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丘与友期》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陈太丘与友期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陈太丘与友期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陈太丘与友期导学案第1篇】教学三维目标1.积累重点实词的解释。
2.通过注释,读懂浅显的文言文。
3.理解言简意赅的文章里,蕴含着的丰富的人文内涵,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难点重点:正确理解、翻译、背诵课文,揣摩人物个性化的言行、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感受古代儿童的聪慧机智和良好的家庭教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孔融让梨的故事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是非常熟悉的。
这个故事中的孔融留给我们最深的印象就是很懂事,四岁的他就已经知道人与人交往要学会谦让,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他的家乡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一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和他交个朋友。
(二)初读课文1.作者简介刘义庆(403~444)南朝宋著名文学家,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宗室,武帝时袭封临川王。
官至兖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
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喜纳文士,其撰笔记小说集《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
记叙汉末至东晋士族阶层人物的言谈轶事,生动形象地反映出当时士族的生活方式与精神面貌。
语言精炼、生动传神,对后世小说影响极大。
其中“周处除三害”、“望梅止渴”、“击鼓骂曹”等故事,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新亭对泣”、“子猷献戴”等也成为后世诗文常用的典故。
梁刘孝标作注,旁征博引,为后人所重。
另有《幽明录》,今佚。
鲁迅《古小说钩沉》辑其佚文200余条,皆记诡异之事。
2.背景链接《陈太丘与友期》这一章出自刘义庆编写的《世说新语》,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同时赞扬了陈元方维护父亲尊严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
(三)精读(一) 诗歌朗读1.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交流点拨】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4篇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4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美丽的小编为家人们分享的《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4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古人的生活。
2、学习元方,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学习重点:1、体会思想感情。
2、积累文言词语。
教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时一、新课导言:在南北朝时期,志轶小说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其中有一部作品被鲁迅先生称为“名士的教科书”,同学们知道是哪一部作品吗?(明确:《世说新语》)。
它里面记载了我国古代许多名士的言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其中的一位小名士,与他做一次真诚的对话。
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一起学习《陈太丘与友期》。
二、板书课题,明确学习重点。
投:1、体会思想感情。
2、积累文言词语三、整体感知课文:课前预习了吗?1、老师找一个同学来给大家读一遍课文,请大家注意两点①字的读音、②句子的节奏。
哪一位同学来为大家读一遍课文?找生读课文。
2、师:有没有读错的?你认为他读的怎么样?找生评价,并追问你能为大家读一遍吗?生再读课文。
3、下面,请大家自由的大声的美美的把课文读上一遍。
四、疏通文意,初步理解读懂了吗?能理解吗?下面,就请同学们四人一组,一人一句,结合注释,疏通全文。
有弄不懂的字、词、句,小组内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全班解决。
小组内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吗?生质疑问难,班级内讨论解决疑难,老师稍作点拨。
师:那,同学们,你们认为,我们应该掌握哪些重点的文言词语呢?生发言,逐步明确,并着重强调:“期”、“引”“顾”等字词的意思,并就“顾”的意思进一步的深化,以期与现代汉语建立联系,增强理解与积累。
师:“顾”的解释是回头看,就“看”这一点说,现在有些成语中是不是还有这个意思?你能举个例子吗?生拓展,进一步的巩固理解。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陈太丘与友期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陈太丘与友期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陈太丘与友期导学案第1篇】【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基础知识精讲】一、背景材料刘义庆(403~444),南朝宋彭城(现在江苏徐州)人,文学家。
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
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原有集,已佚。
《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本文选自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
《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二、课文剖析1、写法精讲这两个故事都是写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
《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
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韫表现出了咏雪之才。
《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
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展开的,你学习起来会很容易的。
2、重点精讲(1)《咏雪》这一则被编入书中“言语”一门,文章只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客观地写出,未加任何评论,但作者的意图是明显的,谁的“语言”好,谁的不好,可一望而知。
这正是本书叙事的优点。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文章第一句交代咏雪的背景。
短短的十五个字,涵盖的内容相当多。
东晋的谢氏家族是个赫赫有名的诗礼簪缨之家,为首的是谢太傅即谢安。
在这样的家族里,遇到雪天无法外出,才有“讲论文义”的雅兴。
召集人兼主讲人自然是谢安,听众是“儿女”们。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都说到了。
接着写主要事件咏雪。
其实是主讲人出题考听众。
主讲人何以有此雅兴?原来是天气发生了变化:“俄而雪骤”,早先也有雪,但不大,而此刻变成了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
第8课《_世说新语_二则:陈太丘与友期行》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基于新课标语文任务群下的《陈太丘与友期行》导学案——品读《方正》明礼诚信,传承中华优秀美德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初步感知古今汉语区别的差异;通过朗读培养文言语感。
