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文学及其代表性作家

乡愁文学及其代表性作家
乡愁文学及其代表性作家

第二章、乡愁文学及其代表性作家:林海音

一、表现“漂泊的惶惑”“无根的焦灼”有浓郁的怀乡情感。按题材台乡愁小说可分下列几种类型:

1、乡野传闻:乡野传闻凝聚着浓浓的乡愁,通过它的感情具象化了。朱西宁〈狼〉〈破晓时分〉、司马中原〈路客与刀客〉《红丝凤》段彩华。

2、回忆小说:以往昔大陆生活经验为题材,抒写对故乡亲人眷恋之情怀。

往昔是梦,故乡是歌,有以少年童真的眼光和纯净的心理,再现带有传统色彩的和谐人情,具有反璞归真的美的意蕴。如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或以现代意识去批判摧残人性的旧伦理旧道德,具反封建色彩。又由于它的回忆性,洋溢着大陆的乡土气息,因此台文坛称它为“断了根的乡土文学”。聂华苓《失去的金铃子》、林海音《婚姻的故事》於梨华《梦回青河》此类典型之代。

二、林海音及其《城南旧事》

林海音(1918-2001)是五十年代台湾怀乡文学的代表作家,又是一位自由派的现实主义女作家,她的作品表达了爱国思乡的情怀,关注女性命运,为台湾女性文学的奠基者。

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版,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其父林焕平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不久与报社同事夏承楹结婚。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1953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

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厚的。讫今为止,已出版十八本书。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作客美国》、《芸窗夜读》、

《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

小说评价

(一)关注女性命运

取材于民国初年的婚姻故事、或光复后十年间台湾人的生活面貌,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眼光,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妇女悲苦命运,触及妇女解放的社会问题,以悲天悯人的情怀来体察中国妇女的诸般痛苦,以期透过妇女人生悲剧反映现实,描写世界。写出了不同时代中国妇女的家庭婚姻悲剧及其痛苦不幸的命运,是一部半封半殖中国女性的婚姻悲剧史,其笔下的女性是封建婚姻制度礼教和资本社会金钱势力下的牺牲品,表达了要求民主自由平等的呼声与愿望。叶石涛评

她的作品往往能从世界性妇女问题的症结,来思考今日台湾女性的特殊遭遇,深度已达到超越女性的界限。

《殉》方大奶奶,揭封建婚姻制的罪恶。

《烛》启福太太大妇的悲剧

《金鲤鱼的百裥裙》小妾的悲哀

《晓云》金钱造成的爱情悲剧。夏晓云、梁思敬、何静娟

(二)、表达思乡怀旧之作

林海音被大家所共知的作品是描写旧北京社会风貌的小说《城南旧事》,于1960年出版。以其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是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它描写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英子温暖和乐的一家。透过主角英子童稚的双眼,描写了当时北京形形色色和许许多多的人和事,向世人展现了成人世界的悲欢离合,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天真,却道尽人世复杂的情感。虽看似描写狭小,却反映了当时北京的整个历史面貌,有极强的社会意义。

《城南旧事》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八十年代还被搬上银幕,还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等多项大奖,感动了一代人。它满含着怀旧的基调,将其自身包含的多层次的情绪色彩,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细地表现出来。书中的一切都是那样有条不紊,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缓缓而逝的岁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结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

半个多世纪前,小女孩林英子跟随着爸爸妈妈从台湾飘洋过海来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条胡同里。京华古都的城垛颓垣、残阳驼铃、闹市僻巷……这一切都让英子感到新奇,为之着迷。会馆门前的疯女子、遍体鞭痕的小伙伴妞儿、出没在荒草丛中的小偷、朝夕相伴的乳母宋妈、沉疴染身而终眠地下的慈父……他们都曾和英子玩过、谈笑过、一同生活过,他们的音容笑貌犹在,却又都一一悄然离去。为何人世这般凄苦?不谙事理的英子深深思索却又不得其解。

50多年过去,如今远离北京的游子,对这一切依然情意缱绻。那一缕淡淡的哀愁,那一抹沉沉的相思,深深地印在她童稚的记忆里,永不消退。

https://www.360docs.net/doc/3a7886942.html,/u?url=https://www.360docs.net/doc/3a7886942.html,/v_show/id_XMzM0MjIyMzg4.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3a7886942.html,/show/9OLHEDQ2ywAffDNm.html?lb=1

1、通过对少年时相识的那些善良而不幸人物的回忆来表达思乡怀旧的情怀。

秀贞纯真执着,宋妈善良勤劳质朴宽厚无私,小偷无奈偷窃为弟,兰姨娘欢笑快乐获得幸福,严慈正直的父亲

2、通过对北平古城风物的回忆描绘表达思乡怀旧感情。

春天的风沙牡丹,夏天的知了灰鹤,秋天的葡萄霜叶,冬天的大雪驼铃。排成一长排沉默站着等人安排的骆驼,胡同,四合院,小吃等让人似乎闻到了北京的豆汁味,四合院的泥土味。

读《城南旧事》,心头会漾起一丝丝的温暖,因为已经很少看见这样精致的东西,因为她不刻意表达什么,只一幅场景一幅场景地从容描绘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说它自己。那样地不疾不徐,温厚淳和,那样地纯净淡泊,弥久恒馨,那样地满是人间烟火味,却无半点追名逐利心。

成长小说

女性意识的小说

林海音在《城南旧事》“后记”里说:“这几年来,我陆续的完成了本书的这几篇。它们的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写着它们的时候,人物却不断涌现在我的眼前,斜着嘴笑的兰姨娘,骑着小驴回老家的宋妈,不理我们小孩子的德先叔叔,椿树胡同的疯女人,井边的小伴侣,藏在草堆里的小偷。”仅从这个简单的人物罗列里就不难看出,作者虽然是书香门第出身的知识分子,但她小说里的人物却不局限于这个狭小的范围之内。她关心广大的社会,擅长描写形形色色的社会众生相。她小说里的人物大都是市民阶层的

