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语法)复习整理

合集下载

古汉复习整理(荆贵生版)

古汉复习整理(荆贵生版)

绪论从广义上讲,在现代汉语之前,历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就是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二者是源和流的关系。

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基础,现代汉语是对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分界线是一九一九年的五四运动。

所以五四运动前为古代汉语,五四运动后为现代汉语。

古代汉语书面语四个时期:远古时期,上古时期,中古时期,和近古时期。

具体来说,殷商为远古时期,周秦两汉魏晋南北朝为上古时期,隋唐宋为中古时期,元明清为近古时期。

以上四个时期的古代汉语书面语,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两大系统:文言和古白话。

文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进行加工的书面语(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就属于仿古作品);古白话是六朝以后,以北方口语为基础进行加工的书面语言。

第一单元第一节语文工具书:专为读者考查字音、字义、词义、词句出处等而编纂的字典、词典、索引、历史年表、年鉴、百科全书等叫做语文工具书。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撰,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撰起,到汉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成书。

本书收录篆文九千三百五十三个(篆文9353个)、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个(重文1163个)。

按部首排列,共五百四十个部首(540个部首)。

正文分为十四篇,书末的叙和目录分别为一篇,共十五篇。

每篇又分为上下,书中在每一篆文下面先释义,再分析形体结构,最后或说明读若某。

《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奉令编纂,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

本书共收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字(47035字),按照部首排列,共二百一十四部首(214部首)。

按照地支分成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集,每集又分为上中下。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本书由北京大学等单位组成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写组编写,商务印书馆1979年出版,1993年出版修订版。

收字三千七百多个,另外酌收了两千多个双音词。

按照汉语拼音音序排列。

《经籍籑诂》清人阮元等编纂,嘉庆三年(公元1789年)出版,1982年成都古籍书店出版了影印本。

七年级(上)古代汉语语法总结

七年级(上)古代汉语语法总结

七年级(上)古代汉语语法总结一、通假字1.尊君在不(不同“否”,读fǒu,相当于“吗”)2.不亦说乎 (说同“悦”,愉快)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4. 其人舍然大喜 (舍同“释”,解除、消除)5. 止有剩骨(“止”通“只”)二、古今异义1. 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总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 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文章的义理;今义:文章的意思)3. 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道别的地方,与“来”相对。

)4. 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今义:委托。

)5. 下车引之(古义:拉;今义:引导,牵引。

)6. 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

)7. 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8.不亦君子乎(古义:有才德的人;今义:泛指品德高尚的人)9.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10.饭疏食,饮水(古义:粗劣;今义:疏通、疏散)11.饭疏食,饮水(古义:冷水;今义: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12.匹夫不可夺志也(古义: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13.吾日三省吾身(古义:多次;今义:数词,三)14.非宁静无以致远(古义:精力集中;今义:安静、不嘈杂)15.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轻薄;今义:危险、不安全)16.淫慢则不能励精(古义:懈怠;今义:速度缓慢)17. 少时(古义:稍微;今义:数量小)18.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古义:多少;今义:几何学的简称)19. 止增笑耳(古义:古文言文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今义:耳朵)20. 屠自后断其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21. 身亡所寄(古义:依附,依托;今义:寄托)22.因往晓之(古义:告知,开导;今义:知道)23. 悲守穷庐(古义:寒酸、破旧;今义:生活贫困,缺少钱财)24. 穿井得一人(古义:挖掘,开凿;今义:破,透)25. 国人道之(古义:国都;今义:国家)26. 国人道之(古义:讲述;今义:道理)27. 充塞四虚(古义:处;今义:空,虚伪)28. 因往晓之(古义:开导;今义:明白,知道)29. 若屈伸呼吸(古义:你;今义:像)30. 奈地坏何?(古义:塌陷;今义:不好)31. 奈何忧崩坠乎?(古义:为什么;今义:表示没有办法)三、一词多义1. 日:太阳(“日中不至”)天(“寒雪日内集”)2.为:当,做(“可以为师矣”)替(“为人谋而不忠乎”)3.知:了解(“人不知而不愠”)懂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得到(“温故而知新”)4.学:学习(“非学无以广才”)学业,成就(“非志无以成学”)5.止:仅,只(“止有剩骨”)停止(“一狼得骨止”)6.意:神情,态度(“意暇甚”)意图(“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7.敌:攻击(“恐前后受其敌”)敌人(“盖以诱敌”)8.前:前面(“恐前后受其敌”)上前(“狼不敢前”)9.积薪:堆积柴草(“场主积薪其中”)堆积在那里得柴草(“转视积薪后”)10.乐:愉快,快乐(“不亦乐乎”)以……为乐(“好知者不如乐知者”)11.舍:舍弃(“太丘舍去”)通“释”,解除、消除(“其人舍然大喜”)四、词类活用1.友人惭 (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2.学而时习之 (名词作状语,按时)3.吾日三省吾身 (名词作状语,每天)4.温故而知新 (形容词用作名词,故,学过的知识;新,新的理解和体会)5.传不习乎 (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6.饭疏食 (名词作动词,吃)7.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8.非学无以广才 (形容词作动词,增长)9.狼不敢前 (名词作动词,上前)10.恐前后受其敌 (名词作动词,攻击、胁迫)11.一狼洞其中 (名词作动词,挖洞)1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名词作状语,“从通道”)13.其一犬坐于前 (名词作状语,像狗似的)14.苫蔽成丘 (名词作状语,盖上)15.一屠晚归 (动词作名词,屠户)16.一屠晚归 (名词作状语,傍晚)17.弛担持刀 (形容词作动词,解除,卸下)18.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第一章古今词义的异同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对应情况(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名词:天、地、草、木、山、川、人、手、耳、刀、马、牛、羊动词:出、入、起、坐、笑、骂、学、问、变等形容词:大、小、长、短、轻、重、方、圆、白、黑、数词:一、二、三、四、注意:这种词属于基本词汇。

