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灌云县第一中学高二语文《清平乐》教案苏科版
高中语文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选修)清平乐(春归何处)全套教案模板范文

高中语文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选修)清平乐(春归何处)
全套教案模板范文
【比赛获奖教案】
1教学目标
1、理解黄庭坚在词作中流露出的惜春、恋春却不伤春的思想感情。
2、鉴赏这首词曲折新颖的结构、清奇的风格。
3、背诵这首词
2学情分析
这是一首悼春词。
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并为江西诗派开山大师。
后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
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3重点难点
1、理解黄庭坚在词作中流露出的惜春、恋春却不伤春的思想感情。
2、鉴赏这首词曲折新颖的结构、清奇的风格。
3、背诵这首词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清平乐》
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江西籍的词人也群星璀璨,名家辈出。
如晏殊、欧阳修、王安石、晏幾道、俞国宝、陈郁、王安礼、王安国、谢逸、赵长卿、杨泽民、姜夔、刘过、刘辰翁、文天祥等等,一直贯穿宋词的发展。
黄庭坚是宋代著名的江西诗派领袖。
2【讲授】清平乐
1、作者简介:。
江苏省连云港灌云县第一中学高二语文《清平乐》课件 苏科版

学.科.网
11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此词赋予抽象的春以具体的人 的特征。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 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象失去了亲人似的。这样通过 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 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 以强烈的感染。
12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此词高妙处,在于它用曲笔 渲染,跌宕起伏,饶有变化。 故先是一转,希望有人知道 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与 她同住。这种奇想,表现出 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 求。
13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下片再转。词人从幻想中回 到现实世界里来,察觉到无 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 可能被唤回来。但词人仍存 一线希望,希望黄鹂能知道 春天的踪迹。这样,词人又 跌入幻觉的艺术境界里去了。
学.科.网
19
词的特色: A平淡朴实 ,委婉含蓄。 B构思新奇巧妙。 C多转折过蔷薇。
写黄鹂不住地啼叫着。它宛转的啼 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但词人从 中仍得不到解答,心头的寂寞感更 加重了。只见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 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 词人才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天确 乎是回不来了。
15
此词为表现惜春、恋春情怀的佳作。 作者在近乎口语的质朴语言中,寄寓 了深重的感情。全词的构思十分精妙: 作者不知春归何处,一心要向别人请 教;无人能知时,又向鸟儿请教。问 人人无语,问鸟鸟百啭,似乎大有希 望,然而词人自己又无法理解,这比 有问无答更可叹。最后,鸟儿连“话” 都不“说”,翻身飞走。在这番妙趣 横生的抒写中,作者的惜春之情跃然 纸上,呼之欲出。
学.科.网
3
苏 轼 书 法 作 品
清平乐(春归何处)-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清平乐(春归何处)-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课程背景课程名称: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年级:高中课时数:1课程时长:45分钟教学目标1.理解诗人在创作中的用意和表达方法;2.理解《清平乐(春归何处)》的创作背景和及其意义;3.精读《清平乐(春归何处)》一首,领会词牌特色;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其鉴赏唐诗宋词的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部分:导入(5分钟)1.教师出示唐代画家韩滉的《春景图》;2.教师让学生想象一个春天的清晨,描述自己眼前的情景。
第二部分:学习诗词(25分钟)1.教师播放明清元曲《清平乐》,让学生感受古曲的氛围;2.教师分析词牌《清平乐(春归何处)》的来源和特点;3.教师放映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语音视频解读,引出《清平乐(春归何处)》;4.教师精读《清平乐(春归何处)》,分析其意义和用词的特点;5.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交流,分享自己的理解。
第三部分:课后拓展(15分钟)教师让学生自行阅读唐诗宋词选辑,挑选自己喜欢的一首,并进行朗诵或背诵。
教学方法1.听力教学法:播放《清平乐》古曲和唐诗朗读语音视频,让学生感知诗词的情感蕴含;2.阅读指导法: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注重用词、韵脚、意象等方面的注意点;3.讨论交流法:通过课堂组织讨论、文学交流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包括听课积极性、阅读反思能力、文学鉴赏能力等方面;2.作业完成情况:要求学生完成课堂作业和小组活动,并用书面方式记录学习心得和体会;3.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文学知识和技能的测试,检验学生对文学鉴赏的掌握程度。
教学资料1.《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2.课件:韩滉《春景图》,唐诗朗诵语音视频,宋词选读;3.活动表格:小组文学交流记录表。
总结本节课通过《清平乐(春归何处)》一首词的精读,帮助学生理解其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鉴赏文学的能力。
同时,本课也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交流,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清平乐》教案