群相,而中心人物则是各种各样的妇女。她致力于刻画中国妇女的勤劳、贤达、温柔、善良的美德,更擅于表现她们心灵的桎梏和命运的悲剧。夸张一点说,她的每一篇小说都离不开妇女的悲剧。有人对此评价说:“她的写作大都是针对妇女问题。但她往往能从世界性妇女问题的症结,来思考今日台湾妇女的特殊遭遇,深度已达到超越女性的界限。如果把林海音看做老一辈女作家的灵魂性人物,那么可以说,由于时代潮流的限制,她们较少反叛性,她们的控诉和抗议是温和与微弱的。”

林海音的小说内容大抵是童年回忆中的“城南旧事”,小说中或深或浅含有自传的痕迹。但是它的境地并不是窄狭的,如同一切有成就的作家那样,她的小说是以小见大,从《城南旧事》可以窥见时代风云。因此,她的作品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社会意义,对台湾文坛也有一定的影响。

外乡人视点的小说

艺术上:

1、结构精致独特:由五个短篇构成一个长篇,故事虽各不一,但以“城南旧事”统摄全篇,且采相遇、相识、相知、到离别这样一个一致的故事结构,使得整篇小说具有整体感。

2、文类特别:是小说散文诗三种文类的结合。作品从回忆旧事,自叙童年生活性质的笔触来看,多少具有散文形式的风格。但林海音不反对将它看成自传体小说。

3、小说中无飓风狂浪,无滚滚浓烟,有的是一片清淳的抒情,恬淡素雅的韵味。这得益于悠悠童年视角,及白描手法的运用。

童心悠悠,没有尔虞我诈,世态炎凉,人情险恶,只有宁静悠远安祥,大人们的哪个是贼子,疯子傻瓜子骗子,我分不清,分不清天海的区别,太阳的升起。小说用纯真的童年视角观察社会,给作品增添了情趣,真实感,有种清丽舒缓的情调。

白描手法运用娴熟,人物情感抒发得体。如秀贞失女而疯,本可煽情描写,但她

仍平心静气的写,整理衣箱,劝他吃饭,赶苍蝇,轻声走路,悄声说话,能过这些举动看到一个备受折磨的心灵。再如宋妈失子后的心理描写同样是白描手法,面对巨大变故,在异常平静外表下掩盖着很不一般的痛苦的心潮。

作品整体风格恬淡,细致不纤巧,幽微不晦涩,委婉不庸弱。选材平淡无奇,但以小见大,揭出人们关心的社会问题。

一条钟理和:倒在血泊中的笔耕者

钟理和是台湾著名的乡土文学作家,他继承了由赖和开创的乡土文学的优良传统,以惊人的毅力创作出丰硕的乡土文学作品,为台湾现实主义文学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一、悲剧人生,历经坎坷的短暂一生。

在钟理和短暂的45年的生命历程中,充满了悲欢离合的人生际遇“倒在血泊中的笔耕者”是台湾文艺界和广大台胞对他的崇高赞誉,也是对他为台文艺事业执着追求一生并献出生命的精神的最恰切的概括。钟的

一生,将大陆和台湾连结在一起,在他身上沸腾着“原乡人”的血。

爱的代价、文穷而后工,贫贱夫妻这几个词在他身上有着鲜明的体现。

钟理和(1915--1960)笔名江流,

乡土小说与问题小说

【乡土小说】它是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流派,是农村题材小说,它多取材于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厚地域风俗的农村。在20年代初、中期,小说创作上出现了一种被称为“乡土小说”的作品。“乡土小说”指的是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这批作家有冯文炳(废名)、王鲁彦、台静农、彭家煌、许杰等。 乡土小说的兴起,是新文学小说对“五四”小说过于西方化的一次反拨。“五四”小说以鲜明的人文主义思想追求和对西方近现代文学及语言的借鉴与中国传统小说划 清了界限、实现了小说的革命,然而“五四”小说创作因此也存在很多弊端。其一是概念化,小说成了作家演绎思想、表达观念的形式,这个弊端主要表现在问题小说中;其二是欧化,这主要集中在浪漫小说中。浪漫小说不仅在抒情方式上直接借用了19世纪西方浪漫文学(尤其是卢梭的作品)的抒情方式,而且在抒情主人公的塑造上也过多受到卢梭及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的影响,因而这一派小说在叙事上不象小说,而在语言上则又非本土化。针对这种缺陷,新文学作家曾呼吁文学的“地方色彩”,提倡文学应有“从土里滋长出来的个性”,号召作家“须得跳到地面上来,把土气息、泥滋味透过了他的脉搏,表现在文字上”。所以,乡土小说在20年代初、中期的崛起,实际是新文学在革命之后着手建设的象征,反映了新文学现实主义的追求。 最早创作乡土小说并证明其艺术魅力的,是鲁迅。但是,无论是鲁迅还是那些后来被称为乡土作家的青年作家,在20年代初、中期都不曾明确使用过“乡土文学”或“乡土小说”的概念,更未以此相标榜。最早将这批作家回忆故乡、抒写乡愁的小说称为“乡土文学”的,是鲁迅1928年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后来人们便沿用这一概念指称这一时期的这批作家的创作。 乡土小说作家很多都是直接受鲁迅的影响并有意识地模仿鲁迅而开始创作的,大都师承了鲁迅小说的批判国民性特点,较少造作,克服了概念化,以一种质朴和真实的面貌为当时小说创作界吹进一股清风。 乡土小说的主要特征,首先是作家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故乡风习,对愚昧、落后进行尖锐的讽刺与批判。其次,乡土小说作家往往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绪描绘生活与苦难中而又麻木、愚昧的故乡人,同情与批判,讽刺与哀怜相互交织,形成乡土小说喜剧与悲剧相交融的美学风格。第三,在批判和描绘故乡愚昧习俗、麻木人性、凄凉人生时,乡土小说作家仍然抑住不住对故乡的眷恋,而这眷恋又往往与某种失落感相交织,因而小说大都具有抑郁的抒情调子。

