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重点问题

合集下载

小石潭记复习要点

小石潭记复习要点

二、重点句子的翻译①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缀,参差不齐。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

向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段看的见,一段看不见③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

四面的竹子树木环绕着,寂静无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

寂静极了④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因为这环境过分凄清,不能长久停留,就记下这里的情形离开了。

⑤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翠翕忽。

日光往下照射,(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呆呆的一动也不动。

忽然向远处游去,来 来往往,轻快敏捷。

三、常见重点问题简答1柳宗元,唐代文学家,散文八大家之一,本文是〈〈 永州八记》中的一篇。

2、 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本文是按 游踪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

文中第一段交代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第二段描写潭中景物第三段写 小石潭源流。

第四段突岀了 潭上气氛,全文突岀了小石潭幽静、凄清的特点。

3、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一切景语皆情语。

”你能说出作者在发现小石潭和观鱼 时是怎样的心情?浏览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凄神寒骨”,一乐一忧似难形容,该如何理解?)柳宗元因被贬失意,忧伤悲凉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 的心情。

发现小石潭,看到水中的景物让作者感到快乐。

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 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___________5、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什么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鱼,则变换成什么 手法;第三段写小石潭记中考复习要点《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是唐 (朝)文学家。

字子厚,因其出生于河东,故又称柳河东。

其人文名远播,与韩愈并称"韩柳",和韩愈、欧阳修、苏洵、苏轼、 苏辙、王安石、曾巩等七人并称“唐宋八大家”。

小石潭记重点知识点归纳-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小石潭记重点知识点归纳-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小石潭记重点知识点归纳-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小石潭记是《红楼梦》中的一篇插曲,是贾政的女儿贾迎春在大观园游玩时的所见所闻。

这篇插曲以小石潭为主题,通过对小石潭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幽静而美丽、充满诗意的景点。

小石潭位于大观园内,地理位置优越。

它呈现出一个水清石现、花繁草密的景象。

潭水清澈见底,水中的小鱼小虾嬉戏玩耍。

四周山石环绕,树木葱茏,给人一种远离尘嚣的感觉。

尽管它只是一个小小的潭水,却因其独特的美景而备受赞誉。

小石潭的历史背景也是其引人注目之处。

据传,潭水中的一块巨石曾被贾政选中,放到了大观园中心的石桥上。

这块巨石形状特殊,造型独特,给人以难以忽视的视觉冲击。

可见,小石潭不仅在景观上独具一格,而且在历史和文化上也有着独特的价值。

除此之外,小石潭的自然景观也令人叹为观止。

小石潭周围的花草树木繁多,四季都有不同的景色呈现。

春天,潭畔百花盛开,花香扑鼻;夏天,树荫蔽日,阴凉宜人;秋天,红叶飘零,铺满潭水;冬天,潭水冰封,犹如一幅静谧的图画。

小石潭就像栖息在大观园中的一个小小仙境,净化着人们的心灵,给人们带来无尽的喜悦和快乐。

综上所述,小石潭是大观园内一处自然景观,其独特之处在于地理位置优越、历史背景丰富以及自然景观美丽。

无论是游客还是文人墨客,都对小石潭情有独钟。

小石潭记通过对小石潭的描写,使读者产生了对这片景色的向往和追求。

它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插曲,也是《红楼梦》中的一颗瑰宝。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来介绍小石潭的相关知识。

下面将对每个部分的内容进行详细说明。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方面。

首先,我们将对小石潭进行概括性的介绍,介绍其基本情况和特点。

接着,我们将说明本文的结构,明确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以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文章的整体组织。

最后,我们将明确本文的目的,即通过对小石潭的介绍和分析,希望能够增加人们对这一地方的了解,并促进其保护和合理利用。

《小石潭记》复习知识点(1)

《小石潭记》复习知识点(1)

《小石潭记》知识汇总 一、文学常识: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唐代文学家,与韩愈等人并称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苏轼、王安石、曾巩)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

