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研究

合集下载

简论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文学

简论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文学

简论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文学RECOMMEND简论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文学 1乡土文学是指描写故乡农村的人与事,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怀乡情调的文学作品。

乡土文学是20年代初期出现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热潮,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的,这些寓居于京沪大都市的游子,目击现代文明与宗法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带着对童年和故乡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表现家乡的风土人情和封建的陈规陋俗。

乡土文学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

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

代表作家有彭家煌、鲁彦、许杰、许钦文、王任叔、台静农等。

代表作有彭家煌《怂恿》,王任叔《疲惫者》,许钦文《疯妇》,台静农《地之子》等。

这一作家群具有大致相同的追求:续写鲁迅的国民类型。

鲁迅是“乡土文学”的命名人,也是实际的开拓者。

在鲁迅的影响下,乡土文学作家们从启蒙主义的创作目的出发,继续鲁迅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写出了许多乡间国民的类型:如阿 Q 型、祥林嫂型、“看客”型。

这些形象,或只能在精神麻醉中讨生活,或成为封建道德的牺牲品,或以他人的不幸丰富自己乏味的生活。

在他们身上无不寄予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感情,饱含了从国民心灵深处探寻民族悲剧根源的深层思索。

鲜明的地域特色。

乡土作家群的作家们大都描写自己熟悉的故乡,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他们在地域里找到了自己最熟悉的创作题材,找到了艺术个性之源,找到了文化之根。

如彭家煌常写的湖南农村士绅们的闹剧, 台静农擅写的安徽乡间宗法制度笼罩下的生生死死,蹇先艾笔下那“贵州道上”的野蛮习俗……这一切无不是性格生动、画面鲜明、风景传神。

这批作家在表现地方特色的同时,体现出自己的艺术特色,在重新认识故乡的同时,重新认识了自己。

20年代乡土小说

20年代乡土小说


海 海 里 了 。 花“ 荷 。 “ ” 将善 花 ” 我 长男 微 将 在子 笑 永 你, 道 不 的 : 爱
花 ,

出亭 水亭 妙玉 善立 , —
我 望立 那在 一池 朵岸 好,

街头

行到街头乃有汽车驰过, 乃有邮筒寂寞。 邮筒PO 乃记不起汽车的号码X, 乃有阿拉伯数字寂寞, 汽车寂寞, 大街寂寞, 人类寂寞。
1929年出版的《竹林
的故事》是他的第一 本小说集,属乡土文 学。其田园牧歌的风 味和意境在中国现代 小说史上别具一格, 他的小说也往往被称 为田园小说。
《竹林的故事》是废名的早期代表作品,
作者以清淡的笔墨,描绘了娴静淑雅的三 姑娘,作者写菜园,写竹林,写三姑娘, 总是一派牧歌似的青春气息。给五四退潮 的时候苦闷和感伤的文坛吹进了一股清新 的空气 。

‘我的三姐,就有这样忙,端午 中秋接不来,为得先人来了饭也 不吃!’ 那妇人的话也分明听到。 再没有别的声息:三姑娘的鞋 踏着沙土。我急于要走过竹林看 看,然而也暂时面对流水,让三 姑娘低头过去。‛
-------对故土的回忆、对美的爱怜、
对善的同情,对命运的哀伤与无奈, 又真正表现出了东方传统文化里含 蓄与敦厚的美。

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闻名,他将周作人 的文艺观念引至小说领域加以实践,融西方 现代小说技法和中国古典诗文笔调于一炉, 文辞简约幽深,兼具平淡朴讷和生辣奇僻之 美。这种独特的创作风格被誉为“废名风”, 对其后的沈从文等京派作家产生了一定影响, 甚至在40年代的汪曾祺身上,也可以找到 他的影子。

