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第三章力的相互作用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知识点总结

一、知识点回顾1.力和力的图示2. 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改变运动状态、发生形变3.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4.重力:由于地球吸引而受的力G=mg 竖直向下重心5.四种基本作用: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弱相互作用6.弹性形变:当外力撤去后物体恢复原来的形状7.弹力产生条件:挤压、发生弹性形变8.弹力大小计算(胡克定律)F=kx9.摩擦力产生条件:接触、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沿着接触面与运动趋势方向相反静摩擦力大小:0≤f≤Fmax滑动摩擦力大小:f=μN μ动摩擦因系数没有单位10.力的合成与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11.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最大值F=F1+F2 最小值F=|F1-F2|12.受力分析二、习题 选择题1.如图所示,物块在力F 作用下向右沿水平方向匀速运动,则物块受到的摩擦力F f 与拉力F 的合力方向应该是( ) A .水平向右 B .竖直向上 C .向右偏上 D .向左偏上2.物体受到两个方向相反的力的作用,F1=4N ,F2=8N ,保持F1不变,将F2由8N 逐渐减小到零的过程中,它们的合力大小变化是( ) A .逐渐减小 B .逐渐变大 C .先变小后变大 D .先变大后变小3.如图所示,在水平力F 作用下,A 、B 保持静止.若A 与B 的接触面是水平的,且F ≠0.则关于B 的受力个数可能为( )A .3个B .4个C .5个D .6个4.质量为m 的物体放在水平面上,在大小相等,互相垂直的水平力F1和F2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沿水平面运动.如图所示,若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则物体( )A .在F1的反方向上受到Ff1=μmg 的摩擦力B .在F2的反方向上受到Ff2=μmg 的摩擦力C .在F1、F2合力的反方向上受到的摩擦力为Ff 合=2μmgD .在F1、F2合力的反方向上受到的摩擦力为Ff =μmg5.如图所示,在一粗糙水平面上有两个质量分别为m1和m2的木块1和2,中间用一原长为L 、劲度系数为k 的轻弹簧连接起来,木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现用一水平力向右拉木块2,当两木块一起匀速运动时两木块之间的距离是( )A .L +μk m1gB .L +μk (m1+m2)gC .L +μkm2gD .L +μ(m1m2g)k(m1+m2)6.如图所示,质量为m1的木块在质量为m2的长木板上滑行,长木板与地面间动摩擦因数为μ1,木块与长木板间动摩擦因数为μ2,若长木板仍处于静止状态,则长木板受地面摩擦力大小一定为( )A .μ1(m1+m2)gB .μ2m1gC .μ1m1gD .μ1m1g +μ2m2g7.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滑块A 、B ,按如图所示叠放,设A 、B 接触的斜面光滑,A 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现在B 上作用一水平推力F ,恰好使A 、B 一起在桌面上匀速运动,且A 、B 保持相对静止,则动摩擦因数μ跟斜面倾角θ的关系为( )A .μ=tan θB .μ=12tan θC .μ=2tan θD .μ与θ无关8.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两个球A 、B 固定在杆的两端,将其放入光滑的半圆形碗中,杆的长度等于碗的半径,当杆与碗的竖直半径垂直时,两球刚好能平衡,则杆对小球的作用力为( )A.33mgB.233mg C.32mgD .2mg9.如图所示,一条细绳跨过定滑轮连接物体A 、B ,A 悬挂起来,B 穿在一根竖直杆上,两物体均保持静止,不计绳与滑轮、B 与竖直杆间的摩擦,已知绳与竖直杆间的夹角θ,则物体A 、B 的质量之比mA:mB 等于( )A .cos θ:1B .1:cos θC .tan θ:1D .1:sin θ10.如图所示,晾晒衣服的绳子轻且光滑,悬挂衣服的衣架的挂钩也是光滑的,轻绳两端分别固定在两根竖直杆上的A 、B 两点,衣服处于静止状态.如果保持绳子A 端位置不变,将B 端分别移动到不同的位置,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B 端移到B1位置时,绳子张力不变B .B 端移到B2位置时,绳子张力变小C .B 端在杆上位置不动,将杆移动到虚线位置时,绳子张力变大D .B 端在杆上位置不变,将杆移动到虚线位置时,绳子张力变小11.如图,重力大小为G 的木块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对它施加一竖直向上且逐渐增大的力F ,若F 总小于G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木块对地面的压力随F增大而减小B.木块对地面的压力就是木块的重力C.地面对木块的支持力的大小等于木块的重力大小D.地面对木块的支持力的大小等于木块对地面的压力大小12.如图,a 、b 为两根相连的轻质弹簧,它们的劲度系数分别为100N/m ,200N/m 。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 相互作用知识点汇总及练习题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 相互作用知识点汇总及练习题

