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个民族的不同礼仪以及习俗禁忌
56个民族的风俗和礼仪简单介绍

56个民族的风俗和礼仪简单介绍以56个民族的风俗和礼仪为题,我们将简要介绍一些中国的少数民族的风俗和礼仪。
第一族:汉族汉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民族,其风俗和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汉族人讲究孝道,尊敬长辈是他们的传统美德。
在传统的婚礼中,汉族人会举行盖盖头、喜酒、嫁娶等仪式。
除此之外,汉族人还有许多重要的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他们会进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
第二族:壮族壮族是中国第二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
壮族人民热爱歌舞和体育活动,他们的歌舞《八桂大地》被誉为中国第一大舞蹈。
在婚礼上,壮族人会进行“拜堂”、“拜天地”等传统仪式,新娘还会进行“过铺”和“跳龙舞”,寓意幸福和快乐。
第三族:满族满族是中国的一支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
满族人重视家庭和亲情,他们的婚礼上,新郎新娘会互相敬酒,并进行“拜堂”、“过门”等传统仪式。
满族人还有一个重要的节日——清明节,他们会祭祀祖先,并进行踏青游玩等活动。
第四族:回族回族是中国的一个主要民族之一,信仰伊斯兰教。
回族人重视礼仪和宗教仪式,他们的婚礼上,新郎新娘会进行“阿訇”主持的婚礼仪式。
在宗教方面,回族人会进行斋戒、朝拜等活动,尤其是在斋月期间,他们会进行全天的禁食。
第五族:藏族藏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主要民族,信仰藏传佛教。
藏族人民有着独特的风俗和礼仪。
他们的婚礼通常会持续数天,期间举行各种仪式和庆祝活动。
此外,藏族人还有重要的节日——藏历新年,他们会进行祈福、舞蹈、唱歌等庆祝活动。
这只是介绍了其中几个少数民族的风俗和礼仪,中国还有许多其他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
通过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和礼仪,我们可以更好地促进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
希望大家能够进一步了解和尊重这些多样性,共同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
中国56个民族送礼必备常识之禁忌行为及禁忌礼物

中国56个民族送礼必备常识之禁忌行为及禁忌礼物?★民族禁忌要尽量避免一、壮族的禁忌壮族是稻作民族,十分爱护青蛙,有些地方的壮族有专门的“敬蛙仪”,所以到壮孕妇应注意哪些辐射族地区,严禁捕杀青蛙,也不要吃蛙肉。
二、来回族的禁忌来回族在饮食方面最突出的习惯就是禁食一些食物,而且有比较严格要求。
往返族人(穆斯林)忌食猪肉、狗肉、马肉、驴肉和骡肉,不吃未经信仰伊斯兰教者宰杀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动物的血等;忌讳别人在自己家里吸烟、喝酒;禁用食物开玩笑,也不能用禁食的东西作比喻,如不得形容辣椒的颜色像血一样红等。
往返族禁食猪肉等,直接起源于伊斯兰教。
