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县土壤养分现状及问题与对策

合集下载

分析土壤肥力下降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分析土壤肥力下降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分析土壤肥力下降的原因及应对措施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农业生产的扩大,土壤肥力的下降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土壤肥力的下降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土壤侵蚀、化学肥料和农药的过度使用、土壤质量的丧失、水土流失和气候变化。

土壤侵蚀是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类的不合理开垦、过度放牧和大规模森林砍伐等活动破坏了土壤的结构,使得土壤容易流失。

土壤流失不仅带走了土壤表层的肥沃土壤,还会带走土壤中的养分和有机质,导致土壤肥力的降低。

化学肥料和农药的过度使用也是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的原因之一。

化学肥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但长期过量使用会导致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失调,从而降低土壤的肥力。

农药的过度使用除了对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和土壤生物多样性造成直接影响外,还会对土壤质量产生负面影响,从而降低土壤肥力。

水土流失也是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的原因之一。

不合理的水利设施建设、过度灌溉和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都会导致土壤水分的流失,从而破坏土壤的结构和水分保持能力,进而影响土壤肥力。

气候变化也是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气候变化会引起降雨和气温的变化,进而影响土壤的水分和养分的供给。

干旱和极端降雨都会对土壤质量和肥力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土壤肥力的下降。

针对土壤肥力下降的问题,应采取以下应对措施:1. 合理耕作和土地管理。

采取合理的耕作措施,如合理轮作、控制耕地坡度和保持植被覆盖,可以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并改善土壤质量。

2. 减少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用量。

合理施肥和农药使用可以减少对土壤的负面影响,可以采用生态友好型农业的方法,如有机农业、绿肥轮作和生物防治等。

3. 增加有机质含量。

通过合理施肥和有机物添加,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

4. 加强水资源管理。

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过度灌溉和水资源的浪费,可以减少土壤的水分流失和土壤肥力的下降。

5. 适应气候变化。

选择适应性强的农作物品种和耕作方式,可以减轻气候变化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农业土壤养分保护措施

农业土壤养分保护措施

农业土壤养分保护措施农业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基础,土壤中的养分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然而,随着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土壤养分流失现象逐渐严重,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不利影响。

为了保护农业土壤中的养分,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至关重要。

首先,采用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是保护农业土壤养分的关键,包括有机肥、矿物肥和微量元素肥的施用。

合理施肥可以保证植物养分的供应,减少对土壤养分的消耗,避免因施肥不当导致的养分浪费和土壤质量下降。

在施肥过程中,应根据土壤类型、作物需求和季节特点科学配置施肥量,避免过量施肥造成的养分流失。

其次,实行轮作休耕。

轮作休耕是一种重要的土壤养分保护措施,通过合理的轮作休耕可以使土壤得到有效修复和养分恢复。

在轮作休耕中,可以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进行种植,减少对土壤养分的耗损,保证土壤中养分的平衡和积累。

轮作休耕还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和肥力稳定性。

另外,加强农业废弃物的利用。

农业废弃物中含有丰富的养分,如秸秆、厩肥、畜禽粪便等,可以通过科学处理和利用来循环利用养分。

将农业废弃物还田或进行堆肥处理,可以有效地补充土壤中的养分,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持土壤的营养平衡。

合理利用农业废弃物还可以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降低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此外,推广有机农业模式。

有机农业模式注重生态平衡和资源循环利用,通过合理利用有机肥料、生物肥料和微生物肥料来保护土壤养分。

有机农业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还能减少土壤养分流失和土壤污染的风险,保护农业土壤的生态环境。

最后,加强土壤保护管理。

建立健全的土壤保护制度和监测体系,加强对土壤养分状况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土壤养分的流失和消耗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调控和修复。

加强土壤保护管理不仅可以保护土壤养分,还可以提高土壤质量和农业生产效益,实现可持续农业生产。

综上所述,保护农业土壤养分是维护农业生产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通过合理施肥、轮作休耕、农业废弃物利用、有机农业推广和土壤保护管理等措施的落实,可以有效地减少土壤养分流失和养分损耗,保护农业土壤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生产的健康发展。

