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药物释放系统研究现状与进展
丹参制剂的研究现

丹参的化学、药理及制剂的研究现状摘 要:总结丹参脂溶性和水溶性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及相应的心脑血管系统的药理作用;归纳分析丹参制剂品种和制剂工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开发丹参及复方制剂的新思路。
关键词:丹参 脂溶性成分 水溶性成分 心脑血管药理 临床疗效 新药开发丹参是常用的活血化瘀药,来源于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iza Bge.根及根茎[1]。
性味苦、微寒,归心、肝经。
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的功效。
现代药理、药化的研究,使人们对丹参药效物质的认识不断深入,并为开发研制丹参药物新剂型、新制剂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1.丹参化学成分的研究[2,3,4]丹参主要含有脂溶性的二萜类成分和水溶性的酚酸类成分,还含有黄酮类,三萜类,甾醇等其它成分。
1.1丹参的脂溶性成分丹参的脂溶性大多为共轭醌、酮类化合物,具有特征的橙黄色和橙红色。
主要有以下物质:丹参酮Ⅰ(Tanshinone Ⅰ) 、丹参酮ⅡA 、丹参酮ⅡB 、丹参酮Ⅴ、丹参酮Ⅵ、隐丹参酮(Cryptotanshione )、羟基丹参酮(Hydroxytanshinone )、丹参酸甲酯(Methyltanshinonate )、次甲基丹参醌(Methylinitanshingwinone )、紫丹参甲素(Przewalanshinguinone A )、紫丹参乙素、戊素、丹参新酮、1,2二氢丹参醌(1,2-dihydroanhsinguinone )、丹参醇Ⅰ(Tanshinol Ⅰ)、丹参醇Ⅱ、丹参醇Ⅲ、3α羟基丹参酮ⅡA 、降丹参酮(Moranshinone )、1,2,15,16四氢丹参醌(1,2,15,16-Tetrahydrotanshiguinone )、异丹参酮Ⅰ、异丹参酮Ⅱ、异隐丹参酮、丹参醌A(TanshipuinoneA)、丹参醌B 、丹参醌C 、丹参醌D 、二氢次丹参醌(Dihydromiltirone)、二萜萘嵌苯酮(Saloilenone)、丹参螺旋缩酮内酯(Isocryptotanshinone)。
中药丹参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中药丹参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摘要】丹参是具有很多药理作用的活血化瘀药,主要化学成分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大类,脂溶性成分主要是丹参酮类(Ⅰ、ⅡA、ⅡB)、异丹参酮(Ⅰ、Ⅱ)等,水溶性成分有丹参酸(A、B、C、D)、丹酚酸(A、B、C、D)等,对近年来丹参的药理作用研究作一综述。
【关键词】丹参药理作用综述【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9-0149-03【前言】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丹参为唇型科Labiatae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干燥根及根茎,因其根皮丹而肉紫,且具有滋补强壮的作用,故名丹参[1]。
传统医学认为,丹参走血分,通血脉,功擅活血化瘀。
《妇人明理论》记载:“一味丹参,功同四物”。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称丹参具有四物汤的功效。
丹参主产于四川、山西、河北、江苏、安徽等地,药用部位取根及根茎部,以条粗、内紫黑色及有菊花状白点者为佳,其性微寒、味苦,入心、心包经及肝经。
国家药典(2005年版)归纳丹参的功效为“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
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癥瘕积聚、胸腹刺痛,热痹疼痛、疮疡肿痛、心烦不眠,肝脾肿大,心绞痛。
”丹参因其肯定的活血化瘀作用而被用于肝病、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并取得了显著疗效。
近年随着研究的深入,对于其化学成分组成、药理作用等又有了进一步认识。
现就近年来丹参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药理作用1.1 对血液、血管的作用[2]1.1.1 改善微循环对实验性家兔外周微循环障碍模型,丹参注射液给药后使微循环血流量显著加快,毛细管网开放数目增多;对静注高分子右旋糖酐造成家兔微循环障碍或局部滴注,造成小鼠肠系膜障碍,给予丹参素后可明显增加兔眼球结膜毛细血管数并降低兔血浆乳酸含量;且提高丹参素能扩张收缩状态的肠系膜微动脉,加快血液流速。
1.1.2 对血液的影响丹参能使血液黏稠度明显降低,红细胞电泳时间、血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丹参促进纤溶的作用可能是通过激活纤溶酶元2纤溶酶系统的作用达到的;显著抑制血小板功能、抑制凝血功能、促进纤溶活性,主要抑制血小板合成TXA2前列腺素类缩血管物质的能力并提高血小板内cAMP含量。
