奏效果1. 柔和清澈:由于共鸣箱内部装有谐振板和声筒等部件,因此琵琶发出的声音柔和而清澈。
尤其在演奏悠扬动听的曲目时更能体现这种效果。
2. 穿透力强:琵琶的音色具有一定的穿透力,能够轻松地穿透其他乐器的声音,使整个演奏更加饱满。
3. 表现力强:琵琶演奏中常用的泛指法、飞指法、滚指法等技巧,可以产生丰富多彩的音色效果。
同时,演奏者通过手法和呼吸等技巧来调整演奏时的力度和速度,使演奏更具表现力。
四、总结综上所述,琵琶具有柔和清澈、穿透力强、表现力强等特点。
在演奏时,演奏者要注意手法和呼吸的配合,以达到最佳的演奏效果。
同时,在听琵琶时也要注意欣赏其独特的音色特征。
琵琶声音特征辨析研究

琵琶声音特征辨析研究从演奏声学角度看,音乐的运行,本质上是演奏、演唱者让乐器(包括嗓音)发出带有不同声音特征的音响,从而让听者产生情感反应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各种演奏技法是乐器发声的手段,而演奏者能否用听觉辨析自己乐器所发出的声音,却是保证音乐表现力的关键。
琵琶作为极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其表现音乐的过程亦然。
今日琵琶,在古代秦汉至隋唐的一段时期里,是各种弹拨乐器的总称或泛称。
琵琶两字最早见于史载的是东汉刘熙的《释名》:“批把,马上所鼓也。
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
”①由此可鉴,琵琶的命名是由两种不同运动方向的拨弦而来的,“批”、“把”二字各对应的,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两种最为常用的演奏技法“弹”和“挑”了。
就以其中的“弹”为例,一般认为,“弹”就是右手从右向左拨动琴弦发声,但是在这个拨弦的过程中,就可能出现以下的各种疑问了。
如:这个“弹”我们到底想要使乐器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呢?一旦确定了这个声音的目的,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我们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演奏技术手段弹奏出这个“声音”呢?当我们做出了这个“弹”的技术动作后,又凭借什么来确定这个“弹”就是我们想要的“弹”呢?以小见大,在没有搞清楚上述问题之前,如果只是单纯从演奏动作层面来分析琵琶的各种演奏技法和技术动作的话,就显得没有任何意义了。
如果说绘画是一门视觉艺术的话,我相信大家也会同样认为,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
既然是听觉艺术,那么在学习和演奏乐器中,也就要求每一个学生需要具有良好的听辨能力。
专业音乐院校教学课程体系中的“视唱练耳”课,就是专门为训练学生对于音乐诸元素的听辨能力而设定的。
琵琶进入我国的专业音乐院校教学体系已有数十年的历史了,但是,在现阶段的琵琶演奏专业教学体系中,存在着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没有专门培养和训练学生对于各种琵琶演奏声音特征差异的细微听觉分辨能力;第二:在教授演奏技术时,单纯教授演奏技法,没有明确演奏技术手段与声音特征之间的关联,更无系统化地教授学生如何通过不同的演奏技术手段使琵琶发出不同的声音特征;第三:没有系统地培养学生如何合理地使用这些不同声音特征的音响效果来诠释琵琶音乐作品的理念。
琵琶弹挑音色的声学特性

琵琶弹挑音色的声学特性
谢丹
【期刊名称】《演艺科技》
【年(卷),期】2008(000)0z1
【摘要】本文主要从音乐声学的角度,通过频谱测量对琵琶弹挑基本与变化音色的客观本质即声学特性进行尝试性探源.同时从音乐表达的角度将音色产生的客观性与感知的主观性相结合探讨琵琶弹挑音色的掌握与运用.
