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战争的智慧-《三十六计》
孙子兵法之三十六计

孙子兵法之三十六计孙子兵法共有36计,共分六套,前三套分别是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后三套分别是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其中前三套是占据优势时所使谋略,后三套则是处于劣势时所使的谋略。
一、胜战计1、瞒天过海2、围魏救赵3、借刀杀人4、以逸待劳5、趁火打劫6、声东击西二、敌战计1、无中生有2、暗渡陈仓3、隔岸观火4、笑里藏刀5、李代桃僵6、顺手牵羊三、攻战计1、打草惊蛇2、借尸还魂3、调虎离山4、欲擒故纵5、抛砖引玉6、擒贼擒王四、混战计1、釜底抽薪2、混水摸鱼3、金蝉脱壳4、关门捉贼5、远交近攻6、假道伐虢五、并战计1、偷梁换柱2、指桑骂槐3、假痴不癫4、上屋抽梯5、树上开花6、反客为主六、败战计1、美人计2、空城计3、反间计4、苦肉计5、连环计6、走为上第一套胜战计第一计瞒天过海备周而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
译:认为准备万分周到,就容易松劲;平时看惯了的,就往往不在怀疑了,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
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第二计围魏救赵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译:树敌不可过多,对敌要各个击破,对现在还不忙于消灭的,要隐藏我们的意图。
第三计借刀杀人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出自力,以损推演。
译:作战的对象已经确定,而朋友的态度还不稳定,要诱导朋友去消灭敌人,避免消耗自己的力量。
第四计以逸待劳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译:控制敌方力量发展的命脉来扼杀他,而不采取进攻的形势,这就是“损刚益柔”原理的演用。
第五计趁火打劫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译:敌方的危机很大,就乘机取利,用优势力量攻击软弱的。
第六计声东击西乱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译:敌人乱撞瞎碰,摸不清情况,这是《易经》“萃”封上所说的“坤下兑上”的混乱征状。
必须利用敌方失去控制力的时机加以消灭。
第二套敌战计第七计无中生有译: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
36计孙子兵法故事

36计孙子兵法故事36计是中国古代兵法中的经典之作,它是由《孙子兵法》所衍生出来的一套实用策略,用来指导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运用智慧去解决各种问题。
这36计包含了丰富的智慧和经验,通过故事的形式来传达,让人们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下面就让我们通过一些典型的36计故事来深入了解这些策略的实际运用。
第一计,瞒天过海。
春秋时期,晋国攻打楚国,楚国大将伍子胥被困在了楚国都城郢城中。
晋国派人向楚国示好,表示愿意和解,但实际上是为了进一步削弱楚国的力量。
伍子胥深知晋国的阴谋,于是他向楚国国王建议说,晋国的军队已经退兵了,楚国可以趁机出兵追击。
楚国国王听信了伍子胥的话,果断出兵追击,结果晋国军队果然遭到了重创。
第二计,围魏救赵。
战国时期,赵国遭到了强大的魏国的围攻,形势十分危急。
魏国的军队已经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国王派遣大将王翦前去救援。
王翦采取了迂回作战的策略,先攻打了魏国的后方要害,迫使魏国不得不撤军回援。
在魏军撤退的过程中,王翦趁机突围,成功解救了被围困的赵国。
第三计,借尸还魂。
战国时期,楚国将领春申君率军攻打齐国,不料却中了齐国的埋伏,被困在了围困之中。
春申君军队士气低落,处境十分危急。
这时,春申君派出了一支军队,假装要发动反击,结果被齐国军队击溃。
齐国军队见到楚国军队的尸体后,以为他们已经取得胜利,士气大振,松懈了警惕。
春申君趁机突围,最终成功脱困。
这些36计的故事,不仅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得到运用。
通过这些故事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智慧和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运用这些策略,解决各种复杂的问题。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这些故事,深入了解36计,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取得更好的成就。