成县水土保持现状分析与对策

成县水土保持现状分析与对策
水土流失面积 9 4 9 . 8 k m 。 其 中累 计 兴 修 梯 田 2 8 4 8 1 . 7 h m z ; 营造
系 。东北与徽县接壤 , 西 与西 和相邻 , 南 以西汉水为界与康县相 望, 东南与陕西 略 阳毗邻 。年均降雨量 5 8 1 . 6 mm左右 , 相对湿
制 开发 、 建设 和弃土 弃渣 的范 围, 促 进 生 产 建 设 项 目 中水 土 保
割地 貌 , 生态 环境急剧恶化 , 人们的生存空 间变得 越来越小 , 同
时也 加 大 了下 游 人 民 防治 水 患 的经 济 负 担 。 1 . 2水 土 保 持 综 合 治 理 情 况 自1 9 8 9年 成 县 列 入 长 江 上 游 水 土 保 持 重 点 防 治 区 以 来 ,
度7 5 % 。境 内有 犀 牛 江 、 东河 、 南河 、 洛河等 “ 一江三河 ” 丰 厚 的 水 资 源 。土 地 总 面 积 1 6 7 7 k m 2 , 其 中耕地 4 0 5 7 5 . 2 h m2 , 林 地 7 9 4 9 5 . 5 h m , 天然 草 场 1 0 3 8 5 h m , 森林覆盖率 4 8 . 5 %。 全 县 辖 1 7个 乡 ( 镇) , 2 4 5个 行 政 村 , 总人 口 2 6 . 8 2万 人 , 其 中农 业 人 口
土 保 持 三 级 监 督 网络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提 高 了水 保 执 法 队伍 的整
果, 成县水土流失面积 9 4 9 . 8 k m 2 , 其 中轻度侵蚀 3 3 2 4 3 h m , 中度
侵蚀 4 1 7 9 1 h m2 , 强度 侵 蚀 1 9 9 4 6 h m 2 , 侵蚀模数 2 1 4 0 t 他m2 ・ a ) , 平 均 年 蚀 总量 1 1 5 . 3 4 w t , 年径流量 1 2 . 7 3亿 ms 。 强 烈 的水 土 流失 , 使 土壤结构 遭到破 坏 , 土壤肥力 下降 , 土 壤 的 蓄 水 保 墒 能 力 减 退, 对 农 业 生 产造 成 了 严 重 影 响 , 而且阻 断交通 、 蚕食 农 田、 切

如何利用培育技术解决农村土壤质量下降问题

如何利用培育技术解决农村土壤质量下降问题

如何利用培育技术解决农村土壤质量下降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我国农村土壤质量逐渐下降,给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如何利用培育技术解决农村土壤质量下降问题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一、了解土壤现状,建立科学的监测体系首先,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农村土壤的现状,只有通过科学的监测体系才能更好地把握农村土壤质量的下降趋势和变化规律。

建立科学的监测体系是解决农村土壤质量下降问题的基础,可以通过土壤采样和实验室分析等手段,获取土壤质量的综合信息,并据此进行科学的评估和监测。

二、推行科学施肥,合理利用有机肥料农业生产中的过度施肥是农村土壤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推行科学施肥,合理利用有机肥料。

科学施肥要根据土壤的实际需求,选择适当的肥料种类和施用量,避免过量施肥造成土壤污染和养分流失。

有机肥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肥料选择,不仅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还能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有利于提高农田的产量和品质。

三、加强土壤保护与治理,合理利用土壤资源为了解决农村土壤质量下降问题,我们还需要加强土壤保护与治理,并合理利用土壤资源。

土壤保护与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从源头上控制农药的使用和防治土壤污染的发生。

在农业生产中,可以采用轮作休耕、合理耕作、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减少土壤的侵蚀和破坏。

此外,还可以开展土壤修复和改良工程,通过添加有机质和土壤改良剂,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质量。

四、开展科研与技术推广,提高农民的土壤管理水平为了加快解决农村土壤质量下降问题,我们还需要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提高农民的土壤管理水平。

科研机构可以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的土壤,开展深入的研究,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

