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集王安石变法
高二历史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岳麓版知识精讲

高二历史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岳麓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二. 学习目标: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识记)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理解掌握)3、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理解掌握)三. 重难点讲解:知识点一、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1、积贫积弱导致北宋中期的三大社会危机——财政危机、边疆危机和政治危机(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
2、X仲淹“庆历新政”的失败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
3、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大无畏的精神。
知识点二、王安石变法的内容(重点)1、富国之法:理财措施2、强兵之法:整顿军队知识点三、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和评价王安石变法。
(难点)(一)变法失败的原因①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和富商的利益,大地主、大官僚的阻挠和破坏是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②在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③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
④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
史称“元佑更化”(二)评价1、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三冗、两积”的局面2、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3、性质: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4、评价①进步性A. 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一定程度上改变积贫现象。
B. 精简军队,减少军费开支;确保兵源和提高战斗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弱的局面。
②局限: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5、启示①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②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③改革必然涉及到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而会有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的斗争。
【典型例题】例1、下列变法改革中,涉及学校教育、人才选拔方面的是()。
A. 王莽改制B. 周世宗改革C. 王安石变法D. X居正改革【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历代变法内容的准确再认再现能力。
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1234
解析 答案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法治”效果的主要因素。 答案 因素:法律能否严格执行;是否重视教育,培养人才;法律是否 顺应时势,兼顾多方利益。 解析 从法律能否严格依据立法者立法初衷执行;是否重视教育,培养 人才;法律是否顺应时势,兼顾多方利益,寻求各方利益均衡点等方面 综合分析作答。
史论要旨
1.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一方面是为了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另外也有与大 官僚大地主争夺政治、经济权益,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深刻目的。 2.王安石变法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内容广泛,但富 国之法对大地主大官僚利益触动最大。 3.王安石的取士之法同庆历新政在选官用官方面的改革相比,已有较大变 通和缓和,已有明显吸取教训的特点。 4.王安石变法中的唯才用人,打破了按资升迁的成规,许多低级官员和下 层士大夫得到了发挥才干的机会。