战争中的三十六计讲解

战争中的三十六计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
《南齐书·王敬则》南北朝·宋·檀道济三十六计计名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
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
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
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第一计○海【瞒天过海】计名出自《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
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
周全,严密松懈隐蔽公开如果防备很周全,很严实。
往往就可能会让人觉得安全,就会产生麻痹大意松懈。
对于司空见惯的现象,人们往往容易不去怀疑它,那些非常隐蔽的计谋往往是隐藏在公开的事情里边的,越是公开的现象里边越容易隐蔽一些非常诡秘的计谋。
越是善于利用公开的现象隐蔽计谋,越容易达到目的。
珍珠港Question:第一次海湾战争中,美军在伊拉克与科威特的边境上部署了大量部队,还频繁进行演习,摆出了要从伊科边境开打的架势。
但是最后美军却是从伊拉克宇沙特接壤的边境地区杀入,打了一个“左勾拳”。
美军是不是对伊军用了瞒天胜战计,并战计,攻战计讲的是处于优势实力的时候一些计谋;混战计,敌战计,败战计讲的是处于劣势状态的时候一些计谋第二计○魏【围魏救赵】计名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共.阳不如敌阴.敌,敌.敌不如分集中分散攻击阳和阴可从几个角度去理解:一个角度阳可以理解为军事实力强大,阴可以指军事实力虚弱;另外一个角度也可以理解为阳是正面,阴是侧面打击那些集中的敌人不如想办法把它分割开来,然后再寻找机会各个击破。
打击那些士气旺盛的敌人不如去选择那些士气低落的敌人予以打击,从正面强攻敌人不如从侧面迂回奇袭敌人。
Question:田忌赛马的故事中,孙膑用“以彼下驷对其上驷”的方法拼掉了对方最好的马,然后其余两场再分别以强对弱,最终输一场而赢两场,帮助田忌获得《三十六计》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
六乘六得三十六,通过计算可以得出策略,而策略的实施又有赖于计算。
36计孙子兵法故事

36计孙子兵法故事36计,是中国古代兵法中的一种策略,由战国时期的军事家苏轼所创。
它是以《孙子兵法》为基础,结合了中国古代兵法、智慧和策略的精髓,总结出的一套兵法策略。
36计被誉为中国古代兵法中的绝学,它的精髓在于灵活运用,善于变通,以小搏大,以弱胜强,以不战而屈人之兵。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36计在《孙子兵法》中的一些故事。
第一计,瞒天过海。
春秋时期,晋国攻打齐国,晋国的将军荀息计划要渡过齐国的河流,但齐国的将军田忌派出了自己的弟弟田单率领部队在河边布下了重兵,以防止晋国军队渡河。
荀息得知后,便命令士兵们在夜间悄悄地挖了一个地道,绕过了田单的部队,成功地渡过了河流,最终打败了齐国的军队。
第二计,围魏救赵。
战国时期,赵国被魏国围困,魏国的军队已经准备攻打赵国的都城,赵国的国君派出使者向齐国求救。
齐国的国君派出了平原君率领一支军队前去救援赵国。
平原君采取了假意向魏国示好的策略,魏国误以为齐国不会出兵救援赵国,便撤回了围困赵国的军队。
平原君趁机率领军队突袭了魏国的军队,最终成功解救了赵国。
第三计,借刀杀人。
春秋时期,楚国的国君向晋国的国君借刀杀了自己的大臣,晋国的国君为了表示友好,便答应了楚国的请求。
楚国的国君借刀杀人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借助晋国的力量来削弱自己的内部敌人,最终成功地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第四计,以逸待劳。
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率领军队攻打鲁国,鲁国的国君采取了以逸待劳的策略,让齐国的军队在鲁国的边境上长时间地等待,消耗了齐国的军队的体力和精力。
最终,鲁国的军队趁机发动了反击,打败了齐国的军队。
第五计,趁火打劫。
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趁着赵国内乱之际,率领军队进攻了赵国。
赵国的国君为了稳住局势,便向齐国求救,齐国的国君趁机派出军队进攻了魏国。