“第二天清晨,汪二的爹爹,提了小酒壶,买 了一个油条,坐在茶馆里。 “给你老头道喜呀,老二安了家。”推车的 吴三说。 “道他妈的喜,俺不问他妈的这些屌事!” 汪二的爹爹愤然地说,“以前我叫汪二将这 小寡妇卖了,凑个生意本。他妈的,他不听, 居然他俩个弄起来了!” “也好。不然,老二到哪里安家去,这个年 头?”拎画眉笼的齐二爷庄重地说。 “好在肥水不落外人田。”好像摆花生摊的 小金从后面这样说。汪二的爹爹没有听见, 低着头还是默默地喝他的酒。”

4、第三章乡土小说欣赏

4、第三章乡土小说欣赏

4、乡土小说-创作意境
“乡土小说”往往让人联想到某种奇趣盎 然、野气扑人的田园诗意,月下小景、水乡 夜色或空灵雨景常常成为乡土文学恬静怡人 的意境,黄泥的墙、乌黑的瓦、老人、女孩 和黄狗更是时常作为一种乡土小说的典型背 景。乡土小说中也亦时常出现粗犷的民俗, 剽悍的民风,甚至是野蛮的陋俗、愚昧的乡 规和残酷的阶级压迫。
第三章 乡土小说欣赏
现在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 容易成为世界的, 即为别国所注意。
----------鲁迅
乡土小说
乡土小说是指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 村的生活、带有浓厚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 小说。
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 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 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 借以抒发自己的乡愁。这批作家有冯文炳 (废名)、王鲁彦、台静农、彭家煌、许杰 等。
这也是一个人
叶圣陶 伊生在农家,没有享过“呼婢唤女”“傅粉施朱”的福气, 也没有受过“三从四德”“自由平等”的教训,简直是很简单的 一个动物,伊自出母胎,生长到会说话会行动的时候,就帮着父 母拾些稻藁,挑些野菜。到了十五岁,伊父母便把伊嫁了,因为 伊早晚总是别人家的人,多留一年,便多破费一年的穿吃零用, 倒不如早早把伊嫁了,免得白掷了自己的心思财力,替人家长财 家。伊失家呢,本来田务忙碌,要雇人帮助,如今把伊娶了,即 不能省一个帮佣,也得抵半条耕。伊嫁了不上一年,就生了个孩 子,伊也莫明其妙,只觉得自己睡在母亲怀抱里还是昨天的事, 如今自己是抱孩儿的人了。伊的孩子没有摇篮睡,没有柔软的衣 服穿,没有清气阳光充足的地方住,连睡在伊的怀里也只有晚上 睡觉的时候才得享受,白天只睡在黑蜮蜮的屋角里。不到半岁, 他就死了。伊哭得不可开交,只觉以前从没这么伤心过。伊婆婆 说伊会领小孩,好好一个孙儿被伊糟蹋死了,实在可恨!伊公公 说伊命硬,招不牢子息,怎不绝了我一门的嗣!伊丈夫却别的话 说,只说要是在赌场里百战百胜,便死十个儿子也不关我事!伊 听了也不去想这些话是什么意思,只是朝晚地哭。