2.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欣赏古代少年的方正,拉进与古人的心理距离。
3.了解“谦辞”和“敬辞”的概念,注意积累具有文言色彩的谦辞与敬辞,在言语交际中的恰当使用,增强文化底蕴。
4.依据课标,构建课前---课中----课后语文学习任务,提升学生文言素养。
学习重点1.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用词上的不同,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2.结合故事理解古人所说的“方正”的含义,把握陈元方这一人物的特点。
3.“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你认为元方这样做是否失礼。
通过辩论的形式开展学生活动。
课前自主学习任务清单1.字音尊君在(不) A.fǔ B.bù C.fǒu2.文学、文化常识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小说集是《陈太丘与友期行》出⼈《世说新语》的篇。
3.文言文实词虚词解释(1)陈太丘与友期行(2)过中不⼈,太丘舍去(3)君与家君期⼈中(4)元方⼈门不顾(5)去后乃⼈(6)则是⼈信(7)下车引之(8)尊君在不(9)相委而去4.翻译句子(1)⼈中不⼈,则是⼈信;对⼈骂父,则是⼈礼。
(2)友⼈惭,下车引之。
5.课前收集积累有关诚信的名言或故事课堂导学过程课前自主学习任务知识清单反馈情境导入——观看诚信视频一、“读”——读课文,通文意。
(基础性任务)(一)整体感知任务要求: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停顿,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二)根据漫画复述故事任务要求:结合课前自主学习任务清单以及课中漫画呈现,复述故事。
交代清楚起因、经过、结果等。
(三)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特点。
任务要求:1.角色:旁白、元方、友人2.全班从现有的小组当中推选2组上台表演。
(如没有学习小组,自行组队)3.其余同学根据分角色演读量化评分表,进行打分。
七年级陈太丘与友期导学案

七年级陈太丘与友期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陈太丘与友期》。
2、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积累文言词汇。
3、学习通过人物语言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4、领悟文章所传达的做人要讲诚信、有礼貌的道理。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如“期”“舍”“去”“乃”“尊君”“家君”等。
(2)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人物形象。
2、难点(1)感受古代文化中对于诚信和礼仪的重视,并思考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2)学习通过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三、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章的韵律和节奏,理解文意。
2、自主学习法: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解决字词问题。
3、合作探究法:小组合作,探讨文章的主题、人物形象和写作手法。
四、知识链接1、《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轶事。
该书语言简练,生动传神,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2、文言文常识(1)文言实词:实词是指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语。
常见的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2)文言虚词: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在句子中不能充当主要成分,只起语法作用。
常见的文言虚词有“之”“乎”“者”“也”“矣”“焉”等。
五、学习过程(一)预习导航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结合注释,初步理解文章大意,标注出不理解的字词。
(二)课堂学习1、导入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与朋友约定时间见面,如果朋友迟到了,你会怎么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约定的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
2、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和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3、疏通文意(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疏通文意,圈画出不懂的字词。
(2)小组交流,互相解决疑难问题。
(3)全班交流,教师答疑解惑。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陈太丘与友期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陈太丘与友期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陈太丘与友期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①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②过程与方法:自主与合作、讨论与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陈元方的故事,学习他的智慧、明理和方正的性格。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初学文言文,方法指导很重要;据谷老师介绍,梅林学校七(2)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较高。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积累文言词汇,读懂文章,并且能够形成自己的理解和领悟。
难点:对文言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对课外文言文的理解和把握。
教学设计: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预备:课前三分钟,自学也轻松。
教师出示两个自学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
(1、《世说新语》2、古代常见的敬辞与谦辞)二、正课:1、读文章,熟悉教材。
朗读课文,要求读出声音。
可以连续读两遍;自读自说课文,要求读出意思。
解决重点词语的理解。
(PPT展示:期行、舍去、尊君在不、相委而去、引与入门不顾)2、看图说话,理解教材。
要求用文中的语句来回答具体探究步骤:(探究问题,穿插字词句积累)第一步:识人物(教师板书友人、元方)第二步:看友人(“非人哉”的意思?骂谁?为什么要骂陈太丘?责任在谁?由此你能看出这个友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板书明确:无信、无礼)第三步:看元方(元方在干什么?面对父亲友人的责骂,他是如何回答的?由此你能看出这个元方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孩?)(板书明确:聪慧、明理、勇敢)第四步:看结局(听了元方的反驳,友人在语言和动作上有什么反应?表明了他的另外一个什么样的形象?)(面对友人的道歉,元方反应如何?他这样做对不对?)(补充板书:友人知错能改、元方方正)3、再读课文,大声朗读,要求:读出理解,读出人物,读出领悟。
讨论:从文中故事或文中人物中,你能得到哪些领悟?示例: A、做人要讲信用B、与人交往要讲礼貌C、知错就改善莫大焉D、做一个勇敢镇静的人E、为人性格当有方正之气三、课堂读书小结读一篇文言文,自当有一份文人的激情与洒脱,更应该有当代少年的快乐与睿智。
《陈太丘与友期》导学案(第一课时)

《陈太丘与友期》导学案(第一课时)课型:讲读课执行时间: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主备人:陈英小组:_____________学生姓名:__________教师、学生活动【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的美德。
