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教案)血液循环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案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案教案标题: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和作用。
2. 掌握人体血液循环的过程和主要器官。
3. 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重点:1. 血液循环的概念和作用。
2. 人体血液循环的过程和主要器官。
3. 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1. 掌握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 理解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过程。
教学准备:1. 教学PPT或黑板。
2. 血液循环的模型或图示。
3. 心脏的模型或图示。
4. 血液循环的相关视频或动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血液循环的概念,让学生谈谈对血液循环的理解。
2. 展示一张血液循环的图示,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中的内容。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PPT或黑板,讲解人体血液循环的过程和主要器官,包括心脏、血管系统和血液。
2. 结合血液循环的模型或图示,向学生展示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路径,并解释每个器官的功能。
三、心脏的结构和功能(15分钟)1. 介绍心脏的结构,包括心房、心室和心瓣。
2. 解释心脏的功能,包括收缩和舒张,以及心脏的泵血作用。
四、师生互动(10分钟)1. 提问学生,询问他们对血液循环和心脏的理解和疑惑。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和讨论。
五、拓展活动(15分钟)1. 展示血液循环的相关视频或动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血液循环的细节。
2. 分组讨论,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来观察血液循环的过程,鼓励他们提出假设和预测结果。
六、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重点。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血液的成分和功能。
2. 引导学生学习心脏疾病的预防和保健知识。
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学生的方式检查他们对血液循环和心脏的理解。
2. 设计小组活动:评估学生在设计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生动形象的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血液循环的过程。
生物教案:血液循环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生物教案:血液循环学科领域:生物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对象:八年级教学目标:1. 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和意义;2. 掌握血液循环的途径和原理;3. 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4. 能够运用血液循环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血液循环的途径和原理,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血液循环的具体途径,心脏的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挂图、模型、PPT等教学工具。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利用挂图或模型展示血液循环途径,引导学生思考血液循环的意义和作用。
2. 教学内容(1)血液循环的概念: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心脏和血管系统中不断循环流动的过程。
(2)血液循环的途径: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
体循环是血液从心脏流向全身各器官,肺循环是血液从心脏流向肺部。
(3)血液循环的意义:为身体各器官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将废物和二氧化碳带离器官。
3. 课堂练习学生自主完成PPT上的练习题,教师讲解答案。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血液循环的意义和途径。
第二课时1. 导入新课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入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 教学内容(1)心脏的结构:心脏有四个腔室,分别为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
(2)心脏的功能: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通过收缩和舒张实现血液的泵送。
(3)心脏的工作原理:心脏的收缩和舒张使得血液在血管中流动,形成血液循环。
3. 课堂练习学生自主完成PPT上的练习题,教师讲解答案。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三、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血液循环概念、途径和心脏结构、功能的理解。
2. 练习题:评估学生对血液循环和心脏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 生活实例分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血液循环现象,如运动时心跳加快的原因等。
四、教学延伸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血液循环的生理机制,如心脏的电生理、血压调节等。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的教案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的教案
年级:初中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过程。
2. 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 掌握血液在体内的运输作用。
教学内容:
1.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2. 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 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过程。
教学准备:
1. 纸板模型或图片展示心脏的结构。
2. PowerPoint或视频展示血液循环的过程。
3. 实验器材,如显微镜和玻璃片。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引入问题或图片展示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了解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二、讲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10分钟)
教师通过讲解血液的成分和功能,让学生了解血液在人体内的作用。
三、展示心脏的结构和功能(1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心脏的模型或图片,讲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让学生了解心脏在血液循环中扮演的角色。
四、讲解血液循环的过程(15分钟)
教师通过PowerPoint或视频展示血液循环的过程,让学生了解血液是如何在体内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的。
五、实验演示(10分钟)
教师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血液在显微镜下的运动情况,加深对血液循环的理解。
