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略读指导举隅》前言

合集下载

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难句新解

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难句新解
一“、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 当前通行观点认为,这里的“彼此”指作者与读 者。如鲁丁先生认为,“文章是沟通作者与读者思 想感情的桥梁”[3]。叶老之子叶至善先生也曾解释 说:“如果把作者和读者比作处在河的两岸,那么文 字就好比桥梁和渡口,全靠文字来交流彼此的思想 感情。”[4]这些观点从字面来看,皆能言之成理,可惜 并不符合叶老惯有的教学思想。
当前研究者对这句话的理解流于表面化,与叶老
理的技巧。鲁丁先生将其译为“:还可以把文章写得 原意可能还有一定距离。如雷维平先生将其译为:
67
2019.07
68
“最可贵的是立意要诚。”[17]就写作来说,立意原本是 极宽泛的概念,这样翻译会让读者无所适从。鲁丁先 生则译为“:学生有兴趣、有诚信是最宝贵的。”[18]但这 样理解的话,恐怕很难与下句“推敲宁厌频”构成因果 关系。相对而言,亲承音旨的至善先生对这句话理解 就要准确得多。他认为此句是化用“修辞立其诚”这 个典故。他说“:(父亲)一向主张作文要用自己的话 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 感,不要说空话、假话、大话、套话。”[19]至善先生的观点 可简述为“:立诚”意为说真话。然而作为流传两千多 年的典故“,修辞立其诚”不仅意味着要说真话,还带 有其自身的文化隐喻。
“是”,即为“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句所传达的信 领,也指写作的本领”[10],后来在编撰《叶圣陶诗词作
息。翻阅过《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的读者都知道, 品选注》时又将其修正为“读的本领”[11]。至善先生的
叶老在阅读教学中不仅关注精读,更重视略读。他 观点看似通达,实则仍未达一间。
不单关注学生在校时的学习情况,更关注学生离开
ywjsxln@ 钩 沉 GOUCHEN
要正确理解这句话,还需结合上下文。上文主 晓畅明白,在艺术技巧上一天天熟练起来。”[9]这种观

浅析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

浅析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

浅析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江苏省徐州市少华街小学辛艳摘要:教师在教学中片面强调智力因素,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素质、价值观、审美、情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象。

语文教学过程中认识的发展始终有情感发展相伴随。

教学过程是认识和情感相统一的过程,因此,情感既是语文教学的手段,也是语文教学的目的。

本文主要从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就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背景、对小学语文教材是小学语文情感教育实施的主要凭借、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作浅析。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将情感与认知相结合,课堂教学被激活了, 教学效果自然也就提高了。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情感教育,情感心理学家丹尼尔·戈登在他1995年畅销书《情感智慧》中,通过大量研究得出一个有舒服力的结论:从一个人人生道路来看,我们通常认为以智商来衡量的智慧,远不如情感智慧重要(4)。

“对人们当今取得的成功来说,情感能力的重要性为原始知识或技术专门知识的两倍。

(5)”(《财富》第331页)另外从素质教育的本质来看,教育的目的除了知识技能以外,更重要是培养学生成为能适应未来社会的新一代建设者。

语文作为基础教育课程,实施素质教育责无旁贷,教学中应以语文智能教育为主干,而将情感教育的开发培养渗透于语文知识传授、语文能力有效的提高之中,从而使学生思想上受教育,感情是受熏陶,个性上获得发展,人格得到不断完善。

语文教学过程中认识的发展始终有情感发展相伴随。

教学过程是认识和情感相统一的过程,因此,情感既是语文教学的手段,也是语文教学的目的。

根据上述认识,我对《语文课程标准》作了学习和对小学语文教材作了分析,通过学习,我发现《语文课程标准》对情感教育作了极大的关注,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更是触目皆是,随手可得。

一、小学语文情感教育实施的背景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虽然现在升学率不再是衡量教师、学校水平高低的尺度,但是取而代之的是年级组、学校间的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竞争,导致教师盲目追求学生考试高分,片面强调智力因素,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格素质、价值观、审美能力、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略读课文教学

略读课文教学

浅说略读课文教学一、什么是略读。

1、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什,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就是‘略读’。

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学生在校的时候,为了需要与兴趣,须在课本或选文以外阅读旁的书籍文章;他日出校以后,为了需要与兴趣,一辈子须阅读各种书籍文章;这种阅读都是所谓运用。

