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的鉴别诊断

冠心病的鉴别诊断
冠心病的鉴别诊断

冠心病的鉴别诊断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冠心病的鉴别诊断

冠心病的鉴别

1、胸膜炎:胸膜炎又称“肋膜炎”,是胸膜的炎症,炎症消退后,胸膜可恢复至正常,或发生两层胸膜相互粘连,由多种病因引起,如感染,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病,肺栓塞等,结核性胸膜炎是最常见的一种。也是冠心病的类似病症的主要的一方面。

2、心肌炎:心肌炎指心肌中有局限性或弥漫性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的炎性病变,近年来病毒性心肌炎的相对发病率不断增加,病情轻重不同,表现差异很大,婴幼儿病情多较重,成年人多较轻,轻者可无明显病状,重者可并发严重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甚至猝死。

3、心包炎:心包炎可分为急性心包炎,慢性心包炎,缩窄性心包炎,患者可有发热,盗汗,咳嗽,咽痛,或呕吐,腹泻,心包很快渗出大量积液时可发生急性心脏填塞症状,患者胸痛,呼吸困难,紫绀,面色苍白,甚至休克,还可有腹水,肝肿大等症。

冠心病的诊断

1、看症状:是否出现心前区疼痛,持续3-5分钟,伴有压榨感、憋闷、濒死感,含服硝酸甘油后缓解。

2、心电图:症状异常的患者进行心电图后可出现ST段和T波的改变,常规心电图正常的患者可进行诱发试验,做运动平板心电图或24小时动态心电图。

3、心脏超声:病情严重的患者应进行心脏超声,查看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心肌缺血的情况下,心脏会出现局部的运动障碍,收缩减弱。

4、核素心肌显像:核素心肌显像检查可反映心肌供血状况,显示患者有无冠心病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可作为是否进行冠脉造影的依据。

5、CT冠脉造影:CT冠脉造影可以看到血管腔的充盈情况及血管壁上的情况,但有时会受到呼吸、心跳的影响,出现假阳性。

6、冠状动脉造影:冠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将造影剂注入冠状动脉,记录显影过程,用以判断冠状动脉有无病变。

7、血管内超声:冠脉造影时管壁上出现不稳定斑块时,可进行血管内超声,能看到血管壁的情况。

预防冠心病首先应从生活起居开始,少食胆固醇含量及热量高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吃饭不要过饱,控制体重,控制血压和血糖,多进行有氧锻炼,适当运动有利于血管侧支循环的建立,提高冠心病患者的活动耐力。

