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小说与问题小说

乡土小说与问题小说
乡土小说与问题小说

【乡土小说】它是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流派,是农村题材小说,它多取材于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厚地域风俗的农村。在20年代初、中期,小说创作上出现了一种被称为“乡土小说”的作品。“乡土小说”指的是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这批作家有冯文炳(废名)、王鲁彦、台静农、彭家煌、许杰等。

乡土小说的兴起,是新文学小说对“五四”小说过于西方化的一次反拨。“五四”小说以鲜明的人文主义思想追求和对西方近现代文学及语言的借鉴与中国传统小说划

清了界限、实现了小说的革命,然而“五四”小说创作因此也存在很多弊端。其一是概念化,小说成了作家演绎思想、表达观念的形式,这个弊端主要表现在问题小说中;其二是欧化,这主要集中在浪漫小说中。浪漫小说不仅在抒情方式上直接借用了19世纪西方浪漫文学(尤其是卢梭的作品)的抒情方式,而且在抒情主人公的塑造上也过多受到卢梭及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的影响,因而这一派小说在叙事上不象小说,而在语言上则又非本土化。针对这种缺陷,新文学作家曾呼吁文学的“地方色彩”,提倡文学应有“从土里滋长出来的个性”,号召作家“须得跳到地面上来,把土气息、泥滋味透过了他的脉搏,表现在文字上”。所以,乡土小说在20年代初、中期的崛起,实际是新文学在革命之后着手建设的象征,反映了新文学现实主义的追求。

最早创作乡土小说并证明其艺术魅力的,是鲁迅。但是,无论是鲁迅还是那些后来被称为乡土作家的青年作家,在20年代初、中期都不曾明确使用过“乡土文学”或“乡土小说”的概念,更未以此相标榜。最早将这批作家回忆故乡、抒写乡愁的小说称为“乡土文学”的,是鲁迅1928年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后来人们便沿用这一概念指称这一时期的这批作家的创作。

乡土小说作家很多都是直接受鲁迅的影响并有意识地模仿鲁迅而开始创作的,大都师承了鲁迅小说的批判国民性特点,较少造作,克服了概念化,以一种质朴和真实的面貌为当时小说创作界吹进一股清风。

乡土小说的主要特征,首先是作家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故乡风习,对愚昧、落后进行尖锐的讽刺与批判。其次,乡土小说作家往往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绪描绘生活与苦难中而又麻木、愚昧的故乡人,同情与批判,讽刺与哀怜相互交织,形成乡土小说喜剧与悲剧相交融的美学风格。第三,在批判和描绘故乡愚昧习俗、麻木人性、凄凉人生时,乡土小说作家仍然抑住不住对故乡的眷恋,而这眷恋又往往与某种失落感相交织,因而小说大都具有抑郁的抒情调子。

为提出某种社会问题而创作的小说。它与问题剧一样﹐都是“五四”时期开始出现的文学现象。当时以民主主义﹑社会主义两大思潮的传播为背景﹐形成了文学必须接触现实人生问题的启蒙主义主张。俄国文学﹑东欧文学﹑北欧文学特别是易卜生密切关心社会现实问题的进步倾向﹐也影响并促成了中国问题小说的兴盛。周作人说﹔“问题小说﹐是近代平民文学的出产物。这种著作﹐照名目所表示﹐就是论及人生诸问题的小说。”(《中国小说里的男女问题》)陈望道﹑沈雁冰等认为﹕问题小说就是“以劳工问题﹑子女问题以及伦理﹑宗教等等问题中或一问题为中心的小说”(《问题小说》)。鲁迅从《狂人日记》开始的短篇小说﹐如他自己所说﹐“原意其实只不过想将这示给读者﹐提出一些问题而已”(《英译本短篇小说选集自序》)。《每周评论》上胡适的小说《一个问题》﹐《新潮》上的小说象汪敬熙的《谁使为之﹖》﹐罗家伦的《是爱情还是苦痛﹖》﹐叶绍钧的《这也是一个人﹖》﹐《晨报》上冰心的《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去国》等﹐都是较早出现的问题小说﹐有的连题目都带著问号﹐由於作者思想倾向不同﹐初期问题小说中有一部分作品专以“美”和“爱”作为解决问题的钥匙﹐大部分则并不提供答案﹐是所谓“只问病源﹐不开药方”﹔而“不开药方”本身﹐也正是问题小说的特点之一。

问题小说在“五四”时期的流行﹐主要反映了大批知识青年的觉醒。它是当时思想启蒙运动的一种需要﹐又是当时思想启蒙运\动的一种结果﹐後来﹐问题小说也体现著作家密切关心现实这一优良的传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後﹐赵树理就把自己的小说也叫做“问题小说”。他说:“我写的小说﹐都是我下乡工作时在工作中所碰到的问题﹐感到那个问题不解决会妨碍我们工作的进展﹐应该把它提出来。”(《当前创作中的几个问题》)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後的新时期﹐许多作家解放思想﹐通过自己笔下的艺术形像﹐对以往的历史经验进行严肃的探索和总结﹐作品往往以其强烈的哲理性而引人深思。因而也被称之为“问题小说”。

