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扶贫成就感动世界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德模范事迹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德模范事迹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德模范事迹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有许多伟大的人物以自己的努力和善良影响着整个社会。
他们以自己的行动和事迹感动着我们的心灵,成为德行的典范。
下面是推选出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德模范事迹。
一、李彦宏:创新科技造福社会李彦宏是中国知名企业家和百度公司创始人之一。
他致力于推动科技创新,为人工智能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的努力不仅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将科技进步带给了更多人。
二、马云:慈善事业回馈社会马云是阿里巴巴集团的创始人,也是中国著名的慈善家。
他积极参与慈善事业,致力于教育、环保和扶贫等领域的公益事业。
他的善行影响了更多人,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王国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王国强是中国企业家,他是中国华为公司的创始人之一。
他通过华为公司的发展,推动了中国通信行业的蓬勃发展。
他的杰出成就和高度道德操守,成为广大企业家的楷模。
四、章莹颖:公益事业奉献生命章莹颖是一位来华留学生,她在留学期间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关心弱势群体,用自己的行动温暖了很多人的心。
尽管她不幸遭遇了不幸,但她的善良和勇敢的精神将永远感动着我们。
五、刘翔:体育明星积极回报社会刘翔是中国著名的田径运动员,是中国跨栏项目的代表性人物。
他在运动生涯中不仅取得了巨大的荣誉,也积极回馈社会,关心弱势群体,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递出正能量。
六、王军霞:勇敢抗癌倡导公益王军霞是一位中国田径运动员,曾获得多项全国和世界冠军。
然而,她在奋斗的同时也面临着癌症的考验。
她选择勇敢面对疾病,倡导癌症公益事业,关心癌症患者,为他们带去希望和力量。
七、范爱平:关爱弱势群体谱写温暖乐章范爱平是一位中国音乐教育家,他致力于关爱弱势群体,通过音乐教育改善他们的生活和命运。
他的行动让更多人看到了生活的美好和希望。
八、贾跃亭:创业奉献为消费者带来便利贾跃亭是中国知名企业家,是乐视网的创始人。
他通过创新科技和创业精神,为广大消费者带来了许多便利和乐趣。
中国扶贫感动人物集

中国扶贫感动人物集作者:梁伟来源:《中华儿女》2010年第23期每年的10月17日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消除贫困日”(Internatfonal Dayfor the Eradication 0f Poverty),旨在要求各成员国宣传和促进全世界消除贫困的工作,采取具体的扶贫行动。
今年是联合国确定的第18个“国际消除贫困日”,为了纪念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由中国扶贫基金会主办的“中国消除贫困奖”评选表彰活动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
在这一天,“赤脚”医生邓万祥、送气工颜展红、高中生郭秦从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的手中,接过了“中国消除贫困奖——感动奖”的奖杯。
走上这条路,并非没有缘由说不清具体是哪一年,只记得在邓万祥很小的时候,他就对医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那时候邻居中有位叫邓发银的老大爷,喜欢调配一些治疗刀伤的草药,看着山里采摘的叶子、花草混合在一起,捣成汁液敷在伤口上,慢慢愈合,邓万祥感觉神奇极了。
而真正让邓万祥下定决心走上“医道”的,还是来源于母亲的病。
“我记得那时候妈妈病了,却找不到医生,我一天跑T6个地方,几十里路,都没请到人。
当我淋着大雨在泥泞的山道上又跑了十几里路,到达第7个地方,才请来了医生,那个医生走了好远才到我们家。
那时候我就想,将来我也要做个医生,为山里的老百姓们服好务。
”回忆往事,邓万祥感慨万千。
上天总是眷顾善良的人。
1969年武汉空军医疗队在长阳乐园举办“抗大红医班”,培养乡村医疗人才,听到消息的邓万祥激动万分,简单收拾好行李,没有等到天亮就上路,走了100多里山路,终于在午夜抵达目的地,成为当年“红医班”中年纪最小的学员,那一年,他刚刚16岁。
从培训的第一天起,邓万祥便开始了“白天劳动、夜晚上课、一把草药、一本医书”的方程式生活。
为了打下扎实的基础,仅仅半年时间,他就认识了近3000种不同药性的中草药。
针对各种疑难杂症,整理的笔记有五万多字。
而培训班的老师,那种老一辈医疗工作者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深深地感染着他,让他对医生这个职业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他们是病人的希望,尤其是在医疗资源贫乏的偏远山区,他就像森林里一只反复巡视病虫的“啄木鸟”,责任重大。
感动中国10大人物素材摘抄

