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亚的农业(20200826125854)

(完整word版)世界上古史习题及参考答案[1]

世界上古史习题及参考答案(仅供参考) 第一章人类的史前时代 回答下列问题 1、从人类形成的具体过程,说明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中的作用。 古代的类人猿最初成群地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森林中,后来一部分古猿下到地面寻找食物,逐渐学会用两脚直立行走,而前肢则解放出来使用天然的石块和木棒,并采集植物,扑捉小动物,最后终于发展到能够制造工具。脚的直立和手的进化影响到身体构造上的一系列变化,而大脑和感觉器官也日益发展,终于出现了人类的各种特征。 2、氏族是怎样产生的?母系氏族公社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氏族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及认识到近亲通婚的危害,人们排斥了血缘群体内部的通婚,进行族外通婚形成了氏族。母系氏族的特征是,实行群婚,世系按母系计算,有管理机构。 3、分析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 生产力有了巨大进步,陶器的广泛使用和磨光石器的流行,产生了农业和畜牧业,较稳定的定居生活。母系氏族公社的全盛时期。 4、综合说明私有制、阶级和国家起源的原理。 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三次社会大分工、个体劳动和私有制,出现了贫富分化,有了战俘奴隶和债务奴隶,产生了贵族、平民和奴隶的阶级差别,产生了暴力机关。 5、阅读下列材料:“整个氏族制度就转化为自己的对立物:它从一个自由处理自己事务的部落组织转变为掠夺和压迫邻人的组织,而它的各机关也相应地从人民意志的工具转变为旨在反对自己人民的一个独立的统治和压迫机关了。” ---马克思、恩格斯《马恩选集》第四卷,第161页。 回答问题:(1)马克思、恩格斯这段话主要指的是历史上的哪一时期?从氏族公社向阶级、国家的过渡。(2)如何理解这段话的含义?:从国家产生的原因、过程、类型及国家的职能分析。 6、简述新石器时代农业革命的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农业革命导致又一次人口爆炸,其规模可与随人类形成而出现的人口爆炸相比。在旧石器时代,正在进化中的人类不断改进工具,使生产率提高,从而使人口相应增加。约100万年以前,猿人的人口数还只有125000,可到了距今1000O年时,以狩猎为生的人类的人口数已上升到532万,约增长42倍。现在,随着农业革命的到来,一定地区的食物供应量比过去更多更可靠,因此,人口数的增长也比过去更迅速。在距今10000年至2000年的8000年中,人类的人口数从532万直线上升到13300万,与旧石器时代 100万年中的人口增长数相比,约增长25倍。——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三章人类—食物生产者 回答问题:结合该段文字分析农业革命的历史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阅读下列材料:新石器时代初期人工裁培植物获得成功。这样,家畜饲养业和农业便发明出来。人类从此由食物采集和渔猎型经济转变为食物生产型经济,从游荡生活方式转变为定居生活方式,为以农业、畜牧业为基础的文明社会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这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飞跃,其历史意义可与近代机器革命相提并论。因此这一生产力的巨大进步被称作“新石器革命”或“农业革命”。-—周启迪《世界上古史》,第18页回答问题:(1)新石器时代指的是历史上的哪一时段?约11000年前 (2)农业革命的历史影响有哪些方面? 1)人类从食物采集者→生产者: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2)农业、畜牧业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飞跃:3)生活资料方面:较多依靠、适应自然→利用、改造自然;4)在农业生产基础上,人们对日月星辰的活动、气候等现象的观察,积累经验,产生初步的人文地理和数学知识,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到新的高度;5)为以后一系列社会变革创造条件:比较稳定地获得较丰富的食物来源;第一次有可能生产出超过维持劳动力所需的食物;人口较大增长,一部分人去从事维持生存以外的活动,从而产生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交换。

2018高考世界地理主要知识点总结

世界地理主要知识点总结 一、世界地理概述 1.大洲、大洋的面积与分布特点:①七大洲面积顺序——亚非北南南欧大(或亚非美美,南极欧洋);②跨经度最多的大洲、位置最南的大洲、纬度最高的大洲——南极洲;③跨纬度最多的大洲——亚洲;④跨经度最多、纬度最高、完全位于北半球的大洋——北冰洋;⑤各大洲中央经线——亚洲100oE,欧洲30oE,非洲20oE,大洋州澳大利亚135oE,北美洲100oW,南美洲60oW。 2.大洲界线:①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60°E)、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和土耳其海峡;②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红海、曼德海峡;③亚洲与北美洲分界——白令海峡(170oW,66°34′N); ④南北美洲分界线——巴拿马运河(80oW,10°N);④南美洲与南极洲分界——德雷克海峡;⑤非洲与欧洲分界——直布罗陀海峡;⑥欧洲与北美洲分界——丹麦海峡。 3.大洋分界线:①太平洋与北冰洋分界———白令海峡;②太平洋与大西洋分界——经过南美洲南端合恩角的67°W经线;③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分界线——经过澳大利亚南部塔斯马尼亚岛的146°E经线;④印度洋与大西洋的分界线——经过非洲南端厄加勒斯角的20°E经线;⑤大西洋与北冰洋的分界———挪威西海岸(约61oN)至冰岛再到格陵兰岛的最短距离一线。 5.海底地形:主要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大洋底等类型,大洋底又分为海岭、海盆、海沟等。6.世界的居民和国家: ①世界人口稠密区及原因——A、亚洲东部和南部←世界古老的文化中心,发展农业自然条件优越,人类在此聚居历史悠久;B、欧洲西部←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最早和商业贸易活动频繁的重要工业地带;C、北美洲东部(大西洋沿岸及五大湖区)←世界最发达的工业和金融贸易区。 ②面积居世界前六位的国家——俄加中,美巴澳。 ③人口在1亿以上的国家(13个)——中印美印尼,巴巴俄孟加,尼日日本墨,菲律埃塞俄。 ④地跨两大洲的国家(9个)——俄罗斯、土耳其、哈萨克、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五国跨亚欧)、印度尼西亚(跨亚大)、埃及(跨亚非)、巴拿马(南北美)、美国(北美大)。 7.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