胸痛诊断与鉴别诊断

胸痛诊断与鉴别诊断 胸痛就是常见症状,可以由多种疾病引起;急性胸痛可以就是一些致命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如急性冠脉综合征、主动脉夹层、肺栓塞等。临床医师诊断胸痛时必须掌握全面临床资料细致分析,应首先区别胸痛起源于胸壁或胸内脏器病变,如已肯定病变来自胸腔内脏器官应进一步作病变的定位(哪个脏器)定性与病因的诊断。 鉴别主要根据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区别: 一、病史 疼痛的部位及放射很多疾病引起胸痛常有定的部位胸壁疾患的疼痛常固定于病变部位且局部有明显压痛急性肺炎肺梗死自发性气胸等的疼痛在患侧胸部;胸膜炎所致胸痛常在胸廓扩张度较大的下侧部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常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且放射至左肩及左臂内侧纵隔食管疾患的疼痛常位于胸骨后膈肌及膈下疾患常在肋缘及斜方肌处有放射痛。 二、疼痛的性质自轻微的隐痛至剧烈的疼痛程度不等性质各异肋音神经疼痛呈刀割样触电样灼痛肌痛呈酸胀痛骨痛呈桱痛锥痛原发性肺癌与纵隔肿瘤可能胸部隐痛与闷痛心绞痛与心肌梗死常呈压榨样痛可伴有窒息感主动脉瘤侵蚀胸壁时呈锥痛食管炎与膈疝呈灼痛或灼热感。 三、疼痛发生方式肌痛常在肌肉收缩时加剧骨源性疼痛肿瘤所致疼痛所致疼痛为持续性的脊神经后根疼痛发生于身体转动或弯曲时胸膜炎的疼痛常在深吸气及咳嗽时加重屏住气时疼痛减轻心绞痛常在用力或过度激动时诱发呈阵发性心股梗死则常呈持续性剧痛心脏神经官能症所致胸痛则常因运动反而好转食管疾患的胸痛常随吞咽动作时引起或加剧。 四、伴随症状胸痛伴咳嗽者考虑呼吸系统疾患胸痛同时有高热者考虑肺炎;胸痛伴有小量咯血者应考虑到肺癌肺梗死肺结核胸痛突然发生伴呼吸困难者应想到自发性气胸;胸痛伴吞困难者考虑食管疾患。 五、其她有关病史肺梗死常有心脏病或最近手术史急性纵隔炎常有颈部外伤炎性疾患或邻近脏器疾患史青壮年胸痛多注意肌源性胸痛肋软骨炎胸膜炎肺炎肺结核等中老年者则应多考虑心血管疾患肿瘤侵及胸膜神经痛心神经官能症则以青中年女性夺见。 六、体格检查、胸壁疾患由视诊触诊即可确定而胸内脏器疾患则须详细体格详细视诊单侧胸廓饮满应相到胸腔积液触觉语颤增新开业要见于肺炎叩诊浊音或实音应考虑到肺炎肺梗死肺癌胸膜间皮瘤;叩诊鼓音则考虑气胸心绞痛及心肌梗死者心界正常或增大心率增快听诊有异常发现等腹部脏哭疾患则有相应腹部体征。 七、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就是例行地检查白细胞的变化可提供定的依据痰的细菌学检查可以确定肺炎及肺结核的病原菌脱落细胞学检查有助于肺癌的诊断脑腔及心包腔穿刺液的化验及细胞学检查对诊断均有裨益血尿肌红蛋白增高血清心肌酶增高有助于急性心肌梗死

胸痛的鉴别诊断

胸痛的鉴别诊断 一、心血管系统疾病 1、冠心病、心绞痛 由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炎症、精神高度紧张等原因可造成供应心脏本身血液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至使冠状动脉管腔狭窄,心肌的氧气供需不平衡,因无氧代谢产生的乳酸等代谢产物,刺激血管的神经末梢,产生疼痛。疼痛部位一般位于胸骨后、心前区或心口窝,疼痛性质为压痛、闷痛、隐痛、痛等,疼痛程度轻重不一,轻者仅稍感疼痛,重者疼痛难忍,放射部位为背部,左上肢内侧、颈部、牙齿等处,持续时间为1-30分钟不等,诱因为劳累,饱餐、运动、情绪激动等。经休息或口服(舌下含)硝酸甘油等硝酸酯类药物能迅速缓解,也有的病人用硝酸甘油等效果不好。 发作时做心电图有的ST段下降,有的ST段升高,少部分病人心电图正常,需做运动平板试验或冠状动脉造影才能进一步明确诊断。初发劳累,进行性劳累和变异型心绞痛统称为不稳定性心绞痛或叫梗塞前状态,如果未得到适当休息和有效治疗,病情非常容易发展或导致急性心肌梗塞。多年来,各大医院均为此部分病人开通了绿色通道,一旦确诊或高度怀疑上述三种心绞痛,则立即收入病房治疗。 中医将本病称作胸痹,早在内经中就有上述,如“心病者、胸中痛、胁下痛、背肩胛疼痛,两臂内痛”心口窝处疼痛者叫作胃脘痛,古代中医有心胃同治之说,限于当时科学技术尚不够发达,故不能完全将此二种病区别开来。现代病人也将二病混淆。常因此耽误病情。 2、急性心肌梗死 绝大部分病人是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到严重阶段,冠状动脉狭窄十分明显,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发生破裂,血栓形成,将某一个血管分支堵塞引起急性心梗,是一种急危重症。心梗时的表现为疼痛部位和心绞痛相似,但疼痛程度较重,时间较长,超过半小时,硝酸甘油效果欠佳,有的病人疼痛时大汗淋漓,有的伴有恶心、呕吐,常有部分病人误以为是胃痛,不及时治疗,延误病情,死亡率为9-10%。心电图显示发病后早期可有ST段抬高,6小时后部分病人ST段降时,少数病人早期可无心电图改变,另外检查心肌酶可升高。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大大降低了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急性心梗危重并发症。 3、急性非特异性心包炎: 急性心包炎为心包和壁层的急性炎症,非特异性心包炎的病因不十分清楚,病毒感染及感染后发生过敏反应可能是病因之一。一般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起病前常有上呼吸感染,60%病人起病及骤,最突出症状为心前区胸骨后疼痛,常极为剧烈如刀割,牙根、闷痛,咳嗽,呼吸时加剧,疼痛持续几天,伴有发热、心包磨杂音,心包渗透液。心电图早期可有ST段抬高,本病能自行痊愈,只能对症治疗。无特殊疗法。另外,结核性、风湿性、肿瘤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性心包炎均可有胸痛发作。 4、动脉夹层动脉瘤 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病,急性主动脉夹层是血液渗入主动脉壁,分开其中层形成夹层血肿,也称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可引起剧烈胸痛,休克和本身症状,若血肿继续扩大,可使动脉壁外膜破裂而引起大出血,以至死亡。急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内膜破裂或外膜穿孔一般发生在24-48小时内。亚急性型发病后生存数天到数周。慢性型发病后生存大约6周以上,可因主动脉夹层的远端再破入内膜形