《清平乐》教案《清平乐》教案《清平乐》教案1【教学目标】1.自学生字,了解“吴音”,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插图读懂课文,描绘村居画面。
运用朗读、想象感受词的意境,体会安宁美好乡村生活。
3.激发学生学习、积累古诗词的兴趣,弘扬传统文化。
【教学实录】一、对诗热身,导入新课师:课前,我们已经见过面了。
老师从北方哈尔滨来到江南金太仓,这里的春天真是太美了,大街上到处盛开着樱花。
我国古代诗词中就有许多描写江南风光和春景的诗句,你知道哪些?谁能背上几句?生:“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师:这是白居易的《忆江南》,这首词还有两节: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词中的“吴宫”指的就是苏州。
生:“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师:这是唐朝诗人杜牧的《江南春绝句》。
真了不起,看来同学们很喜欢积累古诗词。
这节课,我们再学一首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上课!二、释题,猜想“居”意师:请大家看老师写课题(板书:清平乐·村居)谁愿意读一读?(指名读)师:读得真好,在这里“乐”读“yuè”。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师:“清平乐”是词牌名,而“村居”是词的题目。
这个“居”在古代金文里是这样写的。
(出示“居”象形字)看着这两个象形字,你能想到什么?生:我能想到一个人住在房子里。
师:你的想象真丰富,人有了房子住,有了立足之地就是“居”。
瞧,汉字多有魅力!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看字形就能明白意思。
那么,“村居”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呢?三、初读,知晓词意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读不懂的词标注出来,同桌互相交流。
(出示全文)生:自由读《清平乐·村居》。
师:谁愿意读这首词?(指名读)师: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生:读得流利,比较有感情。
《清平乐(春归何处)》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清平乐(春归何处)》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并背诵《清平乐(春归何处)》这首诗。
1.1.2 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自然景物的描绘来表达情感的手法。
1.1.3 掌握并运用一些诗歌创作的技巧,如平仄、韵律等。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1.2.2 学会通过诗歌来感受和表达自然美。
1.2.3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春天的情感。
1.3.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1.3.3 培养学生通过诗歌表达情感的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介绍作者黄庭坚的生平和创作风格,以及《清平乐》词牌的特点。
2.2 课文朗读与解析2.2.1 分组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2.2 解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意境,如“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等。
2.2.3 分析作者运用自然景物描绘情感的手法,如“落花风起正苦寒”等。
2.3 创作背景与情感表达2.3.1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创作这首诗时的情感状态。
2.3.2 讨论作者如何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3.1.1 以春天的自然景象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
3.1.2 引导学生思考春天对人们情感的影响。
3.2 课文学习3.2.1 分组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2.2 解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意境。
3.2.3 分析作者运用自然景物描绘情感的手法。
3.3 创作与展示3.3.1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3.3.2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并分享创作过程中的思考和感受。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程度。
4.2 学生对诗歌情感表达的领悟通过讨论、创作等方式评价学生对诗歌情感表达的领悟程度。
《清平乐(春归何处)》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清平乐(春归何处)》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并背诵《清平乐(春归何处)》。
1.1.2 分析并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1.1.3 了解宋代词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1.2.2 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1.2.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
1.3.2 学会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
1.3.3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原文《清平乐(春归何处)》(附原文)2.2 教学重点与难点2.2.1 重点: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意象和表达技巧。
2.2.2 难点:领悟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和价值观念。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图片展示:春天的美景。
3.1.2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和期待。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诗歌大意。
3.2.2 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生活背景。
3.3 合作探究3.3.1 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3.2 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4 课堂讲解3.4.1 讲解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4.2 分析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和价值观念。
3.5 课堂实践3.5.1 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5.2 学生模仿诗歌的写作风格,进行小练笔。
3.6 总结拓展3.6.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6.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背诵并理解诗歌内容。
4.3 收集其他关于春天的诗词,进行欣赏和分析。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课堂参与度。
5.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
5.3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春天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绘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苏教版语文高二《清平乐》教学设计 (2)

《清平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鉴赏诗歌的意境和画面和语言。
2.学会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以及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整体把握诗歌,并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教学方法:自主研习,讨论点拨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豫章、洪州为南昌旧称)人。
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三宗之一。
诗派成员多数学杜甫,宋末方回又把杜甫和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
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
后擢起居舍人。
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
徽宗初,羁管宜州卒。
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
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
有《山谷词》又名《山谷琴趣外篇》。
二.写作背景: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所选是一首悼春词。
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并为江西诗派开山大师。
后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
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三.词的赏析:1.“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关键词在于“寂寞”。
“寂寞无行路”春天消失得无影无踪。
惜春伤春之情寄寓其间2.“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达词人强烈的留春情感,多么希望再回到往日春风得意之时,因此千呼万唤地招唤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
这里作者以人格化的手法,赋春天以生命。
3.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春无踪迹谁知?”这说得更明白、更令人失望。
“留春,春不住”,春天依然无影无踪、无声无息地消逝了,它的踪迹谁又知晓呢?这多么令人惆怅、伤感啊!但作者情绪马上一转,因为人虽不知春去了哪里,但整天在空中飞来飞去的黄鹂倒像是知道呢。
语文清平乐的教案

