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机械基础》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汽车机械基础》实习课教学大纲

《汽车机械基础》实习课教学大纲

《汽车机械基础》实习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汽车机械基础课程代码: 051104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实训课时:26
先导课程:机械制图、高中阶段课程并行课程:电工电子技术、汽车构造
后续课程:各专业课
一、实训目的与任务
本实训课程的目的:了解汽车常用零、部件的结构、分类,及其工作原理;掌握最基本零件的检测方法和相关仪器的使用。

三、实训组织管理
1、实训时间:第一学期
2、实训方式:实际操作加理论和多谋体
3、实训场所: 10号楼202
四、实训成绩评定与考核方法
1、实操考核70分;出勤情况、学习态度、实训报告等30分。

2、考核等级一般分五档: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如果是记分制,折算等级标准:优≥90、良≥80、中≥70、及格≥60、不及格<60。

五、实训指导书和参考书
《汽车机械基础》、《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发动机构造》
制订人签字:主任审核签字:
制订日期:(单位盖章)。

《汽车机械基础》教案

《汽车机械基础》教案

《汽车机械基础》教案教案标题:汽车机械基础教学目标:1.了解汽车机械基础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掌握汽车机械基础的常见故障排除方法;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课:汽车机械基础概述1.1汽车机械基础的定义和作用1.2汽车机械基础的分类和组成1.3汽车机械基础的发展趋势第二课:汽车发动机2.1汽车发动机的概述2.2内燃机的工作原理和分类2.3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和性能指标2.4发动机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第三课:汽车传动装置3.1汽车传动装置的概述3.2汽车传动系统的常见形式和主要部件3.3汽车传动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调整方法3.4汽车传动系统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第四课:汽车转向系统4.1汽车转向系统的概述4.2汽车转向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组成4.3汽车转向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调整方法4.4汽车转向系统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第五课:汽车悬挂系统5.1汽车悬挂系统的概述5.2汽车悬挂系统的分类和主要部件5.3汽车悬挂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调整方法5.4汽车悬挂系统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传授相关理论和操作技能。

2.学生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训练,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景模拟:通过模拟真实的情景或案例,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

4.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通过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资源:1.教学课件与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知识和操作流程。

2.汽车模型和相关工具:用于学生实践操作和训练。

教学评估:1.学生作业:根据教学内容完成相关练习和作业,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学生实践成果展示:组织学生展示实际操作的成果,并评估其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小组讨论和报告:要求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和撰写讨论报告,评估其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安排:第一课:汽车机械基础概述教学内容:1.1-1.3教学方法:教师讲授+情景模拟教学资源:教学课件+多媒体设备教学评估:学生作业第二课:汽车发动机教学内容:2.1-2.4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实践教学资源:教学课件+汽车模型和相关工具教学评估:学生实践成果展示第三课:汽车传动装置教学内容:3.1-3.4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小组合作教学资源:教学课件教学评估:小组讨论和报告第四课:汽车转向系统教学内容:4.1-4.4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实践教学资源:教学课件+汽车模型和相关工具教学评估:学生实践成果展示第五课:汽车悬挂系统教学内容:5.1-5.4教学方法:教师讲授+情景模拟教学资源:教学课件+多媒体设备。

12《汽车机械基础》教学大纲

12《汽车机械基础》教学大纲

《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本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汽车机械基础》是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是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汽车机械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并培养学生具有一定机械分析能力。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应用基本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多门学科的知识和技术解决工程综合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对择业的适应能力等。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第1章机件的表达方法1.教学内容立体表面几何元素的投影特点;基本立体的三视图;视图;剖视图;断面图;局部放大图与简化画法。

2.重点、难点重点:基本立体的三视图;局部放大图与简化画法。

难点:剖视图;断面图;局部放大图与简化画法。

3.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立体表面几何元素的投影特点;(2)掌握基本立体的三视图投影原理;(3)掌握视图;剖视图;断面图;局部放大图与简化画法。