上古中国与西亚文化交流

xxxx与xx文化交流 自古以来,中国就与周边的国家和地区有着各种形式的接触,与西亚的文化交流就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本文在综合一些新的材料与证据的基础上,把中国与西亚文化交流的时间上推到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这对于整体认识旧大陆各地区的交流具有启发意义。 一、彩陶与xx和xx早期的文化交流 近年来,我国有研究民族文化的学者发现,在我国盘古创世神话和彝族创世神话中都有左眼为日,右眼为月的描述,并认为这两个神话实际上是同出一源的变体,都源于西亚巴比伦混沌之神的传说。还有彝族英雄神话支格阿龙中关于鹰和马的母题以及支格阿龙所使用的武器三叉戟都有浓厚的西方色彩(西亚、埃及、希腊)。仅仅是通过神话母题的相似来证明中国古代神话与西亚古代神话有某种联系,给人的印象也许有些玄奥和牵强,然而,我国学者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发现的与上述神话有关联的证据,的确使人信服。首先是在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一个虎首类人面彩陶葫芦瓶上(距今5000~6000年)和西亚萨马腊文化(在伊拉克北部,距今约7000年)遗址出土的一个人面瓮上都发现了“左眼睁”(表示太阳)、“右眼闭”(表示月亮)的人面图像。这种相似并不奇怪,因为地处西北的古羌戎与西亚的文化交流也是便当的,两地发现的“左眼开,右眼合”这样一种母题的神面像,正说明盘古神话、彝族创世神话以及姜寨虎头变型葫芦瓶,可能都接受过来自西亚文化的某些影响。(P114)其次是彝族古老的“变体彝文宗教示意书”中反映支格阿龙形象的彝族古代民间艺术、甘肃青海地区辛店文化(青铜时代)彩陶、新疆阿勒泰山洞岩画、伊朗西南部彩陶(距今约6000~7000年)和伊拉克萨马腊(距今约7000年)彩陶上的人物造型,其画法和艺术风格都完全一致。由此可见,彝族文化中融入了西羌、西亚文化因素,也表明了中西文化交流在远古时期所达到的深远程度,大大超出我们今天的想像。自新石器时代起,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充当着重要中介的是我国西部古民族尤其是古羌族。这一切都从彝族的文化中表现出来,因为彝族文化与甘青陕地区的马家窑文化、辛店文化等远古文化息息相通绝非偶然,本来彝族就是西羌先人南迁的后裔。古羌人居西北湟渭之间,曾经几度迁移,既有东向发展的,也有南向川、滇、藏的,而经四川入滇者尤多,往西还有达到新疆帕米尔高原者。对上述几件艺术品的初步探讨,可以看出彝族文化除了具有

西亚地理简介

西亚 一.自然环境特征 1.地理位置: 位于北半球、东半球,亚洲西南部。大致位于北纬10—40度,东经30—70度之间,中低纬,热带与北温带。位于亚、非、欧三洲交界地带,在阿拉伯海、红海、 地中海、黑海和里海(内陆湖泊)之间,联系欧洲、亚洲、非洲,联系印度洋和大 西洋。东临巴基斯坦,北临俄罗斯、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西 临埃及。 重要经纬线:北回归线穿过。 范围:包括沙特阿拉伯、也门、阿曼、阿联酋、卡塔尔、巴林、科威特、以色列、黎巴嫩、约旦、叙利亚、塞浦路斯、土耳其、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伊拉克、伊朗、 阿富汗等国家。 2.地形组成:以高原为主,有阿拉伯高原、伊朗高原、安纳托利亚高原,两河流域有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分布:高原主要分布在北部与西南部,平原主要分布在阿拉伯半岛东北部与两河流 域。 地势:东北、西南高,中部低。 突出地貌特征:风成地貌为主,阿拉伯半岛沙漠广布。 3.气候类型及分布: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阿拉伯半岛 温带大陆气候:主要分布在西亚北部 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沿岸 气候特点:降水很少,蒸发强烈。年降水量多在250毫米以下,降水较多地区一般 也不超过500毫米,仅山地和地中海沿岸地带降水较丰富。 成因:北回归线从本区中部穿过,大部分地域处于副热带高压和干燥的东北信风控 制之下,同时,本区西南临干旱的北非,加之高原边缘有高大山系环绕,所以气候 干燥,多属热带和亚热带沙漠气候。 4.主要河湖:死海:世界最低地,世界最咸的湖,属于断陷湖

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 里海:世界最大的内陆湖 补给类型:冰雪融水补给 水文水系特征:本区内陆流域及无流区面积广大,地表径流贫乏,河网稀疏。除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外,多为短小河流,大部分发源于高原边缘山地,河流水量较小,季节变化显著。 5.自然带类型:热带沙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垂直自然带 6.突出自然资源: 石油:储量占世界2/3,产量占世界1/3,所产石油99%供出口。主要产油国: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伊拉克等。波斯湾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带。 太阳能:热带沙漠气候,光照时间长、光照强。 7.自然灾害: (1)地震:成因:小亚细亚高原及伊朗高原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小亚细亚高原位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交界处。 (2)旱灾:成因:气候干旱,终年降水稀少。 二.人文环境特征 1.人口增长类型:过渡性快速增长型,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增长速度水平。 人口问题:人口稀少,劳动力不足(世界重要劳务进口市场)。 人口分布及成因:人口分布极不平衡,地中海沿岸、两河平原人口最为稠密。沙漠地区人烟稀少。原因主要是气候和资源分布的影响。 2.城市化进程和特点:城市化进展迅猛,从1950年的22%上升到50%以上。科威特 (93%)等几个产油国高达80~90%。百万人口大城市由1个增加到13个,德黑兰(600万人)发展成为特大城市。城乡差别极大,农村仍是过着落后的游牧生活。 城市内部结构:由于宗教信仰原因,阿拉伯国家的城市多以清真寺为城市中心。 3.农业地域类型:畜牧业,传统旱作谷物农业(灌溉农业)为主,兼有环地中海园艺 业。耕地集中在沿海、河谷和绿洲地带,山地、高原的草原牧场以畜牧业为主,地中海沿岸发展水果产业。 主要农产:粮食作物:小麦、大麦、豆类; 经济作物:甜菜、棉花、柑橘、烟草、咖啡、椰枣、油橄榄、鱼、石榴; 牲畜:紫羔羊,安卡拉山羊、骆驼。 畜产品和干鲜果品重要,是出口产品,农产品自给率低,成为世界农牧产品主

