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课件4
《桃花源记》》优秀课件

内容概述
《桃花源记》是一篇山水田园诗,通过描述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展现了 人们对于和平、宁静和理想生活的向往。
文化价值
《桃花源记》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自然、人文和理想境界的追求,成为了一部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 文学作品。
桃花源的发现和探索ຫໍສະໝຸດ 故事情节充满神秘色彩,主人公意外发现了被山水环绕的桃花源,进而探索了这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
桃花源的意义
桃花源象征着人们内心中的美好理想,同时也引发了对人间天堂、社会遐想 和理想境界等议题的思考。
桃花源的影响
《桃花源记》作为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对后世的文学、影视作品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同时也具有教育意义。
结论
通过《桃花源记》的阅读和研究,我们能够领略桃花源精神所蕴含的美好, 感受其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桃花源记》PPT优秀课 件
通过本次PPT的讲解,希望能够全面了解《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文化内涵、 意义和影响,认识到其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激发对桃花源精神的热爱和追 求。
作者
陶渊明是中国东晋时期的文学家,被人们称为"桃花源居士"。他以《桃花源 记》这篇作品闻名于世,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世界。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44张PPT)

• 2.曲折回环,层次分明。
• 桃花源记里的情节经历两次曲折,第一个发现世外桃源, “忽逢桃花林”,纯属意外,完全是偶然。
• 由第一二段发现桃源你能联想到古代哪两句诗?
• 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第二个曲折,明明亲身经历的,回来还做了标记,“便扶 向路,处处志之”,却再也找不到了,也是没有原因的, 寻找的人很快死了,更是没有原因的,这就使得这个情节 迷离恍惚。独特神秘。而这种神秘正恰当的表现了陶渊明 理想的虚幻性。
渔人的桃源之行首先见到了什么?
1.桃源外部美 渔人进入桃源之前先看到了美丽的桃林
2、作者是如何描写桃花林中的自然景色的?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 1作者描写桃花林的句子整齐,节奏鲜明, 朗朗上口,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读出韵律 美。
• 2这是一片怎样的桃林?请同学们一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读 一边想象,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桃林美 景。
• 现在,同学们定能志存高远,向着理想勇往直前。
名句默写: •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3.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4.表现人民生活安适的句子:
• 大家尝试用这样的语句来描述:
• 我觉得桃源内的…… 是美的,(因 为)…… 我是从……句话中看出来的。
• 1.我觉得桃源内的自然环境是美的:因为这里土 地平坦开阔,房舍整齐,物产丰富,有肥沃的农 田,美丽的池塘,茂盛的桑树和竹林。我是从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 句话中看出来的。
《桃花源记》课件完美版

结局
渔人离开桃花源,再寻未果,留 下悬念和遗憾。
精彩段落解读与欣赏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
此段描绘桃花林的美景,语言简练而生动,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
此段描写桃花源内的景象,展现出一种和谐、富足的生活状态。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现代社会中桃花源观念传承与变迁
传承
在现代社会中,桃花源的观念仍然被传承 下来,人们依然向往一个和谐、宜居、美 好的家园。
VS
变迁
随着时代变迁,现代社会对桃花源的理解 也发生了变化。现代人更加注重环保、生 态、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对理想家 园的追求也更加多元化和具体化。同时, 桃花源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 意义,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符号和 象征。
传达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当代社会中《桃花源记》影响力拓展
1 2
文学作品
当代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借鉴《桃花源记》的故事 结构和寓意,创作出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
旅游景点
一些地方将桃花源记中的场景还原为旅游景点, 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体验神秘的桃花源之旅。
3
文化符号
桃花源已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符号,代表 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具有深远的社 会影响力。
主题思想阐释与价值观传递
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文章通过描绘桃花源的美好景象和居 民生活状态,表达出对理想社会的向 往和追求。
对现实社会的反思
对自然与和谐生活的崇尚
文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内 心的平和与宁静,传递出对自然与和 谐生活的崇尚和追求。
通过对比现实世界与桃花源的差异, 引发人们对现实社会的反思和批判。
统编版八年级下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38张PPT)

既出, 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
已经
沿
动词,做标志
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
到
随其往,寻向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南阳
名词,标志
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
计划前往
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不久
译文: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 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下, 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 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最终迷失了方向, 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
屋舍俨然( 房屋 ) 3、捕鱼为业 ( 作为 )
便扶向路 ( 原路 ) 4、乃大惊 ( 就 )
不足为外人道也(值得) 乃不知有汉( 竟然 )
5、往来种作( 劳作 ) 6、阡陌交通( 相通连 )
设酒杀鸡作食中(准备 ) 才通人 ( 通过 )
7、寻向所志 ( 寻找 ) 8、既出( 出来
)
寻病终 ( 不久 )
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 境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 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 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 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 说了。 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村里人嘱咐他说:“(这里)不值得对外 边的人说啊!”
古
交通 古义: 交错相通 今义:交通运输
今 妻子 古义: 妻子儿女
异
今义: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义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间隔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 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古义:间离断绝 今义 事物在时空上的距离
《桃花源记》完美版PPT课件

