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意境优美的古诗词赏析
经典唐诗宋词精选100首赏析

经典唐诗宋词精选100首赏析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中的经典,它们以其深邃、含蓄的意境、优美的诗歌语言,影响着世代文化的传承。
百花齐放的唐代,有很多杰出的诗人,他们创作的诗歌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精神和情感的魔力。
而宋代的词则更加注重曲调的优美和曲式的华丽,让人们在其中感受到无尽的意境和感动。
下面就是本人精选的唐诗宋词100首及其赏析,让我们一起欣赏:【唐诗】1.《将进酒》--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这首诗在文学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李白以写饮酒来发表自己的个人独立精神,传达了“出门如此,亦何足挂心”的态度。
文章笔力雄健,雄浑有力,豪气干云,充满了对生命的欣赏和追求。
2.《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诗描绘了山川壮丽景致,表达了诗人的境遇和境况。
杜甫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开篇,抒发自己的苦痛之情,表达了人生的颠沛流离。
同时,此诗也表达了诗人对山水、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追求。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杜甫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曲未成,笔下诗先谗。
杞梓悲黄鹤,湘灵病白翎。
谁知青山外,天寒有人行。
诗中所赞美的是一位异乡游士的归来。
琅琊王昌龄被贬为远方,但他在那里仍然热爱祖国,忠于尽职的责任。
杜甫以诗歌的方式,传递了对王昌龄的敬仰和对他远行的祝福。
同时也表达了“天寒有人行”这句话,在诗中的意义,展现了对那些勇敢追求理想和幸福的人们的赞美和敬仰。
4.《夜泊牛渚怀古》--杨万里牛渚西江夜,青天无人月。
喜看稻菽当窗长,思飞散鸟急如射。
这首诗以渔舟泊在牛渚上,沐浴在秋月的晚风之中,描写了极其美丽的田园风光,唯美、清新,时而又让人倍感怀古思今。
古诗加解析摘抄

古诗加解析摘抄
1.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解析:这首诗描绘的是秋天的景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诗人通过山路、人家、白云、红叶等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
其中,“远上寒山石径斜”描绘了山路曲折蜿蜒的景象,“白云深处有人家”则暗示了山间隐居生活的美好,“停车坐爱枫林晚”表达了诗人对枫林的喜爱和留恋,“霜叶红于二月花”则通过对霜叶和二月的花朵的对比,突出了霜叶的红艳和美丽。
整首诗的意境深远,语言优美,表现了诗人高雅的艺术品味和深刻的人生感悟。
2.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解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通过描绘夕阳、江水、露珠、弯月等
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其中,“一道残阳铺水中”描绘了夕阳斜照在水面上的美景,“半江瑟瑟半江红”则通过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江水在夕阳下分外艳丽的景象,“可怜九月初三夜”表达了作者对九月初三这个特殊日子的喜爱,“露似真珠月似弓”则通过对露珠和弯月的比喻,进一步强调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整首诗语言简练优美,比喻形象生动,情景交融,是一首优秀的写景抒情诗。
八首意境极美的冷门古诗词看一眼再难忘记

八首意境极美的冷门古诗词看一眼再难忘记杜牧《寄远》前山极远碧云合,清夜一声白雪微。
欲寄相思千里月,溪边残照雨霏霏。
赏析:本诗描绘了一幅极其清静幽远的画面。
诗人极目远望,但见碧云遮掩着群山。
寂静的夜里突响起了一声《白雪》古调,让人想起一场北方白雪的飘落。
诗人想要将相思寄托予明月,但见溪边残照,正映照着霏霏细雨。
溶溶月色、密密溪雨、云遮远山,无尽相思,让整首诗具有了极其清幽的韵味。
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赏析:春云满布天空,灰蒙蒙地笼罩着淮河两岸的原野,原野上是一片草色青青。
诗人坐在小船上,不觉有些乏味。
幸而岸边不时闪过一丛野花,红的、黄的、白的,让人的心也豁然一亮。
天色晚了,诗人于是泊舟宿在一座古祠堂里。
夜间风雨呼啸而来,飘洒在河面上。
而诗人早已系舟登岸,端坐在古祠中,安闲地看着风雨成潮。
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一种悠闲从容、超然物外的心境。
张岱《陶庵梦忆卷一金山夜戏》(小品文)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
赏析:从林缝间漏下皎洁的月光,疏疏落落似一场残雪。