第三章相互作用知识点汇总及练习题1.力的本质(1)力的物质性: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提到力必然涉及到两个物体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

有力时物体不一定接触。

(2)力的相互性:力是成对出现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存在。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等大、反向、共线,属同性质的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作用效果不能抵消。

(3)力的矢量性:力有大小、方向,对于同一直线上的矢量运算,用正负号表示同一直线上的两个方向,使矢量运算简化为代数运算;这时符号只表示力的方向,不代表力的大小。

练习题:一、选择题1、关于力这一概念的认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才会有力的作用B、弹簧秤与天平都是用来测量力大小的工具C、只要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运动状态必然发生改变D、物体受到的每一个力都有它的施力物体2.关于力的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B.只有直接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C.力可以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D.力的大小可以用天平测量3.关于力的概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离开物体就没有力B.一个受力物体同时也一定是施力物体C.马向前拉车,同时车用同样大小的力向后拉马D.从空中降落的雨滴不受力的作用4. 游泳运动员用手和脚向后划水,人就前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运动员是受力物体,不是施力物体 B.运动员是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C.水是施力物体,不是受力物体2.力的作用效果力对物体作用有两种效果:一是使物体发生形变_,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这两种效果可各自独立产生,也可能同时产生。

通过力的效果可检验力的存在。

练习:1.下列各图中反映力的作用效果是用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是 ( )2.如图4所示,其中与其它三个力所产生的作用效果不同的是()3.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完整表述一个力时,三要素缺一不可。

当两个力 F1、F2的大小、方向均相同时,我们说F1=F2,但是当他们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或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不同点时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

必修一物理第三章知识点总结(含受力分析专题)

必修一物理第三章知识点总结(含受力分析专题)

必修一物理第三章知识点总结(含受力分析专题)物理第三章主要涉及科学实验及力学知识,重点包括力的概念、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受力分析等。

下面是对这些知识点的总结。

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原因,是一种作用在物体上能够改变物体状态的物理量。

力的大小用牛顿(N)作单位。

2. 力的合成与分解:当物体同时受到两个力时,它们的合力是两个力的矢量和。

合力的方向与力的方向有关。

力可以沿一定的方向进行分解,将该力分解为两个力,其大小和方向满足三角形法则。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体现为:改变物体的状态(静止或运动状态)、改变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压缩、拉伸、弯曲等)、改变物体的运动速度(加速、减速、改变方向等)。

4. 受力分析:受力分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重要方法。

在受力分析中,首先要分析受力物体,确定物体所受的力(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等),确定力的方向和大小。

然后,利用物体所受力的特点,通过受力分析,求解问题。

具体的受力分析专题还有以下内容:- 斜面上的物体受力分析:当物体放在斜面上时,斜面对物体的作用力可分解为物体的重力分力和垂直于斜面的支持力。

通过受力分析,可以计算物体在斜面上的摩擦力、加速度等。

- 倾斜面上的物体滑动和静止条件:当物体放在倾斜面上时,只有当物体的斜面倾角小于一定值时,物体会发生滑动;当倾角大于该临界角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 物体受到的拉力和斜拉力:当一端连接物体的绳子被拉力拉动时,物体会产生拉力。