保证了汉语的继承性和稳定性。

基本词汇的词义基本不变,但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变化。

(2)古今词义基本不同1、旧词的死亡原因:历史事物的消亡膢社会观念的改变、被别的词语所取代倡优——演员、艺人注意:古今词义的演变,是指一个词的意义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

这跟“词义的引申”不完全相同。

“词义的引申”着重讨论一个词的各种各样的意义是怎样演变出来的。

“古今词义的演变”则着重于讨论一个词由古到今词义上有无变化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3)汉语中大多数的词古义和今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打瞌睡——泛指所有的睡觉《韩非子》:“人有酤酒者,为器甚洁清,置表甚长,而酒酸不售。

”卖掉(卖的结果)——卖的行为《左传·蹇叔哭师》:“穆公访诸于蹇叔。

”咨询(事)——探访、拜访(人)二、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一)词义范围的变化所谓词义范围的变化,是就一个词新旧义位的比较而言。

一般认为,词义范围的变化有三种情况:1.扩大:意义由下位义变成了上位义。

《礼记·曲礼下》:“公侯有夫人,有世妇,有妻,有妾。

”诸侯之妻——自己及他人的妻子2.缩小:意义由上位义变成了下位义。

《战国策》:“父母闻之,清宫除道。

”泛指居处、房屋——帝王的殿堂、居室《论语·子路从而后》:“子路从而后。

遇丈人,以杖荷蓧。

”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岳父《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泛指金属——专指黄金。

3.转移:词的意义由一个范围转到了另外一个范围。

(词义转移:指词义由古义发展到今义,反映的对象从某一事类转移到另一事类,两事类间虽有联系,但彼此之间无类属关系。

古汉语语法知识

古汉语语法知识

古汉语语法知识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古代汉语语法(一)古代汉语的词类词类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

根据词与词的结合能力,以及词在句中所能充当的句子成分等标准,古代汉语有以下词类:一、名词名词是人和事物的名称。

如:孔子、赵威后、国、家、阿房宫、东、年、星、箕畚。

名词不受“不”、“很”、“将”这些副词的修饰,能受“大”、“好”等形容词的修饰,能受数词或数量词的修饰,如“一人”、“良马”。

名词的主要功能是在句子结构中作主语、宾语和判断谓语,也可以作定语,如: 客.从外来,与坐谈。

(《战国策·齐策》)(“客”作主语) 却宾客以业诸侯..。

(《谏逐客书》)(“诸侯”作宾语) 制,岩邑..也。

(《左传·隐公元年》)(“岩”作定语,修饰“邑”;“邑”与“岩”构成名词性词组,一起充当判断谓语。

)古汉语的名词在功能上的特殊之处是可以作状语。

古汉语名词作状语可分为以下几类:1.表比拟。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意思是“像……一样地”。