乡土小说与问题小说

【乡土小说】它是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流派,是农村题材小说,它多取材于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厚地域风俗的农村。在20年代初、中期,小说创作上出现了一种被称为“乡土小说”的作品。“乡土小说”指的是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这批作家有冯文炳(废名)、王鲁彦、台静农、彭家煌、许杰等。 乡土小说的兴起,是新文学小说对“五四”小说过于西方化的一次反拨。“五四”小说以鲜明的人文主义思想追求和对西方近现代文学及语言的借鉴与中国传统小说划 清了界限、实现了小说的革命,然而“五四”小说创作因此也存在很多弊端。其一是概念化,小说成了作家演绎思想、表达观念的形式,这个弊端主要表现在问题小说中;其二是欧化,这主要集中在浪漫小说中。浪漫小说不仅在抒情方式上直接借用了19世纪西方浪漫文学(尤其是卢梭的作品)的抒情方式,而且在抒情主人公的塑造上也过多受到卢梭及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的影响,因而这一派小说在叙事上不象小说,而在语言上则又非本土化。针对这种缺陷,新文学作家曾呼吁文学的“地方色彩”,提倡文学应有“从土里滋长出来的个性”,号召作家“须得跳到地面上来,把土气息、泥滋味透过了他的脉搏,表现在文字上”。所以,乡土小说在20年代初、中期的崛起,实际是新文学在革命之后着手建设的象征,反映了新文学现实主义的追求。 最早创作乡土小说并证明其艺术魅力的,是鲁迅。但是,无论是鲁迅还是那些后来被称为乡土作家的青年作家,在20年代初、中期都不曾明确使用过“乡土文学”或“乡土小说”的概念,更未以此相标榜。最早将这批作家回忆故乡、抒写乡愁的小说称为“乡土文学”的,是鲁迅1928年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后来人们便沿用这一概念指称这一时期的这批作家的创作。 乡土小说作家很多都是直接受鲁迅的影响并有意识地模仿鲁迅而开始创作的,大都师承了鲁迅小说的批判国民性特点,较少造作,克服了概念化,以一种质朴和真实的面貌为当时小说创作界吹进一股清风。 乡土小说的主要特征,首先是作家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故乡风习,对愚昧、落后进行尖锐的讽刺与批判。其次,乡土小说作家往往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绪描绘生活与苦难中而又麻木、愚昧的故乡人,同情与批判,讽刺与哀怜相互交织,形成乡土小说喜剧与悲剧相交融的美学风格。第三,在批判和描绘故乡愚昧习俗、麻木人性、凄凉人生时,乡土小说作家仍然抑住不住对故乡的眷恋,而这眷恋又往往与某种失落感相交织,因而小说大都具有抑郁的抒情调子。

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家文化身份解读

文艺研究2011年第5期 20世纪上半叶,在现代西方文明与传统文明、城乡文明碰撞下,形成了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创作的潮流。在这个潮流中,小说家的文化身份发挥了重要作用,决定了中国现代乡土小说的叙事模式和发展历程。近几年来,这种文化身份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试图通过研究中国乡土小说家的身份及相应文本,探究作家的文化身份对现代乡土小说的影响与制约。 鲁迅最先以启蒙者身份拉开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创作的序幕,这一身份他曾多次阐明。先是有关“铁屋子”的隐喻。朋友金心异的一句话,点燃了他的救国热情:“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①由此萌发了启蒙知识分子身份意识。晚年鲁迅在谈及自己的作品时仍坚持这种身份:“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②启蒙者身份决定了他以乡土小说反映蒙昧人群的叙述模式。小说《药》和《明天》,一个是用烈士的鲜血作药引,希图治愈儿子的痨病,结果却断送了儿子的生命,一个是在求了神签、许了心愿、吃过单方之后,眼见着儿子病死在怀里却无能为力。这种描写模式是鲁迅的创造,影响了一大批年轻知识分子。鲁彦在《菊英的出嫁》里写“冥婚”、在《赌徒吉顺》里写“典妻”,许钦文在《惨雾》里写“械斗”,蹇先艾在《水葬》里写“沉塘”等等,形成了20年代中国乡土写实的潮流,并延及30年代,引导柔石、罗淑、吴组缃等走上这一类型的创作道路,也影响了具有左翼政治倾向的一批作家在蒙昧乡土的叙述模式基础上创作了以“丰收成灾”为题材的小说,如茅盾的《春蚕》、《秋收》、《残冬》,叶紫的《丰收》,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等。30年代的政治社会格局使部分小说家由启蒙者变成了社会改革者,由20年代的乡土文化批判转为社会批判。 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鲁迅后期创作的乡土小说叙述模式有所变化,多以回乡探亲为叙事线索, 虽然仍展示荒蛮蒙昧的乡村画面,但小说多了一个启蒙者化身“我”,内涵更为丰富。《故乡》中的“我”回到离开二十多年的乡下,乡下在“我”的眼里竟是荒凉萧索的景象,记忆中那个生机勃勃的少年闰土如今是个唯唯诺诺的中年人。《祝福》里有个富有象征意味的场面:祥林嫂问“我”人死了以后有没有灵魂,“我”竟然支支吾吾、胆怯慌张。“我”的介入,表明启蒙者理性的认识背后隐含着对故乡复杂而浓烈的情感,让我们看到启蒙者身份中的困惑与沉痛。这时的鲁迅不只是启蒙者,在回乡的叙述中确认了自我的乡下人身份。 到了20世纪30年代,这一身份被沈从文发扬光大。“我实在是个乡下人。说乡下人我毫无骄傲,也不在自贬,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的性情,爱憎和哀乐自有它独特的式样,与城市人截然不同!他保守、顽固、爱土地,也不缺少机警却不甚懂得诡诈。”③“我是个乡下人。走到任何一处照例都带了一把尺,一把秤,和普通社会不合。一切来到我命运中的事事物物,我有我自己的尺寸和分量,来证实生命的价值和意义。”④“在都市住上十年,我还是个乡下人,永远不习惯城里人所习惯的道德的愉快,伦理的愉快。”⑤对乡下人身份的体认,表明沈从文对乡土所代表的传统文化的包容与认同。有意思的是,沈从文属于被“五四”新文化思潮唤醒的作家,他从偏远的湘西走向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与许杰、许钦文等第一代中国乡土小说家有着相似的背景,然而他并没有走上启蒙批判的乡土叙事之路。他的乡土小说虽然也写湘西世界在外来文化的压迫下走向崩溃,以及乡土人物在生活中的艰难挣扎,但乡下人的身份让他念念不忘湘西的诗情画意与乡风民俗的淳朴。他把抒情的笔触投向被其遗落在身后的湘西世界,以改造城市文化。小说《边城》用三分之一的篇幅描写边城的山水景致,显示了其乡土小说的田园牧歌的文化特色,又非常细致地描写了对歌、迎娶、划龙船等习俗以及湘西人沉醉其中的人生乐趣。当然,小说写得最多的是湘西的淳朴人情。沈从文在山水之美、民风之淳、人性之真中尽情挥洒他的抒情笔 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家文化身份解读 沈琳 166