【学习重点、难点】1、能准确识别并翻译文中的省略句。
2、学习古代少年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一、引入二、自主学习。
1、解释下列词语意思期行:期日中:舍去:乃至:尊君在不:相委而去:下车引之:入门不顾:2、划分下列句子节奏。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待君∕久∕不至,已去。
(3)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4)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5)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翻译下列句子(1)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待君久不至,已去。
(3)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4)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5)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三、合作探究1、《陈太丘与友期》叙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你认为文中三个人物谁是主要人物?文章第一句话能否省略?文章叙写了元方父亲的友人失约来迟反而对着元方骂他的父亲,后被元方反驳斥责的故事。
主人公:元方。
文章第一句话不能省略,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为故事的发展做了铺垫。
2、对文章的主要人物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你认为友人与元方各是什么样的人?语言描写。
友人:暴躁易怒、无信无礼、知错就改。
元方:聪明伶俐、懂礼识仪、率真。
3、元方抓住了友人的哪两点进行了斥责?就故事本身,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无信、无礼)故事告诉我们要诚信做人、以礼待人。
4、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元方“入门不顾”是否礼?说说你的看法。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优秀8篇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优秀8篇陈太丘与友期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二、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理解“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
三、教学方法:朗读、学生自主交流,合作探讨。
四、教学过程:一。
设置情境,激情导入:上个星期,我和一个朋友约好早晨8点出发爬山,可时间到了,他还没来,我该怎么办呢?谁来帮我出出主意?古代有一个叫陈太丘的人也遇到了这样的情况,他是怎么做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陈太丘与友期》。
板书课题:陈太丘与友期二、检查学生预习课文到底讲了什么内容?预习时看懂了吗?请一生复述课文内容,其他同学仔细听,若有出入,等这个同学讲完后指出。
三、朗读课文,疏通词句。
1、边朗读,边口译全文。
要求:先自由读,易于品味、揣摩(1)联系前几篇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借助下面注释,运用手头的古汉语字典,可运用加字法、换字法;同时,把原文省略的的成分补充上去。
(2)自己无法解决的,前后桌可以相互探讨。
(3)还是无法解决的,圈出来,等会儿集体交流、探讨。
2、疑难字词交流。
补充: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3、请一生口译全文。
其他同学仔细听,用铅笔画出自己认为有问题的地方,等会儿交流讨论。
4、自由朗读全文,看是否还有词句上的疑问。
同时根据对句意的理解处理朗读节奏。
5、集体朗读。
6、分角色朗读。
(注意二人前后语气的变化)四、课堂讨论:1、文中的三个人物——陈太丘,友人和元方,我们该如何评价他们?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1)陈太丘:“太丘舍去”——对不守信的人不能姑息,让他记住教训,承担后果(2)友人:“去后乃至”“尊君在不?”“怒”、“非人哉!”“惭,下车引之”——无信无礼,缺乏修养,然知错能改(3)元方:“(家君)待君久不至”“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入门不顾”(对不守信的人不能姑息,让他记住教训,承担后果)——守信识礼,(聪明机灵)2、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太丘与友期》导学案(一)自主学习
1.
诵读课文,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期行
太丘舍去
尊君在不
友人惭
2.
借助工具书或文下注释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
1
)太丘舍去
(2
)与人期行
(3
)相委而去
(4
)下车引之
5
)入门不顾
(6
)尊君
(7
)家君
(8
)君
3.
从课文中找出古今异义字,并写出其古义和今义。
(不少于四个)
4.
搜集关于诚
信的名言,并把它写在下面。
[
来源
:Z*xx*k]
(二)交流学习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
你认为元方的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3.
这个小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结合自身实际反思日常行为有无做到诚信?
4.
交流关于诚信的名言
四、展示提升
1.
男女生抢答形式检查重点词语的预习情况;
2.
学生交流总结文中古今异义的词语;
3.
交流自主学习部分。
五、达标测评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去后乃至
太丘舍去
入门不顾
与友期行
相委而去
下车引之
2
、加点词语古今意义一
致的一项是()
A
.赏赐百千强
B
.则是无信C
.相委而去D
.下车引之
3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
尊君在不”
的“
不”
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著我旧时裳
B.
学而不思则罔
C.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D.
下车引之
4
、阅读短文回答问
题
陆少保卖宅
陆少保,字元方,曾于东都卖一
小宅。
家人将受直
矣,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日: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
买者闻之,遽辞
不买。
子侄以为言
,元方日:
不尔
,是欺之也。
选自《宋学士文集》)
【注释】:
直:通
值”
,价钱。
遽辞:立即推却。
遽,急促。
以为言:就此说了埋怨的话。
不尔:不这样。
1
、翻译划线的句子
2
卖宅”
一事反映陆少保有什么样的品质?
六、课后反思:
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内涵,正所谓: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处处系生活,我们应该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思维,鼓励学生换角度多方面去探究,去追寻与众不同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
学生的答案角度不同,可能是幼稚的、片面的,但这是他们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智慧力量探究到的不同结果。
在讨论的过程中,不能一锤定音,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只要言之有理,我们教师都应予以肯定。
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知识的学习及积累过程,让学生在读中获得,在学中体验、感悟、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