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灌云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祭十二郎文》教案 苏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2023最新-《祭十二郎文》教案精选3篇

2023最新-《祭十二郎文》教案精选3篇

《祭十二郎文》教案精选3篇本文是编辑帮家人们分享的《祭十二郎文》教案精选3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祭十二郎文》教案篇一教学过程一、题解十二郎,名老成,韩愈之侄,本为韩愈次兄韩介之子,出嗣给长兄韩会为子。

他在族中排行第十二,故称十二郎,祭文,祭奠死者了一种文体。

二、写作背景韩愈幼年丧父,靠兄嫂抚养成人。

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

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飘泊,下十二郎很少见面。

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叔侄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十二郎病死的噩耗。

韩愈悲痛欲绝,写下了这篇祭文。

三、内容结构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包含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

全文以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自己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死之数,乃至嗣之成立,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

第二段写初闻噩耗时将信将疑,不愿相信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哀婉动人。

文章语决反复而一气贯注,最能体现在特定情景下散文的优长,具有抒情色彩。

因而在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祭文中的千年绝调”(明代茅坤语)。

《古文观止》的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

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

未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苏轼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当然,这些说法带有夸张的成份,但本文包含作者对十二郎的满腔真情,却是确定无疑。

全文开头几句是祭文开头的固定形式。

正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呜呼!吾少孤”至“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写人之间的浓厚情谊。

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年时的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身。

第二部分(从“去年,孟东野往”至“其然乎?其不然乎”)写十二郎之死。

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死期。

第三部分(从“今吾使建中祭汝”至篇未)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祭十二郎文教学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学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学教案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以情动人的文笔,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准确反映笔者思想境界。

2、思想教育目标:亲情——真实情感的展示。

3、能力培养目标: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

教学重点: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抒情的目的。

教学难点:祭文的情感。

教学方法:反复诵读的新授课。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世界最美的坟墓》等优秀的外国祭文,让我们领略了他们的文化特色,今天我们来看看自己的文化中颇受褒扬的祭文样式。

二、板书课题——《祭十二郎文》三、介绍作者和该文的评价:韩愈简介:韩愈,字退之,也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

尤以散文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恢复先秦、西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

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鼎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韩愈在散文创作中, 实践了他的文学主张写了大量的政论、赠序、杂说、祭文、墓志铭, 他的议论文很少引经据典地说教, 而是以形象化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手法, 写得很有说服力, 《师说》是典型一例;记叙文也十分生动, 写人、记事状物都很感人。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祭文, 叙述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 抒发悲伤情感, 悼念侄儿,写得情真意挚、凄楚动人, 很有特色,后人评价很高。

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而后由兄嫂抚养长大。

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一、引言祭十二郎文是中国传统的民间祭祀活动之一,每年农历正月十二日举行。

此文教案旨在通过教学的方式,向学生介绍祭十二郎文的历史背景、意义和相关传统习俗,让学生了解和尊重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祭十二郎文的起源和传统习俗;2. 了解祭祀活动背后的文化内涵;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祭十二郎文的起源与意义(时间:40分钟)1. 导入(5分钟)向学生简单介绍祭十二郎文的概况,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探究(2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调研,了解祭十二郎文的起源和意义,包括相关的传说和民俗故事。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向全班介绍他们的调研成果。

3. 总结(10分钟)通过小组的介绍,导入讨论,总结祭十二郎文的起源和主要意义。

第二课:祭十二郎文的传统习俗(时间:40分钟)1. 导入(5分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起学生对祭十二郎文的习俗的兴趣。

2. 学习(25分钟)向学生介绍祭十二郎文的主要习俗,包括悬挂“竹枝马”、放风筝、贴春联、赛石头人等。

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研究,了解每个习俗的具体意义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3. 展示(10分钟)每个小组在班级中展示他们对一个习俗的研究成果,并分享他们对习俗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课:感受祭十二郎文(时间:40分钟)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和总结上节课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祭十二郎文的文化意义。

2. 创作(2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小创作,可以是绘画、书法、作文等形式。

鼓励学生表达对祭十二郎文的理解和感受。

3. 分享(1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分享他们的创作成果,并进行互动交流。

四、作业与评价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祭十二郎文的心得体会,要求包括对祭十二郎文起源、传统习俗和文化意义的理解。