《金山夜戏》是明代散文家张岱创作的一篇小品文,文章回忆了作者在崇祯二年路过镇江金山寺时的场景,其中这句对月色的描写,尤其清幽动人。
秦观《临江仙·千里潇湘挼蓝浦》千里潇湘挼(ruó)蓝浦,兰桡(raó)昔日曾经。
月高风定露华清。
微波澄不动,冷浸一天星。
独倚危樯情悄悄,遥闻妃瑟泠泠。
新声含尽古今情。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赏析:千里潇湘之上,渡口水色青青,明月中天高挂,清风渐渐停息。
玉露清莹,微波不兴,漫天星斗映着寒水。
诗人独自倚着高高的桅杆,情思幽幽,远处忽传来凄清瑟声,低低诉说着千古的幽情。
“曲中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一句是直接引用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一曲终了,人已不见,淼淼寒江,唯有青峰孤耸。
范成大《车遥遥篇》车遥遥,马憧憧。
君游东山东复东,安得奋飞逐西风。
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
优美唐诗鉴赏20首

优美唐诗鉴赏20首1. 《静夜思》作者: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鉴赏:这首诗用简洁明了的意象,表达了离乡思乡的情感,是唐代思乡诗的代表作之一。
2. 《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鉴赏:这首诗以壮丽的景象和豪迈的气概,表现了作者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对祖国的热爱。
3. 《登乐游原》作者: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鉴赏:这首诗通过对傍晚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生命的思考。
4. 《出塞》作者: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鉴赏:这首诗以边塞景象为背景,表达了豪迈悲壮的情感,寄托了作者对国家安全的关切。
5.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鉴赏:这首诗写离别之情,大气豪放,情感真挚,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许。
6. 《登幽州台歌》作者: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鉴赏: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悲愤情感,同时也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生命的思考。
7. 《山居秋暝》作者: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鉴赏:这首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的山村美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8.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者: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鉴赏:这首诗写作者送别友人的情景,语言简练流畅,情感真挚,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离别的感伤。
9. 《回乡偶书》作者: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鉴赏: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久居他乡的思乡之情,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生命的思考。
10. 《乌衣巷》作者: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优美的唐代古诗赏析

优美的唐代古诗赏析优美的唐代古诗赏析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
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美的唐代古诗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优美的唐代古诗赏析1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人小传王之涣(688—742),字季凌,年轻时很有侠气,喜欢击剑、打猎,生活放荡不羁,后来折节读书,以诗歌博取了很高的声誉。
关于王之涣的诗歌在当时受欢迎的程度,有一则旗亭画壁的故事:唐玄宗开元年间,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人到酒楼小酌,正巧梨园主管带着十几名弟子也来会饮,三位诗人便悄悄避开,在旁边偷看她们的歌舞。
三位诗人约定:“我们都是诗坛名人,但一直不分高下,正好趁这个机会,看看她们唱谁的诗最多,谁就算第一。