新时期乡土小说中的城市形象嬗变

新时期乡土小说中的城市形象嬗变 新时期乡土小说在对城市形象的书写有一嬗变,即由80年代的赞美与向往到90年代后的“丑化”。其原因与时代文化经济的转型、作家自身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及对现代性的质疑与反思相关联。 标签:乡土小说;城市形象;嬗变及成因 新时期以来的乡土小说创作在前现代、现代、后现代文化的相互冲突、相互交融下共生发展。在此背景下,乡土小说中所书写的城市形象,随着经济的转型,时代的进步以及作家自身的因素,对城市的向往与追求,发生了新的转型和嬗变。 一、向往与想象:八十年代的城市形象 改革开放后,城市文明风吹进乡村,对城市的向往与想象成为这时乡土文学创作的共性。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谈到历史发展中城市的进步作用“资产阶级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大大增加起来,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1]作家们看到城市是文明的标志之一,创作时不自觉地把对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关系的理解赋予其中,致使80年代的乡土小说呈现出乡村人对城市的追求与向往与赞赏。 对长期受束缚压抑的乡村,城市新物品的出现不仅是一种视野上的需求,更是精神上的向往。“80年代的中国刚刚从‘文革’中脱离出来,正处在一个精神解放的时代。当时的人们把一切都视为精神解放的表征,一条牛仔裤,一副‘蛤蟆镜’都意味着从精神上摆脱压抑,追求新的空间的努力。”[2]此外,铁路、公路、火车、汽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使80年代封闭落后的村庄受到了一次新的城市文明的洗礼,人们对于城市形象的想象与追求便有了途径。铁凝《哦、香雪》、古华《爬满青藤的木屋》、张一弓《黑娃照相》中,大量出现代表城市意象的物品:牙膏、牙刷、香皂、电话、皮鞋、衬衫等,冲击着乡村固有的生活及观念。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宽阔的街道,城市夜景的灯火等景观,“现代城市常常被人们形象称作钢筋水泥的森林。”[3]与低矮茅屋的鲜明对立。生活在乡村的高加林,烟峰,禾禾,陈焕生们,熟悉乡村的一草一木,当他们进入城市时,花花绿绿的商店、各色的旅社酒店、卖小吃的小摊以及各种交易市场,整个城市的整体印象让他们艳羡不已,充满着崇敬和憧憬。 作家用敏锐的眼光观察着城市发展与改观,体验着城市的繁华与喧嚣,享受着城市带来的物质成果与精神需求。并从城市生活方式,城市环境等城市文化的外现,对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冲击来展开描绘和刻画。 二、存在与徘徊:九十年代以后的城市形象 进入1990年以来,中国经济体制发生转型,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开始成

问题小说与乡土小说2

问题小说就是为提出某种社会问题而创作的小说。由于作者思想倾向不同,初期问题小说中有一部分作品专以“美”和“爱”作为解决问题的钥匙,大部分则并不提供答案,是所谓“只问病源,不开药方”;而“不开药方”本身,也正是问题小说的特点之一。问题小说在“五四”时期的流行,主要反映了大批知识青年的觉醒。它是当时思想启蒙运动的一种需要,又是当时思想启蒙运动的一种结果。后来,问题小说也体现著作家密切关心现实这一优良的传统。 了问题小说的创作。 发展1、“问题小说”起步,表现了探究人生意义的热忱。代表作《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揭露了“旧社会、旧家庭的不良现状”。 2、宣扬爱的哲学。如果说初期“问题小说”只是问病源,不开药方。《超人》则标志着冰心对种种社会问题开出了她的“药方”--这就是“爱”的哲学。《超人》《烦闷》《悟》构成了冰心“爱的三步曲”,爱的核心是“母爱”。 3、《倪焕之》它通过一个大的时空跨度去展示社会生活。小说从辛亥革命发生写到大革命失败。写了十几年的历史变迁,包括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大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再现了这十年间中国社会从乡镇到都市的现实生活。》)《倪焕之》重现了五四青年的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悲剧处境。是现代文学“知识分子心里变迁史”中的重要一章。 问题小说的缺失与不足 1. 忽略了人物塑造、情节设置、氛围渲染和形式等文学要素,小说的社会认识价值超过甚至损害了其文艺审美价值; 2. 小说过重的哲理色彩和理性深度,有图解观念的创作形式,影响了作品的真实性。; 3. 缺乏现实的生活基础,缺少鲜活的生活气息,存在明显的主观臆想和向壁虚构的成分,影响了作品的感染力。 乡土小说 它是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流派,是农村题材小说,它多取材于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厚地域风俗的农村。在20年代初、中期,小说创作上出现了一种被称为“乡土小说”的作品。“乡土小说”指的是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 乡土小说作家很多都是直接受鲁迅的影响并有意识地模仿鲁迅而开始创作的,大都师承了鲁迅小说的批判国民性特点,较少造作,克服了概念化,以一种质朴和真实的面貌为当时小说创作界吹进一股清风。乡土小说是作家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故乡风习,对愚昧、落后进行尖锐的讽刺与批判。其次,乡土小说作家往往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绪描绘生活与苦难中而又麻木、愚昧的故乡人,同情与批判,讽刺与哀

畅游日本完整攻略(包括日本旅游报价以及景点介绍)

畅游日本完整攻略(包括日本旅游报价以及景点介绍) 什么是旅游途中的日本 日本又名樱花之国,火山地震之邦,其山地面积占80%,全国森林覆盖率达66%。日本是一个地势多变、水力资源丰富的国家,由此构成了优美壮丽的景色,那里有山中积雪的湖泊、,这些引人入胜的旅游景点常年吸引着大量游客来到日本观光。日本有很多种娱乐方式,有的类似欧美,有的却是历史悠久的古典娱乐。例如,能剧、歌舞伎、文乐剧、樱花舞、歌舞剧等。插花艺术,日本把它叫作生花或花道。插花的发展与茶道关系密切,因为当初的插花不过被看作茶道仪式的一种特殊装饰,其后研究插花的风气曰盛。日本的知识分子嗜茶道者众多。茶道被看作是一种教养、精神方面的训练。所用茶叶是一种粉末,味道好,营养也好。插花时以不同花卉、枝叶的色彩、疏密,表现出对比、互补、调和等意境。观赏地为京都祗园。相扑是日本的国技,目前相扑这项运动己流传到欧美,成为世界性的体育项目,在国际赛场上,日本运动员具有绝对优势。 日本旅游攻略——日本旅游游最佳行程介绍,第一站东京。 当然日本旅游的首战要登录首都东京,世界最大城市之一,这座城市的主要交通是新干线,地铁,公交和计程车组成。东京创建于1457年,古称江户。1868年明治维新后,明治天皇从京都迁都江户,改称东京。东京是日本最大的工业城市,全国主要的公司都集中于此,工业产值居全国第一位。东京与横滨、千叶构成日本著名的京滨工业区。东京也是日本的商业、金融中心。银座是东京的一条繁华街道,从京桥到新桥一公里长的路段上集中了许多高级商店、饭店、酒吧和夜总会。除此以外,新宿、池袋、涩谷也是东京的繁华地区。周恩来、鲁迅、郭沫若青年时代都曾在东京求过学。1979年3月14日,东京和北京市结为友好城市。东京旅游的最佳时间建议在春天与秋天最佳,可以看到东京美丽的樱花与枫叶。 日本旅游攻略——东京的美食攻略 在东京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料理主要有寿司、“生鱼片”、涮锅、串烧、各式盖浇米饭、拉面、“天麸罗”、“乔麦面条”、“日式杂烩(ODEN)” “香蒲烧烤(KABAYAKI)”,此外,还有“泥鳅锅”和“河鱼料理”等。品尝一下这些正宗的日本料理也不枉到东京一趟。 “东京的口味” 东京口味,又被称为江户口味,多为世代相传的传统口味。江户口味是指以在东京湾内捕获的鱼类为材料做成的菜肴风味。在江户时代,东京湾就叫做“江户前”。1603年(庆长8年),德川家康定幕府于此地,开八百八町以后,“江户前”的料理便以所谓的下町(庶民街区)为中心发展起来,直至现在。 “天麸罗”∶据说是由葡萄牙语的tempero或者tempora的发音讹化而来的。将虾、墨鱼、鲜鱼等鱼以及各种蔬菜等裹上小麦面粉后用油煎炸。 “寿司”∶文化7年(1810),在本所横刚首次出现手捏寿司,从此作为江户前的寿司一直到现在。醋味小饭团上面加上切成小片的各类新鲜海鲜(金枪鱼、虾、墨鱼等)和甜味烤蛋等的饭团,亦称作为寿司。另外将黄瓜和卤菜等放入中央、形成细长圆柱形后用紫菜包卷的饭团称为卷寿司。 生鱼片:将各类新鲜的鱼类,切成一口大小的薄片,沾上酱油和芥末后生吃。“乔麦面条”∶元禄时代(1688~