【总页数】11页(P48-58)
【作者】谢丹
【作者单位】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
【相关文献】
1.论二分拍法和四分拍法在《琵琶多声部教学法》空弦弹挑练习曲中的应用 [J], 任海花
2.论琵琶弹挑技巧中运动知觉的培养 [J], 陈漪澜
3.论琵琶弹挑技巧中运动知觉的培养 [J], 陈漪澜
4.浅析琵琶弹挑技法的角度与乐曲处理关系——以《月儿高》为例 [J], 张婧
5.琵琶快速弹挑的训练方法研究——以《阳光》为例 [J], 王艺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琵琶演奏中对于音色的控制

论琵琶演奏中对于音色的控制音色是音乐表达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决定了音乐作品的风格、氛围和情感。
在琵琶演奏中,对音色的控制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影响着琵琶演奏的效果和艺术价值。
通过对音色的把握和调控,演奏者能够更加细腻地表达音乐作品的内涵,使音乐更加动人和生动。
对音色的控制是琵琶演奏中的重要技术之一。
一、琵琶音色的基本特点琵琶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乐器,其音色特点鲜明而独特。
一般来说,琵琶的音色较为清亮、宽广,具有高亢的音色特点。
由于琵琶本身的结构和材质,其音色在演奏中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穿透力,能够很好地表现出演奏者的个性和情感。
琵琶的演奏技法也很多样化,不同的技法可以产生不同的音色效果,比如颤音、滑音、击弦等。
二、琵琶演奏中对音色的控制手段1. 手指和指甲的力度与位置控制在琵琶演奏中,演奏者通过控制手指和指甲的力度和位置,可以调节琵琶的音色。
用力的地方可以产生沉稳有力的音色,而轻柔的地方则会带来细腻清亮的音色。
指甲的位置也会直接影响音色的变化,比如使用指尖演奏可以产生柔和的音色,而使用指甲演奏则更加锐利。
2. 右手演奏技法的运用在琵琶演奏中,右手的演奏技法对音色的控制至关重要。
颤音是琵琶演奏中常用的技法之一,它可以产生持续的音色效果,使琵琶音色更加细腻而动人。
滑音、击弦等技法也可以通过对琵琶音色的调控来丰富音乐作品的表现力。
3. 声音的发出位置与角度声音的发出位置和角度也是影响琵琶音色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演奏中,演奏者可以通过调整琵琶与身体的角度以及与麦克风的距离来改变音色的效果,使得音色更加柔和或者更加明亮。
4. 音色的调节器使用在现代的琵琶演奏中,一些电子音乐器也被应用到了琵琶演奏中,比如音色的调节器。
演奏者可以通过调节调节器上的各种参数,如音色、音量、延音等,来塑造出多样化的音色效果,使得琵琶演奏更加丰富多彩。
音色的控制还能够使得琵琶演奏更加适应不同的演出场合和演奏目的。
在演奏古典琵琶曲时,演奏者可以通过调节音色来使得音乐更加庄重大气;而在演奏流行曲或爵士乐曲时,可以通过音色的控制来使得音乐更加时尚和活泼。
琵琶在民族室内乐演奏中的音色分析

琵琶在民族室内乐演奏中的音色分析琵琶是中国传统乐器之一,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在民族室内乐演奏中,琵琶是一种重要的乐器,其音色独特,能够有效地表现出中国音乐的独特韵味。
本文将从音色的构成、特点和表现力等方面进行分析。
琵琶的音色构成主要由琴身、琴弦和演奏技巧决定。
琴身是琵琶的共鸣腔体,它的大小和形状对琵琶的音色产生影响。
一般而言,音色较洪亮、明亮的琵琶,其琴身较大,共鸣腔体较宽且曲面较低,而音色较柔和、温暖的琵琶,则琴身较小,共鸣腔体较窄且曲面较高。
琵琶的音色还与琴弦的材质和张力有关。
一般而言,使用牛筋制作的琴弦音色较为洪亮,而使用丝弦制作的琴弦音色则较为柔和。
演奏技巧也对琵琶的音色产生影响,例如指法的力度、音量的控制、颤音等。
琵琶的音色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音色饱满丰富。