1234
解析 答案
二、措施及内容
类别 措施
内容
__青__苗__法__ 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富 农__田__水__利__法_ 鼓励开垦荒地和兴修水利,公用水渠须“疏通均济”
国 农
之 法
免役法
又称 募役法 。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照贫 富等第收免役钱
_方__田__均__税__法_ 重新丈量全国土地,按照土地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
强兵 工
_设__军__器__监__
监督制造兵器
之法
取士 士
之法
改革科举 废明经诸科,取士考经义和 时务策 ,设明法科 整顿_太__学_ 编纂教科书(儒家经典),设专门学校培养专门人才 唯才用人 重用有志于改革的官员,打破按资升迁的成规
思维点拨 史论要旨
高中历史 第4单元 王安石变法 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1(2021年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王安石变法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教师用书新人教版选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王安石变法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教师用书新人教版选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王安石变法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教师用书新人教版选修1的全部内容。
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学习目标: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1。
重点:分析北宋“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2。
难点:“庆历新政”及其与王安石变法间的关系。
教材整理1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1.原因(1)北宋初年,政府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导致沦为佃农的自耕农生活十分困苦.(2)为解决财政困难,政府不断增加赋税,导致中小农户赋税沉重。
(3)连年战争和频繁的自然灾害,加重了人民的苦难。
2.表现各地农民反抗不断发生,威胁着北宋王朝的统治。
教材整理2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1.积弱(1)原因①集中军权:设不同的机构管辖军队以互相牵制;经常换防各地驻军,实行更戍法。
造成军队战斗力削弱.②集中行政权和财权:设立几位宰相和参知政事,互相牵制;三司管财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削弱宰相权力。
降低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2)表现:北宋在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中败多胜少,签盟约求苟安,形成“积弱”局面。
2.积贫(1)冗兵:扩充军队和“荒年募兵",使军队数量增加,军费开支高涨。
(2)冗官:机构重叠,官职混滥,国家财政负担加重。
(3)冗费:军费猛增,岁币和官费开支庞大,北宋财政入不敷出.[深度点拨]北宋建国后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利与弊(1)利:①使中唐以来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最新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岳麓版]电子教材[原创精品]
![最新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岳麓版]电子教材[原创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47fcc8217cd184254a35351f.png)
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北宋中期社会问题日益严重,财政危机和频繁的外患极大地威胁着北宋的统治。
