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合集下载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述评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述评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述评苏霍姆林斯基出生于乌克兰的一个小村庄。

童年时期尽管生活艰苦,但家中有酷爱书籍的祖父、擅长讲述明间故事的外婆,无限忠诚于苏维埃政权的父亲和慈爱的母亲,为他创造了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良好的环境造就了苏霍姆林斯基那颗金子般的心。

就读于克列明楚格师范学院期间,他因病中断学业回母校任小学教师。

酷爱教育工作的他从担任教师工作的第一天起就决心致力于教育事业!为国家的教育事业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经过不懈的努力,他最终在教育事业上取得了骄人的成就,被选为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信院士,被授予“苏联功勋教师”称号,并发表多篇教育著作。

堪称世界教育伟人!一看教育观论提起他的教育伟业,首先的从他的教育观说起。

苏霍姆林斯基提倡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既以全面发展为主体,把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与个性发展三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整体、统一体!可以说,它使全面发展更完整,充实;它使和谐发展增添新意并发生了质变。

因为它不再把和谐发展凌驾于其它发展之上,而是并列的一部分。

它把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这对看似矛盾的观念统一起来。

堪称完美的教育理念!为了更好更形象的了解这一教育理念,笔者在此做一类比。

培养一位出色的人才譬如盖一幢漂亮的房子。

众所周知做房子需要打地基,这时就需要“全面发展”,打地基时每个点都得打牢,照顾到。

这样才能进行后续的工作,培养人才也是如此,智育、德育、体育、劳动教育和美育等各个发面都得发展,缺一不可。

房子往上做时,各个部位要构建和谐,要考虑各部分的受力及整体的外观。

这样房子才能既不坍塌又比较美观!育才也如此,一位杰出的人才并不是所有良好特点和品质的机械堆加,而是和谐结合的统一体。

这种和谐发展就是把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看成是一个有机的、互相融合的、统一的整体。

任何一方面都以其它几方面作为必要的条件和基础。

到了盖房顶了,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风格,在这里突出些,在那里冒个尖,这里绣点什么,那里雕点什么。

一、苏霍姆林斯基简介

一、苏霍姆林斯基简介

一、苏霍姆林斯基简介盼星星盼月亮总算盼到了暑假,大家都想好好的休息休息,陪陪家人,联络联络朋友,美美的睡睡懒觉,享受一下睡到自然醒的幸福感。

可是,又接到了培训的通知,知道大家心里都很反感,但是不管怎样,我们为期4天的培训任务还是得完成。

还是那句话,既来之则安之吧。

这次我们的任务是世界著名的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很多老师可能在假期里就已经看过了,我和大家一样,只有一本课本,也没有参加任何的培训,只不过我看课本的时间要比大家多一点点,在这里我就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读后的体会、感受,就算是完成这次的培训任务吧。

当然了,我才疏学浅,我的这些体会和感受也仅仅代表我个人,说得不对的地方还请大家多多包涵。

也希望大家给我提出更多的意见和建议。

(一)苏霍姆林斯基的生平今天早上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苏霍姆林斯基的生平。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再怎么伟大的人,首先是一个平凡的人;再怎么伟大的事,首先也是一件平凡的事。

人,是从平凡逐渐走向伟大的。

人的伟大,往往是表现在平凡的生活和小事上,而不是表现在惊天动地的事件中。

我们今天要了解的苏霍姆林斯基也只是普普通通的平常人,他做的也只是普普通通的平常事,一起去看看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份简历吧。

从中我们会了解到苏霍姆林斯基平凡的生活。

1、1918年,苏霍姆林斯基诞生在乌克兰基洛沃格勒一个贫民家庭。

[祖父曾是旧俄的农奴; 父亲是农民、一个能干的木匠, 在夺取苏维埃政权的斗争中失去了一条腿, 在国内战争时期为巩固革命成果流过血。

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 这个偏远乡村的农家, 生活是贫困而动荡的。

土豆和黑麦粉做的面饼是家里上好的食品。

小瓦西里(苏霍姆林斯基小名)总是赤着脚跑来跑去。

然而酷爱书籍的祖父, 无限忠于苏维埃政权的父亲和慈爱的母亲, 创造了一个温馨和睦而又生气勃勃的家庭环境。

在这个家里, 大人从不大声呵斥, 更不责打孩子, 一道目光、一个表情, 就足以使孩子明白自己是做对了还是做错了。

教育家的教育故事

教育家的教育故事

教育家的教育故事苏霍姆林斯基------永不凋谢的玫瑰在前苏联的一所学校,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美丽的玫瑰花,每天都有很多同学前来观看,但都没有人去采摘。