西亚知识点总结

西亚知识点总结 一.西亚的地理位置与范围 1.地理位置 ⑴经纬度位置 纬度处于120N-420N之间,北回归线穿过西亚和北非南部,绝大部分处于300N以南的低纬地区,热带气候为主 ⑵海陆位置(两洋五海三洲) 一运:苏伊士运河两洋:大西洋、印度洋三洲:亚、非、欧三峡:土耳其海峡、、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 五海: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里海〈内流湖〉 [注意]西亚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交通要道 ①古代的“丝绸之路”说明西亚自古就是东西方贸易的交通要道②现代海陆交通要冲 A、印度洋通往大西洋的航线最便捷的路线:阿拉伯海—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

B、俄罗斯及中亚各国想通过黑海进入地中海必须经过:土耳其海峡 归纳:海、陆、空运输的要道及中转站: 航空——由我国飞往东非、北非、西欧,都经过新疆、西亚;欧洲飞往非洲南部必须经过北非上空。伊朗首都德黑兰是重要国际航空中心。 陆路——有铁路、公路通三大洲;海运——苏伊士运河:印度洋-大西洋;土耳其海峡:黑海-地中海 [海上交通要道] (1)黑海海峡(土耳其海峡):它是 黑海通往地中海的门户。 (2)苏伊士运河:连接红海和地中海,沟通印度洋和大西洋。 (3)霍尔木兹海峡:石油运输的重要航道,霍尔木兹海峡被看作是世界油库的“总阀门”。 (4)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进入大西洋的门户。 [重要经纬线] 23°26′N纬线穿过撒哈拉沙漠、阿斯旺大坝、红海、阿拉伯半岛、阿拉伯海

40°N纬线穿过土耳其海峡、小亚细亚半岛北侧、里海 30°E经线穿过黑海西侧、小亚细亚半岛西侧40°E经线穿过黑海东侧、麦加 50°E经线穿过里海、波斯湾、阿拉伯半岛、阿拉伯海60°E经线穿过伊朗、阿拉伯海 2.范围 西亚国家包括沙特、伊朗、科威特、伊拉克、阿联酋、阿曼、卡塔尔、巴林、土耳其、以色列、巴勒斯坦、叙利亚、黎巴嫩、约旦、阿富汗、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也门和塞浦路斯。非阿拉伯国家(8个)连成一片阿富汗、伊朗、土耳其、以色列、塞浦路斯、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 二.西亚的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和河流⑴高原为主、平原狭小的地形 1.以高原为主 西亚北非地形以高原为主,海拔多在200米以上。著名的高原有伊朗高原、阿拉伯高原、土耳其高原〈安纳托利亚高原〉。在高原的边缘有地势较高的山岭耸立,著名的有西亚的兴都库什山,北非的拉特拉斯山,山

世界地理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亚洲概述 【目标】:1.亚洲的位置、分区 2.亚洲的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特征 3.亚洲的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及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知识梳理】 一、亚洲的位置、分区: (一)位置:经纬度位置30°E——180°世界上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 10°S——80°N 世界上跨纬度最多的大洲(跨寒、温、热三带)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西侧通过黑海、地中海与大西 洋相通 半球位置:主要位于东西半球的东半球,南北半球的北半球 (二)范围:东北以白令海峡与北美洲为界 西北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 西南以苏伊士运河、红海、曼德海峡与非洲为界 (三)分区:面积4400万平方公里,为世界第一大洲。按地理方位与自然特征分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6个地区。 二、亚洲的自然地理环境 (一)地形: 1.特征:地形复杂,中间高四周低(中部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平原分布于四周)/地表起 伏大/海拔较高(平均海拔仅次于南极洲,居世界第二位) 亚洲最高峰为珠穆朗玛峰(8844.43米),最低点为死海(﹣415米) 2.主要地形区:(落实到地图上) (1)主要山脉:帕米尔高原的山结(由天山、昆仑山、喜马拉雅山和兴都库什山交汇)(2)8大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蒙古高原、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德干高原、伊朗高原、阿拉伯高原、安纳托利亚高原 (3)7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亚);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南亚);米索不达米亚平原(西亚);西西伯利亚平原(北亚)。 (二)气候: 1.特征: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2.主要气候类型分布与成因:(看地图册29页气候分布图) 大陆内部:温带大陆性气候 大陆东部:温带季风、亚热带季风 大陆南部:中南半岛、印度半岛---热带季风;马来群岛---热带雨林 西部:印度半岛西北部、阿拉伯半岛---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沿岸---地中海气候 北部:北冰洋沿岸---苔原气候 (三)河流、湖泊 1.特征:多发源于中部山地与高原,呈放射状流向海洋,内流区面积广大 2.主要河流: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 ---- 注入北冰洋 中国的黑龙江、黄河、长江、珠江---- 注入太平洋 东南亚的红河、湄公河、湄南河---- 注入太平洋 萨尔温江、印度河、恒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注入印度洋 3.主要湖泊:黑海、咸海、巴尔喀什湖----中亚;贝加尔湖----俄罗斯;死海----西亚三、亚洲的人文地理特征 (一)人口:人口最多的大洲。2009年亚洲人口数是40亿,占世界人口的61%,东南亚、东亚、南亚人口稠密,亚洲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有6个(中国13亿、印度10亿、印尼、 日本、巴基斯坦、孟加拉国) (二)多样的地域文化 (三)经济发展差异: 1.日本: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2.韩国、新加坡:新兴工业国 3.西亚产油国与东南亚文莱:依靠石油资源成为比较富裕的国家 4.中国、印度建立了比较完整工业体系 5.其他国家经济发展速度较慢,水平较低抓住机遇(产业转移) 改革开放 *日本、韩国、新加坡二战之后经济快速发展原因调整结构(接受) 发展科技 改善环境(投资) 东亚、日本 【目标】 1.日本的位置与范围 2.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知识梳理】 一、东亚 (一)位置经纬度位置:20°N---50°N;80°E---145°E 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侧 (二)范围:共有5个国家。临海国----中国;内陆国----蒙古;半岛国----朝鲜、韩国; 岛国----日本 (三)沿海与内陆差异 沿海内陆 范围中国北方与南方、朝鲜、韩国、日本中国西北与青藏地区、蒙古 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日本多山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 气候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山地气候 经济工农业发达,人口城市多以畜牧业为主,经济欠发达 二、日本 (一)位置:30°N---45°N;130°E---145°E。东临太平洋,西临日本海,西南隔朝鲜海峡与韩国相望 (二)范围: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和数千个小岛及周围海域组成。 (三)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境内多山,平原狭小。关东平原是最大平原(东京附近)。

