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个过程:近三十年的语文教学改革

一个过程:近三十年的语文教学改革(论文关键词)语文教学改革过程复苏探索讨论实验(论文摘要)从1978年至今,中国语文教学改革经历了一个从复苏、探索、讨论到实验的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
本文从整体来认识这个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改革进程,并试图揭示其中的成效与不足。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现在,和基础教育其他学科教学改革一样,语文教学改革也走过了近30年。
正如加拿大教育改革专家富兰所说:‚变革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事件。
;al语文教学改革近30年也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而作为一个‚过程‛,其中有些什么经验和教训?哪些属于传承或创新?需要我们客观地去认识和总结。
一、复苏(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中前期)‚文化大革命‛给语文教学带来的毁灭性打击有目共睹。
1979年冬,人民教育出版社在福建、江西两省对两所学校初、高中8个班的学生进行作文和语文知识测试。
测试结果反映:‚水平相当差和很差的竟占多数。
‛cz l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前期的语文教学改革开始‚复苏‛,强调‚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也就是双基。
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是什么?我看主要是训练学生的阅读和表达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落实‚双基‛,具体体现在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方法运用上。
初版于1978年的人教版‚合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有这样一些特点:每个单元都是读写听说训练与语文知识教学的小综合体;课文分课内讲读、课内自读和课外自读三大类;文学知识、文体知识以及读写听说知识结合练习、注释介绍,而系统的汉语知识则集中编排在课本后面。
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这套教材当然‚不怎么样‛,但如果翻阅一下‚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材,就应该充分肯定当时语文教育工作者所作出的努力。
不少有影响的教师在这一阶段就开始试行语文教学改革实验。
例如,广东省潮州市六联小学特级教师丁有宽多年来从事‚以记叙文为主,读写结合,培养读写能力‛的实验,他主张低年级学生学习‚四素句‛(说明时间、地点、事件、人物四要素的句子),以给中高年级的读写打好基础。
教学论第三章3教学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

第三单元教学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进程一、古代教学论思想的起源与创立二、近代西方教学思想的发展及教学理论独立体系的形成三、传统教学理论的改造与现代教学观的形成四、20世纪我国教学论与实践发展的审视一、古代教学论思想的起源与创立古代中国丰富的教学思想观及其研究方法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以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的知识观中国古代教学内容的基本特点:独尊儒术。
“道成而上,艺成而下”,重道(知识)轻器(艺);轻自然斥技艺。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体系以“求善”——求道德之善为主旨,不同于古希腊对“求真”的关注。
(二)以人性问题为核心的教学价值观中国古代教学价值观集中体现在对人性问题的探求上(人性本源,人性形成的看法)。
孔子:“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性相近,习相远也”。
——人性具有可变性。
孟子:“良知良能”,仁义礼智——教学价值在于“复性”,达到“尽心、知性、知天”荀子:“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强调学习、环境的陶冶和改造。
王夫之:“实有”的自然之性,“后天之性”。
“习与性成者,习成而性与成也。
”教学乃“继善成性”的过程。
重人文。
但脱离人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制约抽象地谈论人性的本质和差异,难以把握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实质及其复杂关系,以及人性差异的由来及其具体表现。
对教学对象——学生成长的关注。
启发教学、因材施教、长善救失、循循善诱等。
(三)学思行结合的知识行观孔子:学-思-习-行孟子:“内省”、“养气”荀子:闻-见-知-行《中庸》:学-问-思-辨-行宋元明清:涉及知行的先后、难易、轻重、分合及判断真、善、美的标准等问题。
程颐:知先行后朱熹:知先行重;知行相须。
王阳明:知行合一。
中国先哲们偏重于践行尽性,履行实践,言行一致,知行统一,知行互动,较为辩证。
(四)整体、辩证、直觉体悟的研究方法对教学问题的研究基于朴素的经验论。
⒈强调整体综合以及朴素的系统观与哲学、政治等观点一起论述教学理论。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小学语文教育这样走过——新时期中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演变与反思

却 顾 来时 径 , 苍横 翠微 苍
今天 , 当我 们 擦 干 眼 泪 与 汗 水 、 以 亲切 的 目光 注视 那 些逝 去 的 岁 月
此专题策划 包括6 篇文章。一是
《 时期 中 小学 语 文 教 学 目标 的 演 变 新
冰 消 雪化 , 燕子 归 来 ?