琵琶在演奏中能够产生丰富的音色变化,包括明亮、洪亮、柔和、温暖等,使得演奏更具表现力。
其次是音色独特。
琵琶的音色具有中国音乐独特的韵味,通过琵琶演奏能够在民族室内乐中营造出浓厚的中国风情。
再次是音色悠扬动听。
琵琶的音色优美,传递出一种悠扬动听的感觉,使得演奏更具吸引力。
琵琶在民族室内乐演奏中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琵琶在演奏中能够通过不同的音色变化,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和意境。
在演奏快速、激昂的曲目时,琵琶可以通过高亢明亮的音色传递出热情奔放的感觉;而在演奏悲凉、忧伤的曲目时,琵琶可以通过柔和温暖的音色表达出深情和思索。
琵琶还能够通过演奏技巧,如滚勾、颤音、拨弦等,增加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演奏更具魅力。
琵琶演奏中音色和音质的控制策略探讨

琵琶演奏中音色和音质的控制策略探讨音色和音质是琵琶演奏中非常重要的元素,它们直接影响着演奏的效果和艺术表现力。
在琵琶演奏中,如何控制音色和音质,使之更加丰富多彩,成为了琵琶演奏者们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本文将从琵琶演奏中音色和音质的特点出发,探讨其控制策略,旨在帮助琵琶演奏者更好地提高演奏技巧和艺术水平。
一、琵琶音色和音质的特点琵琶音色丰富多彩,既有清澈明亮的高音,也有丰满饱满的中音和低音,音域宽广,表现力强。
琵琶音质圆润柔和,有着独特的韵味,适合表现悠扬的旋律和动人的音乐情感。
琵琶音色和音质的特点决定了在演奏中需要注意的一些控制策略。
1. 手法控制在琵琶演奏中,手法是直接影响音色和音质的因素之一。
手法包括左手指法和右手拨弦的技巧。
左手指法的轻重、松紧和位置的掌握直接关系到琵琶的音色。
轻柔的指法可以演奏出柔和细腻的音色,而重一些的指法则可以演奏出更加饱满和有力的音色。
右手的拨弦技巧也直接影响琵琶的音质,控制着琵琶的音色。
不同的拨弦方式可以演奏出不同的音色效果,如轻拨可以演奏出清澈明亮的音色,重拨可以演奏出饱满有力的音色。
2. 声音控制声音的控制对音色和音质的表现至关重要。
在琵琶演奏中,声音的大小、变化和稳定性直接影响着音色和音质的表现。
在演奏中,要根据乐曲的要求和音乐情感的需要,控制声音的大小和变化,使之更加贴合音乐的表现要求。
要保持声音的稳定性,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颤音和杂音,保持音色的纯净和音质的清晰。
声学控制是琵琶演奏中音色和音质控制的重要手段。
借助声学原理,可以更好地控制琵琶的音色和音质。
控制共振箱的合理使用,可以通过改变箱体的大小、形状和材质等因素来调整琵琶的音色和音质。
合理使用琵琶的琴弦和品桥,可以通过调整琴弦的材质、直径和张力等来改变琵琶的音色和音质。
掌握这些声学原理,可以更加灵活地控制琵琶的音色和音质。
4. 情感表达情感表达是琵琶演奏中非常重要的方面,也是影响音色和音质的关键因素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琵琶“弹”的声学特性
摘要:本文采用实验分析的方法对琵琶演奏时的“弹”进行分析,提取了
26个音的时长、能量、频谱的声学参数,结果显示:1)倍高音、高音、中音、低音、倍低音的时长依次增加;2)整体能量衰减速度减慢,并提出周期型、弧线形、直线型三种能量的衰减模式;3)对频谱进行研究,并分析出琵琶的谐波振动周期
性模式。
本文首次将实验语音学研究方法引入琵琶的研究中,为琵琶演奏和教学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琵琶;乐器声学;能量;时长;频谱
一、引言
“声学是音乐声学的根基,也是中国古代科学中最为发达的学科之一。
宋代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首先使用‘声学’一词,而有关音乐声学的理论则散见于经、史、子、集之中,历代史书中的‘律历制’或‘音乐制’,其中关于律学、乐器制造、音乐演奏和演唱技巧等的记述也多涉及音乐声学范畴”。