同时,政府部门还应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通过组织培训班、开展示范推广等形式,提高农民的土壤管理水平,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利用培育技术解决土壤质量下降问题。

分析土壤肥力下降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分析土壤肥力下降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分析土壤肥力下降的原因及应对措施土壤肥力的下降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

土壤肥力的下降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1. 长期过度耕作和不合理的农业管理导致了土壤养分的损失。

农作物连续种植、大规模施肥和过度灌溉等措施导致土壤中的氮、磷、钾等关键养分的流失,进而造成土壤肥力的下降。

2. 土壤侵蚀加剧是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水土流失、风蚀等侵蚀现象导致了土壤层的剥蚀,使土壤中的肥料、有机质等养分流失,严重降低了土壤肥力。

3. 土壤盐碱化导致土壤肥力的降低。

过度灌溉、不合理的排水和地下水位潜在上升增加了土壤中的盐分,使土壤表层盐碱化加重,导致植物无法正常吸收养分,从而影响了土壤肥力。

如何应对土壤肥力下降问题是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

以下是一些应对措施:1. 合理轮作和间作。

通过制定合理的轮作和间作计划,可以减少农作物连续种植带来的土壤养分流失,并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2. 秸秆还田。

将农作物的秸秆留在地里还田,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3. 合理施肥。

根据土壤的养分情况和作物的需求,科学施肥,减少肥料的过量使用,避免养分的浪费和流失。

4. 水土保持措施。

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控制水土流失和风蚀现象,保护土壤层,减少养分的流失。

5. 植物修复技术。

利用具有吸附能力的植物修复受污染土壤,通过植物的吸收作用,减少土壤中的污染物含量,改善土壤环境。

6. 合理灌溉和排水。

做好灌溉和排水工作,控制土壤中的盐分积累,降低土壤盐碱化的程度,提高土壤肥力。

土壤肥力下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运用上述措施,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来保护和恢复土壤肥力,以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农田土壤贫瘠治理方案

农田土壤贫瘠治理方案

农田土壤贫瘠治理方案农田土壤贫瘠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问题,它会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降低产量,增加农民的经济负担。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治理方案,本文将介绍一些可行的方案。

1. 建立科学施肥制度合理施肥是改善土壤质量的重要手段。

应根据每种农作物对养分的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施肥制度。

不同的农作物对养分的需求不同,在不同的生长阶段,需要供应的养分也不同。

因此,在农作物生长期间,施肥量的控制也要随之调整。

此外,应根据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含量情况,调整施肥方案。

对于土壤缺乏养分的情况,可以施用有机肥、磷肥等,增加土壤养分含量,促进作物生长。

对于土壤中某些养分含量过高的情况,应适当降低施肥量,以免影响农作物生长和品质。

2. 深翻耕作深翻耕作是一种解决土壤贫瘠的有效方式。

通过深度翻耕,可以将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和杂草深埋在地下,促进土壤中的氧气循环,提高土壤肥力。

此外,深度翻耕还能促进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水性。

然而,深度翻耕并不是适用于所有土壤类型的农业耕作方式。

对于一些积累了很多营养物质和有机质的土壤,深度翻耕可能会导致养分流失和土壤侵蚀。

因此,在耕作前应该充分考虑土壤类型和耕作方式,选择最适合的耕作方式。

3. 科学轮作制度科学轮作制度是解决土壤贫瘠问题的另一种有效手段。

通过合理的轮作方式,可以避免同一块土地长期种植同一种作物而导致的养分枯竭和有害物质积累。

轮作的原则是在充分考虑农作物特性和土地类型的前提下,合理安排农作物的种植次序。

科学的轮作方式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促进土壤中有机肥的分解和吸收,从而提高土壤的肥力。

4. 加强土壤保水管理保水管理是保证农作物正常生长的重要手段。

在农作物生长期间,土壤中的水分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加强土壤保水管理是解决土壤贫瘠的重要手段。