”先有一名歌女唱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便在墙上画了一道,说:“这是我的诗。
”第二名歌女唱道:“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
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
”高适在墙上画了一道,说:“这是我的诗。
”第三位歌女唱道:“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王昌龄又伸手画壁,说道:“这还是我的诗。
”王之涣自以为成名已久,见没人唱自己的诗,便对王昌龄、高适说道:“这些歌女都是潦倒乐官,所唱的不过是下里巴人之词,而阳春白雪之作则不是这等庸俗脂粉胆敢接近的。
”于是便指着歌女中最美的那个道,“咱们等着听她唱什么,如果她唱的不是我的诗,我一辈子不再与你们二位争胜;如果是我的诗,你们二位就该拜我为师。
”很快,便轮到那名头上梳着双鬟的最美的女子歌唱,她唱的正是王之涣的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便揶揄起王昌龄和高适来,不觉大笑出声,惊动了那些伶人。
三位诗人便把来龙去脉讲述一遍,伶人们竞相礼拜道:“俗眼不识神仙,请三位加入我们的宴席!”三人依言,饮醉竟日。
唐诗中的意境描写原文与解析

唐诗中的意境描写原文与解析唐诗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其中的意境描写更是让人为之陶醉。
本文将通过选取几首代表性的唐诗,分析其中的意境描写,并对其进行解析。
1. 《静夜思》 -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以静夜和月光为背景,通过写景描绘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诗人把床前明月光与地上的霜联系在一起,将月光的明亮和霜的凉意融为一体,使读者感受到了夜晚的清寂和冷凉。
最后两句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更加深了诗中的忧思之意。
2. 《登鹳雀楼》 -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以登高望远的场景为背景,通过描绘山河壮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追求进取的精神。
诗中的白日、山、黄河和海流等意象,将人与自然相融合,给人以壮美的感受。
最后一句“更上一层楼”则寓意着人们永不满足于当前的成就,要不断追求更高更远的目标。
3. 《寻隐者不遇》 - 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首诗以仙山隐者为背景,通过描述诗人寻找隐者的经历,营造出一种神秘而诡谲的氛围。
诗中的“松下”、“此山中”以及“云深不知处”等表达了诗人苦苦追寻但却无法找到的隐者,给读者留下了一种扑朔迷离的感觉。
4. 《夜泊牛渚怀古》 - 杨万里牛渚西江夜,开轩拂云端。
宝奁沉冷处,凝絮暗飞乱。
寂历江村住,春生野水寒。
每对星辰坠,由来有不完。
这首诗以夜晚泊船牛渚为背景,通过描写江水、云雾和宝奁等形象,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
诗中的“宝奁沉冷”、“凝絮暗飞乱”等意象,给人一种寂寞和凄凉的感觉。
最后两句传达了无尽的星辰与诗人生命的短暂之感,使人欲加寄托于自然,感慨生命的无常。
以上几首唐诗通过精妙的意境描写,展现了诗人们的情感和思考。
这些意境描写不仅独具美感,更是让读者感悟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共鸣。
它们以其独特的语言和形象,创造了独特的艺术效果,使人们在阅读中获得身心愉悦。
总结起来,唐诗中的意境描写通过丰富多样的笔墨,创造出丰富、深邃又富有感染力的意境。
优美古诗词及赏析

优美古诗词及赏析古代文人墨客在创作诗词时常以自然景物、人生哲理等作为描写的对象,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创作出许多优美动人的古诗词。
今天,我们将会赏析一些代表性的古诗词,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与美景。
篇一:《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静夜思》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夜晚的情景。
实际上,李白抓住了人们在寂静的夜晚容易产生思乡之情的心理,通过描绘明亮的月色与相对黯淡的故乡,唤起了读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写景有限,意境却非常深远,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篇二:《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明代诗人王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是他游览应县而作。
诗中通过描绘壮丽的山河景象,表达了登高远眺的壮志豪情。
在古代建筑物“鹳雀楼”作为背景下,诗人借助千里追求壮志的意象,以及更上一层楼寄托崇高追求理想的心境,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对未来的向往。