“新乡土写作”的发生:新世纪长篇乡土小说研究

“新乡土写作”的发生:新世纪长篇乡土小说研究中国乡土小说的世纪转型与中国乡村的社会转型紧密相连。新世纪以来的中国乡村被全面纳入现代性体系,现代化与城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乡村的结构性变化,大到乡村政治、经济、文化、伦理、教育、环境、卫生和医疗等方面,小到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家庭结构、行为习惯、衣食住行、日常消费等方面,都在变化中呈现出新的经验模式。新世纪中国乡土小说注意到现代乡村在“常”与“变”间的剧烈变动,努力以新思想、新观念、新视野和新方法去表现新乡村、新农民、新景观和新故事,创作出具有异质性审美特征的新乡土小说。正是基于新世纪乡土小说审美转型的文学事实,本论文提出了“新乡土写作”概念。首先新乡土写作不同于新乡土小说,前者作为一个完整的文学活动,后者作为文学活动的阶段性成果以作品的形式存在,一个是文学活动的动态过程,一个是文学的静态文本,具体而言新乡土小说只是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次新乡土写作尚未完成正处于进行状态,我们站在当下的时间节点审视正在发生的文学新变,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向乡土小说进一步创作提供有效资源提出文学期许。因此本论文的研究定位于新乡土写作的“发生”,这是一个过程和阶段而我们正处于初发期。作为概念出现的新乡土写作在范围上我们做出一定的限制。在时间上我们借用汪晖对“世纪”概念的认识,以社会现实和文学特征的同一性标准,将新世纪时间范围前推到1990年代;在空间上我们延展了乡村界限,沿着乡村现代化发展进程和农 民迁移轨迹,将乡镇、城乡结合部和城中村等特殊区域纳入考察范围;

在研究对象上我们缩小了新乡土写作指向的文学体裁,排除了诗歌、散文和戏剧等,主要以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作为研究对象,避免研究过于宽泛。之所以选择长篇乡土小说,是因为在表现现实的广度、长度、容度和高度等方面长篇更具优势,更能表现出当下丰富的、复杂的现实生活。本论文的核心观点是以新乡土经验去书写新的中国乡村故事,围绕着新乡土写作话题主要思考了几个大问题:一是新乡土写作为什么会发生,我们为什么会选择新乡土写作?二是新乡土写作是什么?三是新乡土写作发生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四是新乡土写作写什么?五是新乡土写作怎么写?正是沿着这一思考逻辑我们对新乡土写作问题进行整体框架,先后辨析了新乡土写作概念,论述了新乡土经验和新乡村叙事经验,且在经验的基础上思考了新乡土写作应该讲述哪些乡村“新”故事和“大”故事,以及如何以新的表现手法去建构文学,实现艺术形式的突破。首先我们解决的是新乡土写作概念,带有本质主义的本体追问,即新乡土写作是什么的问题。新乡土写作的提出不是凭空产生,而是基于新时期以来对“新乡土文学”的不断探索,不同时代的“新”融汇成新世纪新乡土小说的“新”。这种“新”不仅包括新世纪中国乡村现实变化带来的乡土小说新内容,也包括世界文学背景下基于中国传统的、民族的、地方的和民间的文学形式的创新。正是基于新世纪的新乡村和新乡土小说创作现状,我们提出了新乡土写作概念,认为它是在新世纪全球化语境下基于中国乡村社会转型的基本事实,在“新乡土经验”和现代乡村叙事经验的基础上,以新思想、新文化、新价值观、新历史观作为根本推动力,以世界性视野

中国当代文学史 农村题材文学

当代文学教案 章节:第二章农村题材文学 教学目的及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当代文学的基本情况,梳理当代文学的定义及概念,明晰学习此门课程的作用及意义。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 教学内容提要 1、“乡村文学”与“农村题材文学”的区分 2、农村题材文学的发展及现状 第二章农村题材文学 一、农村题材文学概况 20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乡村中国一直是最重要的叙述对象。因此,对乡村中国的文学叙述,形成了百年来中国的主流文学。这个主流文学的形成,一方面与中国社会在本质上是“乡土中国”有关,20世纪以来的中国作家几乎全部来自乡村,或有过乡村生活经验。乡村记忆,是中国作家最重要的文化记忆。另一方面,中国革命的胜利,主要依靠的力量是农民,新政权的获得如果没有广大农民的参与是不能想象的。因此,对乡村中国的文学叙述,不仅有中国本土的文化依据,而且有政治依据。或者说,它既有合理性又有合法性。但是,这个主流文学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左右下,出现了两次转折:一次是乡土文学向“农村题材”的转移,发生于20世纪40年代初期;一次是“农村题材”向“新乡土文学”的转移,发生于80年代初期。 现代中国文学最初对乡村的叙事是分裂的:一方面,贫困的农民因愚昧、麻木甚至病态而被当作启蒙或拯救对象,他们是阿Q、华老栓、祥林嫂;另一方面,乡村平静的田园又是一个诗意的所在,它是《故乡》、《边城》、《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因此,那个时代对乡村的想象和叙述是矛盾的。乡村叙事整体性的出现,与中国共产党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目标密切相关。农民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动员这个阶级参与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进程,是被后来历史证明的必由之路。于是,自延安时代起,特别是反映或表达土改运动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等的发表,中国乡村生活的整体性叙事与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紧密

