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的评价标准
第一章+城市设计概论

•二是系统设计,即考虑一系列在功能上有联系的项目的形体;
•三是城市或区域设计,包括了区域土地利用政策,新城建设、旧区更新改造保护等设计。”
1.1城市设计的概念——理论性概念
2.关注行为和环境的城市设计——小组10(Team 10):
►提出的“门阶哲学”强调城市设计中以人为主体的微观层次。
►我国学者普遍认为,从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直到专项规划中都包含城市设计的内容,城市设计始终是城市规划的组成部分,贯穿在城市规划的每个阶段
►城市设计关注的是人与城市形体环境的关系和城市生活空间的营造,内容具体而细致。环境效益是城市设计追求的主要目标。
1.4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的关系
•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的关系
1.3城市设计的评价标准
•定性标准
►纵观世界城市建设发展历史,成功的街道、空间、村落、市镇和城市往往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如宜人的空间尺度、视觉愉悦、使用方便、富有历史文化内涵就属于人所公认的环境优点。
1.3城市设计的评价标准
•定量标准
•定量的城市设计标准通常以条例法规形式表达。
►如1969年,美国城市土地研究所与联邦住宅局合作推出了一套控制土地使用强度的体系(LUI:land use intensity)
►定性标准
►(1)可识别性
►指应具有明显的感性特征,便于识别,易于记忆,生动而引人注意。
►建筑上的国际式破坏了许多地方传统,曾经与众不同的建筑也因为照搬抄袭而湮没,所有的城市和城市建设看起来都差不多。因此,人们认为设计师应尽量设计出反映不同区域的差异或建筑使用功能的不同形式,例如居住建筑、商业建筑或市政建筑的不同语汇。
•定性标准
城市设计实效的分析与评价

上城祖P 海市 i圈 . J u N N ] N G
金 勇
城市设计实效的分析 与评价
An y s a v u ton al si nd E al a i on E e t e e s o b n f c i n s f Ur a v De i n sg
37
城市设计 …・ I 城市设计实效的分析与评价 / 金勇
1 建成环境公共价值 领域 的质量评估 . 2 无论是通过 “ 非专业者”的使用评价或通过 “ 专业者” 对建成环境的专业理解所获得的建成环境信息 ,都必须按 照一定评价标准 ( 尽可能符合公众看法 ),来对某一特定 时空范畴的建成环境作评价。王建国曾列举了城市设计评
1 城市设计实践结果的评析
城 市设计 通过 对城市 开发 建设
形 态分析 方法包 括城市 历史研
设计运作并广泛开展 ,获得了丰硕成 果。那么 ,对某一特定时空范畴内城 市设计运作案例的实际效果 ( 作用 )
究竟应如何认定、评 判? 本文认为包 含两个基本方面 ,即对城市设计实践 结果和实践过程的分析评价。 第 一,对实践 结 果 ( 体指 建 具
对 城 市 设 计 实 施 后 的 建 成 环 境 效 果 进 行 评 估 , 主 要 运 用 “ 用 后 评 价 ( ot cuac 使 P s O cpny E a ai ”。研 究过程包括 问卷 v l t n) u o 调查、相关人员的访问和实地观察。 了解社会公众 ( 一定范围社会群体 、 单位机构等 ) 对建成环境的感受 ,收 集环境使用信息 ,以帮助评价建成环 境公共价值领域质量。环境一行为研 究方法侧重于对 “ 非专业对象”—— 普 通使用者 如何看 待和使 用身边 的
城市规划设计评价标准

