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然自定任平生_苏轼_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_解读
苏轼定风波原文及译文

苏轼定风波原文及译文
苏轼定风波原文及译文如下
《定风波》原文: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译文: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放开喉咙吟咏长啸从容而行。
拄竹杖、穿芒鞋,走得比骑马还轻便,任由这突如其来的一阵雨吹打吧,不怕!
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苏轼定风波赏析

苏轼定风波赏析也无风雨也无晴?你Get到这种意境来么?它出自于苏轼的苏轼《定风波》,下面就有店铺为你进行《定风坡》的赏析吧 !苏轼《定风波》原文欣赏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译文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
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信步归去风雨,天晴,我无谓。
苏轼《定风波》赏析一一.写作背景该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即乌台诗案发生后的第三年。
1069年至1073年,王安石陆续推出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
苏轼初入仕途便遇上王安石变法,他站到了反对派一边。
这在当时非常不合时宜,立即遭到了革新派攻击。
于是他离京先后出任杭州、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的地方官。
此间写了一些讥讽新法的诗文,片面夸大变法在施行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七月二十八,宋神宗接受何正臣、舒亶等人对苏轼的指控,派人到湖州将他押解到京,打入大牢。
何正臣、舒亶等人将苏轼写的有关变法的诗文无限上纲,而与变法无关的诗文则引申曲解,牵强附会,欲置之于死地。
对此神宗并不以为然,又怜惜苏轼的才华,加上太后和官员们的营救,百姓的焚香祷告,苏轼最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该词便在此情况下写就。
二.内容赏析上片主要写词人在绵绵春雨中的所见所感。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表现了词人的豁达与洒脱,恼人的春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词人却毫不在意,并劝大家不要将其放在心上,是一种坦然面对风雨的态度。
苏轼《定风波》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

苏轼《定风波》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苏轼《定风波》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
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轼《定风波》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注释】① 三月七日:指元丰五年(1082)三月七日。
② 沙湖:湖北黄冈县东南三十里处,又名螺师店。
③ 狼狈:形容处境困窘、难堪。
④ 已而:不久。
⑤ 吟啸:吟诗、长啸。
⑥芒鞋:草鞋。
⑦烟雨:烟波风雨。
⑧料峭:开容风力寒冷、尖利。
⑨ 萧瑟:风雨穿林打叶声。
【译文】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我披着一身蓑衣,只管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微冷。
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译文二】莫要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低吟长啸缓步徐行。
竹杖草鞋轻松胜过骑马,风狂雨骤有何可怕,一件蓑衣迎烟雨度过此生。
料峭春风把醉意吹醒,略略感到有些冷,山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看那刚下过雨的地方,回去吧,风雨虽已停止天还未放晴。
【评点】本篇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乐观情怀。
词的上片以“莫听穿林打叶声”开篇,一方面写出了风大雨疾的情景,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写出外物不足萦怀之意,即使雨再大,风再烈,都不会受影响;“何妨吟啸且徐行”承接上句,何不低吟长啸缓步徐行,突显出词人的情趣和兴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诗词鉴赏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诗词鉴赏好嘞,以下是为您创作的诗词鉴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
蓑烟雨任平生。
”
这开篇几句,苏轼就像是在跟咱们面对面聊天,他说:“别去管那
穿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雨声,咱们不妨一边放声吟唱,一边悠然地
前行。
”这难道不像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有人跟我们说别怕,大
胆往前走吗?就像我们在黑暗中摸索,有人点亮一盏灯,告诉我们勇
敢前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你想想,他拄着竹杖,穿着草鞋,却觉
得比骑马还轻快,还大声喊着“谁怕”。
这是何等的洒脱和无畏呀!好
比一个人一无所有,但内心充满力量,啥都不畏惧,难道不令人佩服吗?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这春风还有点冷,吹
醒了酒意,身上微微有些凉。
可就在这时,山头那温暖的斜阳却迎了
上来。
这多像我们在困境中感到绝望时,突然出现的一丝希望之光啊!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回头看看走过的风雨
之路,苏轼说回去吧,管它是风雨还是晴天呢!这就好像我们经历了
一番风风雨雨,最后发现,其实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心是
否坦然。
苏轼在这首词里,把人生的风雨看得那么淡,那么从容。
他告诉我们,生活中的挫折就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别被它们吓住,要勇敢地走下去。
管它什么困难,什么风雨,我们都能像苏轼一样,用一颗豁达的心去面对。