评价:评价学生对祭十二郎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以及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把握程度。

五、延伸活动1. 班级组织祭十二郎文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祭祀的过程;2. 组织学生观看与祭十二郎文相关的文化节目或电影,进一步加深对祭祀活动的了解;3. 鼓励学生参与相关的传统手工制作活动,如制作竹枝马、剪纸等,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审美水平。

《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文言文的诵读与翻译能力。

2. 了解祭文的有关知识和本篇祭文破骈为散、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3. 掌握本文叙事和抒情紧密结合的写作方法。

4. 体会遣词用字的妙处,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领会此文散发的浓浓悲情。

5. 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教学重难点:《祭十二郎文》被古人称为“祭文中千年绝调”,了解课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把握文章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体会作者悲哀痛切的思想情感,是学习的重点。

本文篇幅较长,叙事较为纷繁,行文中多有文意的转折,是学习的难点。

第一课时一、导语有一千条理由让你早走,只有一条理由把你挽留,这条理由胜过那一千条理由,它就是我对你的爱。

你在时,我抱你不够,因而觉得时间太少,你走了,我的怀里空了,突然发现时间毫无用处,我不知道拿那么多时间做什么,也许时间只有一个用处,它会帮助我——是帮助我一天天向你走近。

有谁能告诉我,为什么世界还在,我还在,而你却不在了?——周国平《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一个父亲守着他注定要夭折的孩子,这种场景多么残酷。

妞妞出生后不久就被诊断患有绝症,极可爱也极可怜的她度过了短促的一岁半时间。

对于作者来说,妞妞的故事是他生命中最美丽也最悲惨的故事,至情至性的周国平用他的笔留住了和妞妞相处的五百六十二个日日夜夜,写下了《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人世间遗憾的事情有很多,“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就是其中之一。

当失去亲人的时候,才体会到亲情的珍贵,可此时,纵然有万般的悔恨也无法挽回亲人的生命。

而人生之不幸,往往会成就文学之大幸,这是文学史上非常残酷的事实。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是这样,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祭十二郎文》也是如此,这是一篇悼念亲人的祭文,此文可以说字字含泪,句句动情,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绝,成为祭文中的“千古绝唱” 。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祭文:祭奠死者的一种文体。

高中语文《祭十二郎文》教案

高中语文《祭十二郎文》教案

教学⽬标:知识⽬标:学习掌握常见⽂⾔词语的⽤法以及常见的⽂⾔现象。

能⼒⽬标:通过本⽂的学习,掌握祭⽂的写法。

情感⽬标:学习通过⽇常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亡⼈的痛惜和怀念之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在叙事中抒情的写法教学难点:祭⽂的写法教学⽅法:分析理解导读法。

教学课时:2课时第⼀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导⼊:“感⼈⼼者莫先乎情”,⼀切最动⼈的⽂字都是从⼼底⾥流淌出来的。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祭⼗⼆郎⽂》就是⼀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千百年来为⼈们传诵不绝,成了祭⽂中的“千古绝调”。

⼤家在读课⽂时要注意体会作者在⽂中所表达的深挚感情。

⼆、韩愈和他的作品: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孟县)⼈。

常⾃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

韩愈倡导的古⽂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的发展有深渊的影响。

他主张⽂章要⾔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章;语⾔要新颖流畅,“唯陈⾔之务去”,对古⽂要“师其意⽽不师其词”。

其散⽂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家”之⾸。

代表作是《马说》《师说》等。

三、写作背景:韩愈三岁丧⽗母,由兄嫂抚养成⼈,他和⼗⼆郎虽为叔侄,实际如同兄弟,从⼩⽣活在⼀起,“零丁孤苦,未尝⼀⽇相离”,感情特别深厚。

⼗⼆郎的死,使他悲痛欲绝,也勾起他的⾟酸回忆。

⾝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母的早逝,兄嫂的抚养,从前同⼗⼆郎⼀起⽣活的种种情景都⼀齐涌上⼼头;⾃⼰的衰病,⼦孙辈的幼⼩,这是眼前必须正视的现实。