并称“韩柳”。世称柳河东或柳柳州。他擅长于写山水游记,本文是他《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本文选自《柳河东集》。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二、按原文填空: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3、写潭中鱼静态的句子: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写潭中鱼动态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4、既能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气氛,又含蓄表达作者悲凉凄苦心境的句子(主旨句):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三、注音: 篁(huáng)竹 清冽(liè) 卷(quán)石底以出 为坻(chí) 为嵁(kān) 参(cēn)差(cī)披拂 佁(yǐ)然不动 俶(chù)尔远逝 往来翕(xī)忽 犬牙差(cī)互

寂寥(liáo)无人 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 龚(gōng )古

四、解释词语: (一)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方位状语,向西。 2.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3.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4.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做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5.凄神寒骨。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使…感到凄凉。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寒冷。 6. 似与游者相乐。乐:形容词作动词,逗乐。 (二)重点词语: 1、篁竹:竹林。 2、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佩与环都是玉质装饰物。鸣:发出声响。 3、伐竹取道:砍伐竹子,开辟道路。 伐:砍伐。取:这里指开辟。道:路。 4、水尤清冽:潭水格外清凉。尤:格外,特别。冽:凉。 5、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以:用来。为:作为。 6、卷石底以出: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卷:弯曲。以:而。 7、坻:水中高地。 8、屿:小岛。 9、嵁:不平的岩石。 10、翠蔓:翠绿的藤蔓。 11、披拂:随风飘拂。 12、可:大约,表示估计数目。 13、 许:上下,左右。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表示数量不确定,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14、无所依:什么依靠也没有。 15、佁然:呆呆的样子。 16|、俶尔:忽然。 17、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18、乐:逗乐,取乐。 19、斗折:像北斗星一样曲折。 20、蛇行:像蛇一样蜿蜒前行。21、犬牙:像狗牙一样。 22、差互:相互交错。 23、不可知其源:不能够知道它的源头。可:能够。 24、寂寥:寂静寥落。 25、悄怆:忧伤的样子。 26、邃:深远。 27、以:因为。 28、清:凄清。 29、居:停留。 30、乃:于是、就。 31、之:代指这里的景致。 32、去:离开。 33、游:游玩。 34、隶:附属,随从。 35、从:跟随。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第十课《小石潭记》复习课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第十课《小石潭记》复习课教案
-写作手法运用:学生往往难以将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需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在实际写作中尝试运用。
-文学鉴赏能力提升:如何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是教学难点之一。可以通过对比现代文与文言文的表达,帮助学生体会文言文的独特魅力。
-创意写作:在拓展延伸环节,指导学生进行创意写作时,如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突破思维定式,将所学知识创新性地运用到写作中,是教学的难点。
此外,我也注意到,在小组讨论中,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是对自己的写作能力缺乏信心。针对这个问题,我考虑在以后的课程中,可以设置更多元化的讨论主题,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同时鼓励他们多尝试、多表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增加实际运用举例,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写作手法。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第十课《小石八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第十课《小石潭记》复习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课文内容回顾:通过回顾《小石潭记》的作者、背景、文章主题等,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生字词复习:复习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包括读音、书写和词义。
3.文言文句式分析:分析课文中的文言文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等,巩固学生文言文知识。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小石潭记》相关的实际问题,如文言文句式的应用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尝试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描述身边的一个场景。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将《小石潭记》中的写作手法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小石潭记重点问题
本文作者柳宗元,唐朝著名文学家和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小石潭
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
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小石潭记》作者是:柳宗元,字:
子厚,唐代河东人,所以世称柳河东。

1、这篇散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景物的?具体写了哪些景物?
以游览的先后次序来描写的。先写潭上的大概景象,再写近处潭中景象,再写
远望溪流水源之景,最后写潭上气氛。具体描写了石潭、潭水、游鱼和溪流。

2、小石潭的全貌是什么?潭中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
者相乐。

3、潭上有什么景物?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观鱼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又
是怎样的?
作者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时心情是快乐的,而“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的描写中流露出凄凉忧伤的心情。

5.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
了什么修辞方法?
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就溪身而言,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
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
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体会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明确:① 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
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
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7. 第四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
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
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
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
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

8.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
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
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9.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明确:“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10、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主题:这篇散文生动地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
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