冠心病原理和防治方法

(coronary artery heart disease, CHD)简称冠心病(guān xīn bìng),是一种最常见的心脏病,是指因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机能障碍和(或)器质性病变,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IHD)。症状表现胸腔中央发生一种压榨性的疼痛,并可迁延至颈、颔、手臂、后背及胃部。发作的其他可能症状有眩晕、气促、出汗、寒颤、恶心及昏厥。严重患者可能会发生心力衰竭。

疾病别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所属部位 胸部 就诊科室 心血管内科 症状体征 多在活动时出现胸痛、胸闷,休息或含化硝酸甘油可缓解,多持续几分钟至十几分钟。 疾病分类 (1)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型(2)心绞痛型(3)心肌梗死型(4)缺血性心肌病型(5)猝死型 身体检查 心电图动态平板实验64排双元CT 冠状动脉造影 疾病用药 辛伐他汀硝酸甘油阿司匹林倍他乐克卡托普利阿托伐他汀钙片薯蓣皂苷片 冠心病分类 世界卫生组织对冠心病分类如下:(1)无症状性心肌缺血(2)心绞痛(3)心肌梗死(4)缺血性心肌病(5)猝死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型:又叫无痛性心肌缺血或隐匿性心肌缺血,指确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心电活动、左室功能、心肌血流灌注及心肌代谢等异常),但缺乏胸痛或与心肌缺血相关的主观症状。 心绞痛型:是指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症。 心肌梗塞(死)型:是指冠状动脉出现粥样硬化斑块或在此基础上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的血流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出现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最终导致心肌的缺血性坏死,属冠心病的严重类型。 缺血性心肌病型:是指由于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纤维化,从而产生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受损,引起心脏扩大或僵硬、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临床综合症。 猝死型:目前认为,该病患者心脏骤停的发生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痉挛或微循环栓塞导致心肌急性缺血,造成局部电生理紊乱,引起暂时的严重心律失常(特别是心室颤动)所致。 病因 供应心脏本身的冠状动脉管壁形成粥样斑块造成血管腔狭窄所致心脏病变。由于冠状动脉狭窄的支数和程度的不同,其临床症状也有不同。