感动中国10大人物素材摘抄在这个世界上,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如同夜空中最璀璨的星辰,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今天呀,我就来给大家讲讲那些感动中国的大人物们的故事,那可都是满满的正能量呢。
先来说说张桂梅吧。
她就像一座灯塔,矗立在大山深处。
张桂梅扎根贫困地区40多年,她一心想让山里的女孩子们有学上,有出息。
您能想象吗?她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
这中间的困难啊,就像一座又一座大山。
她四处奔走筹款,遭受过无数的冷眼和误解。
可她就是不放弃。
她对那些女孩子们就像妈妈一样,每天督促她们学习,告诉她们知识能够改变命运。
有个女孩家庭困难,想辍学回家,张桂梅就拉着她的手说:“孩子啊,你回去能有啥出路?只有读书才能走出这大山啊。
”在她的努力下,多少女孩子考上了大学,改变了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这难道不令人敬佩吗?还有那黄文秀,多好的一个姑娘啊。
她就像一朵盛开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的鲜花。
从大城市回到家乡,她本可以选择更舒适的生活,可她没有。
她一心扑在扶贫工作上。
那村子里的路不好走,她就一家一家地走访贫困户。
村民们有时候不理解她的工作,她就耐心地解释。
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
山洪暴发的时候,她义无反顾地冲向受灾群众,把自己年轻的生命献给了那片土地。
她走了,可她留下的精神就像种子一样,在那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苏炳添也超级厉害呢。
他就像一把燃烧的火炬,在田径赛场上发光发热。
亚洲人在短跑项目上一直不被看好,可是苏炳添不这么想。
他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一次又一次地打破人们的认知。
他训练的时候那股子狠劲啊,就像一头不知疲倦的猎豹。
他在赛场上的每一次冲刺,都像是对极限的一次挑战。
他说他想让世界看到亚洲速度,他做到了啊。
当他站在奥运会的赛场上,和那些世界顶尖选手同场竞技的时候,他就代表着我们所有亚洲人的骄傲。
他就像一道闪电,划破了种族和地域的偏见。
叶嘉莹先生呢,她宛如古典诗词世界里的一座丰碑。
她一生都在传播中国的古典诗词文化。
她经历过战争,经历过无数的磨难,可她对诗词的热爱从未改变。
感动中国度人物林占熺颁奖词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林占熺颁奖词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林占熺颁奖词咬定青山大地,立根黄沙破岩,传递幸福,不以闽宁为限,传播文明,不以山海为远。
时不我待,所以只争朝夕;心系乡土,所以敢为天下先。
你不是田间的野草,你是新时代滋养的大树。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林占熺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林占熺事迹“移民扶贫情意浓,闽宁合作暖人心,双孢蘑菇致富快,多亏福建扶贫队。
”这首宁夏老百姓自发改编的山歌里所唱的种蘑菇的扶贫专家就是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占熺,他也是热播的脱贫攻坚剧《山海情》里凌一农教授的原型人物。
而远在6000多公里外的巴布亚新几内亚,也有成百上千的当地居民,经常用盛大的仪式,载歌载舞地欢迎着他。
林占熺:看到我去,那是比他亲人回去还要兴高采烈。
一叫林老师来了,一叫就整个村非常多人就跑过来。
为什么从宁夏的小县城到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村落,这么多普通的老百姓会对他如此感激?因为正是他,解决了全世界资源匮乏地农民种蘑菇的难题。
众所周知,全球绝大多数的食用菌都是用砍下的树木做成菌棒来栽培菌种。
要种蘑菇,就得砍树。
菌林矛盾一直是世界级的难题。
1983年,在福建农学院工作的林占熺,在考察中亲眼见证了很多贫困地区,不仅没有因为种蘑菇致富,反而因为砍树导致土地沙化,进一步加剧了贫穷。
林占熺:用牺牲生态的代价来发展经济,不是贫困地区应该走的路。
他突发奇想,能否用草来取代树木栽培菌类,然而,这在全球都没有先例。
在他月工资才46元的年代,他向农学院工程队借了5万块钱来进行各种实验。
林占熺:那个是要豁出去的,说实在压力是非常大,就说借款我这辈子还不清,连小孩子都担心到了他那一辈来还。
因为没有任何资料,我们国家3万多种草,有哪几种草是可以用来栽培食用菌的呢?他采取三级系统法,用配方来筛选,经历了无数次的试验。
1986年,林占熺在成千上万种野草中选择的芒萁,真的长出了香菇。
林占熺:第一次看到第一朵香菇长出来的时候,我都兴奋得不得了,我就觉得真是像发现新大陆那样,非常兴奋。
感动中国作文800字

感动中国作文800字感动中国。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国家,一直以来都在不断地发生着感人至深的事情。
这些事情或许在当时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却深深地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成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
下面我就来讲述几件我认为最感动中国的事情。
第一,抗击新冠疫情。
2020年初,新冠疫情在中国迅速蔓延,一时间全国上下陷入了紧张的气氛。
然而,面对疫情,中国人民展现出了顽强的意志和团结一心的力量。