罗黑芷《乡愁》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乡愁 罗黑芷 写了《死草的光辉》已经回到十四年前去的这个主人,固然走入了淡淡的哀愁,但是想再回去到一个什么样的时候,终寻不出一个落脚的地方。这并非是十四年以前的时间的海洋里,竟看不见一点飘荡的青藻足以系住他的萦思,其实望见的只是茫茫的白水,须得像海鸟般在波间低徊,待到落下倦飞的双翼,如浮鸥似的贴身在一个清波上面,然后那仿佛正歌咏着什么在这暂时有了着落的心中的叹息,才知道这个小小的周围是很值得眷恋的。谁说,你但向前途寻喜悦,莫在回忆里动哀愁呢? 呵!哀愁也好,且回转去罢,去到那不必计算的一个时候。那时候是傍晚的光景,我不知被谁,大约是一个嬷嬷吧?抱在臂里,从后厅正屋走到前厅回廊,给放下在右手栏杆边一个茶几上站住。方从母亲床上欢喜地睁开来的一双迷蒙蒙的小眼睛,在那儿看见一个穿蓝色竹布衣衫的女人,是在我小小的心中觉得一见面便张手要伊拥抱的女人。我从旁边不知又是谁的手里喝了一口苦味的浓茶,舌头上新得了一种苏生的刺激,我立刻在这小小的模糊的心中感觉了:这是我家的七月的黄昏。 回转去罢,房屋依然是那所古旧的房屋,在那条有一个木匠人家管守入口的短巷左边;落雨的时节,那木匠饲养的三只斑鸠便在檐下笼中咕咕地叫唤,时候却仿佛是五月。祖母在伊静悄悄的房中午睡;父亲的窗子里似乎有说话的声音;我的一个伴侣——一个比我大两岁的哥哥,叔母生的——不知到哪里去了;母亲也不见;我独自在后院天井里蹲着。那从墙边和砖缝里挺生出来的野草,有圆叶的,有方叶的,密密的,疏疏的,不知叫做什么,衬着满阶遍地的青苔,似乎满院里都是绿色的光的世界。 回转去罢,回转去罢,这回仿佛在一个暮春的夜里。母亲坐在有灯光的桌前和邻家的姆姆安闲地谈着话。一个姑娘背靠着那窗下坐着。伊是我的姐姐,这是母亲教我这样称呼的。当伊站立起来的时候,伊仿佛比我高半个身躯,听说是要说人家了,因为是十五岁的女孩儿呢!姐姐抱我坐在伊的膝上,伊用面庞亲热地偎傍我,偏起头看我,摇我的肩膊,抚我的头发,喊我做“赫弟!赫弟!”我痴痴地瞧着伊的那笑眯眯但是而今我记不清楚了的尖尖的脸。虽然伊的身影很模糊,我细细吟味,如掣电般我便又站在伊的面前了。

问题小说与乡土小说2

问题小说就是为提出某种社会问题而创作的小说。由于作者思想倾向不同,初期问题小说中有一部分作品专以“美”和“爱”作为解决问题的钥匙,大部分则并不提供答案,是所谓“只问病源,不开药方”;而“不开药方”本身,也正是问题小说的特点之一。问题小说在“五四”时期的流行,主要反映了大批知识青年的觉醒。它是当时思想启蒙运动的一种需要,又是当时思想启蒙运动的一种结果。后来,问题小说也体现著作家密切关心现实这一优良的传统。 了问题小说的创作。 发展1、“问题小说”起步,表现了探究人生意义的热忱。代表作《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揭露了“旧社会、旧家庭的不良现状”。 2、宣扬爱的哲学。如果说初期“问题小说”只是问病源,不开药方。《超人》则标志着冰心对种种社会问题开出了她的“药方”--这就是“爱”的哲学。《超人》《烦闷》《悟》构成了冰心“爱的三步曲”,爱的核心是“母爱”。 3、《倪焕之》它通过一个大的时空跨度去展示社会生活。小说从辛亥革命发生写到大革命失败。写了十几年的历史变迁,包括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大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再现了这十年间中国社会从乡镇到都市的现实生活。》)《倪焕之》重现了五四青年的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悲剧处境。是现代文学“知识分子心里变迁史”中的重要一章。 问题小说的缺失与不足 1. 忽略了人物塑造、情节设置、氛围渲染和形式等文学要素,小说的社会认识价值超过甚至损害了其文艺审美价值; 2. 小说过重的哲理色彩和理性深度,有图解观念的创作形式,影响了作品的真实性。; 3. 缺乏现实的生活基础,缺少鲜活的生活气息,存在明显的主观臆想和向壁虚构的成分,影响了作品的感染力。 乡土小说 它是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流派,是农村题材小说,它多取材于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厚地域风俗的农村。在20年代初、中期,小说创作上出现了一种被称为“乡土小说”的作品。“乡土小说”指的是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 乡土小说作家很多都是直接受鲁迅的影响并有意识地模仿鲁迅而开始创作的,大都师承了鲁迅小说的批判国民性特点,较少造作,克服了概念化,以一种质朴和真实的面貌为当时小说创作界吹进一股清风。乡土小说是作家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故乡风习,对愚昧、落后进行尖锐的讽刺与批判。其次,乡土小说作家往往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绪描绘生活与苦难中而又麻木、愚昧的故乡人,同情与批判,讽刺与哀