使学生在这方面打定根基,养成习惯,全在国文课的略读,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

(叶圣陶《略读指导举隅》的《前言》)略读,就是范读,是一种不求深入精研,只求概览大意的读书法,其基本特点是“观其大略”(李德成主编《阅读词典》)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第二学段课程目标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第三学段课程目标2、略读,是以抓住文章主要信息为基本目的,大略地、非精细地读。

在信息社会里,很多场合需要读得粗一点、快一点,所以略读能力培养十分重要。

略读能力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培养:教师自选材料阅读,儿童课外阅读,精读课文中也有略读的因素。

这里讨论的是基于教科书的略读教学。

3、教师容易把略读课文上成精读课文的原因:由于我们文本本身的文质兼美,什么都舍不得放弃;由于我们太熟悉精读课文教学模式,容易把略读课文上成精读课文;由于过于注重人文内涵的开掘,容易忽略了阅读能力的培养这个主要目标。

4、当今的阅读教学实际呈现出三种价值取向:语文知识取向、阅读能力取向、和人文精神取向。

阅读教学应当突出阅读能力取向,略读课文教学更是如此。

5、略读课文教学的三个关键词:粗略(抓大放小,有所侧重)、应用(以点带面,迁移运用)、自主(放手阅读,体现个性)。

二、略读教学做什么,不做什么1、略读课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了解“写了什么?”;说说“有什么感受?”;看看“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特别深?”1)把握大意。

把握大意涉及理解能力、思维(概括)能力、表达能力,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训练。

【读书笔记】读《精读指导举隅》前言

【读书笔记】读《精读指导举隅》前言

【读书笔记】读《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书目】《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作者】叶圣陶著【版次】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年1月第1版【页数】共540页,读第一辑1-13页《精读指导举隅》前言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而凭借就是课本或选文。

对这些例文要做细磨细琢的研读功夫,即精读教材。

语言人人能说,文字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好几年,为什么到了中学阶段还要学习?这是因为平常说的语言往往是任意的,不免有粗疏的弊病;有这弊病,便算不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必须去掉出粗疏的弊病,进到精粹的境界,才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

文字和语言一样,内容有深浅的不同,形式有精粗的差别;必须对于深的和精的也能对付,能驾驭,才算能够尽量运用文字。

语文无非是阅读和写作,获得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

阅读是吸收,从阅读中我们可以学习别人的经验,接触他人的心情。

写作是发表,通过写作展示自己的经验,吐露自己的心情。

所以在阅读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学习别人的经验,体验领悟作者的情感,应该先让学生自己设法去理解,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揣摩、领会、表达;学生揣摩不出的,教师再给予帮助。

只有学生亲历体会阅读的过程,才能真正的体验阅读,才能体察感受语言文字的妙处,才能感受语言文字运用的奥秘所在,也才能得到写作的知识。

而从阅读到写作,要反复历练。

养成写作的习惯,非多作不可。

日记,读书笔记,做继续生活经验的文章。

做发书内部情思的文章。

都是必须要做的。

阅读而后历练,写作将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如何精读呢?叶圣陶先生也给了我们非常实用的方法。

首先通读全文,通读过程中最要紧的是用自己的眼光通读下去;通读后要养成认识积累生字生词的习惯,每学一篇就要多积累几个,多加一份财富总量;其次要通过教师所提示的问题,引领学生咀涵研讨,在老师问题的引领下,让学生养成讨论的习惯,发表意见的习惯。

老师抱着客观的态度评价引领学生成长。

略读课文的教学本质目标与方法

略读课文的教学本质目标与方法

课堂教学
北师大文学院王乐之硕士对温州瑞安256名教师问卷,发现略读课文的 教学存在三大误区:
1.难以割舍,精雕细琢。53.2%的教师把略读课文等同于精读,同样词 句品析、朗读感悟、人文熏陶;63.4%把一课时上成二、三课时。
2.置之度外,过度放手。24.7%的教师把略读课文让学生自学或做为课 外材料阅读。在农村学校比较普遍,认为略读就是粗略地读就可,即读读 过去就可以了。
略读目标
精读综合理解 略读粗知大意 浏览捕捉信息
册数 一上 一下 二上 二下 三上 三下 四上 四下 五上 五下 六上 六下
总数
20
34
34
32
32
32
32
32
28
28
28
21
略读
0
0
0
0
8
8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4
15
14
14
14
11
比例
25% 25% 44% 47% 50% 50% 50% 53%
3-6年级,课文总数 98/233=42.06%
禄丰县素质教育 实施工程
LUFENGXIAN SUZHIJIAOYU SHISHI GONGCHENG
略读课文教学的 本质目标与方法
叶圣陶《略读指导举隅》前言(摘抄)
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 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什,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 指导,这就是“略读”。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 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学生在校的时候,为了需要与兴趣,须在课本或选文以外 阅读旁的书籍文章;他日出校之后,为了需要与兴趣,一 辈子须阅读各种书籍文章;这种阅读都是所谓应用。使学 生在这方面打定根基,养成习惯,全在国文课的略读。如 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

