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20世纪20年代中国乡土小说中的乡愁
简论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文学

简论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文学RECOMMEND简论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文学 1乡土文学是指描写故乡农村的人与事,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怀乡情调的文学作品。
乡土文学是20年代初期出现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热潮,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的,这些寓居于京沪大都市的游子,目击现代文明与宗法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带着对童年和故乡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表现家乡的风土人情和封建的陈规陋俗。
乡土文学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
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
代表作家有彭家煌、鲁彦、许杰、许钦文、王任叔、台静农等。
代表作有彭家煌《怂恿》,王任叔《疲惫者》,许钦文《疯妇》,台静农《地之子》等。
这一作家群具有大致相同的追求:续写鲁迅的国民类型。
鲁迅是“乡土文学”的命名人,也是实际的开拓者。
在鲁迅的影响下,乡土文学作家们从启蒙主义的创作目的出发,继续鲁迅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写出了许多乡间国民的类型:如阿 Q 型、祥林嫂型、“看客”型。
这些形象,或只能在精神麻醉中讨生活,或成为封建道德的牺牲品,或以他人的不幸丰富自己乏味的生活。
在他们身上无不寄予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感情,饱含了从国民心灵深处探寻民族悲剧根源的深层思索。
鲜明的地域特色。
乡土作家群的作家们大都描写自己熟悉的故乡,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他们在地域里找到了自己最熟悉的创作题材,找到了艺术个性之源,找到了文化之根。
如彭家煌常写的湖南农村士绅们的闹剧, 台静农擅写的安徽乡间宗法制度笼罩下的生生死死,蹇先艾笔下那“贵州道上”的野蛮习俗……这一切无不是性格生动、画面鲜明、风景传神。
这批作家在表现地方特色的同时,体现出自己的艺术特色,在重新认识故乡的同时,重新认识了自己。
20世纪20年代中国乡土文学探析

2009年12月第12卷·第6期宿州教育学院学报何谓“乡土文学”?鲁迅在1935年《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最早使用“乡土文学”这一称呼,并立即为文学界所接受。
他说:“蹇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
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
但这又非勃兰兑斯所说的‘侨民文学’,侨寓的只是作者自己,却不是这作者所写的文章,因此也只见隐现着乡愁,很难有异域情调来开拓读者的心胸,或炫耀他的眼界。
许钦文自名他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故乡》,也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自招乡土文学的作者。
……”“乡土”,即故乡。
鲁迅所举的这些作家的以故乡生活为题材的作品里面,自然带着地方色彩。
但乡土文学不能仅局限于民俗的描写。
茅盾有一段话说得非常好:关于“乡土文学”,我以为单只有特殊的风土人情的描写,只不过像看一幅异域的图画,虽能引起我惊异,然而给我们的,只是好奇心的餍足。
因此在特殊的风土人情而外,应当有普遍性的与我们共对于命运的挣扎。
一个只具有一定世界观与人生观的作者方能把后者作为主要的一点而给与了我们①。
正如法国的文学思想家丹纳,在他的《艺术哲学》一书中所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的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
”②“五四”新文化高举“民主”、“科学”两面旗帜,本质上是一场狂飙突进的思想文化运动。
它提倡的“人的自觉”、“人的解放”唤醒了沉睡已久的人的心灵。
具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学,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