一天清晨,一个四岁的小朋友(就读于该校幼儿园)进入花房,摘下了一朵最大、最漂亮的玫瑰花。

当她拿着花走出花房时,迎面走来了该校的校长。

校长十分想知道小女孩为什么要摘花,便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可以告诉我你摘下的花是送给谁的吗?”“送给奶奶的。

奶奶生了重病,我告诉她学校里有一朵很大的玫瑰,奶奶不信,我这就摘下来送给她看,希望她早点好起来,等奶奶看完了之后我会把花送回来。

”听完孩子的回答,校长的心颤动了。

他牵着小女孩的手,从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说道:“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事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奶奶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

”这位校长是谁呢?他就是伟大的教育家、万世景仰的育人楷模苏霍姆林斯基。

陶行知——宽容的力量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

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

”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

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叶圣陶---民主的楷模我国著名作家和语文教育家叶圣陶(1894—1988年)有二儿一女:至善、至美、至诚。

有一次,吃罢晚饭,碗筷收拾过了,植物油灯移到了桌子的中央。

叶圣陶戴起老花眼镜,坐下来改孩子们的文章。

孩子们各据桌子的一边,眼睛盯住父亲手里的笔尖儿,你一句,我一句,互相指摘,争辩。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
1、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 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 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 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 作。P7
2、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 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如果一个教师 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 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 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30:1,50:1。这一 切都归功于读书。P 8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苏联当代最有名望 的教育家。在他长达三十多年的教育活动中,他一边创造性 地从事实际工作,一边坚持教育科学研究。其中较著名的著 作有:《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给教师的建议》、《帕 夫雷什中学》、《和青年校长的谈话》等。 他生前曾获得两 枚列宁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和马卡连柯奖章,被人们称为 “教育思想泰斗”。他的书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 生活的百科全书”,他所领导的帕夫雷什中学被列为世界上
10、对所读的东西的领会取决于阅读过 程的情绪色彩:如果一个人渴望读书, 阅读的时刻给他带来欢乐,那么所读的 东西就会深刻印在他的意识里。 P522
思考:阅读,阅读,再阅读
第2条建议:——教师的时间哪里来? 一昼夜只有24小时 第46条建议: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 第90条:我怎样写教育日记
精彩语段:
6、只有在书籍成为学龄初期儿童的最 有吸引力的精神需要的地方,才会有学 习的愿望,这种愿望才能确立起来。P
166
7、为了使学生学会有表情地、流利地、 有理解地阅读,使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不 要去思考阅读过程而是思考所读的东西 的内容,那就必须使学生在小学学习期 间花在朗读上的时间不少于200小时(包 括课内和课外),而花在默读、视读上 的时间不少于2000小时。P284

热爱教学的教育家

热爱教学的教育家

热爱教学的教育家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师则是教育事业中的中坚力量。

然而,并非每个教师都能被称为真正的教育家。

教育家不仅要具备专业的教育知识和技能,更需要热爱教学事业,将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放在心中的首位。

本文将介绍几位热爱教学的教育家以及他们在教育事业中的贡献。

第一位教育家是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是20世纪俄罗斯最重要的教育家之一,也是儿童心理学方面的杰出代表。

他认为教育是一种互动的过程,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需求,为学生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

他提出了“学生中心”的教育理念,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通过与教师和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使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是变成主动学习的主体。

第二位教育家是孔子。

作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奠基者,孔子深受后世教育家的尊崇。

他的教育理念强调“实践”和“经验”,孔子认为只有通过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他提倡“以教学之,无疑者也”,强调深入浅出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所学知识。

孔子注重教育的个性化和差异化,他说“教人无类,为善者师之”,强调不同学生有不同的特点和需求,教师应因材施教,发掘并培养学生的潜力。

第三位教育家是玛丽亚·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是意大利的一位儿童教育家,她提倡的“蒙台梭利教育法”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她强调儿童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和辅助学生的学习。