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以“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在经济、军事、科举制度等方面推行新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变法究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推行的?其利弊得失如何?“三冗”与积贫积弱北宋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到北宋中期,这些措施的负面影响逐渐显露出来,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所谓“三冗”问题。
北宋增设了大量官僚机构,用以分化各级官员的权力,使他们互相牵制。
但是矫枉过正,官员数量的大大增加,既影响办事效率,又造成机构重叠、人浮于事的现象,形成“冗官”的弊端。
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
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
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北宋在中央增设了枢密院和三司,分掌军政和财政,以分割相权。
在地方,中央派文官任知州、知县,并定期调换。
各州又设有通判,与知州共同处理地方政务,号称“监州”。
同时,官、职、差遣相互分离,即授予一些人官衔,给他们荣誉,但不一定让他们有职有权。
这使得宋代的官僚队伍十分庞大,而且增长非常迅速。
有人统计过,从宋初到仁宗时代(1023—1063)的100年左右的时间中,官员增加了五倍之多。
为了防范军阀割据、农民起义,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宋代不断扩充军队的数量,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几乎占到整个财政支出的十之八九,造成“冗兵”问题。
宋太祖建国之初,中央军队和地方军队的总额才22万,太宗至道时(995—997)达66万,真宗天禧年间(1017—1021)为91万,到仁宗庆历时(1041—1048)激增到126万之多。
养兵、养官所需的巨额费用,加上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高额赔款,都给宋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形成“冗费”。
国家财政人不敷出,国库空虚,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导致积贫局面的形成。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 第四单元 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课件

变法的初衷与实际效果之间产生巨大背离
材料五 《流民图》(北宋·郑侠)
探究三:后人怎样评价王安石变法
1.苏辙:王介甫(安石)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嫉富民,志 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及其得志,专以此为 事,……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 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起用王安石
宋 神 宗 : 1067—1085 年 在 位 , 曾 说:“天下弊事至多,不可不革。”即位后, 不治宫室,不事游幸,有恢复河朔、革除 弊政之志,用王安石行新法,励精图治。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 山。江西临川人。22岁中进士后长期在地方 任职,对百姓疾苦、社会弊病有较多了解,
第二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天变不足惧, 人言不足恤, 祖宗之法不足守。
知识回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 1.北宋不抑兼并,土地兼并严重,赋税繁重,阶级矛 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
• 2.民族矛盾激化,辽、西夏威胁; • 3.宋初强化君主专制集权,出现冗官、冗兵、冗费,
形成积贫积弱局面 (三冗两积);
——《汴京梦断》
理想二:妥善处理国家、地主和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
探究一:王安石的变法理想