当物体与绳子成一定的夹角时,绳子对物体的作用力可分解为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两个力。

- 物体的平衡条件:当物体所受的合力为零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根据平衡条件,可以计算物体所受支持力、拉力、斜拉力等。

- 物体受力分析中的静力学方法:在受力分析过程中,可以采用静力学方法,即将物体在特定情况下所受的力与其相应的支持力、摩擦力相平衡。

以上是对物理第三章的知识点进行的总结。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力学的基本概念和作用效果,并能够应用力学原理进行受力分析和问题求解。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知识点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知识点

第三章 《相互作用》一、三种性质力1、 重力(1)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力;(2)重力的大小:G=mg ,重力加速度:从赤道到两极g 值,在极地G 最大,等于地球与物体间的万有引力;随着高度的变化g 值。

在有限范围内,在同一问题中重力认为是恒力,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即使在超重、失重、完全失重的状态下重力不变;(3)重力的方向永远竖直向下(与水平面垂直,而不是与支持面垂直);(4)物体的重心:确定重心的方法:悬吊法,支持法。

2、 弹力、胡克定律:(1)弹力是物体接触伴随形变而产生的力。

※弹力是接触力弹力产生的条件:接触(并发生形变),有挤压或拉伸作用。

常见的弹力:拉力,绳子的张力,压力,支持力;(2)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相关。

形变程度越重,弹力越大。

(3)弹力的方向:弹力的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方向相反(是施力物体恢复形变的方向),与接触面垂直。

结论:两物体接触发生形变,弹力方向:面面接触: 点面接触:点点接触:(4)胡克定律:内容: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弹力与弹簧伸长(或压缩)的长度成正比。

数学表达式:F=kx (x 长度改变量:'='-x x x x x 现长原长00,)3、 摩擦力(1)摩擦力发生在相互接触且挤压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物体之间。

※摩擦力是接触力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接触、挤压,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存在。

(含盖了产生弹力的条件)(2)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与接触面相切。

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从而找到摩擦力的方向: 摩擦力既可以是动力,也可以是阻力;可以做正功,也可以做负功。

(3)摩擦力的大小滑动摩擦力f N =μ·,N 为正压力静摩擦力是一组值,其中有一个最大值,称为最大静摩擦(使物体开始运动时的静摩擦力)。

不能用f N =μ·来计算,只能根据作用力、反作用力的关系,平衡条件或牛顿二定律求解。

必修一第三章弹簧力的相互作用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第三章弹簧力的相互作用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第三章弹簧力的相互作用知识点总

弹簧力是一种力的形式,它是由于弹簧的变形而产生的。

在物理学中,研究弹簧力的相互作用是很重要的。

以下是必修一第三章关于弹簧力的相互作用的知识点总结:
弹簧力的定义和特点
- 弹簧力是指弹簧在受到压缩或拉伸时产生的力。

- 弹簧力的大小与弹簧的伸长或压缩程度成正比。

- 弹簧力的方向与伸长或压缩方向相反。

弹簧力的计算公式
弹簧力的计算公式为:
F = k * x
其中:
F是弹簧力的大小
k是弹簧的弹性系数
x是弹簧的伸长或压缩的位移量
弹簧劲度系数和弹簧刚度
- 弹簧劲度系数(弹性系数)k是衡量弹簧的硬度或刚度的物理量。

- 弹簧劲度系数越大,弹簧越硬,相同位移下产生的弹簧力也越大。

- 弹簧劲度系数的单位是牛顿/米(N/m)。

弹簧力的应用
- 弹簧力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应用,例如弹簧秤、弹簧坐垫、弹簧门等。

