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四单元)

合集下载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全部教案(共8课)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全部教案(共8课)

教科版六上科学第四单元《生物的多样性》教案(共8课)1.校园生物大搜索【教材简析】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重点是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进一步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

对于生物多样性,学生在朦胧中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

然而这样的认识,在学生的头脑中是模糊的、凌乱的。

因此,帮助学生梳理他们的认识,建立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是六年级学生发展的需要。

这一课以校园生物为研究对象,认识常见的校园动植物以及调查校园中的动植物两个活动,目的是通过对校园生物种类的调查,感受校园生物的多种多样,帮助学生初步构建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调查活动强调分区域进行,及时记录,并说明这样的方法也是生物学家调查、研究地球生物的方法。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能清楚地区分植物和动物,让学生将校园生物分为植物和动物两类进行记录,旨在发展学生运用分类的方法研究繁杂事物或现象的意识。

聚焦板块,通过观察图片,认识常见的动植物,能准确说出他们的名字。

探索板块,引导学生进行分区域的调查研究模式,如何记录和观察校园中的生物。

活动版块:通过学生活动,观察校园中的动植物,并且记录他们的地点和名字。

通过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校园中有哪些动植物,以及他们生活(生长)的地点和周围环境特点。

拓展板块,如何将我们的观察记录更加直观的展现,例如在地图上标注。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仔细观察了一些小动物和植物,并且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过一些校园常见的动植物,但是没有系统的梳理过。

对于生物生活的环境和生物种类的多样性也没有特别关注。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我们周围生活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

科学探究目标1、分区域调查,认识多种多样的生物。

2、选用适合的工具对生物进行调查和记录。

科学态度目标1、感受校园生物的美丽。

2、体会到用心观察会有许多新的发现,发展科学学习的乐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生物和环境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细致的观察和记录。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主要讲述了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等内容。

本单元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生态系统的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生态系统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深度和广度上,还需要进一步拓展。

学生通过前面对生物学的学习,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能够分析食物链和食物网。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构建。

2.难点: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景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相关内容。

2.课件、教案、学生活动材料。

3.教学视频、图片等辅助材料。

4.小组讨论的场地和设施。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自然风光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激发学生对生态系统的兴趣。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生态系统吗?”让学生回顾已学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或板书,简要介绍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同时,展示生态系统的实例,如森林、湖泊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每组选择一个生态系统,分析其中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构建食物链和食物网。

2020出版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能量》全单元教案设计

2020出版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能量》全单元教案设计

2020出版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能量》全单元教案设计在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能量》中,学生将研究各种形式的能量,包括声、光、电、热、磁等表现形式,以及机械能如何使物体运动起来。

通过观察和寻找能量存在的证据,学生将激发探索自然界不同形式能量的兴趣,并体会到各种形式的能量与我们生活的世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第一节课中,教师将通过PPT课件和能量转化视频来导入课程。

学生将看到汽车加油和充电的图片,并回答问题:汽油为燃油汽车提供了什么?充电为新能源汽车提供了什么?教师将引导学生认识到汽油和电能都是能量,只是能量的表现形式不同。

同时,教师将板书课题“各种形式的能量”。

在第二节课中,教师将让学生讨论生活中常见的能量形式,如电能、太阳能、水能等,并联系生活实际,共同回忆生活中诸多的能量存在形式以及能量带来的变化。

教师将出示表格,加深学生印象。

在第三节课中,教师将通过PPT出示几种图片,让学生分组讨论其中包含哪种能量形式,如超声波清洗机利用声能达到除污的目的;磁悬浮列车利用磁能使列车悬浮达到减少阻力的效果;风力发电机利用风能带动扇叶达到发电的目的等。

学生将探索其它的能量形式。

最后,在第四节课中,学生将研究能量的作用,包括能量转化和能量守恒定律等。

教师将通过实验和案例来让学生理解能量的作用。

通过这一单元的研究,学生将认识到自然界存在着各种能量的表现形式,能够通过观察实验视频发现物体变化时能量转化的证据,并体会到各种形式的能量与我们生活的世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1.认识到家庭能源的节约和环保意义。