它本是居住在热带干旱的阿拉伯半岛上的一些游牧民族的古放回原处老生活习惯。
后来穆罕默德把它列入《古兰经》,作为伊斯兰教教规。
《古兰经》认为,禁食猪肉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猪是“秽物”,“确是不洁的”。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信仰和法律的源泉,是穆斯林行为的最高规范。
《古兰经》上既规定禁食,那么,所有穆斯林就必须遵守这些教规。
这些禁食的教规,经孕妇饮食过长期的历史发展,逐渐演变为回族的生活习惯。
这些食物禁忌习惯,已被广大来回族所接受历代相袭。
回族不吃猪肉的,这是他们生活中最大的禁忌,绝对不可冒犯,特别是在清真寺千万不要携带猪肉或公开谈论有关猪的事情,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到回族地区或入清真饭店时,忌谈猪肉。
忌说“肥”字,一般用“壮”代替。
1、来回族可以吃下列动物的肉:①只食蹄分瓣反刍的动物肉,如牛、羊、骆驼、鹿、山兔的肉等;②在水产中只食鱼、虾。
2、回族不吃下列动物的肉:①有爪子的、不反刍的兽类,如马、骡、驴、猫、狗、象、虎、豹、熊、狼、狐狸、鼠、貉的肉;②性情凶暴的禽类,如鹰、鹞、鹫、枭、乌鸦的肉;③两栖类的蟒肉,爬行类动物中的蛇肉;禽类中只食鸡、鸭、鹅、鸠、鸽的肉等;④还不水产类中奇形怪状的生物,如龟、泥鳅、鱼、蛙、蚌、海参、蜇、蟹等(但海产品的禁食范围有些变化)。
三、蒙古族的禁忌蒙古族厌恶孕妇食谱黑色,认为黑色是不祥的颜色。
中国各民族的信仰禁忌

中国各民族的信仰禁忌1、旧时汉族忌不洁的人参加祭祀。
“不洁”者,包括月经期女子、孕妇、产妇.月内妇、未剃胎发的婴儿、带孝者、大小便不洗手者、不忌房事者。
他们在场会触怒神灵.祭祀失效。
2、忌祭祀时以手指神明。
因用手指有“轻蔑”之意。
3、忌以五指触及神像。
4、忌未洗手便接触神案上的法器。
5、忌人跨越焚烧金冥纸用的器具。
6、忌用牛肉、狗肉祭祀、牛耕田有功.狗守门亦有功,人十忍吃,更不可用以祭祀。
7、忌用鳗鱼、鳝鱼祭祀。
祭祀用肉讲究“带皮”和“带鳞”,因鳗鱼和鳝鱼无鳞。
8、忌把用来祭祀的鱼打鳞去腮,否则鱼不全则有心意不全之意。
9、忌用吃过的东西祭祀。
11、忌用冬瓜祭祀,因为煮的冬瓜透明.似清汤,而炒则成糊状,恐神明嫌心不诚。
12、忌用石榴祭祀。
因石榴到处可长,价低。
台湾民间尚忌用番茄、杨桃等水果来扫祀,因为它们是外来物。
13、忌用伏苓木作祭桌的材料。
与忌用“苦”瓜祭祀道理相同。
14、忌用单碗祭祀。
15、忌拾溪边鱼、路中鸟,鱼不在水、马不上飞被认为反常,有凶兆,拾了恐招灾。
16、忌鸟粪落在人头上,这种巧合被认为不祥之兆。
可以吃猪脚面条消灾。
17、见蛇时忌说“蛇无脚”,恐蛇真的生出脚来追人。
如有漏嘴,则把头发解下来.说“我的头毛比你的脚长”。
18、忌见蛇交尾,视之为污秽事。
如遇,则赶快拔掉一根头发,摔掉一颗钮扣,再吐一口口水,以擅除。
19、忌用手指蛇,恐手指生出“蛇头疮”。
20、信佛教者忌进产房,怕产妇的血光腥气冲了自己。
21、孕妇被称“双身人”、“四眼人”,忌她们参加婚礼、丧礼、祭祀活动,否则被视为不吉利。
22、抓药时,药方不能反叠,否则药效与病果成反。
23、羌族在打地铺睡觉时不能使脚朝向屋角的神龛,也不准在菩萨面前挂衣服或坐在它的面前。
24、不准在屋内吐痰、放屁、杀生、劈柴和讲死人或杀人之类不吉利的话,怕菩萨不喜欢。
25、黔东南苗族忌见两条蛇在一起。
如果见了,进家前先进厕所,或请巫师念咒禳除。
否则会把此怪带进家门。
少数民族风俗与禁忌(完整版)

少数民族风俗与禁忌(完整版)民族风俗习惯是各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生活方式,主要表现在饮食、服饰、居住、婚庆、节日、丧葬、禁忌、礼俗等方面。
