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经验地地总结

合集下载

中医个人工作小结300字7篇

中医个人工作小结300字7篇

中医个人工作小结300字7篇第1篇示例:在中医临床工作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病人至上、诊疗为先的原则。

在临床实践中,我始终把病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尽力为他们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

在与病人沟通时,我尽量耐心倾听他们的诉求,了解他们的病情和病史,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在临床诊疗过程中,我注重细节和专业精神。

我深知中医治疗的知识体系繁杂而严谨,因此我时刻保持学习的状态,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

在诊断过程中,我会根据患者的脉象、舌像等综合信息作出准确的诊断,并根据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我也注重诊后的随访和指导工作,帮助患者更好地进行康复治疗。

除了临床工作外,我也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和科研工作。

通过参加学术研讨会和交流活动,我与同行进行学术交流,学习新知识,拓展视野。

我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不断探索中医药的新理论和新技术,为中医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认为中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医学,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勤奋钻研。

作为中医医生,我们更应该把病人的健康放在第一位,尽心尽力为他们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

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能不忘初心,继续努力,为中医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2篇示例:我是一名中医师,已经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多年。

在这段时间里,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在健康领域发挥的重要作用。

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不断总结经验,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以下是我个人对于中医工作的小结。

临床经验是提升技术的关键。

在实践中,我不断总结和积累临床经验,掌握各类病症的诊治规律。

通过观察病人的脉象、舌象等,结合中医诊断方法,能够准确判断病情,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接触病患,不断实践,是提升中医技术水平的有效途径。

中医在现代医疗体系中的角色逐渐凸显。

中医药在预防保健、疾病治疗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在实践中,我发现越来越多的病人选择中医治疗,特别是一些慢性疾病和功能性疾病。

中医的整体观、辩证施治等理念,得到许多病人的认可和信赖。

中医医生工作总结

中医医生工作总结

中医医生工作总结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作为一名中医医生,通过与患者的交流和治疗,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

以下是我的工作总结:
1. 全面评估患者病情:作为一名中医医生,我重视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

我会仔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以及家族病史等信息,同时还会观察患者的舌苔、脉搏等身体状况。

2. 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病情评估结果,我会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这包括中药的配方和使用方法,以及其他辅助治疗措施,如针灸、推拿等。

3. 详细解释治疗方法和预期效果:在治疗过程中,我会详细向患者解释治疗方法和预期效果。

我相信通过与患者的沟通和理解,可以增加他们的治疗依从性和信心。

4. 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在治疗过程中,我会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

我会定期与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治疗效果,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5. 提供健康建议和预防措施:除了治疗,我也会向患者提供一些健康建议和预防措施,帮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

6. 维护良好的工作记录和患者隐私保护:作为一名中医医生,我非常重视维护良好的工作记录并保护患者的隐私。

我会以专业的态度对待每个患者,并妥善处理他们的个人信息。

通过以上的工作总结,我发现作为一名中医医生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

我将继续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为更多的患者提供优质的中医治疗服务。

总结-中医科工作总结

总结-中医科工作总结

总结-中医科工作总结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作为一名中医科医生,经历了许多挑战和收获。

在这一年里,我不断提升自己的医术水平,不断学习和钻研中医理论,努力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首先,我在临床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诊疗水平。

通过不断积累临床经验,我更加熟练地运用中医诊断方法,提高了对疾病的诊断准确性。

同时,我也不断学习新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其次,我积极参与医院的学术交流和讨论。

我经常参加中医学术讲座和研讨会,与同行医生交流经验,分享治疗心得。

这不仅让我学到了更多的知识,也提高了我的临床应用能力。

最后,我还积极参与社区健康宣教工作。

我利用业余时间到社区开展中医健康讲座,向居民普及中医养生知识,提高了社区居民对中医的认知和信任度。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临床水平和学术能力,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同时,我也将继续积
极参与社区健康宣教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受益于中医的治疗和养生方法。

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够为中医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中医内科的实习总结6篇

中医内科的实习总结6篇

中医内科的实习总结6篇第1篇示例:中医内科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通过中医药的方法诊治各种内科疾病。

在我的实习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内科的独特魅力,也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在实习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进行中医四诊:望、闻、问、切。