中草药丹参的研究现状及市场前景

中草药丹参的研究现状及市场前景作者:齐淑艳来源:《新农业》2021年第23期丹参是我国的传统中药。
在种植一年之后的12月中旬左右,地上部分枯萎或春季地上部分还未萌芽时,采挖其根及根茎,待干燥可入药。
丹参的主要有效成分为丹酚酸类和丹参酮类物质,因其能有效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等疾病而需求量日益增加。
丹参的利用方式多种多样,如丹参片、丹参滴丸、丹参胶囊,甚至还可作药膳。
但随着种植面积不断增加,种植区域的无序扩展,以及过于注重产量而忽视了药材的品质及药性,近年来丹参的药材品质大不如前,药性减弱的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了医学界和科研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丹参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别称红根大红袍,血参根,因其根外皮朱红色而得名,入药部位是其干燥根及根茎,阳生,味苦,性微寒,具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等功效。
在《神农本草经》中,丹参被列为上品。
作为君药,丹参能改善心脏功能,提高心肌血流量,保护心脑血管及肝脏,加快组织的修复与再生。
丹参的功效在《千金方》被记录为:“妇人经脉不调,或前或后,或多或少,产前胎不安,产后恶血不下,兼治冷热落胎下血。
”自20世纪30年代,日本的中尾万三等第一次从丹参中提取分离出丹参酮的3种脂溶性成分,距今已有80多年。
随着中西医结合疗法和中医中药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现代分析仪器的使用,让丹参在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及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丹参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迁延性肝炎、慢性肝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冠心病等。
笔者在研究资源利用现状时发现,药用植物的非入药部位多被作为废料丢弃,但其实中药的非药用部位也具备一定的药理活性。
秉承着实现药用植物资源的高效利用的宗旨,一些研究团体对丹参的非入药部位——茎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丹参茎叶与丹参一样,均可改善糖尿病症状,且能有效预防继发性肾损伤。
此外,丹参花价廉易得,药效明确,温和无毒,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等功效。
丹参花在临床上应用比较少,目前主要用在日用品、化妆品和保健品等。
药物释放系统(DDS)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对策

药物释放系统(∞s)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对策
将1988~2001年NSFC药物学与药理学学科资助项目按技术领域组成比绘制饼图(图1)。
图l1988—2001年药荆学领域受资助项目技术领域组成图
图21988_2001年药剂学领域受资助单位组成图
(注:由于院校合并,表中所列单位的名称有些目前已经更改,特此说明。
)由图1可见,靶向给药技术足国内研究重点,占整个药物学与药理学学科领域受资助项目的17%,其次是透皮给药制剂和蛋白质多肽药物制剂,各占14%,微粒微囊技术、脂质体技术、缓控释技术研究也相对较多。
我们的研究主要还是追。
丹参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丹参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丹参的药理作用研究一、总论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的干操根及根茎,性微寒,味苦,具有活血祛瘀、养血安神、调经止痛、凉血消痛的功效,《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古代广泛用于心血管、血液类的疾病。
丹参为常用中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规定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alxia miltiorrhiza Bge的干燥根及根茎。
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等功效,其有效成分为脂溶性的二萜化合物和水溶性的酚酸类化合物。
其化学成分主要包括: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丹参酮ⅡB、隐丹参酮、二氢丹参酮、水溶性成分丹参素、丹酚酸以及脂溶性成分丹参酮,另含丹参新酮及鼠尾草酚等。
二、丹参的化学成分丹参的有效成分主要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类。
脂溶性方面,现已得到40余中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可以分为两类,即丹参酮类和罗列酮类。
