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苏武庙·苏武魂销汉使前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苏武庙赏析

苏武庙赏析

《苏武庙》诗词赏析1、《苏武庙》诗词《苏武庙》唐朝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2、赏析《苏武庙》是唐代诗人温庭筠创作的一首怀古之作。

这首诗通过对苏武生前事迹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苏武不畏艰险、忠诚报国的崇敬之情,也寄托了诗人对时代变迁、历史更迭的感慨。

首先,从诗歌的题材和内容上来看,温庭筠的《苏武庙》是一首典型的怀古之作。

诗人通过对苏武生前事迹的追述,刻画了一个忠诚报国、不畏艰险的爱国者形象。

这种题材和内容的选取,反映了唐代社会历史变迁的背景下,文人士大夫对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关注和思考。

同时,通过对于苏武这一历史人物的塑造,也寄托了诗人对于忠诚、坚贞等价值观念的认同和追求。

其次,从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来看,温庭筠在《苏武庙》中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对比手法的运用。

诗人通过对比苏武生前和死后的事迹,突出了他忠诚报国、不畏艰险的形象,同时也表达了对于历史变迁的感慨。

此外,诗人还运用了象征手法,通过对于苏武所佩戴的“苏武节”的描写,象征了苏武的坚贞和不屈精神。

这些艺术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歌在表现上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最后,从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来看,温庭筠在《苏武庙》中不仅表达了对苏武的崇敬之情,更寄托了对于时代变迁、历史更迭的感慨。

诗人通过对苏武生前事迹的描述,表现了自己对于忠诚、坚贞等价值观念的认同和追求。

同时,在诗歌结尾处,诗人又通过对于历史变迁的感慨,表达了自己对于时代变迁的敏锐观察和思考。

这些主题和情感的表达,不仅反映了诗人对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思考,更反映了唐代社会历史变迁的时代背景下,文人士大夫对于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在总结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看出温庭筠的《苏武庙》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怀古之作。

它通过对苏武生前事迹的描述,表现了诗人对于忠诚、坚贞等价值观念的追求,寄托了对于时代变迁、历史更迭的感慨。

《苏武庙》诗词鉴赏

《苏武庙》诗词鉴赏

《苏武庙》诗词鉴赏《苏武庙》诗词鉴赏1苏武庙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故事》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

甲以居神,乙以自居。

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

②丁年:壮年。

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

④封候印: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⑴这是一首吊古诗,是诗人瞻仰苏武庙前所写。

诗人见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6分)⑵通过写所见所想,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参考答案】⑴诗人见到了苏武庙的古祠高树。

(2分)想到的是:一是首联想到苏武魂销汉使前的故事,想象当年苏武骤然见汉使的情景,将其羁留匈担十九年的各种难以言状的情感,尽写入魂销二字;(1分)二是颔联追思苏武当年望雁思归、荒塞牧归两幅画面,概写苏武幽禁在异域的漫长岁月。

(1分)三是颈联想到苏武归来,宫殿楼台依旧,而自身已衰老; (1分)四是尾联想到苏武归来后哭悼武帝。

(1分)⑵本诗见是发端,而后全是想象,追思历史,抒发了对苏武的崇敬之情和世事变迁的怅惘之情。

(4分)阅读练习二24.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而本诗中的销魂却是另一种意蕴。

请说说诗中魂销所指的内容。

25.颔联描绘了两幅动人的画面,请简要概括两幅画面的内容。

26.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答:24.苏武在异域度过漫长岁月,历尽艰辛,骤然铜陵到来自汉朝的使者,表现出极为强烈、激动、复杂的感情。

(或答辛酸的追忆,意外的惊愕,悲喜交加,感慨无穷,种种情绪一时奔集,难以言状,难以禁受)25.第一幅是望雁思归图。

画面借雁月等意象形象地描绘出了苏武在音讯隔绝的漫长岁月中对故国的深长思念和欲归不得的深切痛苦之情。

第二幅是荒塞归牧图。

画面借羊归塞草等意象形象地展示了苏武牧羊绝塞的单调、孤寂、艰辛的生活,表现出贫贱不能移其爱国之志的胸怀。

温庭筠《苏武庙》战争英雄诗词赏析

温庭筠《苏武庙》战争英雄诗词赏析

温庭筠《苏武庙》战争英雄诗词赏析羊群,在使节周围次第盛开——温庭筠《苏武庙》苏武庙温庭筠苏武销魂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十九年,苏武在北海的朔风中刻进了自己的名字。

