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小石潭记

合集下载

第10课《小石潭记》课件(共43张PPT)

第10课《小石潭记》课件(共43张PPT)

文本特色
移步换景与定点观察相结合
作者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 到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石潭,充满了探奇的情趣,逐渐为人们展开 一幅美妙的图画。然后用定点观察的方式,由近及远,写出小石潭及 周围景物的特点。尤其是写小石潭里的游鱼,采用特写镜头,动静结 合,出神人化。
文本特色
古今异义
➢1、潭中鱼可百许头 ➢古义:大约。 今义:动词,许可。 ➢2、崔氏二小生 ➢古义:年轻人。 今义:戏曲中生角的一种,扮演青年
男子。
词类活用
➢1、方位名词作状语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 ➢②下见小潭:在下面。 ➢③日光下澈:向下。
词类活用
➢2、名词作状语 ➢①皆若空游无所依:在空中。 ➢②斗折蛇行:斗:像北斗星那样。蛇:像蛇那样。 ➢③其岸势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 ➢3、形容词意动用法 ➢心乐之:以……为乐。 ➢4、形容词使动用法 ➢凄神寒骨:凄:使……凄凉。寒:使……寒冷。
合作探究
6.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 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 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 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文章主旨
本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 幽美和静寂,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 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 画细腻、逼真,充满了诗情画意,表 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
精读课文
5.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 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 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 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 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 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第10课《小石潭记》知识点整理

第10课《小石潭记》知识点整理

《小石潭记》知识点整理一、【文学常识】作者: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山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文体:“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背景:本文选自《柳河东集》,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

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

二、【词语】篁(huáng)竹清冽(liè) 〔坻(chí)〕嵁(kān) 佁(yǐ)然俶(chù)尔远逝翕(xi)忽犬牙差(cī)互悄(qiǎo)怆幽邃(suì)三、【内容梳理】1.【主旨】文章生动描写了小石潭优美的环境和幽深凄凉的气氛,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和凄苦之情。

2.【内容梳理】这篇游记一共可以分为五段。

本文写景,构思新巧,结构严谨。

按游览观察(游踪)顺序,采用移步换景、依序写景的手法组织材料:先写循声而入发现小石潭,环顾小石潭的全貌和周围环境(描写潭中景物:水、石、树),观察了小石潭里的游鱼,远望了小石潭的源流(写小潭溪身、溪岸),离开小石潭的情景(潭中气氛)。

最后记录了同游者,使全篇游记结构完整。

第一段:发现小石潭本段共有四句话,其中第一、二句写了发现发现小石潭的经过(隔、闻、伐、取、见)。

第三句写了潭底的石头,第四句写了周围的植物。

1.隔篁竹,伐竹取道为后文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了伏笔2.“如鸣佩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原文译文赏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原文译文赏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原文|译文|赏析《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全文对小石潭的整体感觉是: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原文唐代: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注释及译文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成林的竹子,就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

砍伐竹子,开辟出一条小路,往下走,就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透明。

小潭以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上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结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它们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的地方都没有。

阳光向下一直照到潭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

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同游人互相逗乐。

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一条小溪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溪身或现或隐,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

小溪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知道溪水的源头在什么地方。

我坐在石潭边上,这里四周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旁的游人,这样的环境使人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小石潭记原文和翻译注释

小石潭记原文和翻译注释

小石潭记原文和翻译注释《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

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石潭记原文和翻译,希望能帮到大家!小石潭记【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日恕己,日奉壹。

小石潭记【翻译】从小丘往西走—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就听见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很高兴。

砍伐了—些竹子开出道路,往下走看见—个小水潭,潭水特别清澈。

整块的大石形成潭底,靠近岸边,石头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有的成为小岛屿,有的成为不平的岩石,有的成为完整的石岩。

岸上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结着,参差不齐,随风摇曳飘荡。

石潭里鱼儿大约有一百多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

阳光直照潭底,鱼儿的影子映在潭底石上,鱼影呆呆地一动也不动;忽然问一些鱼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客逗乐。

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过去,溪流像北斗星那样弯弯曲曲,又像长蛇在爬行,-段露出来,—段淹没了,隐隐约约可以看得出。