第2章常用件画法1.教学内容螺纹与螺纹联接;键、销及其联接;齿轮;弹簧与轴承。

2.重点、难点重难点:掌握机械基本零件的表达方法。

3.教学基本要求掌握机械基本零件的画法;掌握机件的表达方法。

第3章零件图的识读1.教学内容组合体视图识读的基本方法;零件图概述;零件图的视图;零件图上的尺寸标注;零件图的识读。

2.重点、难点重点:组合体视图识读的基本方法;零件图的视图;零件图上的尺寸标注;零件图的识读。

难点:零件图上的尺寸标注。

3.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组合体视图识读的基本方法;(2)掌握正确零件图上的尺寸标注的基本方法。

第4章装配图1.教学内容装配图概述;装配图表达方法;装配图的尺寸、零件编号及明细栏;识读装配图。

2.重点、难点重点:装配图表达方法;装配图的尺寸、零件编号及明细栏;识读装配图。

难点:装配图的尺寸、零件编号及明细栏。

3.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装配图的表达方法;(2)掌握装配图尺寸的标注方法;(3)掌握装配图的识读方法。

汽车机械基础-教学大纲

汽车机械基础-教学大纲

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标准《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的一门职业基础课,为学生日后学习专业课和就业后提供必要的机械方面的基础知识。

《汽车机械基础》是以理论为基础,密切结合汽车工程实际的一门职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机械工程材料的分类、性能特点、应用、热处理方法及其在汽车生产中的应用。

基本了解铸造、锻压、焊接、机械加工等加工工艺方法,使学生了解汽车零件的制造工艺过程。

同时基本掌握液压传动的基本原理及液压在汽车中的应用。

此外,还应使学生了解一般汽车中中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特点、选用及一般设计计算的基本方法和理论,使学生在设备正确使用和维护及设备的故障诊断与分析等方面获得必要的基本知识,为学习后续学习职业核心课程以及就业后实际工作打好基础。

二、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力求突出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主要体现在:1.本课程对传统学科型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在教学内容选取上,保证了汽车类专业所需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机械基础的经典内容,尽量避免内容之间不必要的交叉和重叠,淡化学科体系,减少教学时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基本知识点的选取以“必须”、“够用”为度,没有过多的理论推导;为体现高职高专汽车类专业教育的特点,本课程内容选择了许多汽车工程中的实例,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本课程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设计方面力求尽可能地结合汽车工程中的实例,采用多媒体教学动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学内容绪论(一)知识目标1.机器的组成;2.汽车的主要组成;3. 机构的定义;4. 机械的概念。

(二)能力目标掌握机器的组成和汽车的主要组成。

(三)教学重、难点机构和机器的区别与联系。

(四)教学内容1.机器的组成。

2.汽车的主要组成。

3. 机构的定义。

4. 机械的概念。

项目一汽车工程材料任务一汽车常用材料主要性能分析(一)知识目标1. 汽车常用金属材料的使用性能和工艺性能;2. 材料强度、塑性、硬度的概念其测定方法;3. 硬度的应用范围;4. 材料疲劳破坏的机理;5. 疲劳极限和冲击韧度的意义;6. 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和工艺性能。

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它零件设计、汽车材料、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液压与气压传动、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等方面的知识。

它是联系《机械制图与公差》课程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纽带,是从基础课学习过渡到专业课学习的桥梁。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常用金属材料的性能和热处理工艺的基本知识,为简单构件的强度计算提供力学理论基础,并且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和基本设计方法。

培养学生学会运用些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零部件的受力分析;掌握液压阀的工作原理;熟练掌握汽车零部件的机械原理、结构特点及基本设计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具有分析汽车零部件受力的能力;分析汽车部分机构的工作原理及基本设计方法的能力。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研究精神、培养学生敬业精神、培养学生竞争精神第二部分课程总体设计方案一、学时分配本课程总学时为64学时,4学分。