中国从 此进 入 改革开放 的春 天 。 从 17 至 20 年 , 整 三十 年 。 98 08 整
语 文 教 学 目标 的演 变 进 程 之 中 , 出社 会 人 生 的 功 利 ;后 者 以辛 亥 革 对 “ 化 大 革 命 ” 殊 时 代 形 成 的 新 特 文 特 别 是 体 现 在 新 时 期 中小 学 语 文 教 学 命 后的 “ 发智德 ” 启 为代表 , 目标多 八股 恶劣 文风而提出。 ̄ 9 0 1 8 年修订
力” 这一 目的, 大纲提出 了8 条具体要
立教学 目标时存在 了一些 问题 。这 的” 前者以清朝末年设科之际强调 求 , , 另外还提 出了听话和说话 的教学 些 问题 ,集 中反映在新时期 中小学 的“ 官私实用” 为代表 , 目标单 一 , 突 要 求 。关 于文 风 的 教 学 目的 , 要 针 主
厚 重 , 文 字却 是 有 限 的 。 据 中 小 而 根 顾 与前 瞻 》 。 学 语 文教 育 的 专业 特 点 ,我 们 试 图
谨 以 此 专题 纪 念 改 革 开 放 三 十
路 ,我 们 看 到 的是 一 串 串闪光 的 思 对 新 时期 中 小 学语 文教 育 的 历 程 作 周 年 、
我 们 太 需要 对 新 时期 伟 大 而灿 中小 学语 文教 材 建设 的探 索 ,可 谓 波 澜 壮 烂 的 三 十年 作 一 番 梳 理 ,作 一 次 回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历史回顾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历史回顾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历史回顾随着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的语文教育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的历史阶段来回顾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演变。
第一阶段:新文化运动时期20世纪初,中国的教育界出现了一场新文化运动,倡导着现代化的语言和思想。
此时,已有不少语文教育新的实践者和理论家,如胡适、钱钟书、吴宓等人,他们关注的是句法、语法、文学和思辨等方面。
第二阶段:民国时期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民主共和国国家开始建立。
这个时期,国家制定了教育法规,语文教育也逐渐得到正规化。
各种语文教育体系也自然而然地出现,使中国的语文教育得到了发展。
第三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中国的语文教育也随之而变革。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资源得到了普及,教育和语文教育成为了新中国建国和发展的支柱。
语文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大幅度的改变,重点变成了以后代国际文化为中心,其它学科的教学也相应地贴近了现实。
第四阶段:改革开放以来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历程。
此时,新的语文教育改革也相应进行。
主体方面,国家逐步落实了全面素质教育的方针,语文教育重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以及良好的德育。
形式方面,学习媒介的改变引起了教学方法的变革。
数字化教学和多媒体技术逐渐应用到语文教学中。
总之,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经历了新文化、民国、新中国和改革开放等不同时期的发展变革。
如今,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推进,中国的语文教育也在越来越高水平,为培养更多的现代化的高素质人才而不断努力。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电子教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杨双安绪论——一、学科发展与名称演变(一)孕育于教育学时期(1902——1918)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教育学(包括各科教授法)(二)“国文教授法”时期(1918——1924)夏宇众《中学国文科教授之商榷》标志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开始从教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教授”之谓——重“授”重教师的“教”。
(三)“国文教学法”与“国语教学法”时期(1924——1939)1、师范学校开设“国文教学法”、“国语教学法”课程2、出版了专著、教材:吴研因《小学国语国文教学法》黎锦熙《新著国语教学法》王森然《中学国文教学概要》袁哲《国语读法教学原论》阮真《中学国文教学法》(四)“语文教材教法”时期(1939—1978)1、《师范学院分系必修及选修科目表实施要点》:“分科教材及教法研究”课2、国语、国文合称“语文”。
