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灌云县第一中学高一化学专题一《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案(2)
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第一章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第1.1节物质的分类《物质的分类》主要包括了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和分散系及其分类两个内容。
新课标中要求根据物质的组成和结构进行分类。
在整个高中化学中,本节课起到很好的承先启后、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
学生通过对分类法的学习能够对以往的化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并且为今后将要学习的更为庞大的化学知识体系奠定重要的基础。
同时学生学习了这种分类方法,打破了以往化学中以“族”的概念来学习化学知识,而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类别的视角去研究化学,从而使得化学知识更具有生活性。
【核心素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理解分类的多样性,知道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通过探究活动,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对胶体性质的实验探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学会科学、合理运用观察、比较、实验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验、推理、分析、归纳能力。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自己所熟悉的知识进行分类,感受到分类法对化学科学研究和学习的重要性,能在以后学习生活中中进行实际应用。
【重难点】1.知道分类方法并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2.胶体、溶液、浊液之间的比较,胶体性质【课前准备】学生自主预习、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开门见山,直接引入课题。
新课讲授:一、分类的方法1、单一分类法单一分类法就是对被分类的对象只用一种标准进行分别归类的分类方法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O2、O3的混合物、金刚石与石墨的混合物等,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才是单质。
2、交叉分类法交叉分类法就是对被分类的对象应用多种不同的单一分类法进行分类3、树状分类法树状分类法是对同类事物按照某种属性进行分类。
被分类的对象的整体与分出类型间的关系以树状陈列式表示。
新2024秋季高中化学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高中化学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学生能够识别并区分不同类别的物质(如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理解其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的关系。
2.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通过实例分析,学生能够理解物质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认识到这种转化是自然界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础。
3.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培养学生基于物质的性质、组成和变化规律,推理判断物质类别及转化关系的能力,初步构建物质分类及转化的认知模型。
4.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对物质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鼓励其通过实验、观察等方法探究物质的性质及转化规律。
5.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认识物质分类及转化在日常生活、工业生产及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树立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物质的分类标准及其类别(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
•各类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及其实例。
三、教学难点•理解并区分复杂物质的类别,如酸、碱、盐等化合物的分类。
•掌握物质转化过程中的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含物质分类及转化示意图)•实验器材:常见物质的样品(如水、空气、铁、二氧化碳等)、试管、烧杯等•教材、教辅资料及网络学习资源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多媒体讲解物质的分类标准及类别。
•实验演示法:通过展示物质的性质实验,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物质分类的依据。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物质转化实例,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归纳物质分类及转化的规律,形成知识体系。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生活实例引入:展示几种常见物质(如水、空气、铁钉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提出问题:如何对这些物质进行分类?它们之间能否发生转化?如何转化?2. 新课教学•物质分类:•讲解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概念,通过实例区分。