医护人员冲锋在前,不惧生死,全国各地的人民纷纷行动起来,捐款捐物,为抗击疫情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中国人民展现出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团结精神,这种精神感动了每一个中国人。
第二,抗洪救灾。
每年夏季,中国都会遭受来自江河湖泊的洪水威胁。
然而,每当洪水来临的时候,中国人民总是能够团结起来,全力以赴抗击洪水。
无论是军队还是民间志愿者,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会积极参与到抗洪救灾的行动中。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精神,这种精神感动了每一个中国人。
第三,扶贫攻坚。
中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贫困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社会发展的难题。
然而,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一直在努力扶贫攻坚,通过各种政策和项目,帮助贫困地区的人民摆脱贫困。
在这个过程中,有许许多多的感人故事,有许许多多的感人人物,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只要有信心,就一定能够战胜贫困。
这种精神感动了每一个中国人。
以上这些事情,或许在当时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却深深地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这些事情,不仅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更是中国精神的象征。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相信,中国人民一定会继续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让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感动中国,也感动世界。
2023感动中国人物简介

2023感动中国人物简介2023 感动中国人物简介2023 感动中国活动表彰了一年来在各个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
以下是几位当选者的简要介绍:1. 张渠伟:陕西省汉中市渠县扶贫局局长。
在渠县,张渠伟工作了 20 多年,是当地扶贫事业的领军人物。
他带领团队在贫困地区实施了一系列扶贫项目,包括修建公路、桥梁、水利设施等,极大地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条件。
此外,他还积极推广农业技术和教育,帮助当地农民提高收入。
张渠伟在工作中兢兢业业、无私奉献,被誉为“扶贫铁人”。
2. 李万君:中国中车集团公司株洲车辆厂高级技师。
李万君从事轨道交通车辆制造工作已有 30 多年,他先后参与了多个国家重点项目的研发和生产。
在车辆制造过程中,李万君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但他始终坚持在现场一线,不断探索和改进工艺,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他还积极参与技术培训和传承,为行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 莫振高:海南省琼海市潭门镇中心小学原校长。
莫振高生于潭门镇,毕业于海南师范学校。
他毕业后回到家乡,成为了一名小学教师。
在工作中,他深感教育资源的匮乏,于是决定自己出资修建学校,为学生们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在莫振高的努力下,潭门镇中心小学成为了当地教学质量最高的学校之一,许多学生因此得到了更好的教育机会。
4. 屠呦呦: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女性。
她在研究青蒿素的过程中,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成功提取出了青蒿素,并将其应用于疟疾治疗中。
屠呦呦的科研成果为世界带来了巨大的贡献,也为她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和荣誉。
以上是几位当选的 2023 感动中国人物的介绍。
他们在自己的领域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感动了全中国。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 09年中考历史和平与发展

2003年3月20日,美国绕过安理会发动了 对伊拉克战争, 2003年5月1日美国总统布什 就宣布对伊战争取得胜利。
一年过去了,伊拉克仍然满目疮痍,人 民生活水平只有20世纪90年代的五分之一,爆 炸、抢劫等不断发生„„。而美国对伊拉克的 军费开支超过1000亿美元,士兵死亡超过1200 人,伤者不计其数。 对这种现象你作何评价。
世界人民的 第一需要 和平 发展 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 相辅相成 当今世界 并不太平 发展问题 也很严重 世界人民关注 的重大问题
霸权主义 强权政治
不公正不合 理的国际经 济旧秩序