语文《清平乐》的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清平乐》的词牌特点和词的创作背景。
2. 分析词中的意象、情感和意境。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兴趣。
教学重点:1. 词牌特点:《清平乐》的格律和韵律。
2. 词的意象分析和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1. 词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
2. 词的创作背景对词意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清平乐》词谱和相关注释资料。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清平乐》的词牌特点和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二、词牌特点讲解(10分钟)1. 讲解《清平乐》的格律和韵律要求。
2. 分析《清平乐》的词牌结构和特点。
三、意象分析(10分钟)1. 分析词中的主要意象和隐喻。
2. 引导学生理解意象与情感的关系。
四、情感表达探讨(10分钟)1. 引导学生感受词中的情感变化。
2. 讨论词的情感表达方式和意境。
五、创作练习(10分钟)1. 鼓励学生尝试创作《清平乐》风格的词。
2. 给予学生创作指导和反馈。
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其他词人的《清平乐》作品。
2. 组织学生进行词的朗诵和表演活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词牌特点、意象分析和情感表达,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清平乐》这首词。
在创作练习环节,学生能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词的创作,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词的隐喻和象征手法,以及词的创作背景对词意的影响。
六、词史了解(10分钟)1. 介绍《清平乐》词牌的历史背景和演变。
2. 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清平乐》作品特点。
七、词人简介(10分钟)1. 介绍《清平乐》的作者及其创作风格。
2.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和创作倾向。
八、词作欣赏(10分钟)1. 欣赏不同作者的《清平乐》作品。
2. 分析不同作品的意象、情感和意境。
九、词作解析(10分钟)1. 深入解析一首《清平乐》的经典作品。
2. 分析作品的韵律、意象和情感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连云港灌云县第一中学高二语文《清平乐》教案苏科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黄庭坚。
了解北宋后期词浓郁的抒情色彩和精致的艺术表现。
2、把握联想、想象及拟人在诗歌表达感情中的作用。
3、通过体会作者“惜春”“恋春”的真情挚意,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把握联想、想象及拟人在诗歌表达感情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通过体会作者“惜春”“恋春”的真情挚意,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热爱生活的美好情
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人。
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
工诗文,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
诗与苏轼并称“苏黄”,政治上与苏共进共退,屡遭贬谪。
词与秦观齐名,词风流宕豪迈,
较接近苏轼。
有《山谷集》。
二、写作背景
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
这首词写于被
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三、整体感知
上片: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春天回到哪里去了呢?寂寞之中不知春天走到哪里去了。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我们与她同住。
下片: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但春天归去又没有踪迹,谁知道呢?除非去问问黄鹂鸟。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但黄鹂鸟千啼百啭婉转多变,没有人理解她说的是什么,黄鹂鸟趁着风飞过夏季开花的蔷薇。
四、词赏析
1.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天回到哪里去了呢?寂寞之中不知春天走到哪里去了。
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我们与她同住。
(1)“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关键词在于“寂寞”。
(2)“寂寞”表达什么感情?
惜春之情。
此词赋予抽象的春以具体的人的特征。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象失去了亲人似的。
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3)“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达词人强烈的留春情感,多么希望再回到往日春风得意之时,因此千呼万唤地召唤春天“归
来”与词人“同住”。
这里作者以人格化的手法,赋春天以生命。
(4)“唤取归来”表达什么感情?
追求美好事物,希望春天归来。
此词高妙处,在于它用曲笔渲染,跌宕起伏,饶有变化。
故先是一转,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
去处,唤她回来,与她同住。
这种奇想,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2.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但春天归去又没有踪迹,谁知道呢?除非去问问黄鹂鸟。
但黄鹂鸟千啼百啭婉转多变,没有人理解她说的是什么,黄鹂鸟趁着风飞过夏季开花的蔷薇。
(1)为什么“问取黄鹂”?
因为黄鹂和春天一同出现,它也许能得知春天的讯息。
下片再转。
词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里来,察觉到无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唤回来。
但词人仍存一线希望,希望黄鹂能知道春天的踪迹。
这样,词人又跌入幻觉的艺
术境界里去了。
(2)“因风飞过蔷薇”有什么含义?
蔷薇在夏天(季节)开花,夏天已经来了,春天确乎回不来了。
写黄鹂不住地啼叫着。
它宛转的啼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
但词人从中仍得不到解答,心头的寂寞感更加重了。
只见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
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
词人才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天确乎是回不来了。
五、词总结
1.这首词写春天,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在哪里?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表现在“归”、“行路”、“唤取”、“同住”、“踪迹”等词语上。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像失去了亲人似的。
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2.词人思想感情的变化经过了哪几个阶段?
理清思路
思春(归何处)
由现实到幻觉惜春(无行路)
唤春(归来住)
清平乐寻惜
春春
问春(知踪迹)
由幻觉到现实解春(蔷薇开)
惜春(不复归)
[春归无行路(寂寞伤春)→若有人知(假设希望)→春无踪迹(更加失望)→问取黄鹂(最后希
望)→无人能解(彻底绝望)。
觅春思春伤春之情层层深化。
3.感情的变化反映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此词为惜春之作,全词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对美好事物的执着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