在保水管理中,首要任务是排水。

通过排水系统,可以将多余的积水排出土壤表面,减小土壤中的涝灾情况。

此外,还可以在土壤表面覆盖秸秆等物料,防止土壤表面水分的蒸发和土壤侵蚀。

我国农作物土壤营养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我国农作物土壤营养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我国农作物土壤营养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孟新志+张学义摘要:我国现阶段农作物土壤存在养分退化,污染严重、环境生物修复困难和对土地安全生产管理及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相对滞后等问题,本文从分析导致农作物土壤严重恶化的主要原因入手,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农作物土壤营养;粮食安全生产;意义;问题;对策我國是人口大国,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基本上达到了粮食自给,但是粮食安全问题却屡次引起“以食为天”的广大人民的恐慌,土壤的营养是保障粮食安全与人类赖以存在的重要基础,是我国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根本,但是我国农作物土壤出现了越来越多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需要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促进农业的较好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饮食的安全。

一、土壤的营养对农作物成长的重要意义二、我国农作物土壤存在的问题(一)耕地质量下降、土壤养分缺失、严重影响粮食的基础生产能力。

近年来农村通过开展土地整理、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使土壤耕作层遭到破坏,熟地变生地,再加上农民为了追求生产效益,存在只用地不养地的掠夺式经营行为,土壤肥力大幅度下降,土壤养分严重缺失。

(二)过量使用无机化肥和农药。

氮、磷、钾在土壤中的有效供应量少,但作物的需求量较大,必须通过大量施肥来满足作物对它们的需求,氮肥和磷肥是植物内重要的结构物质,钾肥是许多酶的活化剂,参与植物内部的许多代谢过程,这就需要科学施肥,平衡营养,但是我国许多农民缺乏科学施肥知识,大量施用化肥、农药造成生物污染和化学污染。

(三)有机肥料施用比例很小或不施用。

有机肥料施入土壤后,有机质能有效地改善土壤酸化状况和生物特性,熟化土壤,增强土壤的保肥、供肥能力和缓冲能力,为作物的生长制造良好的土壤条件,但我国化肥施用的比例较大,有机肥施用的比例较小或基本不施,据统计,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化肥投入占90%,有机肥投入只占10%,有专家指出,欧美国家有机肥投入达50%,差距相当大,这是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的重要原因。

我国农田土壤质量存在的问题及提升建议

我国农田土壤质量存在的问题及提升建议

我国农田土壤质量存在的问题及提升建议摘要:我国人口众多,而耕地资源紧缺,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左右。

地少人多的国情,使我国的耕地常年处于高投入、高产出、超负荷利用的状态,农田土壤质量下降,农业稳产、增产、农业产品品质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土壤中累积的污染物会污染农田土壤、影响食品安全。

因此,做好农田土壤改良修复,全面提升我国耕地质量,已迫在眉睫。

关键词:农田土壤;质量;问题;措施1农田土壤污染成因的分析1.1农资使用不合理部分地区的耕地因为缺乏灌溉水资源,而选择污水灌溉农田,虽然污水灌溉起到了缓解灌溉水资源不足对农作物灌溉产生的影响,但同时也出现了土壤重金属积累量增加的情况,导致农田土壤出现了严重的重金属指标超标问题。

另外,农户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农资用品使用不合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

1.2大气沉降影响大气沉降则指的是大气中的各种重金属污染物在沉降过程中转移至地面,从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和污染。

根据相关调查发现,大气中的重金属物质主要是工业生产中的废气产生的,这些工业生产废气因为干湿沉降后,转移至地面与农田生态体系结合在一种,对农作物的健康生长埋下了隐患。

1.3固体废弃物堆积固体废物处理中常用的掩埋处理法是导致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

由于工业固废废物中含有的有害物质对土壤土质造成了严重的腐蚀和破坏,是导致土壤出现重金属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直接采用掩埋处理方式不仅会破坏土壤环境,而且还会因为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生存环境受到破坏,加剧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程度。

比如,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工业废渣,长期在地面堆积,不仅会导致土壤酸性发生改变,而且还会影响到周边动植物的健康生长。