教学内容安排和建议的学时分配如下表,任课教师可根据各专业的教学需要和实际情况对课程内容和顺序作相应的调整。

章序及名称课时项目一静力学基础 4 任务一平面汇交力系与力偶系 2任务二平面一般力系的简化与平衡方程 2 项目二汽车常用材料12 任务一金属材料的主要性能 3任务二汽车常用金属材料 3任务三汽车材料的热处理 4任务四汽车非金属材料 2 项目三汽车金属制造工艺 8 任务一金属的铸造与焊接 2任务二金属材料的压力加工 3任务三切削加工 3 项目四汽车常用机构8 任务一绘制平面机构运动简图和计算自由度 3任务二平面连杆机构及其特性分析 3任务三凸轮机构 2 项目五汽车常用连接8 任务一螺纹连接与螺旋传动 5任务二键、花键和销连接 3 项目六汽车常用传动 6 任务一带传动和链传动 2任务二齿轮传动 2任务三轮系 2 项目七汽车常用轴系零部件 6 任务一轴 2任务二滚动轴承与滑动轴承 2任务三弹簧 2 项目八尺寸公差与配合8 任务一汽车齿轮油泵尺寸公差和配合标注的识读 3任务二汽车曲轴零件图形位公差标注的识读 3任务三零件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和标注 2机动 4合计64二、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或者进行现场教学,以便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所学的内容。

汽车机械基础

汽车机械基础

《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大纲适用范围:(技师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学时数:114学时执笔者:纪永秋编写日期:2009年11月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汽车机械基础》是汽车应用技术专业的主要技术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识图知识;掌握各种传动的构造、原理、传动特点,了解相关的力学知识;熟悉有关液压传动的相关内容;了解汽车上常用的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为后续的汽车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对汽车中各种典型机构、传动装置及通用零部件进行结构、工作原理分析,并具备基本的设计计算与分析、国家标准的使用与执行等工作能力,能完成汽车机构、传动、零部件的造型。

培养工程意识和职业素养,具有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及今后的工作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1.知识教学目标熟练掌握汽车相关机械、机构、构件和零件基础知识,了解汽车常用机构、传动装置、汽车零部件的结构、工作原理等。

2.能力培养目标绘制及识读简单机构运动简图,学会分析汽车常用机构与传动装置的运动,掌握汽车零部件结构及工作原理,学会对汽车各总成、零部件进行设计计算与选型。

3.素质结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具备工程意识和对汽车相关行业前景的向往。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汽车机械基础》是为后续相关汽车专业课程服务的。

四、教学中注意的问题通过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呈现传统教学无法表现的汽车内部机构的运动、零部件结构、工作原理及动力传递路线等内容,设计仿真实训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解决教学的重、难点问题。

设计实际工程案例的任务驱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学生参与分析解决,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角色。

设计学生间讨论的分组协作学习方式、配合提问、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等环节,提高了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积极性和对相关问题探究的热情。

安排有适量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巩固学习成果。

五、学时分配表、、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六、考核要求1、作业 20%2、实验 30%3、期末考试 50%七、建议教材及参考书⑴傅强(主编),汽车机械基础,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2⑵刘跃南(主编),《机械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六、参考资料马永林主编:机构与机械零件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 黄森彬主编:机械设计基础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1 胡家秀主编:简明机械零件设计实用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1 机械设计基础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1机械基础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1 邓昭铭张莹主编:机械设计基础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范顺成主编:机械设计基础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1 张久成主编:机械设计基础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1 赵祥主编:机械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王运炎等主编:机械工程材料第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9 孙学强主编:机械制造基础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1 肖智清主编:机械制造基础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1 黄云清主编: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1张秉荣等主编:工程力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61、建议教材:蔡广新主编〈〈汽车机械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2、教学参考资料:1)、王之煦、许吉银主编〈〈简明机械设计手册〉〉1997年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中职《汽车机械基础》教学大纲

