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教学设计
司马迁史记教案教学设计

司马迁史记教案教学设计《司马迁史记教案教学设计》古代史是中学历史课程中的重要部分,而《司马迁史记》作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对后世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篇教案旨在通过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司马迁史记》的内涵与特点,培养他们对古代史和史学研究的兴趣和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理解《司马迁史记》的编纂背景和意义;2. 分析《司马迁史记》的体裁和特点;3. 掌握《司马迁史记》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4. 学习运用历史文献分析的方法;5.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1. 编纂背景和意义a. 介绍司马迁和《司马迁史记》的基本情况;b. 分析《司马迁史记》编纂的历史背景,阐述其在中国古代史书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
2. 体裁和特点a. 解释史记的意义和作用,强调其保存了大量历史材料;b. 分析《司马迁史记》的体裁特点,如史记的编年体、纪传体等;c. 阐述史记的继承性和创新性,特别是辨析《史记》与其他史书的区别。
3. 重要人物和事件a. 重点介绍《司马迁史记》中的著名人物,如尧、舜、禹等;b. 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如夏朝的败绩和商朝的兴起等,进行深入分析。
4. 历史文献分析方法a. 解释历史文献分析的定义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文献阅读能力;b. 以《司马迁史记》为例,教授学生如何进行历史文献分析,如寻找史料背后的意义和目的。
5. 历史思维与批判性思维培养a. 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多元解读能力;b. 提醒学生对史记中的历史事件、人物进行透彻思考,形成自己的历史观点。
三、教师角色与学生角色教师扮演教育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提问和思考。
学生则是主体,通过研读《司马迁史记》和相关资料,参与思考和分析。
四、教学资源1. 课本资料和课堂教学PPT;2. 电子书籍和在线资源,如《司马迁史记》的原文和研究资料;3. 多媒体设备和互联网工具,用于展示图片、视频和其他资料。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教材简介:《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
讲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后,不忘父亲的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
由于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在阅读时难以产生主动的情感体验,加之文章要表达的中心非常明确,语言也较浅显,六年级的学生阅读基本无障碍,容易满足于对文章浅层的了解。
因此,如果不尽力填补文本的空白,增加课堂的“厚度”,就不会有学生们阅读时心灵的积极参与,智慧得到挑战的火花。
目标预设: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激发学生对司马迁的敬仰之情。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抓住能体现中心的词句,通过诵读来感悟,内化语言。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让学生带着有价值的问题走进文本,从而带着自己的感悟进行交流。
设计思路:抓住核心――“发愤”,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记》?司马迁怎样发愤写《史记》?司马迁在什么情况下发愤写《史记》?从而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
从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要求读通课文、理解字词等,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司马迁“爱史”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复习课文,导入新课。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司马迁“爱史”的原因是什么?抓住“课题”回顾质疑做过渡: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记》?司马迁怎样发愤写《史记》?司马迁在什么情况下发愤写《史记》?二、抓住发愤,体会精神。
1、自由读课文前三个自然段,合作探究上面三个问题,用笔做上记号。
2、交流讨论(基本学路:“我来解决××问题,文中是这样说的”)(1)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记》?电脑出示:“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前想要完成的史书哇!”A、指导朗读,读出父亲的殷切期望。
生命的抉择,不朽的丰碑——《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生命的抉择,不朽的丰碑——《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本文是一篇历史故事,概括性强,重于说理,疏于记事。
在教学中,力求:1.走进教材,缘事悟理。
明白一个人完成一件伟大的事件,就足以证明他的伟大。
2.超越教材,读人悟情。
通过走进司马迁的内心,体验、理解他的伟大。
3.走近历史,读史悟史。
通过对课文诸多隐性内容的发问和解读,理解历史是伟大的,而用生命书写中华文明和自己的历史的人更伟大。