上古中国与西亚文化交流

古中国与西亚文化交流 自古以来,中国就与周边的国家和地区有着各种形式的接触,与西亚的文化交流就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本文在综合一些新的材料与证据的基础上,把中国与西亚文化交流的时间上推到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这对于整体认识旧大陆各地区的交流具有启发意义。 、彩陶与中国和西亚早期的文化交流 近年来,我国有研究民族文化的学者发现,在我国盘古创世神话和彝族创世神话中都有左眼为日,右眼为月的描述,并认为这两个神话实际上是同出一源的变体都源于西亚巴比伦混沌之神的传说。还有彝族英雄神话支格阿龙中关于鹰和马的母题以及支格阿龙所使用的武器三叉戟都有浓厚的西方色彩(西亚、埃及、希腊)。仅仅是通过神话母题的相似来证明中国古代神话与西亚古代神话有某种联系,给人的印象也许有些玄奥和牵强,然而,我国学者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发现的与上述神话有关联的证据,的确使人信服。首先是在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一个虎首类人面彩陶葫芦瓶上(距今5000~6000 年)和西亚萨马腊文化(在伊拉克北部,距今约7000 年)遗址出土的一个人面瓮上都发现了“左眼睁”表(示太阳)、“右眼闭”表(示月亮)的人面图像。这种相似并不奇怪,因为地处西北的古羌戎与西亚的文化交流也是便当的,两地发现的“左眼开,右眼合”这样一种母题的神面像,正说明盘古神话、彝族创世神话以及姜寨虎头变型葫芦瓶,可能都接受过来自西亚文化的某些影响。(P114)其次是彝族古老的变体彝文宗教示意书”中反映支格阿龙形象的彝族古代民间艺术、甘肃青海地区辛店文化(青铜时代)彩陶、新 疆阿勒泰山洞岩画、伊朗西南部彩陶(距今约6000~7000年)和伊拉克萨马腊 (距今约7000 年)彩陶上的人物造型,其画法和艺术风格都完全一致。由此可见,彝族文化中融入了西羌、西亚文化因素,也表明了中西文化交流在远古时期所达到的深远程度,大大超出我们今天的想像。自新石器时代起,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充当着重要中介的是我国西部古民族尤其是古羌族。这一切都从彝族的文化中表现出来,因为彝族文化与甘青陕地区的马家窑文化、辛店文化等远古文化息息相通绝非偶然,本来彝族就是西羌先人南迁的后裔。古羌人居西北湟渭之间,曾经几度迁移,既有东向发展的,也有南向川、滇、藏的,而经四川入滇者尤多,往西还有达到新疆帕米尔高原者。对上述几件艺术品的初步探讨,可以看出彝族文化除了具有

世界地理-东亚地理知识总结

一、东亚 [读图识记]1.五国及其首都;2.青藏高原、蒙古高原;3.日本海重要海港 1、概述: ⑴位置范围 纬度位臵:绝大部分在北温带 海陆位臵: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临海国:中国(首都北京) 内陆国:蒙古(首都乌兰巴托)——第二大内陆国(第一为哈萨克 斯坦) 半岛国:朝鲜(首都平壤),韩国(首都首尔) 岛国:日本(首都东京) ⑵地形、河流 地势西高东低(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西部多高原山地,东部多平原丘陵 海岸线曲折,多半岛(朝鲜半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岛屿(日本四岛、台湾岛等) ⑶气候: ①东部沿海地区季风气候显著 东亚季风典型的原因、成因及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 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比较: 最冷月均温>0℃、年降水量800mm分布上;分布界线:秦岭—准河一线为什么东亚季风气候显著?主要是海陆位臵引起的:背靠最大大陆,面临最大海洋→冬夏海陆温差大→冬季西伯利亚为高压、海洋为低压;夏季亚洲为低压、海洋为高压→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②西北内陆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距海远,地形闭塞,地势高,不受或很少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的影响,降水少,气候干燥,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都很大,大陆性强烈,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地区、蒙古等地。 ⑷人口和经济 人口分布: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平原,人口稠密人种:黄色人种 民族:汉族、蒙古族、大和族、朝鲜族等 ⑸沿海与内陆的差异:自然环境方面、人口方面、经济方面 东部沿海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平原多,耕地比重大,气候温暖湿润,利于农业发展,沿海港口多,交通便利,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历史悠久,科技文化水平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现已出现很多工农业发达的地区,是世界上主要的水稻、蚕丝、茶叶的产地。日本是世界的工业大国、现代工业发达的国家,此外韩国、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台湾省、香港地区等经济发达区和新兴工业区不断形成。 西部内陆地区由于自然条件较差,人口稀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这里天然草原广阔,矿产资源丰富,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业在经济中占一定地位,矿产资源也正在开发利用之中,经济发展前景很可观。蒙古地广人稀,色楞格河沿岸范围

