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代“乡土小说”中的批判意识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批判精神与现实意识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批判精神与现实意识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批判精神与现实意识近年来,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批判精神与现实意识成为了热门话题。

作为文学的一种表达形式,文学作品既是艺术的创作,也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

在中国这个变革不断的国家,文学作品中的批判精神与现实意识凸显了作家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批判精神体现在对社会问题的深入剖析和对权力的质疑上。

作家们通过揭示社会的黑暗面和弱势群体的处境,呼吁社会关注和改变。

例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以中国农村的历史变迁为背景,通过对家族命运的叙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这种批判精神让读者深刻地反思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扭曲。

与此同时,现实意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重要元素。

作家们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描写,展现了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力。

例如,余华的《活着》以一个普通农民的视角,讲述了在历经苦难后依然坚持活下去的故事。

小说通过对人性的探讨,揭示了社会变革对个体生活的影响,引发了读者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批判精神与现实意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演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影响了文学创作的方向和内容。

在过去,文学作品中的批判精神更多地集中在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如鲁迅的《狂人日记》。

而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学作品的批判对象也更加多元化,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

然而,尽管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批判精神与现实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变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其中之一是审查制度对文学创作的限制。

在中国,文学作品需要经过审查才能出版,这使得一些敏感话题难以被探讨和揭示。

另外,商业化的压力也对文学创作产生了影响,一些作家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可能会选择写作商业化的作品,而忽略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总的来说,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批判精神与现实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作家们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深入剖析和对权力的质疑,呼吁社会关注和改变。

然而,文学创作面临着审查制度和商业化的压力,这对作家们的创作自由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提出了挑战。

二十年代乡土小说的民俗文化批判

二十年代乡土小说的民俗文化批判

论二十年代乡土小说的民俗文化批判[摘要]20年代的乡土小说作家们站在历史新的制高点上,将文化反思与批判的力量集中在对乡俗陋习的批判上。

通过展示具体的民俗事象,主要从习以为常的残酷和不人道、对女性的极端蔑视和践踏、顽固而愚昧的宗族观念和强烈而扭曲的子嗣观念等方面批判了传统民俗中的恶劣因素。

[关键词]20年代乡土小说民俗文化批判启蒙民俗是一种综合的文化现象。

它在人的社会生活中反复出现、积淀,成为人的心理结构中最本质、最深层、最稳固的部分,具有法约性、软控性,并集中反映着社会的结构模式、人文观念以及集体无意识中的民族文化心理。

所以,文学艺术家对民俗都倍加关注。

钟敬文先生认为,文学的特点是用形象反映人们的社会生活(包括思想感情),因为人们的生活中到处存在着社会风俗、习惯以及有关的思想感情,所以要形象地真切地反映人们的生活就必须以基本的生活样式来表现,如果离开了跟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风俗就不免显得抽象了[1] 。

周作人也说:“要了解一国民的文化,特别是外国的,我觉得如单从表面去看,那是无益的事,须得着眼于情感生活,能够了解几分对于自然和人生的态度,这才可以稍有所得。

从前我常想从文学美术去窥见一国的文化大略,结局是土劳而无功,后始省悟,自呼愚人不止,懊悔无及,如要卷土重来,非从民俗学入手不可。

”[2]由此可见,文学要揭示人的精神本质、揭示人性的深度,就离不开民俗描写,同样,要揭示某一地区、某一民族的文化特质,也离不开民俗的描写。

民俗风土的描绘形象地展示着地方民众的心理性格、行为习惯、生活状况与生活环境,在极其平常的衣食住行日常生活中,在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行为习惯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内涵。

作为文学中的一支,以“地方色彩”和“风俗画描写”为创作基本风格的二十年代乡土小说不遗余力地对民俗加以关注和描写,以其独特的笔触展现了中国农村中古老的民风、民俗,直接、形象地反映了特定时代、特定地域人们的社会生活、文化心理和思想观念,揭示了蕴涵于其中的深刻的文化内涵。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第七课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习题练习二(附答案)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第七课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习题练习二(附答案)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第七课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习题练习二(附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鱼鳍(qí) 目眩(xuàn)怪诞(dàn) 贪婪(lán)B.人寰(huán)刨子(bào)鄙视(bǐ) 对撞(chuàng)C.浩瀚(hàn)湮没(yān)畏葸(xǐ)潜心(qiǎn)D.说客(shuì)谰言(lán)亚原子(yà) 要挟(xiá)2.下列各句中加线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童年时期的他并未显示出明显过人之处,和大多数学生一样按部就班完成学业。