民族风俗与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感情有着密切联系,具有敏感性,一个民族往往会把其他民族对待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态度当作是对待自己民族的态度。
因此,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关系到坚持民族平等原则、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问题。
民族风俗服饰:蒙古族的传统服饰主要由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四个主要部分构成。
妇女头上的装饰多用玛瑙、珍珠、金银等制成,牧区女子多用红绿等色长绸缠头。
饮食:牧民多以牛、羊肉及奶食、炒米为主,辅以粮食、蔬菜;农民以粮食为主,辅以肉食、奶食和蔬菜。
各地婚俗不尽相同,但拜火是婚礼上不可缺少的重要仪式,象征着爱情的坚贞和生活的红火。
传统葬俗现多行土葬或火葬。
禁忌认为火神或灶神是驱妖辟邪的圣洁物,忌火上烤脚、烤鞋袜,不得跨越或踢火,不得往火上摔东西、扔赃物,也不得用刀碰火。
认为水是纯洁之神,忌在河中沐浴,更不许洗女人衣服或向河流中扔赃物。
民族风俗服饰:男子喜欢戴无檐小帽,以白色、圆顶居多,穿白衬衫外套黑坎肩。
过去,妇女普遍戴盖头,从20世纪50年代起,时兴戴白色仿护士帽,老年妇女仍外罩盖头,现在也有用素色纱巾包头的。
饮食:以米、面为主,吃牛、羊、鸡、鱼肉等。
逢年过节炸“油香”“馓子”等食品。
回民爱喝茶,待客时,还要在茶里加上冰糖、红枣等。
重视婚姻家庭,反对独身,以本民族内部通婚为主。
男孩7岁时要举行割礼。
实行无棺土葬,讲求简葬、速葬。
禁忌禁忌食用猪、马、驴、骡、狗、猫、鼠、鹰、乌鸦、蛇等动物,用火器击毙和自死的畜禽以及动物血。
对于牛、羊、骆驼、鸡、鸭、鹅等禽畜,必须是经过清真寺四掌教(刀师傅)或阿訇亲手屠宰的,才可进食。
回民还禁止以食物开玩笑,特别是不能用进食的东西做比喻,如形容辣椒、西红柿像血一样红等。
民族风俗服饰:藏族服饰颇具特色,农区男子穿右开襟氆氇长袍,脚着皮靴或“松巴鞋”;农区和城镇的妇女冬春穿长袖长袍,夏秋为无袖长袍,腰前系有彩色横条围裙,即“邦垫”,姑娘则不系。
(礼仪)我国各民族风俗习惯介绍

---真谛唯一靠谱的标准就是永久自相切合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介绍我国是一个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的国家,由56 个民族构成,此中汉族人口最多。
不一样的民族风俗习惯、语言、文字也不一样,因此认识越多的风气风俗,越不会冒犯人或许不会犯了人家禁忌。
认识了各地的风气,在买卖场上,谈成买卖的几率就大些。
在这里,过节吧简单整理了一些少量民族的风气风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彝族火把节,也就是彝族年。
彝族人的眼里,火象征光明、正义、兴隆,象征着能够摧毁全部险恶的强鼎力量。
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欢喜、爱情和幸福的节日。
达斡尔族年年高。
春节时,人们穿上节日盛装,逐家走访,相互庆祝。
每家都备有蒸糕,贺年者一进门,主人就用蒸糕招待。
以糕招待,表示相互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
节日时期,达斡尔族还举行歌舞、体育活动,向来连续半个月。