我觉得呀,这首词就是一盏明灯,在我们迷茫、困惑、遇到挫折的时候,为我们照亮前行的路,让我们学会洒脱,学会无畏!。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鉴赏《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译文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鉴赏《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译文《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代: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
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注释定风波:词牌名。
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已而:过了一会儿。
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吟啸:放声吟咏。
芒鞋:草鞋。
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料峭:微寒的样子。
斜照:偏西的阳光。
向来:方才。
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古诗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翻译赏析

古诗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翻译赏析《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出自宋词三百首,其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苏轼。
其全文如下: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前言】《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上片着眼于雨中,下片着眼于雨后,全词体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诠释著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著作者的精神追求。
【注释】⑴定风波:词牌名。
⑵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⑶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⑷已而:过了一会儿。
⑸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⑹吟啸:放声吟咏。
⑺芒鞋:草鞋。
⑻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一蓑(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⑼料峭:微寒的样子。
⑽斜照:偏西的阳光。
⑾向来:方才。
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⑿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翻译】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大家没有雨具,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Org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鉴赏】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词鉴赏详解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词鉴赏详解《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由苏轼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
这首词是一首即兴感怀之作。
通过冒风雨前行的活动经历,悟出人生哲理,表明处世态度。
此词诠释着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着作者的精神追求。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序词: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作者: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①。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②?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③,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④,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注释】①吟啸:拉长高声吟诗。
②芒鞋:草鞋。
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③料峭:形容寒意。
④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翻译】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大家没有雨具,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竹杖和草鞋轻捷得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略带寒意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写作背景】元丰五年三月五日,作者在沙湖游玩。
三月七日,忽逢大雨,因为作者和同行的人都没有带雨具,同行之人皆觉狼狈。
雨过天晴,作者联想到自己人生的坎坷,加上遇见的大雨,写下了这一首千古流传的《定风波》。
从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豁达与乐观。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这首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意思

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意思
标题:《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意境解读
这是一句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句,其意境深远,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解读这句充满魅力的诗句,感受其中的意境与情感。
一、诗句出处
这句诗句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全诗如下: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二、诗句意境解读
