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体制发展的艰难历程.
中国走过的艰难历程

中国走过的艰难历程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经历了无数次的艰难困苦,才走到了今天的辉煌。
这个标题所指的艰难历程不仅包括中国古代的战争、政治动荡等,也包括了现代化进程中的困难和挑战。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中国走过的艰难历程。
一、战乱与政治动荡中国的历史上曾经发生过许多次的战争和政治动荡。
从战国时期的七雄争霸到鸦片战争后的列强入侵,中国人民一直在战争中挣扎求存。
内部的政治动荡更是让中国陷入了无休止的混乱。
太平天国起义、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等,都是中国走过的艰难历程的一部分。
二、经济困境与改革开放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面临着经济的困境。
经过多次尝试,中国决定进行改革开放,引进外资、吸收先进技术,推动经济发展。
然而,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比如资源短缺、技术落后、管理不善等。
但中国人民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地推动着改革开放进程,逐渐摆脱了经济困境。
三、自然灾害与抗灾救灾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经常遭受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
洪涝、旱灾、地震等灾害频繁发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
然而,中国人民在面对灾害时总是团结一心,积极投入到抗灾救灾的工作中。
无论是抢险救灾、灾后重建,还是预防减灾工作,中国人民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让灾区重新恢复生机。
四、科技发展与创新突破中国在科技发展和创新方面也经历了许多艰难的历程。
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科技水平相对较低,受制于人。
然而,中国人民不甘落后,积极引进技术、培养人才,加大科研投入。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之一。
从航天事业到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中国都取得了许多引人瞩目的成就。
五、社会变革与人民生活改善中国的社会变革也是艰难的历程之一。
从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再到现代化社会,中国在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民的生活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教育、医疗、住房等领域的发展,让中国人民享受到了更好的福利和社会服务。
17综合探究

溥仪
“皇族内阁”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
清政府是怎样理解宪政的?请以50字 加以概括。 中国规制未备,民智未开,先行预 备立宪,然后根据进步的迟速,再确定 立宪。清政府的宪政是加强君主制的宪 政,以保证皇权的至高无上。
评价清政府的立宪举措。 具有一定的进步性,符合社会发展 的趋势和资产阶级的愿望,有利于中国 现代民主制度的建立。 清政府立宪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其专 制统治,遏制革命运动,其结果引起立 宪派的分化,加剧了各种矛盾,削弱了 自身统治,促进了革命形势的高涨。
《中华民国临 时约法》书影
取得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
1913年宪法起草委员会在天坛合影
1914年5月,袁世凯颁布《中华民国约 法》,无限扩大总统的权力,实际上实 行专制独裁统治。
1916年6月, 段祺瑞宣布 恢复孙中山 的《中华《钦定宪法大纲》与《中华民国临时 约法》的异同。
三、民国政府如何理解宪政?
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
孙中山与临时参议院议员合影
1912年1月2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成立。孙中 山、黄兴等参加临时参议院成立典礼。
1912年3月11日临时大总统颁 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确 立了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平 等的原则和三权分立的学说。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 史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 质的宪法性文件。
泰西议院……合君民为一体,通上下为一 心……莫善于此。 ——陈炽《庸书· 议院》 泰西各国咸设议院……民以为不便者不必 行,民不可者不必强……制治固有其本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 议院》 天下有公是非,亦即有公赏罚,而四海之 大,万民之众,同甘共苦,先忧后乐,若理一 人,上下一心,君民一体,尚何敌国外患之敢 相凌辱哉。 ——郑观应《盛世危言· 议院》
新中国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的发展历程引言概述:新中国的发展历程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为重要的篇章之一。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如今中国的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一过程经历了艰苦的探索和不断的发展。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新中国的发展历程。
正文内容:1. 政治体制的建立和发展1.1 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宣告成立,标志着中国政治体制的重大变革。
1.2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随后,中国逐渐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如土地改革、三反五反等。
1.3 文化大革命: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这一运动对中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2.1 第一个五年计划: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建设计划,其中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起点。
2.2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中国推行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两个运动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2.3 改革开放:1978年,中国启动了改革开放政策,引入市场经济机制,吸引了外资和技术,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3. 社会事业的建设3.1 教育事业: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力推进普及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
3.2 医疗卫生事业:中国在新中国成立后也致力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建立了一系列的医疗机构和医疗保障制度。
3.3 文化事业:中国注重文化事业的发展,推动了文化产业的繁荣,保护和传承了丰富的中华文化。
4. 科技创新和现代化建设4.1 科技创新:新中国致力于科技创新,建立了一系列的科研机构和科技项目,推动了中国科技水平的提高。
4.2 现代化建设:中国在新中国成立后积极推动现代化建设,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化进程、农业现代化等多个方面。
5. 对外交往和国际地位的提升5.1 参与国际事务: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参与了国际事务,加入了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与世界各国保持友好合作关系。
高一历史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教案

