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统一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从根本上把握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不懂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不能真正懂得马克思主义。
而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指导现实实践,并要在新的实践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归根结底也都必须从哲学层次解决问题。
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许多同志都比较熟悉。
在这里,我们主要是结合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以及相关辅助教材的学习,针对学习中应注意的有关问题,从总体上谈一些自己的体会,与大家讨论交流。
准备分三个部分来讲。
一、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根本变革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哲学已经经历了数千年之久的漫长的历史发展,并形成了一些较有代表性和富有影响的理论形态和思想体系。
例如,在古代,与粗陋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思想相对立,有各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
在近代,则出现了以英、法唯物主义为代表的机械唯物论,以及以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唯心主义辩证法等。
总的说来,历史上各阶段出现的诸种哲学理论形态都反映了人们在各自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对包括自身在内的对象世界的认识,因而都含有一定的真理性。
但同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特别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也都具有这样或那样的重大的、甚至是根本的不足和缺陷。
这种缺陷主要表现在:(1)不了解实践活动在社会生活和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2)对自然现象的唯物主义理解是朴素的,或是机械、直观的,特别是未能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自觉地、有机地结合起来;(3)对社会现象、社会历史的了解基本上是唯心主义的。
这种情况也鲜明地体现在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中。
黑格尔集哲学史上的辩证法思想之大成,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
但是,黑格尔同时却把人的思维、观念当作独立的主体和现实事物的创造者,把客观世界的辩证运动过程理解为“绝对观念”的辩证运动过程,从而把辩证法神秘化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绪论1.(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现代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观察问题、变革现实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规律,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一贯坚持的指导思想。
(2)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P22. 1848年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
它第一次完整的、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是公开问世的第一部正式的马克思主义著作。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P63.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于它的批判精神。
P10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或基本特征,集中表现为两大要素:P121)时代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顺应时代,应时而生,应时而变,是马克思主义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
2)实践性。
实践是产生马克思主义的更笨源泉,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动力。
时代性与实践性不可分割。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中的“时”既包括时代的变化,也包括时间的发展。
5.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宝贵经验。
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时间作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逻辑起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重要规律。
6.(1)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与进步的基础人的发展才是社会变革与进步的目的。
生产力的发展归根到底必须通过人的努力,是为了人的发展。
(2)坚持以人为本,从根本上说就是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
为着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推进经济社会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全体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科学发展观的首要要求。
同时要把人的发展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
马克思课后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课后题参考答案绪论--第1题: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答:必然性:(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资本主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巨大进步,同时又产生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促使人们全面思考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
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的对抗性,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成为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同时又引发并加剧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两个最基本阶级——工人阶级和资本家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的对立和斗争。
因此,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由于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工人的几次起义均以失败告终。
它说明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实践在早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自发性,特别是还没有形成科学地反映其历史地位和社会使命的革命理论。
这就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无产阶级在长期斗争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对现存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系统理论,用以指导武昌街机的解放斗争。
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适用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60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马克思之所以能够历久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具有彻底的科学性。
而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理论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绪论--第2题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答: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作为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总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最新成就为依据的、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科学图景,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科学的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革命实践以及各门科学紧密联系,给予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锐利的思想武器。
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认识

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认识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认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83页)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京戏化在人脑中的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既唯物地又是辩证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内容、来源和发展过程的问题。
它认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而这种主观和客观辩证统一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实践。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
因此,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绪论(大学考试原题附答案)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第 6 题(单选):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C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政治经济学理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阶级斗争学说
第 7 题(单选):
促成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B )。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ACE )。
唯心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法 唯物主义 确定 查看解析与答案 第 48 题(单选):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B)
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自由资本主义时代 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时代 资本主义制度走向瓦解的时代
确定 查看解析与答案 第 49 题(单选):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 C)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的功能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的实践基础 确定 查看解析与答案 第 50 题(多选):
理论基础 理论品质 理论经验 理论内容 确定 查看解析与答案 第 41 题(单选):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C )。
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阶级斗争 确定 查看解析与答案 第 42 题(单选):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 )。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与时俱进 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科学性 确定 查看解析与答案 第 43 题(单选):
第 31 题(单选):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使科学社会主义开始 ( B)。
从空想变为科学 从理论变为现实
从一国变为多国的实践 从一种模式变为多种模式的转变
第 32 题(单选):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大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重点名词解释:1.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民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相对于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作的个别理论判断和具体结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普遍的、根本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3.辩证法与形而上学:(1)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2)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4.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5.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6.实践:实践是人类为满足一定的需要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具有客观实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7.规律:规律就是揭示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8.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条件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9.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0.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11.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单元复习题(判断)

题干答案难度图片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
易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理论。
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启蒙思想。
难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易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中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辩证法和剩余价值学说难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易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工业革命。
中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工人罢工和工人起义。
难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与时俱进。
易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和历史唯物主义。