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材料一:震惊全球的“9.11事件”发生后,美国的航空 业,仅停航一天,损失约3.57美元;证券市场激烈动荡。 大幅下跌„„,使不景气的美国经济雪上加霜。另据以 色列银行统计,巴以冲突16个月以来,以色列的经济损 失达28亿美元。 材料二:据联合国统计,目前全世界共有15亿人处于绝 对贫困状态,有7亿人营养不良,5亿人吃不到清洁水, 另有4000万人背井离乡,沦为难民。而且,目前世界上 的局部战争,大部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或国内经济没有搞 好、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的国家。 1、材料一、二分别说明当今世界存在着什么问题? 导致这些问题存在的主要根源分别又是什么? 2、材料一二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 3、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材料一:2004年10月17日是“国际消除贫困日”,中 国骄 傲地宣布: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2.5亿减少 到2003年底的2900万,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中的比例 由30.7%下降为30%左右。中国扶贫成就感动世界。 材料二:中国人民历经沧桑,正走在和平崛起的社会 主义道路上。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改革开放与和平崛 起的中国。中国的崛起不会妨碍任何人,也不会威胁 任何人;中国的和平崛起有利于亚洲和世界。 (1)你认为中国扶贫成就取得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中国的“和平崛起”是由什么决定的? (3)结合材料一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对材料二的理解。
2023年高考作文之用好“感动中国”人物素材实战分析与素材运用(全国通用)

2023年高考作文之用好“感动中国”人物素材实战分析与素材运用(全国通用)用好“感动中国”人物素材写好高考作文——2023高考写作指导“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及颁奖词凭借其鲜明的时代特点、动人心魄的精神力量、凝练精美的语言、非凡的影响力成为绝佳的作文素材,如果能在高考作文中运用得当,可使文章立意高格,内容丰富,深刻,语言有创新,有文采。
本文以此为基础,拟对作文中运用"感动中国"人物素材的角度和技巧问题作一番探讨。
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被称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
举行“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是我国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伟大民族精神;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弘扬奉献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下面仅以“感动中国”人物素材为例,谈一谈其事迹及颁奖词在习作中运用的角度和技巧。
一、聚焦素养——对标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深度思考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建立起两者的内在关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被誉为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标的“源头”、中高考评价的“风向标”。
那么,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角度对感动中国人物事迹作出深度思考,就能学以致用,让作文立意高格,而不至于生搬硬套,隔靴挠痒。
以张定宇人物事迹为例。
可以从科学精神、责任担当两个方面进行思考,把思考的结果作为作文储备素材能有效避免人云亦云、论述不深。
科学精神——在抗击疫情的最前沿,作为最早接诊新冠肺炎患者定点医院院长的张定宇果断决策,处理得当,体现的是科学态度,秉持的是科学精神。
作为战疫英雄的张定宇登上“云讲台”,在《开学第一课》舞台上播洒“信科学”懂科学”“用科学”的种子。
面对疫情,张定宇、钟南山、张文宏、陈薇等一大批专家秉持科学态度、尊重科学规律、坚守科学认知、实施科学举措,让科学精神的阳光穿透阴霾的笼罩,汇聚起战胜疫情的坚实力量。
面向未来,如果每个人都能秉持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善用科学武装头脑,我们就能汇聚起攻坚克难的强大正能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扶贫成就感动世界
在2004年10月17日“国际消除贫困日”,中国骄傲地宣布: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减少到2003年底的2900万,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由30.7%下降为3%左右。
“但愿苍生饱暖”,这是多少仁人志士的美好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终于实现了。
无论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了不起的伟大壮举,从而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和高度评价。