2.培养对科学实验和数据分析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家庭中使用的不同能量形式。

2.学会估算家庭中电器的耗电量和电费支出。

教学难点:1.如何进行科学实验和数据分析。

2.如何引导学生思考能源的节约和环保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出示家庭中常见的电器图片,让学生讨论这些电器都需要哪些能量才能工作,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能量的来源和消耗。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课《各种形式的能量》教案(精编版)(2021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课《各种形式的能量》教案(精编版)(2021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课《各种形式的能量》教案(精编版)(2021新版)一. 教材分析《各种形式的能量》是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能量的多种形式,包括机械能、热能、电能等,并探索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能量的概念,认识到能量在生活中的无处不在,以及能量的守恒定律。

二. 学情分析sixth-grade students have already learned about some forms of energy in previous lessons, such as light energy and heat energy. They have also learned that energy cannot be created or destroyed, only transformed from one form to another. However, they may still find it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the abstract concept of energy and the various forms of energy. Therefore, teachers need to use concrete and interesting examples to help students better understand the concept of energy and its various forms.三. 教学目标1.Knowledge objectives:–Understand the concept of energy.–Recognize and identify different forms of energy, such as mechanical energy, thermal energy, and electrical energy.–Expln how energy can be transformed from one form to another.2.Skill objectives:–Deve lop students’ ability to observe, describe, and analyze the various forms of energy.–Enhance students’ ability to design experiments andinvestig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energy.3.Emotional objective:–Cultiv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science and their curios ity about the world.四. 教学重难点1.Key point:–Understand the concept of energy and its various forms.–Recognize and expln the transformation of energy between different forms.2.Difficult point:–Differentiate between the various forms of energy.–Apply the knowledge of energy transformation in real-life situations.五. 教学方法1.inquiry-based learning: encourage students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learning by asking questions, investigating, and discussing.2.hands-on learning: use experiments and practical activities to help students better understand the concept of energy and its transformation.3.cooperative learning: encourage students to work together in groups to complete tasks and share ideas.六. 教学准备1.Teaching materials:–Textbook, teaching supplements, and experimental materials.2.Teaching equipment:–Projector, whiteboard, markers, and laboratory equipment.七. 教学过程1. 导入 (5 minutes)•Begin the class with a question: “Can you name some things that require energy to work?”•Allow students to brnstorm and list examples, such as cars, bikes, and humans.•Introduce the concept of energy: Energy is the ability to do work. 2. 呈现 (10 minutes)•Present different forms of energy, including mechanical energy, thermal energy, and electrical energy, using pictures, videos, or real-life examples.•Expln that energy can be transformed from one form to another.3. 操练 (15 minutes)•Divide students into groups and provide each group with experimental materials.•Instruct students to conduct experiments to investig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energy, such as a pendulum experiment to demonstr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mechanical energy to kinetic energy.•Encourage students to observe, describe, and record their findings.4. 巩固 (10 minutes)•Review the concepts and experiments with the whole class.•Ask questions to check students’ understanding, such as “What is mechanical energy?” and “Can thermal energy be transformed into electrical energy?”•Provide answers and clarifications as needed.5. 拓展 (10 minutes)•Introduce real-life examples of energy transformation, such as solar panels converting solar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Discuss the benefits and challenges of using different forms of energy.6. 小结 (5 minutes)•Summarize the mn points of the lesson, including the concept of energy, its various forms, and energy transformation.7. 家庭作业 (5 minutes)•Assign a homework task that allows students to apply their knowledge of energy transformation, such as designing a simple experiment to demonstr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energy.8. 板书 (5 minutes)•Create a mind map or diagram on the whiteboard to visually represent the various forms of energy and their transformation.Note: The time allotted for each part of the lesson can be adjusted according to th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and progress.教学情境分析:在教学《各种形式的能量》这一课时,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来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能量的多种形式以及能量的转化。

小学科学新课标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能量》教案(2022新版)

小学科学新课标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能量》教案(2022新版)