蒙古族酒肉不尽。
过春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了当年生长的公羊和各样奶制品以及几坛美酒。
大年夜之夜,人们穿上美丽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壮族的迎英豪。
春节这天,人们出门不论碰到谁都要相互庆祝,以为这样一年才能祥瑞。
在壮族民间还有过暮年的习惯,壮族称做“吃立节”。
布依族:姑娘抢挑第一担水。
居住在中国西南边境的布依族,每年大年夜夜晚,都彻夜达旦地守岁。
天一亮,姑娘们争着到屋外去担水,谁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奋的姑娘。
哈尼族,春节头几日,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经喧闹起来,妇女们都忙着舂粑粑。
粑粑是用糯米做的饼子。
而小伙子们则忙着上山砍竹子,准备立秋千。
节日里,大家都衣着自己最喜欢的衣服去荡秋千,到处体现出喧闹、友善的节日情景。
傣族青年男女喜欢甩糠包的游戏,春节时期,小伙子和姑娘们相互扔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
此外,每年 4 月 13 日是傣历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盛大的节日——泼水节,他们把泼水当作是驱邪除污,祥瑞如意的象征,也把这天视为最美好,最祥瑞的日子。
高峰族“围炉”,大年夜夜晚,一家老小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上会餐,叫做“围炉”。
中国各个民族的不同礼仪以及习俗禁忌

中国各个民族的不同礼仪以及习俗禁忌56个民族56支,那么中国的这56个民族各有什么不同的礼仪呢?花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准备的中国各个民族的不同礼仪,希望可以帮助大家!中国各个民族的不同礼仪1、蒙古族见面要互致问候,即使是陌生人也要问好。
平辈、熟人相见,一般问“赛拜努”(你好);若是遇见长者或初次见面的人,则要问“他赛拜努”(您好)。
款待行路人(不论认识与否),是蒙古族的传统美德,但到蒙古族人家里做客必须敬重主人。
进入蒙古包后,要盘腿围着炉灶坐在地毡上,但炉西面是主人的居处,主人不让坐时不得随便坐。
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是有失礼貌;主人请吃奶制品,客人不要拒绝,否则会伤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一点也行。
献哈达也是蒙古族的一项高贵礼节。
献哈达时,献者躬身双手捧着,递给对方,受者亦应躬身双手接过火躬身让献者将哈达挂在脖子上,并表示谢意。
2、回族在日常生活中,见面都要问安,穆斯林之间的问候,问者要说“色俩目尔来孔”,答者要说:“安色俩目”,也可简化为只说“色俩目”。
在宗教场合或晚辈见到长辈,在问“色俩目”的同时,还要右手平放胸前鞠躬。
客人来访,要先沏茶,还要端上瓜果点心或自制面点招待,而且所有家庭成员都要来与客人见面、问好。
若遇上老年客人,还要烧热炕请老人坐,并敬“五香茶”或“八宝茶”。
送客时,全家人都要一一与客人道别、祝福,对远客、贵客还要送出村庄或城镇才分手。
3、藏族十分重视馈赠,凡遇喜庆,必互相送礼致贺。
哈达是必备的高贵礼物,多为丝织品,白色居多,也有淡黄色和浅蓝色的。
在相互交往中,必热情款待,送别亲友,常敬青稞酒,唱酒歌,把哈达挂在亲友的脖子上,然后相互亲切的碰额、亲脸,以示热情致意良好祝愿。