戒烟酒吧创业计划书_0

戒烟酒吧创业计划书 篇一:创业计划书(烟消云散)戒烟酒吧 创业计划书 企业名称烟消云散(戒烟--酒吧) 创业者姓名刘文婷张博王海峰 日期20XX年月日 目录 一、市场前景···································· 二、主要经营范围································· 三、市场营销计划································ 四、企业概述································ 五、固定资产···································· 一市场前景 戒烟一直是一个永恒的健康话题,如今人们对 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所以戒烟就成为是对个人和家庭负责的态度。而一般想到戒烟的顾客大部分是大约在35到75 之间。而且是男性居多,男性顾客又大多喜欢喝酒来消遣。所以建立一家以酒吧提供环境,已戒烟为目的的场所。依据我们的调查大部分习惯性吸烟的人是在年轻的时候形成的不良习惯。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身体的健康重视时就

会自然想到戒烟。但是大多数人都是以自身的毅力在戒烟,经常不能科学的方法进行,反而经常半途而废,所以我们戒烟酒吧会给顾客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和量身定制的戒烟计划,在这个酒吧里我们会为大家提供酒吧似的服务同时还给大家带来一个健康的身体。 二、主要经营范围 目标客户描述: 顾客的性别主要集中在男性,年龄在35到75之间,因 为这些都是事业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士,年级大于75的虽然 也在以身体但是他们对于戒烟的毅力不如中老年的强。而且中老年的消费水平相对是高一些的。同时酒吧为他们营造一个戒烟的环境大家可以相互认识并比较着达到戒烟的目的。酒吧定位于青老年以及白领自由交流场所后,对所有入场女士实行免费消费政策。这样就吸引了一大批白领女性消费者。这些白领女士的加入,吸引了更多白领男士到酒吧消费。目前酒吧的主要顾客群体为年龄在29-45岁之间未婚青年白 领阶层。由于酒吧会经常组织一些交流联谊活动,这无形之中为渴望交流的都市年轻人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免费交友 平台,所以非常受这些青年白领欢迎。 企业的目标 暂时是以戒烟这一健康的主意来吸引顾客到酒吧消费, 最终我们的目标是连锁经营,而且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以社

我理解的乡土文学

我理解的乡土文学 乡土,顾名思义,即可理解为故乡的土地;而当我初次接触到乡土文学这个词组时,我也不免望文生义的认为它是指讲述那些山里、贫困窟里的穷人的故事;讲讲他们生活艰苦却有着顽强的意志,或是一些作家经常在异乡流浪漂泊,思念家乡却不能回到故乡,于是只能把家乡写于文章之中,以此来慰藉心灵的空缺的一种文学形式。其实,说得简单点,就是以思乡为主题的文学。可是,这仅仅是我狭隘的对乡土文学的理解,它真正的内涵不可能只是这样,不是我能轻易定义的,他需要我们阅读作品并积累作品中的看法来理解。 所谓乡土文学,又称乡土小说。据考证,在现代中国,关于“乡土文学”的阐述最早来源于鲁迅。他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说“蹇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尽管鲁迅对“乡土文学”未做出正面的定义,但他勾画了当时的乡土小说的创作面貌,并在他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的作家。如赵树理、孙犁、沈从文、韩少功、李锐等等。 乡土文学往往让人联想到某种奇趣盎然、野气扑鼻的田园诗意、月下小景、水乡夜色或空灵雨景常常成为乡土文学恬静怡人的意境,黄泥的墙、乌黑的瓦、老人、女孩和黄狗更是时常作为一种乡土文学的典型背景,昭示着乡土文学所可能具备的某种超然的美学特征。沈从文的许多作品具有这种美学特征。沈从文是土生土长的湘西人民,故乡湘西的山清水秀、人民的淳朴善良,便常常被沈从文当作小说的背景和题材,所以,在这种唯美的画面里,沈先生也以谱写湘西人民淳朴的人性美为主要内容,构建他理想中的“希腊神庙”,讴歌湘西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如《边城》:做翠翠与傩送相爱,却没做离经叛道之举,有的只是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有的只是遵从古礼的淳厚人性;虽然以悲剧结尾,但是故事中美景的描绘、人性的刻画,正是沈从文以湘西为背景的乡土小说的很好体现。 文学创作是一种思想的表达,即便出现某些思想上的强烈反差那也是正常的。如果说沈从文是以陶醉田园风光的观念来讴歌故乡淳朴的人性和民风,那么,与之相反的作家,如,鲁迅则是以"改造国民性"思想为目的,带着对童年和故乡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以一个启蒙者的眼光揭示着乡土人物的麻木、愚昧和残酷。鲁迅的笔触在温情中带着残酷的清醒,在其描绘的乡土世界里,我们透过人物形象的纯朴看到的是鲁迅对国民“哀其不争,怒其不幸”的深深悲观与失望,是对国民劣根性深刻剖析。就如茅盾所说:“关于…乡土文学?,我以为单有了特殊的风土人情的描写,只不过像看一幅异域图画,虽能引起我们的惊异,然而给我们的,只是好奇心的餍足。因此在特殊的风土人情而外,应当还有普遍性的与我们共同的对于运命的挣扎。 所以,我认为不同的作家,对乡土文学的创作主旨是不同的,每位乡土作家都有自己对乡土文学的看法。无论是对人性的关怀,还是对当时社会的反映,