目前,常用的固体废物处理方法主要有海洋处理和陆地掩埋处理等几种。

大量固体废物因为需要占用大量海洋水体面积,对海洋的生态系统循环与洋流循环造成了极大的影响,随着海洋生物资源与活动面积的不断减少,海洋生物的健康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县土壤养分现状及问题与对策
摘要:通过对成县当前土壤养分状况与耕地地力分析评价,找出问题并提出培肥土壤提高地力、实行测土配方施肥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土壤养分;现状;耕地地力;测土施肥;中低产田改造成县位于甘肃省南部的陇南市东北部,地处西秦岭南麓徽成盆地西部。

于2007年开始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国家补贴资金项目,通过野外调查、采土化验、3414试验、搜集有关历史资料数据等,对全县当前土壤养分状况与变化及供肥能力有了更新的了解。

1土壤养分现状及分布特点
1.1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养分含量状况
通过对全县2007~2009年定点定位所采4 990个耕层土壤农化样的化验分析,农田耕层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养分含量状况如下。

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3.70 g/kg,最低为3.82 g/kg,最高为113.40 g/kg;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5~20 g/kg之间的耕地面积为11 923.48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24.36 %;在10~15 g/kg之间的耕地面积为28 276.66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57.77 %;这表明成县除南北二山林区耕地外,其他绝大多数耕地有机质贫乏,位于甘肃省四、五级水平。

有机质平均含量虽比1982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的10.92 g/kg提高了2.78 g/kg,但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成县土壤有机质含量还普遍偏低。

全氮平均含量为0.72 g/kg,最低为0.30 g/kg,最高为2.00 g/kg;碱解氮平均含量为65.40 mg/kg,最低为2 mg/kg,最高为551 mg/kg。

全氮含量在0.75~1.00 g/kg的耕地面积为14 982.67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30.61 %;在0.50~0.75 g/kg 之间的耕地面积为29 138.131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59.53 %;即90 %以上耕地全氮含量属于省五级和六级水平。

碱解氮含量在50~100 mg/kg之间的耕地面积为21 913.56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44.77 %;≤50 mg/kg的耕地面积为21 017.83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42.94 %;即有近90 %耕地碱解氮含量属于省六级和七级水平。

这些情况表明成县氮含量水平不高,需施肥提升。

土壤有效磷平均含量为15.40 mg/㎏,最低为1.30 mg/kg,最高为220 mg/kg;有效磷含量在15~20 mg/kg之间的耕地面积为10 601.91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21.66 %;在10~15 mg/kg的耕地面积为18 599.85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38 %。

这说明,土壤有效磷平均含量虽较1982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的3.4 mg/kg提高了12 mg/kg,缺磷状况有所改善,但仍有60 %耕地含磷水平低,属于省四级和五级水平,土壤供磷水平依然偏低,供给不足,绝大部分地块仍需补施磷肥。

速效钾平均含量为129.30 mg/kg,最低为10 mg/kg,最高为561 mg/kg;缓效钾平均含量为782.70 mg/kg。

速效钾含量在甘肃省的七个等级中都有分布,其中含量在150~200 mg/kg之间的耕地面积14 165.25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28.94 %;含量在100~150 mg/kg之间的耕地面积25 971.26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53.06 %;也就是说80 %多的耕地速效钾含量属于省四级和五级水平,且平均含量比1982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期的141 mg/kg下降11.70 mg/kg,缺钾面积增加、区域扩大,应重视钾肥的施用。

缓效钾含量在1 000~1 200 mg/kg之间的耕地面积为8 012.62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16.37 %;含量在800~1 000 mg/kg、600~800 mg/kg、400~600 mg/kg之间的各占总耕地面积的20 %左右。

1.2成县农田土壤养分分布特点
从空间分布上看,耕层土壤全氮、有机质含量南北山区较高,在15~20 g/kg 之间,东西中部较低,普遍在15 g/kg以下,碱解氮含量普遍低,绝大部分在30~100 mg/kg。

成县西部的苏元乡、纸坊镇、小川镇等和东部的店村镇耕层土壤有效磷含量相对较低,在10~15 mg/kg之间;中部的城关镇和抛沙镇,南部的鸡峰镇以及北部的黄渚镇等耕层有效磷含量相对略高,在15~25 mg/kg之间。

