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学习辅导(隋唐时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版配套习题及答案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版配套习题及答案

习题集锦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的需要和人类的需要。

2.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3.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创造了文字。

4.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和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二、判断题()1、原始社会的教育已经有了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二、简答1、如何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3、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___”,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

2、商代的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3、西周的学校设置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和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

4、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和。

5、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6、“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的局面。

7、“不分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这个意思在孔丘的教育实践中可以概括为“”。

8、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编纂和核定的《___》、《___》、《__》、《》、《__》、《__》,成为儒学的基本经典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六经)二、单项选择题()1、“学在官府”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A 商代B夏代C西周D东周()2、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什么?A《千字文》B《史籀篇》C《三字经》D《急就篇》()3、下列哪个选项不是西周学校“六艺”教育的内容?A、射B、御C、诗D、数()4、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什么?A、孝B、礼C、忠D、仁()5、在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这一思路的是哪位教育家?A、孟子B、孔子C、荀子D、老子三、判断题()1、西周时期所谓的“乡学”就是设在农村中的学校。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7~9章【圣才出品】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7~9章【圣才出品】

第7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7.1 复习笔记一、宋朝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1.文教政策宋初的统治者在统一国家之后,对统治策略做了重大改变,由原来的重视“武功”,改为强调“文治”。

与统治策略的这一转变相适应,确立了“兴文教,抑武事”的国策。

概括地说,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1)重视科举,重用士人北宋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开始重用文人,充任全国各级政权的官吏,军队也受文官节制。

正因为政治上迫切需要文人,于是便利用传统的科举考试,大量取士。

(2)“三次兴学”,广设学校宋初重视科举考试,却忽视了兴建学校培育人才,因此开始广设学校培育人才。

“兴文教”的政策在宋初主要表现为重视科举选拔人才,在此之后,将侧重点放在兴学育才。

自庆历四年(1044年)后,宋朝历史上先后出现了三次著名的兴学运动。

①庆历兴学是由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四年主持的,兴学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第一,普遍设立地方学校,诏州县立学;第二,改革科举考试,规定科举考试先策,次论,次诗赋,罢贴经、墨义;第三,创建太学,并在太学中推行胡瑗的“苏湖教法”。

②熙宁兴学是由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主持和推进的,教育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第二,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第三,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科学校;第四,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第五,改革科举制度。

③崇宁兴学是蔡京在宋徽宗崇宁年间主持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第二,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第三,新建辟雍,发展太学;第四,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第五,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

上述三次兴学运动,虽然前两次均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但都不同程度地将宋朝教育事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第三次兴学,对宋朝教育事业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更是超过了前两次。

因此,这三次兴学运动是宋朝“兴文教”政策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体现。

(3)尊孔崇儒,提倡佛道宋朝统治者尊孔崇儒,大力提倡佛、道,其主观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但积极提倡的结果,使儒、佛、道三家在长期而激烈的斗争中,逐渐走上了融合的道路。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7~9章【圣才出品】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7~9章【圣才出品】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7~9章【圣才出品】第7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7.1 复习笔记一、宋朝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1.文教政策宋初的统治者在统一国家之后,对统治策略做了重大改变,由原来的重视“武功”,改为强调“文治”。

与统治策略的这一转变相适应,确立了“兴文教,抑武事”的国策。

概括地说,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1)重视科举,重用士人北宋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开始重用文人,充任全国各级政权的官吏,军队也受文官节制。

正因为政治上迫切需要文人,于是便利用传统的科举考试,大量取士。

(2)“三次兴学”,广设学校宋初重视科举考试,却忽视了兴建学校培育人才,因此开始广设学校培育人才。

“兴文教”的政策在宋初主要表现为重视科举选拔人才,在此之后,将侧重点放在兴学育才。

自庆历四年(1044年)后,宋朝历史上先后出现了三次著名的兴学运动。

①庆历兴学是由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四年主持的,兴学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第一,普遍设立地方学校,诏州县立学;第二,改革科举考试,规定科举考试先策,次论,次诗赋,罢贴经、墨义;第三,创建太学,并在太学中推行胡瑗的“苏湖教法”。