苏武生活的时代,正是匈奴肆虐猖獗时期。

为巩固统治,维系大汉王朝的尊严,汉武帝对匈奴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反击,但收效甚微。

相反,汉朝不仅消耗了大量的物力、人力,还使边地人民久废耕织,田园荒芜。

在这种情况下,武帝开始为停战议和做政治上的准备。

公元前100年,匈奴且鞮侯单于送回了以往扣留的汉使,作为回应,武帝也于同年派中郎将苏武一行百余人出使匈奴,归送被扣在汉的匈奴使者。

然而,历史在这里开起了玩笑:在汉使完成任务即将回国的当口,匈奴内部爆发了起义,起义领导者缑王由于与汉使张胜有牵连而累及苏武,苏武锒铛入狱。

这次起义在史家眼里也许微不足道,但对于苏武来说,却是其人生的一次重要分野。

为了劝降苏武,且鞮侯单于可谓绞尽脑汁。

数九寒冬,他将苏武幽禁于大窖之中,绝其饮食以此逼其投降,可苏武却“卧啮雪与旃毛,数日不死”,匈奴人都惊以为天神。

此后,单于命卫律劝降。

卫律为汉降将,他对苏武诱之以富贵,苏武怒斥之,并拔出佩刀自刺,登时鲜血喷涌。

且鞮侯无可奈何,将苏武流放到北海无人之处牧羊,并威胁说:“等雄羊生羊羔,再放你回去!”苏武气节凛然,岿然不动,手执汉节牧羊,食野鼠草实为生。

十九年的风雨漂白了额角,也风化了汉服,但苏武忠心不改。

汉节是他的精神支柱。

“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孟轲的格言在缄默数百年后,被苏武镀得雪亮。

西汉昭帝始六年(公元前81年),满头华发的苏武回到了京师长安。

此时,武帝已死去多年,家中也发生了很大的变故,“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十九年,毕竟是一段不短的光阴,在这段只有朔风、羊群和使节的光阴里,苏武超越了自己,也超越了时空。

温庭筠《苏武庙》赏析

温庭筠《苏武庙》赏析

温庭筠《苏武庙》赏析温庭筠《苏武庙》赏析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

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温庭筠《苏武庙》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苏武庙》作者: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解】①苏武:汉武帝时出使匈奴被扣多年,坚贞不屈,汉昭帝时始被迎归。

②“云边”句:汉要求苏武回国,匈奴诡言武已死。

后汉使至,常惠教汉使向单于说,汉帝射雁,于雁足得苏武书,言其在某泽中,匈奴才承认苏武尚在。

雁断:指苏武被羁留匈奴后与汉廷音讯隔绝。

胡:指匈奴。

③陇上句:指苏武回国后,羊仍回原处。

陇:通“垄”,陇关。

这里以陇关之外喻匈奴地。

④甲帐:据《汉武故事》记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

甲以居神,乙以自居。

"“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

⑤冠剑:指出使时的装束。

丁年:壮年。

唐朝规定二十一至五十九岁为丁。

⑥茂陵:汉武帝陵。

指苏武归汉时武帝已死。

封侯: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逝川:喻逝去的时间。

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这里指往事。

【写作背景】苏武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他被扣留匈奴期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十九年如一日,爱国挚情丝毫未减,表现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英雄气概。

《苏武庙》一诗是温庭筠在凭吊苏武庙时的临风怀想之作,咏叹了苏武坚贞不屈的壮举,赞颂了苏武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操。