小学科学新课标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能量》教案(2022新版)一. 教材分析《能量》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能量的概念、形式和转换。

教科书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引导学生探究能量的奥秘,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对能量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深度和广度上还需进一步拓展。

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勇于尝试,但有时缺乏耐心和细致观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能量的概念、形式和转换,学会用能量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创新精神,树立节能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能量的概念和各种形式。

2.能量的转换和守恒定律。

3.用能量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3.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用能量的观点解释现象。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

2.预习作业:让学生提前了解能量的基本概念。

3.教学设计: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能量现象?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能量是物体做功的能力,存在于各种形式。

呈现(10分钟)1.讲解能量的基本概念和各种形式。

2.展示实验:动能、势能、热能、电能等。

操练(15分钟)1.分组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量的转化。

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讲解。

巩固(10分钟)1.讨论:能量转换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注意安全、节能环保等。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能量》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能量》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4.1各种各样的能量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能量能使物体动起来;能量有很多种形式,声、光、电、热都是能量的形式;能量还储存在食物、燃料中。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生活经验、资料和实验来认识能量,了解周围存在的能量和形式;经历光、热、声是否是能量的探究过程;能与同伴一起交流和探讨一些有关能量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积极地从事有关能量的探究活动;能积极地与同伴一起合作、交流;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对研究能量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各种各样的能量。

2、难点:认识食物. 燃料中的能量。

三、【教学准备】实验用的大烧杯、圆底烧瓶、橡皮塞、开水、塑料杯、线、一小截火柴棍等;图片资料或课件等;事先也可让学生收集有关能量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当我们听到“能量”这个词时,会想到些什么?(由于学生们先前已经接触到能量的一些知识,因此对能量的概念会有自己的解释,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简单地板书几个关键词。

其中学生们可能会想到:能量会使物体动起来。

教师暗示将“能使物体动起来”作为能量存在的标准,但不必强调)我们已经了解了太阳具有太阳能,食物给了我们身体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同学们还知道一些其他能量,看来对能量的认识还不少,其实,我们就生活在一个能量的世界里,我们周围到处都存在着能量。

在这个单元里,我们将深入地研究能量。

今天我们先来认识各种各样的能量。

(板书)(二)认识哪里有能量1、谈话:刚才同学们听到“能量”这个词时,就想到了那些有“力量”的东西,它们能使物体动起来。

那么风、流水、电、汽油能使什么动起来呢?教师出示书本插图,让学生说说图中物体是什么使它们动起来的?教师小结:风、流水、电、汽油等都能使物体动起来,它们都具有能量(简称“能”)。

风和流水具有的能量叫机械能。

电具有的能量叫电能。

汽油具有的能量叫化学能,它燃烧时即发生化学变化时,才释放出它的能量。

2、讨论:热、光和声音是能量吗?(1) “能量能使物体动起来!”先让学生再一次明确能量的判断标准。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四单元第三课《多种多样的植物》(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四单元第三课《多种多样的植物》(教案)

《多种多样的植物》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根据植物的特征可以把植物分为不同的种类。

(2)知道不开花植物包括蕨类、苔藓和藻类植物。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己确定的标准对植物进行分类,能够区分不同的生物种类。

(2)通过观察不开花的植物,能够说出开花植物与不开花植物的区别。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给植物分类,认识到植物是多种多样的,能够欣赏并热爱美丽的大自然。

【教学重点】(1)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

(2)根据植物的特征给植物分类。

【教学难点】开花植物与不开花植物的区别和种类。

【教学方法】分类研究法【课前准备】植物图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播放儿歌:《在花园里》。

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在花园里玩吗?花园里有很多漂亮的花朵,为我们带来了嗅觉上的清香和视觉上的美感。

那么,花园里有哪些植物呢?它们叫什么名字?除了校园里有的植物种类,你们还知道哪些常见的植物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今天来学习多种多样的植物,相信从中我们能找到答案。

二、新课学习(一)认识一些常见的植物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些花园里常见的植物:荷花玉兰、大叶黄杨、凤仙花、牛筋草、小叶女贞、苦苣菜、葱兰、小叶黄杨、雪松、荷花和圆柏。