- 在工程领域,弹簧力也被广泛应用于悬架系统、减震器等。

弹簧力的图示表示
弹簧力可以通过图示来表示,常用的符号是一个方框,表示弹簧的起始位置,两侧拉出或压缩的箭头表示弹簧力的方向和大小。

以上是必修一第三章弹簧力的相互作用的知识点总结。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弹簧力的概念。

高一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复习(人教版必修一)

高一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复习(人教版必修一)
TA一直减小,TB先变小后增大
如图,在一个V形槽中有一个重为G=100N的粗细均匀的圆柱体,槽两侧底角均为α=60°。圆柱体与槽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要使圆柱体沿水平轴线方向匀速运动,沿水平轴线方向的水平推力F多大?
通过受力分解可以知道,两边N的合力应等于G,
所以 N1*cos60°+N2*cos60°=G 所以 N1=N2=G/2cos60° F=uN1+uN2=uG/cos60° F=40N
结论:过接触点垂直于平面指向受力物体
2、点与平面之间弹力方向
F1
F2
结论:过接触点垂直于平面指向受力物体
光滑斜面
A
B
FA
FB
3、曲面与曲面之间弹力方向
结论: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垂直并指向受力物体
半球形的碗
F
A
B
F
FB对A
F1
F2
半球形的碗
关于力的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只有直接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 C.力可以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 D.力的大小可以用天平测量
如右图所示,半圆形支架BAD,两细绳OA和OB结于圆心O,下悬重为G的物体,使OA绳固定不动,将OB绳的B端沿半圆支架从水平位置逐渐移至竖直位置C的过程中,分析OA绳和OB绳所受力的大小如何变化.

如图3-5-6所示,半圆形支架BAD,两细绳OA和OB结于圆心O,下悬重为G的物体,使OA绳固定不动,将OB绳的B端沿半圆支架从水平位置逐渐移至竖直的位置C过程中,分析OA绳和OB绳所受的力大小如何变化?
A
关于弹力产生的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木块放在桌面上受到向上的支持力,这是木块发生微小形变而产生的。 B、用一根细竹竿拨动水中的木头,木头受到竹竿的推力,这是由于木头发生形变而产生的。 C、绳对物体的拉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 D、挂在电线下面的电灯受到向上的拉力,是由于电线发生微小形变而产生的 。

人教版必修一 第三章:相互作用——简明实用笔记(知识要点)

人教版必修一 第三章:相互作用——简明实用笔记(知识要点)

第三章:相互作用一、力1.概念: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不能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独立存在。

有力就一定有“施力”和“受力”两个物体,互为,二者缺一不可。

2.性质:①物质性: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同时存在②相互性: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总是成对出现③同时性④瞬时性⑤矢量性:(合成和分解)遵循平行四边行定(不在于方向例I,Φ)⑥独立性:每个力各自独立地产生效果,好像其它力不存在一样。

用牛顿第二定律表示时,则有合力产生的加速度等于几个分力产生的加速度的矢量和。

(积累引起一些变化)⑦积累性:时间积累I=ΔP 空间积累W=ΔEK3.力的作用效果:①形变②改变运动状态(产生加速度)4.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描述单位图示示意图)测量:测力计单位:N注:同一题中选同一标度5. 力的分类:(注:效果不同的力,性质可能相同;性质不同的力,效果可能相同)①按性质分:重力(万有引力)、弹力、摩擦力、电场力、磁场力、分子力、核力……②按效果分: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推力、浮力……③按作用方式分:场力(非接触力)、接触力。

④研究对象分:内力外力(方法:整体、隔离)注:按现代物理学理论,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分四类:长程相互作用有引力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短程相互作用有强相互作用(距离增大强相互作用急剧减小作用范围只有约10-15m,超出就不存在了,存在于相邻的核子之间)和弱相互作用(强度只有强相互作用的10-12倍)。