世界地理北美美国知识总结

北美美国 自然地理特征 一:位置范围 1.经纬度位置:30°N—80°N 170°W—90°W----20°W 2、海陆位置:美洲北部,北起北冰洋,南至墨西哥湾,东靠大西洋,西临太平洋 二:地形 南北纵列三大地形区,以山地、平原为主 地势:东西两侧高中间低 西部高山区:落基山、海岸山、内华达山等组成科迪勒拉山系北段;山脉盆地 高原相间; 位于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年轻,海拔高。(多4000m以上高山) 东部高原山地区: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亚山地,古老,海拔较低。(多1000m以下) 中部平原区:中央大平原,北部多冰蚀湖,南部密西西比河平原 三: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特征:冬冷夏热,降水较少,夏雨稍多。 地形对北美气候影响较大 1.海岸山脉紧逼着太平洋沿岸,迎风坡地形雨丰沛。但是,海岸山脉阻挡了太平洋上的暖湿西风向东深入,限制了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向东延伸,使上述二种气候呈南北向带状分布于沿海地区。山间高原盆地由于地形闭塞,海洋水汽难以进入,因此,气候干旱,呈现出荒漠的景象。 2.东部山地西北坡面迎冬季西北风,常造成大雪;东南坡面对大西洋水汽产生抬升作用,造成地形雨。但因东部高低缓,连续性差,冬季干冷的西北风可影响到东海岸,夏季从大西洋的暖湿气流亦可越过高地,进入内陆。 3. 中部平原地区气温、降水季节变化最大,大陆性较强。这是因为中部平原地势低平,贯通南北,致使南北气流畅通无阻。冬季极地冷气团可长驱南下,骤然降温,形成大风和寒潮天气。夏季来自墨西哥湾的热带暖气团可自由北上,使本区普遍暖热。中部平原在冷暖气团交替控制之下,形成气温、降水季节变化据烈、大陆性较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北美洲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世界历史——上古西亚诸国

第三章上古西亚诸国 第一节两河流域早期的奴隶制国家 一、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和居民。 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间的土地),包括今伊拉克境内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中下游地区。两河流域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称亚述(得名于亚述城),南部称巴比伦尼亚(得名于巴比伦城),巴比伦尼亚又分为南北两部分,北称阿卡德,南称苏美尔。 两河流域与埃及相似的地方,就是都处于干旱地带,需要利用河水灌溉。但也有不同之处:尼罗河上游因为有大湖调节,每年泛滥的水量较稳定,两河每年泛滥的水量则因上游雨雪量的变化而变化颇大,易于成灾;另外,尼罗河来自热带,泛滥时带来大量腐殖质肥料,两河流域则缺少这样的天然肥料。 两河流域北部和南部的自然条件也稍有不同:南部地势低平,两河相距较近;北部河岸高起,两河相去又远。所以南部比较便于灌溉,也较易受水灾,这使两河流域的河谷平原地带最初并不适于农业,甚至不适于住人,旧石器时代的遗迹都在山坡或山麓、丘陵上,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遗址都在北方和东方的山地上,因为那里雨水稍多,又无河流泛滥威胁。 公元前五千年代,人们开始在山坡上截引溪水浇地,随后逐渐迁到河谷平原。两河流域最早文明的创造者是居住在苏美尔地区的苏美尔人,他们讲苏美尔语。约公元前三千年代初,一种与苏美尔人语言完全不同的人到了苏美尔以北的地区,因为后来他们在那里建立了阿卡德国家,所 以被称为阿卡德人,他们的语言属于塞姆语系。 二、苏美尔城邦。 从约BC4300年起,苏美尔各地开始了氏族公社解体向文明时代的过渡过程。在考古学上被称为 埃利都?欧贝德文化期(BC4300-3500年)、 乌鲁克文化期(BC3500-3100年)、 捷姆迭特?那色文化期(BC3100-2700年)。 埃利都?欧贝德文化期,苏美尔各地出现了较大的神庙建筑,它可能是经济合作和管理中心。当时手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出现了陶器、铜器。根据墓葬出土的像部落首领的男俑判断,此时苏美尔已经开始了原始社会的解体。 乌鲁克文化期,苏美尔开始进入文明时代。铜器日益普遍,能制造彩陶;各地普遍出现了宏伟的神庙建筑。阶级分化越来越明显,在一座石膏瓶的浮雕上,一方是穿着长袍的神、祭司、氏族贵族,一方是裸体献祭的群众,这表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对立已明显。同时作为财产标志的圆柱形印章和象形文字已经出现。这说明苏美尔已经进入阶级社会。 捷姆迭特?那色文化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农业由锄耕转向犁耕,手工业以冶金和陶器比较发达,制作精美;商业、贸易也有发展。文字进一步