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表现,结合病史和症状的询问,可以对疾病做出初步的判断。

在实践中,我发现四诊是中医诊断的基础,只有准确全面地进行四诊,才能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

在实习中,我学会了如何运用中医药治疗内科疾病。

中医治疗疾病的理念是“治未病”,强调调理人体的整体平衡,而非只是治疗某一个症状。

我在实习中亲眼见证了许多患者通过中药调理取得明显疗效的案例,这让我深信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和价值。

在实习过程中,我也学会了如何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

中医内科患者往往有不同程度的病痛和不适,他们需要医护人员的细心倾听和耐心关怀。

在面对患者时,我学会了如何用温和的语气和态度与他们交流,尊重他们的意见和感受,帮助他们建立起信任和合作的关系。

在实习中,我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

中医内科的诊断和治疗需要较高的专业水平和经验积累,很多病例需要仔细思考和细致观察。

我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感自己的不足之处,也意识到了学习和提高的重要性。

我的中医内科实习经历是一次宝贵的历练,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也锻炼了我的诊疗能力和沟通技巧。

希望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继续发扬中医精神,为患者的健康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文章字数:396】第2篇示例:在中医内科的实习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和技能,也感受到了医生的责任与使命。

在这段时间里,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内科的独特魅力,也领悟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

以下是我对这段实习经历的总结和感悟。

在实习中我学到了很多中医内科的基础知识。

通过参与医生的诊疗工作,我对中医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观摩中医师的诊病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仔细观察患者的脉象、舌苔等症状,辨证求因,确立诊断。

中医临床实践中的经验总结

中医临床实践中的经验总结

中医临床实践中的经验总结中医药是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凭借其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本文将从中医临床实践的角度,总结一些常见病症的治疗经验。

1. 感冒感冒是一种常见病症,中医认为感冒属于"风寒"或"风热"侵袭所致。

在治疗感冒时,中医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来决定采取何种治疗方法。

一般而言,对于寒性感冒,可采用温阳解表的中药,如麻黄汤等。

而对于热性感冒,则可采用清热解毒的中药,如银翘散等。

此外,中医还倡导患者休息、饮食清淡、少食辛辣等方法,以促进康复。

2. 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中医认为高血压主要是由于气血不和、肝阳上亢等原因所致。

中医治疗高血压一般采用调节气血、平衡阴阳的方法。

常用的药物包括丹参、川芎、天麻等,这些药物具有活血化瘀、降低血压的作用。

此外,中医强调调节饮食与生活习惯,如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保持适量运动,有助于控制高血压。

3. 颈椎病颈椎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病症,中医认为颈椎病多与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塞、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治疗颈椎病中,中医常采用经络穴位按摩、拔罐、针灸等方法来缓解疼痛、改善血液循环。

经典的治疗方剂包括四神汤、活络丸等。

中医还推荐患者保持正确的坐姿、避免长时间低头等不良习惯,以预防和缓解颈椎病。

4. 痛经痛经是许多女性经期时常遇到的问题,中医认为痛经多与经血不调、气血亏虚、寒湿内阻等有关。

治疗痛经时,中医常用调经活血、温经散寒的方法。

常用的中药方剂包括桂枝生姜汤、猪苓汤等。

此外,中医还推荐患者运动身体,如散步、做瑜伽等,有助于调理经络、舒缓经痛。

5. 失眠失眠是现代人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中医认为失眠多与心脾不和、肝郁气滞等有关。

治疗失眠时,中医常采用调理心脾、疏肝解郁的方法。

草药方剂中的养心安神汤、逍遥散等对于缓解失眠症状有效。

此外,中医还提倡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避免熬夜等,以维持健康的睡眠。

老中医治疗总结

老中医治疗总结

老中医治疗总结
自古以来,中医药一直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深受广大患者的信赖和赞誉。

作为一名老中医,我在多年的诊疗实践中积累了不少经验,现在将其中的一些方法和技巧总结如下,供大家参考:
1. 脉象诊断:中医的脉诊是一种独特的诊断方法,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可以了解其身体状况和病情变化。

对于一些常见的疾病,比如感冒、咳嗽、胃痛等,我们可以通过脉诊来确定其病程和严重程度,进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特有的治疗方法,通过在人体穴位上刺激,调整气血流通,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具有疗效快、疗程短、副作用小等优点,适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比如头痛、失眠、疲劳等。