宏观物体间只存在前两种相互作用。

宏观物体间只存在前两种相互作用。

二重力1、产生: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严格的说不等于地球的吸引力)说明:①地球表面附近的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②重力的施力物体就是地球.注意: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另一个分力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所需的向心力,在两极处重力等于万有引力。

由于重力远大于向心力,一般情况下近似认为重力等于万有引力。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单元知识点-相互作用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单元知识点-相互作用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单元知识点:相互作用第三章相互作用重力基本相互作用力和力的图示力定义: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单位:牛顿,简称牛(N)。

力的图示定义:可以用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

它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它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尾(或箭头)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所在的直线叫做力的作用线。

重力重力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公式:G=mg重力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重心定义:一个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的一点。

质量均匀分布的物体,常称均匀物体,中心的位置只跟物体的形状有关。

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中心的位置除了跟物体的形状有关,还跟物体内质量的分布有关。

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万有引力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弹力弹性形变和弹力形变定义: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

弹性形变:物体在形变后能恢复原状的形变。

弹力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的作用。

弹性限度:物体受到外力作用,在内部所产生的抵抗外力的相互作用力不超过某一极限值时,若外力作用停止,其形变可全部消失而恢复原状,这个极限值称为“弹性限度”。

产生弹力的物体是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

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指向形变物体恢复原状的方向。

几种弹力压力和支持力拉力胡克定律弹力的大小跟形变的大小有关系,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形变消失,弹力随之消失。

公式:F=kx k——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是牛顿每米(N/m)。

摩擦力摩擦力:连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所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

滚动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滚动时产生的摩擦。

静摩擦力定义:两个物体之间只有相对运动趋势,而没有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方向:沿着接触面,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静摩擦力的增大有个限度,最大值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刚刚开始运动时的拉力。

只要一个物体与另一物体间没有产生相对于运动,静摩擦力的大小就随着前者所受的力的增大而增大,并与这个力保持大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力的相互作用 第1讲 力 重力和弹力 摩擦力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1) 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是同时存在、同时消失的;力是相互的 (2) 力是矢量(什么叫矢量——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 (3)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 (4) 力的图示和示意图(5)力的分类:根据产生力的原因即根据力的性质命名有重力、弹力、分子力、电场力、磁场力等;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命名即效果力如拉力、压力、向心力、回复力等。

(提问:效果相同,性质一定相同吗?性质相同效果一定相同吗?大小方向相同的两个力效果一定相同吗?)(6) 力的效果:1、加速度或改变运动状态 2、形变(7) 力的拓展:1、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2、产生加速度 3、牛顿第二定律 4、牛顿第三定律二、常见的三种力 1重力(1) 产生: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2) 方向:竖直向下或垂直于水平面向下 (3) 大小:G=mg ,可用弹簧秤测量两极 引力 = 重力 (向心力为零)赤道 引力 = 重力 + 向心力 (方向相同)由两极到赤道重力加速度减小,由地面到高空重力加速度减小(4) 作用点:重力作用点是重心,是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

重心的测量方法:均匀规则几何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薄片物体重心用悬挂法;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2、弹力(1)产生: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并使之发生形变的另一物体产生的力的作用。

(2)产生条件:两物体接触;有弹性形变。

(3)方向: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具体情况有:轻绳的弹力方向是沿着绳收缩的方向;支持力或压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支撑或被压的物体;弹簧弹力方向与弹簧形变方向相反。

(4)大小:弹簧弹力大小F=kx (其它弹力由平衡条件或动力学规律求解)1、 K 是劲度系数,由弹簧本身的性质决定2、 X 是相对于原长的形变量3、 力与形变量成正比(5) 作用点:接触面或重心3、摩擦力(1)产生:相互接触的粗糙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相对运动趋势)的力; (2)产生条件:接触面粗糙;有正压力;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3)摩擦力种类: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1)产生: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有相对滑动趋势时产生的摩擦力。