戴念祖(中国物理史的专家),在他的《中国声学史》(1994)中系统地叙述了音乐对于声学发展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音乐声学的研究中注重乐律的理论研究。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已出现了成熟的乐律计算理论和乐器调音工具,可视为中国早期音乐声学的诞生。
十九世纪下半叶,随着西方声学理论著作的传入,中国的音乐声学开始融入具有
现代科学意义的研究成分。
在1893年出版的《声学揭要》一书中,除介绍了声学基本原理外还论及乐音和乐器发声原理等内容。
当代也有一些论著,对音乐声学产生了影响,系统地介绍了现代音乐声学的发展历程。
龚镇雄的《音乐声学—音响、乐器、计算机音乐、Mml、音乐厅声学原理及应用》(1995)是一本全新结构的音乐声学专著。
另外,韩宝强的专著《音的历程—现代音乐声学导论》(20XX),唐林等著《音乐物理学导论》(1991)、朱起东著《音乐声学基础》(1988)、胡泽著《音乐声学》(20XX)等都是针对音乐声学研究做出了相关的研究。
乐器声学是音乐声学的一种,本文对乐器中的琵琶进行分析,以琵琶中的简单指法“弹”作为研究对象,提取时长、能量等声学参数,进行分析总结,通过对频谱的分析,研究琵琶演奏时的振动方式。
琵琶声学分析的研究为音乐学研究提供客观数据,同时为乐器演奏和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琵琶的简介及发音特色
1.琵琶的简介
琵琶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最早被称为“琵琶”的乐器大约在中国秦朝
时期出现的。
“琵琶”这个名称来自所谓“推手为枇,引手为杷”所以名为“枇杷”(琵琶)。
琵琶被称为“民乐之王”,其音域广阔、表现力丰富。
图1 琵琶的构造图
琵琶音箱呈半梨形,四弦,颈与面板上设有用以确定音位的“相”和“品”。
经历了几代演奏者的改进,至今形制已经趋于统一,成为六相二十四品的四弦琵琶。
2.琵琶的发音特色
琵琶发声十分特殊,它的泛音不但音量大,而且音质清脆明亮。
同时,琵琶发出的基音中又伴有丰富的泛音,这种泛音能使琴声在传播中衰减,具有较强的穿
透力。
琵琶之所以发音响亮,是因为琵琶的面板和背面之间有一个共鸣箱的存在,并在复手下方有一出音孔。
当用手拨动琴弦时,琵琶的音响发生有以下的规律:
弦的振动——复手的振动——面板的振动,从出音孔中最终把音发出来。
用手指拨弦时,弦的振动如果能够最大限度地使复手和面板与共鸣箱产生
共振,其发出的音无疑是饱满、浑厚的。
可以这样认为,由弦带动复手和面板的振动是由演奏者的手指拨动琴弦决定的。
手指不触弦,复手、面板自然不会振动,
当然也就不会发出音响,手指触弦的角度、方向,决定着复手、面板振幅的大小及弦的振动声波的改变,因而产生音色上的变化。
下图为琵琶的琴体声谱图
图2 琴体的声谱图
三、弹的声学分析
弹是琵琶中较为重要的指法,用右手食指指甲端(一般用与拇指相邻侧的指甲端)触弦,将弦向左弹出发音。
本文研究所使用的为六相二十四品的琵琶,音色反应灵敏。
琵琶的音域广,近四个八度,从四弦到一弦,从相到品,音从倍低音到低音、中音、高音、倍高音依次增高。
高音区域坚实清脆。
最高音区紧张,尖锐;中音区柔和,明亮;低音区低沉,有弹性。
本文采用Praat语音分析软件对时长、能量以及频谱进行三方面分析。
录音内容包括倍高音(小字三组)3个、高音(小字二组)7个、中音(小字一组)7个、低音(小字组)7个、倍低音(大字组)2个,共26个音。
1.时长分析
人耳可听声音频率范围:20Hz~20XX0Hz,即空气每秒振动的次数在20次到20XX0次人耳能听到。
本文以此作为能量统一的规范,对时间进行归一化处理,将琵琶弹指法的26个音分别进行了时长计算,并进行曲线拟合,如下图所示: 图3
弹的各音的时长
其中横坐标从倍低音到倍高音各个类型的音,纵坐标为各类型音的时长。
由上图可以看出高音的发音时尖锐,弦紧张,因此振动频率快,时长短。
而低音发音时低沉、浑厚,振动频率较慢,因此时长较长。