引导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谈 谈阅读对自己的启发和影响, 以及如何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 活中。
教师给予积极肯定和引导,营 造开放、包容的课堂氛围。
思考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智慧如何指导自己的现实生活。
可以从人际交往、学习工作、情感态度等方面入手,探讨如何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 结合。
当代社会中如何寻找内心宁静
回归自然
通过接触大自然、体验田园生活等方 式,让内心回归宁静和纯粹。
培养兴趣爱好
通过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让生活更 加充实和有意义,从而减轻内心的焦 虑和压力。
学会放下
学会放下过去的烦恼和未来的担忧, 珍惜当下的生活,享受片刻的宁静和 幸福。
寻求精神寄托
通过信仰、冥想等方式,寻求精神上 的寄托和安慰,让内心更加坚定和宁 静。
陶渊明的作品多以自然、田园为题材,语言质朴、情感真 挚,而《桃花源记》则更侧重于虚构和想象,描绘了一个 理想化的隐逸世界。
中国古代隐逸文化概述
01
隐逸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从古代的伯夷、叔齐到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隐逸文化在中国历史
上有着悠久的传统。
02
隐逸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隐逸文化强调超脱世俗、回归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节奏韵律把握和朗读指导
节奏分明,韵律感强
文章在句式上长短结合,错落有致,形成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
抑扬顿挫,情感丰富
在朗读时,要注意抑扬顿挫的处理,以表现出作者丰富的情感变化 。
把握语速语调,传递意境
在朗读过程中,要把握好语速和语调的变化,以传递出文章的意境 和情感。
桃花源意境再现: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表现
04
(完整版)《桃花源记》PPt

主要作品
散文: 《归去来兮辞》 《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传》等。
诗歌: 《归园田居》5首 《饮酒》20首 《杂诗》12首等。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 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一但封由辞于职当信时,社随会即动离荡开不只安当,了他八空十有多才天县令的彭泽 。
智却难以施展。他曾做过小官,因“不为
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
式的隐居生活,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
要题材。
田园诗人: 开创田园诗一体,为古
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他被后人尊称为我国田园诗 的始祖——“百世田园之 祖” 。陶诗今存125首 ,多 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 饮酒诗 、田园诗和咏怀诗三 大类 。而田园诗数量最多, 成就最高。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 通过记事、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 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记的分类:
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 的文体。
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杂记:记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 加议论的散文体裁。
笔记:古代以记事为主,篇幅短小,内容丰富 的文体。
( yù )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 jùn ) 下,诣( 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 qiǎn )人随
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 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
果,寻病终。后遂太元中(jì)n 2.缘溪行( )yuán 3.便舍船( sh)ě 4.豁然开朗( )huò 5.屋舍俨然(shè )yǎn 6.阡陌( qiān)mò 7.黄发垂髫( )tiáo 8.便要还家( yāo h)uán 9.遂与外人间隔(suì j)iàn 10.此中人语云( yù) 11.不足为外人道( wè)i 12.及郡下,诣太守( jùn )yì 13.刘子骥( j)ì
《桃花源记》ppt课件

9 桃花源记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1.熟记“俨”“间”“诣”“遂”等字的读音;熟记“垂髫”“叹惋”“骥”等字的字形;理解“要”“延”“扶”“寻”“豁然开朗”等词的意思;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2.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寓文中的思想感情。(重点)3.学习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及叙事脉络清晰、详略得当、描写生动的特点。(难点)4.珍惜美好生活,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素养)
(标记、记号,名词)
(寻找,动词)
(随即、不久,副词)
(于是,就)
(竟然、居然)
(作为)
(对,向)
(给)
(这、那)
(他的,代渔人的)
“都”——
“并”“悉”“咸”“皆”
“沿着、顺着”——
“沿”“扶”
“邀请”——
“要”“延”
“于是、就”——
“便”“乃”“遂”
多词一义
(1)渔人甚异之 (异:形容词做动词,对……感到惊异。)(2)复前行(前:方位名词做状语,向前。)(3)欲穷其林(穷:形容词做动词,穷尽,走到头。)(4)处处志之(志:名词做动词,做标记)(5)未果,寻病终(果:名词做动词,实现)
写作背景
本文大约写于刘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隐居民间已十六年。 他拒绝同刘格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原是《桃花源诗并序》前面的小序,因为语言清新自然,想象新颖独特,后来独立成篇,以“记”为题成为传世名篇。
第一部分(1):武陵渔人偶然发现桃林。第二部分(2—3):渔人进入桃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4—5):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再寻桃源)
《桃花源记》完整ppt课件