说话很讲礼节,用语分普通语、敬语和最敬语。
为尊重对方,一般都用敬语、最敬语,如有疏忽,则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4、维吾尔族在路上遇到长者或朋友时,习惯把右手掌放在左胸上,身体前倾,并连说“牙克西姆斯孜”(您好);当行路人无处进餐或住宿时,只要说明来意,虽不相识,主人也会热情招待;走路让长者走在前面,谈话让长者先谈,如坐让长者坐上座,吃饭先端给长者;小辈在长者面前不喝酒、不吸烟;老人骑马出门,年轻人要为老人备鞍,扶老人上马,而且,卸鞍、饮马、喂马的事都由年轻人去做;家里来了客人,全家都出来欢迎,然后由女主人用盘子端来茶水、瓜果点心招待。
中国各个民族的礼仪习俗

中国各个民族的礼仪习俗中国各个民族的礼仪习俗仫佬族:尊老重礼,老人进餐,都由晚辈争着盛给;冬天围炉取暖,让老人坐背风的地方;如一家有老人去世,全村的人都要前往吊唁。
男女青年在郊外相逢,不论相识与否,均可邀请对唱,若拒绝邀请,则被视为不礼貌。
羌族:宴席的上座须请老人坐,待其就座后,其他人才能坐下,饮酒时也必须由最年长的先饮;老人进屋,屋内的人都要起立相迎;路与老人,要侧身让路,如骑马遇老人,要下马行礼;歌舞时要有老人领头;儿女不得随便说父母的名字。
村寨里有人盖房,大家都无偿的去帮忙;遇有婚事,亲友邻居都前往庆贺;遇有丧事,邻里都要帮忙料理,前往吊唁。
布朗族:对远方的来客,总是要热情的用水酒、清茶等予以款待。
相互帮助和协作是布朗族的优良传统。
村寨里一家有事,大家都要相帮;逢年过节,亲戚朋友都要相互拜访,请客吃饭、送礼,以示团结友好。
撒拉族:讲究礼节和馈赠。
见人不论相识与否,都要客气的说“色拉姆”(你好吗?);在婚丧、生育、远行看望尊长时,都要送礼;对来客都以丰盛的.饭食款待,宴请宾客时,不炒菜,只吃烩的碗菜。
毛南族:路遇老人和小孩,招呼之后要亲切搀扶让路。
如遇挑担负重者,必替其挑负一程,嘱其慢行。
吃饭时,要让老人坐上座,有好吃的,首先要给老人,晚辈要给老人斟酒添饭,敬茶献烟。
对过路人不论认识与否,必打招呼并邀其进家喝茶、吃饭;对远道而来的客人,招待热情而有礼貌,客人留宿时,比拿出最好的被子、蚊帐,让出厢房给客人。
谁家有婚丧或建房等事,不需请求,村里各家都会自动出人帮忙。
仡佬族:客人来访,全家人要起立迎接;主人与客人谈话时,如果想从它们之间穿过,必须说声:“对不起,过一下”。
村寨中的老人年满60岁时,其子女、亲戚和相邻都要为其祝寿,并杀狗设宴进行庆贺。
满族民俗礼仪禁忌

满族民俗礼仪禁忌
满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其民俗礼仪禁忌内容丰富多彩,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
一、婚嫁习俗
1.婚礼前后禁忌:新娘除了满月、半岁、一岁等大寿生辰之外,一定要在农历的良辰吉日举办婚礼,不能在鬼门关前后结婚,以免招灾祸。
过儿夜、黄道吉日和十月初一至十二月初六都是不吉利的日子,不宜选在这些日子办婚礼。
2.进门时的禁忌:新娘进门时,要用脚踏一碗“糖块”,寓意着生下一个甜蜜美满的孩子。
3.宴席上的禁忌:新娘坐在洞房里不能翻身,连衣服都不能自己脱,要由丈夫脱掉。
4.退房禁忌:新娘退房时不能碰到门槛,否则将不幸福美满。
二、丧葬习俗
1.禁忌:丧葬期间不能在家里晾晒鞋子和衣服,不能将鞋子和衣服悬挂在门和窗子上。
2.吊唁礼仪:死者家属通常会在丧期之内,接受邻居和朋友的吊唁。
来客需注意不要撞墙,不要推门,否则有不好的寓意。
三、饮食习俗
1.饮食忌讳:满族人喜欢吃肉,但是不吃狗肉和马肉,因为狗是人的朋友,马在满族传统中是神圣的动物。
餐桌上也不允许出现刀子,因为刀子在旧时满族文化中是与杀戮、战争等恶性事件联系在一起的。