丹参酮类化合物多数属于二萜化合物,其中大部分是二萜醌类化合物,如丹参酮I、丹参酮Ⅱ-A、丹参酮Ⅱ-B、丹参酮Ⅲ、异丹参酮、异隐丹参酮、羟基丹参酮Ⅱ-A、二氢丹参酮I、丹参新醌甲、左旋二氢丹参酮I、丹参新醌乙、丹参新醌丙等。
另外有新的二萜醌结构的新丹参酮类化合物及其他类型的化合物,如新隐丹参酮Ⅱ,环酚乳酰胺、油酰新隐形丹参酮和油酰丹参新醌A等。
丹参的水溶性成分均具有酚酸性结构,其中最早发现的丹山素,化学名称为3,4-二羟基苯乳酸。
此后发现了一系列酚酸类化合物,命名为丹酚酸并按照英文字母排序,主要水溶性成分有丹参酚酸A、B、C、D、E、F、H、I、J,四甲基丹参酚酸C,还有迷迭香酸、紫草酸等。
丹参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丹参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丹参是一种传统中药,从事药理作用的研究已有数十年的历史。
丹参在中医传统中被认为具有活血化瘀、舒展经络、抗炎镇痛等作用,被广泛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等病症。
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丹参的药理作用也得到了许多研究机构和学者的关注和深入研究。
目前,对丹参的药理作用已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进展。
首先,丹参的主要成分是丹参素。
丹参素是一种水溶性糖苷类化合物,具有抗凝血、抗氧化、抗炎、抗肿瘤、调节免疫、降脂血管扩张等多种药理活性。
研究表明,丹参素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增加内皮细胞释放一氧化氮等方式,对心血管系统有保护作用,能够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此外,丹参素还能够通过清除自由基、减轻炎症反应、调节免疫功能等机制,对炎症性疾病和肿瘤具有一定的干预作用。
丹参素还能够改善脑缺血损伤、抑制神经炎症反应、促进神经细胞再生等,对神经系统保护也具有一定的疗效。
其次,丹参还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如黄酮类、生物碱类、酚酸类等。
黄酮类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抗凝血等作用,能够提高心脑血管系统的功能和抵抗能力。
生物碱类成分具有镇静、镇痛、抗癫痫、抗心律失常等作用,对中枢神经和心脏等器官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酚酸类成分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等作用,能够减轻炎症反应和预防疾病的发生。
这些成分的共同作用对丹参的药理活性起到了协同增效的作用。
再次,丹参还能通过调节细胞信号转导途径和基因表达,发挥其药理作用。
丹参素能够通过激活蛋白激酶C(PKC)途径、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加等方式,调节细胞的信号传导和基因表达,从而发挥抗衰老、抗心肌梗死、抗肿瘤等作用。
丹参还能通过抑制线粒体氧化应激、调节线粒体呼吸链、减轻线粒体损伤等方式,保护细胞免受氧化应激的伤害。
这些机制的研究为丹参药理作用的深入理解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总结起来,丹参作为一种传统中药,在药理作用的研究中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对丹参素的研究表明,其具有抗血栓、抗炎、抗肿瘤、调节免疫等多种药理活性,能够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炎症性疾病和肿瘤等病症。
丹参药理学研究进展 (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丹参药理学研究进展篇一:丹参的药理作用丹参的药理作用The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Salvia[摘要] 近年来,对丹参的化学成份、药理活性、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较大进展。
丹参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研究和开发必将促进药现代化的发展。
本文对丹参活性成份的药理作用进行综述。