从倍高音到高音、中音、低音再到倍低音,时长逐渐增长。
2.能量分析
对琵琶弹指法的26个音提取能量参数,对琵琶进行能量衰减模式以及能量变化模式的分析。
从而分析琵琶的振动模式,对今后的研究奠定基础。
(1)衰减模式
采用MATLAB中的ployfit命令对弹指法的26个音的能量值进行拟合,求出各个音的能量曲线的斜率,从而反映能量的衰减的速度。
如图4所示。
图4 能量衰减斜率图
一般来说,高频的能量衰减较快,低频能量衰减慢,由上图中可以看出,琵琶的衰减模式遵循了一般的规律。
图中的斜率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斜率值依次减低,曲线呈下降模式。
倍高音re的斜率最高,能量的衰减速度最快;倍低音so的衰减速度较慢;其他音的斜率衰减速度介于re和so之间。
(2)能量变化模式
文章对26个音的能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提出了琵琶的三种能量变化模式,反映了弦乐琵琶的谐波在衰减过程中的变化形态。
(a)周期性变化模式
(b)弧线型变化模式
(c)直线型变化模式
图5能量变化模式曲线
图5中的(a)、(b)、(c)分别为中音la(a1),低音re(d)和倍高音do(c3)的能量衰减时的变化模式曲线,分别代表了周期性变化模式、弧线型变化模式以及直线型变化模式。
琵琶的部分音周期性的能量变化模式反映出在能量衰减的过程中,谐波的变化规律是成周期性质的。
直线型以及弧线型的能量变化模式说明谐波变化的非周期性。
3.频谱分析
文章采用praat软件以及演奏琵琶弹七省音阶的方法分析琵琶的声频谱。
图6(a)给出了a弦的第三个把位的第一品音(c2)的语谱图。
(a) c2的语谱图
(b) c2在时的频谱图(c) c2在时的频谱图
图6高音do的频谱分析
图6(b)选择c2开始阶段时的频谱片段,此时第一、二、三等各谐波能量较高,最高位43db,平均在15db左右。
图6(c)之所以选择时的频谱图,原因在于,
此时的共振峰发生变化,即谐波发生变化,从频谱图中可以看出,第一、二谐波能量较高,在20db左右,第三谐波的为-21db左右,之后的各谐波能量相对较弱。
小结
表1给出了弹指法的26个音的声学参数,包括时长参数、基频参数、能量参数等。
表1 声学参数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1)琵琶的时长与音高低成反比,音越高,琵琶的弦越紧,振动频率快,时长越短,反之越长;2)能量斜率值随着音阶的依次升高而增加;3)琵
琶的基频与音高成正比,音越高,基频值越大。
四、结束语
本文采用了praat语音分析软件提取了琵琶弹指法中的26个音的时长参数、能量参数以及频谱,对琵琶乐器进行了声学分析。
对弦乐器的能量衰减的变化模式给出分析,将能量的变化模式分为周期性变化模式、弧线型变化模式以及直线型的变化模式,能量的变化模式反应了琵琶振动时的谐波变化方式。
同时,通过频谱的研究初步分析了琵琶的谐波振动模式。
但本文所做出的研究是初步的,在今后的研究当中,琵琶的频谱分析以及能量的变化模式还需要深入研究,为分析琵
琶等弦乐器的振动模式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
另外,乐器声学的研究也为乐器设计与制造提供理论和标准,为音乐学研究提供客观数据以及乐器演奏和教学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韩宝强.我国近代音乐声学研究概览[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XX,
第一期,p70-72.
庄元.当代中国音乐声学研究述要[J].中国音乐学,20XX,第二
期,p114-116.
庄永平.琵琶手册[M].上海音乐出版社,20XX.
刘石.琵琶的噪音分析[J],《艺范》音乐版(季刊),p56-58.
陈通,郑敏华,蔡秀兰.琵琶的声学特性[J].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论文在线::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