美国文学作家与作品汇总

Works: Part 1. The Literature of Colonial America John Smith 1580-1631 1 first American writer A True Relation of Such Occurrences and Accidents of Note as Hath Happened in Virginia Since the First Planting of That Colony; A Map of Virginia with a Description of the Country; The General History of Virginia, New England, and the Summer Isles Roger Williams 1603-1683 1 Begins the history of religious toleration in America A key into the Language of America Edward Taylor 1612-1672 1 The best of the puritan poets No publishing of his work, most treat religious themes, many poems based directly on Psalms. Thomas Jefferson 1743-1826 1 The first American secretary of state Drafted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Thomas Paine托马斯·潘恩1737-1809 The Case of the Officers of Excise(his first pamphlet)税务员问题;Common Sense常识;American Crisis美国危机;Rights of Man人的权利:Downfall of Despotism专制体制的崩溃;The Age of Reason理性时代Agrarian Justice --last important treaties 1 Great Commoner of Mankind 2 The most articulate spokesman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3 natural gift for pamphleteering and rebellion Philip Freneau菲利普·弗伦诺1752-1832 Father of American Poetry The Rising Glory of America蒸蒸日上的美洲;The British Prison Ship英国囚船;To the Memory of the Brave Americans纪念美国勇士-----同类诗中最佳;The Wild Honeysuckle野生的金银花;The Indian Burying Ground 印第安人殡葬地 1 the most outstanding writer of the post-revolutionary period 2 “Poet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3 herald American literary independence

梁衡《何处是乡愁》阅读练习及答案

梁衡《何处是乡愁》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何处是乡愁》,完成第17-19题。(共13分) 何处是乡愁 梁衡 ①乡愁,这个词有几分凄美。原先我不懂,故乡或儿时的事很多,可喜可乐的也不少,为什么不说乡喜乡乐,而说乡愁呢最近回了一趟阔别六十年的故乡,才解开这个人生之谜。 ②故乡在霍山脚下。一个古老美丽的小山村,水多,树多。我家院子里长着两棵大树。一棵是核桃,一棵是香椿,直翻到窑顶上遮住了半个院子。香椿炒鸡蛋是一道最普通的家常菜,但我吃的那道不普通。老香椿树的根不知何时,从地下钻到我家的窑洞里,又从炕边的砖缝里伸出几枝嫩芽。我们就这样无心去栽花,终日伴香眠。每当我有小病,或有什么不快要发一下小脾气时,母亲安慰的办法是,到外面鸡窝里收一颗还发热的鸡蛋,回来在炕沿边掐几根香椿芽,咫尺之近,就在锅台上翻手做一个香椿炒鸡蛋。那种清香,那种童话式、魔术般的乐趣,永生难忘。这次回村,我站在老炕前叙说往事,直惊得随行的人张大嘴合不拢。而村里的侄孙辈也如听古。因为那两棵大树早已被砍掉,只有旧窑在,寂寞忆香椿。 ③出了院子,大门外还有两棵树,一棵是槐树,另一棵也是槐树。大的那棵上面有鸟窝、蛇洞,还寄生有其他的小树、枯藤,像一座古旧的王宫。爬小槐树,是我们每天必修的功课。隐身于树顶的浓阴中,做着空中迷藏。夏天的一个中午,正是日长人欲眠时,突然老槐树上掉下一条蛇,足有五尺多长,直挺挺地躺在树荫中。一群鸡,虽以食虫为天职,但还从未见过这么大的虫子,一时惊得没有了主意,就分列于蛇的两旁,圆瞪鸡眼,死死地盯着它。双方相持了足有半个时辰。这时有人吃完饭在河边洗碗,就随手将半碗水泼向蛇身。那蛇一惊,嗖地一下窜入草丛,蛇鸡对阵才算收场。现在,就是到动物园里,也看不到这样的好戏。 ④出大门外几十步即一条小河。流水潺潺,不舍昼夜。河边最热闹的场景是洗衣。印象最深的是河边的洗衣石,有黑、红、青各色,大如案板,溜光圆润。这是多少女子柔嫩白净的双手,蘸着清清的河水,经多少代的打磨而成的呀。河边总是笑声、歌声、捶衣声,声声入耳。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乡愁》试题(含答案)

试题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邮.票(yóu)窄.(zhǎi)揣摩.(mó) B.海峡.(xiá)矮.(ǎi)弦.乐(xián) C.坟墓.(mù)掠.夺(luè)湾.(wān) D.颠簸.(bǒ)倾.听(qīnɡ)承载.(zài) 2.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乡愁》全诗共四节,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 B.《乡愁》一诗中,诗人将空间上的阻隔作为四个人生阶段的共同特征。 C.《乡愁》一诗中,在长大后这一阶段诗人找到表达乡愁的对应物是邮票。 D.乡愁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但诗人表达出来后都实现了物化。 3.下列各句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组是()。 A.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B.我在/这头 C.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D.大陆/在那头 4.仿写句子。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仿句:乡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乡愁》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正语反出,以一种轻描淡写的风格,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上,反衬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6.全诗有四小节,每小节分别写什么内容? 7.诗中运用了哪些形象?这些形象有什么共同特征? 8.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诗人采用了哪些具体意象,将它变为具体可感的?9.诗歌中所选取的一组意象间是并列还是递进关系?请简要说明。 (二)课外阅读 乡愁四韵 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早期乡土小说的风格特征分析

早期乡土小说的风格特征分析 11小教文2 11150920 倪佼 早期的乡土小说又被称为“流寓者的文学”,是指二十年代一些流寓都市的作家在鲁迅的影响下,以家乡农村生活为题材创作的小说。乡土小说兴起于1923年前后,主要作者有废名、许杰、许钦文、王鲁彦、徐玉诺、蹇先艾、台静农,彭佳煌等。鲁迅先生曾说:“凡在北京而记述故乡的事情和抒写自己的乡愁的,无论是用主观还是客观的方法,皆可为乡土文学。”正如鲁迅先生所理解的那样,所谓“乡土小说”,更细致地说它主要就是指这类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包括乡镇)的生活,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回忆、乡愁、风土、写实,是乡土小说的突出特色。 因此乡土小说有其独特的风格特征,具体而言,主要有四大特征较为突出。(一)文化批判与风情展示:对乡村社会的残酷的批判与落后习俗的揭示。 正如茅盾先生所评价的“点缀着冷酷的、野蛮的习俗”,例如械斗:彭佳煌的《怂恿》就是以此展开描写的;典妻:许杰的《赌徒吉顺》和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就是是中国现代文坛上两篇典型的以"典妻"为主题的作品;借种:彭佳煌的《活鬼》就提到了这一陋俗;乡刑:蹇先艾的《水葬》中的水葬就是乡村一种极其残酷的刑罚。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我也就不一一列举了。 (二)寄托着美好愿望的落后习俗。 这里主要是以王鲁彦的《菊英的出嫁》为代表,就写了“冥婚”,作品中菊英是一个只有8岁阳寿的女孩,在她病逝十年之后,其母理所当然地认为她已到时婚龄,于是顺理成章地为她订了一门阴亲并倾其所能预备了丰厚的嫁妆,然后吹吹打打、热热闹闹将她“嫁”了出去,把菊英的棺材由青色的轿子抬到男方家。冥婚制透现出愚昧落后的原始信仰,即以为人死后依然成长并且灵魂不灭;那铺排的煞有介事的程式在令人咋舌之余难免显得荒唐可笑。但同时寄托着菊英母亲对菊英生活的美好愿望。 (三)在悲剧的社会生活的叙述中,加入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描写。 这种描写往往写出了衰败中的美丽,与都市生活相对立的恬静美丽。如许杰的《惨雾》中两个村庄的自然风光的描写和废名的《竹林的故事》中对竹林周围幽美的环境的描写等等。