六、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血液循环在人体内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生物科学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全面了解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过程,掌握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同时,通过实验演示,学生能够亲自操作观察,加深对血液循环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
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上册《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血液循环》教案附教学反思

第一节人体内物质的运输(4)——血液循环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
2、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3、了解血压的概念以及如何测定血压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2、通过收集有关高血压、冠心病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血液循环途径的学习,了解自己的身体,以及常见的疾病,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和自我保健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是重点,血液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观察、实验、讨论,并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四、课前准备利用科技活动课时间和学生一起做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的实验;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血液循环挂图、学生练习用的练习纸、绷带b5E2RGbCAP五、教学过程新课活动一讲述:人体血液循环可以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并展示血液循环图片,帮助学生认识血液循环示意图上各个主要部分的名称。
结合课本P17的图14-13血液循环示意图,识图记录。
新课活动二展示血液循环动画,指导学生观察,记录血液流经的各个部分的名称;多媒体展示资料:有人曾做过测定:安静时,一滴血通过这条完整的路线约需20秒钟,而其中16秒在体循环,4秒在肺循环,因此,有些书又把体循环叫大循环,肺循环叫小循环。
(多媒体出示:大循环,小循环)观看动画,根据记录和老师提示描述体循环、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了解大循环和小循环。
新课活动三师生共同分析:体循环、肺循环中的血液成分的变化,得出血液循环的意义。
讲解:从左心室射到全身各器官去的是鲜红色的动脉血,它含有很多的氧气,当流经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时,在毛细血管周围有许多的组织细胞,细胞生命活动消耗了大量的氧气,产生许多的二氧化碳,因此这个部位的氧气的浓度低,根据血红蛋白的特性和毛细血管壁的特点,这时,血液里红细胞的血红蛋白便会和结合的氧分离,氧气透过毛细血管壁扩散到组织细胞,供其利用,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也会扩散入血液,一部分由红细胞运输,大部分由血浆运输而带走。
生物课初中血液循环教案

生物课初中血液循环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2. 了解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
3. 掌握血液在人体循环中的运输过程。
教学重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理解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过程。
教学准备:
1. 教学课件或教科书相关内容。
2. 实验器材:显微镜、玻璃片、血液样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知识(5分钟)
1. 引入话题:你知道血液在人体中起到什么作用吗?
2. 学生回答并展开讨论。
二、讲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10分钟)
1. 展示血液的组成及其功能。
2. 介绍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结构和功能。
三、介绍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15分钟)
1. 讲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 介绍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特点及功能。
3. 介绍人体的双循环系统。
四、实验操作(20分钟)
1. 学生观察血液样本。
2. 学生用显微镜观察不同种类的血细胞。
3. 学生进行血压测量实验。
五、总结与讨论(10分钟)
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2. 学生展开讨论:血液循环对人体有什么影响?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答疑惑。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 完成相关习题。
2. 自主学习相关知识点。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掌握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同时,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对血液的运输过程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提高了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初中生物课《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课《血液循环》教学设计第1篇:初中生物课《血液循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说明不同类型血管的功能,及其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能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说明心脏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能概述心脏的生理特征。
4能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
5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的实验,学习用比较法归纳三种血管的区别。
6在解读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过程中,学习用辩*法分析人体血液循环途径的方法。
重点难点1.重点(1)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4)血压与脉搏的概念。
2.难点(1)不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心动周期与心脏功能的方法。
(3)体循环、肺循环中的气体交换。
(4)血压、脉搏的形成;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第。
教学用具显微镜血管的横切片猪心脏水蚤鲫鱼教学方法探究试验讨论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血液流动的管道----------血管(一)复习提问1、常见的血型有几种?2、输血时有什么原则新课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实验:用显微镜观察各种血管观察步骤(1)在显微镜下观察血管的横切片,区别并比较动脉与静脉管壁结构的差异。
(2)观察毛细管装片。
2.三种血管的比较学习多媒体展示三种血管的模式图讨论三种血管的特点。
小结师生共同得出:(1)动脉:A概念: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位的血管。
B 特点:管壁厚,**大,管内血流速度最快。