【教学过程】一、赏读名言,证明伟大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中国古代一位伟大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学生说,略)为什么把他称作中国古代伟大的人物呢?请说说你的理解。
2.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说吗?反过来又怎么讲?3.他不仅写出了一部伟大的史书,还说过一句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请读一读,什么意思?请说说你的理解。
司马迁希望自己的死怎样?4.司马迁不仅是这样说的,而且也是这样做的。
他一介书生,以怎样柔弱的躯体,用自己的生命,在历史的天空,写出他的伟大的呢?【语文课堂是一池绿水,充盈期间是丰富的言语活动、人文意蕴和人类情感。
剥离了人文和情感的语言,显得苍白;滥情和空谈人文,则使语言流于肤浅。
所以,教者开课提出本课中心,让学生议论伟大的人物、品味他的名言,指导学生运用关联词来表达。
】二、读中见悟,感受伟大1.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司马迁写出了怎样的一部史书呢?快速地边读边想。
2.能简单地说说这是一部怎样的著作吗?哪些词语能够说明?(13年,52万字,耗尽了,毕生,用生命写成)板书:辉煌巨著。
是啊,这是一部伟大的史书,它的伟大不仅是52万字和13年的写作的时间,更重要的还有许多其他的因素,让我们读读下面的材料。
研读补充材料:《史家绝唱:司马迁著就千古佳作》通过阅读,你又体会到这是一部什么样的史书?教师简介《史记》的伟大成就。
《史记》共130篇,其中介绍人物的是112篇。
这些丰富的人物,上自远古时代的黄帝,下到当朝的武帝,构成了一幅幅生动活泼的历史画卷。
史记》名著导读教学设计

史记》名著导读教学设计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史记》这部经典名著,并掌握其中的主要内容和文化价值。
通过阅读和讨论,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并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批判性阅读的能力。
教学目标:1.了解《史记》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文化价值。
2.掌握《史记》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3.理解《史记》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批判性阅读的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介绍《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以及《史记》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通过介绍《史记》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引起学生对这部名著的兴趣。
第二步:阅读和讨论(60分钟)让学生在家自行阅读《史记》的选段或者指定章节,并准备相关问题。
在课堂上,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理解和问题。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以下问题:1.《史记》为什么被称为史学的巅峰?它的特点是什么?2.司马迁为什么选择以纪传体写本书?3.《史记》中有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4.《史记》中所反映的历史是否客观真实?为什么?5.《史记》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影响是什么?第三步:批判性阅读(60分钟)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关于《史记》中的争议性问题,让学生分析、讨论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例如:1.《史记》中所呈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是客观真实的吗?为什么?2.《史记》中是否有明显的史家偏见?如果有,是如何体现的?3.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是什么?他在写作时是否受到了一定的政治压力?第四步:文化价值和应用(20分钟)引导学生讨论《史记》的文化价值和应用。
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1.《史记》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有何帮助?2.你认为《史记》中哪些事件和人物对现代社会有重要的影响?3.你认为《史记》中的哪些思想和价值观仍然具有现实意义?第五步:总结(10分钟)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回答一些复习题,以巩固所学内容。
评估方式:1.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在讨论和答问题过程中的表现。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2、在理解、品尝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重点:借助资料,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写书的精神。
教学难点:从司马迁身上体会生命的价值。
教学预备:1、查找有关司马迁及《史记》的资料2、多媒体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1、今日这堂课,我们来连续学习第20课,齐读课题《司马迁发愤写》,让我情不自禁地想到了——〔同学写〕3、老师用诗歌总结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12一、教材分析:司马迁的故事,会触痛我们每个人的心灵。