【韵译】苏武初遇汉使,悲喜交集感慨万端;而今古庙高树,肃穆庄严久远渺然。

羁留北海音书断绝,头顶胡天明月;荒陇牧羊回来,茫茫草原已升暮烟。

回朝进谒楼台依旧,甲帐却无踪影;奉命出使加冠佩剑,正是潇洒壮年。

温庭钧《苏武庙》赏析

温庭钧《苏武庙》赏析

温庭钧《苏武庙》赏析本文是关于温庭筠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苏武庙》是唐代诗人温庭筠创作的一首咏史诗,是唐诗中的名篇之一。

此诗是作者瞻仰苏武庙时所作,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苏武所怀的敬意,热情地赞扬苏武的民族气节,寄托着作者的爱国情怀。

此诗脍炙人口,被选入著名的《唐诗三百首》。

《苏武庙》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释】(1)苏武:汉武帝时出使匈奴被扣多年,坚贞不屈,汉昭帝时始被迎归。

(2)雁断:指苏武被羁留匈奴后与汉廷音讯隔绝。

(3)胡:指匈奴。

(4)陇:通“垄”,陇关。

这里以陇关之外喻匈奴地。

(5)甲帐:据《汉武故事》记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

甲以居神,乙以自居。

"“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

(6)冠剑:指出使时的装束。

(7)丁年:壮年。

唐朝规定二十一至五十九岁为丁。

(8)茂陵:汉武帝陵。

苏武归汉时武帝已死,此借指汉武帝。

(9)封侯:封拜侯爵。

(10)逝川:喻逝去的时间。

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这里指往事。

【翻译】苏武初遇汉使,悲喜交集感慨万端;而今古庙高树,肃穆庄严久远渺然。

羁留北海音书断绝,头顶胡天明月;荒陇牧羊回来,茫茫草原已升暮烟。

回朝进谒楼台依旧,甲帐却无踪影;奉命出使加冠佩剑,正是潇洒壮年。

封侯受爵缅怀茂陵,君臣已不相见;空对秋水哭吊先皇,哀叹逝去华年。

【赏析】苏武是历史上著名的坚持民族气节的英雄人物。

武帝天汉元年(前100)他出使匈奴,被扣留。

匈奴多次逼降,他坚贞不屈。

后被流放到北海牧羊,直至昭帝始元六年(前81),才返回汉朝,前后长达十九年。

这首诗就是作者瞻仰苏武庙后追思凭吊之作。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两句分点“苏武”与“庙”。

第一句着笔就写苏武突然见到汉使,得知他已经获释可以回国时悲喜交加的激动心情。

温庭筠《苏武庙》赏析

温庭筠《苏武庙》赏析

温庭筠《苏武庙》赏析本文是关于温庭筠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温庭筠《苏武庙》塑造了一位坚持民族气节的英雄形象,灵活而不呆板,生动而不拘泥。

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苏武庙》作者: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解】①苏武:汉武帝时出使匈奴被扣多年,坚贞不屈,汉昭帝时始被迎归。

②“云边”句:汉要求苏武回国,匈奴诡言武已死。

后汉使至,常惠教汉使向单于说,汉帝射雁,于雁足得苏武书,言其在某泽中,匈奴才承认苏武尚在。

雁断:指苏武被羁留匈奴后与汉廷音讯隔绝。

胡:指匈奴。

③陇上句:指苏武回国后,羊仍回原处。

陇:通“垄”,陇关。

这里以陇关之外喻匈奴地。

④甲帐:据《汉武故事》记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

甲以居神,乙以自居。

"“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

⑤冠剑:指出使时的装束。

丁年:壮年。

唐朝规定二十一至五十九岁为丁。

⑥茂陵:汉武帝陵。

指苏武归汉时武帝已死。

封侯: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逝川:喻逝去的时间。

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这里指往事。

【写作背景】苏武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他被扣留匈奴期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十九年如一日,爱国挚情丝毫未减,表现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英雄气概。

《苏武庙》一诗是温庭筠在凭吊苏武庙时的临风怀想之作,咏叹了苏武坚贞不屈的壮举,赞颂了苏武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操。