(2)静脉:A概念: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输送回心脏的血管。
B 特点:与同级动脉相比,静脉管壁薄,**小,管腔大,管内血流速度较慢。
(3)毛细血管:A概念:是连通微小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管。
B 特点: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它的管壁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径极小,红细胞只能单行通过,管内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进行物质交换。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案5篇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案5篇(三)、作业练习:(见教材)1、在一个繁殖季节里,一条鲤鱼能产几十万粒卵,而一般的小型鸟类只产几个卵,你能其中的道理吗?这是不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2、山羊绒又细又松软,组成的产品非常昂贵。
山羊比绵羊好养,它连草根都啃食。
于是一些牧区大量饲养山羊,这对环境会有什么影响?这是两道开放性题,既能达到巩固学问点的目的,又能煅炼思维,体现学问与社会、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有所用。
整个教学过程的逻辑挨次就是这样安排的。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支撑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一个生动、好玩、多姿多彩的生物课堂中,开心地享受学习。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案精选篇3《细菌》这一课题是人教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生物教科书”八班级上册,第五部分,第四章的第二节,下面我从五个方面阐述说课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作用和地位细菌是单细胞的生物,所以必需以前面学过的动植物细胞的学问为基础,细菌的养分方式需要植物体内的叶绿体以及光合作用的学问来引导,细菌的个体微小,需要借助显微镜,又必需有显微镜的学问,而学习了细菌的形态、结构、养分和生殖方式才能为理解细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起到了续前辅后的作用。
本课安排在学习了动物、植物细胞的基础上来进行,通过与动物植物细胞的比较来进一步学习细菌的结构。
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菌类是分解者,菌类虽然多数个体较小但在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菌类和动物植物一起构成了整个生物界。
(二)、本节的学习目标及依据:依据: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及学生实际。
学问目标:1、让学生把握细菌的主要特征;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想出细菌的养分方式;3、通过了解细菌的发觉和巴斯德试验认同科学的发觉需要以技术的进步和精细的试验做基础;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培养学生发觉问题的能力,通过比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思考,学会理论联系实际。
教案模板初中生物血液循环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
(2)了解血液成分在循环过程中的变化,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
(3)认识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作用与意义。
2. 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血液循环的途径。
(2)血液成分在循环过程中的变化。
(3)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作用与意义。
2. 教学难点:(1)血液循环途径的准确描述。
(2)血液成分变化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出问题:什么是血液循环?血液循环的途径有哪些?2. 课堂讲解(1)讲解血液循环的概念、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
(2)结合人体血液循环模式图,讲解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别。
(3)分析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作用与意义。
3. 观察实验(1)分组进行血液循环实验,观察血液成分在循环过程中的变化。
(2)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血液循环的特点。
4.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血液循环途径和血液成分变化的相关问题。
(2)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5. 总结归纳(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血液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变化和作用与意义。
(2)强调血液循环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查阅资料,了解血液循环的最新研究进展。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情况等。
2. 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总结三种血管的血流速度、血的颜色来学习出血的初步处理。课上可安排学生一些演习活动:由老师给出出血现象,让学生判断是哪种血管出血?并当场练习护理方法。
课时安排:
本节内容较多,又有两个实验,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建议用三课时。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血液循环
复习提问:心脏的结构:四个腔名称及与它们相连的血管
在进行气体交换的同时,由于毛细血管含有大量的营养,这些营养来自消化系统(在下一章消化和吸收中将详细介绍)细胞生命活动产生大量含氮废物,因此,在这里还会进行物质交换:毛细血管的营养物质透过血管壁进入细胞供其利用,细胞产生的废物进入血液被血浆带走。
所以,血液流经身体各部的毛细血管网时,气体交换后,这时,由于血红蛋白与氧气分离,血液变成了暗红色的静脉血。
血液循环
八年级生物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复述血液循环的概念
2、通过录像、VCD的演示、老师的讲述,使学生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3、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了解血压和脉搏的基本知识。
4、通过观察出血状况的录像,使学生了解出血护理的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2)在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
反馈观察情况。
继续观察录像——肺循环
指导观察:
(3)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肺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
(4)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
反馈观察情况
3.演示光盘进一步了解人的血液循环途径
2、通过分析血液循环的血液成分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血压、脉搏,学会用血压计给同学测量血压及自己会测量脉搏,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
4、通过对出血的初步护理方法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紧急救护的一些方法。
5、查阅有关冠心病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科学史的学习,了解科学方法。
板书:(二)途径
1.提问:哺乳动物家兔血液循环途径有几条?哪几条?