1.“听穿林打叶声”:这里的“穿林打叶声”描绘了大自然中风雨交加的场景,林中树叶被风雨击打的声音,给人一种磅礴、壮美的感觉。
2.“何妨吟啸且徐行”:在这狂风骤雨之中,诗人却提议“何妨吟啸且徐行”,意即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不妨放声歌唱,悠然自得地行走。
这展现了诗人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3.“竹杖芒鞋轻胜马”:诗人以竹杖芒鞋代步,表现了他淡泊名利、志在四方的品质。
同时,这句诗也表达了诗人自信的人生态度,即便在困境中,也坚信自己能够战胜一切。
4.“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诗人以“一蓑烟雨”形容自己的一生,表现了他不畏艰难、勇敢面对挑战的精神。
在这句话中,诗人展现出了一种超然物外、洒脱自在的人生境界。
三、诗句哲理启示
这句诗句启示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总会遇到风雨和困境。
而我们应该学会在逆境中保持豁达的心态,勇敢面对挑战,坚守自己的信念。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人生的美好,活出自己的精彩。
总结:《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句诗句,展现了诗人苏轼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和不畏艰难的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11月第15卷第6期(总第66期)J ournal of Hunan Tax CollegeVol.15 No.6 Nov.2002Ξ漠然自定任平生———苏轼《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解读□谭广旭(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湖南 长沙 410116) [摘 要] 苏轼名作《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将人生、社会的风风雨雨都泯灭在漠然之中,他用“人生空漠之感”淡化悲哀,在自我超越中取得心理平衡,《定风波》蕴涵的以“漠然自定”的态度应对人生困境的悟解,启人心智。
[关键词] 漠然自定;空且静;人格精神[中图分类号] I2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4614-(2002)06-0047-03定风波苏 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余秋雨先生在《东坡突围》中说苏轼是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同时,也是遭受磨难最深重的文人。
元好问亦说:“自乐府以来,东坡为第一”。
的确,东坡诗词开辟了波澜壮阔的人生境界,处处流露一种由高贵品质和苦难人生历程锻铸的宁静和澄明、潇洒与从容。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期的一篇名作。
最能表现他潇洒旷达的精神气度和“漠然自定”的人生态度。
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抓进监狱,关押一百余天,受尽从肉体到精神的侮辱和折磨,几尽死亡边缘。
经多方面竭力营救,幸免一死,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1080年以罪人身份到达黄州。
黄州时期,是苏轼忧患深重的时期,他形容自己当时的处境是“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
在暴风雨过后的相对宁静中,苏轼开始深入思考社会、人生与理想等关系问题,从而达到澄明的境界,使精神得到升华,进而从苦难中奋起,将“满肚皮不合适宜”化作“漠然自定”的人生态度,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这首《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便是他在黄州时期人生思考的结晶。
其蕴涵的以坦然态度应对人生困境的悟解,尤启人心智。
元丰五年(1082)春天,苏轼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相看新买的农田,路上遇雨,因为没有雨具,同行74Ξ[收稿日期] 2002-09-18 [作者简介] 谭广旭(1969-),女,湖南望城人,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经管系讲师。
的人都狼狈不堪,独有苏轼从容不迫。
事后,他写词记述这次经历,题下有小序说:“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从序中东坡与朋友遇雨后不同的应对态度,突出了东坡泰然自若、履险如夷的精神风范。
途中遇雨本极平常,但东坡从这件平常的生活小事中,悟出了一番有关人生的哲理。
这是因为他仕途蹭蹬,终至身陷囹圄,而后又以罪人身份编管黄州,躬耕东坡,政治上生活上都经历了不少风险与磨难。
他的心胸就象一片汪洋大海,对风雨变化虽然敏感地不时泛起波漪,但在总体上又能摇之不浊,维持自己大体的平衡。
这首词就是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来抒写他独特的人生体验与处世态度,表达他对人生忧患问题的透彻思考,反映出词人潇洒从容的精神气度和坦然旷达的胸怀。
二词的开篇突兀而起。
“莫听穿林打叶声”,作者没有正面写雨,而是写雨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一个“打”字,证明雨下得很大,雨音嘈杂,从首句,刻画了一个突然到来的不利环境:头顶倾盆大雨,四周声音嘈杂。
在这样的逆境当中,作者的态度是什么呢?“莫听”二字便见性情,正表现了他无所谓的态度。
雨点穿林打叶,发出声响,是客观存在,说“莫听”,就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句的延伸,吟啸、徐行,这是表示形态悠然、心态舒展的动作,“何妨”一词又逗出一点俏皮,更增添挑战色彩。
“竹杖芒鞋轻胜马”。
在古代,“竹杖芒鞋”是步行所用,属于闲人,作者在离开黄州到汝州途径庐山,有《初入庐山》诗云“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
”用到竹杖芒鞋,即东坡所谓“我是世间闲客此闲行”,而马一般是达观贵人的坐骑,诚然,竹杖芒鞋轻巧、轻便,但在雨中行路用它,拖泥带水,比起骑马的好处来可就差远了,其又怎能胜过马呢?这其中的道理,也就在一个“轻”字,俗语说“无官一身轻”,想必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这句话包含了两种生活方式的比较:即竹杖芒鞋的平民生活与高官俸禄的华贵生活。
东坡认为,平凡人的生活自有其洒脱悠闲,并不比轻车肥马的生活差,他所追求的正是我们今天所唱的“平平淡淡才是真”。
这是东坡经历官场险恶风波后强烈的人生体会。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谁怕?”道出了东坡不畏权贵、漠然自定的生活态度。
“一蓑烟雨任平生”俨如陆游诗“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之归隐冷战心情。