3. 中药配方:中药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患者的体质、病情、年龄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配制出适合其的中草药方剂。

中药疗法具有疗效稳定、持续时间长等特点,适用于多种慢性病的治疗,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4. 理疗疗法:中医的理疗疗法包括推拿、拔罐、刮痧等,通过对患者的皮肤、肌肉、神经等进行刺激,促进血液循环,调整身体机能。

理疗疗法适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比如颈椎病、肩周炎等。

总之,中医治疗是一种综合性的疗法,凭借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在治疗一些疑难杂症和慢性病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和效果。

但需要
注意的是,中医治疗需要严格遵循中医理论和规范操作,避免盲目治疗和乱用药物,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中医临床年度考核总结(3篇)

中医临床年度考核总结(3篇)

第1篇一、前言随着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医临床工作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作为一名中医临床工作者,在院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同事们的帮助与协作中,积极开展临床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如下:一、工作概述1. 坚持以患者为中心,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始终把患者放在第一位,关注患者的需求,努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在诊疗过程中,我严格遵守医疗规范,认真倾听患者主诉,详细询问病史,准确诊断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同时,我积极与患者沟通,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让患者感受到温馨、周到的医疗服务。

2. 加强中医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提高诊疗水平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诊疗水平,我积极参加各类中医学术活动,认真学习中医经典著作和现代医学知识。

在临床实践中,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诊疗效果。

同时,我还积极参与科室的病例讨论和学术交流,与同事们共同探讨中医诊疗新思路。

3.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树立良好形象作为一名中医临床工作者,我深知医德医风的重要性。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尊重患者,关爱患者,热情服务,树立了良好的医德医风形象。

在诊疗过程中,我坚决抵制不正之风,严守医疗保密制度,为患者提供安全、放心的医疗服务。

二、工作成绩1. 患者满意度提高通过不断提高诊疗水平和服务质量,患者满意度得到了显著提高。

据统计,我所负责的科室患者满意度达到了90%以上。

2. 学术成果丰硕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共发表论文3篇,参与编写著作1部,参加学术会议5次,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3. 科研项目取得进展我所负责的科研项目《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临床治疗慢性胃炎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存在的问题与不足1. 诊疗经验有待提高虽然我在中医临床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优秀同行相比,我的诊疗经验还有待提高。

中医学实习年度总结(3篇)

中医学实习年度总结(3篇)

随着时光的流转,我在中医科的实习生涯已接近尾声。

这一年,我不仅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更在中医文化的熏陶下,深刻体会到了中医学的博大精深。

以下是我对这一年的实习生活的总结。

一、严格遵守规章制度,树立良好医德医风在实习期间,我严格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尊师重道,团结同事,严于律己。

我深知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医德医风至关重要。

因此,我始终以患者为中心,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待每一位患者。

二、深入学习中医理论,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实习期间,我系统地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等课程,并积极参与临床实践。

通过跟师学习,我对中医的辨证论治、中药的配伍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临床诊疗过程中,我努力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了自己的诊疗水平。

三、注重实践操作,提升临床技能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实习期间,我注重实践操作,不断提高自己的临床技能。

我跟随带教老师参与了门诊、病房、急诊等各个科室的诊疗工作,掌握了望、闻、问、切等四诊技巧,以及针灸、拔罐、推拿等中医特色疗法。

在实践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为患者解除病痛。

四、拓展知识面,提升综合素质在实习期间,我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各类学术讲座、研讨会,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同时,我还关注国内外中医学发展动态,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通过不断学习,我对中医学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五、关爱患者,树立良好医患关系在实习过程中,我始终把关爱患者放在首位,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

我深知,良好的医患关系是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保障。

因此,我努力与患者建立信任,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服务。

总之,这一年的实习生活让我受益匪浅。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在此,我要感谢带教老师的悉心教导,感谢同事们的关心与帮助,也感谢患者的信任与支持。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于中医事业,为传承和发展中医学贡献自己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案分析一肺炎喘嗽1. 定义:肺炎喘嗽是小儿时期呼吸系统的常见疾病,以发热、咳嗽,痰壅、气急、鼻煽为临床主要特征。