所有这⼀切,汇成⼀股感情的激流,作者悲感万端,百思萦绕,情不能已,因⽽写成此⽂。

四、诵读课⽂,整体感知。

①听录⾳,注意作者在⽂中倾注的深沉真挚的感情。

②学⽣初读认准字⾳;再读体会感情。

③⽤⼀句话说出⾃⼰的感受。

④检查朗读,看学⽣对课⽂字、词、句的初步理解。

五、分析理解第⼀~三段:(⼀)分析段落意义1.概括这三段的意义:答:第⼀段叙述我听闻侄⼉去世准备祭奠的经过;第⼆段书写⾝世与家世之不幸的孤苦⽆依;第三段叙述两⼈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成永别,表现⾃⼰的悔恨和遗憾。

《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祭十二郎的来源以及相关文化背景;
2.学习祭十二郎文的基础知识,如字音、字义、结构等;
3.能够阅读、理解并书写祭十二郎文。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祭十二郎的来源以及相关文化背景;
2.祭十二郎文基础知识的教学;
3.祭十二郎文的阅读与书写。

教学难点
1.祭十二郎文的音韵规律;
2.祭十二郎文的书写规范。

三、教学流程
1. 祭十二郎文的来源与文化背景
讲解祭十二郎的来源及相关文化背景,包括十二郎神、野趣舞、鬼面山等。

2. 祭十二郎文的基础知识
a. 字音
介绍祭十二郎文的发音规律,如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等。

b. 字义
介绍祭十二郎文中常见词语和意义。

c. 结构
介绍祭十二郎文的结构特点,如仄起、平结、轻重、对仗等。

3. 祭十二郎文的阅读与书写
a. 阅读
教学生如何正确阅读祭十二郎文,包括字音、字义、结构等方面。

b. 书写
教学生如何正确书写祭十二郎文,包括字形、笔画、书写规范等方面。

四、作业与评估
作业
1.阅读并学习祭十二郎文,完成相关笔记;
2.书写祭十二郎文,提交作业。

评估
1.课堂表现:包括听讲、回答问题等;
2.作业表现:包括笔记清晰度、书写规范等。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们对祭十二郎的来源和相关文化背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祭十二郎文的基础知识和正确书写方式。

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对祭十二郎文的音韵规律的掌握比较困难,需要加强相关方面的讲解,帮助学生掌握音韵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书写祭十二郎文。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祭十二郎文》教案设计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祭十二郎文》教案设计
④通过感情的再次宣泄之后,文章又转入低沉的叙述。推测侄儿得病的原因,去世的日期,对侄儿后事、家务的安排及吊慰家属等。——板书:推测死因.安排后事
⑤作者好像在向死者话家常,但想到侄儿的生、病、死、葬料理不到又陷入了沉痛的自责,悲愤再一次喷涌而出。“彼苍者天,局其有极!”如果说先前之悲还只是悲侄儿之死,而此时已转而为无限的悔恨和对不公平的上天的诅咒了,并且表示了自己“无意于人世”的沉痛心情。——板书:痛悔之极
【思考2】开篇就说“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为什么要七天才“衔哀致诚”呢?
(1)想打听十二郎的确切死期(2)表明倾诉是在痛定思痛之后进行的(3)在行文结构上,也遥启了后文一大段关于十二郎死期的感慨文字。
【思考3】文末的句式有什么点?作何怀着怎样浓烈的感情结束祭文的?
以问句作结,更进一步扩展和加深了作者的哀思。明知死后无知,还要如此提问,就使作者更加悲痛不已。
②作者在抒悲惨身世中宣泄感情,后自然转入对三会三别的回忆之中。板书:三会三别
③韩愈与老成不期然中已成永别,想起“少青殁而长者存”,他的悲情又陡然而起。令读者仿佛看到作者泪流满面地哭诉到:‘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呜呼!其信然矣!”不愿信其真,又无法否定的无可奈何,抒发了自古以来有过至悲至痛感情的人们的共同感受。板书:疑讯之真
3.评价:《古文观止》“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苏轼“读《出师表》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友”
四、整体感知
(一)诵读全文,正音断句
(2)归纳文章布局特点:
【思考1】本文有“至情之文,千秋绝调”之誉,其蕴含了那些情?(试以四字概括)

