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的成书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王冰注解

黄帝内经王冰注解

黄帝内经王冰注解《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一部重要经典,王冰是其中的一位著名注解者。

以下是对王冰注解的简要介绍和分析:一、背景介绍《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是一部综合性的医学著作,主要讲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王冰,生卒年代不详,是唐代著名的医学家之一,他对《黄帝内经》进行了详细的注解,其注释被誉为“黄帝内经王冰注”。

二、注解特点王冰的注解在多个方面体现了他对医学的深刻理解和造诣。

详尽全面:王冰注解的《黄帝内经》内容非常详尽全面,他对原著进行了广泛的解释和阐述。

不仅对原著的每一段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解释,还对原著中提到的医学概念、病证、药物等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黄帝内经》的内涵。

重视病机分析:王冰注解的一大特点是重视病机分析。

他认为,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时,必须深入了解疾病的内在病因和病理机制,才能更好地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因此,他在注解中详细阐述了各种疾病的病机,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为精确的指导。

强调预防保健:在王冰的注解中,预防保健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他认为,医学的目标不仅仅是治疗疾病,更重要的是通过预防措施来保持人们的健康。

因此,他在注解中详细阐述了各种预防保健方法,如针灸、按摩、饮食调理等,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预防保健知识。

三、评价与启示王冰注解的《黄帝内经》在中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贡献如下:促进了《黄帝内经》的传承与发展:王冰注解的《黄帝内经》为后人提供了更为丰富和深入的医学知识,促进了这部经典的传承与发展。

他的注解被誉为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著作之一。

提供了珍贵的学术资料:王冰注解的《黄帝内经》不仅对原著进行了全面详细的解释,还结合了自己的学术见解和实践经验。

他的注解为后人提供了许多珍贵的学术资料,为中医理论的发展和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彰显了中医的哲学思维:王冰注解的《黄帝内经》注重对中医哲学的理解与应用,强调整体观念、阴阳五行理论等核心思想。

《内经》解证《黄帝内经》成书年代解析

《内经》解证《黄帝内经》成书年代解析

《内经》解证《黄帝内经》成书年代解析《内经》解证:对《黄帝内经》的解析与实证。

张维波: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研究员,博士,博导,学科带头人。

《黄帝内经》成书年代解析张维波1,高也陶2,李宏彦1摘要:《汉书·艺文志》记载了医经七家,其中的《黄帝内经》18卷并非今本《灵枢》和《素问》。

今本《灵枢》和《素问》构成的《黄帝内经》可能完成于东汉时期,蔡伦造纸术的发明和毫针制造技术的成熟是其形成的前提条件。

《黄帝内经》有2次大的集成,第1次有扁鹊、秦太医令等医家的参加,以战国时期的语言编著学术理论为主,奠定了该书的基本框架;第2次编簒是东汉朝廷的第2次校书活动(100-110),主要是文字整理和进一步的集成,将医经七家包括扁鹊医学等内容合成为《灵枢》《素问》,并增加了绪论性质的《九针十二原》篇的新内容。

关键词:黄帝内经;成书年代;造纸术;毫针;医经七家史学界对《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有各种观点,多数学者认为成书于西汉[1-3],也有学者认为《黄帝内经》的主体内容完成于战国末期 [4,5],还有学者认为《灵枢》和《素问》是在东汉的第2次皇家校书时才形成的[6-7]。

那么《黄帝内经》究竟形成于何时?到底是什么因素促成了它的诞生?作为中国医学理论的奠基著作,对其成书年代的判断和成书缘由的分析,是准确认识《黄帝内经》学术思想的重要途径。