第八章新时期以来的乡土小说

第八章新时期以来的乡土小说

五、秦晋文化群落的乡土小说
此地域的乡土小说,有如唢呐,吹 奏的多是凄楚苍凉的黄土悲歌。
陕西的贾平凹运用“地方志的史录 笔法”,创作了商州系列小说,他的 长篇《浮躁》及其诸多中篇创作,是 新时期引人注目的重要乡土小说。路 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在全 国也先后产生较大影响。
山西在60年代曾形成一个乡土小说的文 学流派“山药蛋派”,有一批对艺术十分 虔诚的乡土小说作家。一批被称为“晋军” 的作家创作了乡土小说,在全国产生影响 的,有柯云路《新星》,郑义《远村》、 《老井》,韩石山《磨盘庄》,李锐的 “厚土”系列。
2.陈奂生是高晓声着力塑造的一个处于 社会变革时期的老一代农民的典型形象, 在他身上,既凝聚着农民的传统美德, 折射出新时期农民的深刻变化;同时, 还承受着因袭的心灵重负,体现了作者 对社会人生国民性的深深忧虑和严肃思 考。
首先,陈奂生具有勤劳、善良、憨实、 厚道、质朴等的美好品格。
其次,作为从特定历史环境中走出来 的传统农民,他的血液里还流淌着旧时 代的遗传基因,他的身上还残存着极 “左”路线的长期统治造成的奴性、愚 昧,自卑自贱,小生产者的自私狭隘、 目光短浅和阿Q式的自我欺骗,自我安慰 等弱点。
第八章 异彩纷呈的新时期乡土小说
第一节 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的概况
1.在鲁迅小说的示范和周作人“乡土艺术”理 论的倡导之下,王鲁彦、许杰、彭家煌、 蹇先艾与台静农等作家创作了一批乡土小 说,取得了出色的成绩。
2.鲁迅、沈从文与赵树理是中国现代乡土小说 的三大家。
范家进:《现代乡土小说三家论》,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6月版。
《秦腔》以贾平凹生长于斯的故乡棣花街为 原型,通过一个叫清风街的地方近二十年来的 演变和街上芸芸众生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生 动地表现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转型给农村带来的 震荡和变化。小说采取疯子引生的视角来叙述。 清风街有两家大户:白家和夏家,白家早已衰 败,因此夏家家族的变迁演便成了清风街、陕 西乃至中国农村的象征……

乡土小说研究绪论

乡土小说研究绪论

• 1928年,茅盾在撰写《小说研究ABC》 时说:“我们决不可误会‘地方色彩’ 即是某地的风景之谓。风景只可算是造 成地方色彩的表面而不重要的一部分。 地方色彩是一地方的自然背景与社会背 景之‘错综相’,不但有特殊的色,并 且有特殊的味。”
• 风俗画是构成乡土小说的又一要素。 • 乡土小说中的“风俗画”是指对乡风民俗的描 写所构成的艺术画面。 • 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共同遵守的行 为模式或规范。 • 人们习惯上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 规范差异,称之为“风”。 • 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 同,称之为“俗”。 • 风俗是一种社会传统,是“创造于民间,流行 于民间的具有世代相袭的传承性事象(包括思想 与行为)”
• 中宣部文艺局副巡视员、评论家梁鸿鹰说, 此次茅盾文学奖评出的20部提名作品中有 一大半都与农村有关,由此可以看出我国 当代的文学创作还是写农村的比较多,农 村是当下文学创作最主要的题材领域。这 种现象可能与作家的成长环境有关。他认 为,一个作家18岁之前的生活是他创作的 源泉,好多作家18岁以前是生活在农村的, 所以他对农村的感觉可能一生都难以磨灭, 所以从农村出来的作家创作力是很旺盛的。
?风俗是一种社会传统是创造于民间流行于民间的具有世代相袭的传承性事象包括思想与行为?在乡土小说的风俗画中这类具有传承性和现实性的乡风民俗最常见的作用虽然依旧是用来增强作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为事件提供社会背景为塑造人物性格服务等等但在不少的文本中已逐渐成为小说叙述结构的主体内容承担起了新的叙事功能
乡土小说研究
• 在乡土小说的风俗画中,这类具有传承性 和现实性的乡风民俗,最常见的作用,虽 然依旧是用来增强作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 特色、为事件提供社会背景、为塑造人物 性格服务等等,但在不少的文本中,已逐 渐成为小说叙述结构的主体内容,承担起 了新的叙事功能。 • 简言之,在乡土小说中,无论从广义还是 狭义上来说,其“风俗画”描写,一是要 突出其“地方色彩”,二是要突出其审美 的特征。无论感情的投射或多或少,无论 是浪漫主义的主观,还是现实主义的客观, 这种“美”的特征应是乡土小说共有的要 义。

乡土文学(修改版)