2.宴席礼仪:满族人在宴席上通常将桌子围成圈,桌中间摆放带盖的盘子,主人放入“头道菜”,也就是最美味的一道菜,寓意着美好的东西必须先给最尊重的人品尝。
在传统的宴席上,头3个饮品通常是酒,而第4个饮品是鱼汁,寓意着“愿你一年比一年更红”。
桌子上不能倒酒(只能双手递过去),因为在满族传统中,倒酒时容易将好运倒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各个民族的不同礼仪以及习俗禁忌1、蒙古族见面要互致问候,即使是陌生人也要问好。
平辈、熟人相见,一般问“赛拜努”(你好);若是遇见长者或初次见面的人,则要问“他赛拜努”(您好)。
款待行路人(不论认识与否),是蒙古族的传统美德,但到蒙古族人家里做客必须敬重主人。
进入蒙古包后,要盘腿围着炉灶坐在地毡上,但炉西面是主人的居处,主人不让坐时不得随便坐。
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是有失礼貌;主人请吃奶制品,客人不要拒绝,否则会伤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一点也行。
献哈达也是蒙古族的一项高贵礼节。
献哈达时,献者躬身双手捧着,递给对方,受者亦应躬身双手接过火躬身让献者将哈达挂在脖子上,并表示谢意。
2、回族在日常生活中,见面都要问安,穆斯林之间的问候,问者要说“色俩目尔来孔”,答者要说:“安色俩目”,也可简化为只说“色俩目”。
在宗教场合或晚辈见到长辈,在问“色俩目”的同时,还要右手平放胸前鞠躬。
客人来访,要先沏茶,还要端上瓜果点心或自制面点招待,而且所有家庭成员都要来与客人见面、问好。
若遇上老年客人,还要烧热炕请老人坐,并敬“五香茶”或“八宝茶”。
送客时,全家人都要一一与客人道别、祝福,对远客、贵客还要送出村庄或城镇才分手。
3、藏族十分重视馈赠,凡遇喜庆,必互相送礼致贺。
哈达是必备的高贵礼物,多为丝织品,白色居多,也有淡黄色和浅蓝色的。
在相互交往中,必热情款待,送别亲友,常敬青稞酒,唱酒歌,把哈达挂在亲友的脖子上,然后相互亲切的碰额、亲脸,以示热情致意良好祝愿。
说话很讲礼节,用语分普通语、敬语和最敬语。
为尊重对方,一般都用敬语、最敬语,如有疏忽,则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4、维吾尔族在路上遇到长者或朋友时,习惯把右手掌放在左胸上,身体前倾,并连说“牙克西姆斯孜”(您好);当行路人无处进餐或住宿时,只要说明来意,虽不相识,主人也会热情招待;走路让长者走在前面,谈话让长者先谈,如坐让长者坐上座,吃饭先端给长者;小辈在长者面前不喝酒、不吸烟;老人骑马出门,年轻人要为老人备鞍,扶老人上马,而且,卸鞍、饮马、喂马的事都由年轻人去做;家里来了客人,全家都出来欢迎,然后由女主人用盘子端来茶水、瓜果点心招待。
5、苗族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鹅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有的地方还要在寨前摆酒迎候。
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级最小的客人。
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
有的地方还敬“牛角酒”、“梳子肉”,客人如一一接受,主人最高兴。
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6、彝族招待客人以酒为上品,凡有客人到家,都要热情劝酒,倾心相谈,有“无酒不成敬意”之说。
如果主人敬酒不喝,则会被认为看不起主人。