物质的分类与转化教案高中版

物质的分类与转化教案高中版教学目标:1.理解物质的分类及其特征;2.掌握物质的转化过程及其原理;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1.物质的分类及其特征;2.物质的转化过程及其原理。
教学难点:1.物质的分类及其特征的理解;2.物质的转化过程及其原理的掌握。
教学方法:1.任务型教学法;2.实验教学法;3.讨论与合作学习法;4.归纳总结法。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锌粉、硫磺、盐酸、苏打粉、盐、糖、纸片等;2.实验器材:试管、试管架、玻璃棒、分液漏斗、显微镜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入: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
请任意举一个物质的例子,并说明其特征。
2.提问:根据物质的性质,我们可以将物质进行分类,那么物质可以分为哪几类呢?每一类的特征是什么?二、知识讲解(15分钟)1.物质的分类及其特征(1)无机物和有机物:请同学们自主回答无机物和有机物的特征,并进行讨论。
(2)元素和化合物: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元素和化合物?请同学们从字面上解释一下元素和化合物的意思。
(3)溶液和悬浊液:请同学们自主回答溶液和悬浊液的特征,并进行讨论。
2.物质的转化过程及其原理(1)化学反应的条件: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在实验中我们做了哪些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有没有什么共同之处?(2)反应类型:请同学们自主回答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并进行讨论。
(3)化学方程式:请同学们自主尝试写出几个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进行讨论。
三、实验操作(30分钟)1.实验一:硫磺和锌粉反应实验步骤:(1)准备一个干净的试管,加入适量的硫磺。
(2)加入适量的锌粉,并用玻璃棒搅拌均匀。
观察与分析: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请同学们分析一下这个化学反应是怎么发生的?2.实验二:盐酸和苏打粉反应实验步骤:(1)准备一个干净的试管,加入适量的盐酸。
(2)加入适量的苏打粉,并用玻璃棒搅拌均匀。
观察与分析: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请同学们分析一下这个化学反应是怎么发生的?3.实验三:盐和糖的溶解实验步骤:(1)将适量的盐和糖分别倒入两个干净的试管中。
高一化学(人教版)《物质分类及转化(第二课时)》【教案匹配版】最新国家级中小学精品课程

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盐 C碱aO性+氧H化2O物 + 水Ca(→OH碱)2 F碱e2性O3氧+化6H物Cl+ 酸2→FeC盐l3 ++水3H2O
高中化学高一上册
基于物质类别研究物质性质
如何认识
能酸使溶紫液色能石使蕊指变示红剂变色
H2SO3的性质? 2酸H+C金l +属F→e 盐+氢Fe气Cl2 + H2↑
属
和
盐
碱
碱和盐
盐
盐 盐和水
盐和盐
非金属单质
盐 和
酸性氧化物 氢
气
酸
酸和盐
盐
高中化学高一上册
总任务 制备Na2SO3
任务二 设计转化路径
活动2 运用“各类物质的反应关系图”设计以Na 为原料制备Na2SO3的转化路径。
高中化学
高中化学高一上册
活动2 运用“各类物质的反应关系图”设计以Na 为原料制备Na2SO3的转化路径。
金属单质
金 碱性氧化物
属
和
盐
碱
碱和盐
盐
盐 盐和水
盐和盐
非金属单质
盐 和
酸性氧化物 氢
气
酸
酸和盐
盐
高中化学高一上册
高中化学
不同物质类别之间的反应和转化关系图
金属单质
金 碱性氧化物
属
和
盐
碱
非金属单质
盐 和
酸性氧化物 氢
气
酸
盐
盐
高中化学高一上册
不同类别物质之间的反应和转化关系图
高中化学
金属单质
金 碱性氧化物
Na2O
1.1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人教版(2019年)化学必修第一册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主题2“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中二级标题“元素与物质”的内容,在新人教版教材中位于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的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本节内容既承接了初中的相关知识,又为后续化学反应的分类以及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打下基础,同时对学生核心素养(尤其是“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发展亦起到重要作用。
从章标题来看,新教材将旧教材中的第二章移至第一章,很好地衔接了初中化学的相关内容,降低了学生初学高中化学知识的难度。
从节标题来看,本节内容增加了“物质的转化”这部分内容,使学生认识到物质转化的途径。
在本课时的具体内容设置方面,新人教版在物质分类方法层面变化不大,但增加了物质分类的角度(通过物质性质分类),并加入同素异形体、酸(碱)性氧化物、物质的转化等知识点,体系更加完整。
二、教学目标(1) 通过对生活实例的反思,提炼分类的意义并能够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初步形成基于物质类别研究物质性质的认知模型。
(2) 能从微观粒子尺度和宏观性质相结合的角度对胶体的性质进行讨论。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完善基于物质类别研究物质性质的认知模型。
教学重点:掌握物质及分散系的分类方法;能够举例说明胶体的典型特征。
教学难点:建立宏观、微观视角下的物质分类标准。
三、教学方法1.问题链(围绕着框图中的物质进行一系列问题驱动)2.演绎推理(含碳元素物质的分类、同素异形体、Na2O的性质物质的转化)3.类比推理(碱性氧化物的性质)四、教学过程课堂引入从生活中引入分类的方法为什么在图书馆里你很快就能找到需要的书?怎样分类才能更有效地帮助我们认识和研究物质呢?(展示一些含碳元素的物质实物图)【活动1】超市采购回来的物品如何分类存在?【小结】建立分类法。