这是一组关于中国扶贫开发成就的数字:
——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
全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减少到2003年底的2900万,2003年592个重点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了5.8%,比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幅高出1.5个百分点,这是扶贫开发进入新阶段后贫困地区农民增收首次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从1986年到2003年的18年间,共兴建基本农田2688万亩,解决了7459万人的饮水困难。
贫困村中,自然村通路、通电、通电话和通广播电视的比例达71.7%、92.1%、49.1%和82.7%。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贫困地区办学条件明显改善,适龄儿童辍学率下降到7.8%。
70.2%的行政村有卫生室,缺医少药的状况得到了明显缓解。
推广了一大批农业适用技术,农民科学种田的水平明显提到。
世界银行行长沃尔森认为:如果以减贫的人口数量为标准,中国无疑是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最大贡献的国家。
中国政府在带领广大人民消除贫困的伟大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扶贫开发道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全面发展。
”
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扶贫活动都是由慈善机构发起的,中国则由各级政府主导。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
1994年制定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2001年又颁布了《中国农民扶贫开发纲领(2001—2010年)》。
中央财政安排的专项扶贫资金由1980年的10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122亿元,累计达到1147.8亿元。
地方各级政府也积极加大投入力度,2003年配套资金总量超过30亿元,这是扶贫开发进入新阶段后投入财政扶贫资金最多的一年。
近年来,非政府组织扶贫的影响和作用也越来越大。
如帮助贫困地区小学生的“希望工程”、私营企业家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的“光彩事业”、帮助残疾人的“康复扶贫”、扶助贫困母亲的“幸福工程”、资助女童完成义务教育的“春蕾计划”、“青年志愿者支持扶贫接力计划”、“贫困农户自立工程”,等等。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布朗认为:中国的扶贫经验值得世界学习,中国为世界提供的最有价值的发展经验是制定并坚持有效的扶贫政策。
中国政府和人民创造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扶贫模式,为提高扶贫资金的利用效率,加速贫困人口的减少起到积极作用。
不少模式已经成为世界扶贫事业中的经典案例,成为其他国家借鉴的经验。
——开展科教扶贫。
各地有针对性地组织各类培训,支持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帮助贫困群众发展特色农业。
2003年以来,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组织的农民和乡村技术人员培训达到1500万人次。
——组织劳务输出。
近几年,重点县每年向外输出劳动力的总数在2000万左右,劳务收入占重点县农民收入的30%以上。
——东西部协作扶贫。
近年来,东部沿海15个省市(计划单列市)对口帮扶西部11个省区市。
去年东部提供财政支持3.4亿多元,签订企业合作项目640个,实际投资35.4亿元。
——实施移民搬迁。
对于生活在基本生存条件极其恶劣地区的贫困农户,按照群众自愿、就近安置、量力而行、适当补助的原则,实施移民搬迁、异地开发。
近年来,迁移安置了339万人。
亚洲开发银行副行长范林登认为,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以更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扶贫,将有力推动全球减贫进程,中国自身也将从中受益。
缓解和消除贫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中国政府始终不渝的目标。
中国政府明确提出了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将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措施,全面推进消除贫困的进程,这是中国政府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同时也是对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践行。
思考讨论
1、为什么消除贫困是人类共同面临的千年难题?
2、近年来,非政府组织扶贫的影响和作用越来越大,应如何一步在这方面挖潜?
3、结合案例谈谈你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