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

(《过秦论》)“云”、“响”、“影”分别译作“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

2.表态度。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含有“像对待……”、“把(宾语)当作……”等意思。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项羽本纪》)“兄”译作“像对待兄长那样”。

3.表动作方式。

某些名词作状语时,表示的是动作行为的方式。

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战国策·齐策》)“面”译作“当面”。

4.表工具。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含有“用……”的意思。

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史记·陈涉世家》)“丹”译作“用丹砂”,“丹书”即“用丹砂写”。

5.表凭借。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依据,有“按照……”、“根据……”等意思。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古代汉语复习资料一,“三字”(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问题(尤其是讲过的课文里出现过的)、词的本义与引申义(注意常用词部分)、辞赋的基本知识。

以上这些将会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

古注要重点掌握,将会出一道大的分析题。

二,上古音、中古音、诗律是重点。

上古音主要掌握三十韵部及三十三声纽、弄清旁转、对转、准双声、旁纽等概念的含义。

中古音主要掌握中古音声母、声调向现代音转化的规律。

诗律会出一道大的分析题,分析律诗的平仄格式及拗救。

三,标点翻译(有可能从我们上过的课文中出,也有可能从课外读物中出)及文段的语法分析(词类活用、宾语前置、被动句、判断句等)。

第一题、客观题一、古今字(子路曾)鼓瑟希:希(希疏)—稀莫春者:莫(暮的本字)—暮(子路)使子路反见之:反—返(古今异义词:丈人古义老人今义岳父明日古义第二天今义今天下去的一天(氓)古今异义:至于,古义:到;今义:达到某种高度。

以为,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

泣涕,古义:低声哭泣落泪;今义:眼泪和鼻涕。

贿,古义:财物;今义:用财物贿赂。

)(逍遥游)其翼若垂天之云垂:本义为象草木花叶下垂的样子引申远边之义此为本义垂—陲志怪者也志—识“鹏之徙与南冥冥—溟而后乃今将图南图—小知不及大知知—智(秋水)不知何时已而不虚古今字:虚(河水流进)与墟(许行)古今字:禽兽偪人。

偪与畐、则贾相若贾与价圣人有忧之有与又(天伦)臧与藏臧本义奴隶。

申出“收藏”之义此为引申夭与妖(在“妖怪”这一义上)、北与背、臧与藏(后起区别文)、队与坠(历山)古今字:畝与(登大雷)古今字:景与影、泻为写、与派(静女)释”、“怿”也是古今字的关系。

二、通假字(秋水)舟车之所通卒,通萃,聚集卒”本义为在官府中服务的杂役所穿的衣服,后代指杂役。

“萃”本义为草的样子,草茂为众草聚集,可引申为“聚集”义(天伦)是无世而不常有之常通尝通假字:党与倘、常与尝、睹与(登大雷)通假字:澱与淀、陇与拢(情采)通假字:谟与模静女)“归”通“馈(氓)匪:通“非”,不是。

古代汉语语法(一)