②熙宁兴学是由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主持和推进的,教育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第二,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第三,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科学校;第四,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第五,改革科举制度。

③崇宁兴学是蔡京在宋徽宗崇宁年间主持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第二,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第三,新建辟雍,发展太学;第四,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第五,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

上述三次兴学运动,虽然前两次均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但都不同程度地将宋朝教育事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第三次兴学,对宋朝教育事业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更是超过了前两次。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第四版读书笔记怎么写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第四版读书笔记怎么写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第四版读书笔记怎么写摘要:1.了解《中国教育史》第四版的内容和结构2.掌握孙培青的观点和教育思想3.确定读书笔记的写作目的和要点4.详细撰写读书笔记5.结论正文:《中国教育史》是孙培青教授所著的一部关于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书籍。

第四版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和补充,内容更加丰富和全面。

本书从原始时期的教育开始,一直讲述到现代教育的发展,系统地阐述了中国教育的演变过程。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教育的历史变迁,并为之自豪。

孙培青教授在这本书中,详细地分析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教育特点和教育制度。

他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系统地总结了各个时期的教育特点。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我对中国教育的历史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同时,孙培青教授还提出了许多独到的教育观点,如“教育为民”、“教育为国家”等,这些观点对我国现代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撰写《中国教育史》第四版的读书笔记时,我们需要明确自己的写作目的和要点。

我的目的是通过学习这本书,了解中国教育的历史发展,掌握孙培青教授的教育思想,并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育方法。

因此,我在读书笔记中详细地记录了每个历史时期的教育特点,以及孙培青教授的教育观点和教育思想。

在详细撰写读书笔记的过程中,我首先介绍了《中国教育史》第四版的内容和结构,以便让读者了解本书的基本情况。

接着,我按照历史时期的顺序,分别阐述了各个时期的教育特点和教育制度。

在讲述每个时期时,我注重引用孙培青教授的观点和分析,以便更准确地反映他的教育思想。

此外,我还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对孙培青教授的教育观点进行了反思和评价。

在结论部分,我总结了《中国教育史》第四版的主要观点和教育思想,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我认为,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借鉴历史的经验,积极地实践孙培青教授的教育思想,为提高我国教育质量做出贡献。

总之,《中国教育史》第四版是一本研究中国教育历史的重要著作。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学习辅导(明朝的教育)【圣才出品】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学习辅导(明朝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8章明朝的教育8.1 复习笔记一、明朝的文教政策明太祖朱元璋深刻地认识到学校教育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作用。

因此,早在立国之初,就确立了“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文教政策。

实行这一政策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广设学校,培育人才明朝统治者十分重视学校教育。

在中央,明朝便有南北两个国子监,同时在全国各地普遍设立学校,从而从京师到郡县以及乡村地区,建立起了学校教育网络。

明初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

2.重视科举,选拔人才明朝选拔人才的制度原来主要有两种:荐举和科举。

后科举日重,荐举日轻,士人都以科举登进为荣,而荐举则名存实亡。

科举日益成为明朝最主要的选士制度。

明朝科举同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

“科举必由学校”。

这样,科举以学校教育为基础,学校以科举考试为目的,两者紧密结合,共同为当时的社会政治服务。

3.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明朝统治者广设学校,重视科举,是为了培养和选拔他们所需要的治术人才。

因此,在积极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同时,也采取各种措施,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统治。

重要的有以下三点:(1)推崇程朱,删节《孟子》;(2)严格管理学校,禁止学生议政;(3)屡兴文字狱。

二、明朝的官学制度明朝官学按其设置可以分为中央和地方两大类。

中央设立的主要有国子监,此外还有宗学、武学等。

地方设立的主要有府学、州学、县学,以及都司儒学、行都司儒学、卫儒学、都转运司儒学、宣慰司儒学、按抚司儒学,此外还有武学、医学、阴阳学和社学等。

其中国子监属大学性质;武学、医学、阴阳学属专科学校性质;各府、州、县学和都司、行都司、卫、都转运司、宣慰司、按抚司儒学相当于中等学校性质;社学属小学性质;宗学是贵胄学校。