重者可见张口抬肩、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等。

2. 病例:患儿,女,4岁,20 10年12月30日就诊。

患儿于2010年10月底出现咳嗽,呈阵发性连声咳,遂就诊于当地诊所,给予静点药物治疗1周(具体药物及剂量不详),症状好转后未再治疗。

停止治疗三天后咳嗽较前略重,咯痰不利,遂在当地诊所口服中汤药治疗一月余,症状未见明显好转,且出现间断发热,随后就诊于“县人民医院”,并住院治疗18天,好转后出院,出院后1 周因受凉后咳嗽再次加重,咯痰不利,伴发热,为进一步诊治,于2010年12月28日就诊于我院,由门诊以“支气管肺炎”收住院。

入院证见:咳嗽,呈阵发性呛咳,间断发热,给予退热药后热可退,咯少量白稀痰,喉中痰鸣,无口渴,纳差,大便干, 小便调。

入院查体:神志清,精神差,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未见肿大,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少量痰鸣音,右下肺可闻及细湿罗音,心腹(一)。

舌质淡,苔薄白,脉浮。

胸片示:右下肺纹理增粗;支气管肺炎。

3. 病因病机:本病的病因有外因、内因之分。

外因责之于感受风邪,或由感冒、咳嗽等疾病转变而来;内因责之于小儿形气未充,脏腑娇嫩,卫外不固。

小儿外感风邪,由口鼻或皮毛而入,侵犯肺卫,肺气失司,化热灼津,炼液成痰,阻于气道,清宣肃降功能失职,以致肺气闭郁,出现咳嗽、气喘、痰鸣、鼻煽等证候,发为肺炎喘嗽。

肺炎喘嗽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肺,常累及脾,亦可内窜心肝。

外感风邪、内蕴痰虫,导致肺气闭塞是本病的主要机理,痰热是其病理产物。

本病多见于发病的初期,常在寒冷季节发生。

本病迁延日久,反复不愈者,小婴儿或新生儿患此病,也多致危重,须特别留心。

4. 辩证分析:肺主皮毛,风寒之邪外侵,由皮毛而入,寒邪犯表,肺卫失宣,产生风寒表证,故见无汗,咯痰白稀等表证;寒邪束肺,肺气闭郁,失于宣降,其气上逆,则致呛咳气急;肺主气功能失职,水液输化无权,凝而为痰,则见痰涎色白而清稀。

舌苔脉与证相符。

5. 诊断:中医诊断:肺炎喘嗽风寒闭肺6. 辨证要点:肺炎喘嗽病初与感冒相似,均为表证,但肺炎表证时间短暂,很快入里化热,主要特点为咳嗽、气喘。

初起应分清风热还是风寒,风寒者多恶寒无汗,痰多清稀,风热者则为发热重,咳痰粘稠。

痰阻肺闭时应辨清热重、痰重,热重者高热稽留不退,面红唇赤,烦渴引饮;痰重者喉中痰鸣,痰声辘辘,胸高气急。

若高热炽盛,喘憋严重,呼吸困难,为毒热闭;肺重症。

若正虚邪盛出现心阳虚衰,热陷厥阴,为病邪猖獗正气不支的危重变症。

7. 治则治法:本病治疗以开肺化痰,止咳平喘为基本法则。

开肺以恢复肺气宣发肃降功能为要务,宣肃如常则咳喘自平,治以辛温宣肺,化痰止咳。

8. 李遇春专家方:紫草6g百部4g地骨皮6g芦根1 0g炙桑白皮4g杏仁4g陈皮5g黄苓4g炒莱菔子4g炒苏子4g(打)甘草3g—[剂,水煎 2 00m l,一日一-剂。

9. 方解:本方系华盖散合泻白散加减。

华盖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宣肺解表,祛痰止咳)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清泻肺热,平喘止咳),本方是清泻肺中伏火以消郁热,乃针对小儿稚阴之素质,兼顾肺为娇脏。