蔡元培“劳工神圣”口号的倡导,表达了对社会底层全新的认识和态度,把人们关注的焦点、作家创作的中心引向处于社会最底层的黎民百姓,芸芸众生。
之后《新青年》、《晨报》等刊物相继发表关于农民问题的文章。
在政治思想界的极力倡导下,“尊重劳工”、“关心农民”的思想风起云涌。
广大知识分子获得新的启发与感悟,这给他们的创作带来潜在的影响。
浅谈二三十年代乡土小说中的乡土意识

浅谈二三十年代乡土小说中的乡土意识作者:孙萌来源:《牡丹》2016年第24期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土作品中,乡土呈现出三类状态:以往充满魅力的家乡、实际中黑暗的家乡、意识中未来的家鄉。
在这三类相异状态下的乡土所引起的离愁别绪中,潜藏着乡土文人“得到伊甸园—遗失伊甸园—重返伊甸园”的思维,同时让乡土小说在表达方面也不尽相同。
在我国当代文学历史中,很少有其他的小说种类像乡土小说一般能够长盛不衰。
从鲁迅被冠以“乡土作家”之后,历代大家中,有很大一部分作家都认为自己是乡土小说作家。
其写,他们创作出来的作品格调迥异,侧重点也呈现出差异性,然而他们却共同造就了乡土小说写作的黄金时代,为沉闷的文坛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笔者在下文中将浅谈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土小说中的乡土意识。
当新文学时期迈入第一个10年阶段,《中国新文学大系》就诞生了。
这是由各编纂人写成的导论,对10年的文学作品的特性进行阐述。
当中,作为当时的社会主流写作类型,乡土文学开始被界定与研究。
例如鲁迅,其是从自身的角色特点——远离家乡、侨居城市来进行写作的,其写就的乡土文学包括故乡的记忆、文章的情感格调、离乡的感受等。
此处,尤其令人关注的,是乡土文学中的离愁别绪,已经不单纯是我国唐代诗句中所描绘的客居异地的对家乡的思念,这种思念只是外出的人们因异乡与乡关的地理间距所引发的,而乡关这个概念是凝定的,缺少时间的波动,它由三类时态,即过去、现在、以后,以此来影响乡土文学创作。
因此,在乡土文学里,拥有三类相异时态的乡土描绘景象:一是过往的、目前已经消失的、让作者极为挂念的家乡;二是暗黑因素繁多、招人厌恶的家乡;三是期待中的新家乡,寄托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与执念。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在这种以三类时态抒发思乡情怀的离愁别绪中,存在一个乡土的伊甸园—失乐园—重新拥有乐园的思辨思维。
其实,这是一种潜在的逻辑。
在发展期的乡土文学中,还要以心绪或感情作为引导,还没有升华到明朗的理智认知。
乡土中国的乡愁

乡土中国的乡愁乡土中国,是指中国庞大的农村地区,这里是人们成长的地方,也是他们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之处。
乡土中国的乡愁,是一种深深的思乡之情,是对家乡乡音、乡俗、乡情的怀念和思念。
乡愁,是一种情感,是一种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眷恋。
在乡土中国的乡愁中,人们怀念着自己小时候的家乡,怀念着那个曾经生活过的小村庄,怀念着那个温暖的家。
乡愁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是对亲人、朋友以及家乡的思念之情。
乡愁是一种对乡音的怀念。
在乡土中国的农村地区,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和口音。
无论是北方的河北话、东北话,还是南方的广东话、湖南话,都让人回想起家乡的味道。
乡音浓郁,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听到家乡的乡音,仿佛回到了童年的时光。
乡愁是一种对乡俗的怀念。
乡土中国的农村地区,有着丰富多样的乡俗文化。
在传统的节日里,人们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如舞龙舞狮、放鞭炮等,这些乡俗活动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乡土气息。
而在城市生活中,这些乡俗逐渐被遗忘,只有在乡愁中才能回味起那份独特的乡土文化。
乡愁是一种对乡情的怀念。
乡土中国的农村地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邻里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关心。
这种乡情让人们感受到温暖和安全,是城市生活中所缺少的。
在离开家乡之后,人们对这种乡情的思念和怀念就变成了乡土中国的乡愁。
乡愁不仅是一种对家乡的思念,更是对乡土中国的怀念。