魏国被迫撤回了进攻赵国的军队,最终赵国成功地化解了危机。
以上就是《孙子兵法》中的一些关于36计的故事,这些故事都展现了36计在实战中的灵活运用和智慧之处。
希望这些故事能够启发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的智慧和策略,让我们能够以更加灵活的思维和更加智慧的策略面对各种挑战。
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全文翻译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 《三十六计》全文翻译 2012-01-21 →手机版手机用户请点此切换到大字体页面第一套胜战计第一计瞒天过海对某种事情防备得太周密,结果反而使意志松懈。
平常见惯了的事体,就不容易引起疑心。
大凡阴谋藏在阳光之内,好像胸怀坦荡,光明正大似的。
一些隐秘的,机密性的东西,从来就不暴露在外面。
再光明正大的人是如此,再温柔可爱的人也是如此。
两国交兵,正义也是如此,非正义也是如此。
这是人性的自然,也是自然的天性。
第二计围魏救赵攻打集中的正面之敌,先用计谋分散他的兵力,然后各个击破。
与其主动出兵攻打敌人,不如迂回到敌人虚弱的后方,伺机歼灭敌人。
古人说:“治兵如治水。
”面对来势凶猛的强敌,盲目出击,无异于以卵击石。
不如避其锋芒,或攻击敌人的薄弱之处牵制它,或袭击敌人的要害部位威胁它,或饶到敌人的背后打击它。
能如此,敌人就不得不放弃原来目标而反身解救自己的危难,“赵”就得救了。
欲救赵,先需守赵,以攻为守,积极出击,寻敌要害牵制敌军,才是“围魏救赵”。
第三计借刀杀人敌我悬殊,这是很明白的。
如果单方面作战,显然对自己不利,盟友到现在还未作决定参战,怎么办?假使设法运动盟友,并指引它先去作战,打头阵,自己做它的后盾,那它极可能先受到重大损失。
同样,自己要是引兵作战也会遭到重创。
可是我们只能先顾及自家的利益。
因此,发动盟友时,这个剧要演得好。
第四计以逸待劳要使敌人处于困难的境地,不是直接出兵攻打,而采取“损刚益柔”的办法,令敌由盛转衰,由强变弱。
第五计趁火打劫敌方出现危难时,就要趁机进攻夺取胜利。
这是强大者利用优势,抓住战机,制服弱敌的策略。
第六计声东击西敌人乱得像丛生的野草,意料不到所要发生的事情,这是《易经》萃卦中所说的那种混乱溃败的象征。
因此,要利用敌人不能自主的时机去夺取胜利。
第二套敌战计第七计无中生有用假象欺骗敌人,但不是弄假到底,而是巧妙地由虚变实。
也就是说,开始用小的假象,继而用大的假象,最后假象突然变成真相。
《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
标题:《三十六计》——中国古代智谋的精华
一、引言
《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兵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智谋的宝库”。
它是以中国古代战争实践为基础,通过归纳和总结,形成的战术理论体系。
每一计都是对战争中某一特定情况的应对策略,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借鉴价值。
二、主要内容
1. 胜战计:包括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等计策,主要应用于战胜敌人的战役中。
2. 敌战计:包括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等计策,主要应用于与敌人作战的过程中。
3. 攻城计:包括调虎离山、欲擒故纵、暗度陈仓等计策,主要应用于攻打城市或要塞的战役中。
4. 混战计:包括釜底抽薪、金蝉脱壳、偷梁换柱等计策,主要应用于混乱的战斗局面中。
5. 并战计:包括李代桃僵、指桑骂槐、假痴不癫等计策,主要应用于与其他军队合作作战的过程中。
6. 败战计:包括走为上、树上开花、抛砖引玉等计策,主要应用于败退或者撤退的过程中。
三、影响与意义
《三十六计》不仅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它的许多计策被广泛应用于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
同时,《三十六计》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四、结论
《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智谋的精华,它以其深邃的哲理、独特的视角、生动的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考资源和行动指南。
在现代社会,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汲取智慧,提升我们的决策能力和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