世界地理知识点归纳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1.世界海陆分布 (1)填图:在方框中填写大洲、大洋的名称。 (2)填表:对照上图,完成大洲界线对比表。 大洲分界线 亚洲与欧洲 A 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北美洲与南美洲 B 巴拿马运河 非洲与亚洲 C 苏伊士运河 亚洲与北美洲白令海峡 南美洲与南极洲德雷克海峡 [ 温馨提示 ] 岛屿、大陆和大洲的区别和联系 ① 陆地是指地球表面未被海水淹没的部分;② 大陆和岛屿是人为划分的,面积较小的陆地为岛屿,面 积较大的陆地为大陆,大洲则是对大陆及其附近的岛屿的总称;③ 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大陆是澳大利亚大陆,面积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 2.陆地地形类型与特征 (填表 ) 3.海底地形类型与特点 (1)填图:在下图中填写海底地形类型。 世界地理概况 f

(2) 海底地形特点 大陆架大陆向海洋延伸部分,水深不超过 200 m,蕴藏丰富的石油、天然气 大陆坡大陆架向外倾斜的陡坡 大洋底 部 洋盆大洋底部,有锰结核分布 海岭板块的生长边界 海沟海洋中最深的地方 4.海陆变迁 (1)六大板块: A 南极洲板块, B 印度洋板块, C 美洲板块, D 非洲板块, E 太平洋板块, F 亚欧板块。 (2)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3)两大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和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二、世界气温与降水 1.气温 (1) 最高气温出现时 间 最低气温出现时间差值变化差异 日变化约 14 时日出前后日较差 内陆地区日较差较大,沿海地 区日较差较小 年变化 北半球 7 月北半球 1 月 年较差 内陆地区年较差大,沿海地区 年较差小 南半球 1 月南半球 7 月 (2) 等温线特征气温分布规律影响因素全球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无论 7 月还是 1 月,气温 都是从低纬向两极递减 太阳辐射 (纬度因素 ) 北半球 等温线较曲折。 1 月大陆上的等温线向 南 ( 低纬 ) 凸出,海洋上则向北(高纬)凸 出; 7月正好相反 在同一纬度上,冬季大陆 比海洋冷,夏季大陆比海 洋热 海陆分布、海陆热力性 质差异 南半球等温线较平直 同一纬度,气温差别 小 海陆分布 ( 海洋面积广 阔 ) 同纬度地带 气温比同纬度低,等温线向低纬 凸出 高原、山地的气温较低, 平原的气温较高地形 (地势高低 ) 气温比同纬度高,等温线向高纬 凸出 寒流经过气温降低; 暖流经过气温升高 洋流 [温馨提示 ] 7月份世界上最热的地方是 20°N ~30°N 大陆上的沙漠地区; 1月份,西伯利亚形成北半

世界历史—— 中古东欧诸国

第八章中古东欧诸国 第一节拜占廷 一、四至五世纪拜占廷的社会经济状况。 395年,罗马帝国分裂成东西两部分,东部为东罗马帝国,因其首都君士坦丁堡是古希腊移民城市拜占廷的旧址,故又名拜占廷帝国。在西罗马崩溃后,它继续保持了政治、经济上的繁荣,成为东地中海的一个强国。 当西罗马城乡经济衰落,奴隶制陷入绝路之时,拜占廷的经济却依然得到发展。拜占廷农业的基础是隶农制,帝国的埃及、小亚、色雷斯地区,农业经济发达,为城市提供粮食和手工业原料。拜占廷的农村,隶农占人口中的多数,是农业上的主要生产者。在奴隶主的庄园中,部分奴隶转化为隶农,他们被分与一小块土地,自行经营,身份上成为丰自由人。但帝国政府却颁布法令,限制他们的人身自由,不准随便离开土地,也无权处理自己的财产,这种生产者实际上成为被固定在土地上的依附农民。 由于帝国赋税的压迫和官吏的侵夺,一些自由小农不得不投靠大地主以求庇护,自由农民变成了依附隶农。四至五世纪,拜占廷的隶农制十分普遍,奴隶制的田庄虽然存在,但规模不大,数量不多,奴隶劳动在农业中不占主要地位。隶农制的急剧发展,大大缓和了拜占廷的奴隶制危机。 拜占廷的城市始终保持繁荣,并且农村有着贸易关系,君士坦丁堡是最重要的工商业中心。它的手工业以奢侈品生产为最重要,其中尤以丝织业最负盛名。其次是金属工业,主要制造金银餐具及镶嵌金银的器皿,供上层使用,军火制造业也较重要,它受国家控制,私人不得经营。 君士坦丁堡利用自己优越的地理位置,使自己成为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集散地,商业繁荣,人口众多,是当时欧洲最富庶的大都会。由于拜占廷的经济保持相对稳定,奴隶制危机不如西罗马深刻,国库充实,国力强盛,因而能够克服暂时危机,继续存在下去。 二、查士丁尼的统治。 查士丁尼(527-565年)是一个野心勃勃的皇帝,他的主要目标是重新征服西方已经丧失的土地,恢复罗马帝国,为实现这个目标,他首先采取措施巩固帝国内部,他即位之初就着手编纂法典。于529年编成《查士丁尼法典》10卷,533年编成《法学汇纂》50卷,收辑历代法学家的论文。同年又颁布《法理概要》(法学家指南)阐明法学原理,最后又将查士丁尼534年以后颁布的法令汇集成册,称为《新法典》。 查士丁尼时代汇集整理的全部罗马法律文献,统称《罗马民法汇编》,这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法典。从十二世纪起,这部法典成为西欧各国研究和制订法律的基础。 拜占廷在行政区划上分两大郡、七大州和六十个行省,由皇帝派官吏行使地方统治权。查士丁尼时期,帝国政治非常腐败,贪污、贿赂成风,大小官员滥用职权,对人民进行敲诈勒索。查士丁尼也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和教