古代汉语语法(一)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⑴在否定词“不”、“未”、“无”、“莫”
构成的否定句中,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 也要至于谓语前面。
• 丘未之逮也。--《大同》 • 不吾知也。--《论语》 否定句和代词作宾语是宾语前置的必要条件 ⑵谓语前有助动词时,常放在前置宾语后面 • 楚君之惠,未之敢忘。--《左传》
•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乎? • 社稷有奉,乃吾君也。吾敢怨谁乎? ⑶有时,疑问代词“何”可出现在 “如”“若”“奈”的后面,构成“如何”“奈 何”“若何”结构,这种结构其实是“如× 何”“奈×何”“若×何”的缩略 • 与不榖同好,如何?--《左传》 • 一薛居州,独如宋玉何?--《孟子》 在此句中,“何”作谓语,“宋玉”作“如”的宾 语,疑问代词“何”作谓语
形容词作动词
⑴淮南王入朝,素善武安侯。--《史记》 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 幼。--《梁惠王下》 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 年。--《史记.信陵君列传》
数词作动词
⑴势齐则不一,众齐则不使。--《荀子》 统一 ⑵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礼记》 百次地做,千次地做 ⑶庾仲初作《杨都赋》成,以呈庾亮。亮以 亲族之怀,大为其名價云:可三《二京》, 四《三都》。 并列为三,并列为四
1.表示主谓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之间具备等同关系
例:楚左尹项伯者,项羽继父也。--《史记· 项羽本纪》
2.表示主谓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之间具备种属关系。
例:制,严邑也。--《左传· 隐公元年》
• 此外,有些判断句主谓语之间的关系不能用形式 逻辑来解释,这种情况实际上是用判断句的形式 表达了一种复杂的关系,习惯上称之为判断句的 活用,常见三种情况: 1.表示比喻。 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 王制》 2.说明原因。 例: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过者,冯谖之力 也。--《战国策· 齐策四》 3.表示复杂关系。 例:夫战,勇气也。--《左传· 庄公十年》

《古代汉语》完整复习整理笔记 十套试题答案

《古代汉语》完整复习整理笔记 十套试题答案

1、六书汉代的语言学家从汉字的形体结构分析出来的六种结构类型。

即象形、指示、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四体二用清代语言学家戴震分析汉字“六书”得出的结论。

认为汉字六书中,象形,指示,会意,形声四种为造字法,转注,假借两种为用字法,这叫做“四体二用”。

3、本意即词本来的意义,是从字形方面分析出来的、有古代文献做参证的、最早的意义,是引申义的源头。

4、词义扩大词义从古义过度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采取了全面扩张的方式,使古义成为今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演变称为词义范围扩大。

5、正义又叫“疏”,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注释方式,这种新的注释方式既对经文正文注释,也对前代人的注释做注释。

6、衍文校勘术语,也叫“衍字,衍”,指古书在传刻过程中误增加的字。

7、脱文校勘术语,也叫“脱字,夺字,脱”等,指古书在传抄刻印过程中误脱落字。

8、对近体诗在平仄方面的要求之一,指在一首诗中,同一联中对句和出句的平仄应当相对,尤其是双数字及句尾。

9、会意兼形声指兼含表音成分的会意字,即那些合体字既取其两个构件来会意,又取其中一个构件之音来表声。

例如“汲”,从水从及会意,“及”又表读音。

在《说文解字》中,凡是指出“亦声”的字,都属会意兼形声。

10、粘近体诗在平仄方面的要求之一。

指在一首诗中,下联出句的第二个字必须和上联对句的第二个字平仄相同。

11、三平调丁种句“仄仄仄平平”的第三字(七言“平平仄仄仄平平”则为第五字)必须是仄声,如果用了平声,句式就成了“仄仄平平平”,末尾连续出现三个平声,这叫做“三平调”,是近体诗绝对不允许的。

12、孤平乙种句“平平仄仄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为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句式就变成了“仄平仄仄平”,除去韵脚字是平声以外只有一个字是平声这叫做“犯孤平”。

13、“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一句使用的注释术语是谓,“泮读为畔”一句使用的注释术语是读为。

古代汉语(语法)

古代汉语(语法)

古代汉语(语法)一、实词和虚词●词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及其联系,它以一定的客观事物为概括的对象;●语法反映的是语言单位(语素、词、短语、句子)之间的各种关系,它以语言结构为概括的对象。

●实词——能够单独充当句法成分,既有词汇意义也有语法意义。

●虚词——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主要表示语法意义,依附于实词或语句。

二、偏正结构:(1)定语+体词性中心语eg.(定语)今日之事何如?(史记·项羽本纪)(2)状语+谓词性中心语eg.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定语)。

(论语·述而)(3)谓词性中心语+补语eg.君(定语)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国策·齐策)eg.(定语)出自北门,忧心殷殷。