(2)作用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趋势。

(3)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一定相反(**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可能相反、可能相同、还可能成其它任意夹角)(4)方向的判定:由静摩擦力方向跟接触面相切,跟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来判定;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来确定静摩擦力的方向;由动力学规律来确定静摩擦力的方向。

(5) 作用点滑动摩擦力(1)产生:两个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2)作用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

(3)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一定相反(**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可能相同;可能相反;也可能成其它任意夹角) (4)大小:f=μN (μ是动摩擦因数,只与接触面的材料有关,与接触面积无关)V = 2V = 3f = μmg f = μ(mg +ma)f = μmg cos θF 1 F 2F OF 1F 2F O(5) 作用点第2讲 力的合成和分解一、标量和矢量矢量:满足平行四边行定则(力、位移、速度、加速度、动量、冲量、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标量:不满足平行四边行定则(路程、时间、质量、体积、密度、功和功率、电势、能量、磁通量、振幅)1.矢量和标量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遵从不同的运算法则:标量用代数法;矢量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都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可简化成三角形定则)。

平行四边形定则实质上是一种等效替换的方法。

一个矢量(合矢量)的作用效果和另外几个矢量(分矢量)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就可以用这一个矢量代替那几个矢量,也可以用那几个矢量代替这一个矢量,而不改变原来的作用效果。

2.同一直线上矢量的合成可转为代数法,即规定某一方向为正方向。

与正方向相同的物理量用正号代入.相反的用负号代入,然后求代数和,最后结果的正、负体现了方向,但有些物理量虽也有正负之分,运算法则也一样.但不能认为是矢量,最后结果的正负也不表示方向如:功、重力势能、电势能、电势等。

二、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体现了用等效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合成与分解是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引人的一种方法.用合力来代替几个力时必须把合力与各分力脱钩,即考虑合力则不能考虑分力,同理在力的分解时只考虑分力而不能同时考虑合力。

1.力的合成(1)力的合成的本质就在于保证作用效果相同的前提下,用一个力的作用代替几个力的作用,这个力就是那几个力的“等效力”(合力)。

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是运用“等效”观点,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共点力的合成法则,它给出了寻求这种“等效代换”所遵循的规律。

(2)平行四边形定则可简化成三角形定则。

由三角形定则还可以得到一个有用的推论:如果n 个力首尾相接组成一个封闭多边形,则这n 个力的合力为零。

(3)共点的两个力合力的大小范围是|F 1-F 2| ≤ F 合≤ F 1+F 2 (4) 共点的三个力合力的最大值为三个力的大小之和,最小值可能为零。

2.力的分解(1)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力的分解相当于已知对角线求邻边。

(2)两个力的合力惟一确定,一个力的两个分力在无附加条件时,从理论上讲可分解为无数组分力,但在具体问题中,应根据力实际产生的效果来分解。

(3)几种有条件的力的分解①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求两个分力的大小时,有唯一解。

②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求另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时,有唯一解。

③已知两个分力的大小,求两个分力的方向时,其分解不惟一。

④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另一个分力的方向,求这个分力的方向和另一个分力的大小时,其分解方法可能惟一,也可能不惟一。

(4)用力的矢量三角形定则分析力最小值的规律:①当已知合力F 的大小、方向及一个分力F 1的方向时,另一个分力F 2取最小值的条件是两分力垂直。

如图所示,F 2的最小值为:F 2min =F sin α②当已知合力F 的方向及一个分力F 1的大小、方向时,另一个分力F 2取最小值的条件是:所求分力F 2与合力F 垂直,如图所示,F 2的最小值为:F 2min =F 1sin α③当已知合力F 的大小及一个分力F 1的大小时,另一个分力F 2取最小值的条件是:已知大小的分力F 1与合力F 同方向,F 2的最小值为|F -F 1|(5)正交分解法:把一个力分解成两个互相垂直的分力,这种分解方法称为正交分解法。