然而课文写的却不是很出彩。
表达比较平实,语言比较朴实,含混的,太多太多。
假如真的要深化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想从详细真实的故事入手,来饱满课文内容,引导他们设身处地的想象,在司马迁丰富的感情世界里真真实切地走一遭。
二、备课难点:不仅难在引导同学走进司马迁的内心世界上--课文这一节写得含混不清,语序错乱,因果倒置,与史实出入很大,处理起来很困难。
--说白了,酷刑是他自愿选择的,苟且偷生,为的就是心中的那份牵挂。
思想斗争应当是受刑之前就开头的,生存还是毁灭?应当根源于汉朝的法律:武帝时死罪有两条可免,赎150万或者接受宫刑。
三、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中明确读书目标:读出思索。
1.展现《史记》,走近司马迁:⑴作家作品:这一本《史记》,不仅是空前的历史巨著,而且也是哲学界的珍贵遗产。
它被鲁迅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呈现)。
今日,我们就来走近史记,走进司马迁⑵揭示课题:沟通搜集到的资料。
2.检查预习,感知课文大意:(出示:自测:正确--流利--有感情)⑴依据自测汇报读书。
(组织同学互评--好的鼓舞,不过关的全班同学当老师,一句一句地教。
)强调:人总是要死的……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⑵初步尝试独特化朗读要求:呈现:读出思索--既要敬重别人的见解,更要读出自己别出心裁的思索。
《太史公自序》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太史公自序》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太史公自序》的作者司马迁及其时代背景。
1.1.2 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1.1.3 分析太史公自序的文学特色和历史价值。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1.2.2 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司马迁的史学精神和人格魅力。
1.3.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太史公自序》2.2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太难懂的句子和词语,掌握司马迁的史学思想。
2.3 教学难点:分析太史公自序的文学特色和历史价值。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简介司马迁及其著作《史记》。
3.1.2 引导学生关注太史公自序的独特之处。
3.2 自主学习3.2.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内容。
3.2.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难点问题。
3.3 课堂讲解3.3.1 讲解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
3.3.2 分析太史公自序的文学特色和历史价值。
3.4 合作探讨3.4.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深入解读文本。
3.4.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3.5 课堂小结3.5.2 强调太史公自序的重要性和价值。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请学生结合课文,简要介绍司马迁的史学精神。
4.2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太史公自序的读后感。
第五章:教学反思5.2 对后续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形成性评价6.1.1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理解程度和合作能力。
6.1.2 作业反馈:通过学生完成的作业,了解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6.2 终结性评价6.2.1 测试:设计一份包含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的测试卷,全面考察学生对《太史公自序》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6.2.2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评价自己在学习中的收获和不足。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及思考

腻 感 人 的描 写 . 折 射 出人 物 崇 高 的 精 神 与 品 格 , 充 分 要 写 这 样一 部 书 呢 ? ( 板书 : 写) 诠 释 了 中华 民族 百 折 不 挠 的 民族 精 神 。
l 4 . 学 生 交 流
3 0 . 学生充分交流、 朗读。 3 1 . 师述 : 司马迁在痛苦中挣扎 , 在 屈 辱 中抉 择 。 最
1 5 . 父亲的嘱托 . 人生的理想 . 司 马迁 毅 然 挑 起 了这
举 足 轻 重 7 . 出示句子 : 司马 谈 临 终 之 时 。 泪 流 满 面 地 拉 着
2 . 能力 目标 : 品读语句 , 体 会 词 语 运 用 的 准 确 与
恰当; 研 读重点 语段 , 联系 上下文 与历史 背景 。 充 分 想象 , 引 领 学 生 走 进 文本 , 走进人 物的 内心世界 , 感
怎 样 的 心声 ?
1 2 . 司 马迁 是 这 么 想 的 。 也 是 这 么 做 的 。出 示 : 司 马 迁 牢 记 父 亲 的嘱 托 . 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 . 整 理 父 亲
留下 来 的 史 料 和 自己早 年 走 遍 全 国搜 集 来 的 资 料 l 3 . 你 从 司 马 迁 忙 碌 的 身影 中体 会 到 了什 么 ?