论现代中国乡土文学的发生背景_夏子

论现代中国乡土文学的发生背景 夏子 (湖南文理学院中文系,湖南常德415000) 摘要:现代中国乡土文学不是偶然的和孤立的文学现象,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漫长的农业文明史、人类文化思想史及东、西方乡土文学传统本身等已经奠定了历史文化基础,物化背景下的各类碰撞、冲突,特别是对乡村世界的震荡则奠定了现实文化基础,这两种基础构成现代中国乡土文学发生、发展的主导文化动因。 关键词:乡土文学;发生背景;文化动因;民间空间1 中图分类号:I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154(2003)06-0041-04 Background of Chinese Modern Local Literature XIA Zi (Chinese Department,Hun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Changde,Hunan415000,China) Abstract:The local literature in China doesn.t occ ur accidentally and thus is not isolated from the literature as a whole,it.s a natural product of development of civilization.Specifically speaking,the long history of agriculture,human thoughts and the tradition of local literature in East and West have altogether provided a base for its development,while materialized conflicts and their influences on suburban life have provided a solid cultural base for its development.These two bases form the prime sources of modern local literature. Key words:local literature;background;the prime cultural sources;folk cultural space 由20世纪之初的社会改良及/五四0新文化运动激发的人道主义、平民主义思潮直接催生了中国现代意义上的乡土文学。也就是说,人本主义或民本主义思想及东、西方乡土文学传统等构成现代乡土文学发生发展的历史文化基础,而物化背景下的各类碰撞、冲突)))特别是对乡村世界的震荡则成为乡土文学发生发展的现实文化基础,两种基础的实质与核心是一种平民主义思潮,即人们的关注视点转移到民间空间,更多地思考着社会最广大的下层平民的辛苦遭逢与命运前途,体现着对普通人的真切关怀。作为民间这一文化空间的主体部分,乡土世界不可避免地要走进启蒙主义者的关注视阈。乡间的死生与病苦、乡村特有文化品格、乡土精神与文化理念等这类具体形态,一旦被摄入启蒙文学的视野,乡土文学也便应运而生。 一人类文明轨迹与乡土文学寻踪)))世界文化背景 在漫长的农业文明史进程中,文学自始至终都是与某种乡土相关联的。作为整个人类文明史的开端,石器时代(前文字时代或黄金时代)、青铜(铁器)时代那种原始粗陋的/石器文明0、/青铜文明0)))生产工具、化石、武器、器皿、雕刻、图案、饰物等等人类初始性的物质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与精神生产生活实践活动的结晶,十分直观地/记录0了当时人们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涵盖了人类最初的思维、心态,体现了特定的价值观念与审美情趣。/这些成果不仅显示了人类祖先所走过的最初文明的轨迹,而且对人类文明后来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0[1](第3页)。从物质生活方面来说,采集与狩猎这两种主要的经济活动作为最初的生存经验,为人类进化发展提供了经典的生存模式,以精致、自觉的栽培、耕作(culture)与家畜饲养为主要表征的传统农业文明就正是这种古老经验的延伸。从精神生活方面来讲,原始群居及血缘家族等组织状态在萌生制度、机构、分工、规范等等一类文明概念的同时,其所萌生的那一类原始幻想、神灵崇拜、宗教观念等质地已经构成一种乡土文学基因,昭示了日后的乡土文学可能,而后来建立在传统农业文明根基之上的思想文化史也确实容纳了乡土文学这一事实存在。 然而,乡土文学不仅仅只是一种被动性的状态化自在,它更是一种活性的、能动的主体自觉。古典乡土文学比较欠缺一种理性自觉,因而它只能是牧歌式的静态自在,即便体现一定的理性思考,也只是一种缺乏参照系的凝固的文化感悟,其 2003年11月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Nov.2003第28卷第6期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 ty of Arts and Science(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28No.6 1收稿日期:2003-08-10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2002年度科研项目/荆楚文化精神内核与丁玲文学创作0(201221D)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夏子(1963-),男,湖南澧县人,湖南文理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代乡土小说专题阅读书目

“中国现代乡土小说专题”阅读书目 (2010年3月1日) 一、作家作品 ★ 第一个十年 鲁 迅:《呐喊》、《彷徨》 杨振声:《渔家》、《磨面的老王》、《贞女》 叶绍钧:《这也是一个人》(后改名《一生》) 汪敬熙:《瘸子王二的驴》 王思玷:《偏枯》 王鲁彦:《阿长贼骨头》、《许是不至于罢》、《黄金》、《岔路》、《菊英的出嫁》、《柚子》 许 杰:《赌徒吉顺》(或名《吉顺》)、《惨雾》、《出嫁的前夜》、《大白纸》、《台下的喜剧》、《改嫁》 彭家煌:《活鬼》、《美的戏剧》、《喜期》、《陈四爹的牛》、《怂恿》 蹇先艾:《水葬》、《在贵州道上》、《盐巴客》;《到家的晚上》 台静农:《新坟》、《烛焰》、《蚯蚓们》、《拜堂》、《负伤者》、《被饥饿燃烧的人们》 许钦文:《难兄难弟》、《老泪》、《鼻涕阿二》、《疯妇》;《这一次的离故乡》、《父亲的花园》、《已往的姊妹们》、《“我看海棠花”》 黎锦明:《冯九先生的谷》 王任叔:《疲惫者》 潘 训:《乡心》 废 名:《柚子》、《浣衣母》、《初恋》、《竹林的故事》、《河上柳》 说明:以上所列作品部分收录于赵家璧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茅盾编选)和《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鲁迅编选)中。其余篇目可见于: 中国现代文学馆编,高远东编选:《鲁彦》,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年1月。 中国现代文学馆编,严家炎编选:《彭家煌》,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年1月。 《蹇先艾短篇小说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5月。 《许钦文小说集》,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9月。 《许杰短篇小说选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7月 台静农:《地之子 建塔者》,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8月。 《黎锦明小说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11月。 ★ 第二个十年: 师陀(芦焚):《雾的晨》、《过客》、《秋原》、《女巫》、《百顺街》 萧 红:《生死场》