高中语文《祭十二郎文》教案教学设计教案

高中语文《祭十二郎文》教案教学设计教案

高中语文《祭十二郎文》教案教学设计教案
高中语文《祭十二郎文》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浓郁文化气质的丰富资源。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文。

明代茅坤评《祭十二郎文》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首先,教师要正确认识与对待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本课的设计着眼于鉴赏陶冶,旨在引导探索研究。

其次,教学过程中应坚持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原则,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教学内容】
《祭十二郎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第五单元“自主赏析文”中的第三篇。

单元教学目标是:一是认识古代散文在形与神的关系上“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二是运用提要钩玄和因声求气的方法,把握作品的意脉和情感,体会古代散文中的逻辑性与抒情性。

本单元四篇自主赏析文分别是:《六国论》《伶官传序》属于议论文,《祭十二郎文》是抒情文,《文与可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连云港灌云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祭十二郎文》教案苏教版
必修3
1.掌握本文叙事和抒情紧密结合的写作方法。

2.体会遣词用字的妙处,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领会此文散发出的浓浓悲情。

情感目标
通过鉴赏本文,让学生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至真至切的亲情。

【教学重难点】
1.鉴赏韩愈散文的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2.学习本文破骈为散、不拘常格的语言形式。

3.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悲伤凄婉的感情基调。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的一段话:“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

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

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古文观止》评点此文:“ 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

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祭文中千年绝调。

”可见《祭十二郎文》是一篇令人感动的祭文。

二、解题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河北昌黎,又称韩昌黎。

唐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任汴州、徐州幕府推官。

贞元十八年(802)入烟子博士、监察御史,因议赈关中旱,贬阳山(今广东阳山县)令,后入为国子博士,累官至中书舍人、刑部侍郎。

819年,因上《论佛骨表》贬潮州刺史。

820年冬入长安,历任国子祭酒、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吏部侍郎等。

在文学上,他领导了著名的古文革新运动,反对浮艳华美的骈文,恢复散句单行、自由朴实的秦汉散文艺术,掀起了散文的新高潮,奠定了唐宋八大家古文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破骈为散的祭文。

2.文体介绍
(1)祭文(悼词)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生平事迹,评价其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品质精神。

三、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1.梳理字句。

(1)听读。

(2)诵读。

学生齐读全文,注意字音及字形的准确性。

2.学生自由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出示投影(注释词语,归纳特殊句式)
惟兄嫂是依:宾语前置句。

其又何尤:宾语前置句。

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选择疑问句。

呜呼!其信然矣:感叹句。

四、理清思路,体味抒情色彩
1.问题:按祭文的一般格式,全文可分为哪几部分?
讨论后明确:全文除首尾两段是祭文的固定格式外,中间按“生前—身死—死后”来组织文章。

第一段交代祭奠时间、祭奠对象,最后一段再抒悲情以祭文常用语结尾。

中间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2~3段)写侄儿生前与自己孤苦相依的至厚亲情,为后文抒情作铺垫。

第二部分(4~9段)写侄儿身死情况及自己的悲痛之情。

第三部分(10段)交代侄儿死后安排,包括守丧、迁葬、抚养侄儿子女的情况,自责之情令人动容。

2.指导诵读。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课文。

(2)集体朗读第5、10两个抒情段。

明确:第5自然段是作者得到侄儿猝死消息的一段,作者连用了三个“邪”字,三个“也”字,三个“乎”字和五个“矣”字来抒发感慨,表示不愿相信十二郎的死是真的,又不得不信的矛盾心情。

诵读时应读出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感情来。

(解说:本文在写法上采用了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方法,其中抒情的段落为2、5、10、11自然段,有标志性的词语,即段首的“呜呼”,叙述穿插于其间。

多朗读,体味抒情色彩,为鉴赏作铺垫。


五、课堂小结
本文是祭文中的“千古绝唱”,要想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就应多读课文,本节课的目的就是在反复诵读中理清作者的感情思路,初步学习了文章边诉边泣、波澜起伏的特点。

祭十二郎文
【教学目标】
1.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2.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至真至切的亲情。