《黄帝内经》在《灵枢》和《素问》形成之前的集成《黄帝内经》的书名首见于《汉书·艺文志》(以下简称《汉志》)。

《汉志》记载了医经七家,内有《黄帝内经》18卷。

晋代皇甫谧(215-282)首先提出《灵枢》和《素问》就是医经七家之一的《黄帝内经》,并成为后世的主流观点。

《灵枢》(《九卷》)、《素问》两书名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196),但书中并未说它们就是《黄帝内经》,而且随着《灵枢》和《素问》两书名的出现,医经七家的所有书目骤然消失,其与《汉志》的成书时间仅相隔一百余年,这是为什么?针对该疑问,俞世伟认为,《灵枢》和《素问》是东汉时期对医经七家的改篡而形成的[6]。

《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主要内容及学术特点

《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主要内容及学术特点

《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主要内容及学术特点《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本文将主要介绍《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主要内容及学术特点,以期更好地了解这一重要的中医理论体系。

一、《黄帝内经》的形成主要内容《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著作中的鼻祖之作,形成于战国末期至秦汉时期,由黄帝、岐伯等人的医学经验和智慧所汇编而成。

其主要内容包括两部分:《素问》和《灵枢》。

《素问》是《黄帝内经》的核心部分,共分为八十一篇。

全书以问答形式展开,涵盖了中医理论的方方面面,包括气血津液、经络脏腑、病因病机等内容。

其中,著名的篇章有《阴阳应象大论》、《五运六气大论》等。

《灵枢》是《黄帝内经》的补充部分,共计八十一篇。

该部分主要讨论了人体的结构与功能,包括经络、脏腑、脉搏等方面。

《灵枢》较《素问》更为精细,具有更深入的解析和阐述。

二、《黄帝内经》的学术特点1. 阴阳五行理论:《黄帝内经》注重阴阳五行的平衡观念,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疾病是阴阳失调、五行失衡所致。

通过调理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综合辨证论治:《黄帝内经》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病情及其表现,辨别病因,进而找到治疗方法。

它主张“治未病”的理念,即在疾病尚未发作时就通过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来预防疾病。

3. 望闻问切四诊法:《黄帝内经》重视四诊法,即望(观察患者的外貌、舌苔等)、闻(听取患者的言语、声音等)、问(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切(按摩患者脉搏)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诊断病情,以确定治疗方案。

4. 强调整体观念:《黄帝内经》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将天地自然与人体生命联系在一起,认为人体受自然界的影响,提倡适应自然环境,保持身心的平衡。

5. 注重个体差异:《黄帝内经》认为每个人的体质和疾病都有所不同,治疗方法应因人而异。

它提出了“因人而异”的个体化治疗观念,注重针对个体差异制定治疗方案。

结语:《黄帝内经》作为我国古代医学的重要典籍,其理论体系的形成主要内容及学术特点,具有深远的影响。

]《黄帝内经》是什么时候成书的?作者是谁?

]《黄帝内经》是什么时候成书的?作者是谁?

《黄帝内经》是什么时候成书的?作者是谁?《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基础理论著作,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被称为医之始祖,洋洋20万言,集中国古代医学经验之大成,开中医理论体系之先河,历来为医家所推崇,至今仍被列为学习研究中国古代医学必读的经典性着作。

但是,就是这样一部着名的古代医经,它的成书年代,却从古到今,众说不一。

考《黄帝内经》的书名,在现存的所有史书中,最早出现于《汉书.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

”今天我们看到的《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而《黄帝外经》则早已亡佚。

《汉书》是东汉班固所撰,但是班固在撰写《汉书。

艺文志》时,是以西汉末年刘散(?—公元23年)的《七略》为底本的。

西晋时的医家皇甫谧(公元215—282 年)在所着《针灸甲乙经。

自序》中写道:“按《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

”可见,在刘歆的《七略》中,肯定已经提到了《黄帝内经》。

由此推断,《黄帝内经》最迟在西汉末期,即公元前一世纪末已经成书问世。

这是《黄帝内经》成书的最后年限。

那么《黄帝内经》究竟成书于何时呢?会不会更早一些呢?历代学者对此一直有分歧。

有些学者认为:《黄帝内经》是黄帝时代(公元前26~前22世纪)的作品,如晋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