中职《汽车机械基础》教学大纲

《汽车机械基础》教学大纲一说明l课程的性质和内容本课程是高级技工学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专业课,主要内容包括,工程力学基础知识汽车站机械传动与常用机构.液压与气压传动。

具体内容包括链动与带传动,齿轮传动、轮系,平面曲连杆机构、凸轮机构、理论力学基础、材料力学基础、轴系零件,连接,液压与气压传动等2课程的任务和要求本课程的主耍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的基础知识,汽车常用机构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液压与气压传动的基本知识,为学习汽车专业课提洪必要的机械知识。

本课程的具体要求如下(!)掌握理论力学与材料力学的基础知识(2)具有对汽车各类机械传动和常用机构及常用维修机具进行运动和受力分析的能力,(3)掌握机械装配的基本知识,具有运用机械高计工具书进行简单机构设计的能力。

〔4)掌握—殷机械零件的结钩和标准,及其强度和刚度校核的基本知识。

(5)掌握液压与气压传动的概念.熟悉液压与气压元件,掌握典型汽车回路的工作原理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救师应以汽车上所用到的机械为主开展教学,以便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在各模块的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各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不可面面俱到(3)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机构模型、到生产现场参观等多种直观形式进厅教学二、课时分配表注:本课时分配表适用于招招收收初中毕业生的5年制高级技工学校,对于招收高中毕业生的3年制高级技工学校, 本课程的学时为了120学时各校在教学中可根据具体情况行当调整各模块的课时数三、教学要求、内容及建议模块一链传动与带传动教学要求1了解链传动的工作原理、特点及传动比的计算方法2了解链轮与链条的结构、类型和特点3掌握带传动的类型,传动特点和应用场合、4熟悉带传动的有关计算、安装维护和使用方法。

教学内容课题一链传动课题二带传动教学建议1本模块重点是V带传动的原理、传动比及其特点2使学生掌握V带传动的主要参数及V带标记,3讲解带传动时,可以带学生到实习车间现场讲解,强化学生的记忆和理解,以扩大学生的应用知识面模块二齿轮传动教学要求1掌握齿轮传动的工作原理及传动比的计算方法2了解渐开线的形成,熟悉直齿圆柱齿轮各部分的名称,主要参数及几何尺寸3掌握标准直齿圆柱齿轮传动和其他类型齿轮传动的特点和啮合条件.了解它们的应用场合4了解齿轮轮齿的失效形式与齿轮材料的选择方法5了解蜗杆传动的特点及应用教学内容课题—齿轮传动概述课题二直齿圆柱齿轮课题三其他类型齿轮传动课题四齿轮轮齿的失效形式材料选择课题五蜗杆传动教学建议1车模块重点是直齿圆柱齿轮的主委参数几何尺寸和齿轮传动传动比的概念2对其他类型齿轮传动只作一般性介绍.在讲到斜齿轮时注意讲清楚有关的参数及正确啮合条件.3使学生了解齿轮传动及蜗歼传动的主要失效形式,4尽可能用直现教具进行教学,模块三轮系教学要求1熟悉定轴轮系的概念,应用及轮系的表达方法。

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份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有效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它零件设计、汽车材料、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液压与气压传动、金属材料与热处置等方面的知识。

它是联系《机械制图与公差》课程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纽带,是从基础课学习过渡到专业课学习的桥梁。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取得经常使用金属材料的性能和热处置工艺的大体知识,为简单构件的强度计算提供力学理论基础,而且把握经常使用机构和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和大体设计方式。

培育学生学会运用些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把握零部件的受力分析;把握液压阀的工作原理;熟练把握汽车零部件的机械原理、结构特点及大体设计方式。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具有分析汽车零部件受力的能力;分析汽车部份机构的工作原理及大体设计方式的能力。