胸痛诊断与鉴别诊断

胸痛诊断与鉴别诊断 胸痛是常见症状,可以由多种疾病引起;急性胸痛可以是一些致命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如急性冠脉综合征、主动脉夹层、肺栓塞等。临床医师诊断胸痛时必须掌握全面临床资料细致分析,应首先区别胸痛起源于胸壁或胸内脏器病变,如已肯定病变来自胸腔内脏器官应进一步作病变的定位(哪个脏器)定性与病因的诊断。 鉴别主要根据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区别: 一、病史 疼痛的部位及放射很多疾病引起胸痛常有定的部位胸壁疾患的疼痛常固定于病变部位且局部有明显压痛急性肺炎肺梗死自发性气胸等的疼痛在患侧胸部;胸膜炎所致胸痛常在胸廓扩张度较大的下侧部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常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且放射至左肩及左臂内侧纵隔食管疾患的疼痛常位于胸骨后膈肌及膈下疾患常在肋缘及斜方肌处有放射痛。 二、疼痛的性质自轻微的隐痛至剧烈的疼痛程度不等性质各异肋音神经疼痛呈刀割样触电样灼痛肌痛呈酸胀痛骨痛呈桱痛锥痛原发性肺癌和纵隔肿瘤可能胸部隐痛和闷痛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常呈压榨样痛可伴有窒息感主动脉瘤侵蚀胸壁时呈锥痛食管炎和膈疝呈灼痛或灼热感。 三、疼痛发生方式肌痛常在肌肉收缩时加剧骨源性疼痛肿瘤所致疼痛所致疼痛为持续性的脊神经后根疼痛发生于身体转动或弯曲时胸膜炎的疼痛常在深吸气及咳嗽时加重屏住气时疼痛减轻心绞痛常在用力或过度激动时诱发呈阵发性心股梗死则常呈持续性剧痛心脏神经官能症所致胸痛则常因运动反而好转食管疾患的胸痛常随吞咽动作时引起或加剧。 四、伴随症状胸痛伴咳嗽者考虑呼吸系统疾患胸痛同时有高热者考虑肺炎;胸痛伴有小量咯血者应考虑到肺癌肺梗死肺结核胸痛突然发生伴呼吸困难者应想到自发性气胸;胸痛伴吞困难者考虑食管疾患。 五、其他有关病史肺梗死常有心脏病或最近手术史急性纵隔炎常有颈部外伤炎性疾患或邻近脏器疾患史青壮年胸痛多注意肌源性胸痛肋软骨炎胸膜炎肺炎肺结核等中老年者则应多考虑心血管疾患肿瘤侵及胸膜神经痛心神经官能症则以青中年女性夺见。 六、体格检查、胸壁疾患由视诊触诊即可确定而胸内脏器疾患则须详细体格详细视诊单侧胸廓饮满应相到胸腔积液触觉语颤增新开业要见于肺炎叩诊浊音或实音应考虑到肺炎肺梗死肺癌胸膜间皮瘤;叩诊鼓音则考虑气胸心绞痛及心肌梗死者心界正常或增大心率增快听诊有异常发现等腹部脏哭疾患则有相应腹部体征。 七、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是例行地检查白细胞的变化可提供定的依据痰的细菌学检查可以确定肺炎及肺结核的病原菌脱落细胞学检查有助于肺癌的诊断脑腔及心包腔穿刺液的化验及细胞学检查对诊断均有裨益血尿肌红蛋白增高血清心肌酶增高有助于急性心肌梗死的