他对鸟类学抱有极大的兴趣,因此进入芝加哥大学学习动物学。

②抗战历史博物馆近3万件藏品如同一部浓缩的史书,举重若轻地展示了革命先烈在缺衣少食和武器装备落后的情况下顽强抗争的漫长历史。

③日本对中国高铁技术的态度可谓前仰后合:曾经不屑一顾,如今却刮目相看,其交通大臣到中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亲身体验复兴号列车。

④刘教授对学生使用网络用语不仅不赞一词,而且还会严厉批评,他认为网络语言对学生语言素养的提高以及对汉语的规范发展都极为不利。

⑤库克自2011年接替乔布斯担任苹果公司CEO时就感觉自己如临深渊,在公司迅猛发展、国际市场不断拓展的今天,他的危机感丝毫未减。

⑥屠呦呦被称“三无教授”,她毫不在乎,兢兢业业,对科学执着追求,锲而不舍。

为了检验药物的效果,屠呦呦甚至亲自口服药物。

A.①③⑥B.①②⑤ C.②③④D.④⑤⑥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尤瓦尔·赫拉利写作了《人类简史》一经上市就登上了以色列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蝉联榜首长达100周,30多个国家争相购买版权。

B.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霍金通过自己杰出的大脑,倾尽毕生精力,以整个宇宙为研究对象,试图解开关于时空和存在的本质。

小说中的批判现实主义

小说中的批判现实主义

小说中的批判现实主义当我们读小说时,往往希望从中得到某种启示或思考,甚至是对现实进行批判。

这就是小说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魅力所在。

而在许多经典作品中,批判现实主义的元素常常能够深入人心,引发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在小说中,作者常常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批判现实。

通过具体的角色和故事情节,作者能够深入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心理和生活状态,进而反映出社会的弊端和不公。

例如,中国现代作家鲁迅以其独特的笔触和思考角度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如《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他的言辞激昂、自由和疯狂,暴露了封建社会的虚伪与黑暗。

这样的小说既具有强烈的个体色彩,又直指社会的问题,使读者感受到现实的残酷和不公。

另外,小说还通过叙述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和现象来批判现实。

通过对一些社会事件的再创造和演绎,作者能够揭示出事件背后的复杂与荒谬。

比如,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1984》,通过对一个虚构的极权主义社会的描绘,暴露了现实中政府对个人权利的侵犯和言论自由的压制。

这种通过虚构的方式来揭示和批判现实的手法,常常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除了通过人物形象和事件来批判现实外,小说还通过对现实经验的反思和思考来进行批判。

作家往往通过小说来表达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的思考和观点,甚至提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例如,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通过对罪犯罪行及其内心的描写,既批判了社会的不公和不道德,又反思了人类的善恶和道德观念的演变。

这种对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反思,不仅引发了对现实的批判,也启迪了读者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总的来说,小说中的批判现实主义是一种具有深度和广度的表达方式。

通过对人物形象、事件和思想的塑造和探索,作者能够揭示社会的问题、反思人类的困境,并启发读者对现实进行深入的思考。

同时,小说中的批判现实主义也是对作家灵魂的自我抒发和宣泄,不仅是文学化的审美追求,更是一种对社会的责任和呼唤。

无论是鲁迅的激愤,奥威尔的忧虑,还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追求,都在小说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社会批判

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社会批判

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社会批判20世纪是中国历史上极其动荡的一个世纪,饱受战乱、政治运动以及社会转型的煎熬。

在这样一个不断变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文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一种显著的特征就是社会批判的浓厚色彩。

这篇文章将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分析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社会批判。

首先,社会批判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体现可以从作品主题和情节中找到。

许多文学作品以批判社会不公和不平等为主题,展现出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切。

例如,茅盾的小说《子夜》以国民党政府的腐败贪污为背景,通过描写中产阶级小生的自私和道德堕落,暗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贫困和困苦。