素养目标:培育学生合作能力、培育学生探讨研究精神、培育学生敬业精神、培育学生竞争精神第二部份课程整体设计方案一、学时分派本课程总学时为64学时,4学分。

教学内容安排和建议的学时分派如下表,任课教师可依照二、教学方式和教学形式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腕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或进行现场教学,以便使学生能更好的把握所学的内容。

三、课程考核本课程为考试课程,采纳闭卷考试,由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组织各系(部)命题,成绩以平常成绩和考试成绩按比例评定,具体分派情形为:课程成绩=平常成绩(50%)+ 考试成绩(50%)。

第三部份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项目一静力学基础任务一、平面汇交力系与力偶系(一)教学内容1.平面汇交力系及其合成2.平面力偶系(二)教学要求1.了解:空间一样力系的平稳方程2.明白得:空间汇交力系的平稳方程3.把握:将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抽象为理论力学模型的初步能力;从简单的物体系当选取分离体,并正确画出受力图;能进行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运算,能正确计算力的投影和力矩;运用平面力系的平稳方程求单个物体和简单力系的约束反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汽车机械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素质课
适用对象:三年制,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
总学时:96学时,理论讲授学时:56学时,实践40学时
先修课程:汽车机械制图、高等数学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与课程的教学目标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1.课程的性质
《汽车机械基础》属于专业素质课,是学好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也是作为汽车类专业人才所必备的基础知识。

2.课程的任务
①本课程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分析本课程地位及作用)中所承担的任务:
本课程的目标和任务是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结合汽车领域的职业要求,以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使学生掌握工程力学、传动机构、通用零件等基础知识。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为今后专业核心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②本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等方面与前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应在学完《汽车机械制图》、《高等数学》、《电工基础》的基础上与《汽车机械基础》等课程相关内容相衔接。

和金工(钳工)实训同步进行。

为今后学习《汽车发动机构造与原理》、《汽车底盘构造与原理》《汽车电控技术》、《汽车维护与保养》等专业技能课奠定基础。

③本课程相关的先修课及后续课:
先修课:《汽车机械制图》、《高等数学》、《电工基础》,后续课:《汽车发动机构造与原理》、《汽车底盘构造与原理》《汽车电控技术》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
1.基本理论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机械零件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应用;了解一定的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的基础知识。

学会运用这些知识去分析、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问题。

2.基本技能要求:
(1)了解静力学的有关基本概念(如力、刚体、平衡、约束、约束反作用力等)以及基本性质。

(2)掌握物体受力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3)掌握构件在载荷作用下变形和破坏的规律,为构件选材、确定形状及尺寸提供有关的基本知识和简单计算方法。

(4)掌握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运动特点和应用。

(5)掌握轴系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和应用。

(6) 掌握机械传动常见形式的工作原理、应用特点,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3.职业素质要求:
(1)培养良好的劳动纪律观念, 遵守工作制度;
(2)养成积极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良好习惯和细心、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
(3)培养认真做事,细心做事的态度。

养成收集、整理资料,总结工作经验等良好的工作习惯;
(4)培养与别人和谐相处、互帮互助、相互信任和有效沟通等团队协作意识。

二、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一)汽车常用构件力学分析
主要教学内容
1.静力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定理
2.受力分析与受力图
3.平面力系的合成与平衡方程
4.摩擦自锁
5、空间力系(选修)
教学要求
重点:力学的基本概念及受力图、平面力系分析与平衡方程的建立、摩擦自锁现象的分析
难点:物体受力的力数量及类型、平衡方程的建立、摩擦角的应用意义
(二)构件运动分析与动力分析
主要教学内容
1.刚体平面运动的基本知识
2.动静法
3.动能定理(选修)
教学要求
重点:刚体平面运动的基本知识。

难点:动能定理的运用
(三)构件承载能力
主要教学内容
1承载能力分析的基本知识
2.轴向拉伸与压缩
3、剪切与挤压
4、扭转、平面弯曲;
5、组合变形强度计算。