在教育行政管理方面,国子监同时又是明朝最高教育行政管理机关,长官为祭酒,司业为其副,主管中央官学的政令。

地方教育行政机关,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各直省设置儒学提举司。

明朝地方教育行政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第3章 战国时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第3章 战国时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3章战国时期的教育一、选择题1.“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反映了古代教育的什么特点?()A.严格的等级性B.教育与生产实践的分离和对立C.教育目标明确D.鲜明的阶级性【答案】B【解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出自《孟子》,意思是:脑力劳动者统治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被统治者养活别人,统治者靠别人养活。

这句话把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对立起来,体现了受教育者和生产实践者的对立,也就是教育与生产实践的分离和对立,答案选B。

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

A.《大学》B.《中庸》C.《孟子》D.《学记》【答案】D【解析】《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产生于战国晚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因此,有人认为它是“教育学的雏形”,对世界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3.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

A.孔子B.荀子C.孟子D.墨子【答案】C【解析】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人的本性中就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这是仁、义、礼、智四种基本品性的根源,人只要善于修身养性、向内寻求,这些品性就能得到发展。

4.真正揭开“百家争鸣”序幕的是哪个学派?()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答案】D【解析】据《淮南子·要略》载:“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但发觉儒者“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遂“弃周道而用夏政”,自立学派。

由此可见,墨家一开始是以孔子和儒家的反对派的姿态出现的,儒墨两家相互驳难,揭开了先秦历史上“百家争鸣”的序幕。

5.“明人伦”的教育目的是由谁第一次明确地概括出来的?()A.荀子B.孔子C.孟子D.庄子【答案】C【解析】孟子根据对教育的作用的看法,确定教育目的为“明人伦”。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第8、9章【圣才出品】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第8、9章【圣才出品】

第8章明朝的教育一、选择题1.“八股取士”的考试形式,在哪个朝代确定?()A.宋代B.元代C.明代D.清代【答案】C【解析】八股取士是指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用排偶文体阐发经义的科举考试之法,亦称“时文”“制义”或“制艺”。

以后便承袭下来,格式愈益严格,文章越发空虚,直至清末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变法时才废除,光绪三十一年(1905)科举制被废除。

2.在明代众多书院中,名声最大、影响最广的是()。

A.岳麓书院B.学海堂C.漳南书院D.东林书院【答案】D【解析】在明朝众多书院中,东林书院的地位特殊。

它是当时一个重要的学术文化中心和政治活动中心。

在明朝众多书院中,名声大、影响广者,莫过于东林书院。

柳贻征曾在《江苏书院志初稿》中说:“合宋元明清四代江苏书院衡之,盖无有过于东林书院者矣。

”3.下列不属于明朝中央官学的是()。

A.儒学B.武学C.宗学D.国子监【答案】A【解析】明朝官学按其设置可以分为中央和地方两大类。

中央设立的主要有国子监,此外还有宗学、武学等。

地方设立的主要有府学、州学、县学,以及都司儒学、行都司儒学、卫儒学、都转运司儒学、宣慰司儒学、按抚司儒学,此外还有武学、医学、阴阳学和社学等。

儒学亦称儒家学说,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自汉朝汉武帝时期起,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

4.“四毁书院”发生在()。

A.汉朝B.北宋C.南宋D.明朝【答案】D【解析】明初统治者制定了“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文教政策,促进了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明朝建立了较完备的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体系,形成了诸多特点。

由于受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斗争的影响,明朝曾四毁书院。

5.明朝科举考试中,在京师举行,由礼部主持的是()。

A.乡试B.礼部试C.会试D.殿试【答案】C【解析】明朝会试在京城由礼部主持的考试,因而又称礼闱。

会试的时间在乡试的次年,即丑、辰、未、戌年的二月,此时正是春季,故会试又称春试、春闱、春榜、杏榜等。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第7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第7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7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一、选择题1.“升舍”制度是()创立的。

A.元代B.宋代C.唐代D.明代【答案】B【解析】北宋王安石熙宁年间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创立“太学三舍选察升补之法”,简称“三舍法”。