方取桑白皮、地骨皮较为平和之品,而避苓连之苦寒,防其过寒伤正。

炙桑白皮一主入肺经,蜜炙去其寒性,辅以润肺,更宜于清泻肺热,平喘止咳;杏仁一苦、微温,味苦能降,且兼疏利开通之性,降肺气之中兼有宣肺之功而达止咳平喘;苏子一辛、温,降气化痰,止咳平喘;陈皮一辛、苦、温,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地骨皮一入肺,泻肺中伏火,且有养阴之功,与桑白皮配伍清泻肺火,以复肺气之肃降;紫草一现代研究表明有缓和的解热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有抑制作用;百部一苦、微温,润肺止咳;芦根一味甘,清热生津;黄苓一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炒莱菔子一辛、甘、平,炒用消食开胃、化痰止咳、降气平喘;炒苏子一辛、温,降气化痰,止咳平喘,助莱菔子化痰消食;甘草一甘、平,清热解毒,祛痰止咳,调和诸药。

10. 历代医家论述:1)肺炎的病名,在中医文献中首先见于清•谢玉琼《麻科活人全书•气促发喘鼻煽胸高第五十一》是对叙述麻疹出现“喘而无涕,兼之鼻煽”时所立的病名,即是指继发于麻疹的肺炎。

2)对于小儿肺炎病证的认识和记载,却可追朔至很早的古代,如《素问通评虚实论》有:“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脉何如?岐伯曰: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

缓则生,急则死”。

这段描述不但较明确地记载了病证表现,而且谈到了辨脉预后的方法,与今日肺炎临床十分相似。

3)《内经》中还论及“肺风”、“肺病”,《金匮》中论及“肺胀”、“咳逆上气”等病证,对于肺炎的认识和治疗,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4)宋以后的儿科方书,将肺炎证治归于喘嗽门,至明代,认识更为明确,秦景迁《幼科金针》提出了“肺风痰嗽”的病名,书曰:“小儿感冒风寒,入于肺经,遂发痰喘,喉间痰鸣,咳嗽不得舒畅,喘急不止,面青潮热,啼哭惊乱,若不早治,则惊风立至矣,惟月内芽儿犯此,搐鼻不嚏者不治,不哭不乳者不治。

” 不但对小儿肺炎的发病和症状描述得十分确切,而且还谈到新生儿肺炎的预后。

5)对于小儿暴喘性肺炎,在当时还提出了“马脾风”等的病名,如寇平《全幼心鉴》云:“胸高气促,肺脏喘急,二胁掀动,陷下作坑,两鼻窍张,神气闷乱,痰涎潮塞,称之为马脾风”。

清代《医宗金鉴•幼科心法》对“马脾风”作了专门的阐述。

6)随着温病的发展,对小儿肺炎证治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如叶天士《幼科要略》中提出了“风温肺病” 的认识,他说:“风温乃肺先受邪,遂逆传心包”。

叶氏的这一学术观点,对小儿肺炎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7)《幼科要略•春温风温》:“春月暴暖忽冷,先受温邪,继为冷束,咳嗽痰喘最多。

.......... 夫轻为咳,重为喘,喘急则鼻掀胸挺。

”8 )《万氏家藏育婴秘诀•喘〉:“有小儿胸膈积热大喘者,此肺胀也,名马脾风,用牛黄夺命散主之。

”11. 一般治疗:1 )加强护理:室内空气宜新鲜、流通,室温以18-20 C为宜,相对湿度约60 %,及时清除鼻腔分泌物,勤吸痰,经常翻身以减少肺瘀血。

2)营养:应供给易消化、富营养的食物及适量液体,尽量不改变原有喂养方法,少食多餐,重症不能进食者,宜恰当地静脉输液。

3)病原治疗:a抗生素;b抗病毒药物;c对症治疗:氧疗、保持呼吸道通畅、退烧;12. 预防:1 )搞好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冬春季节尽量少带易感儿去公共场所。

2)气候寒暖不调时,随时增减衣服,防止感冒。

3)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1 3.护理:1 )饮食宜清淡富有营养,多喂开水;2)保持安静,居室空气新鲜;3)保持气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变换体位,以利痰液排出;对于重症肺炎患儿要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病案分析二过敏性紫癜1. 定义:过敏性紫癜是一种以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全身性血管炎综合征,以皮肤紫癜、关节肿痛、腹痛、便血及血尿、蛋白尿为主要临床表现。