3 . 情感 、 态度 、 价 值 观 目标 源自 感 受 司 马 迁 忍 辱 负
9 . 父亲 的遗 言悲凉而执著 。 让我们用 心感受 . 学
生再次齐读句子。 j
◇
墅垦
:
塑
P m mr ySc h oo l Tea c h i n gRes e ar c h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

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背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生长在西汉武帝时代,曾任太史令,因为为李陵降匈奴一事辩护而触怒汉武帝,遭受腐刑。
被刑后,他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发愤完成了五十二万余字的历史巨著——《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个部分,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展示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西汉武帝时代的三千年的历史画卷。
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立志的历史人物故事。
讲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
文章语言简洁明了,脉络清晰分明,是一篇能够让学生充分感情朗读,深情感悟,激情想象,动情练说练写的好文章。
课文共4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写司马迁受父亲影响,努力学习历史。
第二自然段写司马迁牢记父亲临终前的嘱托,每天认真整理史料。
第三自然段写横祸降临,司马迁忍辱写史。
第四自然段写司马迁用毕生心血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
读懂二三自然段,理解那些地方突出表现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方法:《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体验,从而让他们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依据这一理念,我尝试围绕课题中“发愤”一词,通过抓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感受“飞来横祸”对司马迁造成的残酷的身心伤害,继而感受他“悲愤交加”的内心情感,以及他“尽力克制自己”,忍辱负重,发愤写《史记》的超人意志力。
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前进道路中的挫折。
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赵川希望小学:全永红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苏教版)第十册,这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尽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
全文内容概括性强,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司马迁的赞美。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4、能借助朗读表达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司马迁内心世界的感悟。
教学重点:
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司马迁受酷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及为什么能忍辱负重、发愤著书。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1、自学本课生字,体会课后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梳理文章的思路,用标题形式归纳主要段落的意思。
如:影响、遗愿、价值、巨著等。
3、布置搜集有关司马迁和《史记》资料,为充分理解课文作好准备。
第二教时
佳语导入——引出“发愤”
有人说,美丽的浪花在与礁石的猛烈撞击中开放;璀璨的火星,是在铁锤和铁钻急剧敲打中迸发;人生的价值是在艰巨的斗争中显现,在生活的路上,只有哪些不畏风吹雨打,扬帆前进的人,才能感到生活的磅礴气势,才能看到前途的壮丽风光。
同学们听到这段话,你会想到哪些经典话语?
(不经一番彻骨寒,哪得梅花扑鼻香?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你还会想到哪些词语?(拼搏、奋斗、奋发、抗争、发愤)这么多词语凝成一个词,就是我们上节课学的“发愤”。
板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0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学生齐读课题。
“发愤”到底是什么呢?两千多年前,一个伟大的人——司马迁用其一生的心血进行了诠释。
二、通览课文——感受“发愤”
1、发愤是什么?让我们走进司马迁。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发愤”对司马迁来说是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初步说出课文
大致内容。
(发愤是司马迁牢记使命,忍辱负重,究其一生,写成的辉煌巨著——《史记》)
三、学习课文——品悟“发愤”
1、学习第一自然段(发愤源自年少时追梦)
(1)、师:发愤战胜厄运,厄运缔造奇迹,奇迹成就强者,强者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段漫长的砺炼过程的,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年少时的司马迁是如何追梦的?板书:追梦
(2)、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年少时他心中涨涌着什么梦想?
师生交流:
英雄之梦——是啊,黄河和长江一起,被称为我们母亲河,中华民族的悠久文明在这里衍生,无数英雄们的故事让年少的司马迁如痴如醉,英雄们的壮举让年少的司马迁振奋,英雄们失败也让年少的司马迁唏嘘,英雄们活着是一个人,倒下是一座丰碑,这一切的一切让他心弛神往。
(英雄情结)
指导读一二句。
史家之梦——受父亲的影响,积累丰富。
(家学渊源)出示资料:从资料中你感受到什么?学生说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深刻,让我们感受到司马迁让历史具有浓厚兴趣,也让我们想到一句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此时你读出一个什么样的司马迁?(迷
恋英雄、熟谙历史、充满幻想——)
齐读第一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发愤源自于临终时的承诺)
英雄的影响让司马迁热血沸腾,史学的魅力让司马迁四处游历,父亲的临终嘱咐又让他感受到什么?出示课件:
你读出什么?学生品析
读出父亲的一份悔恨——谁来读?
读出父亲的一份遗憾——谁来读?
他泪流满面的带着悔恨,带着遗憾,谁来读?
这是一个老人,一个史学家,临终时的话,大家一齐读
师:这样的嘱托时刻牢记,这样的遗愿时刻谨记,这样承诺他怎能忘?板书:承诺
于是他——引读
3、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发愤源自于人生的价值)
师:为了年少的梦想,为了对父亲的一句承诺,就在司马迁义无反顾地编写史书,向伟大的史家之路迈进时,一场飞来横祸降临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想他遇到了什么?