总的来说,《三十六计》是一部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的经典之作,它将永远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引导我们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取得成功。
三十六计全文及解释

三十六计全文及解释三十六计是古代中国的兵法著作,总结了战争中的各种策略和战术。
它被广泛运用于政治、商业、个人发展等领域,并被誉为智慧的源泉。
下面将逐一介绍三十六计的全文及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些智慧之道。
一、胜战计:深入了解敌情,制定恰当的战略,打破敌人的防线。
解释:在任何战争或竞争中,深入了解对手的情况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真正了解敌人,制定出对策,才能在战斗中取胜。
二、敌战计:观察敌人的弱点,斩获战机,以获得胜利。
解释:在战争中,观察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观察敌人的弱点,可以找到作战的最佳时机,并采取相应的行动,从而取得胜利。
三、攻战计:通过快速行动,攻击敌人的后方,使其无法支撑战线。
解释:这个计策告诉我们,攻击敌人的后方是一种有效的战术。
通过快速移动和迅速行动,可以打击敌人的战线,使其无法维持正常的作战状态。
四、混战计:利用敌人战线的混乱,找到突破口,取得胜利。
解释:战争中,战场常常充满混乱。
如果我们能够善于利用这种混乱,找到敌人的弱点,就能够迅速攻破他们的防线,取得胜利。
五、节制计:避免陷入危险的战斗之中,保持自身的力量和优势。
解释:在战争中,不是每一次都需要争斗。
节制计告诉我们要避免陷入无法获胜的战斗,保持自身的力量和优势,以备战胜之用。
六、乘势计:利用形势的变化和发展趋势,调整自身的战略策略,以获得胜利。
解释:在战争中,形势常常发生变化。
只有不断调整自己的战略和策略,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并且在变化中取得胜利。
七、诱敌计:用各种手段引诱敌人上钩,制定合适的计划,将其击败。
解释:在战争中,我们可以利用各种手段,引诱敌人上钩。
通过制定合理的计划,我们可以迅速将其击败。
八、以逸待劳计:保持自身的优势,等待敌人疲惫不堪,再发起进攻,获得胜利。
解释:在战争中,我们常常要学会以逸待劳。
当敌人疲惫不堪时,我们再发起进攻,可以取得更大的胜利。
九、迂回计:通过迂回和绕过敌人的防线,攻击其后方,将其击败。
中国兵法《三十六计》全文

中国兵法《三十六计》全文
《三十六计》全文:
第一计:瞒天过海
利用欺骗的手段,假装没有准备,让敌人怀疑不到,然后行动。
第二计:假道伐虢
使用虚假的道路来引诱敌军前来,当他们深入时,再发动突然袭击。
第三计:指桑骂槐
使用歹徒和乞丐,叫他们在士兵前面撒谎,让士兵动摇信心,从而失去战斗勇气。
第四计:调虎离山
将军队分离,分散对方的注意力和力量,然后再集中火力突击,实现胜利。
第五计:反间计
采取反间计,使敌军互相怀疑,从而使他们分化,从而容易被击败。
第六计:抛砖引玉
向对手抛出一些虚假的提议,以引起其反应,从而明确其动机及意图,从而取得优势。
第七计:空城计
在城池里声称没有兵力,让敌人觉得没有抵抗力,吸引敌人进城,然后再发动袭击,取得胜利。
第八计:暗渡陈仓
假装撤退,吸引对方攻击,然后再转身反击,抓住机会,取胜。
第九计:火烧赤壁
用火焰来制造恐惧,以引诱敌人前来攻击,从而达到转移注意力的目的。
第十计:负荆请罪
先尊重敌人,低头向他礼让,让他觉得得意,然后再采取暗中行动,以达到所需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ú yōu shì suǒ yòng zhī jì jí shèng zhàn jì dí zhàn jì gōng zhàn jì jīn tiān wǒ
于 优 势 所 用 之 计,即 胜 战 计、敌 战 计、 攻 战 计。今 天 我
men jiù xiān kàn kan qián sān tào jì ba
田 忌 都 输 给了 威 王 。田 忌的客 卿 孙 膑 得 知 情 况 后 , 给
zài dí wǒ shuāng fāng shì jūn lì dí huò dí yōu wǒ liè de qíng kuàng xià yòng xiǎo de dài
在 敌 我 双 方 势 均 力敌 或 敌 优 我 劣 的 情 况 下 , 用 小 的 代
2
jià huàn qǔ dà de shèng lì de móu lüè
gōng zhàn jì
攻 战计
dǎ cǎo jīng shé
打草 惊 蛇
jiè shī huán hún
借尸 还 魂
diào hǔ lí shān
调 虎离 山
yù qín gù zòng
欲擒故 纵
pāo zhuān yǐn yù