【教学重难点】
1.鉴赏韩愈散文的叙事中抒情的特点;学习本文破骈文散,不拘常格,自由抒情的语言。

2.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祭文中悲伤凄婉的感情基调;并了解文言虚词(邪、也、乎、矣等)在抒情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
一、诵读全文。

二、体会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感人效果
1.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韩愈的家境身世?请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1)少年孤苦:“吾少孤”“惟兄嫂是依”“零丁孤苦”“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2)为谋生聚少离多:“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汝来省吾,止一岁”,“吾去汴州,汝不果来”,“吾佐戎徐州;……汝又不果来”。

(3)未老先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我自今年来,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

(4)子女年幼:“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

2.本文以抒情为主,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重在抒情的段落,看看有什么标志性的词语。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引导。

明确:本文抒情的段落有2、5、10、11自然段,标志性的词语为段首的“呜呼”。

3.本文并非连续抒情,而是把难以抑制的悲哀融于家常琐事之中,试分析这种抒情的特点。

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发言,教师归纳。

4.本文写得至悲至痛,试思考作者在悲侄儿之死的同时,还抒发了哪些悲情?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引导。

明确:(1)悲叹家族人丁不兴。

封建社会门第家族观念极强。

韩愈出身于小官吏家庭,家庭浓厚的儒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他,而人丁不兴,使他尤其看重家族成员。

然而父母早亡、兄殁南方、两世一身等久已令他体会到家境凄凉之悲了,而如今侄儿又撒手西去,儿子、侄孙尚年幼,韩氏能支撑门面的只有韩愈自己,家族之事连个商量之人也找不到。

这无限的孤独怎不使他悲从中来,进而想到“无意于人世”呢?
(2)悲叹自己仕途失意。

韩愈19岁便离家到京城求发展,但却多次应考落第,25岁中进士后还要到处请求权贵援引举荐(如《与于襄阳书》),29岁才开始入仕途。

到35岁写作本文之时的几年间,却辗转迁徙,京城、汴州、徐州、宣城四处漂泊。

他饱读诗书,才华出众,却不得施展,内心自然郁郁寡欢,而此时又得侄儿突然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中情不自禁地蕴含了自身无限的酸楚。

于是他便喊出了“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的肺腑之言。

5.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在这些看似平淡的家境叙述中抒发悲情的?
同桌共同讨论后明确:作者写这篇祭文的目的不在称颂死者,而在于倾吐自己的至痛之情。

他紧紧围绕着叔侄间生离死别这个中心,选取那些值得怀念、忧戚,或感到遗憾的生活琐事,写来如叙家常,充满着生活气息,让人深感真实、可信。

作者又不是纯客观地叙事,而是在典型事件的叙述中,侧重抒写自己的无比哀痛之情,他以痛惜、遗憾、内疚之情来叙事,叙事中处处含情,使得叙事、抒情水乳交融。

作者又充分运用第一人称的方便,尽情地把自己的一切感受都倾注到叙事之中,写得如泣如诉。

三、艺术手法的体现本文作为一篇优秀的古代散文,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请归纳艺术手法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思考后明确:1.破骈为散、自由多变的形式。

祭文是一种古老的文体,形式上多采用四言韵文或骈文,篇幅短小,十分呆板。

韩愈此文,完全突破了四言韵文和骈文的框框,用纯净的散文体自由抒写。

为人们用祭文充分表达思想感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2.强烈的抒情性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本文以生活琐事为依托,抒发了作者对侄儿之死的至悲至痛的情感,并且采用了反复直抒的方法,让人读其文能想见其为文时边哭边写、痛不欲生的情状,引起强烈的感情共鸣。

3.语言朴素自然,不事雕饰。

《古文观止》评此文:“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韩愈写这篇祭文,不是有意做文章,而是为了倾吐自己的真情,边诉边泣,所以他能做到情至笔随,字字句句皆从肺腑中自然流出,毫无雕饰之痕迹。

六、课文总结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身体力行,在写作本文时一改以前祭文死板的骈文形式,破骈为散,通过自由抒写的散文形式,尽情地倾吐自己心中的悲痛,开了祭文自由抒情的先河,我们应学习韩愈的创新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