篇三:《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北宋时期的名臣王安石以其唐实力派的作风在古诗词领域也有一席之地。
《梅花》这首诗是他的杰作之一。
王安石利用梅花的生命力坚韧和花朵独自怒放的形象,表达了自己的理想与坚持。
同时,通过将梅花与雪进行对比,并以“暗香来”的描绘,抓住了人们对于春天的期待和渴望。
篇四:《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
通过诗人对于春天的描绘,传递了春天的喜悦、活力和无限生机。
从一个春天的清晨开始,反映了大自然的鲜活、美好以及人们亲身经历的生活真实感受。
整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并追问生命的真谛。
篇五:《青玉案·元夕》——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这是南宋时期的辛弃疾所作的《青玉案·元夕》。
唐宋的古诗词经典鉴赏_意境最美的诗词

唐宋的古诗词经典鉴赏_意境最美的诗词多读唐宋诗词,对于我们的写作,对于我们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是一个有力的促进。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唐宋的古诗词经典鉴赏,供大家参考。
唐宋的古诗词1望月怀远·赏析·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是一首羁旅诗,写的是诗人客居他乡,望月思念远方亲人,表达其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怀念。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开始两句诗人用朴素自然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壮丽的月亮初升的景象。
海面上冉冉升起一轮皎洁的月亮,诗人此时想,与自己远隔天涯的亲人们此时可能也在对月相思。
诗人由景入情,自然过渡联想到家中的亲人。
在这里本应该是诗人非常想念亲人,而诗人却对面着墨,想到亲人在此时也在思念他的情形,可见诗人构思之巧妙,同时,亲人思念他的情形写得越清晰,表明诗人自己对家人的思念越深切。
其中一个“生”字,运用得非常生动恰当,动感十足。
这和前面我们讲到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海上明月同潮生”诗句中的“生”一样的精妙。
“天涯共此时”暗用了谢庄《月赋》中“隔千里兮共明月”的句意,这句话之前的“海上”、“天涯”勾勒出的壮丽画面,使这一句“天涯共此时”展现的境界更为辽阔明朗。
第一句写的是望月实景,第二句是诗人自己想到的,诗文在开始便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定格了整首诗的环境背景,总揽全诗,而之后的抒情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这是诗人由前面的想象又转到现实生活,写诗人望月回来想要就寝却无法安眠的心理。
这两句的意思是,多情人抱怨这漫漫长夜,一整夜对月相思,无法入眠。
诗人因为思念而无法入睡,因为无法入睡所以抱怨夜晚太长。
这一系列的动作体现了诗人内心烦躁,苦思无法安宁。
一个“怨”字饱含了诗人内心因为思念而产生的深深的痛。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诗人思念远方的亲人,彻夜难眠,吹灭烛灯后,更喜爱月光的皎洁圆满,于是披衣走出屋外,望月凝思,就这样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直到露水沾湿了衣裳才从思念情绪中醒悟过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诗词中,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下面是分享的精选意境优美的古诗词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篇一】精选意境优美的古诗词赏析蝶恋花·春景苏轼〔宋代〕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赏析本词是伤春之作。
这首词将伤春之情表达得既深情缠绵又空灵蕴藉,情景交融,哀婉动人。
清人王士《花草蒙拾》称赞道:“‘枝上柳绵’,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
孰谓坡但解作‘大江东去’耶?”这个评价是中肯的。
苏轼除写豪放风格的词以外,还写了大量的婉约词。
可是却总被“无情”所恼。
这正说明他对待生活的态度:不忘情于现实世界。
他在这首词中所流露出的伤感,正是基于对现实人生的热爱。
词一开篇即呈现出暮春景色。
作者的视线是从一棵杏树开始的:花儿已经凋谢,所余不多的红色也正在一点一点褪去,树枝上开始结出了幼小的青杏。
“残红”,他特别注意到初生的“青杏”,语气中透出怜惜和喜爱,有意识地冲淡了先前浓郁的伤感之情。
接着,作者将目光从一花一枝上移开,“绿水人家绕”一句中的“绕”字,曾有人以为应是“晓”。
通读全词,并没有突出的景物表明这是清晨的景色,因而显得没有着落。