高一历史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教案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17课综合探究: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一、学习目标与任务1、学习目标描述(1)基本知识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抵抗派的思想主张;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人的政治思想主张;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的思想核心;《钦定宪法大纲》颁行的历史背景及其基本内容;“皇族内阁”的形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华民国约法》的规定;“宋教仁遇刺案”。
(2)过程与方法①阅读史料,归纳近代早期探索改革中国政治的代表性意见,并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②阅读史料,归纳维新派思想主张的核心,分析其进步性,并比较维新派前后两种不同的主张,探讨在当时改革采取激进方式或渐进方式可能带来的不同影响。
③提炼概括《钦定宪法大纲》的内容,透过表象揭示其实质。
④比较《钦定宪法大纲》《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华民国约法》的主要规定,认识民国时期的宪政与清政府宪政的不同。
⑤学会以长远的眼光观察历史,正确运用史料,从清末民初的宪政实践中发现历史的进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学习了近代中国的民主宪政之路,让学生认识到:有宪法比无宪法是进步,但有宪法,却未必有宪政。
从君主制到君民共主制,再到民主制,是中国政体变化发展的必经的几个阶段,以此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②让学生从宋教仁为宪政流血的感人事迹中感受到仁人志士们可歌可泣的牺牲精神,认识到中国民主宪政道路之艰难与曲折,培养学生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积极进取,不惜牺牲的人生态度。
2、学习内容与学习任务说明《综合探究: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教学内容分成“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清政府怎样走宪政之路”、“民国政府如何理解宪政”、和“为宪政流血”四个部分,分别探讨清末民初时期的维新变化、预备立宪和民国时期三个阶段中国宪政的演变历程。
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民国时期的宪政教学难点:(1)《钦定宪法大纲》、《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华民国约法》的不同。
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发展阶段1927——1949

有利因素 1.近代列强的入侵。(客观上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生 产方式和思想观念) 2.提倡国货,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3.“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 国精神; 4.特定历史时期,相对有利的的国际环境或重大政治 变革运动的推动.
不利因素: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与掠夺;
后十多年生存艰难的原因:(1)抗日战争期间:沦 陷区,一些厂矿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以各种形 式吞并;国统区,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 经济的全面统治,官僚阶层压榨民族企业牟取暴利。 (2)抗战胜利后: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 了国货(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3)官 僚资本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国民政 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膨胀。
知识梳理
一、政治: 二、经济: 三、思想文化:毛泽东思想产生形成并发展成熟,成 为党的指导思想。 酝酿:国民革命时期,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领导权、 地位等 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时期,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成熟:抗日战争时期,《新民主主义论》发表标志成 熟,中共七大被写进党章 新发展:中种因素制约的:
(1)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 产阶级的利益,共产党代表工农群众的利益。阶级性 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
(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 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当阶 级矛盾上升时,两党合作关系就有可能破裂,走向 对抗。
知识梳理
一、政治:阶级和民族矛盾交错,政局不断变化,先 后经历了内战到民族战争再到内战的过程。 内战十年(1927-1936):井冈山道路开辟、井冈山 斗争、红军长征、西安事变 抗日战争(1937-1945):防御、相持、反攻;正 面战场: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台儿庄大捷)、武 汉会战;敌后战场: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反扫 荡、三三制; 解放战争:中共七大、重庆谈判、解放战争(防御、 进攻、决战、胜利)
中国现代化的艰难