乡土文学(修改版)
湖南文理学院“文艺鉴赏学”教研室
※1.3 现代中国乡土文学 发生发展的大致轨迹
二、主题走向(三个层面) 1. 解构与颠覆 :在否定既成价值系统中发生,又在新
的否定中完成世纪之旅 B.文化理性式否定——对荒原遗留与乡土之恶的解剖鞭笞
文化寻根:张炜《古船》、韩少功《爸爸爸》、 高晓声《陈奂生上城出国记》、李锐“厚土”系 列、刘恒《伏羲伏羲》、苏童《妻妾成群》// 陈 忠实《白鹿原》、马建《亮出你的舌苔和空空荡 荡》//贾平凹《土门》、《高老庄》。 披露现实恶(原生或新生):朱晓平、田中禾、 张宇、何申、关仁山、刘醒龙、谭文峰、李佩甫、 阎连科、周大新、莫言、刘恒 。
※1.2 乡土文学渊源与流变
二、民族历史文化影响

2. 中国古典乡土文学影响 三大主题传统(怀远思归、忧时悯农、田园渔 樵)、传奇艺术。 3. 民族民间传统影响 民间文学、民俗、民间生活等。
湖南文理学院“文艺鉴赏学”教研室
※1.3 现代中国乡土文学

发生发展的大致轨迹
一、基本线索
1.长夜难明与旷野呐喊(五四—20年代)

湖南文理学院“文艺鉴赏学”教研室
※1.1 乡土文学的艺术本质 二、如何界定乡土文学

4. 乡土文学的本质特征
*首先,乡土文学是一种文化形态,其内核或 主导成分是地方色彩或原乡况味,即特定地域 的特殊生态景观、风土习俗、文化品格、乡土 情感或乡土精神、乡土理念等等文化因子的圆 整和合,不等同于农村题材或抽象的时代理念 [风随少女至,虹共美人归—庙堂;自君之出 矣,明镜暗不治—士人;阿婆不嫁女,哪得孙 儿抱;老女不嫁,踏地呼天]。
湖南文理学院“文艺鉴赏学”教研室
※1.1 乡土文学的艺术本质 二、如何界定乡土文学

乡土小说

乡土小说

1、控诉地方军阀统治,于暴露社会黑暗之中充满了呼之欲 出的荒诞感和沉重的幽默情绪。 《柚子》"湖南的柚子呀!湖南的人头呀"这样便宜的湖南的 柚子呀!"
2、描写浙东的民俗环境和乡土生活,使早期乡土小说获 得了民俗学的价值。 《菊英的出嫁》——“冥婚”
3、描写在时代的变动下,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农村的 衰落与破败,以及纯朴人性的堕落。 《许是不至于罢》 《李妈》《黄金》(如史伯伯 )
乡土小说:指王鲁彦、彭家煌、许钦文等在20年代中期的
写实小说。鲁迅是现代乡土小说开风气的大师。这些作家大 都出身乡村而寓居大都市,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包 括乡镇)的生活,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突破了 “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主要写知识青年的相对狭小天地, 拓宽了新文学的反封建题材,吸引了大批新作家转向社会、 转向民众(主要是农民)身上,促进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 发展。
“三姑娘:制作的美丽——重读冯文炳(废名)《竹林的 故事》” 王毅《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
《竹林的故事》是冯文炳早期的代表作,学界多盛赞其 自然、清新的乡土气息及其烘托出的主人公三姑娘的纯净 美好形象,仔细读来却不难发现小说里的三姑娘既说不上 自然,更谈不上美丽,她的身上附着了太多中原文化对女性 认识的历史积淀。如果真是这样,读者也许可以看到另外 一个三姑娘。
代表作《怂恿》 《活鬼》
台静农(1903--1990),未名社代表作家,安徽霍丘人,鲁迅 的学生,旁听过鲁迅在北京大学主讲的《中国小说史》,1947 年到台湾,任台湾大学中文系主任长达20年之久,他最早在中 国对鲁迅进行研究,贡献卓著。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地之 子》、《建塔者》等。 悲剧型的乡镇传奇,格调更为沉郁阴冷。以朴拙、悲愤的笔法 描绘了宗法制度对乡村底层的精神统治的生生死死,突出展现 了农村的生活惨景