[关键词] 丹参;药理作用;综述[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Salvia, pharmacological activity and mechanism of action studies, etc. have made great progress. Salvia has a variety of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has broad application prospects, and it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will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medicine. In this paper, the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Salvia active ingredients are reviewed.[Key words] Salvia; pharmacology; Summary201X药典[1]载明,丹参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之功效,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经痛、胸腹刺痛、心烦不眠、心绞痛等症。
丹参的活性成分可分为脂溶性成分和水溶性成分,脂溶性成分有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丹参酮I等,水溶性成分有(丹参酸甲又叫丹参素)丹参素、丹酚酸、迷迭香酸、原儿茶醛、迷迭香酸等。
丹参功效相关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分析

丹参功效相关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分析摘要】丹参是我国的传统中药材,应用已有二千余年的历史。
20世纪以来,国内外专家加大了对丹参药理成分的研究,发现其主要起效成分包括水溶性(如丹参酸)及脂溶性(如丹参酮)2大类。
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丹参在活血化淤、消肿止痛、养血安神等功效之外,还被发现在治疗心肌缺血、改善肝脏功能、保护肾脏、对抗肿瘤等方面具有积极效果,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丹参;药理;功效;进展;分析;研究一、引言作为活血化淤的常用中药,丹参应用历史悠久,早在我国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就有记载。
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的干燥根及根茎,其味苦、性寒,具有祛瘀止血、活血调经、清心除烦的功效。
《神农本草经》有“丹参味苦微寒,主治心腹邪气”之说。
《明理论》以“丹参一物,而有四物之功。
补血生血,功过于归、地,调血敛血,力堪芍药。
逐瘀生新,性倍芎穷,妇人诸病,不论胎前产后,皆可常用”,其功效可见一斑。
丹参在我国很多地区都有种植,且近年生产量有明显增加,其主产区包括河北、安徽、四川、浙江等地。
随着世界各国对丹参防治效果的逐步认可,丹参药品制剂已开始在加拿大、芬兰、韩国等地销售,随着丹参研发的深入,其应用前景更广阔。
二、丹参的起效成分丹参的主要有效部位为干燥的根及根茎。
20世纪以来,国内外专家加大了对丹参药理学特性的研究,目前已发现其有效成分有50余种,主要的化学成分包括2大类:脂溶性的丹参酮类化合物和水溶性的酚酸类化合物。
1.脂溶性成分丹参的脂溶性成分主要包括:丹参酮,丹参新酮,1-氢丹参新酮,1-氢丹参酮,1-氧代异隐丹参酮,1,2-二氢丹参醌,醛基丹参酮,3a-羟基丹参酮IIA,亚甲二氢丹参酮,7β-羟基-8,13-松香二烯-11,12-二酮,二氢异丹参酮,新隐丹参酮,去羟新隐丹参酮,4-亚甲丹参新酮,丹参新醌A、B、C、D,去甲丹参酮,丹参螺缩酮内酯,丹参酚醌,鼠尾草呋萘嵌苯酮,丹参内酯,二氢丹参内酯,隐丹参酮,异丹参酮,异隐丹参酮,羟基丹参酮,丹参酸甲酯,亚甲基丹参醌,二氢丹参酮,表丹参螺缩酮内酯,丹参螺缩酮内酯II(丹参隐螺内酯),表丹参螺缩酮内酯II,就是丹参隐螺内酯,鼠尾草酚酮,丹参酮二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丹参药物释放系统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摘要】目的:对中药丹参有效成分的释放系统进行综述。
方法:查阅近期国内文献。
结果:运用新工艺、新辅料研制出多种丹参有效成分的制剂,提高了药物生物利用度。
结论:随着技术的发展,中草药的药物释放系统研究开发具有广阔前景。
【关键词】丹参;药物释放系统;中草药
丹参是我国传统中草药之一。
中医理论认为丹参味苦、微寒,入心、心包及肝经,具有活血调经、清心除烦的功效。
近年来医药研究认为,丹参对心脑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均有保护作用。
丹参的有效成分为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丹参酮ⅱb、丹参素、丹酚酸等。
目前临床常用的丹参制剂以丹参为主的复方制剂有片剂、胶囊、滴丸、颗粒、口服液、注射剂等。
随着新剂型的研究开发,丹参有效部位、单体化合物的新剂型不断出现,本文就丹参的药物释放系统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1口服给药制剂
1.1分散片和口腔崩解片
胡容峰[1]等按微晶纤维素50%、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6%、淀粉12%、交联聚维酮0.5%的用量制备的丹参酮分散片,有较好的溶出度和混悬性;取丹参酮和乳糖(lactose)、微晶纤维素等敷料混匀后,再加入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交联聚维酮、微粉硅胶混匀后,压片即得丹参酮口腔崩解片,在30s内完全崩解,体外溶出度明显