基本概况:
现代化的前夜:康乾盛世 在屈辱中开始艰难的现代化历程:
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年 革命中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年 •四阶段 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 1949-1978年 革命后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 1978年以来 列强发动的对中国的侵略 中国山河破碎/主权残缺/经济侵略 •四条线索 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新中国建立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农民阶级无法克服的局限性决定其必定失败
⑵、地主阶级:
代表人物: •地主阶级抵抗派(鸦片战争后) 主张: 作用及局限: •地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时间/背景: 代表人物/指导思想/目的: 前期(60年代): 洋务运动 内容 后期(70年代后): 其他: ★评价:主、客观
★器物变革
㈠、革命时期探索新的革命道路:
1、“以俄为师”: 仿效苏联,走城市革命的道路
①中国仿效欧美走民主共和道路行不通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自身软弱性和妥协性
•背景 西方列强对中国弱肉强食的政策 本国反动势力异常强大(北洋军阀) ②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使中国看到希望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决定的)
•过程:
①新文化运动后期: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 《五口通商章程》(1843年) 附约 《虎门条约》(1843年) 条约 中美《望厦条约》(1844年) 鸦片战争 (1840-1842) 中法《黄埔条约》(1844年) 影响: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天津条约》(1856年) 《北京条约》(1860年) 条约 《爱珲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 沙俄 《中俄北京条约》 (1856-1860)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影响: 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
20世纪中国社会的变迁

20世纪中国社会的变迁政治控制体系的变化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是从100多年以前开始的。
1840年以后,中国就开始了这一艰难的历程。
但是,一直到1978年以前,都还只是为现代化提供某些条件和基础,而没有真正走上现代化的道路。
中国真正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则是从1978年以后开始的。
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是: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法治国家、多元文化、开放社会。
而中国在1978年以前的情况则与此完全相反,是计划经济、权威政治、人治国家、单一文化、封闭社会。
因此向现代化的转变对于中国来说是一种根本性的转变。
这一转变过程先后在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领域中逐渐地展开,从而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和继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弄清楚这些变化的状况及其发展的脉络,对于今后中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如何走得更好,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这个过程是从经济生活中开始的,尤其是从经济生活的最深刻的层次即社会利益结构的大变动开始的。
当代中国社会的利益结构以1978年为界限,前后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关于这个问题,我曾在许多文章中做过阐述,这里可以简单地说一说。
在1978年以前的30年间,中国的社会利益结构是一种整体性的利益结构。
这个利益结构的基本特点是:个体利益绝对地服从整体的利益,同时,个体之间在国家的控制与调节之下,实现平均化。
而整体利益实际上是由几个大的板块构成的,即: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政府官员等。
所谓利益的平均化则是在各个板块内部实现的。
在这种利益结构中,国家所有制以及从属于国家所有制的集体所有制构成了人们追求利益的唯一源泉,离开了这个唯一的利益源泉,人们就会丧失一切利益,从而失去生存的条件。
为了维持这个整体性的利益结构,国家运用经济的、行政的和意识形态的力量和手段对个人利益进行压制,使人们逐渐忘掉了个人利益,从而使社会处于失去动力的状态。
再加上文革的破坏,便使国民经济衰落到崩溃的边缘。
这便是改革开放的根本动因。
因而,改革开放以后的首先也是最大的变革就是社会利益关系的变化。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共36张ppt)