诗性叙事:20世纪中国女性作家乡土小说的艺术视阀

诗性叙事:20世纪中国女性作家乡土小说的艺术视阀

向往 , 游 离 于 古 典 人 文 情 怀 之 外 的 浓 郁 的 悲 悯 情 怀 和
对 人 间 现 实 的 温 情 观 照 。迟 子 建 曾 经 说 过 : “ 我 对 文 学 和人 生的思考 , 与 我的故 乡 , 与 我 的童 年 , 与 我 所 热 爱 的 大 自然 是 紧 密 相 连 的 。 ” ④综 观 女 性 乡 土 小 说 , 回 中图分类 号 :ຫໍສະໝຸດ J O 1 文献标 识码 : A
小 说 的诗性 品质就 是小说 的文 体 、 语言 、 形象 、 表 现形式 乃 至精神 特性 在 审 美纬 度 上所 呈 现 出的诗 意 特征 。乡村 虽 然 内在 地 潜 伏 着 “ 原 型 ”的 诗 意 , 但 小
“ 诗 意 乡村 ”, 完 成诗性 叙事所 共 同采用 的叙事 策 略。

者, 以及叙 事者 的叙述方 式 和建构 。 ”
女性作 家 的乡 土小 说 打破 了传 统 小说 的文体 模 式 , 闲散 的结构 , 从容 或 舒 缓 的语 调 , 梦 幻 般 的联 想 , 纯净 而又 空灵 的叙述 , 使小说“ 翱 翔 于 散 文 和 诗 的 天 地” , 成为 一种 “ 有 意味 的形 式 ” 。而 女 性 乡 土小 说 浓 郁 的 诗 情 不 仅 来 自于 这 种 独 特 的 叙 事 文 体 和 叙 述 语言 , 而 且 来 自于 作 者 对 叙 事 内容 和 叙 事 风 格 的 独 特 理解 和把 握 , 主要表现 为X t , 人 与 自然 和 谐 共 处 的 诗 意
口 李静 诗 性 叙 事: 2 0 世纪 中 国 女 性 作 家乡 土 小 说 的 艺 术 视阀
HUNDR ED S C H00L S I N ART S
1 7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研究(现代文学审美“导论”)
60年中国当代文学,农村或乡土中国一直是最重要的文学创作资源和叙述对象,是当代中国文学的主流。

这一方面由于中国社会本质上是“乡土中国”;另一方面,中革命的胜利主要依靠的力量是农民。

乡土文学不但有本土文化的依据,还有政治依据,有合理性和合法性。

中国现代文学历史上,有两次重大转移:1940年代初期的“农村题材”选择,1980年代初期的“新乡土文学”崛起。

1、解放区乡土小说的乡村叙事“农村题材”。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民族国家建设运动,这个历史的必由之路,解放区乡土小说有精彩的表现。

延安时代起,,特别是反映或者表达土改运动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乡村中国的文学叙事,这个时期被“农村题材”取代。

后来当代文学的关于乡村中国的书写模式都源于此。

史诗性风格是共同的追求,《创业史》《山乡巨变》《三里湾》《风雷》《艳阳天》《金光大道》都如此。

“农村题材”乡土小说显示的中国主流文学思想倾向和审美取向的重大变化:民粹主义的民众崇拜与暴力美学崇拜。

但“农村题材”乡土小说很快出现了问题,相关思想路线没有引导中国农民找到希望的东西。

1979年开始,《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首先提出问题,1980年《被爱情遗忘的角落》《陈奂生上城》,1981年古华《爬满青藤的木屋》再现了乡村中国的蒙昧景象,乡村中国文学叙事的历史传统被激活了。

