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的成书

《黄帝内经》的成书
《黄帝内经》的成书

《黄帝内经》解读*1

第一章《黄帝内经》的成书与流传

第一节《内经》的成书

一、《内经》的成书年代及作者

1、成书于黄帝时期,多为医家主张。

非大圣上智,孰能知之?大哉《黄帝内经》十八卷,《针经》三卷,最出远古。崇古假托。大多出自直觉。

2、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或称周秦之间,文史者居多。

程颢:“观《素问》为真黄帝之书,则恐未可。黄帝亦治天下,岂终日做明堂,但与岐伯论医药针灸耶?此周秦之间,医者依托而取重耳”。从内容、笔法、文字做初步论证,但论据偏少。

3、认为《内经》成编于西汉者,多为现代学者。从学术思想、社会背景、科学技术水平、考古新发现等论据得出汇编于西汉。

(1)《黄帝内经》材料来源和汇编成书是两回事。就材料来源而言非一时一人之作。

(2)《黄帝内经》之名最早见于《七略》,现存文献中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

《汉书·艺文志》作者班固根据《七略》“删其要,以备篇籍”而成。《七略》是西汉末刘向、刘歆父子撰写的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其中分工校方剂类(医药)书籍的是朝廷侍医李柱国。

因此可以推断,李柱国校对医书的时间为《内经》成书的下限。

相关题目:《黄帝内经》这一书名最早见于(B)

A、《史记·扁鹊传》

B、《七略》

C、王叔和《脉经》

D、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E、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

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黄帝内经》的是(A)

A、班固的《汉书·艺文志》

B、刘歆的《七略》

C、司马迁的《史记》

D、《后汉书》

E、《吕氏春秋》

《七略》是我国第一部(C)

A、目录学书籍

B、医学词典

C、图书分类目录

D、医学经典

E、经方(3)《史记》为《内经》成书的上限。

(4)考古证据:马王堆出土文物

《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五十二病方》等,较《内经》内容相似而较为古朴。从书本知识逐渐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趋势可以判定《内经》应成书于墓主人下葬之后

(5)其它论据:

阴阳五行学说的合流、金属细针要求的材质等

二、《内经》书名的含义

1、经字:《说文》“经,织也。”即布帛的织线(纵线)为“经”的本义。陆德明《经典释义》解释为“常也,法也,径也”即规范

2、内字:丹波元胤《医籍考》:“内外,犹《易》内外卦,及《春秋》内外传,《庄子》内外篇,《韩非子》内外储说,以次第名焉者,不必有深意。”

3、《素问》:

全元起:“素者,本也。问者,黄帝问岐伯也。”

主流观点:林艺等《新校正》“按《乾凿度》云:‘夫有形生于无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疴瘵由是萌生,故黄

帝问此。太素,质之始也。《素问》之名义或由此。”太易、太初、太始、太素为古人探讨天地形成所分的四个阶段。《素问》从天地宇宙的宏观出发,运用精气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解释和论证天人关系和人生命活动规律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有陈源问本之意,可谓名实相符。

4、《灵枢》

马莳认为枢为门户,灵为至圣至元之称

张介宾认为神灵之枢要谓之灵枢

主流观点:丹波元胤:“今考《道藏》中,有《玉枢》、《神枢》、《灵枢》等之经,而又收入是经,则《灵枢》之称,意出于羽流者欤!”羽流者指道士,指道号为玄冰子的王冰。

配图: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