乡愁文学及其代表性作家

第二章、乡愁文学及其代表性作家:林海音 一、表现“漂泊的惶惑”“无根的焦灼”有浓郁的怀乡情感。按题材台乡愁小说可分下列几种类型: 1、乡野传闻:乡野传闻凝聚着浓浓的乡愁,通过它的感情具象化了。朱西宁〈狼〉〈破晓时分〉、司马中原〈路客与刀客〉《红丝凤》段彩华。 2、回忆小说:以往昔大陆生活经验为题材,抒写对故乡亲人眷恋之情怀。 往昔是梦,故乡是歌,有以少年童真的眼光和纯净的心理,再现带有传统色彩的和谐人情,具有反璞归真的美的意蕴。如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或以现代意识去批判摧残人性的旧伦理旧道德,具反封建色彩。又由于它的回忆性,洋溢着大陆的乡土气息,因此台文坛称它为“断了根的乡土文学”。聂华苓《失去的金铃子》、林海音《婚姻的故事》於梨华《梦回青河》此类典型之代。 二、林海音及其《城南旧事》

林海音(1918-2001)是五十年代台湾怀乡文学的代表作家,又是一位自由派的现实主义女作家,她的作品表达了爱国思乡的情怀,关注女性命运,为台湾女性文学的奠基者。 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版,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其父林焕平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不久与报社同事夏承楹结婚。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1953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 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厚的。讫今为止,已出版十八本书。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作客美国》、《芸窗夜读》、

暮雨乡愁阅读附答案

暮雨乡愁阅读附答案 暮雨乡愁阅读附答案 一个人在外面呆得久了,方知古人在里所写的那些思乡的愁绪,并非尽是强说的装点之辞。海德堡冬日的白昼格外短促,刚刚还是中午,一转眼就到了黄昏,薄暮乍起。涅卡河边的那些柳树在冷风中瑟缩着它们的枝条,几天前还挂满了深黄的枯叶,而今已如此寥落寒碜;还有那些枝条如乱箭般高插云霄的杨树,在冬日的天空下也显得格外苍凉凄楚。这些带着东方色彩的草木,似乎特别能够勾起人思乡的情怀。还有河边的那群大雁,它们散乱在草地上,整理着羽毛,在风中发着呱呱的悲鸣,看样子这个冬天它们是不准备离开这里了。天空中开始飘起蒙蒙细雨更准确地说是那种像雾像雨又像风的东西,一切都是湿漉漉的。景物深沉而斑驳起来,天空愈加阴郁低沉,湿云仿佛是贴地而行,而归宿的乌鸦,则互相追逐、鼓噪着,用大片的蔽空的乌黑翅翼,加深着暮色中苍凉的气息。 眼前的这一切明明是典型的中国式的、在那么多古典里被反复吟咏描画过的意境,而今却原封不动地搬到了迢迢万里的西洋夷域,怎不让人生出人面桃花、物是人非的莫名心绪。 人们总是把简单地理解为对家的依恋或对故地的追忆,其实这

样的理解未免太褊狭具体了,我此刻体会出了那种滋味,并非那么简单。事实上乡愁是一种真正的绝望,一种生命里同来俱在的愁思;乡愁不是空间的,而是时间的,它的方向是遥远的过去;乡愁不是恋物,而是自恋,它所牵挂的不是那片事实上常常显得很抽象的祖居之地,而是悲悼自己的生命与韶光。古往今来的那么多思乡的诗篇,细细想来,原都是对自我的悲怜: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歌者哀叹的是岁月的逝水对自己无情的抛掷。 海德格尔说,故乡处于大地的中央,看起来这是一个空间的理念,但细想这故乡仍不过是指人长大的地方,因为那里印下了稚儿的足迹,他生命中最初和最美的部分抛洒在了那里生命的家宅,记忆的归宿。稚儿离开了那里,是因为童年那美好的时光已挥手远去,他已踏上被命运抛离的注定远游他乡的不归途!这真真正正是永世的分离,便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情景,一旦你回来追寻,也早已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伤心之地。 我想象那位初唐的诗人,在登上幽州古台时的悲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原曾觉得他的悲号未免有些夸张,但今想来,那命运对每个生为凡胎的肉身不过就是这样设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任凭你把酒问青天,悲呼浩叹,天道总不会屈就人道,肯给你些许丝毫的通融怜悯。因了这个宿命,中国的诗人骚客们,自汉以后便都变成了唯美的感伤主义者,他们是文人,但同时又是诗哲,我想中国的中之所以有一个很特殊很强烈的乡愁的传统,恐与这种生命本体论的哲学,和他们悲剧论的人