类似的例子还有鲁迅的短篇小说《阿Q正传》,通过阿Q这个无产阶级“地主阶级化身”的形象,揭示了社会不公和阶级压迫的荒谬。

其次,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作家们通过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写,进一步加强了社会批判的力度。

他们描绘了农村的贫困和饥饿、城市的拥挤和污染、工人的艰辛和剥削,以及官僚主义和权力滥用等现实问题。

例如,钱钟书的小说《围城》通过对城市生活的细致描写,展现了中国社会上层的虚荣和势利,批判了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泛滥。

而丁玲的小说《只有神知道》则以一位年轻女性的视角,勾勒了农村妇女的艰苦生活,反映了封建制度对妇女权益的压迫和剥削。

此外,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社会批判还可以从文学风格和艺术手法中找到。

一些作家运用了讽刺、讽刺和黑色幽默等手法,以戏谑和嘲笑的方式揭示社会问题。

例如,王小波的小说《黄金时代》以幽默和荒诞的风格,描述了一位善良可爱的女性在动荡时期的生活和爱情,反映了社会道德的沦丧和人们对爱情的追求。

另一个例子是张贤亮的小说《红手指》,通过描写一个人们通过网络游戏逃避现实的故事,批判了社会对网络娱乐的过度依赖和荒谬。

最后,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社会批判也与文学理论和思潮的演变密切相关。

在马克思主义流行的年代,作家受到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影响,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和阶级斗争。

例如,巴金的小说《家》以农民起义为背景,通过描写家族和个人的努力和牺牲,探讨了农民阶级的命运和抗争。

论述小说中的社会批判与反思

论述小说中的社会批判与反思

论述小说中的社会批判与反思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不仅仅是娱乐读物,更是一种可以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来进行社会批判与反思的艺术表达方式。

通过小说,作者可以揭示社会现象、探讨社会问题,并引发读者对社会的思考。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论述小说中的社会批判与反思。

首先,小说可以通过描述社会现象来进行社会批判。

通过细腻而真实的描写,小说可以展现出社会的各种问题和不公平现象,引起读者的共鸣。

例如,曾经广受争议的《红楼梦》中,描绘了封建社会的虚伪、贫富差距以及女性地位低下等问题,使得读者对当时的社会制度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同样,近年来备受瞩目的《百年孤独》也通过对拉丁美洲社会的描写,展现了殖民主义、政治腐败以及人权问题等社会现象,引发了人们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其次,小说可以通过人物塑造来进行社会批判。

小说中的人物往往是作者对社会角色的刻画和塑造。

通过对人物性格、行为和命运的描写,作者可以通过人物来批判和反思社会问题。

例如,经典作品《鲁滨孙漂流记》中的主人公鲁滨孙,通过他在荒岛上的生活和与原住民的互动,揭示了当时欧洲殖民主义的弊端和对原住民的剥削。

同样,《围城》中的方鸿渐通过他在都市生活中的种种遭遇,展现了封建社会的束缚和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的迷茫。

此外,小说还可以通过情节发展来进行社会批判。

小说的情节往往是作者对社会事件和问题的安排和设计。

通过情节的发展,作者可以揭示社会的弊端和问题,并引发读者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例如,《1984》这部具有强烈社会批判色彩的小说,通过描述一个极权主义社会中的普通人物温斯顿的生活和遭遇,揭示了政府控制和操纵个体思想的恶果,引发了人们对权力滥用和言论自由的思考。

综上所述,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通过描写社会现象、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可以进行社会批判与反思。

小说作为一种艺术表达方式,不仅仅是娱乐读物,更是一种引导读者思考社会问题的工具。

通过阅读小说,我们可以对社会现象和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从中找到改进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乡土社会的文化批判——论沙汀乡土小说的思想内蕴