西亚的地理位置和农牧业

第三节西亚 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地图说明西亚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能在地图上准确的填出西 亚的主要国家,还有黑海、里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苏伊士运 河、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土耳其海峡。 2.了解西亚的自然环境特征。自然条件与当地农牧业生产的关系以及当地 发展节水农业所取得的成就。 教学重点: 1.西亚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自然条件与当地农牧业生产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展示西亚“圣城”麦加、繁忙的石油出口港、两河流域的绿洲景观图。 通过对上面的图片的观察,说一说你印象中的西亚? 总结:1.宗教色彩浓郁的地方 2.气候干旱的地方 3.石油资源丰富的地方 过度:(展示西亚战争的图片)不仅如此,西亚也是个战争频繁的地方,这就是西亚。那么西亚为什么战争频繁? 新课讲授: 一、五海三洲的十字路口——重要的地理位置 提问: 1.读丝绸之路示意图: 在古代,人类主要以陆地交通为主,想一想,西亚在古丝绸之路中的作用?总结: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亚欧大陆的桥梁 过度:西亚不仅在古代地理位置重要,现今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2.读西亚政区图,找出: 亚洲、欧洲、非洲;黑海、里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苏伊士运河、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土耳其海峡,并填注在地里填充图册上 总结:由此可见,陆地上西亚是亚欧大陆的桥梁,海洋上是沟通印度洋与大西洋的枢纽,所以西亚是东西方贸易的重要通道。重要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欧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必争之地,战争频繁。 活动:大家一起来闯关

过度:当然,西亚战争频繁的原因不仅仅是地理位置的重要,还有西亚国家之家因争夺水资源而发生战争的次数也是很多,这要从西亚的自然环 境来寻找原因。 二、干旱环境下的农牧业 过度: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需资源,对于西亚,水比油还要珍贵。提问: 1.读西亚地形图: ①西亚的地形以什么为主? ②西亚的河流有哪些?河流多吗? ③西亚的河流为什么少?这与当地的气候有关吗? 总结:西亚沙漠面积广布,气候炎热干燥,河流稀少,水资源稀缺,为水而战也是西亚战争的导火索! 想一想:观察西亚居民的服饰特征,这与当地的气候有什么关系? 2.干旱环境下的西亚是如何发展农牧业的? 总结:少量的灌溉农业分布在两河流域,畜牧业以养羊为主,因此毛纺织业是西亚最为重要的经济部门之一。 出谋划策:如果不依靠战争,西亚各国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水资源匮乏的问题? 总结:发展节水农业,实施海水淡化工程

高考世界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考世界地理知识点总结 亚洲概述 【目标】:1.亚洲的位置、分区 2.亚洲的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特征 3.亚洲的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及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知识梳理】 一、亚洲的位置、分区: (一)位置:经纬度位置30°E——180°世界上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 10°S——80°N 世界上跨纬度最多的大洲(跨寒、温、热三带) 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西侧通过黑海、地中 海与大西洋相通 半球位置:主要位于东西半球的东半球,南北半球的北半球 (二)范围:东北以白令海峡与北美洲为界 西北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 西南以苏伊士运河、红海、曼德海峡与非洲为界 (三)分区:面积4400万平方公里,为世界第一大洲。按地理方位与自然特征分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6个地区。 二、亚洲的自然地理环境 (一)地形: 1.特征:地形复杂,中间高四周低(中部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平原分布于四周) /地表起伏大/海拔较高(平均海拔仅次于南极洲,居世界第二 位) 亚洲最高峰为珠穆朗玛峰(8844.43米),最低点为死海(﹣415米)2.主要地形区:(落实到地图上) (1)主要山脉:帕米尔高原的山结(由天山、昆仑山、喜马拉雅山和兴都库什山交 汇) (2)8大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蒙古高原、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德干高原、 伊朗高原、 阿拉伯高原、安纳托利亚高原 (3)7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亚);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南亚);米索不达米亚平原(西亚);西西伯利亚平原(北亚)。

(二)气候: 1.特征: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2.主要气候类型分布与成因:(看地图册29页气候分布图) 大陆内部:温带大陆性气候 大陆东部:温带季风、亚热带季风 大陆南部:中南半岛、印度半岛---热带季风;马来群岛---热带雨林 西部:印度半岛西北部、阿拉伯半岛---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沿岸---地中海气候 北部:北冰洋沿岸---苔原气候 (三)河流、湖泊 1.特征:多发源于中部山地与高原,呈放射状流向海洋,内流区面积广大 2.主要河流: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 注入北冰洋 中国的黑龙江、黄河、长江、珠江---- 注入太平洋 东南亚的红河、湄公河、湄南河---- 注入太平洋 萨尔温江、印度河、恒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注入印度洋 3.主要湖泊:黑海、咸海、巴尔喀什湖----中亚;贝加尔湖----俄罗斯;死海----西亚 三、亚洲的人文地理特征 (一)人口:人口最多的大洲。2009年亚洲人口数是40亿,占世界人口的61%,东南亚、东亚、南亚人口稠密,亚洲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有6个(中国13 亿、印度10亿、印尼、日本、巴基斯坦、孟加拉国) (二)多样的地域文化 (三)经济发展差异: 1.日本: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2.韩国、新加坡:新兴工业国 3.西亚产油国与东南亚文莱:依靠石油资源成为比较富裕的国家 4.中国、印度建立了比较完整工业体系 5.其他国家经济发展速度较慢,水平较低抓住机遇(产业转移) 改革开放 *日本、韩国、新加坡二战之后经济快速发展原因调整结构(接受) 发展科技 改善环境(投资) 东亚、日本

世界地理知识点归纳

第一讲_世界地理概况f 一、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1.世界海陆分布 (1)填图:在方框中填写大洲、大洋的名称。 [温馨提示]岛屿、大陆和大洲的区别和联系 ①陆地是指地球表面未被海水淹没的部分;②大陆和岛屿是人为划分的,面积较小的陆地为岛屿,面积较大的陆地为大陆,大洲则是对大陆及其附近的岛屿的总称;③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大陆是澳大利亚大陆,面积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 2.陆地地形类型与特征(填表)