陶渊明及时代背景0102创作时间创作地点创作背景030201《桃花源记》创作背景《桃花源记》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千古美文”。
该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被选入中小学教材,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篇目之一。
《桃花源记》以其独特的艺术构思和深刻的社会意义,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文学地位与影响篇章结构与写作特点篇章结构写作特点关键语句解读“芳草鲜美,落英缤纷”0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02“不足为外人道也”03艺术手法与表现技巧象征手法对比手法情景交融自然环境描绘季节时令变化山水田园风光通过对桃花源内四季景色的描写,表现出大自然的韵律和生机,增强了意境的层次感。
幽深静谧氛围人文社会构建淳朴民风民俗文中描述了桃花源内居民的淳朴善良、热情好客,以及他们和谐共处、安居乐业的生活状态,展现了一种理想化的人文社会环境。
平等自由理念桃花源内没有阶级之分,人人平等自由,这种理念体现了作者对自由平等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神秘传奇色彩通过对桃花源入口的隐秘性、居民来源的神秘性等描写,为故事增添了传奇色彩,使读者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和谐共处之道桃花源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这种和谐共处的理念对于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回归自然生活桃花源内的居民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体现了人类回归自然的理想化生活模式。
精神寄托与追求桃花源作为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家园,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精神家园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批判。
理想化生活模式探讨1 2 3描绘无阶级、无剥削的理想社会批判封建等级制度追求个性解放追求自由平等思想表达对现实社会批判意识揭露社会黑暗面通过描写现实社会的战乱、贫困、不公等现象,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批判。
批判统治阶级的腐朽以统治阶级的奢侈荒淫为批判对象,揭示其腐朽本质和对人民的剥削压迫。
呼唤社会变革通过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呼唤人民觉醒,寻求社会变革和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幻灯片 22板书]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 处处 志之。 (打鱼人)出了洞,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原路 返回,沿途到处做上标记。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到了武陵郡,拜见大守,说了 他在桃花源 的奇遇。大守当即派人跟他前去,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寻找前次做的标记,竟迷了路,不再找得 到先前去桃花源的那条路了。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 ,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④问所从来 (应为‚问之所从来‛,省略宾语)
⑤便要还家 (应为‚便要之还家‛,省略宾语)
(五)精华集萃
出自本文的成语:
1.世外桃源
是陶渊明描绘的与世隔绝、没有遭受战乱和 没有‚王税‛的社会.后来就用‚世外桃源‛比 喻理想中的生活安乐幸福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 在也用以比喻一种想的脱离现实的境地。
2. 鸡犬相闻
无论:此处为‚不用说‛‚更不用说‛之意; 今义,是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鲜美;古义,色彩鲜艳美丽;今味好,香浓 5.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得:此处义为‚看到‛,今义,用为助 词 6.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满不充分
7.诣太守,说如此。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进访
怡然
大惊
叹惋
再寻
处处志之
遂迷
5
未果
8 9
江畔独步 寻花七绝句
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有花无叶也孤寒, 有叶无花草一般。
东园探桃李
杨万里
最是桃花饶态度, 醉花娇绿恼人看。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 护
人间四月芳霏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常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白居易
为具言
所闻 ,
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
给他们讲述自己所知道的事,(他们听 了)都感叹惋惜不已。其余的人各自都 又请打鱼人到他们家中做客, 至其家,皆出 酒 食。停数日, 辞去。 拿出好酒好菜招待。打鱼人住了几天后, 就告别(他们)回去。
此中人语云: “ 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的人对他说: ‚这里的一切不值 得对外面的人说起。‛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为:作为)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为:对,向)
(为:给)
(四)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也‛类判断) 2.省略句 ①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应为‚小口仿佛若有光‛,承前而省略主 语) ②便舍船,从口入 (句前省略主语‚渔 ③初极狭,才通人 人‛) (句前省略主语‚山洞‛)
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 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 桃花远源是虚构的境界。同时增加文章的 神秘色彩。
渔人的品行如何?
渔人复求不得,刘子骥“欣然规往”, “未果”,“后遂无问津者”,这一 结尾的蕴藉何在?
陶渊明心怀理想,为我们设计了“世 外桃源”这样一个优美的境地,然而, 残酷的现实、卑微的处境让他同时感 觉到这一理想的实现是断然不能的, 故文末以此隐忍之笔含蓄收之,多少 反映了他心中希望之火的熄灭。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 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 齐,有肥沃的田地、 美 池 桑 竹之属。阡陌交通, 美丽的池塘和桑林、竹园之 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鸡犬 相 闻。其中 往 来 种作,男 女衣着,悉如 外 人。黄发 能听到鸡鸣狗吠的声音。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 男女女的穿着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 垂髫(tiao),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 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答:渔人是在"缘溪行,忘路 之远近"的情况下发现桃花林
文中是怎样描写桃花 源人的生活景象的?