乡土社会的文化批判——论沙汀乡土小说的思想内蕴

乡 土 社 会 的 文 化 批 判

论Hale Waihona Puke 沙 汀 乡土 小说 的 思 想 内蕴
吴 夜
254 ) 40 1
( 黄山学院
社会科学 系, 安徽 黄山
摘 要 : 0世 纪 三 四 十 年 代 沙 汀 以 巴 蜀 地 区 为 背 景 的 一 系 列 乡 土 小 说 , 幽 默 诙 谐 的 喜 剧 特 性 、 2 在 高超 的 人 物 塑 造 手 法 、 蓄 洗 练 的 讽 刺 艺 术 等 艺 术 形 式 的 包 裹 下 , 含 着 深 厚 的 文 化 内 涵 。 沙 含 蕴 汀通 过 对 民 众 奴 性 心 理 、 自私 冷 漠 人 性 、 止 僵 化 的 封 闭 山 乡的 形 象 刻 画 与 揭 露 , 达 了深 沉 的 静 g-
文 化 思 考 , 这 正 是 沙 汀 小 说 一 以贯 之 的 创 作 主 题 。 而 关 键 词 : 汀 ; 土 小 说 ; 化 批 判 沙 乡 文 中 图 分 类 号 :2 6 7 14 .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4 —8 2 ( 0 0) l一0 1 — 4 17 4521 l l9 0
作者简 介: 吴夜( 9 3 )安 徽泾县人 , 士 , 18一 , 硕 研究方 向: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国文学。 外
10 2
重庆理 工 大学学报 ( 会科 学 ) 社
他 竞 “ 激 似 地 诉 苦 了 ”, 匪 是 这 场 灾 难 的 真 正 感 兵
元 凶 , 才 叔 等 贫 苦 农 民是 最 大 受 害 者 却 没 有 基 有 本 的是 非 立 场 , 的 只 是 对 生 存 的 本 能 追 求 。 生 有
的 本 能 最 终 无 法 战 胜 现 实 生 活 的 残 酷 , 才 叔 虽 有 对 死 亡 抱 着 极 大 的 畏 惧 , 不 得 不 赴 死 。 在 赴 死 却

废名二十年代的乡土小说简评

废名二十年代的乡土小说简评

总第38期Su m No.38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ournal of Hunan Radi o&Televisi on University 2009年第2期No.2.2009废名二十年代的乡土小说简评陈边城3(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湖南长沙 410004)内容摘要:废名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最早以乡土为题材的小说作家之一,他不同于同时代的乡土小说作家,而是在同样汲取古今中外文学精华的基础上,自辟蹊径。

但他并不曾完全逃避生活,他的很多作品表现出人生的困顿。

即使发展到“不欲闪露”的阶段,这也有一个过程。

他的部分作品显得奇僻晦涩。

他写就了一种非写实非浪漫、似写实似浪漫的田园诗,是淡薄的现实主义和素雅的浪漫主义的交融。

关键词:废名;乡土小说;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52(2009)02-0044-03 乡土小说,是指以农村或小市镇的生活为题材,着力于风土人情的描绘,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台静农、王鲁彦、彭家煌、许杰等作家的乡土小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古老中国的风俗画,反映了乡土世界的野蛮残酷、破败凋敝和农民生活的困顿悲惨。

坚持走自己创作道路的废名,不断突破自己和刷新自己,开辟出了自己的艺术境界。

废名二十年代的乡土小说,呈现出非写实非浪漫、似写实似浪漫的特质,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产物。

1922年废名来到北京时,正是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处在退潮的时期,但退潮并不等于衰竭,春风仍在吹拂,曙光还在前面。

就废名而言,他本是受文学革命的鼓舞和推动来到北京的青年,他这时的创作,是面对现实的,有时甚至是对现实的深刻和独到的反映。

《柚子》流露出有情人终难成眷属的遗憾和对封建制度的微愠。

《浣衣母》中的李妈以废名的婶母为原型,讲述了她从一个受尽全城尊敬的道德化身变成人皆躲之的“城外老虎”的故事,隐藏着作者对旧伦理的忧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年代“乡土小说”中的批判意识摘要:本篇论文主要论述中国20年代“乡土小说”中批判意识的体现。

乡土文学作为文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流派,他有着及其吸引人的魅力。

乡土文学早在上个世纪出慢慢兴起、不断的发展有着自身的特点。

其中批判意识在乡土文学中表现极为强烈,尤其是对当时民俗文化和妇女的命运。

所以乡土文学在现当代文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中国早期乡土小说中的批判意识。

并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因素、作家们的自身处境结合起来,分析他们创作的乡土小说,从而挖掘中国早期乡土小说中体现出来的批判意识。