每逢过年过节,彝家的姑娘、妇女就把“杆杆酒”(在酒坛里插入用细竹子做成的吸杆,通过吸杆饮用)放在家门口,热情劝过往行人吸饮,因而人们常说:“甜不过彝家杆杆酒、好不过彝家人的心”。
7、壮族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对客人中的长者和新客尤其热情。
用餐时,需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未拈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必须双手捧给,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辈、客人说“慢吃”再离席,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完饭。
路遇老人,男的要称“公公”,女的则称“奶奶”或“老太太”;路遇客人或负重者,要主动让路,若遇负重的长者同行,要主动帮其代负并送到分手处。
8、布依族对待客人,无论认识与否,都要递烟端茶,杀鸡杀鸭盛情款待。
用餐时,长辈、客人坐上方,晚辈坐下方;给长辈、客人端茶、盛饭都是双手捧给,客人也要双手接过,否则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若迎面碰上长者或客人,要主动招呼并让其先过。
9、朝鲜族晚辈队长被说话必须用敬语,平辈之间初次相见也用敬语;吃饭要先给老人盛,并为其摆单桌,待老人举匙就餐了,全家才开始吃饭,吃饭时,匙要放在汤碗里,若放在桌上则表示已吃完;与长辈同路时,年轻人需走在后面,若有急事非超前不可,须向长辈说明原委。
10、满族11、侗族12、瑶族家中来客,必盛情款待,一般是男女分桌进餐。
进餐时,不能让老人和客人自己盛饭,须由晚辈盛饭;餐毕,要双手举筷说声“慢吃”,以示敬意;凡给老人、客人东西,都要双手捧上,以示尊敬。
路不拾遗,非己莫取,是瑶族的传统美德,他们常常把自己一时带不走的东西放在路旁,打下草结作记号,不管放多久,别人也不会取走。
13、白族对客人,无论是否认识都热情接待,凡客人光临,必以“三道茶”招待。
三道茶是白族最讲究的茶礼,即斟茶三道:第一到为纯烤茶,第二道加入核桃片、乳扇和红糖,第三道加入蜂蜜和几颗花椒。
因而具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特点。
进餐时,老人、客人坐上首,晚辈依次坐两旁或下首、并随时要为长辈和客人添饭加汤,热情侍候。
14、土家族见面要互相问候,家有来客,必盛情款待。
若是逢年节到土家人家里做客,主人还会拿出雪白的糍粑去烤,待烤的两面金黄开花时,吹拍干净,往里灌白糖或蜂蜜,双手捧给客人。
有的地方给客人吃糍粑还有些讲究,即把烤好的糍粑给客人后,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过就咬,这时主人会抢回去吹打拍净,蘸上糖再给客人。
15、哈尼族16、哈萨克族重视友谊,热情好客,对来访和投宿的客人都要拿出家里最好的食品殷勤招待,对待贵客,还要宰杀黄头白身的羊款待。
进餐时,主人先把羊头用盘盛着献到客人面前,以示尊敬,客人则要用刀先割下一片羊头右颊面上的肉捧给在席的长者,再割下一块羊耳给在座的幼者,然后自己随便割下一片羊头肉吃,再把羊头原盘捧还给主人。
路遇熟人、长辈和尊者,均要以右手贴胸欠身问好,以示尊敬,在结对乘骑行进中,年长的在前,年轻的在后,喝茶、吃饭,也总是要先敬老人,把最好的食品让给或留给老人和孩子。
17、傣族尊敬老人,晚辈从长辈面前经过,要弯腰细步;村中办红白喜事都要专门送饭菜给老人;说话和气,家庭、邻里关系十分和睦,很少发生争执和吵架;热情好客,凡过往客人,都会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有的家庭还专门备有招待客人的被褥,比自己用的还漂亮。