乡土小说

乡土小说 1、对乡土小说的认识 “乡土小说”被认为是五四文学革命以后兴起的一个最早的现实主义小说流派。它大约形成于二十年代中期,成员以文学研究会作家为主,也包括语丝社、未名社的一部分青年作家,主要代表有潘训、许杰、许钦文、鲁彦、彭家煌、台静农、蹇先艾、王任叔、黎锦明等。 对这一流派的认识和评析是从鲁迅开始的,鲁迅在1935年《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 言》中,分析蹇先艾、许钦文、鲁彦、台静农等作家的作品时,用了“乡土文学”一词,以后这一术语就被用来概括乡土小说流派的创作特色。 2、乡土小说兴起的原因: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尝试,文学现实主义已经不能再满足于主观性很高的“问题小说”,它必须在作家们所熟悉的生活题材上扎根,而当时青年作家比较熟悉又比较扎实的生活题材,是乡土题材。这种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决定了乡土写实小说必然会趁时运而崛起。 鲁迅小说的示范与影响。许多理论家的倡导。 3、乡土小说的主要特征: 作家们都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故乡的风习,对愚昧、落后进行尖锐的讽刺和批判。 作家们往往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绪描绘生活于苦难中而又麻木、愚昧的故乡人,同情与批判、讽刺与哀怜相互交织,形成了喜剧与悲剧相交融的美学风格。 在批判的描绘故乡的愚昧习俗、麻木的人性和凄凉人生时,作家们仍抑制不住对故乡的眷恋,而这眷恋又往往与某种失落感相交织,因而使小说大都具有忧郁的抒情调子。 4、乡土小说的贡献: 突破了“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主要写知识青年的狭小范围,第一次提供了中国农村宗法形态和半殖民地形态的题材宽广、真实而多彩的生活画面,成为了解当时农村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各方面状况的最宝贵的形象史料,具有不可替代的认识价值。 影响和吸引了一大批新作家将关注的目光转向农村和农民,从而使新文学和社会生活联系得更为密切,也更贴近现实土壤。 自觉地开拓了风俗民情这个前所未有的小说审美领域,促进了新文学民族风格的形成,其中的圆熟之作具有意境美。 最大限度地打破了全知叙述角度,作家隐退,让画面和细节直接在读者面前显现,语言的个性化程度和地方色彩也都大大增强。 三、浪漫抒情小说 1、创造社的成立及其文学主张 2、浪漫抒情小说的兴起及其特征 “自叙传”抒情小说又叫“自我小说”。作品中大都有一个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但作者并不着意于人物性格的刻画,和以深刻的思想教育读者,而是直接抒发主人公的强烈感情去打动读者。 在中国现代小说领域中,将“表现自我”的主观抒情倾向推至极端的,是创造社的作家郁达夫。 浪漫抒情小说兴起的原因: ①要求个性解放而又遭到社会压抑的年轻人,不能自禁地交要通过文学来表达其内心的激情。 ②浪漫主义等西方文学思潮和日本“私小说”的影响。 浪漫抒情小说的特点:

浅谈乡土小说流派

浅谈乡土小说流 摘要:乡土小说是19世纪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描写农村生活的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这些小说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的乡愁。这批作家有冯文炳(废名)、王鲁彦、台静农、彭家煌、许杰等。 关键词:产生、特征、批判性 一、乡土小说流派的产生与基本特征 乡土小说流派产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20世纪初期的中国,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激烈碰撞,新旧文化相互交织。西方工业文明慢慢渗入中国,沿海大都市渐渐兴起。城市与乡村的区别逐渐拉开。与工业文明相对的农业文明逐渐受到作家的重视,对乡土的眷恋及对故乡落后的风貌的批判,成了乡土小说作家文学表达的主流方向。这一流派拓宽了新文学的反封建题材,促进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它的主要特征是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为背景,以回忆故乡和描写乡村生活为主要题材,描绘乡土人情,揭示并批判农民落后的思想观念及根深蒂固的劣根性,批判了封建礼教及宗法制度对人身心的迫害。小说注重展示地区的山川风貌及民风民俗,把人物的命运与乡土的民风民俗融为一体,描写更广阔的社会人生,也抒发了身在异乡的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二、乡土小说的批判精神 乡土小说中的批判精神无疑对当时的落后农村产生了深远的意义,当时大多数作家把写作对象由五四时期的新知识青年转为农村中的一些落后愚昧的小人物,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人民思想的转变。乡土小说的批判对象之一是落后的民风陋习,作家们对封建宗法文化下的落后现象感到悲痛,他们致力于揭露并批判这些残害身心的民俗,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创作了大量描绘农村生活的作品,在平淡朴实的语言中揭示了传统农村人民的劣根性。 乡土小说中许多作品都体现了对民风陋习的批判,《菊英的出嫁》描写的是农村中“冥婚”的陋俗,批判了当时农村的陈规陋习及人民的精神愚昧:菊英在八岁时便已死去,十年后,她的母亲还惦记着这个十八岁的女儿还没对象,甚至还为她物色了一个同样死去十年的对象,菊英娘请人说媒,合八字,置办嫁妆,雇佣声势浩大的仪仗队,将所谓的婚礼办的有声有色。作者以一种讽刺的笔调叙述了菊英娘为这场婚礼耗费的精神体力和钱财,细致地写出她对这种迷信的事情所倾注的热情,深刻批判了残留的封建礼教及人民落后迷信的思想,小说对冥婚这一场景描写地很到位,使读者对农村思想的封闭落后感到震惊与哀叹。而蹇先艾的《水葬》也批判了农村的陋俗:贵州偏远地区对待小偷会采取绑上石头然后沉下江河的方式将其处死。骆毛和他的老母亲相依为命,但因生活艰辛不得不去偷窃,桐村人残忍地将骆毛以水葬的形式处死。水葬原是一种尊重死者的入葬方式,为的是让死者回归大自然,而在桐村,它变成了一种残忍的杀害人的刑罚,即使骆毛为养活母亲而无奈偷窃且没有成功,但他在村民眼中仍然该死,村民对生命的冷漠无情令人发指。 乡土小说在注重民风民俗描写的同时也重在揭露并批判人性的劣根性。乡村生活贫苦,受教育程度低,受封建礼教的残害尤为严重,农村生活的愚昧和困苦都成为乡土作家描写和关注的焦点。鲁迅是乡土小说流派的启蒙大师,这一流派的许多作家的作品都是受他的作品的启发而完成的。如《陈四爹的牛》中,猪三哈是一个肮脏穷苦的农民,他原本的生活是比宽裕的,也娶了个漂亮的老婆,但没过多久,老婆和邻村的一个男人勾搭上了,猪三哈知道了竟然觉得那个男人比自己高大,比自己好看,认为这几年来自己委屈了老婆,便默默地离去,从此过上了替陈四爹放牛的日子。别人以前骂他黑酱豆,他是不敢还嘴的,但自从替陈