乡土中国的乡愁承载着人们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乡土文化的热爱。
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乡愁也许会逐渐消失,但它对人们情感的深刻影响却永远存在。
乡愁是一种民族情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
它不仅代表着个体对家乡的思念,更代表着整个民族对乡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乡愁让人们不忘本源,保持对家乡的深情厚意。
乡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乡土中国的乡愁,是一种珍贵的情感,是人们对家乡乡土文化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它承载着人们对家乡的眷恋,也连接着人们对乡土文化的传承。
让我们珍惜乡愁,珍惜乡土中国,让乡愁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乡土情怀。
乡愁的现代文学起源极其变异

乡愁的现代文学起源极其变异摘要:I.引言- 介绍乡愁的概念- 简述乡愁在现代文学中的起源和发展II.乡愁的现代文学起源- 20 世纪初,乡愁主题在文学中的出现- 代表作家及作品III.乡愁主题的变异- 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 乡愁主题在文学中的变异- 不同作家的乡愁表现IV.乡愁主题与现代文学的关系- 乡愁与现代文学的关系- 乡愁主题在现代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V.结论- 总结乡愁的现代文学起源及其变异- 展望乡愁主题在未来的发展正文:乡愁是一种复杂而深刻的情感,它源于人们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
在现代文学中,乡愁是一个重要的主题,许多作家都曾通过作品表达过对乡愁的感悟。
本文将探讨乡愁的现代文学起源及其变异。
乡愁的现代文学起源可以追溯到20 世纪初。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故乡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逐渐消失,人们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愈发强烈。
这一时期,一些作家开始关注乡愁主题,并将其表现在作品中。
例如,鲁迅的《故乡》通过讲述一个人离开故乡后对故乡的思念,展现了乡愁的情感内涵。
随着社会历史背景的变迁,乡愁主题在文学中发生了变异。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乡愁的表现形式和内涵都有所不同。
在20 世纪中后期,乡愁主题在文学中的地位逐渐上升,许多作家都开始关注这一主题。
例如,贾平凹的《废都》通过描绘一座城市的变迁,表现了人们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陈忠实的《白鹿原》则通过讲述一个家族的兴衰,展现了乡愁的情感内涵。
乡愁主题与现代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现代文学反映了社会的历史变迁,而乡愁主题正是这一变迁的重要表现。
乡愁主题在现代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它不仅体现了人们对故乡的情感,也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总之,乡愁的现代文学起源及其变异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与社会历史背景、作家的创作心态和作品的表现形式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20世纪20年代乡土小说述评

时期 , 国家经 济 凋 敝 , 人 民生 活 朝不 保 夕 , 并 且 是 在 五 四新 文化 运动 以后 形成 的 , 新 旧思 想交 替 , 思 想 动 荡 不安 。 因此 乡土小 说 中 , 大 多为悲 剧题 材 。 存 在 着
浓 厚 的悲剧 意蕴 。另 外 , 鲁 迅是 乡土 小说 的先行 者 , 他 创作 的的小 说 对 乡 土小 说 的形 成 有 重要 意 义 , 乡 土小 说作 家 大多受 鲁 迅影 响 。 因此作 品 中对 “ 国民性 “ 的反思 成 为作家 创作 作 品的 主题 。
的 课题 。 它 所创 造 的 小说 散 文 化 倾 向 也 为 小说 样 式 的发 展做 出 了不 可磨 灭 的贡 献 。
【 关键词 】 乡土小说 ; 2 0世 纪 2 O年代 ; 悲剧意识 【 中图分类号】 I 2 7 0 . 4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6 7 1 — 5 1 0 1 ( 2 0 1 5 ) 0 2 一 O 1 1 8 — 0 4