师范院校开设:小学语文教材教法中学语文教材教法(五)“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1978——1989)1、恢复高考制度全国师范院校统编教材定名为:“中学语文教学法”2、引发“教学法”与“教学论”之争“教学有法”——法则、原理(科学性)“教无定法”——方式、方法(艺术性)←(六)“语文教育学”时期(1989——1997)1、受国外的影响:美国《明天的教师》:“建立专门学科的教育学”。
国内教育界:不但要有自己的普通教育学,还要有自己的学科教育学。
2、连续召开三次全国性的“学科教育学研讨会”3、出版了专著和教材:张隆华《语文教育学》于亚中、鱼浦江《中学语文教育学》(七)“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时期(1997—)1、世界教育学理论研究发展轨迹: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传入的教育学——(大)教学论20世纪80年代欧美传入的教育学——(大)课程论2、国内:课程论与教学论统一——“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论:教学什么?为什么教学?(内容)(目的)统一教学论:教学是什么?怎么教学?(手段)(过程)二、学科学习的动机(一)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当语文教师邓拓《燕山夜话》:《讲一点教授法》毛泽东:“十大教授法”《礼记-学记》:“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一、名词解释1、课程——(1)《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对课程的定义是:“课业及其进程。
”广义指所有学科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
(2)一般说来课程至少有两层含义:在广义上,课程指的是一切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进程;而在狭义上课程则专指学校课程,其基本含义是学校教学的科目及其进程.【常见的课程定义有六种类型:教学科目、教学活动、预期学习结果、社会文化再生产、社会改造、学习经验】2、教学-—教学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教学是以课程为中介,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或交往的过程;教学将促进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以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是指反映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任务是: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在完成认识对象、揭示规律和指导实践的任务过程中,实现改进课程质量、促进有效教学和提升学习结果,使学生获得幸福的学习生活和健康发展的目标。
二、试论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它的发展,始于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终于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它以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具体阐述如下:1.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是指反映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2。
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根据问题的归属分类:(1)有语文课程方面的问题,如: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内容、语文课程资源,等等;(2)有语文教学方面的问题,如: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等等;(3)有侧重理论方面的问题,如: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的目标、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等等;(4)有侧重实践方面的问题,如:语文教学设计的优化、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等等。
第一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历史演进

叶苍岑主编的《中学语文教学通论》为代表 顾黄初著《现代语文教育史札记》为代表 张隆华主编的《中国语文教育史纲》为代表 本课程的分期:
(3)经学教材
《四书》:《大学》《论语》《中庸》《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4)文选教材:
《昭明文选》:文选烂,秀才半。自周至梁七八百年间129位作家,700多篇文章。将文学与经学、 史学、玄学分开,经书不选,子书不选,说话的记录不选,史书不选
按体裁编撰 《古文观止》:清
(六)传统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三大问题:
1.目的:在于进行封建伦理道德教育 2.内容:仅仅学习文言文,且多为先秦文章,时代性不强 3.方法:讲究决度的权威,师道尊严,体罚现象严重
四大弊端:
1.脱离口语实际,轻视口语教学 2.脱离应用实际 3.忽视语文知识教学 4.忽视文学教育
三、近现代语文教育史
(二)¡°国语¡±、¡°国文¡±名称的出现
1.语文在新式学堂单独设科之初,所定学科名称为“词章”,后为“中国文学”。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文 件,称“国文”。此时,学生读的、写的都是文言文。“文”和“言”还是分离的。
2.五四前后,在黎锦熙、刘半农等倡导下,国民初等学校“国文”更名为“国语”,后,全国统一更名为“国语”。 此时,白话文作品进入教科书,“文”“言”分离的局面终于被打破。
这是一份家塾教学的日程表,龙启瑞自己说:本表以看读写作四字为提纲,“读熟书(经类及《文选》、《古文辞类篡》) 以沃其义论之根,看生书(史类,)以扩其通度之趣,写字以观其用心之静躁,作文以验其养气之浅深。”这“读、看、写、 作”四字提纲,确乎在表中得到了充分的落实,虽然仍有读经和制艺应试的牵掣,但语文知识教学和语文能力训练的特色 是十分显著的,这样的教学安排,比较能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所以也能从中总结出一些语文教学的切实经验来。
语文学科的发展与前景

语文学科的发展与前景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语文学科作为人类文明传承和沟通的重要工具,一直在不断发展和壮大。
本文将从语文学科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未来的前景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语文学科的发展历程语文学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文字的发展史。
文字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通过书写来传递信息和思想。
随着社会的进步,语文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
在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崇尚文学修养,诗词歌赋成为表达情感和抒发思想的主要方式,而文言文则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思想表达工具。
随着现代教育体制的建立,语文学科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被纳入学生的学习范畴中。
二、语文学科的现状当前,语文学科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被列为必修科目,并贯穿于教育的各个阶段。
强调语文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至关重要。
语文学科的教学也逐渐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以提高他们的综合语文素养。
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语文学科教学逐渐与现代科技手段结合,使得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提高。
然而,语文学科在现实中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兴趣逐渐下降,对于阅读和写作的兴趣不高,这也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其次,信息时代的到来给语文学科带来了新的挑战,网络文化的兴起使得学生阅读的选择更加多样化,但也容易导致泛读和碎片化阅读现象的出现,影响了深度阅读和理解能力的培养。
三、语文学科的未来前景尽管语文学科面临诸多挑战,但它仍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首先,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科学,其核心价值不会轻易被取代。
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教育实践中,语文学科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其次,随着人们对人文关怀和思辨能力的重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凸显。
语文学科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文字表达和阅读理解的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此外,语文学科也在积极拥抱新科技,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提升教学效果,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领导管理型 该类型以魏书生、潘凤湘为代表,主