《略读指导举隅》对当下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启示

《略读指导举隅》对当下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启示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Total.496 June2020(A)总第496期2020年6月(上)摘要近年来,整本书阅读课作为一种新课型在全国范围内火热开展。

在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学习到许多知识与经验,同时也遇到了许多问题。

叶圣陶先生、朱自清先生编写的《略读指导举隅》一书对略读指导时应注意的问题与方法有着精辟而独到的见解,为当下整本书阅读教学中遇到的难题提供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关键词《略读指导举隅》;整本书阅读教学;启示The Enlightenment of"Some Examples for Skimming Guidance"to the Current Whole-book Reading Teaching //Qin XiaoluAbstract In recent years,the whole-book reading lesson has been launched nationwide as a new lesson.In the process of whole-book reading,we learned a lot of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but also encountered many problems.Mr.Ye Shengtao and Mr.Zhu Ziqing's"Some Examples for Skimming Guidance"have incisive and unique insights into the problems and methods that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during the skimming guidance,having provided new ideas for solving the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whole-book reading teaching.Key words"Some Examples for Skimming Guidance"; whole-book reading teaching;enlightenment在以往的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往往是在老师的引导下,以文选式教材精讲单篇短章的方式进行。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略读指导举隅》前言——叶圣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略读指导举隅》前言——叶圣陶

《略读指导举隅》前言——叶圣陶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

这些事不能凭空着手,都得有所凭借。

凭借什么?就是课文或选文。

有了课本或选文,然后养成、培植、训练的工作得以着手。

课文里所收的,选文中入选的,都是单篇短什,没有长篇巨著。

这并不是说学生读了一些单篇短什就足够了。

只因单篇短什分量不多,要做细磨细琢的研读功夫,正宜从此入手,一篇读毕,又读一篇,涉及的方面既不嫌偏颇,阅读的兴趣也不至单调;所以取作“精读”的教材。

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什,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就是“略读”。

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学生在校的时候,为了需要与兴趣,须在课本或选文以外阅读旁的书籍文章;他日出校之后,为了需要与兴趣,一辈子须阅读各种书籍文章;这种阅读都是所谓应用。

使学生在这方面打定根基,养成习惯,全在国文课的略读。

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

其弊害是想象得到的,学生遇到需要阅读的书籍文章,也许会因没有教师在旁作精读那样的详细指导,而致无所措手。

现在一般学校,忽略了略读的似乎不少,这是必须改正的。

略读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并不等于说不需要教师的指导。

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

略读是国文课程标准里面规定的正项工作,哪有不需要教师指导之理?不过略读指导与精读指导不同。

精读指导必须纤屑不遗,发挥净尽;略读指导却需提纲挈领,期其自得。

何以需提纲挈领?惟恐学生对于当前的书籍文章摸不到门径,辨不清路向,马马虎虎读下去,结果所得很少。

何以不必纤屑不遗?因为这一套功夫在精读方面已经训练过了,照理说,该能应用于任何时候的阅读;现在让学生在略读时候应用,正是练习的好机会。

学生从精读而略读,譬如孩子学走路,起初由大人扶着牵着,渐渐的大人把手放了,只在旁边遮拦着,替他规定路向,防他偶或跌交。

《叶圣陶论语文教育》读书笔记

《叶圣陶论语文教育》读书笔记

《叶圣陶论语文教育》读书笔记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叶圣陶论语文教育》读书笔记成都邓文光语文工作室肖向亮读 1.《国文教授之商榷》,看现今的阅读教学文章以“文题”“生字”“句法”“段落”“篇法”五个方面论述了阅读教学必须涉及的基本环节,奠定了现代阅读教学的基本框架,到今天为止,无论中小学,阅读教学的理论、实践,无论何种模式,不曾脱离这个框架。