学生回答:有两条;体循环和肺循环。
讲述:人的血液循环也分体循环和肺循环。下面我们通过录像来了解人的血液循环途径。
2.演示录像了解人的血液循环途径:
先观察体循环:指导观察:
(1)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体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
4.教学生如何设计表格(可参考书上的):
5.教给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的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正确处理的方法:教学生如何画脉搏变化曲线图,如何统计全班的数据,画出全班平均脉搏变化曲线图。
6.实验结束后,教师应及时组织评比,作为本次实验的一次升华。评比的内容包括:①实验设计方案的优缺点②各自记录的实验数据是否准确③分析实验结果的方法是否正确④结论的推导是否恰当。评比可以采用小组讨论与全班讲评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讨论达到互相交流和学习的作用。
2.测运动后的心率:运动结束后,立即测运动状态的脉搏。每一个运动完成后,要恢复到平静状态下才能进行下一个运动。
3.运动地点:若到操场去测量: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并提醒学生带好笔和纸做记录,注意:因体质差不能参加剧烈运动的学生要考虑运动项目。如果学校条件有困难,可在教室测量,运动项目可以采用深度下蹲。
3、最后教师用投影写出下列图解并配合录像来使学生获得: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它们的起止点都是心脏,二者在心脏处汇合,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血液循环的原动力来自心脏。
关于《血压》:
联系有关医学知识,有条件的学校最好安排几人一台血压计让学生分组实验——亲自用血压计来相互测量血压,学会血压计的使用方法,同时加深学生对血压的理解。
摘要:简介报告内容
测量前让学生不要太兴奋,不要参加剧烈运动,因为在兴奋和剧烈运动后会使血压升高,从而使测量的数值不真实。测量时,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保持安静,不要有任何声音,否则听不清动脉的声音。每次测量血压最好在半分钟内完成,第二次测时相隔1--2分钟,以免被测量者有不舒服的感觉。如果被测量者心理紧张,应暂时停止测量,等他恢复正常后再测,否则测量的血压不准确。冬季测量血压时最好脱下棉衣,如果把长袖卷起来会压紧上臂,影响听音。
2、介绍最新医学动态,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3、通过出血的初步处理这部分教学,对学生进行自我救护和互爱的教育。
4、通过对“切脉”诊病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5、通过小组测量血压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二氧化碳等废物必须运走,人体才能正常进行生命活动,这些物质的运输靠血液循环来实现,所以本节成为本章重点内容的核心。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在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及血压是本节的难点。解决办法: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哺乳动物的血液循环入手;从感性入手——让学生观察血液循环的录像及VCD获得感性知识,再结合挂图讲解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7.除按书上探索不同的运动量对脉搏的影响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探索剧烈运动对身体素质不同的人的脉搏的影响:选学校田径队的、球队的学生或经常参加运动的学生5-6名,平时运动不多的学生5-6名,平时常不运动的学生5-6名做对比实验,先测安静状态下的脉搏3次,求个人平均值,小组平均值;再让他们分别跑300米后,立即测运动后的脉搏,与安静状态下的脉搏做对比,统计个人脉搏的变化和不同身体素质的人的平均脉搏的变化情况,分析数值得出结论。
2、分析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在分析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时,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毛细血管壁的特点、血红蛋白、动脉血的特点来分析,而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可让学生自己分析,以锻炼学生举一反三及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完后,教师在板书结构里,把流动脉血的结构用红粉笔来表示(如体循环中的动脉和肺循环中的肺静脉),流静脉血的结构用兰色粉笔来表示(如体循环中的静脉和肺循环中的肺动脉)。这样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并不是动脉血管里一定流动脉血,静脉血管并不一定流静脉血。