材料三 他的变法手段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 他更多的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想尽量用经济的办法 管理国家财政。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理想三:重视商品、货币与市场关系,用经济的办法管 理国家财政。
小结:王安石的变法理想
须要有坚定的信念; • 3.要注意用人,选拔德才兼备之人来推行改革; • 4.政策制定和实施要切实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
背景:都是为解决北宋中期严重社会危机,巩固统治而实行的。
中国通史51-56内容概括笔记

中国通史51-56内容概括笔记51集唐代宗教道教,唐朝国教,通过政策将道教地位提升。
太清宫。
孙思邈,著名医学家药物学家,药王,《千金药方》,《千金翼方》也是道士。
叶法善,也是皇帝身边的医生,唐玄宗作《霓裳羽衣曲》。
佛教,玄奘法师,在天竺获得很高地位。
回唐朝,大慈恩寺,汉译佛经。
武则天弘扬佛教。
禅宗,惠能禅师,南华禅寺。
《孝经》,唐玄宗遍注三教。
李白崇道教,杜甫崇儒教,王维崇佛教。
安史之乱后,为了生产力,会昌灭佛。
唐懿宗迎舍利在法门寺,法门寺地宫佛教珍宝。
52集五代十国李克用,朱温,两大军事力量首脑,表面把酒言欢,实则暗藏杀机。
宦官挟持唐昭宗,朱温杀宦官,解散神策军,杀朝臣,唐昭宗被杀。
朱温代唐称帝,后梁。
李克用与十三太保,李克用死前给儿子李存续三个目标:1是占领幽州,2是攻打契丹3是杀朱温集团。
李存续完成3个任务,后唐,称帝。
李存续热爱唱戏,被戏班称为始祖,让伶人当官,宠幸宦官,导致称帝3年被人杀死。
石敬瑭为抵抗李从珂向契丹求援,主动割让燕云十六州,燕云十六州是保障北方中原安全最重要的屏障。
石敬瑭建立后梁后被契丹攻灭,后有后汉,后周。
53集宋太祖赵匡胤小时候在少林寺学习,太祖长拳十三式。
赵匡胤跟随后周,周世祖柴荣,一战成名。
周世祖病逝,小皇帝年仅7岁,赵匡胤带兵出征,突然黄袍加身,陈桥兵变(戏精附体)。
杀回开封,命令不杀前朝皇帝与朝臣。
国号为宋,宰相赵普,杯酒释兵权,让石守信等人第二天自主卸甲归田,收回中央禁军兵权,发兵权与握兵权分开。
分散宰相权力,加强集权,文人治国,将文人地位提升。
宋王朝武功不振,抵抗外族不行。
卧榻之侧全是呼呼大睡的敌人,先南后北,13年大体实现统一。
54集澶渊之盟辽军攻打遂城,杨延昭(杨六郎)冰冻遂城。
瀛洲攻防战,契丹辽军萧太后带兵打到澶洲,宋真宗御驾亲征,做好了谈和及打仗的准备。
宋军用床子弩远射辽军将首额头。
宋真宗前去战争前线,将士士气大增,萧太后三次派人议和,最后澶渊之盟,结束了宋辽二十五年的战争,维持120余年和平。
中国通史纪录片100集标题

中国通史纪录片100集标题纪录片|《中国通史》第1集中华道路纪录片|《中国通史》第2集中华先祖纪录片|《中国通史》第3集农业起源纪录片|《中国通史》第4集文明起源纪录片|《中国通史》第5集邦国时代纪录片|《中国通史》第6集夏王朝觅踪纪录片|《中国通史》第7集殷商兴亡纪录片|《中国通史》第8集商代文明纪录片|《中国通史》第9集武王克商纪录片|《中国通史》第10集周公摄政纪录片|《中国通史》第11集周王室的衰落纪录片|《中国通史》第12集春秋争霸纪录片|《中国通史》第13集孔子纪录片|《中国通史》第14集列国变法纪录片|《中国通史》第15集战国七雄纪录片|《中国通史》第16集诸子百家纪录片|《中国通史》第17集秦国崛起纪录片|《中国通史》第18集秦始皇统一中国纪录片|《中国通史》第19集楚汉战争纪录片|《中国通史》第20集郡国并行纪录片|《中国通史》第21集文景之治纪录片|《中国通史》第22集汉武帝纪录片|《中国通史》第23集两汉经学纪录片|《中国通史》第24集昭宣政治纪录片|《中国通史》第25集王莽改制纪录片|《中国通史》第26集光武中兴纪录片|《中国通史》第27集丝绸之路纪录片|《中国通史》第28集清议与党锢纪录片|《中国通史》第29集黄巾起义纪录片|《中国通史》第30集三国鼎立纪录片|《中国通史》第31集诸葛亮治蜀纪录片|《中国通史》第32集西晋统一纪录片|《中国通史》第33集魏晋风度纪录片|《中国通史》第34集门阀政治纪录片|《中国通史》第35集梁武帝治国纪录片|《中国通史》第36集孝文帝改革纪录片|《中国通史》第37集北周武帝纪录片|《中国通史》第38集陈朝兴亡纪录片|《中国通史》第39集魏晋佛教纪录片|《中国通史》第40集再造统一纪录片|《中国通史》第41集炀帝功过纪录片|《中国通史》第42集贞观之治纪录片|《中国通史》第43集武则天纪录片|《中国通史》第44集开天盛世纪录片|《中国通史》第45集安史之乱纪录片|《中国通史》第46集中晚唐的困局纪录片|《中国通史》第47集世界都会长安纪录片|《中国通史》第48集吐蕃兴衰纪录片|《中国通史》第49集敦煌纪录片|《中国通史》第50集唐朝的对外关系纪录片|《中国通史》第51集唐代宗教纪录片|《中国通史》第52集五代十国纪录片|《中国通史》第53集宋太祖纪录片|《中国通史》第54集澶渊之盟纪录片|《中国通史》第55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纪录片|《中国通史》第56集王安石变法纪录片|《中国通史》第57集靖康之难纪录片|《中国通史》第58集宋金和战纪录片|《中国通史》第59集偏安东南纪录片|《中国通史》第60集东京梦华纪录片|《中国通史》第61集宋代新儒学纪录片|《中国通史》第62集宋代文化纪录片|《中国通史