教学要求
重点:杆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概念、了解构件拉伸(压缩)、剪切、扭转和弯曲4种基本变形的形式和特征、了解构件的变形、破坏与作用在构件上的外力之间的关系。

难点:求内力(大小、方向)、校核杆件、求解杆件的几何尺寸。

(四)汽车轴系零部件
主要教学内容
1.轴
2.轴承
3.联轴器、万向节及离合器
4.其他常用零部件
教学要求
重点:汽车常用零件的材料及使用特点、类型、选用。

难点:汽车常用零件的使用特点。

(五)汽车常用机构传动
1.连杆传动
2.凸轮传动
3、其它常用机构
教学要求
重点:平面机构运动分析的相关概念及计算、铰接四杆机构基本类型和应用、基本性质、四杆机构的演化和应用、凸轮机构的分类及其应用特点、从动件的运动规律和工作特点、实现间歇运动机构的工作原理
难点:铰接四杆机构基本类型和应用、基本性质、四杆机构的演化和应用、
凸轮机构的从动件的运动规律和工作特点。

(六)带传动及链传动
主要教学内容
1.带传动的特点及分类
2.普通V带与带轮的结构
3.普通V带传动
4.链传动
教学要求
重点:熟悉摩擦轮传动和带传动的传动类型、传动特点和应用场合,掌握传动比、带传动的包角和带长的计算方法,了解V带的选用方法,熟悉带传动的张紧装置。

难点:传动比、带传动的包角和带长的计算方法。

(七)齿轮传动
主要教学内容
1.齿轮传动的特点与类型
2.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
3.斜齿圆柱齿轮
4.圆锥齿轮
5.蜗杆传动
教学要求
重点:了解齿轮传动的常用类型及其应用特点,熟悉渐开线齿廓及其啮合特性,掌握直齿圆柱齿轮的主要参数和几何尺寸计算,斜齿圆柱齿轮传动、圆锥齿轮传动、齿轮齿条传动,蜗杆传动的应用特点、传动比和旋转方向的判别。

难点:掌握直齿圆柱齿轮的主要参数和几何尺寸计算、各类齿轮传动的特点。

(八)轮系
主要教学内容
1.轮系的类型及功用
2.定轴轮系传动比的计算
3.行星轮系传动比的计算
教学要求
重点:了解轮系的应用特点和分类,掌握定轴轮系的传动比计算,了解周转轮系的传动比计算。

难点:定轴轮系的传动比计算,了解周转轮系的传动比计算。

三、课程学时分配
四、实践教学
(一)课内实践项目
五、必要说明
(一)课程开设的基本条件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素质基础课,需要有一定的《汽车机械制图》、《高等数学》等基础知识才能理解和分析,而对于刚入学的学生还没有接触到专业知识,因此对于涉及到汽车机械应用方面的有关章节,应结合汽车工程实际应用讲授。

本课程授课采用多媒体教室和校内汽车实训室现场教学相结合。

(二)建议使用的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教材:《汽车机械基础》(第二版)卢晓春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参考书:
《汽车机械基础》(第二版),李予杰编著,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1.7 《汽车机械基础》,陈红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9。

《汽车机械基础》,康国初编著,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1。

《汽车机械基础》,凌凯汽车资料编写组编著,内部教材。

(三)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1.考核类别、题型及成绩评定办法
方式:考试
形式:笔试
2. 总评成绩的组成及评定标准
评分标准:理论60%,平时40%。

(四)修订说明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要求。

为推进课程和教材改革,进一步适应各课程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和衔接。

考虑到教学大纲新格式的应用。

在2011级《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修订。

修订后本课程教学大纲在教学内容上,加强了《汽车机械基础》汽车常用零件和机构基础知识的理解,力求为学生获得汽车维修、质量、生产管理一线方面的专业知识奠定基础。

大纲编订部门:机电工程系执笔人:侯景文
大纲审订部门:审订部门负责人:侯景文
编订日期:2011-3-3 修订日期:2015年7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