2、1980年代中外文学经典的再确认与“新乡土文学”的崭新图景
1980年代初,世界文学经典再版被抢购的狂热。

世界文学对近三十年中国当代文学的巨大影响。

美国小说家马克·吐温对家乡密西西比河乡村生活的描摹,意大利小说家维尔加对故乡西西里岛低层生活的叙述、福克纳对美国南方风情画般的描绘、俄罗斯小说家屠格涅夫、契诃夫、托尔斯泰等对俄罗斯广阔的草原、森林和乡村生活的由衷赞美,以及拉美“暴炸文学”对古老的民族传统和神秘地域的神奇记载等,都给当代中国作家以启示或灵感。

莫言的观点。

朱大可的“马尔克斯语法”术语(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第6期《马尔克斯噩梦》)外国乡土小说影响带来的新变化:阶级斗争退出,代之而起的是对中国乡村历史多重性的发现,民众乡村身份和精神危机的发现,诗意家园的不在,关注乡土民众精神上的蛮荒现实。

诸如1990年代发表的最有影响的乡土小说:《白鹿原》《羊的门》《万物花开》《丑行或浪漫》《受活》《白豆》《我的生活质量》《妇女闲聊录》《苯花》《上塘书》《秦腔》《空山》《吉宽的马车》《湖光山色》《白纸门》《高兴》《一句顶一万句》等长篇小说,构成中国当下“新乡土文学”的崭新图景。

中国主流文学的根本变化,最重要的特征表现在:对乡村中国“超稳定文化结构”的发现;乡村叙事整体性的破碎。

乡村中国“超稳定文化结构”:指在中国乡村社会风俗风情、道德伦理、人际关系、生活方式和情感方式等的一直延续。

当代政治文化的不断变化,并没有从根本上影响乡村中国积淀的“超稳定文化结构”。

如铁凝的《笨花》。

有文学冲击力的当下乡土小说,是对乡村中国书写和表达的小说,如范小青《赤脚医生万泉和》叙述的故事,从文革到改革开放几十年。

文革和改革开发两个时期,传统的民俗风情仍在延续。

3、乡村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乡绅”阶层消失的文化意义
“乡绅”阶层在中国乡土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非常类似西方市民社会。

作为非政府、非组织的“乡绅”阶层,在中国乡村社会结构中,有一定的权威性,在民众中有相当程度的文化领导权,。

它的被认同已经成为乡村中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家长、族长、医生、先生等,对自然村落秩序的维护以及对社会各种关系的调理,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白
鹿原》中的白嘉轩。

《赤脚医生万泉和》中的赤脚医生万人寿和万泉和。

历史发展与合目的性假想的疏离,即设定的历史发展路线出现问题后,真实的乡村中国并没有完全沿着历史发展的“路线图”前进,因为这条路线上没有找到乡村农民需要的东西,这种情况出现在文学作品中,难以整合的历史叙述就出现了。

这种乡村整体性叙事的碎裂,阿来和贾平凹的小说最明显。

阿来的《尘埃落定》与《空山》演变轨迹。

贾平凹《鸡窝洼人家》等代表的早期作品与《秦腔》(引生、白雪、秦腔与清风街的故事)的区别。

对“现代”神话的质疑,对历史主义的思考。

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去历史化”小说的特点。

小说的核心部分,是对现代人内心秘密的揭示,这个内心秘密就是关于孤独、隐痛、不安、焦虑、无处诉说的秘密,就是人与人的“说话”意味着什么的秘密。

亚里士多德认为伴随着城邦制度,人类政治性行为其实就两种:行动和言语。

城邦公民最关心的是交谈。

现代之后,交谈是意味着亲近、认同、承认的交流,说话成了生活的政治。

结论是:“中国当代文学主流从‘农村题材’向‘新乡土文学’的转变,是一个重大的转变。

它告之我们的是,政治意识形态完全支配文学的时代终结了。

如果说在这些文学中也不可避免地隐含了某些政治因素的话,那是作家主体选择的结果。

而我们更多看到的,则是乡村中国绵延不绝的本土文化的脉流。

”(孟繁华2009、8、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