》第63集契丹兴起纪录片|《中国通史》第64集西辽建国纪录片|《中国通史》第65集完颜阿骨打纪录片|《中国通史》第66集宋代新儒学纪录片|《中国通史》第67集辽金文化纪录片|《中国通史》第68集西夏兴亡纪录片|《中国通史》第69集蒙古兴起纪录片|《中国通史》第70集忽必烈大帝纪录片|《中国通史》第71集两都巡幸纪录片|《中国通史》第72集大元帝师八思巴纪录片|《中国通史》第73集海上丝绸之路纪录片|《中国通史》第74集马可波罗与中国纪录片|《中国通史》第75集元顺帝纪录片|《中国通史》第76集明太祖朱元璋纪录片|《中国通史》第77集永乐迁都纪录片|《中国通史》第78集郑和下西洋纪录片|《中国通史》第79集内阁制度纪录片|《中国通史》第80集土木堡之变纪录片|《中国通史》第81集王阳明心学纪录片|《中国通史》第82集海疆与互市纪录片|《中国通史》第83集张居正改革纪录片|《中国通史》第84集耶稣会士来华纪录片|《中国通史》第85集江南市镇纪录片|《中国通史》第86集白银资本纪录片|《中国通史》第87集崇祯帝纪录片|《中国通史》第88集入主中原纪录片|《中国通史》第89集王朝的稳固纪录片|《中国通史》第90集收复台湾纪录片|《中国通史》第91集统一大业纪录片|《中国通史》第92集军机处纪录片|《中国通史》第93集摊丁入亩纪录片|《中国通史》第94集文治与文字狱纪录片|《中国通史》第95集被动的自强纪录片|《中国通史》第96集鸦片战争纪录片|《中国通史》第97集太平天国纪录片|《中国通史》第98集甲午战争纪录片|《中国通史》第99集维新与革命纪录片|《中国通史》第100集帝制的终结。
高中历史选修1《x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1679人教PPT课件

作用
保甲法 政府把农民编为保 甲。农户十家一保 ,闲时练兵战时入 军。
保马法 官马由农户保养
将兵法 设“将”为军队编 制的基本单位,由 固定将官带军队
设军器 兵之法
措施 内 容
作用
保甲法 政府把农民编为保 既加强了对人民的控
甲。农户十家一保 制,又增强了抵御辽
,闲时练兵战时入 和西夏进攻的能力,
上述情况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宋朝中期的“积弱” 局面,士兵素质低下,战斗 力不强。
北宋政府奉行养兵政策,士兵多但良莠不齐;集中 军权、更戍法直接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将不识兵、兵 无常将、将帅指挥受制太多,其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 挥。士兵经常换防,缺乏训练,素质低下。
2.强兵之法
措施 内 容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市易法
设市易务,收滞销货, 短缺时卖出,以稳定市场。 [来源:
方田均税法
核实土地,按多少、好 坏收税。
均输法
政府采购物资,实行就 近采购等原则。
措施 青苗法
内容
影响
政府在青黄不接时向农 使农民免受兼并势力高利贷盘剥,缓和了
民提供低息贷借(钱或粮 阶级矛盾,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强
青1、苗哪法些、措募施役有有法利、利于市于增易加法增政、加府方的田国收均家入税?法增加了
政府的收入;的财政收入,有
开源
均2、输哪法些节措省施了有货利利款于于和节转改约运政善费府用“的开积支?节流
3发、展哪生些产措?施有利于贫改善”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
农田水利法,改善了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有
利于提高农产量。
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6集:王安石变法这幅清明上河图生动的记录了北宋都城东京的繁荣景象以及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虽然大宋的的疆域不如汉唐辽阔,军事上也不如汉唐王朝那么强盛,可是宋代发达的都市文明却是居中国历朝历代之首。
此时的东京汴梁,行人如织,摩肩接踵,勾栏瓦肆之内,客商云集,歌女们吟唱着苏东波,柳永的名句。
如此花团锦簇的文明昌盛,让历史学家陈演恪不禁赞叹,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
然而,就在这个时期,北宋的第六位皇帝宋神宗与49岁的王安石却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
如此繁花似锦的大宋帝国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它的背后难道隐藏着什么秘密吗,这位年方弱冠的君主为什么不顾重臣的阻拦,支持王安石的变法主张,在新法推行的过程中,王安石和他的亲密好友司马光,最后为什么会形同水火,发生决裂,纵观历史,人们对王安石被人以及变法的评价截然相反,他到底是不是导致北宋灭亡的罪魁祸首呢?陈桥驿可以说是中国最著名的一个驿站,公元960年,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就是在这里黄袍加身,做了皇帝。