这是王安石改革太学最重要的措施。

“三舍法”是在太学内部建立起严格的升舍考试制度,对学生的考察和选拔力求做到将平时行艺与考试成绩相结合,学行优劣与对他们的任职使用相结合,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太学教学质量。

同时又把上舍考试与科举考试结合起来,融养士与取士于太学,无疑提高了太学的地位。

2.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

A.《千字文》B.《史籀篇》C.《三字经》D.《急就篇》【答案】B【解析】《汉书·艺文志》载:“《史籀》十五篇”,注云:“周宣王时(前827~前782)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又注:“《史籀篇》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

”这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今已失传。

3.“学田”制度是在()作为制度确定下来的。

A.元代B.宋代C.唐代D.明代【答案】B【解析】宋朝官学制度,继承和发展唐制,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其中一点是学田制度的确立。

五代时已有关于学田的记载,但学田作为一种制度被确定下来,实始于宋朝。

在这以后,宋朝地方学校一般均有学田,作为学校经费的主要来源。

这一制度为后来的元、明、清三朝所长期沿用。

4.“书院”作为一种教育组织正式形成是在()。

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答案】B【解析】书院萌芽于唐,但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形成和兴盛则在宋朝。

书院在唐萌芽时,多为个人或家族读书治学之所,既不普遍,也没有系统的规章制度。

至宋朝,不仅书院的数量大为发展,遍及全国许多地方,并且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书院教育体系。

书院内部设立山长、洞主、院长、堂长等职,由“年德老成”者担任,负责书院的组织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

5.《白鹿洞书院揭示》是()制定的。

A.王守仁B.湛若水C.阮元D.朱熹【答案】D【解析】朱熹是南宋最负盛名的大教育家,他精心编撰了《四书章句集注》等多种教材,制订了中国书院史上纲领性的学规——《白鹿洞书院揭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章隋唐时期的教育6.1 复习笔记一、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隋唐统治者根据儒、佛、道三者的关系,制定了以儒为主干,佛道为两翼的文教政策,同时根据政治的需要和统治者主观的爱好,不断调整三者的关系,以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

1.崇儒兴学(1)隋朝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的需要,统治者积极提倡儒家教化,统一思想。

(2)唐朝实行了“重振儒术”的文教政策,主要表现在:①尊孔;②提高儒士的地位;③皇帝亲临国学观释奠;④重视儒经的整理和研究。

唐朝尊孔崇儒的文教政策使得科举考试和学校的学习,都以儒经为主要内容,其目的在于选拔和培养儒术人才,学校教育成为经学教育,《五经正义》成为统一的教材。

唐朝再次统一儒学,基本上结束了儒学内部的派别之争,维护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2.兼用佛道隋唐时期虽尊崇儒学,但不独尊儒学,而是兼重佛教和道教。

(1)隋朝对佛教的提倡佛教的兴衰与统治者的信仰密切相关。

由于统治者采取了提倡佛教的政策,使佛教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很大发展。

隋文帝和隋炀帝大力提倡佛教,隋文帝甚至废太学、四门学及州县学,同时命天下诸州建佛塔,兴佛教。

经过隋文帝和隋炀帝的大力提倡,佛教的地位已超过了儒学,隋朝也成为当时佛教研究的中心。

隋朝在提倡佛教的同时,对道教也予以一定的重视,但远不及佛教的地位高、影响大。

(2)唐朝对佛教、道教的提倡和利用唐朝统治者重视佛教,但注重平衡儒、佛、道三者的关系。

佛教在唐朝由于统治者的或抑制或推崇,屡遭打击又屡次兴起。

从整体来看,佛教在唐朝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而道教到了唐朝,由于统治者的支持,空前活跃起来。

3.发展科举(1)隋文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把任用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由士族门阀垄断的九品中正制。

他先恢复利用察举制度来解决官员补充问题,然后对察举制度进行改革,把察举的设科、推荐、考试,与地方按行政区定时、定额、定科选送人才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以文化才能为选拔标准的科举考试制度。