其中,“文题”衍生为现在的新课导入、解题、作者、写作背景介绍等,借助于多媒体教学,现在的背景介绍已经是花样翻新,手段层出不穷,常常令人耳目一新,对学生的视听等感官刺激强烈,对学生的思维触动也非常大。

“生字”显示了对学生语言基础知识的重视,到现在也没有哪堂阅读教学课肯轻易放弃。

“句法”“段落”是文本解读的基本手段。

“段落”涉及到对文本的概括、归纳,是不能规避的一环,但不少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越来越差,是不少阅读课堂刻意淡化所至。

应该继续高举“段落大意”的旗帜,只是训练的手段和方式要不断更新,从文本本身的特点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课堂生成的实际出发。

“段落”教学的目标是更好地解读文本,其终极目标是形成和强化归纳概括的能力,从而能从容地应对任何阅读试题。

“句法”涉及对特定语境下的文本解读。

一些关键的句子,在文章中往往有独特的表达作用、表达效果,解开它,就能拿到解读文本的钥匙。

加以有效的训练,找到关键语句的解读规律、掌握关键语句的规律,就能应对相应的阅读试题。

2.读《对于小学作文教授之意见》,看现今的作文教学文章说:“作文之形式为文字,其内容不出思想情感两端。

以言思想,则积理必富而为文始佳。

”又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

”又说:“文题应取材广博。

”先说前两句。

现在的学生,要说提笔作文,信手拈来,洋洋洒洒,言之有物,言之成理,声情并茂,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这是一幅美好的蓝图。

现状是无话可说,理屈词穷,或套路化、模式化,空发感慨或无病呻吟的不在少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圣陶:《略读指导举隅》前言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

这些事不能凭空着手,都得有所凭借。

凭借什么?就是课文或选文。

有了课本或选文,然后养成、培植、训练的工作得以着手。

课文里所收的,选文中入选的,都是单篇短什,没有长篇巨著。

这并不是说学生读了一些单篇短什就足够了。

只因单篇短什分量不多,要做细磨细琢的研读功夫,正宜从此入手,一篇读毕,又读一篇,涉及的方面既不嫌偏颇,阅读的兴趣也不至单调;所以取作“精读”的教材。

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什,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就是“略读”。

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学生在校的时候,为了需要与兴趣,须在课本或选文以外阅读旁的书籍文章;他日出校之后,为了需要与兴趣,一辈子须阅读各种书籍文章;这种阅读都是所谓应用。