张用科学民主的教学管理引导学生自 主学习。 魏书生“六步教学法” ——定向、自 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 潘凤湘(江西南昌二中),合作教学 法
发掘派的教学共识是对学生潜能的认识与开
掘。 1、思维训练型 宁鸿彬,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训练 2、技能训练型 程汉杰(北京铁路二中),“快速阅读” 杨初春(湖南新邵县第一中学)“快速作文”
强调语感训练,主张优化课堂教学的 基本程序。 3、审美悟道型 该类型以欧阳代娜(辽宁鞍山十五中) 为代表,注重教学审美。教学中讲究 “简”、“深”、“美”。
导引派的教学思想源于孔子的启发诱
导 1、引导点拨型 该类型以钱梦龙、蔡澄清为代表 钱梦龙,“三主”“四式”的语文导 读法 “自读式”、“教读式”、“作业 式”、“复读式” 蔡澄清(安徽芜湖一中)的点拨法。
(二)教师的讲授及其风格 1、教师讲授较多的场合是个别进行的。 2、有的教师上大课 3、还有的讲学,不光是学生听讲,同行专 家和朝廷官员也来听讲。 阅读课有不同的风格 1、有的注重讲解的逻辑层次。 2、有的注重讲课语言的修饰。 3、有的旁征博引。 4、有的教师上大课,有讲有唱。
从语文教育有关的方面说:
3、跳摘训练型 张富(南昌市三中):充分挖掘学生
潜力,让学生“跳”起来。 4、渗透训练型 强调小课堂与大社会的结合 张孝纯(河北邢台中学),“精讲巧 练”的同时,引导学生进入“大社 会”,学习“大语文”。
“名师名单”,如下: 东部:李海林(沪) 洪宗礼(苏) 王尚文 陈钟梁(沪) 朱永新 钱梦龙 (沪) 于漪(沪) 张大文(沪) 程红兵 (沪) 黄厚江(苏)方仁工(沪) 陈军(沪) 曹津源(苏) 沈江峰(浙) 朱泳燚(沪) 李震(苏) 王栋生(苏) 蔡明(苏) 郭初阳(浙) 袁卫星(苏) 郑桂华(沪) 邓彤(浙) 马骉(沪) 丁卫军(苏) 毛荣富(沪) 肖家芸(沪) 南部:孙绍振(闽) 潘新和(闽) 钟德赣(粤) 黎世法 孙春成 武镇北 王文延 吴 泓(粤) 黄汝棠(粤) 李廷坚(粤) 许更生(闽) 程少堂(粤) 许序修(闽) 陈日亮(闽) 西部:李镇西(川) 杨东俊(晋) 干国祥(川) 颜振遥(川) 王君(渝) 北部:魏书生(辽) 宁鸿彬(京) 欧阳代娜(辽) 程汉杰(京) 申士昌(京) 赵大鹏(京) 陶伯英(京) 韩军(京) 程翔(京) 赵谦翔(京) 李元昌(吉) 吴心田(鲁)李裕德(京) 王大绩(京) 郑晓龙(京) 李卫东(京) 窦桂梅 (京) 张孝纯(冀) 许建国(冀)张国生(冀) 顾德希(京) 翟小宁(京) 史 建筑(鲁) 中部:洪镇涛(鄂) 蔡澄清(皖) 胡明道(鄂) 杨初春(湘) 余映潮(鄂) 史绍典(鄂) 张 富(赣 )甘其勋 汪南松(皖) 余 蕾(鄂) 王先海(鄂) 朱显驹(鄂) 王世发(鄂)周崇典(鄂) 杨舜山(鄂)
1、上大课。西汉把这种方法叫“大都
授”。 2、采用次相授业的方法。亦称高足弟 子代授法。 3、师生问答。 4、学生之间互相讨论。 5、学生自学。 6、考试。 7、重体罚。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阅读教学的方
法 以自学为主要形式,辅以教师的讲解。 1、学童自学的方法,首先是读书。当 时的读书有口治与目治的区别。 (1)口治指朗读和吟咏。 (2)目治指浏览快读。 2、自学的另一种方法是抄书。
了解语文学科发展的分期 其一,以李杏保、顾黄初为代表,把
语文学科的独立设科作为分水岭。即 1904年初,《癸卯学制》的颁布 其二,以张隆华为代表,以鸦片战争 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界。
古代语文教育的总体特征
(一)综合性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没有分科教学的传统,而
是融识字教育与文史哲经于一体的综合教育,体 现了教育内容的综合性。 (二)整体性 古代语文教育较少进行机械琐碎的分解式的讲授 和训练,而是从整体着眼进行诵读训练和写作指 导。 (三)实践性 传统语文教育的学习方法是通过读写的实际操作 使学生获得读写能力。
(一)学习方法观——孔子主张学思并重 这项原则主要解决学习与思考,掌握知识与
发展思维的矛盾。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 政》)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 不如学也。”(《卫灵公》) “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知其 如之何也已矣。”( 《卫灵公》)
这项原则主要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
唐诗鼎盛,开一代诗风,创一代诗教,是这
一时期语文教育最显著的特点。 韩愈、柳宗元提倡的古文运动和散文教育, 与诗教相得益彰,对后代语文教育影响也很 大。 从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 606年)开始的科 举制度,到唐代逐渐完备,一直沿用到清末, 对语文教育影响很大。
第一、科举考试的情况介绍
(一)考生的来源和考试的办法
语文考试总的趋势是淡化知识性考查,
强化语文实践能力的考核。 英国考试要求 : (一)语言占60% 。包括 1、至少写三篇实事报道。2、至少写 三篇对争议性问题的表态文章。3、至 少进行三篇创作。4、写一篇小型的调 查报告。5、两次综合考试,其中124 分是社会科学性质的,35分是语文性 质的。