断 的联系 。无 疑 , 中 国是 一个 古老 的 国度 , 长期 的小
影 响下 , 农 村题材 小说 大量 进入 现实 主义 小说 中 。 对
今 后农 村题 材小 说有 重大影 响 。 其次, 乡 土小说 形成
农经 济模 式 , 山海 阻隔 的地理 环境 , 扎 根 于土地 的 文 化 民俗 , 不 断积 淀 的文化 , 使 乡土成 了中 国人心 中一
难以协调乡土情结与都市文明的矛盾长久的思维模式农村的生活经历早已固守在他们的心中正是情感的依恋与理智的对抗使乡土小说应运而生也使乡土小说表现出浓郁的悲剧与苍凉的氛围其中渗透着难以言说的苦闷抑郁伤感情调现代意识给知识分子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农村与农民农民的价值与生存受到关注与肯定于是农民与农村这一题材成为小说的主角
《乡愁》浅析

《乡愁》浅析《乡愁》浅析《乡愁》中诗人表现了少年清愁、夫妻离愁、丧母哀愁、思归浓愁,这种一唱三叹的行文节奏和抒情手法让人折服。
以下是《乡愁》浅析,一起来看看吧。
一、浓重的文化寻根情结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余光中的《乡愁》从两个方面着重表现了对祖国大陆的这种文化上的归属感或者叫作落叶归根情结。
首先,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民族感。
中国诗歌强调含蓄,强调借助意象来表现情与思。
余光中先生借助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技巧,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可感的,和诗人人生的四个阶段息息相关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并且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抽象的情绪转化为四个意象。
小时候与祖国母亲分隔两地是由于国家政策关系,那时只能通过书信的形式,用一枚小小的“邮票”承载自己厚重的乡愁,一枚小小的“邮票”成了两岸人民情感交流的枢纽,正如杜甫在《春望》中所写下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蕴含了中国人民多少的苦难与思念呀。
到了中年,作者成家立室之后依然不能摆脱这种隔岸的牵挂。
本应幸福,温馨而甜蜜的婚姻却变成了海上旅途的疲乏,孤独,一张张旧“船票”饱含和多少空虚的岁月和相聚的感动,一张张旧“船票”割断了无数鸳鸯梦。
而最令诗人痛心疾首的是自己朝思暮想要回去探望的老母亲,却在苦苦的等待和思念中烟消云散,被一撮刺眼的黄泥永远地掩埋在自己苦思的故土里,一方短短的“坟墓”却成了生与死无法逾越的长城,一方矮矮的“坟墓”却成了叫人销魂的思念。
余光中先生在叙述自己思乡的感情基础上,将这种情感体验流露到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将所有海外游子,港澳台同胞们乡愁的心声用一湾浅浅的海峡展现给了祖国同胞,将这种乡愁的中华民族本性深深地扎根在人们心灵的殿堂里。
此时,诗歌的思想情感已经升华到了整个民族及全世界华人的心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叶落归根情结。
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
浅谈二三十年代乡土小说中的乡土意识

时的社会主流写作类型, 乡土文学开始被界定与研究。 首先描述了故乡的情景,然而鲁迅没有承认自己创作 例如鲁迅,其是从自身的角色特点——远离家 乡、侨居城市来进行写作的,其写就的乡土文学包括 的文学是乡土文学。笔者揣度,鲁迅所写的作品中思 乡的离愁别绪还处于感受态势,不能囊括其思想。但
故乡的记忆、文章的情感格调、离乡的感受等。此处, 是, 其曾指出许钦文为其第一个短篇作品集起名为 《故 尤其令人关注的,是乡土文学中的离愁别绪,已经不 单纯是我国唐代诗句中所描绘的客居异地的对家乡的 思念,这种思念只是外出的人们因异乡与乡关的地理 间距所引发的,而乡关这个概念是凝定的,缺少时间 的波动,它由三类时态,即过去、现在、以后,以此 来影响乡土文学创作。因此,在乡土文学里,拥有三 类相异时态的乡土描绘景象:一是过往的、目前已经 乡》,并指出其作品隶属乡土文学范畴。根据这种想 法,当鲁迅自己的作品问世后(《故乡》),其实在 潜移默化中也变成了乡土文学作者。实际上,鲁迅以 乡土为阐述对象的小说,正是乡土文学的一种。鲁迅 自身,加上任职于《浅草》的废名、沈从文等,均为 二三十年代重要的乡土文学作家。 鲁迅的《故乡》,开头便阐述“我”超过二十
WEN YI TAN JIU 文 艺 探 究
·94·
浅谈二三十年代乡土小说中的乡土意识