城市规划设计评价标准
城市规划设计评价标准是城市规划工作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它是对城市规划设计方案进行评估和选择的重要依据。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城市规划设计评价标准:
1. 功能性标准:城市规划设计应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问题,提高城市的整体功能性和效率。
因此,功能性标准是城市规划设计评价的重要方面之一。
2. 美学性标准:城市规划设计应该考虑城市的美学效果,包括建筑、道路、绿化、景观等方面的设计。
美学性标准是城市规划设计评价的重要方面之一,它能够提高城市的形象和品质。
3. 可持续性标准:城市规划设计应该考虑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包括能源、水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考虑。
可持续性标准是城市规划设计评价的重要方面之一,它能够提高城市的生态环保性和可持续性。
4. 社会性标准:城市规划设计应该考虑城市的社会效益,包括人口、就业、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考虑。
社会性标准是城市规划设计评价的重要方面之一,它能够提高城市的社会和谐性和发展性。
5. 经济性标准:城市规划设计应该考虑城市的经济效益,包括投资、产值、税收等方面的考虑。
经济性标准是城市规划设计评价的重要方面之一,它能够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和发展潜力。
总之,城市规划设计评价标准是多方面的,需要综合考虑城市的
发展需求、美学效果、可持续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城市规划设计方案的评价和选择,可以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可行的城市规划方案,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城市的整体品质和形象。
《城市设计的评价》PPT课件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主要内容
1 一、城市设计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2 二、国内外城市设计评价标准 3 三、建立综合的城市设计评价标准
二、国内外城市设计评价标准
3、1979年英国皇家城市规划学会〔RTPI〕组成的城市设计小组 关于“好的城市设计〞的评价标准
1〕重“场所:而不是重建筑物。他们认为城市设计的结果不是 堆砌一组“美丽的〞建筑物,而是提供一个好的场所为人们享 用。
2〕多样性:不仅在形式,也在内容。与多样性相联系的首先是 土地的“混合使用多种活动内容能使人产生多种感受。
一、城市设计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1、城市设计实施 前的评价:通过城市
设计实践过程中反复的评 价帮助决策者把握方向, 保证城市设计实践质量。
2、城市设计成果执行或项
目实施后进行的评价:可以
通过执行的效果来检验城市设计实践 机制和过程中的问题,对城市设计的 连续决策过程做出及时的调整和改进 ,保证设计实践的整体健康方向。
4〕功能的支持:空间的领域限定,相应功能的明确性,以及与 提供的设施相关的空间位三等。
5〕视景:研究原有的视录和提供新的视景。 6〕自然要素:通过对地貌、植被、阳光、水和天空风光所赋予
的感受研究,保护、结合并创造富有意义的自然景象。 7〕视觉舒适:保护视域免受不良因素的干扰。不良因素包括:
眩光、烟、灰尘、混乱的招牌或光线、快速的交通和其他一
5、美国学者雪瓦尼在总结了假设干评价标准后,提出一套综 合的标准: 1〕可达性: 2〕和谐一致; 3〕视景; 4〕可识别性; 5〕感觉;
构建中观微观层面城市设计评价体系

构建中观微观层面城市设计评价体系1. 介绍城市设计评价体系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指标和标准,对城市设计方案进行评估和评价的体系。
它可以帮助我们全面、客观地了解城市设计方案的优缺点,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依据。
而构建中观微观层面的城市设计评价体系,可以更加细致地考量各个层面的因素,并为城市设计提供更加全面和准确的评估。
2. 中观层面城市设计评价体系中观层面城市设计评价体系包括了城市设计方案的核心要素,可以从宏观角度对城市设计进行评估。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中观层面评价指标:2.1. 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效率:评估城市用地的利用效率,包括用地利用率和容积率等指标。
•土地利用均衡性:评估城市不同功能区域的分布均衡性,避免功能区集中或分散过度。
2.2. 交通与交通设施•交通流量:评估城市交通系统的流量承载能力,包括道路、公交、地铁等交通方式。
•交通便利性:评估城市交通设施的分布和覆盖范围,包括交通枢纽、公交站点、停车位等。
2.3. 城市环境•绿地率:评估城市绿地的占比和分布,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噪音和空气质量:评估城市噪音和空气污染的程度,保护居民的身体健康。
2.4. 社会配套设施•教育设施:评估城市的教育资源是否充足,包括学校、幼儿园等。
•医疗设施:评估城市的医疗服务覆盖范围和质量,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医疗保障。
3. 微观层面城市设计评价体系微观层面城市设计评价体系考虑了城市设计方案的细节和细微影响因素,可以更加全面地评估城市设计的品质。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微观层面评价指标:3.1. 建筑设计•建筑外观:评估建筑物外部形态、风格和美观度。
•建筑空间布局:评估建筑内部的功能分区和空间布局,是否合理和舒适。
3.2. 开放空间设计•公共空间:评估城市的公园、广场和步行街等公共空间的规划和设计,是否满足居民的需求。
•休闲设施:评估城市休闲设施的种类和分布,包括儿童游乐场、健身器材等。
3.3. 景观设计•植物景观:评估城市的植被种类和分布,美化城市环境,改善生态环境。
城市设计(概论)复习资料