(诗经·邶风·北门)⏹体词:主要作主、宾语,一般不作谓语(判断句)⏹谓词:主要作谓语,也可以作主、宾语三、古代汉语的词类--实词●体词:名词(普通、专有、时间、方位名词) 数词(基数词、概数词、序数词)量词(物量词、动量词) 代词(人称、指示、疑问代词)●谓词:代词(指示、疑问代词) 动词(及物、不及物、能愿动词)形容词(性质形容词、状态形容词)(一)、名词(1)普通名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子·劝学)●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小国寡民)(2)专有名词:人名、地名、民族、国家名、朝代名●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庄子·秋水)●初,郑武公取于申,曰武姜。

(左传·隐公元年)(3)时间名词:●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

(李斯《谏逐客书》)●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

(左·昭四)(4)方位名词:●韩厥梦子舆谓己曰:“旦辟左右。

”(左传·成公二年)●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庄子·逍遥游)(二)、动词1、及物动词――能够带受事宾语●季氏将伐颛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语法)复习整理第一章古代的汉语语法研究第一节汉语语法研究简史战国时代,《公羊传》、《谷梁传》就已涉及汉语语序、句子成分和句式。

西汉初,《毛诗诂训传》提出了“辞”的语法概念。

唐孔颖达正式提出“语法”这一术语。

宋洪迈提出“句法”的术语。

元卢以纬的《语助》标志着古人对汉语语法研究达到了新的高度。

清俞樾《古书疑义举例》,运用分析比较、排比归纳的方法,揭示出大量的古汉语句法结构的规律,接触到许多汉语语法方面带规律性的问题。

晚清马建忠《马氏文通》标志着古代汉语语法体系的建立。

第二节词类研究一、虚词1.《墨子·经说上》:“自前曰且,自后曰已;方然亦且。

”2.《谷梁传·桓公八年》:“祭公来,遂逆王后于纪。

遂,继事之辞也。

”3.《说文解字》:“者,别事词也。

”“矣,语已词也。

”“乎,语之余也。

”4. 刘勰《文心雕龙·章句》把虚词分为三类:“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劄句之旧体;乎哉矣也,亦送末之常科。

”◎真正把汉语词类分为虚、实两大类,并在比较明确的语法理论指导下提出分类标准的是唐代的著名语文学家孔颖达。

其语法思想集中在他的《五经正义》中。

◎孔氏以词义为标准,把词分成“义类”和“非义类”两大类。

“全取以制义”的是义类;“假词以为助”的是非义类,即语助类。

◎元泰定元年(1324),卢以纬收集古籍中的常用虚词129个,著成《语助》一书,这是我国虚词专著的先河。

◎清刘淇《助字辨略》,将476个虚词,分为30类,是对虚词分类的第一个人,奠定了古汉语虚词研究的基础。

◎清王引之《经传释词》,收汉以前古籍中的虚词160个。

因声求义;多解释特殊用法;材料宏富,分类细密,体例严谨。

是研究古汉语虚词的力作。

二、动词、形容词先秦人己知动词有主动和被动之别。

◎《公羊传·僖公元年》:“夏六月,邢迁于陈仪。

迁者何?其意也。

迁之者何?非其意也。

”汉代开始对主动式和被动式外部结构进行探讨。

◎《公羊传·庄公二十八年》:“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

”何休注:“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见伐者为主,读伐,短言之”。

◎《国语·楚语》:“使子南戮于诸侯。

”韦昭注:“言为诸侯所戮。

”到了唐代,不仅对主动式和被动式的外部结构形式作了进一步探索,而且还试图在理论上加以说明。

◎《诗·邶风·柏舟》:“觏闵既多,受侮不少。

”孔颖达疏:“小人见病于我既多,又我受小人侵侮不少。

言觏,自彼加己之辞;言受,从己受彼之称耳。

”古人还接触到动词及物、不及物的问题。

◎《诗·周颂·赉》:“我徂维求定。

”郑笺:“今我往以此求定。

”孔疏:“往者,自己及物之辞。

”◎《小雅·甫田》:“我取其陈。

”疏:“且取者,自此及彼之辞耳。

孔颖达曾提出“动义”这个术语。

《易·颐·疏》:“朵是动义,如手之捉物谓之朵也。

” 这是汉语动词这个语法术语的胚胎。

元代刘鉴《切韵指南·经史动静字音》正式提出“动字”(相当于现代的动词),“静字”(相当于现代的形容词和名词)。

马建忠从静字中再分出“名字”(相当于现代的名词),从而使实词的语法分类日趋完善。

西汉初《诗毛传》开始用词的外在形式来显示形容词的词性。

其一是用词尾“然”。

◎《诗·邶风·风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传:“风且雨凄凄然,鸡犹守时而鸣喈喈然;”其二是用“××貌”。