3.海底地形类型与特点 (1)填图:在下图中填写海底地形类型。 (2) 4.海陆变迁

(1)六大板块:A南极洲板块,B印度洋板块,C美洲板块, D非洲板块,E太平洋板块,F亚欧板块。 (2)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3)两大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和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二、世界气温与降水 1.气温 (1) [温馨提示]7月份世界上最热的地方是20°N ~30°N大陆上的沙漠地区;1月份,西伯利亚形成北半球的寒冷中心。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冰雪覆盖的南极大陆上。 2.降水 (1)降水的条件: ①空气饱和时,气温继续下降。

②有足够的凝结核。 ③水滴增大到能降落到地面。 (2) (3)降水的季节变化: ①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如全年多雨区、常年湿润区、全年少雨区。 ②降水季节差异较大,如夏季多雨区、冬季多雨区。 三、世界的居民和国家 1.世界的居民

(1)人口分布不均: ①人口稠密的四个地区:图中的a亚洲东部,b亚洲南部,c欧洲,d北美洲东部。 ②人口稀疏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热带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极地地区;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2)人种分布: (3) 2.世界的国家和地区 (1)面积位于前六位的国家: (2)人口数量:人口最多的是中国,其次是印度。

最新精选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上古文明第1课 西亚和北非的古代文明北师大版课后辅导练习第二十九篇

最新精选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上古文明第1课西亚和北非的古代文明北 师大版课后辅导练习第二十九篇 第1题【单选题】 世界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的制定者是( ) A、摩西 B、秦始皇 C、拿破仑 D、汉谟拉比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通过对下图文物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哪一地区的文明( ) A、古代希腊 B、古代印度 C、古代埃及 D、古巴比伦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希罗多德认为“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那是肯定______因素对埃及文化的影响。( ) A、地理环境 B、宗教信仰 C、死而复活的思想 D、金字塔工程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埃及被称为“尼罗河的馈赠”。下列属于尼罗河流域文明成果的是( ) A、金字塔 B、楔形文字 C、阿拉伯数字 D、造纸术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位于非洲尼罗河流域的古代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下列文明成就属于古代埃及的是( )

A、种姓制度 B、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 C、分封制 D、《汉谟拉比法典》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法典》诞生,这部法典诞生的背景是( ) A、古巴比伦王国统一了两河流域 B、农业生产的发展 C、象形文字的产生 D、奴隶制国家的建立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它被称为金字塔的国度,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孕育它的母亲河是( ) A、尼罗河 B、黄河 C、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 D、印度河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诞生楔形文字与汉谟拉比法典这两大文明成果的地区是( ) A、 B、 C、 D、 【答案】: 【解析】:

最新西亚地理知识点

西亚包括伊朗高原、阿拉伯半岛、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小亚细亚半岛。包括的国家有伊朗、伊拉克、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土耳其、叙利亚、约旦、以色列、巴勒斯坦、沙特阿拉伯、巴林、卡塔尔、也门、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科威特、黎巴嫩、塞浦路斯,阿富汗共20国。 地貌 高原为主的地形。西亚东部为伊朗高原,往西有亚美尼亚火山高原和小亚细亚半岛的安纳托利亚高原,都是被阿尔卑斯—喜马拉雅运动时期形成的褶皱山脉环绕的内陆高原,其边缘分布着许多高大山系。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岛是一个由前寒武纪古陆形成的台地高原。平原面积不大,主要有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外高加索的库拉河谷地平原。在地质史上,西亚高原有多次火山活动,形成了大面积的熔岩台地。有众多火山分布,受新构造运动影响,现代火山和地震活动也相当频繁。外力地貌以干旱风沙地貌为主,沙漠分布很广。 气候 北回归线从本区中部穿过,大部分地域处于副热带高压和干燥的东北信风控制之下,同时,本区西南临干旱的北非,加之高原边缘有高大山系环绕,所以气候干燥,多属热带和亚热带沙漠气候。降水很少,蒸发强烈。年降水量多在250毫米以下,降水较多地区一般也不超过500毫米,仅山地和地中海沿岸地带降水较丰富。地中海东岸为冬雨夏干的地中海式气候。阿拉伯半岛等地降水稀少,是世界著名的干燥气候区。受降水和地形的制约,本区内陆流域及无流区面积广大,地表径流贫乏,河稀疏。除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外,多为短小河流,大部分发源于高原边缘山地,靠冰川融雪水补给,河流水量较小,季节变化显著。 植被 西亚自然植被主要是热带和亚热带荒漠及半荒漠(荒漠草原),植被稀疏,种类很少,且有显著耐干旱特征;发达的根系、肉质茎、针状叶,多为矮生和垫状灌木,多一年生的短生植物和多年生假短生植物。森林主要分布在向风多雨的山地。地表大多裸露,水草较丰富的绿洲多分布在沿海低地以及干河床沿岸等水分较充足地区,绿洲上生长的枣椰林是其特殊景观。 石油资源 西亚石油资源极其丰富,约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一半以上。波斯湾沿岸、海底及两河流域为世界著名大油田,以波斯湾为中心是一巨大石油带。西亚石油储量大、埋藏浅、油质好、易开采。石油的形成与其地质构造密切相关,波斯湾地区及两河流域地质构造方面属于新褶皱山系的边缘拗陷地带,储油构造良好;同时,长期温暖的海洋环境,为大量海洋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长条件,海洋生物遗体沉入海底后,成为生成石油的有机物质来源,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作用,逐渐变成了石油。其他矿藏有铬、铜、锑、锰、铁和磷灰石等。 (原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