这既能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适者生存,又可在内心深处保持个体人格。
正如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宋诗概说》序章中说,“人生采取一种达观的态度,代表人物是苏轼,他把人生视为长久的延续,视为冷静的挑战过程。
像这样从容不迫的人生观,也许只有博大的人格如苏轼者,才能水到渠成,化为巨流”。
直面暴风骤雨,盖顶而来,穿林打叶,声声入耳,然而诗人却且吟且啸,徐步向前。
“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蓑”,一本作“一莎”,意犹“一袭蓑衣”。
烟雨弥漫,冒着漫天风雨,漫步在崎岖的旅途上,任其自然,乃是平生的惯常经历,这是上片的总结和深化。
至此,一个在人生道路上履险如夷、泰然自若、任天而动的诗人形象,便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他既不同于“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他就是他,就是在处世应物上也卓有独诣的苏东坡。
词的上片主要是叙事,但叙事中渗透了强烈的感情色彩。
“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生”,鲜明地体现了作者广阔的胸襟和倔强的性格。
词的上片写冒雨徐行的心情,下片则着重写雨后景物和感受。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料峭,反应春天的风还是略有寒意。
这几句话描绘了一个有趣而动人的情景:一边是料峭春寒,一边是阳光温暖,这是写实,同时也寄寓了作者的人生体验,人生不就是这样吗?在逆境中有希望,在寒冷中有温暖,在忧患中有喜悦,既然这样,那人生的寒冷、挫折、忧患又有什么可怕呢?骤雨已过,云开天晴,春风料峭,略带寒意,前路山头,夕阳斜照,诗人原来的酒意经过风雨洗礼,早已消散了。
这几句既点明了时间,又描绘了雨后清新的风光。
诗人沐浴着雨后的凉爽,回望刚刚走过的风雨萧瑟之处,既已云消雾散,斜阳也收敛了光辉。
一切都已成为过去。
经过阵风骤雨,得来的常常是轻松平静,自然界如此,人生的旅程上又何尝不是如此!这里所写的是诗人经风历雨的真切感受,又何尝不是东坡对自己经历的一切政治风云的内心体验与反省?换句话说,这个景象也可说是作者心灵和经历的艺术品投影。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独觉》诗云:“悠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结尾两句与此词相同。
作者之所以特别喜爱这两句诗,就在于它映现了带有作者独特个性的心理折光。
“夜雨何时听萧瑟”是苏轼的名句,天已晴了,回顾来程中所遇风雨,自有一番感触。
自然界阴晴圆缺的循环,早已司空见惯,毋庸质疑,宦途中风雨的袭击,却很难料定何时能转圜,东坡于此想84得更深,在他看来,风雨、微冷不会让他愁眉苦脸,阳光、温暖也不会让他欣喜若狂。
在这里,他的思想进入佛教的“无差别境界”,只要自己对一切泰然处之,那么世界上的一切现象对自己来说都是一样的,正所谓“也无风雨也无晴”。
既然世间的一切是无差别的,那么,人生道路上的忧患和喜悦,官场上的得意和失意又有何不同呢?“归去”,这个词是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而来,照应上文“一蓑烟雨任平生”。
在江湖上,即使是烟雨迷蒙,也强过仕途的风雨。
如果说这结尾几句有什么深意的话,恐怕主要意蕴即在乎此。
这首词上下两片都是从叙事到抒感,作者的感受、襟怀、见解和个性,都是紧密联系途中遇雨这件生活小事形象地体现出来的,以具体的日常小事寄寓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以曲笔写胸臆,将日常形象和深邃生活哲理有机融合与统一。
三《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将人生、社会的风风雨雨似乎都泯灭在漠然之中。
东坡既没有杜甫晚年“落日心犹壮”的执著,也没有刘禹锡碰壁之余犹唱“沉舟侧畔千帆过”的倔强。
他只是用“人生空漠之感”来淡化悲哀,在自我超越中取得心理平衡。
诗文成为他排泄情绪的主要渠道。
“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只要在艺术中创构一个“江海寄馀生”的境界,退隐山林也成为多余。
其“韵外之致”的审美追求乃产生于“漠然自定”的人生态度之中。
苏轼所达到的最高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其心灵世界中洒脱飘逸的气度,睿智的理性风范,笑对人生盛衰的超旷”,这对于现代人不堪重负日益枯瘠的心灵来说,必定是极丰盈甘腴有无穷至味的精神盛宴。
人类在困境中的不断超越,是历史与人生的永恒主题。
正是在这个主题的意义上苏轼成了典范,苏轼的意义和价值,并不仅仅在于他文学艺术领域的卓越成就,他的全部作品展现了一个可供人们感知、思索和效仿的活生生的真实人生,影响了无数后继者人生模式的选择和文化性格的自我设计,从而使他与后世的读者,建立了一种异乎寻常的亲切动人的关系。
诗与“真”一体,追求诗的人必然追求真实,正是这样的一种气禀,使苏轼能在万里追逐的苦难谪迁中“胸中亦超然自得,不该其度。
”(海南作《与元老侄孙书》);才能不滞于物我的困扰,在岭外怅然吟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食荔枝》);才能在逆境中履险如夷,作出“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这般旷达豪迈的啸吟。
自然溶和在人生里,人生溶和在诗词里,这便是苏轼的气质。
其人格精神既严正又平和,既坚持士大夫积极入世、刚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士大夫追求超越世俗、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人格理想。
其实,由于苏轼的个性特点和天才气质,他对人生的无奈、世事的可悲,有着比他人更敏锐更强烈的感受。
但是苏轼与常人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能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以旷达的宏观心理对待种种不幸,不愿以此自苦,更多的是在不幸的人生中寻求美好的可以令人自慰的东西。
他能尽情地享受生活,享受人生的每一刻时光———不论顺境还是逆境。
将人生态度与诗歌风格互为表里,融而为一。
正是这一点,对宋人苏轼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
近年来,论者多喜称引苏轼《送参寥师》诗中四句:“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但少有连及下句者:“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
而这两句恰恰是苏氏空且静的前提:在世间之后超越自身乃至社会人生,达到空且静的境界。
这便是苏氏漠然自定的人生态度。
伟大而不幸的苏东坡,由于在沉重的苦难中品尝了人生三味,领悟人生底蕴,澄明人生的各种问题,所以他能以清醒的头脑直面人生本质,看到人生的可能与限度,从而与自己的身外境遇保持一定距离,不为世间的纷纷忧忧所左右,对任何事物都处之泰然,在平凡的生活中追寻生命的亮丽与庄严,活得充实、自在、愉快、潇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