◎《鄘风·干旄》“孑孑干旄”,传:“孑孑,干旄之貌。

”其三是用“××声”。

◎《齐风·载驱》“载驱薄薄”,传:“薄薄,疾驱声也。

”其四是用重言。

◎《大雅·云汉》“旱既大甚,蕴隆虫虫”,传:“蕴蕴而暑,隆隆而雷。

”唐孔颖达疏继承毛传声貌词之说而有所发展。

◎《魏风·葛屦》“纠纠葛屦”,疏:“纠纠为葛屦之状,当为稀疏之貌。

”◎《齐风·载驱》疏“其车之声薄薄然”,“薄薄,车声状。

”◎《卫风·硕人》“硕人其頎”,疏:“以类宜重言,故笺云頎頎然也。

”三、词类活用词类活用问题,先秦人已有所涉及。

◎《大戴礼记·夏小正》:“五月,乃瓜。

瓜也者,始食瓜也。

”古人还注意到了使动和意动。

◎《国语·楚语》:“子尚良食,吾归子。

”韦昭注:“使子归也。

”◎《左传·昭公十七年》:“夫子将有异志,不君君矣。

”孔疏:“刘炫云:乃是不复以君为君矣。

”◎《易·丰》:“丰,大也。

”王注:“音阐大之大也。

”疏:“凡物之大,其有二种:一者自然之大,一者由人之阐弘使大。

丰之为义,既阐弘微细,则丰之称大,乃阐大之大,非自然之大,故音之也。

”第三节句法研究一、句子结构先秦时代,古人便开始注意了句子结构。

◎《春秋·隐公元年》:“元年,春,王正月。

”《公羊传》:“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

” 即认为“王”是“正月”的定语。

《诗毛传》中有不少分析句子结构的例子。

◎《周南·关雎》:“琴瑟友之。

”传:“宜以琴瑟友乐之。

” 明“友”做动词用;“琴瑟” 则是“友”的状语。

◎《周颂·天作》:“天作高山。

”传:“天生万物于高山。

”用介词“于”表明“高山”做“作”的补语。

二、语序《诗毛传》已有不少对语序的分析。

◎《小雅·小旻》:“维迩言是听,维迩言是争。

”传:“迩,近也。

争为近言。

”原诗用的是“维……是……”特殊语序,《传》改成了一般语序。

◎刘勰《文心雕龙·章句》篇,提出“置言有位”,“句司数字,待相接以为用”,强调了词在句子中的位置的重要性。

三、句式同一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古人对这一语法现象的认识是颇为深刻的。

◎《诗·唐风·扬之水》:“既见君子,云何其忧。

”毛传:“言无忧也。

”◎《召南·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

”传:“岂不,言有是也。

”第二章《马氏文通》第一节《马氏文通》的作者和时代马相伯(1840—1939)、马建忠(1845—1900),江苏丹徒(今镇江)人。

两人精通拉丁语、希腊语、英语、法语等多种西方语言,又对中国古籍和中国传统语文研究有深厚功底,长期从事中、西语之间的翻译工作和双语教育,具有较为明确的语法观念。

更重要的是他们把撰写语法著作视为发展民族文化、振国兴邦的良策之一。

两人经过十余年的勤求探讨,终于完成了三十余万言的《马氏文通》。

如果没有他们,中国语法体系的建立,恐怕会更晚一些。

19世纪末叶,马建忠与其他进步知识分子一样,也在探索科学救国的道路,他认为中国贫穷落后的原因,在于掌握知识的载体——汉语太难,难的原因是“隐寓”在汉语中的“规矩”(语法规则)没有被揭示出来。

这就使得国人“积四千余载之智慧材力,无不一一消磨于所以载道所以明理之文”。

这样,要想与“达道明理之西人相角逐焉,其贤愚优劣有不待言矣”(《文通·后序》)。

第二节《马氏文通》的内容《文通》全书共10卷,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正名,第1卷。