酒店创业策划书

酒店创业策划书 酒店创业策划书 ■ 目标顾客光顾酒吧的多数是年轻人,其中又以男性居多,一般而言,女性和年老者单独光顾酒吧的不是没有,但很少。尤其是女性,只身泡吧的极罕见,多是由异性朋友陪同。年轻男性虽是酒吧常客,却也喜成群结队光顾。说透彻点,酒吧的顾客带有点“集体消费”的味道,而且以45岁以下的中青年人为主,兼备一定的文化修养。■ 地点选择装修豪华的酒吧,都尽可能设在繁华闹市区、娱乐城或大型商业中心附近。这些地段人流大,容易沾染商业气氛,但店租奇高,非一般小本经营者可以承受的。乡土风情酒吧主要依*独特的风格和个性吸引顾客,所以开设地点不一定选择上述地段,大专院校旁边,年轻人经常出入的文化宫。公园、电影院和饮食街附近等地段,皆适合开设乡土风情酒吧,甚至城郊结合部人流较大的交通要道,也可以作为优先考虑的地点。■ 店面布置所谓“乡土风情酒吧”,主要出售“乡土风情”和“乡土气息”,生意是否成功,店面布置占了60%的功夫。酒吧面积约为18~25平方米,不管太小,一定要突出它的乡土味,从里到外最好“土”得够真实。酒吧大门要用老房子通用的对掩木门,色调朱红,同时贴上门神,首先让顾客眼前一亮。酒吧内地面可用廉价得不能再便宜的鹅卵石或大块的、大小不一的青石板铺砌,墙壁上贴挂一些剪纸、年画,有毛主席画像就更加有气氛,因为广大农村地区仍有许多人家挂贴他老人家的画像。桌椅也有讲究,可摆设一些粗糙的、不上漆的拙朴木纹桌椅,小竹椅(凳)、小竹桌也可;桌布可用乡土味十足的大红花布,或是粗棉布。面积在20平方米以上

的乡土风情酒吧,若能摆置一架木制风车、一盘小石磨、竹斗笠、草蓑衣,挂一串老玉米,还有红辣椒,那么乡村独有的野味和天然的率直纯真就“暴露无遗”了。酒吧的气氛也就出来了。在搞店面布置之前,店主必须考虑地域的限制。比如,酒吧面积不大,不可能在布置兼具南方农村和北方农村特色,只能够布置成所在地域的乡土味,面积大一些的酒吧,则没有这方面的顾忌,南方农村、北方农村、东部乡村和西部乡村特色,一股脑儿都上,布置成“中国乡村民俗馆”之类的风格。这样一来,老家在五湖四海的顾客,走进店门不久即能感受到自己家乡的气息,亲切感油然而生,对你的生意发展大有帮助。总之,店面布置有两种方法: 一是搞成单一的地域性乡土风请酒吧; 一是布置成集东西南北乡村特色为—身的“大杂烩”。前者适合于小面积的酒吧,后者适合于20平方米以上的酒吧。■ 价格品种乡村风情酒吧在店面布置方面土得掉渣,与此相适应,在酒水、食物供应上也应该紧随这种风格,以“土”取胜。无论酒、茶、肉、菜、点心是何品种,都要以“粗茶淡饭”为特点,别以为“粗茶淡饭”没有市场,现代人吸收了太多的脂肪,在饮食上提倡“返噗归真”的风气日盛,清淡的菜式人们不会拒绝。而且光顾酒吧的客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晚饭后前来的,大鱼大肉反令他们生厌,况且,这里所说的“粗茶淡饭”,并不是指“野菜和水煮”,而是指口味上的“淡”。比如酒水,你可到乡村订购农家自酿的米酒、高粱酒及白酒,其他如黄酒、绍酒、果酒、露酒等中国传统饮料酒也可供应。各种南北产茶叶必不能缺,绿茶、红茶、乌龙茶是必备之物。至于食物,当然也是以乡村风味为主调,用料方面可以粗糙些,但制作应精致,即“粗料

汪曾祺乡土小说的独特艺术世界

汪曾祺乡土小说的独特艺术世界 江苏省大港中学黄卫荣李晓丽 新时期文学自发端以来,就以其崭新独特的风貌区别于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呈现多姿多彩的格局。然而,从“伤痕”、“反思”文学对过去政治的批判、否定,对人性人情的追思与呼唤,到“改革文学”对现有时代气息的敏锐反映,却无一不是十七年文学政治视点的延续,是那一个时代特有的社会心理、政治观念的反映。在这些文学气息还方兴未艾之时,刘绍棠、汪曾祺等人,提出了“乡土文学”的口号,试图建立一种全新的文化视角。他们都力图在作品中展现作家本人的思想和文化意识,注重作品的文化意义和审美把握,揭示劳动人民的思想、性格中美好的一面,以及这些美好品德所产生的文化根源。这一文化审美倾向的确立,是对建国以来文坛上单一的政治视角的巨大反拨。 比之于更注重故事性描写的刘绍棠,汪曾祺的小说,自有他特有的手笔。他继承了沈从文的风格,以抒情的笔调,着意描写民情风俗,刻写下层百姓的人情人性,以自己的故乡作为背景,成就了一幅幅清新淡远的江南水乡的风俗画卷。他的小说多取材于旧社会生活,但是,他不去苛求情节的起落和戏剧化的冲突,也不去写历史的变幻和人间的沧桑。在他的作品里看不到严酷的阶级斗争与阶级压迫,而只有作者从旧的题材中提炼出来的美德与纯真,从旧社会那磐石般的精神重压下挖掘出来的传统道德情操和美好人性,以及描绘出来的特定地域的民俗风情。很多时候,他只以一颗静观而自然的心,用平淡如水的言语叙说市井村落的细碎琐事,诉说那仿佛离我们的尘世很远的,又如同在我们身边常人有的起居行止、音容笑貌。 一、清新淡雅的风俗画卷 汪曾祺在创作中,一贯遵循这样一个宗旨:“我一定要把它写的很美,很健康,很有诗意。”在汪曾祺的理解中,“美”就是“把生活中的诗情用一定的外部形式固定下来”。汪曾祺的小说的美质与其清新的自然与风俗的描写又很大关系。他十分注重自然环境的描绘,尤其是在以故乡高邮为地理背景的小说中。《大淖记事》中有“大淖”,“夏天,茅草,芦荻都吐出雪白的丝穗,在微风中不住的点头”。《鸡鸭名家》里有“白莲湖”,“出菱,出藕,藕肥白少渣。……湖边港汊甚多,密密的长着芦苇,新芦苇很高了,黑森森的。莲蓬已经采过了,荷叶的颜色也发黑了。人过时常有翠鸟冲出,翠绿一闪,快如疾箭。”……这些自然美景颇具中国山水画的韵味,构图清澈、明净,虚实和谐,静止的意象与流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