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牙似的互相交错,没法知道溪水的源头。

坐在石潭边,四周被竹子和树木包围着,静悄悄地没有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因为这儿环境太凄清了,不能停留得太久,就记下所见景致离开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0《小石潭记》(课后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0《小石潭记》(课后解析)

10《小石潭记》(课后解析)一、参考答案课文的线索:发现小石深一源中景物一小石裸源流一源中气氛一记录同游者。

解析:在整体感知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理清线索,背诵课文。

二、参考答案文章写最初发现小石潭的时候,说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写游鱼的活泼,说“似与游者相乐”。

读到这里,我们便自然地从游鱼联想到作者此时欢悦的心情。

接下来写坐在深上的感受,说“凄神寒骨,悄枪商邃”。

小石深景物的离清与作者心境的凄清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地衬托出作者被贬后孤凄悲凉的心境。

解析:由文中“心乐之”“凄神寒骨”等句子可以看出,这些景物描写染上了人的感情色彩,结合作者的经历,就能够分析出作者感情的变化。

三、参考答案:第一问:幽清。

第二问:(示例)很清静,使我忘掉了生活中的一切烦恼,身心放松解析:第一问结合课文内容回答。

第二问答案不唯一。

四、参考答案1.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

蛇:名词作状语,像蛇那样。

3.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4.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

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冷。

解析:本题的词语都属于文言文的词类活用现象。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五、参考答案:第一问: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以“永州八记”为最佳。

这些作品有如下特色:(1)形神毕肖地再现了山水景色的自然美。

如《小石潭记》等一系列游记,非常善于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细腻的工笔描绘,篇篇不雷同,自然景物充满着勃勃生机,画廊式地展现了永州的山水景色。

(2)柳宗元写景,不是客观地模山范水,而是写自己主观感受中的景物。

例如:“枕席而卧,则清冷之状与目谋,雷福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面静者与心谋。

”客观之景与主观之景完全融二为一。

在情景交融之外,他还善于以山水景色自喻。

如《小石城山记》以小石城自喻,用山水景物的特点和遭遇来表现自己的性格特点和思想状况。

第10课《小石潭记》重点词句梳理-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0课《小石潭记》重点词句梳理-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小石潭记》重点词句梳理一、重点实词1、隔篁竹篁竹:竹林2、心乐之乐:以……为乐3、伐竹取道伐:砍伐道:道路4、水尤清冽尤:格外清冽:清凉5、卷石底以出卷:翻卷6、为坻坻:水中高地7、为堪堪:不平的岩石8、青树翠蔓翠蔓:翠绿的藤蔓9、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大约许:表示约数10、皆若空游无所依若:好像11、日光下澈澈:穿透12、佁然不动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13、俶尔远逝俶尔:忽然14、往来翕忽翕忽:轻快迅疾的样子15、斗折蛇行斗:像北斗星那样蛇:像蛇那样16、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17、四面竹树环合环:环绕18、凄神寒骨凄:使……凄凉寒:使……寒冷19、悄怆幽邃悄怆:凄凉邃:深20、以其境过清以:因为清凄清21、不可久居居:停留22、乃记之而去去:离开二、古今异义1、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

今义:往。

)2、崔氏二小生(古义:青年,后生。

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3、闻水声(古义:听到。

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4、不可久居(古义:停留。

今义:住。

)5、潭中鱼可百许头(古义:大约。

今义:副词。

)6、不可久居(古义:停留。

今义:居住。

)三、词类活用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名词作状语西:向西2、下见小潭。

名词作状语下:向下3、皆若空游无所依。

名词作状语空:在空中4、日光下澈。

名词作状语下:向下5、俶尔远逝。

名词作状语远:向远处6、潭西南而望。

名词作状语西南:向西南7、斗折蛇行。

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名词作状语,像蛇(爬行)那样8、其岸势犬牙差互。

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9、凄神寒骨。

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使…凄凉使动用法寒:使…感到寒冷10、如鸣佩环。

使动用法鸣:使…发出声音11、心乐之。

意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乐:以…为乐12、近岸。

形容词作动词近:靠近13、隶而从者。

名词作动词隶:跟着。

四、一词多义1.清水尤清冽(清澈,形容词)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形容词)2.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副词)不可久居(能够,动词)明灭可见(可以,能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十二章)(可以)3.环如鸣佩环(玉环,名词)竹树环合(环绕,动词)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环绕,围绕)4.以全石以为底(把,介词)以其境过清(因为,介词)5.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介词)隶而从者(跟从,动词)6.差参差披拂(长短、高低、大小不齐,形容词)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动词)7.游同游者(游玩)秉烛夜游游山玩水滁人游也(出游)五、句子翻译(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第10课《小石潭记》-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统编版)