难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革命性。
中马克思主义最主要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
易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实事求是。
中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提供了普遍使用的客观真理。
难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是剩余价值论。
难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核心。
中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人的自由。
易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圣西门、傅立叶和莫尔。
易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
中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易马克思主义是在资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
中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是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1938年英国宪章运动和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防止工人起义。
易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阶级性、实践性和科学性。
中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结论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
难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易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易世界统一于存在。
易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绪论1、马克思主义的地位: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它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认了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学术的基本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三者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是有机统一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剖析,而科学社会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的结论和归宿。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科学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这种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其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2)鲜明的政治立场——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追管的人民的根本利益。
【1】首先,这是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2】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3】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官大人民的立场上,视为无使馆和微信使馆的分水岭。
930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1】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2】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3】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4)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1、世界观和哲学世界观使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统一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它是唯物主义的高级形式。
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J.狄慈根1886年出版的《一个社会主义者在哲学领域中的漫游》一书中,狄慈根用这一概念表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后来G.V.普列汉诺夫也是这样表述的。
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在讲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时,还用过完备的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等概念。
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互相渗透密不可分的,它们的有机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是客观世界的最一般规律的自觉反映。
它看到物质的原因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基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它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一高度组织的物质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又是彻底的辩证法,是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
它揭示了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原因,是一切现象自我运动的根据的客观真理。
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认识发展史的科学总结,它建立在现代科学和先进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并随着科学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和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
它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产生和发展在哲学发展的历史中贯串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同时也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辩证唯物主义是对哲学发展中积极方面,即唯物主义因素和辩证法因素的吸取、发展和升华。
辩证唯物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德国古典哲学。
马克思和恩格斯打破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保守的哲学体系,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革命的因素,即联系和发展的思想,矛盾是发展的内在动力的思想,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摒弃了它的社会历史观、宗教、伦理的唯心主义杂质,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
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成功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科学地分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特别是详尽地分析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秘密,发现了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通向社会主义的唯一正确道路,由此创立了科学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的社会主义学说。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的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它们的形成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论证的统一过程。
19世纪40年代初,马克思、恩格斯在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由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过程中,特别是通过对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和《精神现象学》的批判,已经提出了一些重要观点,但它同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影响交织在一起。
真正作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马克思写于1845年春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在其中,马克思对实践作了科学的解释,批判了否认实践能动性的直观唯物主义,也批判了抽象地发展能动性的唯心主义;用革命的实践观点解决了旧唯物主义者难以解决的二律背反——“环境决定人”和“人改变环境”,揭示了产生宗教神秘主义的秘密;指明人的本质实际上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指出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1847年《哲学的贫困》的出版和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出版则标
志着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正式问世。
马克思没有写过专门论述唯物辩证法的著作,但是,他写的《资本论》是成功地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范例,具有普遍的哲学意义。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和《自然辩证法》中系统地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对马克思主义产生40年来的哲学斗争作了科学的总结。
在19世纪末,德国工人哲学家狄慈根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凭着自己的独立思考也发现了唯物辩证法。
狄慈根和德国的F.梅林、K.考茨基,法国的P.拉法格,意大利的A.拉布里奥拉,俄国的普列汉诺夫等人积极地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批判了庸俗唯物主义、新康德主义、马赫主义以及种种修正主义、机会主义哲学,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
虽然,他们中间某些人的某些著作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早期传播和发展都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的内部矛盾日益激化,进入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社会发生了急剧动荡。
已得到广泛传播的马克思主义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这时第二国际内部出现了一股修正主义思潮。
列宁和他的战友坚持和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批判了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理论和形形色色资产阶级思潮,从哲学上对这些理论和思潮进行了清算,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列宁十分重视总结自然科学的新成就,他揭示了物理学危机产生的原因,彻底地批判了与物理学唯心主义紧密相关联的马赫主义及其修正主义理论,指出克服危机的途径就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去代替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列宁制定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相统一的物质定义,指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这个定义不受人们对物质结构的具体的历史的认识所局限,它反映无限丰富多样的物质表现形式的共同的深刻的本质,在现代科学的发展中不断得到证实。
列宁深刻地具体地分析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批判了修正主义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捍卫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他提出了两种发展观的重要原理,批判了否认事物内部矛盾,把事物的运动看作是由外力推动的纯粹量变过程的形而上学发展观,指出辩证的发展观把对立统一规律看作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看作是客观世界和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认为发展是一个充满丰富内容的事物自己运动的过程。
列宁批判了把辩证法当作实例的总和,把辩证法和认识论割裂开的错误,指出辩证法就是认识论,辩证法的科学性要靠人类全部认识发展史来验证。
他强调了生活实践的观点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观点,指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的辩证过程,是从现象到本质、从第一本质到更深本质的无限发展的辩证过程,是从相对到绝对的辩证过程。
列宁提出了辩证逻辑的基本原则,强调真理的具体性,指出具体分析具体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他还发挥了辩证法、逻辑与认识论的统一的思想,对马克思《资本论》中的辩证法作了透彻的论述。
列宁在他的著作中,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许多原理和范畴都作了深刻的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各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和马克思主义者通过结合本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总结科学发展的新成就,对发展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都做出了各自的贡献。
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特别重视普遍真理和具体实
践的结合,特别强调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批判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创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在他的著作中,深刻地论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
他着重地阐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强调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发展的动力,同时是认识的目的以及检验真理的标准,指出正确认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
毛泽东阐述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核心——对立统一规律。
他着重研究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强调了研究矛盾特殊性的极端重要性。
他指出不能把辩证法当作死背硬套的公式,而必须把它同实践、同调查研究密切结合起来,灵活运用;对不同性质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中使哲学进一步成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沿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条思想路线前进,不断地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得到丰富和发展。
分享给你的朋友吧:
•i贴吧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