(二)深入了解既然我们已经认识了这些植物,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地了解一下。

荷花玉兰:适宜生长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

木本常绿植物。

开花,陆生。

大叶黄杨:也叫冬青,常绿灌木。

四季常青树。

开花,陆生。

凤仙花:草本双子植物,开花(花两性),落叶,陆生。

牛筋草:一年生草本植物,开花,陆生。

小叶女贞:落叶灌木,开花,陆生。

苦苣菜:落叶灌木,开花,陆生。

一二年生草本,生于山坡路边荒野处,开花。

葱兰: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开花。

小叶黄杨:常绿木本植物,花簇生叶腋或枝段,4-5月开放,花黄绿色。

雪松:常绿木本植物,雌球花绿色或带紫色,桶状,具树脂,著生在短枝上。

荷花:别名莲花,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藻叶。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现校园生物大家庭。

2、小组研究制定校园分布图方案,在制定中师点拔:
思考:在制作过程中有可能遇到什么困难?可以用什么办法解决?生物分布是立体的,而生物分布图是平面的,如何区分地下、地面、地上分布的生物?
3、分组制定校园生物分布图
4、各组汇报制定的校园分布图,对制定好的组加星
5、分析与讨论:观察校园生物分布图,我们发现校园哪些地方的生物种类较多?为什么在不同的地方生物种类会有所不同?如果我们调查的范围扩大,生物种类会有多少?生物分布会有什么特点?
四、拓展性活动:
1、认识这些珍稀的动植物吗?他们各自生活在我国的什么地方?并把它们填在相应的图上
2、你还知道我国哪些珍稀的动植物?它们生活在哪?目前数量怎样?(认识我国的珍稀生物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生物的多样性面临着危机。


五、课外延伸:
查阅资料,了解世界珍稀动植物和它们的分布的地方,制作世界珍稀动植物分布图(意图:一方面可以了解珍贵动植物资源,另一方面进一步体会制作生物分布图的意义。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生物多样性第1课《校园生物大搜索》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本课教材以校园生物为研究对象,组织学生认识常见的校园动植物以及调查校园中的动植物,目的是通过对校园生物种类的调查,感受校园生物的多种多样,帮助学生初步构建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调查活动强调分区域进行,及时记录,学生已经能清楚地区分植物和动物,让学生将校园生物分为植物和动物两类进行记录,旨在发展学生运用分类的方法研究事物或现象的意识。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

教材通过图片展示了校园中常见的动物和植物,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各校的不同情况展示不同的动植物。

通过展示引起学生对校园中常见植物和动物的关注,并回忆在三年级时观察生物的方法,为本节课的调查活动打下基础。

第二部分:调查校园中的动植物。

教材上的参考资料图片意在使学生知道生物学家也要进行调查活动,且也是对某一区域进行调查,从而引出学生对校园中生物的调查。

教材通过卡通人物的对话展示了活动应该注意的事项。

下面的记录表格提示学生要对调查结果及时记录,同时提示学生不要漏掉校园中的每一种动植物。

【学生分析】经历了3年的科学学习,学生对于生物多样性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但这样的认识,在学生的头脑中是模糊的、凌乱的。

生物物种的多样性描述着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对于小学生来说,从这个角度理解生物多样性比较直观、具体,但是,学生对于生物种类和生物个体还是不能分清楚,因此,本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建立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是六年级学生发展的需要。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知道在我们校园里面生活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

不同的生物是生活在不同环境中,为适应不同的环境生物都拥有自己的特征过程与方法:1.在校园内分区域调查,认识多种多样的生物。

2.选用适合的工具对生物进行调查和记录。

3.利用科技手段对校园生物调查情况进行汇报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校园生物的美丽。

2.体会到用心观察会有许多新的发现,发展学习科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会选用适合的工具对校园生物进行调查和记录。

【教学难点】1.知道我们的校园中大概生活着多少种植物和动物。

2.理解校园生物是多种多样的。

【教法分析】《校园生物大搜索》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对于学生来说,校园里的生物很多,但能认识并能准确的叫出生物的名称及分类是个难点。