自序》中说:“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俞之徒,内考五藏之腑,外综经络血气色候,参之天地,验之人物,本性命,穷神极度,而针道生焉。

其论至妙,雷公受业传之。

”北宋时的高保衡、林亿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中说:“昔黄帝……坐于明堂之上,……乃与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于是雷公之伦,授业传之,而《内经》作矣。

”但是,黄帝、雷公都是传说中原始公社制末期的人物,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可能产生出像《黄帝内经》这样的科学着作。

中医教育思想史——《黄帝内经》神秘的经典

中医教育思想史——《黄帝内经》神秘的经典
(3)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三良”实际 上指的是我们神方面的东西。
四、中医学——心健康的标准
案列——骑驴的故事
五、《黄帝内经》的医学教育思想
1、传后世济群生 —— 论医学教育的目的 医学教育的直接目的在于医学知识的传承
医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造福百姓,利济群生
五、《黄帝内经》的医学教育思想
2、上工、圣人、天下师—论人才目标
多知多能 上工知“道” 心怀“慈悯” 神必清,诊必审 为天下师
五、《黄帝内经》的医学教育思想
2、运用多学科来研究医学,构建天地人“三 才”的医学模式
3、独特的医学发明,创建了世界所特有的疾 病诊疗体系。
四、《黄帝内经》的核心思想
《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 大经典著作之一。分为《素问》和《灵枢》两 个部分。
"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病因学说"、 "养生学说"、"药物治疗学说"、"经络治疗学 说"等学说。
二、中医理论的象思维
所以现代西医也认识到未来医学发展的趋势, 可能更加重视我们的个体化治疗、更加重视我 们的心理因素、更加重视预防、更加重视环境 因素。而这些东西我们中医有其独特的理解。 因此,也有人认为中医学代表了未来医学发展 的趋势,现在人多人都在提“精准医学”、“ 精准治疗”。什么叫“精准治疗”根据个体的 情况去实事求是的治疗,就是中医学的辩证论 治。
也有人叫“藏象理论”。包括藏象和经络两个 部分,包含有病因、发病、病理、传变这些都 属于病机。二是讲医学的基础。医学的基础是 什么?哲学、天文历法、地理气象、数学、社 会学等,也就是说《黄帝内经》产生的时代其 他学科都作为医学的基础而存在的。哲学是医 学的重要基础。

《黄帝内经》全文简介

《黄帝内经》全文简介
“藏府经络说”是关于人体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基本理论。藏府包括:(1)五藏,肝、心、脾、肺、肾;(2)六府,胆、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经络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十二经筋。
《内经》认为“心主身之血脉”,气血“总流于肺”,血依赖气而运行,气血病变互有影响。《内经》对人体的体循环和肺循环作了较为正确的论述。它比公元2世纪罗马医学的血液如潮汐的说法,要先进得多。
《黄帝内经》全简介
《黄帝内经
》,成书约在秦汉时期,即公元前2世纪左右。
中医学是世界医学宝库中的瑰宝,越来越引起西方医学界的重视和兴趣。中医从人的整体着眼,辨证施治,常常能够治愈被西医宣判为不治之症的疾病。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理论着作。它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宏大基础。
此外,《内经》介绍了内服、外治、针灸、按摩、导引等多种疗法,对腹腔穿刺术治疗腹水病作了详细记载。《内经》还叙述了伤寒、咳嗽、气喘、腹泻、糖尿病、精神病、麻风病、黄胆型肝炎、肾炎、肿瘤、各种出血性病症以及妇科、五官科等病症,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内经》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早期成就,对后世医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和理论知识,阐述了人体的内脏部位和血脉循行情况,提出了病理学说,介绍了三百一十种病症和汤液、针灸、接摩等治疗方法,为我国医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内经》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最主要的理论是阴阳说和藏府经络说。
阴阳是中医基本理论和思想方法。《内经》提出“和于阴阳,调于四时”,“提挈天地,把握阴阳”的中医生理和病理、临床和治疗的总纲。它强调整体和局部的辩证关系,强调预防为主,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内经》提倡早期治疗,“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指出“治病必求于本”的思想。这些医疗原则在今天仍在施行着。