设计意图:体会分类的意义,并认识到物质由元素组成。
高中化学 1.1.1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第2课时) 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1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 在复习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以及从得氧、失氧角度划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的分类方法。
2. 使学生学会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并学会利用“双线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3. 培养学生使用已经掌握的知识,通过分析、理解,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4. 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用发展的观点,以科学的态度来学习化学。
教学重点: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难点: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教学方法:质疑、讨论法〔引入〕上节课我们以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型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将化学反应分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问〕Fe 2O 3+3CO −−→−高温2Fe +3CO 2属于什么基本反应类型?(都不是)上述分类方法有局限性,不能包括所有的化学反应。
这类反应的实质是什么?下面我们来进一步研究。
〔板书〕 氧化还原反应〔问题〕各写出一个符合要求条件的化学方程式①两种单质化合;两种化合物化合;单质与化合物化合。
②一种物质分解成两种物质;一种物质分解成三种物质。
③非金属置换非金属单质;金属单质置换金属单质。
④复分解反应:氧化物与酸;氧化物与碱;酸与碱;酸与盐;盐与盐。
(练习,讲评) 〔问〕反应:C +O 2−−→−点燃CO 2 ,C +2CuO −−→−高温2Cu +CO 2↑除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化合反应和置换反应之外,还属于什么反应类型?(氧化和还原反应)从得失氧角度分析:(学生回答)〔讨论〕从得失氧角度分析下列三个反应:反应 氧化反应 还原反应 基本反应类型 H 2+CuO −→−△Cu +H 2O C +2CuO −−→−高温2Cu +CO 2↑ CO +CuO −→−△Cu +CO 2↑ 否 ①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是孤立存在还是同时存在?②若2Na +Cl 2−−→−点燃2NaCl 也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是否符合上述定义?(不符合) 〔结论〕化学反应有多种分类方法。
化学必修1《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

化学必修1《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化学必修1《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化学必修1《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教材分析“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内容,是完成初高中课程内容衔接的重要载体,其将初中所学的单一、孤立的物质及反应梳理扩展为高中阶段多样、系统的物质反应体系,渗透分类观、物质转化观等化学学科学习的基本思想方法,旨在用其发现物质及变化的规律,并预测物质的性质及可能发生的变化。
本部分内容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属于主题2:常见的无机化合物及其应用这一部分,内容要求“认识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类的物质,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对物质进行分类;同类物质具有相似的性质,一定条件下各类物质可以相互转化;认识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具体先介绍了物质分类的方法,并从多种分类的角度来认识物质世界;根据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来分引入了胶体这一基本概念,补充了初中对混合物体系的`认识,进而精选代表物质,探寻了从“单质-碱性氧化物-碱-盐”以及“单质-酸性氧化物-酸-盐”分别代表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并用其指导生产生活实际。
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学生不仅需要将初中所学的知识由点构成线合理关联起来,更需要在掌握的事实性知识的基础上开始建构并逐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学科观念,指导高中阶段后续内容的学习,从而实现学科素养的提升。
二、学情分析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一些典型物质的基本性质,涉及单质、氧化物(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类别。
但学生的知识是单一的,分散的没有进行系统地整合,也就不能更清晰地认识其中所蕴含的规律。
而高中阶段,学生将面临的不再是单一的物质,而往往是复杂的实际的甚至是陌生的物质体系,更迫切地需要学科思想方法的指导,由此可分析学生的发展点如下:1、基于分类思想,构建化学知识框架,并在后续学习中不断丰富,形成化学学科学习的基本模式。