用正交分解法求合力的步骤:①首先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并确定正方向②把各个力向x 轴、y 轴上投影,但应注意的是:与确定的正方向相同的力为正,与确定的正方向相反的为负,这样,就用正、负号表示了被正交分解的力的分力的方向③求在x 轴上的各分力的代数和F x 合和在y 轴上的各分力的代数和F y 合④求合力的大小 22)()(合合y x F F F+=合力的方向:tan α=合合x y F F (α为合力F 与x 轴的夹角)第3讲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一、物体的受力分析1.明确研究对象在进行受力分析时,研究对象可以是某一个物体,也可以是保持相对静止的若干个物体。

在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时,灵活地选取研究对象可以使问题简洁地得到解决。

研究对象确定以后,只分析研究对象以外的物体施予研究对象的力(即研究对象所受的外力),而不分析研究对象施予外界的力。

2.按顺序找力先场力(重力、电场力、磁场力),后接触力;接触力中必须先弹力,后摩擦力(只有在有弹力的接触面之间才可能有摩擦力)。

3.只画性质力,不画效果力画受力图时,只能按力的性质分类画力,不能按作用效果(拉力、压力、向心力等)画力,否则将出现重复。

4.需要合成或分解时,必须画出相应的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二、物体的平衡物体的平衡有两种情况:一是质点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加速度为零;二是物体不转动或匀速转动(此时的物体不能看作质点)。

理解:对于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不要认为只有静止才是平衡状态,匀速直线运动也是物体的平衡状态.因此,静止的物体一定平衡,但平衡的物体不一定静止.还需注意,不要把速度为零和静止状态相混淆,静止状态是物体在一段时间内保持速度为零不变,其加速度为零,而物体速度为零可能是物体静止,也可能是物体做变速运动中的一个状态,加速度不为零。

由此可见,静止的物体速度一定为零,但速度为零的物体不一定静止.因此,静止的物体一定处于平衡状态,但速度为零的物体不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总之,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只要物体的加速度为零,它一定处于平衡状态,只要物体的加速度不为零,它一定处于非平衡状态三、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1.共点力——几个力作用于物体的同一点,或它们的作用线交于同一点(该点不一定在物体上),这几个力叫共点力。

2.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是合力为零,即F 合=0或F x 合=0,F y 合=0 3.判定定理物体在三个互不平行的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则这三个力必为共点力。

(表示这三个力的矢量首尾相接,恰能组成一个封闭三角形) 43N 23N )四、综合应用举例1.静平衡问题的分析方法【例3如图甲所示,一个半球形的碗放在桌面上,碗口水平,O 点为其球心,碗的内表面及碗口是光滑的。

一根细线跨在碗口上,线的两端分别系有质量为m 1和m 2的小球,当它们处于平衡状态时,质量为m 1的小球与O点的连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为α=60°。

两小球的质量比12m m 为AA .33 B .32C .23D .22 2.动态平衡类问题的分析方法【例4 重G 的光滑小球静止在固定斜面和竖直挡板之间。

若挡板逆时针缓慢转到水平位置,在该过程中,斜面和挡板对小球的弹力的大小F 1、F 2各如何变化?(F 1逐渐变小,F 2先变小后变大。

当F 2⊥F 1,即挡板与斜面垂直时,F 2最小)【例5如图7所示整个装置静止时,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30º。

AB 连线与OB 垂直。

若使带电小球A 的电量加倍,带电小球B 重新稳定时绳的拉力多大?【解析】AOB 与FBT ′围成的三角形相似,则有:AO/G =OB/T 。

说明系统处于不同的平衡状态时,拉力T 大小不变。

由球A 电量未加倍时这一特殊状态可以得到:T =G cos30º。

球A 电量加倍平衡后,绳的拉力仍是G cos30º。

F 1F 2G GF 2F 13.平衡中的临界、极值问题当某种物理现象(或物理状态)变为另一种物理现象(或另一物理状态)时的转折状态叫临界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