而燕子绕舍而飞,绿水绕舍而流,行人绕舍而走,着一“绕”字,则非常真切。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这是词中最为人称道的两句。
枝头上的柳絮随风远去,愈来愈少;普天之下,哪里没有青青芳草呢。
“柳绵”,即柳絮。
柳絮纷飞,春色将尽,固然让人伤感;而芳草青绿,又自是一番境界。
苏轼的旷达于此可见。
“天涯”一句,语本屈原《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是卜者灵氛劝屈原的话,其思想与苏轼在《定风波》中所说的“此心安处是吾乡”一致。
最后竟被远谪到万里之遥的岭南。
此时,他已人到晚年,遥望故乡,几近天涯。
这境遇和随风飘飞的柳絮何其相似!。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墙外是一条道路,行人从路中经过,只听见墙里有荡秋千的声音,一阵阵悦耳的笑声不时从里面传出,原来是名女子在荡秋千。
这一场景顿扫上阕之萧索,充满了青春的欢快旋律,使行人禁不住止步,用心地欣赏和聆听着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欢声笑语。
作者在艺术处理上十分讲究藏与露的关系。
这里,他只写露出墙头的秋千和佳人的笑声,其它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行人”去想象,在想象中产生无穷意味。
小词最忌词语重复,但这三句总共十六字,“墙里”、“墙外”分别重复,竟占去一半。
而读来错落有致,耐人寻味。
墙内是家,墙外是路;墙内有欢快的生活,年轻而富有朝气的生命;墙外是赶路的行人。
行人的心情和神态如何,作者留下了空白。
不过,在这无语之中,有一种冷落寂寞之感。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也许是行人伫立良久,墙内佳人已经回到房间;也许是佳人玩乐依旧,而行人已渐渐走远。
总之,佳人的笑声渐渐听不到了,四周显得静悄悄。
但是行人的心却怎么也平静不下来。
墙院里女子的笑声渐渐地消失了,而墙外的行人听到笑声后却心绪难平。
他听到女子甜美的笑声,却一直无法看到女子的模样;心情起伏跌宕不已,而女子也并不知道墙外有个男子正为她苦恼。
男子多情,女子无情。
这里的“多情”与“无情”常被当爱情来解释,有感怀身世之情,有思乡之情,有对年轻生命的向往之情,有报国之情,等等,的确可谓是“有情”之人;而佳人年轻单纯、无忧无虑,既没有伤春感时,也没有为人生际遇而烦恼,真可以说是“无情”。
作者发出如此深长的感慨,那“无情”之人究竟会撩拨起他什么样的思绪呢?也许是勾起他对美好年华的向往,也许是对君臣关系的类比和联想,也许倍增华年不再的感慨,也许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思索和领悟,作者并未言明,却留下了丰富的空白,让人回味、想象。
下阕写人,描述了墙外行人对墙内佳人的眷顾及佳人的淡漠,让行人更加惆怅。
在这里,“佳人”即代表上阕作者所追求的“芳草”,“行人”则是词人的化身。
词人通过这样一组意象的刻画,表现了其抑郁终不得排解的心绪。
综观全词,词人写了春天的景,春天的人,而后者也可以算是一种特殊的景观。
词人意欲奋发有为,但终究未能如愿。
全词真实地反映了词人的一段心理历程,意境朦胧,令人回味无穷。
【篇二】精选意境优美的古诗词赏析虞美人·听雨蒋捷〔宋代〕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赏析历代诗人的笔下,绵绵不断的细雨总是和“愁思”难解难分的,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但是在蒋捷词里,同是“听雨”,却因时间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而有着迥然不同的感受。
词人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出发,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融汇其中。
第一幅画面:“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它展现的虽然只是一时一地的片断场景,但具有很大的艺术容量。
“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意象交织出现,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情怀。
少年时候醉生梦死,一掷千金,在灯红酒绿中轻歌曼舞,沉酣在自己的人生中。
一个“昏”字,把那种“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的奢靡生活表现出来。
这时听雨是在歌楼上,他听的雨就增加了歌楼、红烛和罗帐的意味。
尽管这属于纸醉金迷的逐笑生涯,毕竟与忧愁悲苦无缘,而作者着力渲染的只是“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
这样的阶段在词人心目中的印象是永恒而短暂的。
以这样一个欢快的青春图,反衬后面的处境的凄凉。
第二幅画面:“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一个客舟中听雨的画面,一幅水大辽阔、风急云低的江秋雨图,一只失群孤飞的大雁。
这里的“客舟”不是《枫桥夜泊》中的客船,也不是“惊起一滩鸥鹭”里的游船,而是孤独的天涯羁旅,孤独、忧愁、怀旧时时涌在心头。
这时的雨伴随着断雁的叫声。