(1)、生默读课文
(2)、提问:什么是横祸?这飞来的横祸指的是什么?
(3)、师简介酷刑:酷刑叫“宫刑”“腐刑”,是宫中太监所受的刑罚。
在当时被视作奇耻大辱,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整天精神恍惚,我再也没有脸面去到坟前尽孝,再也没有勇气走上街头,我夜不
能寐,经常从恶梦中惊醒,我简直生不如死,因为他失去了男人的尊严,与那些半人半妖的太监为伍了,你们能明白吗?
所以他——(引说)悲愤交加
所以他想——(引说)血溅墙头
所以他要——(引说)了此残生
师:痛苦与耻辱同在,梦想与嘱托共存,他何去何从,在生与死的抉择面前,他该怎么办?为什么?
选择“生”:父亲的遗愿。
生读
选择“生”:人生的价值。
这句话在古文中这样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齐读
(4)思考:在司马迁看来为什么而死就轻于鸿毛——摆脱个人的耻辱和痛苦而死。
鸿毛指什么?
在司马迁看来为什么而死就重于泰山——心中装着责任,为了有价值的事而死。
泰山指什么?
板书:价值
所以他一次又一次勉励自己,我一定要引读——活下去,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指导读。
师:我们仿佛看见一个正对天发誓的司马迁,读: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师:我们仿佛看见一个深藏屈辱,不屈不挠的司马迁。
读: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5)围绕提供情境,通过想象进行描述。
师:因此他选择了编写《史记》,也就意味着选择了劳累,选择了孤苦,课件出示:
那是一个风沙满天的清晨,
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
那是一个寒风凛冽的
那是一个烈日炎炎的
(6)师生交流
(7)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从你们丰富的想象,绚丽的话语中我分明看到了两个字,这两个字是——发愤、发愤、发愤。
(学生齐说)这发愤分明源于对父亲的一句承诺——
这发愤分明彰显出生命的价值——
这发愤分明浓缩出司马迁生命的结晶,谛造出生命的奇迹。
板书:奇迹——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4、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发愤缔造奇迹)
想一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这枯燥的数字,想想看它意味着什么?
什么叫前无古人?想想:《史记》是什么?《史记》是
师:史记是什么?鲁迅先生这样说:出示:《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生读
师:《离骚》是屈原的作品,是非常了不起的作品。
鲁迅将《史记》与《离骚》相提并论,是对司马迁极高的评价。
史家的绝顶之作,不压韵的《离骚》。
《史记》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学价值、思想价值。
让我们再一起读读鲁迅对《史记》的评价。
四、全课小结——叩问“发愤”
同学们,通过对课文的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过程,现在我们想想课文一开始的提出的问题:(师指板书中“?”)“发愤”是什么?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
(提供格式)发愤是司马迁
师:环境越是艰难困苦,就愈需要坚强的毅力和信心,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英雄人物把困难挫折当作是一笔财富。
他们用行动来诠释着发愤是什么?可以说发愤是屈原遭到放逐后写成的《离骚》;发愤是左丘明眼睛瞎后写成的《国语》;发愤是孙膑被剜掉膝盖骨后写出的《兵法》。
出示:发愤是海伦
发愤是贝多芬
发愤是
这无数个发愤谛造了无数个英雄,无数个英雄的人生经历凝成了无数句震耳发馈的话语,给我们以启迪,催我们奋进。
自由大声读
出示:扼住命运的喉咙——贝多芬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巴尔扎克
真正的人生,只有在经历艰苦卓绝的斗争之后才能实现。
——塞涅卡以勇敢的胸膛面对逆境。
——贺拉斯
学生齐读
五、布置作业——拓展“发愤”
师:我想此时此刻大家一定激情澎湃,一定也有许多许多的话要说,因此,今天的作业就是
(出示作业)
1、把你的感受不拘形式地写下来.写成一首诗,也可以是一篇读后感……
2、推荐阅读战胜逆境的文章。
板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追梦承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