2. 病例:患儿,女,9岁,就诊于201 0年9月30日。

患儿于2010年9月20日突然出现双下肢膝以下皮肤瘀斑瘀点,呈对称性,色泽鲜红,大小形态不一,高出皮面,压之不褪色,有痒感。

1 周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无腹痛,无关节疼痛,无便血,大便干燥。

于20 10年9月22日就诊于我院,由门诊以“过敏性紫癜”收住院,入院症见:双下肢膝以下皮肤瘀斑瘀点,呈对称性,色泽暗红,大小形态不一,高出皮面,压之不褪色,无腹痛,无关节疼痛,无便血。

现给予双密达莫25 mg,3/日,口服,山莨菪3 /日,口服,芦丁20 mg,3/日,口服入院查体:咽部充血,心肺(一),双下肢伸侧可见对称性瘀斑瘀点,色泽暗红,大小形态不一,高出皮面,压之不褪色;舌质红,苔黄燥,脉弦数。

尿常规示:尿潜血2 +3. 病因病机:过敏性紫癜的发生,与外感风热湿热伤络、饮食失节蕴生内热有关,热灼络脉迫血妄行则紫癜散布、便血尿血,病久者又因气不摄血、阴虚内热,反复发作。

其病总在血分,又因离经之血不能速散,则形成瘀血。

本病急性期多为阳证、实证,病机重在血热、血瘀;病久者则转阴证、虚证。

病机不离气虚、阴虚。

患儿饮食不节,加之邪热由表入里,内生蕴热,热入血分,迫血妄行,血液渗于肌肤,则紫癜布发;下伤膀胱血络,则尿血;内热灼伤津液,使津液缺乏,故见大便干燥;外邪由口鼻而入,侵犯咽喉,故见咽红。

舌红苔黄燥,脉数皆为热相。

4. 诊断:中医诊断:过敏性紫癜血热妄行5. 辨证要点:本病辩证应首先辨清标本虚实。

起病急,病程短,紫癜颜色较鲜明者多属实证;起病缓慢,病情反复,病程缠绵,紫癜颜色较淡者,多属虚证。

又可根据出血部位和程度以及伴随症状辨轻重。

一般仅有紫癜者病情较轻;除皮肤瘀点、瘀斑外,伴有尿血、便血、颅内出血或出血量较大,气随血脱者,病情较重。

6. 治则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7. 李遇春专家方:水牛角10 g茜草5g花粉6g当归10g 丹皮6g生黄芪10 g生地1 5g黄柏5g川牛膝6g地榆6g紫草6g赤芍6g生甘草5g剂,水煎2 00m l,8. 方解: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

本方治证乃热毒深陷于血分所致。

营热不解,每多深入血分,热入血分,热盛迫血妄行,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离经之血又可致瘀阻而发斑。

叶天士《外感温热篇》说:“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需凉血散血。

” 故当以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为法。

方中水牛角,归经心肝,清心肝而解热毒,且寒而不遏,直入血分而凉血;生地甘苦性寒,入心肝肾经,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一可复已失之阴血;二可助水牛角解血分之热,又能止血;芍药养血敛阴,且助生地凉血和营泄热;丹皮苦辛微寒,入心肝肾,清热凉血,活血散瘀,可收化斑之效;四药合用,共成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之剂。

方中凉血与散血并用,一是因离经之血残留成瘀,二是因热与血结致瘀。

茜草凉血化瘀止血;地榆凉血止血,紫草凉血活血,解毒透疹,三者同起凉血止血之效。

恐其内热灼伤津液,使津液缺乏,辅以花粉清热生津,当归补血活血使之化生有源;黄芪补气益胃固表,加强脾之固摄功效,使血不外溢。

川牛膝活血通经,引血下行,降火止血,以消血之妄行;黄柏苦寒沉降,清热燥湿。

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药性。

纵观全方,使热清血宁而无耗血动血之虑,凉血止血又无冰伏留瘀之弊,辅以化生之源。

9. 历代医家论述:1)本病以出血为主要症状,特别是皮肤出血斑及出血点为主,故其属于“紫斑”的范围。

在《内经》这一医籍中对血的生理和病理有较深刻的认识,如《素问•痹论》说:“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人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六腑也”。

其中的“营”,指的就是“血液”。

2 )《医宗金鉴•失血总括》中指出:“皮肤出血曰肌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