胸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胸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胸痛的主要目的有两个, 首先是快速识别高危患者, 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主动脉夹层、肺栓塞、张力性气胸等, 并迅速采取措施, 若漏诊可能会导致患者死亡或出现严重并发症。在急诊科中误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死亡率约为25%, 是住院患者的2倍, 并可引起一定比例的医疗纠纷。与ACS相比, 肺栓塞、主动脉夹层、急性心包炎和气胸相对少见, 虽也可危及生命, 但不是本文关注的内容; 其次是排除低危患者。对于无生命危险的非心源性胸痛, 如骨骼和肌肉源性的胸痛、胃、食管疾患或焦虑综合征, 若误将这些疾病当成心源性胸痛而收入院, 不但会给患者和家属带来不必要的精神压力, 也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而且也导致了医院的床位紧张。 然而, 胸痛的诊断具有非常大的挑战性。一方面, 临床收治的很多急性胸痛患者不是心源性胸痛或高危冠心病患者。根据国外的数据, 约20%~30%因胸痛而至急诊科就诊的患者被怀疑为而收住院, 但最后明确诊断为者还不到50%。50%以上的胸痛患者并非高危冠心病患者, 无需住院。另一方面, 经过一系列的临床评估, 临床认为心源性胸痛可能性小的患者中约6%在回家之后发生了急性心肌梗死或其他心血管事件。因此, 如何减少漏诊真正需要住院的高危冠心病患者成为关键。 面对一个急性胸痛患者, 首要的任务是根据患者既往的病史、目前的症状、体征、心电图结果, 以及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

判断该患者是否存在威胁生命的疾病。来院就诊的胸痛患者可分为以下3种类别: 大部分症状明显的ST段升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依据病史、心电图表现、快速的心肌酶测定(主要是肌酸激酶、肌红蛋白及肌钙蛋白等)可以迅速做出诊断; 大部分症状明显的非ST段升高的患者(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升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上通常也可较为容易的识别出来, 危险程度可从心电图及肌钙蛋白测定予以估计; 最大的问题难处就是第3类胸痛患者, 这些患者常常是新近起病, 没有典型的心源性胸痛症状。心电图也不典型, 心肌酶和肌钙蛋白阴性, 这种患者多以”胸痛原因待查”为诊断。理想的处理方法是对这些患者迅速做出评价, 并分出哪些是需要紧急住院并行急诊溶栓或急诊血运重建的患者, 哪些是需要住院并根据情况选择抗栓等药物强化治疗、择期血运重建或保守治疗的患者, 以及哪些是无生命威胁的非冠心病的低危患者, 可放心地消除顾虑而无需住院。 1 心电图(ECG)和心肌损伤标记物在胸痛患者中的应用 1.1 心电图是胸痛患者应用广泛的检查方法。异常的心电图包括ST段升高、ST段下降和T波低平或倒置。入院时有ST段升高的患者早期死亡率最高, ST段下降患者的死亡率中等, T波倒置最低。ST段升高是急性心肌梗死最敏感和最特异的标志。新出现ST段升高的患者80%~90%为急性心肌梗死。约90%的有新出现的Q波为急性心肌梗死。ST段下降提示心肌缺血, 但是其诊断进展性心肌梗死的可靠性差, 仅约50%的患者最终确诊