这种静脉血经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完成体循环。
因此,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动脉血→静脉血
变化部位:全身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处。
我们常用红色来代表动脉血,用蓝色来代表静脉血。
(3)红蓝箭头标出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6.分析肺循环中的血液成分的变化
(1)学生举一反三地分析:从右心室射入肺动脉的是来自右心房的血,因此,它是静脉血,它收集了全身各器官产生的二氧化碳,当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时,肺部毛细血管紧贴肺泡,肺泡里有大量的氧气,肺毛细血管的血液里二氧化碳浓度很高,这二者的壁都很薄,气体很容易透过,遵循物质(气体)总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的原理,血液里的二氧化碳便会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扩散进入肺泡,随呼气排出体外,肺泡里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氧气进入血液后又和红细胞的血红蛋白结合,这样血液又变成鲜红色的动脉血。
教法建议
关于《血液循环》:
1、课上结合血液循环的录像、VCD和挂图,从感性认识入手,识记血液循环途径。先安排学生观察录像,在观察录像时,最好采用分步观察,先观察体循环,再观察肺循环,为了使观察针对性强,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时,最好列出观察提纲:(1)、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大致路径?(2)、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及发生变化的地点?(3)、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4)、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又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使观察明确具体,并且每观察一步都及时进行反馈,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再结合挂图归纳并板书血液循环途径(见板书设计)。
在用血压计测量血压的实验教学时:教师要先介绍血压计的结构,并找几个学生上讲台来示范,演示测量血压的完整步骤及介绍如何读数,如果是老式血压计,教师要介绍毫米汞柱和千帕的换算关系:
1mmHg=0.133千帕
1千帕= 7.5mmHg
学生在测量时,首先是血压计的摆放:如果两人一台,将血压计摆放在实验桌的两个同学的中央,若四人一台,则让前面的两个同学和后面的两人为一组;血压计带有水银柱刻度的朝向学生,不要倒放。
教师提问:体循环和肺循环哪个路线长?
投影资料:有人曾做过测定:安静时,一滴血通过这条完整的路线约需20秒钟,而其中16秒在体循环,4秒在肺循环,因此,有些书又把体循环叫大循环,肺循环叫小循环。
联系我们上一节课观察心脏的结构,它的左右心室壁哪一个厚,有什么意义?
回答:左心室壁为右心室壁的三倍厚,它收缩有力,适于把血压到身体较远及位置较高的头部血管,与完成大循环功能相适应。这体现结构与功能的高度适应。
导入:我们已学习了血液、血管、心脏,心脏和全身的血管组成一个密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就在这个管道中循环地流动。
板书第三节血液循环
(一)概念:血液在心脏和全身的血管所组成的密闭的管道系统内循环地流动叫做血液循环。
提问:血液在心脏内如何流动?(回答:从心房à心室à动脉)
过渡:那么血液在血管内按什么方向流动?
板书:
(三)血液循环的意义
探究活动
调查:心脏病发病原因心
脏病发病原因很复杂。同学们可查阅有关心脏病的资料:心脏病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选一个发病原因,进行社会调查,去收集数据,然后对数据整理、统计、分析比较,得出调查结论,并撰写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的基本格式如下:
题目:* * * * * * * * * * *的调查报告
教师再次演示录像让学生观察后,提问:血循环的两条途径是一先一后进行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两条途径是同时进行的。因为当心脏收缩时,血液会同时从左、右心室射出,因此两条途径是同时进行的,而且又在心脏汇合为一条完整的血液循环途径。
教师提问:血液循环有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为人体不断地运来养料和氧,又不断运走CO2等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