个别差异的矛盾。 实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是:承认学 生间的个体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 孔子了解学生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第一,通过谈话。第二,个别观察。 “听其言而观其行”
(一)现存最早的习字课本《急就篇》 作者史游,现存《急就篇》有34章,前32章
每章63字,后两章每章64字,合计2144字。 《急就篇》的体例,就是所谓“类而韵之”。 从教育的角度看,《急就篇》具有以下一些 特点: 1、集中识字。《急就篇》34章,2144字, 据王国维统计,只重复335字。
两个来源:生徒,乡贡 考生要求自带身份、履历证书及鉴定
材料 到了考试之日,自备水、炭、蜡烛和 餐具 考试的办法:1、帖经 2、口试 3、墨义 4、策问 5、 诗赋
(二)录取人数和及第后的荣耀 明经科每10人可取1-2人,每次录取总
数不得超过100人。 进士科每100人可取1-2人,每次录取 以20人为上限。
刘和珍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了忘却的记 念》; 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药》《一件小事》 《故乡》《阿Q正传》《社戏》《鸭的喜剧》《祝福》 《铸剑》《理水》; 杂文:《〈呐喊〉自序》《灯下漫笔》《 论“费厄泼 赖”应该缓行》《文学和出汗》《对于左翼作家联盟 的意见》《“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中国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我们不再受骗了》 《“友邦惊诧”论》《答北斗杂志社问》《中国人失 掉自信力了吗》《人生识字胡涂始》; 诗歌:《自题小像》《自嘲》《为了忘却的记念 (诗)》。
(一)感知派 感知派的教学方法以师生之间的讲、读、议、
评为主,教师注重营造语言情境。 1、情感熏陶型 该类型以于漪、李吉林、李镇西为代表。 于老师将教育事业视作“爱”的事业,“献 慈爱、富激情、重感染、善诱导” 李吉林,情境教学法 李镇西,爱的教育
2、语感品味型 该类型以洪镇涛(武汉六中)为代表,
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号阳
明,浙江余姚人。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教约》 根据儿童的心理和思想特点,诱之歌 诗,导之习礼,讽之读书,反对教条 式的教学和体罚。 对授书的基本原则:一是“量其资 禀”,二是“专心一志”。
文学设科期(1904-1919)
→国语国文期 (1919-1949) →语文定名期(1949- 1958) →语文波折期(1958-1978) →语 文革新期(1978-2001) →新课程改革 (2001-) 语文名称的演变 1、1904年, “中国文学” 2、1907年,“国文” 3、1923年,“国语” 4、1929年,小学“国语”,中学“国文” 5、1949年,“语文”
2、整齐押韵。用三字、四字、七字句,句 式整齐。 3、注重实用。《汉书.艺文志》说,《急就 篇》中的字都是常用汉字。 4、知识面宽。颜师古在《急就篇注叙》中 评价该书,“包括品类,错综古今”。全书 有100多个姓,400多种器物名称,100多种 动植物,70多种疾病、药物名称,还有官名, 法律知识,地理知识等。 5、进行思想教育。 6、读写结合。
一、远古到西周时期的语文教育
1.诗歌神话是原始社会早期的语文教
育现象 2.文字的创造及其演变 结绳记事-----图画文字-------象形 文字-------“六书”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语文教育 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对我国教育的发 展有很重要的贡献,是我国教育史上的 一个创举。 孔子堪称首创私学的大师,在中外教育 史上是最著名的。孔子的后学如子思、 孟轲、荀况。 墨子也曾创办私学,与孔子的儒家私学 并称“显学”。墨子的门徒禽滑厘、孟 胜。名家、法家、纵横家也都聚众讲学。
2、熙宁、元丰兴学
(1)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
(2)改革科举制度。取消诗赋、帖经考试,
改考议论文。 (3)设置专门学校。 3、崇宁兴学 1102年,蔡京主持,恢复熙宁、元丰兴学的 某些措施。
(二)胡瑗和“苏湖教法” 胡瑗生平(993-1059),江苏泰州人。与好
友孙明复、石守道被学者称为“三先生” 1、发展因材施教的思想,进行“分斋教学” 经义斋:学习六经经义等儒家经典,提高学 生的文字阅读、思维和研究的能力。 治事斋:“治民”“讲武”“堰水”和立法 算术等科。每人要选择一个主科,同时还要 选择一个或几个副科。
3.1966~1976年
以“文革”期间北京市中学语文教材编写组
编写、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市中学试用 教材语文》为例。该套教材的1966~1968年 版无一篇鲁迅作品;1969年版开始收录鲁迅 的《答北斗杂志社问》和《“友邦惊诧”论》 两篇杂文;在之后的版本中,陆续出现了 《论“打落水狗”》《文学和出汗》《自嘲》 《无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答托洛 斯基派的信》《为了忘却的记念》《一件小 事》《孔乙己》《藤野先生》《药》《祝福》 等鲁迅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