校园内常见的植物标示牌可以解决一部分,那么如何通过标示牌来认识更多的同类植物以及如何分类就成了更高一层的认知任务。

而对于校园常见动物,不同的校园的环境不同,生物种类也不同,针对市实验学校的菱湖校区内独特的环境,本课的教法可以适当的改变。

从学生课前到校园内的调查拍摄到制成独属于市实验学校的校园生物分布图,利用课件展示以及学生进行讲解的方式来介绍校园生物的情况。

通过内化的方式让学生对校园内的生物分布进行一个初步的了解。

并能够在此基础上对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解并能初步知道该种生物适合在什么环境内生长。

【教学准备】教师:校园中常见的动植物图片,课件,校园宣传片实物投影。

学生:校园生物分布图生物卡片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1.校园里有很多植物和动物,认识下面这些动物和植物吗?用幻灯片放校园内常见植物和动物,让学生辨认和观察(意图:学生能说出名字的让学生说,如说不出名字,让学生观察动植物样子,告诉名称。

引发学生调查兴趣)2.校园里还有哪些植物和动物?我们校园里有多少种植物,多少种动物?让我们一起去调查二、设计调查方案1.师:如何去调查呢(意图:引导学生制订周密的调查计划)2.学生分组制定调查计划,汇报,师点拨:A像科学家那样,将校园分为几个区域分别进行调查;B要对校园生物展开全面调查,包括土壤中和曾经来过的动物;调查时不仅要记录地面看的见的动物和植物,还要搜索地下的动物,要根据所发现的动物踪迹推测哪些动物也在这里生活过。

将这些发现都及时记录下来。

C用绘画、拍照等适宜的方法记录不知名的动植物;D将调查的校园生物分为动物和植物两类分别记录,既要记录生物的名称、又要记录它们生长和经常活动的地点。

E在调查时可能会出现具有不同特征的同一种生物,比如不同花色的蝴蝶;开黄、白、红不同颜色花的郁金香等,记录时可以都记录成蝴蝶或郁金香,也可分别记录某某样的蝴蝶;某某颜色的郁金香。

F要爱护动植物三、开展校园动植物调查活动将校园划分为几个区域,每个小组确定一个区域作为调查的重点,开展调查活动,边调查边记录,尽量不要漏掉校园中的任一种动植物,鼓励学生认真记录,对认真调查的组给予加星评价。

(意图:为后面形成生物种类多种多样,同种生物也具有千差万别的不同个体这样一个生物多样性的认识积累感性经验。

)四、课外延伸:对不知名的动物和植物,回家查找资料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第2课《校园生物分布图》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生物。

2.过程与方法:利用分布图整理信息,展示研究成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合作意识和成果共享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生物。

【教学难点】会利用分布图整理信息,展示研究成果。

【教法学法及教学手段】1.教法:课堂讨论法,启发法。

2.学法:调查法,信息收集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准备】1.媒体:微课,云平台,Ih5网站技术。

2.教具:教师使用平板电脑,投屏器。

教师给每小组准备一台平板电脑,一份全班调查记录汇总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各小组调查的结果怎样?现在来交流和汇集我们的调查资料二、整理分析调查信息:1、各小组整理上节课调查的动植物,(注意:整理时按树木、花草或其他标准将植物和动物分类,最后统计出共发现了多少种动物、多少种植物。

)2、各组汇报交流:学生边汇报,师边记录,把各小组的调查汇集成一个全班的调查表。

3、总结:在校园里搜索到哪些动植物?一共有多少种植物和动物?它们各自生活在什么地方?(意图:在通过数据让学生体会到生物的多样性,了解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生物)4、思考:我们校园里的生物是不是校园生物的全部?为什么?(不同时期生物种类不同)三、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1、师:校园里的动植物种类很多,生活的环境也各不相同,我们共同来制作一幅校园生物分布图,展现校园生物大家庭。