答:桃花源的环境:"土地平旷,屋 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生活:"鸡犬相闻。其 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 这个地方?为什此中人语 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 看见打鱼人,(他们)竟然非常惊 异,问从什么地方来,打鱼人详 细地回答了他们。 答之。便要还 家,设酒杀鸡作食。
(他们)就邀请(打鱼 人)到他们家 里,摆酒杀鸡热情款待。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 村中听说来了这么个人,都来打听 消息。(他们)自述说他们的祖先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 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着妻子儿女以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 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隔。问 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 魏 晋 。此人一一 问(打鱼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 朝和晋朝了。打鱼人一件一件地
(三)一词多义 ①便舍船,从口入 (放弃、舍弃,动词) ②屋舍俨然 (房屋,名词) ③行军三十里为一舍 (休息,动词)
①处处志之
(作标记,动词)
②寻向所志 (标记、记号,名词) 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志向,名词) (记述,动词) ④齐谐(书名)志怪者也
⑤《三国志》 (记事的书或文章,名词)
①寻向所志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元)张养浩 《潼关怀古》
饮
酒
陶渊明
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字元 亮,一说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宅 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陶渊明少年时代既 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 净的自然。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有《陶渊明集》传世,主 要散文有《归去来兮辞(并序)》《桃花源记》《五柳 先生传》等。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 人捕鱼为业。
陶渊明 缘溪行,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捕鱼为职 业。(一天)沿着溪流划船前行, 忘 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忘记了路程的远近。突然遇到一片桃花 林,(桃林)夹着溪流两岸几百步长, 中无 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 林 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花草鲜嫩可爱,落花散乱繁多。捕鱼人 很为这里的美景惊奇。又继续前行,想走完这片桃林 [点评]此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源的时间、经过和沿途所见的奇丽 景色。语言准确精炼,优美动听,仅“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八个宇,就勾勒出一幅美丽的“桃花溪水行舟图’,富有诗的 意境。
②未果,寻病终
(寻找,动词)
(随即、不久,副词) (寻常,形容词)
③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人寻常百姓家 ①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既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得其船 ①见渔人,乃大惊
(其:这、那)
(其:他,代渔人) (乃:就,于是)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乃:竟,竟然)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并:全部) 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并:一起,一同)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品行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 欣然计划着前往。计划还没实现,不久便病死了。 以后,就再也没有去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点评]此段写渔人出山以后的事,说明了桃花源是一 个虚无飘渺,在当时社会根本不可能找到的地方, 更显示了世外桃源的神奇莫测。
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 源的? (用原文回答)
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 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 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课文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对这种社 会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知识归类
(一)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二)古今异义 交通:古义,为交错相通; 1、阡陌交通 今义,往来通达,或各种运输的总称。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 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毫无出 路的境地 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林 尽 水 源, 便 得 一 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 光 。便舍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打鱼人在这里看到一座山,山有 个小洞口,仿佛有光亮透出来。 船,从口入 。 初极狭,才通人 。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打鱼人)便离船上岸,从洞口进入(洞内)。开始很狭窄,仅能容一 个人通过。又向前走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
本义是鸡狗的叫声能互相听见,表示居住 在附近。由‚鸡犬相闻‛,生成成语‚鸡犬之 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意思是彼此居住的 地方连鸡狗的叫声都能听见但相互间却至死都 不往来,没有交情。现在用来形容个人、单位或 地区之间互不联系,互不通气。
桃花源记
桃花源(理想社会)
鲜美 发现 缤纷 忘→逢→异→ 穷 平旷 俨然 良田美池桑竹
答:一、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 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二、‚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是 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 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渔人离开桃花源,“便 扶向路”,又“处处志之”, 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点评]此段是全篇文章的中心。写渔人在桃花源的 所见、所闻以及和世外桃源的人接触交往的情况。 刻画细腻、语近旨远。先写桃花源的自然环境、 精神面貌,——和平安宁,怡然自乐;然后再写 他们和渔人的交往,风俗淳朴,平等相交。作者 细致描绘了桃花源里的情况,使人感到真实。亲 切,让人无限向往,增强了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