使学生在这方面打定根基,养成习惯,全在国文课的略读。

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

其弊害是想象得到的,学生遇到需要阅读的书籍文章,也许会因没有教师在旁作精读那样的详细指导,而致无所措手。

现在一般学校,忽略了略读的似乎不少,这是必须改正的。

略读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并不等于说不需要教师的指
导。

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

略读是国文课程标准里面规定的正项工作,哪有不需要教师指导之理?不过略读指导与精读指导不同。

精读指导必须纤屑不遗,发挥净尽;略读指导却需提纲挈领,期其自得。

何以需提纲挈领?惟恐学生对于当前的书籍文章摸不到门径,辨不清路向,马马虎虎读下去,结果所得很少。

何以不必纤屑不遗?因为这一套功夫在精读方面已经训练过了,照理说,该能应用于任何时候的阅读;现在让学生在略读时候应用,正是练习的好机会。

学生从精读而略读,譬如孩子学走路,起初由大人扶着牵着,渐渐的大人把手放了,只在旁边遮拦着,替他规定路向,防他偶或跌交。

大人在旁边遮拦着,正与扶着牵着一样的需要当心;其目的惟在孩子步履纯熟,能够自由走路。

精读的时候,教师给学生纤屑不遗的指导,略读的时候,更给学生提纲挈领的指导,其目的惟在学生习惯养成,能够自由阅读。

仅仅对学生说,你们随便去找一些书籍文章来读。

读得越多越好;这当然算不得略读指导。

就是斟酌周详,开列个适当的书目篇目,教学生自己照着阅读,也还算不得略读指导。

因为开列目录只是阅读以前的事;在阅读一事的本身,教师没有给一点帮助,就等于没有指导。

略读如果只任学生自己去着手,而不给他们一点指导,很容易使学生在观念上发生误会,以为略读只是“粗略的”阅读,甚而至于是“忽略的”阅
读,就此了事。

这是非常要不得的,积久养成不良习惯,就终身不能从阅读方面得到多大的实益。

略读的“略”字,一半系就教师的指导而言:还是要指导,但是只须提纲挈领,不必纤屑不遗,所以叫做“略”。

一半系就学生的功夫而言:还是要像精读那样仔细咬嚼,但是精读时候出于努力钻研,从困勉达到解悟,略读时候却已熟能生巧,不需多用心力,自会随机肆应,所以叫做“略”。

无论教师与学生都须认清楚这个意思,在实践方面又须各如其分,做得到家,略读一事才会收到它预期的效果。

略读既须由教师指导,自宜与精读一样,全班学生用同一的教材。

假如一班学生同时略读几种书籍,教师就不便在课内指导;指导了略读某种书籍的一部分学生,必致抛荒了略读别种书籍的另一部分学生;各部分轮流指导固也可以,但是每周略读指导的时间至多也只能有两小时,各部分轮流下来,必致每部分都非常简略。

况且同学间的共同讨论是很有帮助于阅读能力的长进的,也必须阅读同一的书籍才便于共同讨论。

一个学期中间,为求精详周到起见,略读书籍的数量不宜太多,大约有二三种也就可以了。

好在略读与精读一样,选定一些教材来读,无非“举一隅”的性质,都希望学生从此学得方法,养成习惯,自己去“以三隅反”;故数量虽少,并不妨事。

学生如果在略读教材之外,更就兴趣选读旁的书籍,那自然是值得奖励的;并且希望能够普遍地这么做。


许有人要说,略读同一的教材,似乎不能顾到全班学生的能力与兴趣。

其实这不成问题。

精读可以用同一的教材,为什么略读就不能?班级制度的一切办法,总之以中材为标准;凡是忠于职务,深知学生的教师,必能选取适合于中材的教材,供学生略读;这就没有能力够不够的问题。

同时,所取教材必能不但适应学生的一般兴趣,并且切合教育的中心意义;这就没有兴趣合不合的问题。

所以,略读同一的教材是无弊的.只要教师能够忠于职务,能够深知学生。

课内略读指导,包括阅读以前对于选定教材的阅读方法的提示,及阅读以后对于阅读结果的报告与讨论。

作报告与讨论的虽是学生,但是审核他们的报告,主持他们的讨论,仍是教师的事;其间自不免有需要订正与补充的地方,所以还是指导。

略读教材若是整部的书。

每一堂略读课内令学生报告并讨论阅读那部书某一部分的实际经验;待全书读毕,然后令作关于全书的总报告与总讨论。

至于实际阅读,当然在课外。

学生课外时间有限,能够用来自修的,每天至多不过四小时。

在这四小时内,除了温理旁的功课,作旁的功课的练习与笔记外,分配到国文课的自修的,至多也不过一小时。

一小时够少了,而精读方面也得自修、预习、复习、诵读、练习,这些都是非做不可的;故每天的略读时间至多只能有半小时。

每天半小时,一周便是三小时,(除去星期放假)。

每学期上课时间以二十周计,略读时间仅有六十小时。

在这
六十小时内,如前面所说的,要阅读二三种书籍,篇幅太多的自不相宜;如果选定的书正是篇幅太多的,那只得删去若干,选读它的一部分。

不然,分量太多,时间不够,学生阅读势必粗略,甚而至于忽略;或者有始无终,没有读到完篇就丢开;这就会养成不良习惯,为终身之累。

所以漫无计算是要不得的。

与其贪多务广,以致发生流弊,不如预作精密估计,务使在短少时间之内把指定的教材读完,而且把应做的工作都做到家,绝不草率从事,借此养成阅读的优良习惯,来得有益得多。

学生有个很长的暑假,又有个相当长的寒假;在这两个假期内,可以自由阅读很多的书。

如果略读时候养成了优良习惯,到暑假寒假期间,各就自己的需要与兴趣去多多阅读,那一定比不经略读的训练多得吸收的实效。

归结起来说,就是:略读的分量不宜过多,必须顾到学生能用上的时间;多多阅读固宜奖励,但是得为时间所许可,故以利用暑假寒假最为适当。

书籍的性质不一,因而略读指导的方法也不能一概而论。

就一般说,在阅读以前应该指导的有以下各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