抛 砖 引玉
qín zéi xiān qín wáng
擒贼 先 擒 王
价 换 取大的 胜 利的 谋 略。
xiān qín shí qí wēi wáng xǐ hào sài mǎ měi cì yǔ dà jiāng jūn tián jì bǐ sài mǎ
先 秦 时 齐 威 王 喜 好 赛 马 , 每 次与 大 将 军 田 忌比 赛 马 ,
tián jì dōu shū gěi le wēi wáng tián jì de kè qīng sūn bìn dé zhī qíng kuàng hòu gěi
zhàn zhēng de zhì huì
战 争 的智慧
sān shí liù jì shàng
——《三 十 六计( 上 )》
sān shí liù jì shì zhǐ zhōng guó gǔ dài sān shí liù gè bīng fǎ
《 三 十 六计》是 指 中 国 古 代 三 十 六 个 兵 法
比喻 对 别 人 的 危 难 不加救 助 ,而 采 取 观 望 的 态
dù
度。
chèn huǒ dǎ jié
趁 火 打劫
gù yì xiān fàng kāi tā shǐ tā fàng sōng jiè bèi chōng fēn bào lù
故意 先 放 开 他, 使 他 放 松 戒 备 , 充 分 暴 露,
dú pīn yīn xiě hàn zì
1.读 拼 音 , 写 汉 字。
m1n tiān guò hǎi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yǐ yì dài láo
shùn shǒu qiān yáng
yù qín gù zòng
jiāng xià miàn de chéng yǔ yǔ duì yìng de shì yì lián xiàn
cè lüè yuán yú nán běi cháo chéng shū yú míng qīng zuò zhě yǐ
策略, 源 于 南 北 朝 , 成 书 于 明 清 , 作 者 已
bù kě kǎo tā shì gēn jù wǒ guó gǔ dài zhuó yuè de jūn shì sī xiǎng hé
声 东 击西
dí zhàn jì
敌战计
1
wú zhōng shēng yǒu
无中 生 有
àn dù chén cāng
暗度 陈 仓
gé àn guān huǒ
隔岸 观 火
xiào lǐ cáng dāo
笑里 藏 刀
lǐ dài táo jiāng
李代 桃 僵
shùn shǒu qiān yáng
顺 手牵羊
lǐ dài táo jiāng zhī tián jì sài mǎ
李代 桃 僵 之 田 忌赛 马
lǐ dài táo jiāng jí lǐ shù dài tì táo shù ér sǐ cǐ jì yòng zài jūn shì shàng zhǐ
李 代 桃 僵 , 即李 树 代 替 桃 树 而死。 此计 用 在 军 事 上 , 指
rán
然
hòu zài bǎ tā zhuō zhù
后 再 把他 捉 住 。
bèi sòng xuǎn wén bìng gěi bà ba mā ma jiǎng yī jiǎng mán tiān guò hǎi de gù shì
3.背 诵 选 文 , 并 给 爸 爸 妈 妈 讲 一 讲 “ 瞒 天 过 海 ”的 故 事 。
2. 将 下 面 的 成 语 与 对 应 的 释 义 连 线 。
gé àn guān huǒ
隔岸 观 火
bǐ yù chéng rén zhī wēi móu qǔ sī lì
比喻 乘 人 之 危 谋 取私利。
yù qín gù zòng
欲擒故 纵
bǐ yù duì bié rén de wēi nàn bù jiā jiù zhù ér cǎi qǔ guān wàng de tài
着 深 刻智 慧。
zhàn
战
zhēng de
争的
zhì
huì
智慧
sān shí liù jì àn jì míng pái liè gòng fēn liù tào qí zhōng qián sān tào shì chù
三 十 六计,按计 名 排 列, 共 分 六 套 ,其 中 前 三 套 是 处
们 就 先 看 看 前 三 套 计吧!
shèng zhàn jì
胜 战计
mán tiān guò hǎi
瞒 天 过海
wéi wèi jiù zhào
围 魏救 赵
jiè dāo shā rén
借刀 杀 人
yǐ yì dài láo
以逸待 劳
chèn huǒ dǎ jié
趁 火 打劫
shēng dōng jī xī
不 可 考 。它 是 根 据 我 国 古 代 卓 越 的 军 事 思 想 和
fēng fù de dòu zhēng jīng yàn zǒng jié ér chéng de bīng shū yùn hán
丰 富的 斗 争 经 验 总 结 而 成 的 兵 书 , 蕴 含
zhe shēn kè zhì hu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