速效钾含量大多在100~150 mg/kg之间,100 mg/kg以下仅占17.64 %,面积约为8 634.24 hm2;缓效钾含量,纸坊、黄渚、二郎、店村、抛沙五乡镇较高,大多在800~1 200 mg/kg之间,属于省二级、三级水平,而城关镇和南部各乡镇的耕地耕层缓效钾含量较低,在400~800 mg/kg之间,属省四级、五级水平。

1.3成县耕地地力等级
依据2010年以来成县测土配方施肥、历史资料、试验、化验和调查的资料数据,应用GIS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对成县耕地地力等级进行了评价分级,结果为:成县耕地总面积为48 946.97 hm2,三等地和四等地较多,分别占总耕地面积的30 %以上;其次是二等地和五等地,分别占总耕地面积的15.6 %和11.64 %;一等地较少,占总耕地面积的7.72 %。

根据农业部1997年颁布的《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NY/T309~1996)国家十级标准。

采用当地典型的粮食种植制度近期正常年份全年粮食产量水平计算,将此次成县耕地地力等级归入国家耕地地力评价体系中,其中县级一等地和二等地对应于国家六等地,年产量为平均5 959.50~7 500 kg/hm2;县级三等地对应于国家七等地,年产量为平均4 686~5 959.50 kg/hm2;县级四等地对应于国家八等地,年产量为平均4 116~4 686 kg/hm2,县级五等地对应于国家九等地,年产量为平均2 353.50~4 116 kg/hm2。

从评价结果看,成县耕地生产潜力居全国十级评价标准体系中的六、七、八、九等地,多属下等水平的耕地。

2存在问题与对策
2.1土壤有机质含量不足,需加大有机肥投入
解决土壤有机质含量不足这一问题的办法,一是要改变农民在田间焚烧农作物秸秆的习惯,使农作物秸秆还田,推广秸秆还田技术,是提升农田土壤有机质及全氮含量的最简便、快捷、有效、低成本投入的重要途径;二是要复种短期绿肥翻压还田;三是建设有机肥发酵塔,工厂化生产有机肥,供广大农民群众施用;四是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养猪、养牛、养羊、养鸡开辟肥源;五是将树叶、农作物秸秆在地边进行堆沤肥,只要这样才能加大有机肥投入,逐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2.2磷素
磷素含量依然不高,继续增施磷肥,是促进农田土壤有效磷含量显著增加的关键。

2.3钾素
钾素投入不足,是导致农田土壤速效钾含量降低的根本原因。

应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科学补钾。

2.4农业种植业结构改变,盲目施肥,应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因地制宜,因缺补缺,科学合理的制定各种作物氮磷钾施肥配方,以减少肥料浪费,增产增效,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当前成县应重点加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应用,有针对性地因土因作物实行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配合施用,解决部分农户地块养分不足、养分供给不平衡、盲目施肥的问题。

2.5中低产田面积大,分布广,要加强中低产田改造
依据农业部耕地地力划分标准,结合成县县级地力等级,综合分析,成县中低产田包括如下四个类型:瘠薄培肥型、坡地梯改型、干旱灌溉型和障碍层次型。

成县多为丘陵和山区,中低产田分布面积大,全县总耕地面积48 946.97 hm2,中低产田面积约为44 244.42 hm2,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91.03 %。

其中,瘠薄培肥型中低产田占耕地总面积的48.53 %;坡地梯改型占耕地面积的26 %;障碍层次型占耕地面积的11.73 %;干旱灌溉型占耕地面积的4.77 %。

瘠薄培肥型、坡地梯改型全县都有分布。

中低产田障碍因素多,改造难度大,需根据土壤主导障碍因素的改良主攻方向,制定改造方案,以一法为主、多法并举、综合配套应用各项改造措施,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培肥土壤,提高地力,科学施肥,进一步提高作物产量。

改造中低产田应抓好以下主要措施:加快农田基本建设步伐,扩大水平梯田面积,防止水土流失;加快水利建设,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广辟肥源,增加土壤有机质的投入量;加强土地的深耕深翻,增厚耕层土壤熟化层;因土种植,合理施用化肥,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地膜覆盖,良种良法配套,提高高寒低温山区粮食产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