18、黎族客人来访,主人要在门口迎接,并拿出烟叶、烟筒、火种请客人在门外抽烟、休息,然后请客人入内饮酒。
酒席上宾主对坐,若是男客,则先喝酒后吃饭,女客则先吃饭后喝酒,若是要好的朋友,则边喝酒边对饮。
喝酒时,主人先双手举起酒完向客人表示请酒,然后自己把酒一饮而尽,接着把一碗碗的酒捧给各位客人,客人必须接下,表示领情。
19、僳僳族客人来访,总是要用家中最好的东西招待,饮双人酒是僳僳族待客的最高礼节,常常用于贵客来临或签订盟约和结拜兄弟等场合,饮时由主人斟一碗酒,然后主客各用一手捧起,同时喝下,以示主客亲密无间,情同手足。
重团结,讲互助,一家有难,大家相帮,“自己有饭吃就不能看着别人挨饿”,是僳僳族传统的道德观念。
20、佤族21、畲族用好酒好饭菜款待客人,是畲族的传统礼节,凡客人或邻里来访,都要以茶相待,一般要喝两碗。
有种说法:“喝一碗是无情茶”。
做以,只要接过主人的茶,就要喝第二碗。
如果口很渴,就先说明,可以任意喝,再重沏也行。
有些地方,酒席上还煮着大块肉,让客人散宴后带回去。
凡猎获较大的野兽,兽肉大家平分,过路人若在野兽四蹄捆好之前看到,也同样能分得一份。
22、高山族23、拉祜族对尊贵的客人,主人要杀鸡,熬鸡肉稀饭招待。
吃饭时,家长盛饭,接着是客人,其余则按年龄大小的顺序拿取。
团结互助是拉祜族人的传统美德,如村里有人要盖房子,只要备好材料,全村人就会无条件的帮助。
24、水族客人来时,主人热情让座、敬烟、端茶。
对一般客人待以豆腐和肉类,对上客则杀鸡、鸭款待,对贵客则杀猪招待。
鸡头象征尊贵,所以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待客以酒为贵,客人不醉主人一般不罢休。
逢年过节,出嫁的女子回娘家,邻里都赶来看望并赠送食品,以示关心。
水族有互相帮助的传统,无论谁家有婚嫁、建房和丧葬等,大家都要结伴送礼表示关怀。
25、纳西族26、东乡族尊敬老人,晚辈出门归来,见老人需躬身问安;对老人无论倒茶、递食都要双手呈送;老人坐炕必居中,食必先。
客人来访,请其到炕上就坐(男客上炕须脱鞋,女客可不脱),用家中最好的茶饭招待;如用鸡肉待客,则必将鸡尾让首席客人吃,表示尊敬;男客由男主人招待,女客由女主人招待,女客可与男客同吃同坐;主人陪客时,一般是站在桌旁给客人盛饭、拈菜,自己不坐也不吃。
27、景颇族28、柯尔克孜族好客,讲礼貌。
凡有客人来访,不论相互与否,都要拿出家中最好的食品热情招待,而以羊头待客为最尊敬;在请客人吃羊肉时,先请吃羊尾油,在请吃胛骨肉和羊头肉,客人也要分出一些给主人家的妇女和小孩,表示回敬。
在迁居时,邻里之间要相互招待,以示告别好迎送。
29、土族尊老敬长,在路上遇到相识的老人要下马问好,对朋友忠实守信;热情好客,对来访和登门投宿的客人都热情招待,常说:“客来了,福来了!”客人临门,主人要先敬酒三杯,叫“临门三杯酒”;席上,主人要向客人先敬酒三杯,叫“吉祥如意三杯酒”;客人告别起程时,主人在门口还要向客人敬三杯酒,叫做“上马三杯酒”。
若客人不能喝酒,只要用中指蘸酒三滴,对空弹三下,稍稍喝一点即可。
对贵客来访,主人还再席上加摆一个插着酥油花的炒面盆,端上大盘手抓肉块,上插一把五寸刀子,酒壶上系一撮白羊毛,以示尊敬。
30、达斡尔族以敬老、互助和好客为佳风。
对长者,无论是在路上行走,还是出入房门,青年人都要让路;儿女外出归来,要给老人请安;凡有好吃的或是老人喜欢吃的食品,首先要敬给老人或给老人留下一部分。
客人来访,主人都要递烟、敬酒、端出奶制品热情招待,若是贵客临门,还要添做“瓦奇”(猪肘子)和“手扒肉”等佳肴,盛情款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