优于普通片。
1.2缓释片和控释片
张玉祥[2]等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为骨架材料,制备复方丹参缓释片,缓释效果明显优于普通复方制剂片。
主药丹参提取物在1h
释放度为21.2%,2h为30.4%,6h为83.5% 。
苏丹[3]等对复方丹参片进行改制,研发出复方丹参渗透泵型控释片。
1.3延迟释药微丸和速释微丸
杨冬丽[4]等将丹参、三七提取物、冰片-β-环糊精包合固化物,用粉末层积技术及ph依赖型包衣技术,分别制备于不同ph条件下释药的3种微丸,在体内具有明显的延迟释药作用,多剂量达到稳态时,药效动力学波动系数低于普通片。
李丹[5]等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的复方丹参速释微丸,通过加入复合崩解剂,使微丸迅速崩解,从而使复方中药中理化性质差异较大的各成分达到同步释放。
1.4微乳
李红磊[6]等以油酸乙酯、solutrol hs-15-无水乙醇(8∶2)和水同时作为丹参酮与丹酚酸的药用载体,制备成丹参复合微乳,显著提高了丹参酮的溶解度,促进了丹参脂溶性活性成分和水溶性成份的吸收,提高了生物利用度,更好的发挥丹参多方位、多靶点的协同作用、减少用药剂量和毒副作用。
2静脉给药制剂
2.1 脂肪乳
毛声俊[7、8]等以脂肪乳作为载药载体,研制了丹参酮和丹参酮ⅱa静脉乳剂,在25℃条件下避光放置1年,其粒径、zeta电位、ph、含量及外观性状等指标均未见明显变化,静脉乳剂理化性质稳定。
2.2微乳
张宁[9]等采用超声-高压乳匀法制备了丹参酮微乳注射液,微乳性状好,平均粒度达到50nm以下且分布范围窄,粒径比较均匀。
在4℃和25℃两种条件下留样观察90d,丹参酮微乳未见分层、絮凝、合并和破裂,外观和ph值均无明显改变。
2.3胶体
陈峰[10]等将丹参酮iia分散于熔融的聚乙二醇6000中,制备成丹参酮iia-聚乙二醇6000 低熔点固体共融物,这种低熔点固体共融物能够迅速地溶解于不同比例的生理盐水中(1∶1~50),并形成胶体溶液,并趋向于平衡状态。
3经皮给药制剂
3.1 贴片剂
霍宁波[11]等以丙烯酸酯压敏胶为基质制备了冠心膏贴片,通过测定贴片的180°剥离强度和持黏力优化贴片组方,并测定了贴片中丹参酮ⅱa含量以及贴片的体外释放行为。
按优化组方制得的贴片12h体外释放度24.6%,高于市售冠心膏贴剂。
3.2软膏剂
貂胰防裂膏[12]是贵州省苗族药,由白及、丹参、玉竹、藁本等药材经提取加工制成,具有活血祛风、养颜润肤之功效,用于治疗血虚风燥所致的皮肤皲裂。
3.3凝胶剂
马树人[13]等通过丹参酮对裸鼠皮的透皮渗透研究,首次在国内应用卡必醇作为透皮吸收促进剂,并研制成具有良好透皮效果的丹参酮亲水凝胶剂。
3.4滴耳液
306医院研制的丹参酮滴耳液[14]由丹参乙醇提取物制备而成。
临床用于外耳道炎外耳道疖肿、中耳炎等,疗效较好。
4 展望
传统医药的剂型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药效的发挥,若采用新技术设计思想进行传统医药制剂的处方优选,必将对传统医药的研究和开发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胡容峰等丹参酮分散片制备工艺研究[j].中国药房,2002,13(11):653.
[2] 张玉祥等复方丹参骨架缓释片的研制[j].中医药导报,2007, 13(8):85.
[3] 苏丹等. hplc法测定复方丹参渗透泵型控释片中丹参酮ⅱa 的含量[j]. 亚太传统医药,2008, 4(2):42.
[4] 杨冬丽等. 复方丹参ph依赖型延迟释药微丸在家犬体内的
药效动力学[j].药学学报,2005,40(12):1075.
[5] 李丹,宋洪涛,陈大为,等. 挤出滚圆法制备复方丹参速释微丸[j].中草药,2007, 38(1):36.
[6] 李红磊,张忠义,成海民. 丹参酮和丹酚酸复合微乳的初步研究[j].中药材,2006,29(4): 376.
[7] 毛声俊,金辉,梁臻,等.一种丹参酮乳剂及其制备方法[p].中国.cn: zl200610005271.1. 2008,01,23.
[8] 梁臻,毛声俊,尹宗宁,等. 丹参酮ⅱa静脉乳剂的制备与
质量评价[j].中国中药杂志, 2008, 33(11):1249.
[9] 张宁,范青,吕慧怡,等. 丹参酮微乳的制备及其质量评价[j].中国中药杂志,2003,28(11): 1081.
[10] 陈峰,罗厚蔚. 应用固体分散技术制备丹参酮胶体制剂[j]. 电子显微报,2007,26(2):148.
[11] 霍宁波,汪晴,柳伟. 冠心膏贴片成型工艺及丹参酮iia
的体外释放[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07,38(8):561. [12] 骆勇,李勇军,王爱民,等.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貂胰防
裂膏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j].中国药业, 2004,13(9):33 [13] 马树人,钟天耕,于筛成,等. 复合透皮吸收促进剂对丹
参酮透皮作用的研究[j].中成药, 2000,22(11):749.
[14] 刘刚,张启明,张捷,等.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丹参酮滴
耳液中4种丹参酮成分含量[j].中国药学杂志, 2004, 39(3):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