2、小组研究制定校园分布图方案,在制定中师点拔:思考:在制作过程中有可能遇到什么困难?可以用什么办法解决?生物分布是立体的,而生物分布图是平面的,如何区分地下、地面、地上分布的生物?(预设:可用不同的颜色表示,生物种类较多,分布图面积有限,如何最大限度的将校园生物种类记录上去可用编号的方法;可以将画的生物图剪贴在分布图旁,用箭头指出它的位置;要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制作生物分布图。

制作中可借鉴校园平面图)3、分组制定校园生物分布图4、各组汇报制定的校园分布图,对制定好的组加星5、分析与讨论:观察校园生物分布图,我们发现校园哪些地方的生物种类较多?为什么在不同的地方生物种类会有所不同?如果我们调查的范围扩大,生物种类会有多少?生物分布会有什么特点?四、拓展性活动:1、认识这些珍稀的动植物吗?他们各自生活在我国的什么地方?并把它们填在相应的图上2、你还知道我国哪些珍稀的动植物?它们生活在哪?目前数量怎样?(认识我国的珍稀生物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生物的多样性面临着危机。

)五、课外延伸:查阅资料,了解世界珍稀动植物和它们的分布的地方,制作世界珍稀动植物分布图(意图:一方面可以了解珍贵动植物资源,另一方面进一步体会制作生物分布图的意义。

)【教学板书】校园生物分布图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生物植物:生活在水里生活在泥土里动物:生活在水里生活在泥土里生活在其它植物上【教学反思】在教学“中国稀有植物、动物的分布”时,学生对书中所列的动植物,尤其是珍稀动物的分布,有所了解,除了书中所示,教师还可以再补充部分动植物,如金丝猴,东北虎,银杏等,以增加学生对我国珍稀动植物资源的认识。

在教学此项内容时,有一个难点,因为学生没有学过系统的地理知识,对这张空白的中国行政区域图中各省份的地理位置并不十分了解,是需要教师介绍的。

所以最好准备一张较大的中国行政区域图,在介绍动植物时在图上标出,使学生对我国珍稀动植物的分布情况能一目了然。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第3课《多种多样的植物》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本课是生物领域的教学内容,是在三年级学习《植物》、《植物的生长》、四年级《新的生命》以及五年级学习《生物与环境》进行本单元知识学习的。

本课从对校园植物多种多样性的植物认识,拓展到了对自然界植物多样性的认识,从而能更好地让学生认识到植物的多样性。

本课主要设计两个教学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让我们自己确定标准给植物分类”意在让学生知道分类是研究植物多样性的基本方法。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植物分为不同的类别。

第二个活动是“观察不开花的植物”让学生认识不开花的植物。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孩子在三年级时已经研究过周围的植物,加上多年来通过各种方式积累的对于植物的认识,他们的头脑中已经有了许多有关植物的知识。

但是这样种类繁多的植物到底如何表现为多种多样呢?学生并不清楚。

因此学习本课时让学生以已知的植物为基础,让学生在分类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植物的多种多样,从而建立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植物可以分为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不开花植物包括蕨类、苔藓和藻类植物等。

2、知道植物是各种各样的,植物可以用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过程与方法:1、知道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

2、用自己确定的标准给植物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够欣赏并感受大自然因植物的多样而美丽。

养成认真细致,合作进行探究的品质。

2、领悟到认识植物多样性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地球上自然资源、保护地球环境,保护地球珍稀的生物。

1.科学概念:【教学重点】1、知道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2、对多种植物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分类;分类,首先要确定分类标准,而按不同的标准分类,又会有不同的结果。

【教学难点】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植物分为不同的类别;每一个类别又可以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教法学法】多媒体软件辅助,探究式学习,合作研讨法,阅读法【教学准备】学生课前调查问卷;教学用幻灯片,植物图片(凤仙花图片,荷花图片,形状不同的仙人掌图片及介绍,猪笼草图片及介绍、苔藓图片及介绍,海带图片及介绍、蕨类图片及介绍、雪松图片、水葫芦图片,金鱼藻图片、狗尾草图片、香樟树图片、樱花树图片、芒果树图片及介绍等)每小组一套。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他们就会产生学习的欲望并能主动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