又把官学培养人才的制度与科举考试制度衔接起来。

开皇七年(587年)“制诸州岁贡三人”,这标志着察举制向科举考试制度转变的开始。

(2)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秋七月“始建进士科”,标志着科举考试制度的形成。

他十分重视以科举选拔人才充任官员,并根据行政管理上多方面的需要,提出十科举人,并表示要“随才升擢”。

(3)唐代承续隋代科举考试制度,武德四年(621年)恢复科举。

贞观年代,科举考试制度进一步发展,确立为一种常规的以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科举所要选拔的是从政治民的管理人才。

唐高宗当政时,科举也盛行,除了常科每年举行之外,他还重视制科,根据需要设置科目,不定期举行。

武则天重科举轻学校,特别侧重利用科举吸纳人才,她的创新之举在于下令开设武科,以吸纳军事人才。

4.任立私学隋朝时期,私学很受重视,鼓励私学发展成为政府的政策之一。

唐代继续提倡私学。

州学县学是由政府办理的地方官学,县以下的乡里,政府不派官办学,由民间人士自己筹办,自己经管,政府对私学的勉励,则是要求私学在施行礼教、移风易俗方面发挥其作用。

二、隋唐学校教育的发展1.学校因时而起伏(1)隋朝存在38年,学校发展呈现两起两伏,都与政策有关。

①开皇兴学。

隋朝建立后,进行一些政治改革,两年后终于稳定。

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下诏全国“劝学行礼”,鼓起隋初的兴学运动,从京师到天下州县,皆设置博士讲习礼教。

②隋文帝晚年,对儒学的态度有很大改变,对于废学的原因,他指责官学未能提供人才。

于是,州县学停废,国学压缩,这是学校教育发展的一次重大挫折。

③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复开庠序,颁《劝学诏》。

这表明被停废的学校再度恢复,而且还有所发展。

④大业年间学校教育的繁盛仅十多年,因为战争,又造成学校荒废,师徒怠散,空有建学之名,而无弘道之实。

(2)唐朝继隋而起,存在290年,大致以“安史之乱”为界,可分为前后期。

前期学校教育的趋势是发展,后期学校教育的趋势是衰落,全过程亦有多次的起伏。

①唐朝建立时,郡雄争夺统治权的战争尚未结束,武德年代恢复官学,中央三学(国子、太学、四门)学生342员,郡县学学生也有定员,是当时指令性的计划,只是部分具备条件的地方才能实现。

②贞观年代,由于唐太宗贯彻崇儒兴学政策,学校教育迅速发展达到高潮。

私学与官学、地方官学与中央官学,不同层次学校相互衔接,多种类型附设学校,培养各类专门人才,形成较完整的学校体系。

唐高宗当政时,政策未有大变,学校教育还能保持正常规模。

③武则天当政年代,文教政策改变,崇佛抑儒,重科举轻学校。

由于武则天不肯采纳保持学校的建议,使学校继续荒废,这是唐前期学校教育低谷时期。

④唐玄宗当政,学校教育才得以恢复,再度发展达到繁荣程度,并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官学管理制度,各层次官学有了法令规定的名额,这种局面持续了将近半个世纪。

⑤“安史之乱”,使学校教育受到极大的破坏。

战后相当长的时间难以恢复,即使有所恢复也难于达到以前的规模。

由于不同阶段的当政者有不同的政策和措施,往往造成学校发展的起伏波动。

唐代宗永泰年间、唐宪宗元和年间、唐文宗太和年间都曾下令强调学校整顿,但都只能取得短期效果,或是使国学恢复教学活动,或是使国学保持一定规模,或是使国学管理保持正常秩序,都无法推动官学教育复兴,再现贞观、开元年间官学教育的辉煌。

可见学校教育是在具体的社会条件下发展的,而政治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最为关键。