关键词:乡土小说;批判意识;性格弱点;民风陋习;国民劣根性;价值1920s Country Novel critical consciousness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ritical consciousness embodied in the Country Novel "in China in the 1920s". Native literature as a vital genre of literature, he has an attractive charm. Native literature early in the last century a slowly rise to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Critical awareness of performance in the local literature is very strong, especially the fate of the folk culture and women. It is because of such native literatu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more than a few of the critical consciousness of early Chinese Country Novels. The combination of social background, the writers' own situation and Local Novels happened in the local, Local Novels analysis of their creation, and found that the early Chinese Country Novels reflect the critical meanings. Key words: Country Novel; Critical consciousness目录中文摘要 (Ⅰ)英文摘要 (Ⅰ)引言 (1)一、乡土小说批判意识的产生 (3)二、20年代“乡土小说”中批判意识的表现 (5)(一)对民俗文化的批判 (5)(二)对女性命运的批判 (6)(三)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 (8)三、乡土小说批判意识的价值 (9)结...语 (11)参考文献 (12)引言乡土小说是五四文学革命以后兴起的一个最早的现实主义小说流派, 大约兴起于1923年前后, 主要代表作家有鲁迅、许杰、许钦文、王鲁彦、台静农等。

乡土文学作家和他们笔下所写的人物,环境等之间有密切的接触和联系, 对他们的感情也十分复杂,在理性的批判之中又不乏情感的眷恋, 所以作品的主题很多都是批判与眷恋并存。

新文化运动的产生激发的人道主义、平民主义思潮直接催生了中国现代意义上的乡土文学。

此时,以人为本的思想及西方传统的现实主义思想等催生了中国早期乡土文学发生和发展,而资本主义影响下的各类冲击、矛盾——特别是对乡村世界的冲击则成为乡土小说发生和发展的现实文化基础,两种基础的本质便是一种平民主义思潮,即人们所关注的热点从上层社会转移到普通民间,人们开始着眼于反思社会中最底层的广大民众的悲苦遭遇和不幸命运,从而表现出对普通人的深切切关怀。

民间文化作为现当代文化的主体部分,乡土世界就理所应当得进入启蒙主义者的关注领域。

乡间的悲苦与落后、乡村特有文化品格、乡土精神及文化理念等从此被摄入启蒙文学作家的视野,乡土文学也便应运而生。

要深入了解一类艺术或者创作这种艺术的作家,就要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风俗习惯结合起来。

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两面旗帜,实质上就是一场狂飚突进的思想文化运动。

它提倡的是人们回归自由,回归民主,从而唤醒人们沉睡已久的心灵。

至此,具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学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鲁迅的《人的文学》提倡以人道主义为主、注重“人的意义”,反对非人的文学,反对封建主义的“兽鬼兽道”。

随后沈雁冰、郑振铎等作家也相继提出要同情于“被侮辱与被损害者”,写血和泪的文学”。

其倡导主旨也在于要以直面人生的勇气去写社会底层尤其是农村的“事实”—苦难与愚昧。

现在看来乡土小说的创作主体—一乡土小说作家们大多出身于农村落魄的中小地主或小生产者家庭,长大后他们离开故乡、作为寓居于京沪等地的繁华大都市的异乡人。

乡下人特有的价值取向、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的累积使得他们在内心深处始终有一种身份认同的危机感。

这批作家们在他们的乡土世界中积极创造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他们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把现代意识同深切的生活感悟结合起来,从而生动深刻得展现了自己所熟悉乡村世界。

”乡土小说家们以回忆的方式向人们展现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风俗画,对封闭的乡村文化进理性批判。

但有一部分作家在批判的同时,在情感上又抒发着对乡村的浓烈乡愁与爱恋,在展现田园牧歌的乡村图景中蕴含着赞美和歌颂美丽的自然景观和淳朴的民风民情,而这一切是现代都市文明所不具有的。

乡土小说的产生离不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文学思潮,也离不开新文学启蒙者们积极引导。

但作为“文学”,必然有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方面的原因。

乡土小说于1923 年前后陆续出现,是文学研究中现实主义文学的大发展。

乡土小说的兴起,给人们带来了清新的泥土气息。

说到乡土小说的创作,不能不说到鲁迅,由于他“作品的思想、艺术高深完美,己远远超出一般的‘乡土小说’的范畴,因此通常都不把鲁迅归于乡土派的行列”。

乡土小说以它独特的写作视角与创作空间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因此,乡土小说得以在今后的几十年中蓬勃发展。