蒙台梭利教育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性和自信心,通过提供适当的学习材料和环境,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

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四位教育家是杰奎琳·诺瓦尔。

诺瓦尔是一位来自美国的教育学家,她致力于改善教育中存在的不平等现象,尤其关注贫困学生的教育。

她提倡“个性化学习”,强调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学习风格,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支持。

苏霍姆林斯基介绍

苏霍姆林斯基介绍

苏霍姆林斯基介绍导读: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

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家庭。

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

1948年起至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

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和1枚红星勋章等。

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写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等教育专著。

苏霍姆林斯基的生平事迹:立志从教苏霍姆林斯基的小学、中学生活,一直是在本村学校度过的。

这是一座七年制的学校,虽然学校设施条件极为普通,但这里却有一批较好的师资力量。

这对从小受到家庭良好熏陶的苏霍姆林斯基来说,是一个极好的环境。

他的善良天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知识能力得到了迅速的拓宽。

他在家经常主动帮助父母邻居做事,在学校里是位品学兼优的学生,得到了当时校长伊万·萨维奇和教务主任布师科夫斯基的重视和关怀。

然而对他影响最大的要数启蒙女教师安娜·萨莫伊洛英娜。

这位女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不仅是孩子们的老师,也是孩子们亲密的伙伴。

苏霍姆林斯基觉得这位女教师象一个女魔法师,她知道一切美的秘密。

她讲课时学生们都有浓厚的兴趣,所教的知识常被学生铭刻在记忆之中。

她常带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引导学生思考许多问题,学习了不少东西,明白了许多道理……我们摄下了这样的一个事件:在山花烂漫、万物生机昂然的季节,有一天下午,安娜·萨莫伊洛英娜带学生们来到了森林,这对苏霍姆林斯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地方了,他平时就到这里来玩。

但女教师的解说,让他接触了许多过去没有注意到的新事物和很多使他感到惊奇的东西;看这颗盛开的椴树在帮助蜜蜂酿蜜;瞧那个蚁穴——过去是苏霍姆林斯基出自恶作剧曾用棍子去桶它,而现在老师说这个蚁穴有回廊和广场,有幼儿园和粮仓……原来是一个童话般的城市。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一、论教育苏霍姆林斯基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

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个观点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

”(1)而培养这种人需要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即应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现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

”(2)关于德育。

他明确指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

(3)特别调要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认为“精神空虚是人的最可怕的灾难。

”(4)要求教师和家长尊重儿童的人格,全面关心儿童。

他说:“如果有人问我,生活中什么是最主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的回答说:“爱孩子”。

(5)他提出了“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的主张,并努力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学校的墙壁也说话”。

同时指出爱不等于无原则的溺爱,应该用严格的纪律和道德规范去要求儿童,并注重通过集体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关于智育。

他认为智育就其本质与任务来说,包括给学生以系统的科学知识、形成科学世界、发展智力等方面。

智育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通过传授,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并发展他们的智力。

他是知识与智力的统一论者,提出学生的知识要建立在广阔的“智力背景”上,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其中包括:给儿童上思维课;开展课外读书;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参加课外小组活动等。

在帕夫雷什中学,所有学生整个下午都参加各种课外小组活动,小组多达到一百多个。

关于体育。

他说:“对健康的关注,这是教育工作者首要的工作。

孩子的精神生活、世界观、智力发展、知识的巩固和对自己力量的信心,都要看他们是否乐观愉快,朝气蓬。

”(6)并响亮地喊出了“健康、健康,再一个还是健康”的口号。

他不允许低年级儿童在室内进行三小时以上的脑力劳动,反对让12-15岁的少年每天花费四、五个小时去做家庭作业。

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

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

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俄国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他的名言不仅启迪着不少教育者,也引发了许多人对教育的思考。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苏霍姆林斯基的几句名言吧。

1.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创造性的,而不是被动的。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教育不应该是机械地灌输知识,而应该是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且使他们愿意学习。

2. “教师的最高使命是唤起学生的天才。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唤起学生的天才和创造力。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激发学生的潜力,并且让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充满信心和热情。