《黄帝内经》: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

《黄帝内经》: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

《黄帝内经》: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引言《黄帝内经》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理论的基石。

其内容涵盖了中医的基础理论、诊断方法、治疗原则等方面,是理解中医思想体系的关键文本。

本文将探讨《黄帝内经》的历史背景、核心理论与实践意义,以及它对中医发展和现代医学的影响。

一、《黄帝内经》的历史背景《黄帝内经》成书于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之间,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文献。

它以对话形式呈现,主要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其中《素问》主要探讨医学理论和疾病的预防,《灵枢》则集中于针灸治疗和经络理论。

《黄帝内经》的形成与中国古代哲学和医学思想的演变密切相关。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医学从经验医学向理论化、系统化阶段的过渡。

《黄帝内经》被认为是在黄帝时期由医家和学者共同编纂而成,书中用“黄帝问,岐伯答”的形式探讨医学问题,体现了古代医学家对健康、疾病和治疗的深刻理解。

二、《黄帝内经》的核心理论1.阴阳五行学说《黄帝内经》的核心理论之一是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万物都存在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人体的健康也受到阴阳平衡的影响。

书中记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这句话强调了阴阳平衡对维持健康的重要性。

五行学说将人体的脏腑与自然界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相对应,认为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直接影响人的健康。

例如,肝属木,心属火,肾属水,五行的和谐与平衡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理论依据。

1.气血理论气血理论是《黄帝内经》中的另一重要理论。

气被认为是推动生命活动的基本力量,而血则是营养身体和滋养组织的物质基础。

书中指出:“气者,生命之根本;血者,营养之基。

”气与血的正常运行对于维持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如果气血失调,容易导致各种疾病。

因此,中医治疗往往通过调节气血来恢复健康。

1.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黄帝内经》对中医的重要贡献之一。

经络被视为连接身体各部分的通道,气血通过经络运行,维持全身的功能和健康。

书中写道:“经络者,藏于体内,布于皮肤,营气血而行于五脏。

黄帝内经简介

黄帝内经简介

黄帝内经简介 医经著作简称《内经 》。

以黄帝、岐伯等问答的形式写成。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部系统性的理论医 著,成书约在战国时期。

原书十八卷,即《素问》和《针经》(唐以后的传本改 称《灵枢》)各九卷。

《内经》具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举凡人与自然、摄生、防病、生理、脏 腑、经络、病证、诊断治疗、中药、方剂、针刺灸熨、导引、按挢,以及五运六 气等等学说莫不赅备,堪称中医理论的渊源,历代医家均将其奉圭臬。

除医学理 论外,又广泛涉及到天文、地理、气象、物候、历算、哲学等许方面,因此有人 把它说成我国先秦时代的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继承了“气一元论的哲学思想,其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发 展并丰富了《内经》以的古代哲学。

《黄帝内经》,流传甚广,传本也较多,其中以《素问》、《九卷》两传本 系统最具代表性。

公元六世纪,全元起对《素问》进行了全面注释。

但由于第七 卷早佚,全氏也只注了八卷。

唐宝兴元年(公元 762 年)启玄子王冰对 《素问》 重新加以编次, 加上量注语, 并根据其先师张公所藏的秘本等补入七篇, 作为亡佚的第七卷内容。

由于王冰所 加的注文甚多,于是《素问》由原来的九卷,扩充到二十四卷。

从此《素问》一书流布日广。

北宋政府设立校正医书局,林亿等对王冰所注 的《黄帝内经素问》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校勘注释,遂称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 问》,又称“新校正本《素问》。