美国文学作家以及作品总汇

美国文学部分(American Literature) 一.独立革命前后的文学(The Literature Around the Revolution of Independence) 1.本章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殖民地时期的文学的特点 2).主要的作家、其概况及其代表作品 2.独立革命前后时期的主要作家 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本杰明·富兰克林,散文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曾参与起草―独立宣言。 《穷查理历书》Poor Richard’s Almanack 《致富之道》The Way to Wealth 《自传》The Autobiography 托马斯·潘恩Thomas Paine托马斯·潘恩,散文家、政治家、报刊撰稿人。 《税务员问题》The Case of the Officers of Excise 《常识》Common Sense 《美国危机》American Crisis 《人的权利》Rights of Man 《专制体制的崩溃》Downfall of Despotism 《理性时代》The Age of Reason 菲利普·弗伦诺Philip Freneau菲利普·弗伦诺,著名的―革命诗人‖。 《蒸蒸日上的美洲》―The Rising Glory of America‖

《英国囚船》―The British Prison Ship‖ 《纪念美国勇士》同类诗中最佳―To the Memory of the Brave Americans‖ 《野生的金银花》―The Wild Honeysuckle‖ 《印第安人殡葬地》―The Indian Burying Ground‖ 1二.美国浪漫主义文学(American Romanticism) 1.本章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美国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社会历史及文化背景 2).主要作家的创作思想、艺术特色及其代表作品的主题结构、人物刻画和语言风格 3).清教主义、超验主义、象征主义、自由诗等名词的解释 2.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主要作家 华盛顿·欧文Washington Irving华盛顿·欧文,美国著名小说家,被称为―美国文学之父‖.《瑞普·凡·温可尔》Rip Van Winkle 《纽约外史》A History of New York 《见闻札记》The Sketch Book 《睡谷的传说》The Legend of Sleepy Hollow 詹姆斯·费尼莫尔·库珀James Fenimore Cooper 詹姆斯·费尼莫尔·库珀开创了以《皮裹腿故事集》为代表的边疆传奇小说,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部是《最后的莫西干人》。 《皮裹腿故事集》Leatherstocking Tales 《间谍》The Spy 《领航者》The Pilot

《剪不断的乡愁》阅读附答案

《剪不断的乡愁》阅读附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剪不断的乡愁 琼瑶 去年年底,“开放大陆探亲”的消息公布了。 这消息像一股温泉,乍然间从我心灵深处涌现,然后窜升到我四肢百脉,窜升到我的眼眶。我简直无法描述那一瞬间的感动。我心底有个声音在喊着。 “39年!39年有多少月?多少天?39年积压了多少乡愁,如今,可以把这些乡愁都给勾销了吗?”(A) 不敢相信这是事实,但是,陆陆续续有人回乡探亲了!这居然成了事实!我太兴奋了,和鑫涛计划着,我们也该去大陆探亲了,鑫涛去红十字会办手续,回来说:“需要填三等亲的亲人名字和地址!” 一时间,我们两个都弄不清“三等亲”包括哪些人,以及我们是否有这项“资格”。激动中,我冲口而出:“故国的山,故国的水,故国的大地泥土,和我们算是几等亲?我们要探的是亲,不只是‘人’呀!”(B) 不过,我毕竟不需担扰,因为我和鑫涛分别都有舅舅和姨妈在大陆,所以,我们很顺利地办好了探亲手续。拿到手续的那一晚,我就失眠了,脑子里奔流着黄河,奔流着长江。不只长江黄河,还耸立着五岳和长城!鑫涛见我如此兴奋,忍不住提醒我说: “听说大陆的生活很苦。旅行也不像想象中那么方便,至于亲人,经过39年的隔阂,可能已经想见不相识,这些,你都考虑过吗?” 考虑?我实在没有认真去考虑壶。我只觉得乡愁像一张大网,已把我牢牢地网住。而且,当行期越来越近,我的乡愁就越来越深。我总认为,乡愁对于游子,就像一切人类的基本感情一样,是与生俱来的。(C)不过,有的人来得强烈,有的人比较淡然。我,大概生来就属于感情强烈的一型。连我的“乡愁”,也比别人多几分! 计划回大陆行程时,鑫涛问我:“你要去哪些地方啊?第一站,是不是你的故乡湖南?” 我祖籍湖南,生在四川。童年,是个多灾多难的时代,是个颠沛流漓的时代,童年的足迹,曾跋涉过大陆许多的省份。如今,再整理我这份千头万绪的乡愁时,竟不知那愁结的顶端究竟在何处?是湖南?是四川?是长江?是黄河?是丝绸之路,还是故宫北海?沉吟中,这才明白,我的乡愁不在大陆的一点上,而在大陆那整片的土地上!(D) “可是,你没时间走遍大陆整片的土地啊!”鑫涛说,“我们排来排去,只能去40天!” 将近40年的乡愁,却要40天来弥补。可能吗?不可能的!我们必须放弃许多地方。湖南,湖南的亲人多已离散,家园中可能面目全非。不知怎的,我最怕面对的,竟是故乡湖南,这才了解古人“近乡情更怯”的感觉。当我把这感觉告诉鑫涛时,他脱口而出地说: “这也是我不敢回上海的原因!” 于是,我们把行程的第一站定在北京。北京,那儿是我父母相识相恋和结婚