3. “教育不是填鸭式的学习,而是以生活为基础的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应该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孤立的知识体系。

只有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并且让他们在学习中得到更多的乐趣。

4. “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出优秀的人,而不是只是有用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目标不应该是培养出一群单一的、机械的、有用的人,而应该是培养出一个充满创造力和人性化的群体。

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真正的服务于人类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经济的利益而存在。

5. “教育本身就是一项伟大的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艺术。

只有教师以真正的热情和才华传递知识,才能使学生受到真正的启发,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完善自己的人格和性格。

以上就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几句名言,这些名言不仅体现了他对教育的独到见解,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教育的真正意义。

相信只有我们从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中汲取营养,加强自身的学习和教育能力,才能让我们变得更加完美,也更加有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简介(1918——1970)。

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

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家庭。

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

1948年起至1970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

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和1枚红星勋章等。

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写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巴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失去的一天》等教育专著。

立志从教苏霍姆林斯基的小学、中学生活,一直是在本村学校度过的。

这是一座七年制的学校,虽然学校设施条件极为普通,但这里却有一批较好的师资力量。

这对从小受到家庭良好熏陶的苏霍姆林斯基来说,是一个极好的环境。

他的善良天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知识能力得到了迅速的拓宽。

他在家经常主动帮助父母邻居做事,在学校里是位品学兼优的学生,得到了当时校长伊万·萨维奇和教务主任布师科夫斯基的重视和关怀。

然而对他影响最大的要数启蒙女教师安娜·萨莫伊洛英娜。

这位女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不仅是孩子们的老师,也是孩子们亲密的伙伴。

苏霍姆林斯基觉得这位女教师象一个女魔法师,她知道一切美的秘密。

她讲课时学生们都有浓厚的兴趣,所教的知识常被学生铭刻在记忆之中。

她常带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引导学生思考许多问题,学习了不少东西,明白了许多道理……我们摄下了这样的一个事件:在山花烂漫、万物生机昂然的季节,有一天下午,安娜·萨莫伊洛英娜带学生们来到了森林,这对苏霍姆林斯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地方了,他平时就到这里来玩。

但女教师的解说,让他接触了许多过去没有注意到的新事物和很多使他感到惊奇的东西;看这颗盛开的椴树在帮助蜜蜂酿蜜;瞧那个蚁穴——过去是苏霍姆林斯基出自恶作剧曾用棍子去桶它,而现在老师说这个蚁穴有回廊和广场,有幼儿园和粮仓……原来是一个童话般的城市。

他感到不和老师一起来。

就不会发现世界上这么多美好的东西。

当孩子们领略了这大自然美好的风光,急冲冲准备回家的时候,她还有一新招:“孩子们,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采集些鲜花吧。