赵匡胤曾是前朝的禁军指挥,军权在握,但得到天下之后,他也不禁开始担心手下的将帅们哪天也会发动军事政变,夺取江山,赵匡胤日思夜想,最后定下了抑制武将,振兴文教的国策,他要后世帝王优厚士大夫,从此宋朝走向了广开科举的道路。
但宋太祖旨在防弊的制度设计,阻止在房地的制度设计,却给宋朝的官僚机构带来了不小的弊端,宋代官员数量与唐代相比,增加了十倍之多,从而导致了政府分权制度错综复杂,冗官冗吏充斥于政坛之上,宋代历史学家叶氏曾说,自古滥官,未有如此之多。
冗官之外更有冗兵,宋代统治者采取养兵政策,每当一个地方矛盾激化时,政府就大量募兵,把社会上的流亡人士收揽为士卒,其用意是每募一人,朝廷即多一兵,而山野则少一贼。
到北宋中期,这种情况逐渐恶化,北宋政治家蔡襄说过,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
公元1067年,宋神宗继位后,他发现了这样一个现实,穷吾国者,兵也,不仅如此,加上庞大的政府官僚开支,宋朝的财政已经入不敷出了,冗官、冗兵、冗费,这正是文化巅峰背后那个脆弱帝国的真正面目。
虽有百万之兵,而不免自贬为至弱之国,虽然士兵至多,但北宋却频频遭受外敌侵扰,除了北方的契丹,西北的西夏外,甚至连南方的交趾都敢频频犯境。
这一切与宋神宗的期望实在是差得太远了,刚满20岁的皇帝怎么也无法理解泱泱大宋会变得如此积贫积弱,他为什么不能像汉武帝、唐太宗那样宇内称尊呢。
刚刚登上帝位的宋神宗开始对宋朝的未来忧心忡忡,他清楚的知道,宋朝现在隐藏着许多深刻的危机,而当时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是北宋政治史上的一个重要原则,宋神宗便开始不断的寻匿,希望找到能安邦治国、强兵裕民的治世良臣,宋神宗首先把目光锁定在大名鼎鼎的翰林学士司马光身上。
司马光,公元1019年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司马光一向以正直敢言著称,道德学问,为世人推重,宋神宗一开始对他寄予厚望,司马光却大谈修心之要,教导宋神宗要做到宽仁、明智,英武,他说的道理虽然没错,却矢之空洞抽象,自然会让务实的宋神宗觉得都是些老生常谈,难得要领。
范国强:司马光当时给宋神宗提了六条建议,从修身的角度来说,就是仁爱,明辨是非,处事果断,总结一下的话,就是仁、明、武,从治国理政来说,他也给宋神宗提了三条建议,就是任官,信赏和必罚。
毛丽娅:其实这六条建议,司马光在此之前给宋神宗的爷爷和爸爸都曾经说过,所以宋神宗听了司马光的回答,那么一下就明白,这些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随后宋神宗又找来了曾经主持庆历新政的大臣富弼,请教边防事宜,得到却是一盆当头冷水,陛下登基不久,应当广施仁惠,希望您二十年口不言兵。
此时的富弼已经垂垂老矣,变得十分老于世故,跟庆历年间勇于革新的富相公完全判若两人。
范国强:其实宋神宗对富弼寄予很大的希望,毕竟他以前也参加过由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听完了富弼说的话以后,史书上记载,神宗是良久不语。
面对朝臣们千篇一律的保守陈旧,宋神宗失望之极,如何解决北宋王朝积攒了百余年的难题,他必须找到一个大刀阔斧的办法,这时候宋神宗想起了自己当藩王时的机要秘书,韩纬。
范国强:韩纬是谁呀,是以前宋神宗做太子的时候,他身边的一个记室参军,韩纬和宋神宗的关系非常好,经常陪他读读书啊,讨论讨论问题什么的,韩纬这个人很有本事,谈事都谈得头头是道,说的宋神宗连连称是,觉得这个人真有学问。
毛丽娅:但韩纬总是给神宗说,这些都不是我说的,都不是我的思想,这是我的好朋友王安石说的。
由于韩纬经常在宋神宗身边提到王安石及其变法主张,使年轻的宋神宗对王安石充满了敬意,最终他将注意力锁定在当时已经极具盛名的王安石身上,似乎王安石是他寻觅已久的天赐良臣。
王安石,字介甫,江西抚州人,是我国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和文学家,早在宋仁宗年间,王安石就写了长达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在奏章中,王安石不仅总结了自己多年的地方官经历,指出国家积贫积弱的现实,还系统的提出了变法主张,可惜宋仁宗主张的是偃武修文的基本国策,加之忙于立储之事,王安石的这份万言书没有引起仁宗和执政大臣的重视。
没有看到宋仁宗的任何回应,王安石就明白,目前改革的时机还没有到,国家统治者根本没有改革变法的决心。
毛丽娅:王安石是一个性格很固执的人,他有一个外号叫拗相公,他觉得皇上不欣赏他的变法理念,他也根本无意去当什么大官,所以当时王安石是一次次谢绝了朝廷对他的任命。
范国强:甚至有一次官府派人把委任状送到门上去,王安石照例不接受,送委任状的人只好跪下来求他,王安石则厕所里去了,送委任状的人见此,便把委任状放在桌上,自己走了。
可是没想到王安石给追了上去,把委任状给退回去了。
面对自己伟大的报复,得不到发挥和赏识,王安石选择了等待,他在等待新的统治者能够认同他的变法理念,从而使整个大宋帝国走上变法改革之路。
而王安石的多次推辞赴任,也使他的声望一次次提升,最后使得宋神宗乃至朝堂上的文武百官们无不渴望见识一下王安石的真面目。