大家思考一下,上述两大文件反映了近代到现代我 国的什么历程?它们对中国建立民主共和制度又有何重 大影响,这些就是本节课要探讨的主题。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标解读
1.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 治发展道路的独特性。 2.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政权 建设实践的重要历史意义。 3.从家国情怀的角度体会新中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首先,在被革命军解放的地区,应有三年的军政时期。在此期间,军政府将 在县级政权中控制军政与民政。同时,它将与地方人民合作,以清除诸如缠足、 吸食鸦片以及官僚腐败等一些政治与社会恶瘤。
第二期为训政期,时间至多六年,在此期间将成立地方自治政府,由民众 选举地方议会与官员。但是军政府仍将保持对中央政府的控制。这个时期,一部 暂时性的宪法将会明确军政府的权利与义务。
图解历史
非党进步人士
中间人士
共产党员
“三三制”原则
“三三制”在民主政权组成人员的分配 上,共产党员、非党员的左派进步分子、 中间分子和其他分子各占1/3,共产党员 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非党的左派进步 分子代表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和其他 分子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实 行“三三制”有利于团结各阶层人民参加 抗战。
1、试行政党政治:宋教仁案——二次革命— —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后解 散国民党和国会: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2、袁世凯独裁及复辟帝制(1915年): 失败后出现军阀割据混战局面
明概念
北洋政府
北洋政府:是指中华民国前期以袁世凯 为首的晚清北洋军阀在政治格局中占主 导地位的中央政府。代表大买办和大地 主阶级的利益,对内独裁对外卖国。
二、中共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者主要是强调主权在民,实行内阁制和 三权分立的国家组织原则,以保证民主的 实行。
同:从实施的结果来看,两者均没有很好
地实行,没有发挥其作用。
袁世凯为什么要刺杀宋教仁? 因为宋教仁是要实践宪政中 的权力制衡原则。竞选成功 则组阁,竞选失败也要监督 政府,他把宪政诉诸实践, 令企图专政独裁的袁世凯生 畏。
第19课 综合探究: 中国政治体制发展的艰难历程
为什么会发生从学习西方物质文明到学习西 方政治文明的转变?这些思想家是怎样理解西方 政体的?
随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的失败, 中国人首先看到了西方的般坚炮利,随 着对西方的了解、认识越来越多、越深 刻,清政府的腐朽进一步深化,开始认 识到西方政治制度的先进,转而学习西 方的政治制度。 他们认为西方政体万民共苦,上下一心, 君民一体,无敌国外患之辱。
他们觉得中国适合哪种政体?为什么?
中国适合实行君民共主的政体。 他们认为君主制权力过于集中于君主, 民主制权力偏重于人民,君民共主制权 力才是上下平衡的。所以说这种政体最 适合解决中国当时内有君主专制、外有 外族入侵的状况。
维新派前后两种主张有什么不同?
前者主张兴民权、设议院、 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 立宪制。 后者主张有所缓和,主张 “以君权变法”,实行开明 君主制。
民国时期的宪政与清政府的宪政有什么不同? 民国时期的宪政是在中国实现真正意义 上的资本主义的民主共和制,其目的是 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清政府的宪政并非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民 主,而是借宪政之名,遏止蓬勃发展的 革命形势,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比较《钦定宪法大纲》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异同
异:(1)从目的上看,《钦定宪法大纲》在于维
回顾: 列 强 侵 华 史 实
鸦片战争(1840—1842) 《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甲午战争(1894—1895) 《马关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
民 族 抗 争 的 史 实
太平天国运动 洋务运动 义和团运动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
这是政治上的“倒退”吗?康有为为什么这样 做? 可以说是。 他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换取光绪帝支持变 法。
清政府是怎样理解宪政行预备立 宪,然后根据进步的迟速,再确定立宪。 预备立宪 应保证皇权的至高无上。
评价清政府的立宪举措
具有一定的进步性,符合社会发展的趋 势和资产阶级的愿望,有利于中国的近 代化。 又具有一定的落后性,加剧了阶级矛盾 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不但削弱了自 己的统治,还促进了革命形势的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