当孩子们关心长辈的时候,长辈会感到高兴,而鲜花——这是关怀和敬爱的标志。

……”苏霍姆林斯基接受的就是这样的教育。

这使幼小的苏霍姆林斯基不仅爱上了书本,爱上了同伴,爱上了大自然,而且他更尊敬这位老师。

他向往着自己的知识能同老师一样渊博,向往能象老师一样。

从这时起,苏霍姆林斯基逐步树立了从事教师这一神圣职业的志向。

因此在七年制学校毕业时,他毅然决定报考师范院校,后来一步一个脚印,从一个普通的教师成长为一名伟大的教育家。

反思失误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教育实践中也曾有过这样的失误。

那时,他刚参加工作。

一个名叫斯捷帕的男孩,由于过分活泼、顽皮,在一次玩耍中无意把教室里放着的一盆全班十分珍爱的玫瑰花给碰断了。

对此,苏霍姆林斯基大声斥责了这个学生,并竭力使这个闯祸的孩子触及灵魂,吸取教训。

事后班上孩子们又拿来了三盆这样的花,苏霍姆林斯基让孩子们用心轮留看护,唯独斯捷帕没有获准参加这项集体活动。

不久这个学生变得话少了,也不那么淘气了。

年轻的苏霍姆林斯基当时想,这倒也好,说明自己的申斥对这个学生起了作用。

可是不愉快的事件在他斥责这位学生的几周之后的一天发生了。

这天放学后,苏霍姆林斯基因事未了,还留在教室里,斯捷帕也在这里,他准备把作业做完回家。

当发现教室里只有老师和他俩人时,斯捷帕便觉得很窘,急忙准备回家。

苏霍姆林斯基没有注意到这种情况,无意中叫斯捷帕跟自己一起到草地上去采花。

这时斯捷帕表情迅速变化,先苦笑了一下;接着眼泪直滚了下来,随后在苏霍姆林斯基面前跑着回家了……这件事对苏霍姆林斯基触动很大。

此时,他才明白了,这孩子对于责罚,心里是多么难受。

他开始意识到自己以前的做法,是不自觉地对孩子的一种疏远,使孩子感到了委屈。

因为孩子弄断花枝是无意的,而且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愿意做些好事来补偿自己的过失,而自己却粗暴地拒绝了他这种意愿。

对这种真诚的、儿童般的懊悔,报之于发泄怒气的教育影响,这无疑是对孩子的当头一棒。

此后,苏霍姆林斯基吸取了这一教训,在以后的工作中很少使用责罚。

通常,他对由于无知而做出不良行为后果的儿童,采取宽恕态度。

他认为,宽恕能触及学生自尊心最敏感的角落。

“不要死背”苏霍姆林斯基担任校长之后,曾多次提出:“要思考,不要死背”的口号,然而人们却很少知道,触发他产生这一思想的契机,却是在一次听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讲课的课堂上。

一天上午,苏霍姆林斯基同往常一样,去听一位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的课。

课堂上的最初几分钟,学生们正紧张地思索着老师提出的一个个问题。

这位青年教师开始叫学生回答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认真地记录下了学生的回答,可是学生们的回答,并不能让他感到满意。

他发现学生使用的许多词和词组在他们的意识里,并没有很鲜明的表象,跟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联系不起来。

学生们仅仅是重复别人的思想,让人听到的仅仅是一些被学生硬挤出来的、笨拙的、背诵下来的句子和词组。

它们的意思是什么,似乎学生并没有搞清楚,苏霍姆林斯基想:“为什么学生的回答总是那样贫乏、苍白无力、毫无表情呢?为什么在这些回答里常常缺乏儿童自己的活生生的思想呢?”这时课正在进行中,只听见教师提示学生;“课后要复习,词意、句式一定要记住,下节课提问……”听到这里,苏霍姆林斯基皱起了眉头,思维再也集中不到听讲上了。

他想到,难道教学摆在学生面前的唯一任务就是识记、保持和再现?看来自己工作还存在缺陷,自己在实践中已经解决了的问题,还没有及时推广到广大教师中间。

这时一年级学生娜塔莎的一篇作文,在他头脑中再次清晰地映现出来:“这是夏天的事儿,刮了一阵大风,大风把一粒长着毛茸茸翅膀的种子带到了草原上,种子落到了草原上的青草丛里,青草惊奇地问:‘这是谁呀’,种子说:‘这是带翅膀的花儿。

我准备在这儿,在草丛里生长。

’青草高兴地欢迎新来的邻居。

冬去春来,草儿发青了。

在种子原来落下的地方,露出了一根粗壮的茎,在它的顶上,开出一朵朵黄色的花儿,它是那么鲜艳,就象一个小小的‘太阳’。

‘啊!这原来是蒲公英呀!’青草说。

”这是带学生观察了花的形状,颜色,这种花与那种花不同的特点,引导学生把闪烁的阳光、白色的花瓣、忙碌的蜜蜂、颤动的树枝、悠闲的小蝴蝶等这些事物之间相互联系起来看,然后让学生充分想象,自编出各种有关花的故事。

学生能写出这样的作文,说明词已进入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虽然表达还带有给他们所讲的童话故事的影响,但这是他们自己的语言。

会思考已成为这类孩子的显著特点。

对于学习效果差的学生,总听到一些教师议论是“愚笨”、学习不努力,现在看来,不能不说教师惯用的传统教学思想造成了孩子智能的局限,从而导致学生不会学习——不会观察、思考、推论,只好依靠死记硬背。