这一个“断”字,联系了诸多意境,同断肠联系在一起,同亲情的斩断联系在一起,有一种人生难言的孤独和悔恨。
“客舟”及其四周点缀的“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衰瑟意象,映现出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
壮年之后,兵荒马乱之际,词人常常在人生的苍茫大地上踽踽独行,常常尔奔曲走,四方漂流。
一腔旅恨、万种离愁都已包孕在他所展示的这幅江雨图中。
“而今听雨”的画面,是一幅显示他当前处境的自我画像。
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
处境之萧索,心境之凄凉,在十余字中,一览无余。
江山己易主,壮年愁恨与少年欢乐,已如雨打风吹去。
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
“悲欢离合总无情”,是追抚一生经历得出的结论,蕴有无限感伤,不尽悲慨。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似乎已心如止水,波澜不起,但彻夜听雨本身,却表明他并没有真正进入超脱沉静的大彻大悟之境,只不过饱经忧患,已具有“欲说还休”的情感控制能力。
捷的这首词,内容包涵较广,感情蕴藏较深。
以他一生的遭遇为主线,由少年歌楼听雨,壮年客舟听雨,写到寄居僧庐、鬓发星星。
结尾两句更越过这一顶点,展现了一个新的感情境界。
“一任”两个字,就表达了听雨人的心情。
这种心情,在冷漠和决绝中透出深化的痛苦,可谓字字千钧。
虽“一任点滴到天明”,却也同时难掩听雨人心中的不平静。
身在僧庐,也无法真正与世隔绝,也不能真正忘怀人生。
方位名词的巧妙运用,是这首词的一大特点。
“少年听雨歌楼上”,追欢逐乐,无忧无虑,正是作者一生中最美好、最快乐的时光,因而一个“上”字,正好暗合作者这样一种生活情境。
“壮年听雨客舟中”,这时期的作者,进士及第不久,南宋灭亡,他不肯仕元,开始了漂泊生涯。
“软语灯边、笑涡红透”的家庭生活既已失去,离乱生活,使他惟有感时伤怀,于客舟中听潇潇冷雨,吹瑟瑟西风,看辽阔的江面堆满铅灰色的云,失群孤雁传来凄厉的哀鸣,心境一何愁苦悲凉!但这时的处境与暮年相比,还未到达极端孤寂的境地,因而用一“中”字,倒也贴切。
“而今听雨僧庐下”,已是白发老者的他,已经尝遍了悲欢离合的滋味,大半生坎坷遭遇的折磨,几乎使他到了麻木的地步,悲欢离合,已经无法掀动他感情的涟漪,因而他能够听任檐前冷雨一直滴到天明。
作者真的已经麻木不仁、万念俱灰了吗?如果四大皆空,又为什么彻夜难眠呢?可见作者的忧愁痛苦不仅没有得到解脱,只是换了一种形式而已。
这另一种形式的愁苦,是情感的内敛与深化。
这时一个“下”字,自然与作者风烛残年的境遇高度一致。
三个方位名词,也许并非刻意安排,但作者一生的际遇,确实能从这三个方位名词上看出端倪,不是吗?这首词以“听雨”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选取作者一生三个典型片断,凸显词人晚年悲苦凄凉的境遇和心情。
同是听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际遇,有着迥然不同的感受。
【篇三】精选意境优美的古诗词赏析入若耶溪王籍〔南北朝〕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鉴赏《入若耶溪》是南朝梁王籍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诗写作者泛舟若耶溪的所见所闻,并蕴含长久长久羁留他乡的思归之念。
诗开头两句写诗人乘小船入溪游玩,三四句写眺望远山时所见到的景色,五六句用以动显静的手法来渲染山林的幽静,最后两句写诗人面对林泉美景,不禁厌倦宦游,产生归隐之意。
全诗因景启情而抒怀,十分自然和谐。
此诗文辞清婉,音律谐美,创造出一种幽静恬淡的艺术境界。
诗的开头两句就缴足题面。
诗人乘坐一条大船,驶向若耶溪上游,这就是题中的“入”。
船不是快速行进,而是任意漂荡,可见诗人此行在于游赏自然。
“泛泛”两字,除了写出水域宽阔,还表达了诗人的游兴。
一个“何”字,入若耶溪的喜悦之情略略透出。
一入若耶溪,马上发现这里的水特别清澈,抬头望天,天空高朗,白云悠悠;低头看水,水映朗空,也是一派悠悠;于是着一“共”字,将本来了然无涉的朗空和清水置于自然的和谐之中。
前两句叙写中带有交代性质,接下去四句便具体描写若耶溪的美景了。
“阴霞”、“远岫”、“阳景”“回流”,诗人观察很细,落笔非常客观。
船是向上*进的,溪是由南而北流向的,因此,除了题目中用“入”表明外,诗中还用“阴霞”、“回流”作照应。
远处写山,近处写水,山水相映,境界奇美。
但诗人不满足于此,他以云霞衬群山,以日影照清水,使境界富有了层次感和色彩感。
不仅如此,诗人又将静景化动景,一个“生”字,不仅突出云霞的动态美,而且赋予云霞以情趣;一个“逐”字,人的行为赋予日影,仿佛日影像诗人一样正在追逐着回流,想跟艅艎一起行进,到上游去探个美的究竟。
如果说“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从视角落笔,那么“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便是从听觉落笔了。
这两句被称为“文外独绝”。
它的“独绝”可从下列五个方面来阐明:第一,前面写到岫,是远景,写到影,是近景,这里再补写山林,如此写若耶溪,就不是纵向的,而照顾到两旁,就是说,不只是线,还考虑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