【韵译】苏武初遇汉使,悲喜交集感慨万端;而今古庙高树,肃穆庄严久远渺然。

羁留北海音书断绝,头顶胡天明月;荒陇牧羊回来,茫茫草原已升暮烟。

回朝进谒楼台依旧,甲帐却无踪影;奉命出使加冠佩剑,正是潇洒壮年。

封侯受爵缅怀茂陵,君臣已不相见;空对秋水哭吊先皇,哀叹逝去华年。

温庭筠《苏武庙》原文翻译及赏析

温庭筠《苏武庙》原文翻译及赏析

温庭筠《苏武庙》原文翻译及赏析本文是关于温庭筠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苏武庙》是温庭筠的作品。

此诗是作者瞻仰苏武庙时所作,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苏武所怀的敬意,热情地赞扬苏武的民族气节,寄托着作者的爱国情怀。

苏武庙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⑴,古祠高树两茫然⑵。

云边雁断胡天月⑶,陇上羊归塞草烟⑷。

回日楼台非甲帐⑸,去时冠剑是丁年⑹。

茂陵不见封侯印⑺,空向秋波哭逝川⑻。

【赏析】“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两句分点“苏武”与“庙”。

第一句着笔就写苏武突然见到汉使,得知他已经获释可以回国时悲喜交加的激动心情。

汉昭帝时,匈奴与汉和亲。

汉使到匈奴后,得知苏武尚在,乃诈称汉朝皇帝射雁上林苑,得苏武系在雁足上的帛书,知武在某泽中,匈奴方才承认,并遣武回国。

首句是想象苏武初次会见汉使时的情景。

苏武在异域渡过漫长岁月,历尽艰辛,骤然见到来自汉朝的使者,表现出极为强烈、激动、复杂的感情。

这里有辛酸的追忆,有意外的惊愕,悲喜交加,感慨无穷,种种情绪,一时奔集,难以言状,难以禁受。

诗人以“魂销”二字概括,笔墨精炼,真切传神,“魂销”二字栩栩如生地描绘出苏武当时内心与外在的的的非常情态,深刻地显示出其思国若渴的爱国精神,这句是苏武生前事迹的一个特写镜头。

第二句由人到庙,由古及今,描绘眼前苏武庙景物。

“古祠高树”,写出苏武庙苍古肃穆,渲染出浓郁的历史气氛,写苏武庙中的建筑与古树本是无知物,它们都不知道苏武生前所历尽的千辛万苦,更不了解苏武坚贞不屈的价值,寄寓了人心不古、世态炎凉的感叹。

透露出诗人崇敬追思之情。

李白《蜀道难》:“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茫然即渺然久远之意。

古祠高树两茫然,是说祠和树都年代杳远。

这就为三、四两句转入对苏武当年生活的追思缅想创造了条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描绘的是两幅画,是用逆挽法来追忆苏武生前的苦节壮举,怀念苏武崇高的爱国精神。

上一幅是望雁思归图。

在寂静的夜晚,天空中高悬着一轮带有异域情调的明月。

温庭筠《苏武庙》赏析

温庭筠《苏武庙》赏析

温庭筠《苏武庙》赏析温庭筠《苏武庙》塑造了一位坚持民族气节的英雄形象,灵活而不呆板,生动而不拘泥。

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苏武庙》作者: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解】①苏武:汉武帝时出使匈奴被扣多年,坚贞不屈,汉昭帝时始被迎归。

②“云边”句:汉要求苏武回国,匈奴诡言武已死。

后汉使至,常惠教汉使向单于说,汉帝射雁,于雁足得苏武书,言其在某泽中,匈奴才承认苏武尚在。

雁断:指苏武被羁留匈奴后与汉廷音讯隔绝。

胡:指匈奴。

③陇上句:指苏武回国后,羊仍回原处。

陇:通“垄”,陇关。

这里以陇关之外喻匈奴地。

④甲帐:据《汉武故事》记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

甲以居神,乙以自居。

"“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

⑤冠剑:指出使时的装束。

丁年:壮年。

唐朝规定二十一至五十九岁为丁。

⑥茂陵:汉武帝陵。

指苏武归汉时武帝已死。

封侯: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逝川:喻逝去的时间。

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这里指往事。

【写作背景】苏武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他被扣留匈奴期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十九年如一日,爱国挚情丝毫未减,表现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英雄气概。