一、乡土小说批判意识的产生乡土小说批评发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这无疑是受到了1840年鸦片战争、1911年辛亥革命、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从新文化运动的整体来看,“五四”时期中国现代文学的核心价值取向用“批判”两字足以概括。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不破则不立的实践勇气进行了一场深刻的社会批判与思想启蒙,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文化、文学的现代发展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催生了乡土小说中批判意识的产生。

斯洛伐克学者玛利安.高利克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发生史》一书的认为:“1919年的五四运动时期,如果不存在改变一切价值观念的需求,就不会产生中国现代文学批评,这种需求已成为一代人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乡土小说产生于五四运动之后,其作品的最明显的价值便是符合五四时期“批判”的价值取向,产生了符合时代文学潮流的批判意识。

这说明“五四”运动最深刻的影响是思想意识中深层次价值观念的转变,尤其对于乡土文学及其理论批评而言,文学观及其文论批评观的思想转型推动和促进了乡土文学核心价值取向的确立,并在文学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中共同进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以批判为先导的乡土小说批判的价值取向确立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核心价值取向,“五四”在批判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传承了文化传统精神中的变异、革新的思想资源。

确立中国乡土文学批评核心价值取向,不能仅仅从时间角度考察,尽管社会、时代对文学影响极大,但从文学自身发展因素考虑的话,决定乡土小说现代转向的直接原因主要还有两个:一是在对传统文化,准确而言是中国文化的传统性批判中构建的现代性;二是在对西方文化,尤其是西方现代文学及其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批判性取向的利用中确立现代性。

据此而言,“五四”文学发展是在古今、中外双重关系中确立起现代核心价值取向的乡土小说的批判意识中体现出来的的批判性指向主要有三个层面:一是以反传统的形式向延续 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传统,尤其是以儒家思想文化为根基建立的正宗、正统、主流的传统叛离,不惜以矫枉过正的极端态度方式以达到社会转型和思想文化转向的目的;二是以“文学革命”,包括梁启超等主张“小说界革命”“诗界革命”,将批判矛头指向中国古典文学及批评传统,尤其是以儒家伦理道德教化为宗旨的传统,力图以革命的方式确立批评的批判性、反思性和超越性;三是以新文化、新文学观批判旧文化、旧文学观,以新旧的二元对立思维体现出现代批评对传统文学及文论批评的批判性评价取向,尤其是对传统文学及文论批评中的儒家思想文化传统的批判,力图在批判传统性中为现代性开辟道路。

鲁迅小说在这方面起到了良好的典范作用,他的作品确立了乡土小说的开端,因为;批判国民弱点是其毕生致力的工作,乡土小说作家正是沿袭这一传统竭力批判农民的劣根性,因此乡土小说中的批判意识因此得以产生和发展二、20年代“乡土小说”中批判意识的表现(一)对民风陋习的批判民俗风土的描绘形象地展示着地方民众的心理性格、行为习惯、生活状况与环境,在极其平常的衣食住行中,在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行为习惯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内涵。

二十世纪初期的乡土作家对封建宗法文化统治下的种种衰败、落后的现象感到深深的悲哀,特别是残害身心的野蛮、残酷陋习更是让人触目惊心。

这种病态的社会现象让二十年代乡土小说作家对民风陋习倾注了前所未有的心血与热情。

他们在现代理性的烛照下,在鲁迅启蒙主义创作实践的示范下,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创作了大量的描绘民俗的作品,直接、形象地揭示了中国农村的闭塞、落后,进而对传统民俗的劣根性进行深刻的文化批判,使之成为二十年代乡土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

这种批判意识最先体现在对民众生活状态的解析上。

现代人文地理学有一句名言: 文化产生于自然景观, 偏僻、闭塞、远离现代文明的乡村便成为封建传统文化扎根肆虐的地盘。

早期的乡土小说以大量的笔墨,描写出乡村生活衰落的现实,向我们展现了作家们深感痛惜的偏远乡村无情又野蛮的民风陋习,例如水葬冥婚、典妻、村仇械斗、鬼节超渡等等。

在理性批判中深刻地展现出了远离现代文明的乡民封闭落后的生活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