孙 萌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土作品中,乡土呈现出 三类状态:以往充满魅力的家乡、实际中黑暗的家乡、 意识中未来的家乡。在这三类相异状态下的乡土所引 起的离愁别绪中,潜藏着乡土文人“得到伊甸园—遗 失伊甸园—重返伊甸园”的思维,同时让乡土小说在 表达方面也不尽相同。 在我国当代文学历史中,很少有其他的小说种 类像乡土小说一般能够长盛不衰。从鲁迅被冠以“乡 土作家”之后,历代大家中,有很大一部分作家都认 为自己是乡土小说作家。其写,他们创作出来的作品 格调迥异,侧重点也呈现出差异性,然而他们却共同 造就了乡土小说写作的黄金时代,为沉闷的文坛注入 了一针强心剂。笔者在下文中将浅谈 20 世纪二三十 年代乡土小说中的乡土意识。 当新文学时期迈入第一个 10 年阶段,《中国新 文学大系》就诞生了。这是由各编纂人写成的导论, 对 10 年的文学作品的特性进行阐述。当中,作为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20世纪20年代中国乡土小说中的乡愁
1601魏雪丽
乡土小说是以故乡农村和小市镇的生活为题材,着力于风土人情的描绘,是有浓郁的地方色彩的小说。
在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写乡土小说的是鲁迅,他是中国现代乡土小说的奠基人。
他早年的《故乡》,《社戏》、《祝福》、《孔乙己》都是取材于故乡,描绘了一副浙江水乡特色的风俗画面。
对故乡的怀念对故乡的日益衰败的慨叹,也即是鲁迅所说的隐现的乡愁构成了乡土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
乡土小说的作家的童年,少年时代大都是在故乡的农村和小市镇上度过的。
后来或为新思潮所鼓励,或为生活所逼迫从家乡漂泊到大城市去了。
但是喧嚣繁华的城市并没有给他们带来欢乐反而心里愈加凄凉。
现代城市的文明和乡村的落后,故乡的山水,风俗,小人物的命运便常常成为他们书写的对象这些作家远离家乡多年,有一种思乡情。
由于厌恶城市环境的污浊,作家有意无意的美化故乡,将它作为精神上的寄托。
但是当作家踏上故土时看到的不是记忆中的故乡而是破败不堪、满目凄凉。
这便是他们悲愤,伤感、感到物是人非的辛酸,凄楚的情绪。
鲁迅先生的《故乡》最明显。
故乡萧条了,家庭破败了,熟悉的人也发生了变化了,这一切都不是记忆中的故乡,梦中的故乡破灭了。
正是这种深沉的人生感叹,使《故乡》具有极大的感染力。
其他的乡土小说作家延续了《故乡》的主题。
如蹇先艾的《到家的晚上》中的主人公离家十年,终于在一个凄清的夜晚回到故乡。
故乡的一切都变了,父母双亡,家人离散,仆人也由壮小伙变得老态龙钟,庭院更是荒凉了,触景生情,主人公不由得悲声大哭。
后来大多数乡土小说家都直接或间接受鲁迅的影响走上了乡土小说的创作道路。
乡土小说家们关注的不仅是个人家庭的悲欢离合,更多的是故乡人民的深重苦难。
这些人物大多是小人物的悲剧,是一个十分悲惨而又司空见惯的悲剧。
如许钦文的《疯妇》中的双喜妻勤快温存,同出外做工的丈夫感情很好,可就是的不到婆婆的欢心。
婆婆长期对她施加精神虐待,终于使她绷得过紧而断裂了。
她疯了,不久就死了。
这表面只是婆媳关系,实质上是封建家长制度的迫害而造成的悲剧。
这些事例在乡土作家的心中,是一种苦闷的宣泄。
他们终究不是城市中人,只能是一个城市的边缘人。
然而,他们的路在何方,他们自己也不清楚。
他们写的对象都不是健全的人,都是有缺陷的人物,而正是对这些人物的描写,才
能说农村中的病态之重。
但是,这些病痛,谁来医治了?作家们心中充满了矛盾,充满了痛苦,这正是一种乡愁啊?作家们创作中十分重视环境的描写,努力做到将故乡的风光气氛与人物的心灵,气质交融起来,形成一幅幅具有社会生活内涵的风俗人情画。
这些画面也许是凄美的,也都是耐人咀嚼的。
他们在创作中呐喊,呼唤文明,寻找精神中的家园,寻找自己的归宿,自己的位置。
他们在寻思。
在徘徊。
在创作中呐喊?
这些作家大多写农村的衰败,回荡其中的是漂泊异地的游子乡愁,是一种无路可走的悲哀。
他的作品更多关心的是民众的苦难和民族的前途,所以格外忧愤。
这苦闷是与时代紧密相连的。
五四处于退潮期,路在和方?乡土小说家正是在这种苦闷下,在生活的挤压下,被故乡抛出的寄居在城市的农村青年,农村生活的见闻使他们常常带着愤懑和乡愁来描写他们熟悉的生活,发泄压抑在心底的抑郁和痛楚。
这些作品注重对乡土生活原汁原味的真实录写。
那充盈于作品中的乡土情韵和泥土气息,使人无法怀疑其真实性。
“乡土文学”作家不仅追求“真”,而且追求“深”。
他们试图在对乡情乡音的精细描绘中展示真诚的乡思乡愁,进而在对乡思下乡愁的展示中透露出自己对于民族命运的深沉的忧患。
因此,“乡土文学”作家虽然所写的地域不同、风格各异,但都具有一种共同的悲剧品格。
总的说来,乡土小说的出现有着重大的文学意义。
他扩大了小说的题材领域,使小说从更广阔的农村中去描写现实生活,让作家更多的关心下层劳动人民。
乡土小说在题材上相对集中,艺术风格相似,文学色调和文学氛围相通,具有一种扑面而来的泥土气息。
乡土小说的作品具有较强的真实性,让现实主义在新文学中的主流地位得以加强和巩固。
同时,乡土小说有着重大的社会意义,表现了'关注人生,关心弱者'的心声,体现了一种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