这是全书的总纲,开宗明义,对本书的字、词、次、句、读等作出界说。

第二部分实字,第2至6卷。

详细论述各类实词。

第三部分虚字,第7至9卷。

详细论述各类虚词。

第四部分句读,第10卷。

专论句法。

马氏首先根据字有解无解,把汉语词分为虚、实两大类,然后再各分为若干小类。

一、实字1、名字,相当于现在的名词。

又分为两小类:公名(普通名词);本名(专有名词)。

2、代字,相当于现在的代词。

分为四类:指名代字;接读代字(其、所、者);询问代字;指示代字。

3、静字,相当于现在的形容词、数词。

分为象静(形容词);滋静(数词)。

4、动字,相当于现在的动词。

分为外动(及物);内动(不及物);同动(有、无、似);助动(可、足、能);受动;无属动词。

5、状字,大致与现在的副词相当,但又包括了做状语的形容词、名词和动词等。

二、虚字马氏根据虚词的意义、语法功能把虚词分为四类。

1、介字,与现在的介词相当,只是还包括了起连接作用的“之”。

2、连字,与现在的连词相当。

分为提起连字、承接连字、转捩连字、推拓连字。

3、助字,与现在的语气助词相当。

分为传信助字(表示叙说、论断、感叹语气);传疑助字(表示疑问、反诘语气)。

4、叹字,与现在的叹词一致。

三、词、次、比“词”:相当于现在的句子成分。

主要有七类:1、“起词”,与现在的主语相当。

2、“语词”,与现在的谓语相当。

3、“止词”,与现在的宾语相当。

4、“转词”,多指介词结构。

“词”:相当于现在的句子成分。

主要有七类:5、“表词”,略同于英语中的表语。

6、“司词”,相当于现在的介词宾语。

7、“加词”,相当于现在做状语的介词短语和同位语。

“次”:“凡名、代诸字在句读中所序之位曰次。

” 马氏共立了六个次。

1、“主次”,大致相当于主语。

2、“宾次”,相当于现在的动词宾语和介词宾语。

3、“偏次”,相当于现在偏正词组中的修饰成分。

4、“正次”,指偏正词组中的中心词。

5、“同次”,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同位语。

6、“前次”,与同次相对而言,在前者为前次,在后者为同次。

“比”:“同一静字,以所肖者浅深不能一律”而进行比较。

共分三项:1、平比,所比两端相等。

2、差比。

“两端相较有差”,相当于英语的比较级。

3、极比,“将所以比之象推至于其极”。

相当于英语的最高级。

四、顿、读、句“顿”:是指句子内部朗读时的小停顿。

“凡句读中字面少长而辞气应少住者曰顿,顿者,所以便诵读,于句读之义无涉者也。

”顿和句子的语法结构无直接关系,但能从节奏、停顿等语感上间接揭示有关的结构。

“读”:指由主语、谓语组成,但又不能独立或半独立的句子形式。

“句”:“凡有起词、语词而辞意已全者,曰句”。

第三节《马氏文通》的成就《马氏文通》是我国第一部用现代语言学理论研究中国语法的著作,在我国语言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杨树达《马氏文通刊误·序》:“自马氏著《文通》而吾国始有文法书,盖近40年来应用欧洲科学于吾国之第一部著作也。

”缪子才《〈马氏文通〉答问》:“鄙人对于《马氏文通》,钦其精博,谓作者心境极虚灵,而眼界极宽阔也。

”黎锦熙《比较文法》称《文通》“是第一部沟通中西之大规模的创作,所谓…不废江河万古流‟”。

邢庆兰《中国文法研究的进展》:“较《文通》晚出的一些文法书,不管是讲古文法的也好,讲国语文法的也好,每出一部,几乎都要把《文通》骂一顿。

”陈望道:“二三十年来,…忆了千千万,恨了千千万‟,对于《马氏文通》体系的千万忆恨缠结也就从这一部书的出版时候开始。

” (《〈一提议〉和〈炒冷饭〉读后感》)其成就是多方面的:目的:作者的直接目的是总结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律和规则,要变读古文难为读古文易。

间接目的是缩短人们学习语言的时间,好腾出时间来学习自然科学,从而富国强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