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

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引言 心绞痛是由于暂时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以胸痛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最常见表现。通常见于冠状动脉至少一支主要分支管腔直径狭窄在50%以上的患者,当体力或精神应激时,冠状动脉血流不能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导致心肌缺血,而引起心绞痛发作,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是指心绞痛发作的程度、频度、性质及诱发因素在数周内无显著变化的患者。心绞痛也可发生在瓣膜病(尤其主动脉瓣病变)、肥厚型心肌病和未控制的高血压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迸、严重贫血等患者。冠状动脉"正常"者也可由于冠状动脉痉挛或内皮功能障碍等原因发生心绞痛。某些非心脏性疾病如食道、胸壁或肺部疾病也可引起类似心绞痛的症状,临床上需注意鉴别。 为了协助广大临床医师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运用基于循证医学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策略及方法,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组成专家组制订了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疗指南。本指南是在收集循证医学证据基础上,参考国外广泛采用的指南,如美国心脏病学院(ACC)/美国心脏协会(AHA)2002年修订的指南、美国内科医师学院(ACP)2004年指南和2006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指南,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订的,目的在于为临床医师提供一个在一般情况下适于大多数患者的诊疗策略,从而规范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为了便于读者了解某一诊疗措施的价值或意义,本指南对适应证的建议,以国际通用的方式表达如下: I类: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某诊疗措施有益、有用和有效。 II类:某诊疗措施的有用性和有效性的证据尚有矛盾或存在不同观点。 IIa类: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倾向于有用和有效。 IIb类: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尚不能充分说明有用和有效。 III类: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某诊疗措施无用和无效并在有些病例可能有害,不推荐应用。 对证据来源的水平表达如下: 证据水平A:资料来源于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或汇总分析。 证据水平B:资料来源于单项随机临床试验或多项非随机试验。 证据水平C:专家共识和(或)小型试验结果。 诊断和危险分层的评价 胸痛患者应根据年龄、性别、心血管危险因素、疼痛的特点来估计冠心病的可能性,并依据病史、体格检查、相关的无创检查及有创检查结果作出诊断及分层危险的评价。 一、病史及体格检查 1.病史:对胸痛患者的评估,病史是最重要的第一步,医生需详细了解胸痛的特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部位:典型的心绞痛部位是在胸骨后或左前胸,范围常不局限,可以放射到颈部、咽部、颌部、上腹部、肩背部、左臂及左手指侧,也可以放射至其他部位,心绞痛还可以发生在胸部以外如上腹部、咽部、颈部等。每次心绞痛发作部位往往是相似的。②性质:常呈紧缩感、绞榨感、压迫感、烧灼感、胸憋、胸闷或有窒息感、沉重感,有的患者只述为胸部不适,主观感觉个体差异较大,但一般不会是针刺样疼痛,有的表现为乏力、气短。③持续时间:呈阵发性发作,持续数分钟,一般不会超过10分钟,也不会转瞬即逝或持续数小时。④诱发因素及缓解方式: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发作与劳力或情绪激动有关,如走快路、爬坡时诱发,停下休息即可缓解,多发生在劳力当时而不是之后。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可在2-5分钟内迅速缓解症状。

冠心病分级诊疗指南(2015年版)

安徽省冠心病分级诊疗指南 (2015年版) 一、我国冠心病的现状(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 (一)患病率:2008年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城市地区缺血性心脏病患病率为15.9‰,农村地区为4.8‰,城乡合计为7.7‰,较2003年第三次调查结果大幅度升高。 (二)冠心病死亡率:2002~2011年冠心病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城市高于农村,男性高于女性。 (三)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2002~2011年急性心梗死亡率呈上升态势,2005年起,农村急性心梗死亡率快速上升,至2011年已连续3年超过城市,无论城市、农村,男性或女性,急性心梗死亡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四)冠心病住院情况及费用:2012年中国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出院数为504.74万人次,急性心肌梗死29.52万人次,急性心肌梗死次均住院费用为16802.4元,自2004年以来,年均增长速度为5.78%。 (五)安徽省冠心病介入治疗网上直报数据(安徽省冠心病介入治疗质控中心数据):根据原卫生部规定,2009年起安徽省实行冠心病介入治疗网上直报, 2009年3827例、2010年5372例、2011年7022例、2012年8668例、2013年10137例、2014