《苏武庙》一诗是温庭筠在凭吊苏武庙时的临风怀想之作,咏叹了苏武坚贞不屈的壮举,赞颂了苏武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操。

【韵译】苏武初遇汉使,悲喜交集感慨万端;而今古庙高树,肃穆庄严久远渺然。

羁留北海音书断绝,头顶胡天明月;荒陇牧羊回来,茫茫草原已升暮烟。

回朝进谒楼台依旧,甲帐却无踪影;奉命出使加冠佩剑,正是潇洒壮年。

封侯受爵缅怀茂陵,君臣已不相见;空对秋水哭吊先皇,哀叹逝去华年。

【诗意解说】“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首句着笔就写苏武突然见到汉使,得知他已经获释可以回国时悲喜交加的激动心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苏武庙·苏武魂销汉使前翻译赏析《苏武庙·苏武魂销汉使前》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温庭筠。

古诗全文如下: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前言】
《苏武庙》是唐代诗人温庭筠创作的一首咏史诗,是唐诗中的名篇之一。

此诗是作者瞻仰苏武庙时所作,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苏武所怀的敬意,热情地赞扬苏武的民族气节,寄托著作者的爱国情怀。

此诗脍炙人口,被选入著名的《唐诗三百首》。

【注释】
(1)苏武:汉武帝时出使匈奴被扣多年,坚贞不屈,汉昭帝时始被迎归。

(2)雁断:指苏武被羁留匈奴后与汉廷音讯隔绝。

(3)胡:指匈奴。

(4)陇:通“垄”,陇关。

这里以陇关之外喻匈奴地。

(5)甲帐:据《汉武故事》记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

甲以居神,乙以自居。

"“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

(6)冠剑:指出使时的装束。

(7)丁年:壮年。

唐朝规定二十一至五十九岁为丁。

(8)茂陵:汉武帝陵。

苏武归汉时武帝已死,此借指汉武帝。

(9)封侯:封拜侯爵。

(10)逝川:喻逝去的时间。

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这里指往事。

【翻译】
苏武初遇汉使,悲喜交集感慨万端;而今古庙高树,肃穆庄严久远渺然。

羁留北海音书断绝,头顶胡天明月;荒陇牧羊回来,茫茫草原已升暮烟。

回朝进谒楼台依旧,甲帐却无踪影;奉命出使加冠佩剑,正是潇洒壮年。

封侯受爵缅怀茂陵,君臣已不相见;空对秋水哭吊先皇,哀叹逝去华年。

【赏析】
苏武是历史上著名的坚持民族气节的英雄人物。

武帝天汉元年(前100)他出使匈奴,被扣留。

匈奴多次逼降,他坚贞不屈。

后被流放到北海牧羊,直至昭帝始元六年(前81),才返回汉朝,前后长达十九年。

这首诗就是作者瞻仰苏武庙后追思凭吊之作。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两句分点“苏武”与“庙”。

第一句着笔就写苏武突然见到汉使,得知他已经获释可以回国时悲喜交加的激动心情。

汉昭帝时,匈奴与汉和亲。

汉使到匈奴后,得知苏武尚在,乃诈称汉朝皇帝射雁上林苑,得苏武系在雁足上的帛书,知武在某泽中,匈奴方才承认,并遣武回国。

首句是想象苏武初次会见
汉使时的情景。

苏武在异域渡过漫长岁月,历尽艰辛,骤然见到来自汉朝的使者,表现出极为强烈、激动、复杂的感情。

这里有辛酸的追忆,有意外的惊愕,悲喜交加,感慨无穷,种种情绪,一时奔集,难以言状,难以禁受。

诗人以“魂销”二字概括,笔墨精炼,真切传神,“魂销”二字栩栩如生地描绘出苏武当时内心与外在的的的非常情态,深刻地显示出其思国若渴的爱国精神,这句是苏武生前事迹的一个特写镜头。