第10课《小石潭记》-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统编版)

不平的岩石。
翠绿的藤蔓。 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 随风飘拂。
译 (小潭)以整块的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
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
文 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约有一百来条。可, 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 大约。许,表示约数。 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
静止不动的样子。
轻快迅疾的样子。
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
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 忽然间向远处游去。
的石头上。澈,穿透。布,映照。 俶尔,忽然。
游者相乐。

潭中的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
的。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鱼儿静止不动,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介词,由、自

隶而从者
动词,跟随
如鸣珮环

四面竹树环合
名词,玉饰 动词,环绕
全石以为底
以 卷石底以出
以其境过清
介词,把 连词,相当于“而” 连词,因为
《杞人忧天》
皆若空游无所依
动词,好像
若 若屈伸呼吸
代词,你
曾不若孀妻弱子
动词,如、比得上 《愚公移山》
潭西南而望

乃记之而去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顺承
永州八记
“永州八记”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
》、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小石潭
背景链接
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 动。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历时十年, 贫病交加,政治理想也无法实现。这令他满怀愤懑,于是他便 寄情山水,以排遣内心的愁闷,写下了许多文笔清秀、富有诗 情画意的游记,其中“永州八记”最为有名。《小石潭记》原 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也 是最负盛名的一篇。

第10课《小石潭记》课件(共37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0课《小石潭记》课件(共37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景物
描写
小石潭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 之鱼 翕忽
动静结合
特点
活泼、灵动 灵
小石潭 之源
溪身: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比喻(形、光)
溪岸:犬牙差互
蜿蜒曲折 参差不齐

小石潭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之境
融情于景
凄清寂静

简要分析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小石潭及 周围景物所运用的手法。 移步换景
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使读者眼前逐一出现不同景物。由 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水声,由水声寻到小潭,犹如跟随 导游边移步,边观景,边听讲解,富有画面感和动态感。
zhé
jiàn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
可知其源。
liáo
qiǎo chuànɡ suì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
生,曰恕己,曰奉壹。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小石潭记
小石潭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美丽 幽静。如果我坐在潭边,听到“如鸣珮环” 的水声,看到潭中游鱼怪石、潭边青树翠竹, 一定会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幽深之美,并 深深地沉醉其中。
典型考题
1.名句默写。 (1)侧面描写的,如《小石潭记》中的“_潭__中__鱼__可__百__许__头__, _______________。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皆若空 游无所依 (2)通过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巧用比喻写出溪水逶迤之 状、时显时隐之景的句子是“__斗__折__蛇__行____,__明__灭__可__见____”。
4. 感受自然之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陶冶情操, 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重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小石潭记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小石潭记》不仅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美妙的景观,还抒发了作者贬官后孤独忧愤之情。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就以一首古筝乐曲为突破口,让学生在音乐中思考:这段乐曲能为课文朗诵配乐吗?因此,学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就得结合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身世去思考,去品评:这段乐曲表现怎样的感情?它与课文思想内容相吻合吗?它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吗?在这里,音乐成为了一个媒介,在时缓时疾的古筝乐曲声中,似乎看到了作者孤独的身影,触摸感受到了作者悲凉愤懑的心情。

音乐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引导学生走进文中创设的情境,与作者的感情形成了共鸣。

方法指导:
如何概括与分析文言文的内容
概括分析是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前提下,对文章信息进行整合和筛选,主要考查学生的归纳概括和分析提取能力。

[解题技法]
步骤一: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准确、完整地去分析、评价人物和事件。

步骤二: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

可按时间顺序归纳,也可按地点的转移归纳;可按时空结合归纳,也可按材料性质或类别归纳。

步骤三: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充分利用文章的题目、文中或文后的注释、文章出处、作者情况等信息,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综合分析,从而多方面理解文章的内容。

步骤四:答题时可以引用原文句子,也可以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还可以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比较高。

素材积累:
柳宗元合称知多少
1.柳宗元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

2.与刘禹锡并称“刘柳”。

3.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4.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苏轼、王安石和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