年11814例,数据显示冠心病介入治疗年手术例数逐年增加,由此推断安徽省冠心病的发病率与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是一致的,冠心病规范化防治的重要性及迫切性毋庸置疑。 2000 4000 6000 8000 10000 12000 14000 2009年 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 二、冠心病的定义及分类: (一)冠心病定义: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是指供给心脏营养物质的血管—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粥样硬化或痉挛,使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以及血栓形成造成管腔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梗塞的一种心脏病。 (二)冠心病分类: 按照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 )发表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和诊断标准,可将本病归类为以下五种:1.隐匿性或无症状性冠心病;2.心绞痛;3.心肌梗死;4.缺血性心肌病;5.猝死。近年来,从提高诊治效果和降低死亡率出发,临床上提出两种综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撰写组成员(按姓氏笔画排序):马虹沈潞华高润霖戚文航霍勇 专家组成员(按姓氏笔画排序):马长生马虹马爱群方全方圻张运沈卫峰沈潞华陈在嘉陈纪林 林曙光范维琥柯元南胡大一赵水平徐成斌诸骏仁郭静萱顾复生高润霖 戚文航黄岚黄峻黄从新黄德嘉傅向华曾定尹葛均波韩雅玲霍勇(一)——诊断和危险分层评价 我国首份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日前发布。该指南制定目的是为广大临床医师提供在一般情况下适于大多数患者的慢性心绞痛诊疗策略,消除目前临床上的一些误区,规范相关的诊疗和预防。本报摘选指南主要内容并连载刊登。 心绞痛是由于暂时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以胸痛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最常见表现。心绞痛发作程度、频度、性质及诱发因素在数周内无显著变化者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 对胸痛患者,应根据其年龄、性别、心血管危险因素及疼痛特点估计冠心病可能性,并依据其病史、体格检查及相关无创检查和有创检查结果作出诊断及危险分层评价。 病史及体格检查 医师需详细了解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缓解方式等特征,同时还应了解冠心病相关危险因素情况,如吸烟、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肥胖、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等。心绞痛严重度分级参照加拿大心血管学会(CCS)心绞痛严重度分级。 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体格检查常无明显异常,心绞痛发作时可有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焦虑、出汗,有时可闻及第四心音、第三心音或奔马律,或出现心尖部收缩期杂音、第二心音逆分裂,偶闻双肺底啰音。体检还需注意肥胖(体重指数及腰围)情况,以助了解有无代谢综合征。 基本实验室检查

冠心病的中医诊治

冠心病的中医诊断 【摘要】现代医学对冠心病的诊断较为可靠,但结合中医对冠心病早期、无创、敏感的诊断方法,尚未形成常规,本文依据内经“有诸于内,必形于外”的理论,冠心病亦可通过经络形诸于外,形成四诊之征,从而不断探索中医诊断冠心病的规律。本文探讨望诊其中包含察舌,观耳垂皱褶征、脉诊等内容,以寻求中医对冠心病的诊断规律,并通过对诊察的分析,提出中医诊断冠心病的具体条件。同时也认为舌象及观耳褶是冠心病中医辨证施治较为可靠的客观指征,而对脉象的准确诊察尚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中医诊断;冠心病冠心病是严重危害身体健康的常见多发疾病,近年来通过中西医结合,根据现代医学有关生理、病理衍变过程,对照祖国医学类似冠心病病因、病机、治疗的描述,对冠心病的临床诊断总结出不少新的规律和客观指征,为了提供有关这方面的资料,本文试图就冠心病的中医诊断,作一简要探讨。现代医学对冠心病的诊断较为可靠,但结合中医对冠心病早期无创敏感的诊断方法还较少,随着中西医研究工作的进展,寻找新的客观诊断指征,是继承和发扬中医诊断学的一个新课题。据《内经》“有诸于内,必形于外”的理论,冠心病亦可通过经络形诸于外,形成四诊之征,从而不断探索中医诊断冠心病的规律。 1. 望诊 1.1舌诊 1.1.1察舌质、舌苔:郭氏等对100 例冠心病患者进行观察,发现舌质红赤、紫暗或兼瘀斑者占59%,淡紫而胖者占41%,故冠心病以紫舌者多 见,与国际和平医院发现冠心病舌紫者占84%,可疑冠心病 舌紫者占85%。结果基本相符。西苑医院陈可冀指出四诊尤其是舌诊是中医诊察之重要手段。老年人冠心病紫黯舌与红绛舌有一定比例,说明有阴虚与瘀血证之存在,而舌苔变化老人则以白腻苔最多,此与气阴虚衰关系密切。血气分析亦证明紫舌者确实存在血氧含量明显下降,其Pco2,血氧饱和度明显低于淡红舌组,而肺泡动脉氧分压差高于淡红舌组。舌质的变化对急性心肌梗塞病情的进退同样有重要的诊察意义。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对100 例急性心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