城市设计(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1、城市设计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①工程项目的设计,是指在某一特定地段上的形体创造,有确定的委托业主,有具体的设计任务及预定的完成日期,城市设计对这种形体相关的主要方面完全完全可以做到有效的控制。
②系统设计,即考虑一系列在功能上有联系的项目的形体,但它们并不构成一个完整的环境如公路网、照明系统、标准化的路标系统等。
③城市或区域设计,这包括了多重业主,设计任务有时并不明确,如区域土地利用政策、新城建设、旧区更新改造保护等设计。
2、中国城市设计应该明确以下要点:第一,以城市空间为对象,通过城市设计创造高质量的,三维的物质形体环境;第二,城市设计要重视研究使用者(人民大众)的需要和愿望,研究人们的行为规律和爱好,为人民提供舒适、方便、安全、清洁、悦目的城市空间;第三,城市设计要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为各种经济活动提供空间和场所,有利于增强城市的活动和竞争力;第四,要创造与自然环境完美结合的人工环境,设计要不破坏自然环境,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保护好自然生态;第五,要保护城市的历史遗存,使城市的历史文脉得以继承、延续和发展;第六,要与城市的总体规划框架和各种专项规划相衔接。
3、城市设计的定义:城市设计以城镇发展和建设中空间组织的优化为目的,运用跨科学的途径,对包括人、自然和社会因素在内的城市形体环境对象所进行的研究和设计。
4、城市设计的评价标准:①定性标准:特色(可识别性)、格局清晰、尺度宜人、美学原则、生态原则、社区原则、活动方便、丰富多样、可达性、环境特色、场所内涵、结合自然要素等;②定量标准:建筑容积率、覆盖率和日照、通风等微气候的要求,以及考虑一些由空间度量关系而引起的视觉艺术和功能组织单元的要求属于城市设计评价的定量标准。
5、城市设计的基本原则:①整体性原则(城市功能、空间结构及与规划的关系)②生态优先原则(自然要素及其系统性与城市建设的关系)③人本原则(使用方便、安全、舒适、多样性)④场所塑造和时空连续原则(历史、文化内涵)⑤美学性原则(格局清晰、特色、景观、空间形体组合等)6、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的关系:①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是在总体规划指导下对局部地段的物质要素进行设计,但城市设计比较偏重空间形态,而详细规划则比较偏重操作,关注定位和定线;②从重点上讲,详细规划更偏重于用地性质、建筑道路等两边的平面安排,而城市设计更侧重建筑群体的空间格局、开放空间和环境设计、建筑小品的空间布置和设计等。
园林城市评判标准

园林城市评判标准
园林城市的评判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城市绿地率:指建成区内各类绿地面积占建成区面积的百分比。
2. 城市绿化覆盖率:指建成区内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占建成区面积的百分比。
3.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指建成区内城区人口人均拥有的公园绿地面积(城区人口包括户籍人口和暂住人口)。
4. 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指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的居住用地面积占居住用地总面积的百分比。
5. 城市绿道服务半径覆盖率:指建成区内绿道两侧1公里服务范围(步行15分钟或骑行5分钟)覆盖的居住用地面积占总居住用地面积的百分比。
6. 10万人拥有综合公园个数:指建成区内城区人口每10万人拥有的综合公园个数。
7. 城市生态廊道达标率:指建成区内组团之间净宽度不小于100米的生态廊道长度与城市组团间应设置的净宽度不小于100米且连续贯通的生态廊道长度的比率。
8.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达标率。
此外,园林城市的评判还涉及到城市大环境绿化、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污水处理率、城市大气污染指数、水体沿岸绿化效果、市政设施等多个方面。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可以查阅园林城市评选标准相关文件,了解具体评判标准及内容。
生态城市知识:生态城市的评价标准和评估方法

生态城市知识:生态城市的评价标准和评估方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建设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生态保护问题。
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生态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
生态城市是一种通过科学的规划和设计,以人类为核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发展的城市形态。
同时,生态城市也是评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标准。
那么,在建设生态城市时,如何确定评价标准?如何进行评估?下面将详细介绍生态城市的评价标准和评估方法。
评价标准:1、自然资源保护:自然资源保护是保障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这包括水、空气、土壤、植被等自然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生态城市应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的浪费。
合理规划城市用地,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并最大程度减少对环境的干扰。
2、城市景观质量:城市景观质量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形象。
良好的景观设计能够缓解城市压力,增加城市文化内涵。
评价城市景观质量需要考虑绿化率、景观多样性、城市特色和文化内涵等因素。
3、能源和水资源利用:能源和水资源利用也是生态城市的关键指标。
优化城市布局、建筑设计和设施管理,减少能源和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提高能源和水资源利用效率,是实现生态城市建设的必要措施。
4、低碳交通体系:低碳交通旨在减少交通对环境的影响,降低空气污染和噪音污染,改善交通状况。
评价低碳交通体系需要考虑公共交通的覆盖范围、交通模式的选择、非机动化交通的发展和交通安全等因素。
5、环境污染治理:环境污染治理是保障城市空气、水质和土壤质量的重要挑战。
评价环境污染治理需要考虑排放标准、污染物监测和管理手段等因素。
评估方法:评估方法可以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考虑上述几种评价标准的因素。
具体来说,可以根据以下步骤进行评估:1、建立指标体系:根据评价标准建立指标体系。
指标应该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实际性,能够反映出城市生态发展的整体情况和重点问题。
2、数据收集:收集城市的相关数据,包括环境质量数据、资源利用数据、交通数据、人口数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