为了查看王安石是否真的具有安邦治国的才能,宋神宗开始为王安石铺路,他首先任命王安石为江宁府知府。
公元1067年9月,宋神宗再次下诏,任命王安石为翰林学士。
范国强:王安石听了宋神宗任命,马上给宋神宗写了个谢表,一个推迟字也没有,为什么呢,因为当时翰林学士这个位置太重要了,所有有关国家最重大的、最重要的命令和诏书都是由翰林学士来起草,在唐朝的时候,翰林学士有个外号叫内相,也就是皇宫里头的宰相。
浮云映郭留佳气,飞鸟随人做好音,公元1068年,王安石北上面君赴任,此时的王安石感到自己的机会终于要到来,从他这首出金陵的字里行间里可以看出,王安石此时奉诏入京的心情是欢愉和轻快。
此时的他刚满46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他知道他将在皇帝的支持下大展宏图。
宋神宗见到王安石,单刀直入的问,治理国家首先要抓什么,王安石回答道,首先要选择方法,神宗又追问,唐太宗如何,答道,陛下应效法尧舜,何必说唐太宗呢,尧舜的方法非常简单、非常关键、非常容易,只是后来的学者不能理解,就以为高不可测了。
这是宋神宗第一次召见王安石两人的对话,从这些记录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神宗对于变法的迫切以及王安石的自信。
对于大宋的困境,王安石认为,国家财政状况不好,不是当务之急,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善于理财的人,而同为翰林学士的王安石的好友司马光,却持有反对意见,你所说的善于理财者,不过是巧立名目,加重老百姓头上的捐税而已,王安石却说,善于理财者,可以不增加捐税就使国库充盈。
王安石所说的治国方法,是以凭借全天下的力量来谋取天下的财富,用取得的天下财富来供给天下的所用为原则,从理财用手,来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无论王安石的方法是调整地主、国家与农民的关系,还是发展生产,乃至于抑制大官僚地主,强化统治力量,这种以富国为目的的理财主张和变法宗旨,正与宋神宗希望改变大宋积贫积弱局面的目的不谋而合。
一个是雄心勃勃的少年君主,一个是胸有成竹的老练能臣,王安石的话引起了宋神宗的强烈共鸣,最后宋神宗认为用王安石来辅助自己是再合适不过的。
公元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全面主持变法,从此王安石的变法正式拉开了序幕。
王安石首先将变法改革的重点放在了解决财政问题上,而在理财方面,王安石认为,最好的方法是促进农业生产,农业生产的收获增多了,税源自然就会充裕。
鄞县是王安石早先从政时的一块试验田,他很早就发现,在一年当中,农民最难熬的时候就是春天,那个时候农民家中的秋粮差还不多快要吃完了,而夏粮尚未收割,正所谓是青黄不接的时候,于是那些有钱有粮的富户人家就在这个时候以很高的利息借钱借粮给普通的农民。
王安石上任后,将官府粮仓的粮食借给农民,到了秋收之后,再由农民把粮食还给官府,并支付少量的利息,这样一来,就能够解决农民缺粮的问题,同时还能使官仓里的粮食得到更新,这次地方小范围的实验,给了王安石很大的信心。
这种正是王安石变法首先从国计民生角度出发,推出的新法青苗法,青苗法灵活地将国家代替富户,把粮仓储粮折算为本钱,以百分之二十的年利率贷给农民,以缓和民间高利贷现象,这项新法是王安石变法历程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法令。
然而,王安石这个最得意的手笔却遭到了最激烈的抵制,而反对王安石的这个人正是他的好友司马光。
司马光和王安石以前便有了争执的纠结之处,司马光一直认为天下物产总有一个定数,不在民,便在官,你所谓的善理财,只不过是在剥削百姓罢了,可以看出司马光反对聚敛,称国家不能与民争利,这与王安石以富国为目的的主张恰恰相反。
青苗法颁布后,司马光就给王安石写了三封信,提醒这位昔日的好友,所谓青苗法根本就是变相敛财的苛政,宰辅之臣千万不能把目光聚集在财利上,但是,这种善意的提醒王安石不但不买账,反而当众大骂司马光的书信是以文邀名。
青苗法从出发意图上是好的,况且这项法在王安石担任地方官的时候大获成功,赢得百姓的称赞。
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此法铺展到全国,却产生了不一样的后果。
李勇先:在担任地方官的时候,因为它地域小,行政层次比较单一,所以说他对信息的了解和处理的比较充分,也比较全面符合实际,那么再加上监督和管理的成本比较低,就使得这个农业贷款系统就能够正常地运行,而且在小范围内获得了极大的成功,那么再加上有上级的这种考核的压力,王安石本人是很清廉的,也不会贪污受贿,所以说,在他这个小范围内实行青苗法就非常成功的。
范国强:但青苗法在全国推行的过程当中,它也是要经过官府的,它一经过官府就麻烦,里边肯定会有人钻这个政策的空子,因为这里边是有利益的。
退出青苗法后,各地官员为了邀功请赏,不仅擅自提高利息钱,还将这种自愿贷款变成了强制分配,这样就形成了官方高利贷,国家成为了最大的债主,最后不但使下等农户还不起贷款,也让上等农户无端承受息钱负担,由于富户还要为穷户贷款提供担保,一旦穷户还不起,他们的负担就更重了,甚至变卖家产去还贷,穷户更穷,富户也变穷,社会反而更加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