乡土小说读后感

对于乡土小说的认识 乡土小说作为20世纪的一种独特文学现象,从它产生伊始就蕴涵着特定的文化历史内容。严家炎就说过“乡土文学在乡下是写不出来的,它往往是作者来到城市后的产物” 。“城市”作为西方文化的象征,始终以文化的他者身份在乡土小说中或隐或显地表露出它的存在意义,从而构成了乡土小说文化冲突的另一极。乡土小说之所以更多地选择乡村为背景,主要是缘于有着中华传统文明积淀的乡村与以城市为表征的现代西方文明构成了文化冲突上两种差别巨大的生活环境。张炜在谈及他的乡土小说时说过:“乡村的东西更真切一些,变化少,新东西涌入一点也很快被溶解。比起城市来,它的力量更强大,更久长和悠远。这就更适合被拿来做依据,就象搞解剖要选个好的标本一样。” 从20世纪中国历史文化的大背景来看,乡土小说显然与中西方文化冲突有着密切的同构关系。当“西方文明以各种不同的形式逐渐破坏了传统文化的稳定性和连贯性,而且在总的方面影响了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发展方向” 的时候,它势必造成中国知识分子在文化大转型时期世界观的斗争和价值观的复杂矛盾。一方面在理性上不得不认同西方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另一方面,知识分子先天地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濡染,以及目睹西方文明的入侵和西方文明本身所固有的种种弊端,又注定了他们以振兴民族文化为己任的价值选择。当这种文化矛盾已构成社会主要矛盾的时候,知识分子作为文化的传承者和代言人,必然地会在小说创作中表现这一母题。以鲁迅为代表的20世纪乡土小说家,正是在这一文化冲突的背景下,开始了对知识分子自身的思想困惑和情感失衡的叙写。鲁迅的乡土小说理论突出地显示了其知识分子性的特点。鲁迅说道:“蹇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在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但这又非勃兰兑斯所说的‘侨民文学’,侨寓的只是作者自己,却不是这作者所写的文章,因此也只见隐现着乡愁,很难有异域情调来开拓读者的心胸,或者炫耀他的眼界。” 鲁迅的乡土小说理论显然侧重的是寓居在“北京”的知识分子,突出的是知识分子以城市为表征的现代西方文化视角对乡土的观照,突出的是知识分子“隐现着乡愁”的胸臆。以往对鲁迅等乡土小说观的阐述往

美国文学史作品作家汇总 全

美国文学史作品作家汇总 美国文学 Part 1. Colonial America Thomas Paine托马斯?潘恩1737-1809 The Case of the Officers of Excise税务员问题;Common Sense常识;American Crisis美国危机;Rights of Man人的权利:Downfall of Despotism专制体制的崩溃;The Age of Reason理性时代 Philip Freneau菲利普?弗伦诺1752-1832 The Rising Glory of America蒸蒸日上的美洲;The British Prison Ship英国囚船;To the Memory of the Brave Americans纪念美国勇士-----同类诗中最佳;The Wild Honeysuckle 野生的金银花;The Indian Burying Ground印第安人殡葬地 .Jonathan Edwards The Freedom of the Will 论意志自由The Great Doctrine of Original Sin defended论原罪The Nature of True Virtue论真是德行的本原 Benjamin Franklin本杰明?富兰克林1706-1790 A Modest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Necessity of a Paper Money; Poor Richard’s Almanac穷查理历书;The Way to Wealth致富之道;The Autobiography自传 Part 2. American Romanticism Washington Irving华盛顿?欧文1783-1859 A History of New York纽约的历史-----美国人写的第一部诙谐文学杰作;The Sketch Book见闻札记The Legend of Sleepy Hollow睡谷的传说-----使之成为美国第一个获得国际声誉的作家;Brace bridge Hall布雷斯布里奇田庄;Talks of Travelers旅客谈;The Alhambra阿尔罕伯拉 Jamie Fennimore Cooper詹姆斯?费尼莫尔?库珀1789-1851 The Spy间谍;The Pilot领航者;The Little page Manuscripts利特佩奇的手稿;Leather stocking Tales皮裹腿故事集:The Pioneer拓荒者;The Last of Mohicans最后的莫希干人;The Prairie大草原;The Pathfinder探路者;The Deer slayer杀鹿者 Part 3.New England Transcendentalism Ralf Waldo Emerson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1803-1882 Essays散文集:Nature论自然-----新英格兰超验主义者的宣言书;The American Scholar 论美国学者;Divinity; The Over soul论超灵;Self-reliance论自立;The Transcendentalist超验主义者;Representative Men代表人物;English Traits 英国人的特征;School Address神学院演说 Concord Hymn康考德颂;The Rhoda杜鹃花;The Humble Bee野蜂;Days日

梁衡《何处是乡愁》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梁衡《何处是乡愁》,完成下列小题。 ①乡愁,这个词有几分凄美。原先我不懂,故乡或儿时的事很多,可喜可乐的也不少,为什么不说乡喜乡乐,而说乡愁呢?最近回了一趟阔别六十年的故乡,才解开这个人生之谜。 ②故乡在霍山脚下。一个古老美丽的小山村,水多,树多。我家院子里长着两棵大树。一棵是核桃,一棵是香椿,直翻到窑顶上遮住了半个院子。香椿炒鸡蛋是一道最普通的家常莱,但我吃的那道不普通。老香椿树的根不知何时,从地下钻到我家的窑洞里,又从炕边的砖缝里伸出几枝嫩芽。我们就这样无心去栽花,终日伴香眠。每当我有小病,或有什么不快要发一下小脾气时,母亲安慰的办法是,到外面鸡窝里收一颗还发热的鸡蛋,回来在炕沿边掐几根香椿芽,咫尺之近,就在锅台上翻手做一个香椿炒鸡蛋。那种清香,那种童话式、魔术般的乐趣,永生难忘。这次回村,我站在老炕前叙说往事,直惊得随行的人张大嘴合不拢。而村里的侄孙辈也如听古。因为那两棵大树早已被砍掉,只有旧窑在,寂寞忆香椿。 ③出了院子,大门外还有两棵树,一棵是槐树,另一棵也是槐树。大的那棵上面有鸟窝、蛇洞,还寄生有其他的小树、枯藤,像一座古旧的王宫。爬小槐树,是我们每天必修的功课。隐身于树顶的浓阴中,做着空中迷藏。夏天的一个中午,正是日长人欲眠时,突然老槐树上掉下一条蛇,足有五尺多长,直挺挺地躺在树荫中。一群鸡,虽以食虫为天职,但还从未见过这么大的虫子,一时惊得没有了主意,就分列于蛇的两旁,圆瞪鸡眼,死死地盯着它。双方相持了足有半个时辰。这时有人吃完饭在河边洗碗,就随手将半碗水泼向蛇身。那蛇一惊,嗖地一下窜入草丛,蛇鸡对阵才算收场。 ④忆童年,最忆是黄土。村里人土炕上生,土窑里长,土堆里爬。黄土是我的襁褓,我的摇篮。农村孩子穿开裆裤时,就会和泥。一群孩子,将胶泥揉匀,捏成窝头状,窝要深,皮要薄。口朝下,猛地往石上一摔,泥点飞溅,声震四野,名“摔响窝”。以声响大小定输赢,以炸洞的大小要补偿。输者就补对方一块泥,就像战败国割让土地,直到把手中的泥土输光,俯首称臣。孩子们虽个个溅成了泥花脸,仍乐此不疲。这场景现在也没有了,新盖的小学都没有了学生。空空新教室,来回燕穿梭。 ⑤从春到夏,蝉儿叫了,山坡上的杏子熟了,嫩绿的麦苗已长成金色的麦穗,