2.中央官学(1)中央专设的学校①隋代中央专设的学校。

隋代中央官学初称国子寺,隶属于太常寺。

国子寺的教育行政官员是国子祭酒一人,主簿一人,录事一人。

国子寺统国子、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各置博士、助教、学生等员。

②唐代中央专设的学校:a.中央教育机构由附属改为独立设置。

贞观元年五月,令国子学脱离太常寺,改称国子监,成为与太常寺平行的独立机构。

国子监既成为中央政府教育行政机构,可直接对皇帝负责,也要接受上级机关礼部的统调指导;它又是国家最高学府,实际培养统治人才为国家所用,具有两方面的职能。

国子监的设立,标志着国家对培养统治人才的重视,学校管理走向专门化,以适应教育事业大规模发展的需要。

以后虽有改朝换代,国子监仍然是长期延续存在,直到清末学部成立为止。

b.国子监作为教育行政机构的官员及分工。

国子监作为行政机构,下设几个部门,分工管理监内教育的有关事务,明确各自不同的职责。

c.国子监规模的发展变化。

国子监作为国家高等教育机构,其规模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有不同的规模。

③中央专设学校的管理。

唐代官学教育管理制度最重要的是以下几项:a.入学制度。

唐代中央官学实行等级入学制度,贵族与官僚的子弟有优先入学的特权。

学生按出身门第的高低、父祖官位的品级入相应的学校。

b.学礼制度。

主要的学礼制度有:束脩之礼;国学释奠礼;贡士谒见及使者观礼。

c.教学制度。

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从学习的课程内容来看是儒学经典。

律学,以学习唐律令为专业,格式法例也兼习之。

书学,以学习《石经》《说文》《字林》为专业,余字书也兼习之。

算学,以学习算经为专业,广文馆,以进士科三场考试的帖经、杂文、时务策为学习内容。

d.考核制度。

国子监为了督促学生课业,每阶段都有考试,考试形成系列,发展过程有些演变,但考试始终作为考核的基本手段而运用。

具体的考试制度包括以下几种:旬试,每旬休假前一日举行考试,由博士主持;月试,每月第三次旬试就是月试,试一月内所讲习的内容;季试,由于政局变化,管理松弛,要求降低,不举行月试,只举行季试;岁试,考试一年的学业,口问大义十条,通八为上,通六为中,通五为下;毕业试,每年有学业完成,能通两经以上的明经或进士而欲求出仕者,登记名册,上报于监,由祭酒、司业、监丞考试其学业;毕业考试合格者,名册经祭酒审阅,然后报送礼部,参加科举考试。

e.惩罚制度。

国子监主簿负责执行学规,督促学生勤学,保证国子监的教学和生活秩序。

据《唐六典》所载的规定,有以下的情节,要给予惩罚处分:不率师教,学业无成,假违程限,作乐杂戏。

f.休假制度。

中央官学的休假制度要顾及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国家有统一规定的休假制度,国子监作为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必须实行国家统一规定的休假制度,学官享受政府规定的休假日,学生们也跟着学官休假;另一方面中央官学又是教育机构,以学生为教育对象,学生与官员情况不同,其所处的社会地位,决定其义务和职责,有其需求,要适当安排其学习和休息,保证其身心健康发展。

两方面结合起来考虑,安排学校常规的休假,有旬假、田假、授衣假。

(2)中央附设学校唐代还有些官学不是独立设置,而是利用行政部门人才资源和业务设备的资源,附设一些学校,并由这些部门管理。

在唐代中央行政机构附设的学校中,有部分实科学校,医药学校就是较有代表性的实科学校。

3.地方官学隋唐时期,地方官学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隋朝在地方上实行州县二级制,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统一人们的思想,隋朝设立了州县学,要求天下州县普遍设置博士,以教化于民。

隋文帝开国初,重视教育,地方州县学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后因崇佛而改变了政策,便废除了州县学。

隋炀帝即位后,重振教育,州县之学盛于开皇之初,地方官学再度得到发展。

后因政治腐败,地方官学也随之衰落。

唐承隋制,地方官学也有比较完备的制度,主要行政单位是州、府、县,各级单位都根据其大小设立相应规模的地方官学,在县还设有市学和镇学。

不仅建有传统的儒学专门学校,各府州还有医学和崇玄学。

地方学校学生的毕业考试由长史主持,合格者每年冬季报送尚书省参加科举考试,亦可以升入四门学,这是地方官学向中央官学选送学生的开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