新课标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二册教学方案〖第1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第2课时 示范教案〗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转化第2课时 物质的转化◆ 教学目标1.以酸、碱、盐及氧化物知识为例,认识同类物质具有相似的性质,一定条件下各类物质可以相互转化。
2.体会物质转化的应用价值。
◆ 教学重难点1.酸、碱、盐及氧化物的主要化学性质。
2.物质转化的规律。
◆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物质的分类。
物质可以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
纯净物中根据元素的数量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可以分为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化合物可以分为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又可以分为氧化物、酸、碱和盐。
【展示图片】物质混合物纯净物单质非金属单质化合物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氧化物 酸 碱 盐金属单质【过渡】根据物质的分类,可以认识物质的性质以及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从而制备人类生活和生产需要的新物质。
二、讲授新课教学环节一:酸、碱、盐的性质同类物质往往具有相似的性质。
例如,盐酸、硫酸等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碱,碳酸钠、碳酸钾等盐都各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展示图片】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初中所学的酸、碱、盐这三类物质的主要化学性质。
知识点一酸的主要化学性质酸的主要化学性质现象或反应实例基本反应类型与指示剂作用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显红色,酚酞溶液遇酸不变色—与活泼金属反应Mg H2SO4 = MgSO4H2 ↑置换反应与碱性氧化物反CuO H2SO4 = CuSO4H2O 复分解反应物质的分类物质的性质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人类生活和生产所需要的新物质知识点二碱的主要化学性质知识点三盐的主要化学性质【思考与讨论】①为什么不同的酸(碱、盐)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答:因为它们在组成上具有相似性。
不同的酸溶液中都含氢离子,不同的碱溶液中都含氢氧根离子。
不同的碳酸盐溶液中都含有碳酸根离子,所以不同的碳酸盐也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②酸、碱、盐的主要化学性质中,涉及哪些反应类型?答:从反应类型来看,初中学过的酸与金属、盐与金属的反应都属于置换反应,酸与碱、盐与酸、盐与碱、盐与盐之间的反应都属于复分解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备:上课时间:月日执教: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掌握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转化关系。
2.熟悉化学反应的常见的分类方法和化学反应类型。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独立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
让学生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1.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教学难点2.四种化学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自学质疑】
二、物质的转化
讨论1: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4页,交流讨论,完成表1—1。
物质的转化类型化学方程式
单质→化合物
金属氧化物→氢氧化物
酸→盐
碱→盐
金属氧化物→盐
非金属氧化物→盐
讨论2:
请同学们根据已有知识,自己完成教材第5页钙及其化合物间的
相互转化,
1、CaO + H
2
O 2、 CaO + HCl
3、 CaCO
3 + HCl 4、CaCO
3
5、 Ca + O
2
6、Ca + HCl
7、Ca(OH)
2 + H Cl 8、Ca(OH)
2
+ Na
2
CO
3
9、Ca Cl
2
(电解)
【交流展示】
(请各小组代表积极发言,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展示,并补
充,质疑,矫正)
【互动探究】
请同学们对照自己写的方程式,根据化学反应的特征,按照化学
反应类型进行分类,填充下面的表格。
\ 反应类型实A+B+…==AB
AB==A+B+……
AB+C==A+CB
AB+CD==AD+CB
【精讲点拨】
请同学们分析下面的反应:CuO + CO Cu + CO
2
,这个反
应属于上面四类反应中的哪一类?
三、氧化还原反应:
【矫正反馈】
1.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关注饮食中的营养成分。
肉、鱼和红
枣等食物含有丰富的铁,这里的铁应理解为
A.单质B.分子C.元素D.同位素
2.某加碘食盐包装袋上标有“忌高温蒸炒”,由此判断下列说法
中正确的是()
A.此食盐是纯净物
B.食盐中加入了碘单质
C.所加含碘物质受热易分解
D.加碘食盐难溶与水
3.下列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 NaOH + HCl == NaCl + H
2O B. CaO + H
2
O == Ca(OH)
2
加热点燃
C.H
2+CuO == Cu + H
2
O D.2CO + O
2
== 2CO
2
【迁移运用】
(请同学们根据前面知识点来做学案上的练习,根据反馈自己总结自己的疑问地方)
课堂练习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