现代学校的整个教学体系需要加以科学的改进,应当建立在三根支柱上;鲜明的思想、活生生的语言和儿童的创造。

看来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还要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当!当!当!……”下课的铃声打断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思考,可是现在他已想好了下次校务会议上的一个议题,这就是“如何让学生学会思考。

”他将要向全校师生提出“要思考,不要死背”这个口号。

循循善诱苏霍姆林斯基对小学生的教育,方法上灵活多样。

他把运用民间童话故事作为自己在学校教育的方法之一,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我们仅从他运用这一方法的众多教育实例中撷取其中的一个片断。

这是暑假后的一天,苏霍姆林斯基所带的三年级甲班准备去野营训练。

考虑到所带东西较多,其中一个学生建议,两个人结成一对,有的东西可以合用,这样可以减轻旅途负担。

建议受到班主任苏霍姆林斯基的赞扬,孩子们开始自由组合,呈现一片欢乐的场面。

大家都有了对子,唯独平时自以为是而妄自尊大的学生安德烈卡没有对子,他在一边哭泣着。

苏霍姆林斯基把安德烈卡叫到一边,问明情况,知道是同学都不愿和他组合成对。

这孩子委屈地认为,是同伴们嫉妒他。

苏霍姆林斯基深知这个学生的天性,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时机,便直截了当地对安德烈卡说:“你要明白,安德烈卡,最困难的就是迫使自己去感觉。

你迫使自己去感觉,那你就会以另一种目光看你的同学、去看人。

如果你老是认为,你是最聪明的人、最有才能的人、最好的人,那么到头来你就会成一个最孤立的人……”“但是,实际上我就是在解题上比谁都强,并比谁都快地背会诗歌……多少次您自己都说:‘'好样的,安德烈卡,安德烈卡学习了,现在就懂了……’我比谁都懂得多,这难道是我的错?”孩子哭得更伤心了。

苏霍姆林斯基还能用什么语言再去解释呢?说教显然对这个孩子没有多大效果。

他思索着如何对这位男孩子进行解释,才能让他懂得、认识并相信……“安德烈卡,咱们找个荫凉的地方坐下,我给你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与我们这件事十分相似,愿意听吗?”安德烈卡点点头。

他们来到大橡树的树荫下,坐在一条长凳上,苏霍姆林斯基讲了一个“菊花和葱头”的故事,“在一个农村老大娘的住处旁,长着一株菊花。

菊花老是沾沾自喜:‘你们瞧,我多美啊!在这地方我是最美的’,在菊花旁边长着一棵葱头,一颗普普通通的葱头。

夏末,葱头熟了。

绿色的茎叶蔫了,葱头散发出辛辣的气味。

菊花扇动鼻子。

‘呸,你发出一股多难闻的味道呀!’它对邻居说到。

‘我真感到奇怪,人们干吗要种这种植物呢?想必是为了薰跳蚤……’葱头没有作声,它把自己视为灰姑娘。

这时,大娘从屋子里走出来朝菊花走去。

菊花屏住了呼吸。

她想:大娘马上就会说,她的花多美啊。

菊花由于心满意足,已经感到有点飘飘然了。

大娘走近菊花却弯腰拔起了葱头。

大娘端详着葱头,惊呼了一声:‘多好看的葱头啊!’菊花感到困惑了:难道葱头会被认为是好看的吗?”听完了这个故事,安德烈卡眼泪已经干了,从这个故事中他好像悟出了一条道理: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用,不能自作聪明,看不起同学。

他羞愧地低下了头,一言不发。

苏霍姆林斯基采用这种讲童话故事的方法,使小学生易于接受,并从类比中受到了应有的教育。

这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创造。

挽救“困难生”在苏霍姆林斯基领导的巴甫雷什中学里,形成了这样一个观念:就是相信一切孩子都能被教育好。

这里没有“差生”的概念,只存在“困难学生”或“难教育学生”的说法。

在教育实践中,对这类学生一般不单纯由某个教师去进行教育,对他们进行教育往往是整个集体的义务。

苏霍姆林斯基一生中就教育过178名“难教育的学生”,这178名学生都有一个艰难的教育过程。

每周苏霍姆林斯基都要走访困难孩子的家庭,以便深入了解形成他们道德的最初环境,他跟家长们、家长的邻居们,教过这些孩子的老师们进行交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