第二句由人到庙,由古及今,描绘眼前苏武庙景物。

“古祠
高树”,写出苏武庙苍古肃穆,渲染出浓郁的历史气氛,写苏武庙中
的建筑与古树本是无知物,它们都不知道苏武生前所历尽的千辛万苦,更不了解苏武坚贞不屈的价值,寄寓了人心不古、世态炎凉的感叹。

透露出诗人崇敬追思之情。

李白《蜀道难》:“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茫然即渺然久远之意。

古祠高树两茫然,是说祠和树都年代杳远。

这就为三、四两句转入对苏武当年生活的追思缅想创造了条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描绘的是两幅画,是用逆挽法来追忆苏武生前的苦节壮举,怀念苏武崇高的爱国精神。

上一幅是望雁思归图。

在寂静的夜晚,天空中高悬着一轮带有异域情调的明月。

望着大雁从遥远的北方飞来,又向南方飞去,一直到它的身影逐渐消失在南天的云彩中。

这幅图画,形象地表现了苏武在音讯隔绝的漫长岁月中对故国的深长思念和欲归不得的深刻痛苦,不仅叙出了苏武被流放北海时与国音讯断绝的史实,而且表现出苏武只要一息尚存就念念不忘故园,每天希望鸿雁传书于国、直盼到月上中天的爱国忠心。

这句主要写苏武思国的心境。

下一幅是荒塞归牧图。

在昏暗的傍
晚,放眼远望,只见笼罩在一片荒烟中的连天塞草,和丘陇上归来的羊群,主要写他胡地牧羊时环境的艰辛、荒凉,表现出贫贱不能移其爱国之志的胸怀。

这幅图画,形象地展示了苏武牧羊绝塞的单调、孤寂生活,概括了幽禁匈奴十九年的日日夜夜,环境、经历、心情相互交触,浑然一体。

颔联两句是从广阔的空间角度来写苏武留胡时内心与外在动态、环境。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两句写苏武“回日”所见所感,从相隔迢遥的时间的角度上写苏武出使和归国前后的人事变换。

《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

甲以居神,乙以自居”。

第一句句说苏武十九年
后归国时,往日的楼台殿阁虽然依旧,但武帝早已逝去,当日的“甲帐”也不复存在,流露出一种物是人非、恍如隔世的感慨,隐含着对武帝的追思。

史载苏武“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李陵《答
苏武书》中也有“丁年(壮年)奉使,皓首而归”之句。

第二句说回想当年戴冠佩剑,奉命出使的时候,苏武还正当壮盛之年。

“甲帐”、“丁年”巧对,向为诗评家所称。

此联先说“回日”,后述“去时”,诗评家称之为“逆挽法”,认为可以“化板滞为跳脱”(沈德潜《唐诗别裁》)。

其实,由“回日”忆及“去时”,以“去时”反衬“回日”,更增感慨。

苏武出使是汉武帝为之赐节饯行,他自己那时也正在壮年,可是归汉之“回日”,汉室江山虽然依旧,然而人事却迥然有异于前了,这里面包含了极其深沉的感。

“回日”句是写朝廷人事的变更,“去时”暗示了苏武个人生命历程的转换,两句通过对时间转换的形
象描绘,显示了苏武留胡时间之长,读者从此也可以想象到十九年中苏武所经受的磨难之多。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二句谓苏武历经生死苦难而不失汉节,回来后竟不得封侯,只能空向秋波悲叹年华已逝,表露出作者对刻薄寡恩的天子的深沉怨恨。

末联集中抒写苏武归国后对武帝的追悼。

汉宣帝赐苏武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武帝已经长眠茂陵,再也见不到完节归来的苏武封侯受爵了,苏武只能空自面对秋天的流水哭吊已经逝去的先皇。

史载李陵劝降时,苏武曾说:“武父子之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

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回国后,昭帝“诏武奉一大牢谒武帝园庙”。

这种故君之思,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感情。

最后一笔,把
一个带着历史局限的爱国志士的形象,更真实感人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晚唐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

表彰民族气节,歌颂忠贞不屈,心向故国,是时代的需要。

杜牧《河湟》诗云:“牧羊驱马虽戎服,
白发丹心尽汉臣。

”温庭筠这首诗,正塑造了一位“白发丹心”的汉
臣形象。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