成为后世研究,注释《素问》的主要版本。

《九卷》一书传到公元 6 世纪前后,出现了《针经》、《九墟》、《九灵》 和《灵枢》等多书名的传本,但后来均已失传。

南宋绍兴乙亥(1135 年)史崧氏 将家藏《灵枢》九卷重新校订,也扩为二十四卷,予以刊行。

从此《灵枢》成了 《九卷》 的唯一勘本。

其后尽管出现过十二卷本等各种刊本, 但皆以此为据。

《黄 帝太素》是流传下来的另一种《内经》古传本。

隋·杨上善对《黄帝太素》又进 行了整理和注释,命名为《黄帝内经太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解读*1
第一章《黄帝内经》的成书与流传
第一节《内经》的成书
一、《内经》的成书年代及作者
1、成书于黄帝时期,多为医家主张。

非大圣上智,孰能知之?大哉《黄帝内经》十八卷,《针经》三卷,最出远古。

崇古假托。

大多出自直觉。

2、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或称周秦之间,文史者居多。

程颢:“观《素问》为真黄帝之书,则恐未可。

黄帝亦治天下,岂终日做明堂,但与岐伯论医药针灸耶?此周秦之间,医者依托而取重耳”。

从内容、笔法、文字做初步论证,但论据偏少。

3、认为《内经》成编于西汉者,多为现代学者。

从学术思想、社会背景、科学技术水平、考古新发现等论据得出汇编于西汉。

(1)《黄帝内经》材料来源和汇编成书是两回事。

就材料来源而言非一时一人之作。

(2)《黄帝内经》之名最早见于《七略》,现存文献中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

《汉书·艺文志》作者班固根据《七略》“删其要,以备篇籍”而成。

《七略》是西汉末刘向、刘歆父子撰写的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其中分工校方剂类(医药)书籍的是朝廷侍医李柱国。

因此可以推断,李柱国校对医书的时间为《内经》成书的下限。

相关题目:《黄帝内经》这一书名最早见于(B)
A、《史记·扁鹊传》
B、《七略》
C、王叔和《脉经》
D、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E、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
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黄帝内经》的是(A)
A、班固的《汉书·艺文志》
B、刘歆的《七略》
C、司马迁的《史记》
D、《后汉书》
E、《吕氏春秋》
《七略》是我国第一部(C)
A、目录学书籍
B、医学词典
C、图书分类目录
D、医学经典
E、经方(3)《史记》为《内经》成书的上限。

(4)考古证据:马王堆出土文物
《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五十二病方》等,较《内经》内容相似而较为古朴。

从书本知识逐渐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趋势可以判定《内经》应成书于墓主人下葬之后
(5)其它论据:
阴阳五行学说的合流、金属细针要求的材质等
二、《内经》书名的含义
1、经字:《说文》“经,织也。

”即布帛的织线(纵线)为“经”的本义。

陆德明《经典释义》解释为“常也,法也,径也”即规范
2、内字:丹波元胤《医籍考》:“内外,犹《易》内外卦,及《春秋》内外传,《庄子》内外篇,《韩非子》内外储说,以次第名焉者,不必有深意。


3、《素问》:
全元起:“素者,本也。

问者,黄帝问岐伯也。


主流观点:林艺等《新校正》“按《乾凿度》云:‘夫有形生于无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素。

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

’气形质具,而疴瘵由是萌生,故黄
帝问此。

太素,质之始也。

《素问》之名义或由此。

”太易、太初、太始、太素为古人探讨天地形成所分的四个阶段。

《素问》从天地宇宙的宏观出发,运用精气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解释和论证天人关系和人生命活动规律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有陈源问本之意,可谓名实相符。

4、《灵枢》
马莳认为枢为门户,灵为至圣至元之称
张介宾认为神灵之枢要谓之灵枢
主流观点:丹波元胤:“今考《道藏》中,有《玉枢》、《神枢》、《灵枢》等之经,而又收入是经,则《灵枢》之称,意出于羽流者欤!”羽流者指道士,指道号为玄冰子的王冰。

配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