浅谈20世纪20年代中国乡土小说中的乡愁

浅谈20世纪20年代中国乡土小说中的乡愁 1601魏雪丽 乡土小说是以故乡农村和小市镇的生活为题材,着力于风土人情的描绘,是有浓郁的地方色彩的小说。在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写乡土小说的是鲁迅,他是中国现代乡土小说的奠基人。他早年的《故乡》,《社戏》、《祝福》、《孔乙己》都是取材于故乡,描绘了一副浙江水乡特色的风俗画面。对故乡的怀念对故乡的日益衰败的慨叹,也即是鲁迅所说的隐现的乡愁构成了乡土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 乡土小说的作家的童年,少年时代大都是在故乡的农村和小市镇上度过的。后来或为新思潮所鼓励,或为生活所逼迫从家乡漂泊到大城市去了。但是喧嚣繁华的城市并没有给他们带来欢乐反而心里愈加凄凉。现代城市的文明和乡村的落后,故乡的山水,风俗,小人物的命运便常常成为他们书写的对象这些作家远离家乡多年,有一种思乡情。由于厌恶城市环境的污浊,作家有意无意的美化故乡,将它作为精神上的寄托。但是当作家踏上故土时看到的不是记忆中的故乡而是破败不堪、满目凄凉。这便是他们悲愤,伤感、感到物是人非的辛酸,凄楚的情绪。鲁迅先生的《故乡》最明显。故乡萧条了,家庭破败了,熟悉的人也发生了变化了,这一切都不是记忆中的故乡,梦中的故乡破灭了。正是这种深沉的人生感叹,使《故乡》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其他的乡土小说作家延续了《故乡》的主题。如蹇先艾的《到家的晚上》中的主人公离家十年,终于在一个凄清的夜晚回到故乡。故乡的一切都变了,父母双亡,家人离散,仆人也由壮小伙变得老态龙钟,庭院更是荒凉了,触景生情,主人公不由得悲声大哭。后来大多数乡土小说家都直接或间接受鲁迅的影响走上了乡土小说的创作道路。 乡土小说家们关注的不仅是个人家庭的悲欢离合,更多的是故乡人民的深重苦难。这些人物大多是小人物的悲剧,是一个十分悲惨而又司空见惯的悲剧。如许钦文的《疯妇》中的双喜妻勤快温存,同出外做工的丈夫感情很好,可就是的不到婆婆的欢心。婆婆长期对她施加精神虐待,终于使她绷得过紧而断裂了。她疯了,不久就死了。这表面只是婆媳关系,实质上是封建家长制度的迫害而造成的悲剧。这些事例在乡土作家的心中,是一种苦闷的宣泄。他们终究不是城市中人,只能是一个城市的边缘人。然而,他们的路在何方,他们自己也不清楚。他们写的对象都不是健全的人,都是有缺陷的人物,而正是对这些人物的描写,才

美国文学史作家作品一览表2

美国文学 Part 1. Colonial America 1、Thomas Paine托马斯·潘恩1737-1809 The Case of the Officers of Excise税务员问题;Common Sense常识;American Crisis美国危机;Rights of Man人的权利;Downfall of Despotism专制体制的崩溃;The Age of Reason理性时代 2、Philip Freneau菲利普·弗伦诺1752-1832 The Rising Glory of America蒸蒸日上的美洲;The British Prison Ship英国囚船;To the Memory of the Brave Americans纪念美国勇士-----同类诗中最佳;The Wild Honeysuckle野生的金银花;The Indian Burying Ground 印第安人殡葬地 3、Jonathan Edwards乔纳森爱德华 The Freedom of the Will The Great Doctrine of Original Sin defended The Nature of True Virtue 4、Benjamin Franklin本杰明·富兰克林1706-1790 A Modest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Necessity of a Paper Money;Poor Richard’s Almanack穷查理历书;The Way to Wealth致富之道;The Autobiography自传 Part 2. American Romanticism 1、Washington Irving华盛顿·欧文1783-1859 A History of New York纽约的历史-----美国人写的第一部诙谐文学杰作;The Sketch Book见闻札记The Legend of Sleepy Hollow睡谷的传说-----使之成为美国第一个获得国际声誉的作家;Bracebridge Hall布雷斯布里奇田庄;Talks of Travellers旅客谈;The Alhambra阿尔罕伯拉 2、James Fenimore Cooper詹姆斯·费尼莫尔·库珀1789-1851 The Spy间谍;The Pilot领航者;The Littlepage Manuscripts利特佩奇的手稿;Leatherstocking Tales皮裹腿故事集;The Pioneer拓荒者;The Last of Mohicans最后的莫希干人;The Prairie大草原;The Pathfinder探路者;The Deerslayer杀鹿者 Part 3.New England Transcendentalism 1、Ralf Waldo Emerson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1803-1882 Essays散文集;Nature论自然-----新英格兰超验主义者的宣言书;The American Scholar论美国学者;Divinity;The Oversoul论超灵;Self-reliance论自立;The Transcendentalist超验主义者;Representative Men代表人物;English Traits英国人的特征;School Address神学院演说;Concord Hymn康考德颂;The Rhodo杜鹃花;The Humble Bee野蜂;Days日子-首开自由诗之先河

论述类文本阅读:陆邵明《留住乡愁》阅读答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一、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B. 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