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是有规律的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2.2 运动的规律性 教案-2021-2022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2.2 运动的规律性 教案-2021-2022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课题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二课第二框《运动的规律性》教学设计执教者黄德健解读理念《运动的规律性》是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二课的第二框题,是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框题包括三目,第一目是规律是客观的,包括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规律的含义及特点;第二目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包括意识活动的特点,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第三目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包括其含义及要求。

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学习的起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唯物论部分最重要的方法论要求,是我们生活中必须坚持和贯穿的基本原则。

解读学生第一,哲学理论比较抽象,但是议学材料却很丰富。

将“四史”教育与思政教学结合,更好发挥议题式教学的优越性。

第二,学生对社会生活中的情境材料感兴趣,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第三,小组讨论的习惯大致已经形成,为合作探究学习奠定的基础。

解读教材核心素养科学精神知道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

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学依据和内涵,能够认识和分辨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和经济主义的弊端。

政治认同坚持唯物主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认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公共参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增强精神力量,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们的工作和学习。

教学资源教材资源、本土资源、网络资源、课堂生成资源。

教学重点理解规律的客观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教学难点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解读方法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分组学习。

教师:精心备课,熟悉教材,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教学方法议题式教学、情境教学、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等学习方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总结反思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目标达成创设情境、启发思维总议题:运动的规律性议题一: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情景分析:“刻舟求剑”的故事——①刻舟求剑者能找到他的那把宝剑吗?为什么?②从哲学看,刻舟求剑者犯了什么样的错误?2.慧能“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思考慧能在物质和运动关系上犯了什么样的错误?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教学设计2: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教学设计2: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世界的物质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要培养学生从具体的运动事例中,归纳哲学观点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认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知道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

理解规律是客观的和普遍的,我们要尊重规律,自觉地按规律办事。

教学重点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按客观规律办事教学难点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按客观规律办事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本节课以“认识简单的运动”为题材,让学生理解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运动,并知道运动是有规律的,人们应该按照规律处理问题,做到按规律办事。

活动准备:(1)按学生人数分为四大组,组长负责进行合作学习,强调集体主义,但是在活动过程中注重个人的展示,做到民主集中的进行本次活动。

(2)角度定位:组员——活动的积极参与者;组长——活动的参与者、小结者;教师——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

活动主题:认识简单的运动第一步谈谈我知道的运动提示: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知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能够推动哲学的发展。

而这一个知识点就为我们本次《认识运动,把握规律》的教学提供了参考依据。

同学们可以以学习中所学到的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作为我们探究活动的相关题材,通过我们的讨论得出相关的结论。

根据教师的提示,同学们也可以将运动扩大到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小之处,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但是应结合以下题目,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结论。

问题1:我所知道的运动是。

(归纳出运动的基本形式)问题2:运动是什么东西在动?物质不动行吗?(探索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3:现在老师站在讲台上没有动,对吗?为什么?(探索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活动目的: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了解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知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懂得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真正意思,进一步来落实课标要求。

运动是有规律的教案

运动是有规律的教案

运动是有规律的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运动的基本规律。

2. 培养学生对运动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运动的基本规律2. 运动的形式和特点3. 运动的作用和意义4. 运动的方法和技巧5. 运动的安全和注意事项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运动的基本规律,运动的形式和特点,运动的作用和意义。

2. 教学难点:运动的方法和技巧,运动的安全和注意事项。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材、教案、PPT、运动器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运动服、运动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运动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教师讲解运动的基本规律,运动的形式和特点,运动的作用和意义。

3. 演示:教师进行运动示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运动的方法和技巧。

4.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运用所学运动规律进行实际操作。

5. 总结: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总结运动的方法和技巧,强调运动的安全和注意事项。

6. 作业:学生按要求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7. 课后反思:教师和学生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下次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运动基本规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运动形式和特点的认知。

3. 评价学生对运动作用和意义的理解。

4. 评价学生运用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探索其他运动项目的规律和方法。

2. 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运动比赛,提高学生的竞技水平。

3. 邀请专业教练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更多运动知识。

八、教学反馈:1. 教师收集学生的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

2. 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惑。

3.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九、教学资源:1. 教材:运动规律相关书籍。

2. 器材:运动场地、运动器材。

【设计】第四课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教案

【设计】第四课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教案

【关键字】设计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学案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一、学习目标:辨析实例,说明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二、重点难点:重点:1、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运动的统一;2、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利用规律和改造世界。

难点:如何理解运动的绝对性和运动的相对性?三、考点整合:(一)运动与物质的关系原理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的运动是指。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对立统一关系(1)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3)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反对脱离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例1、马克思说:“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

”这一论断蕴涵的哲学道理是()A.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B.运动是物质的惟一特性C.运动是物质的派生物D.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承担者(二)运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对立统一关系1、对立(区别):(1)含义不同(2)特点不同: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2、统一(联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运动的统一。

第一,运动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第二,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运动的统一。

3、反对夸大绝对运动不可知论;反对夸大相对运动的形而上学的诡辩论,最终陷入唯心主义。

例2、(2002年全国高考政治试题)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

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

其错误在于()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运动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三)运动是有规律的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指。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1)规律的客观性,。

(2)规律的普遍性,。

(3) 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违背规律必然受到惩罚。

2.2 运动的规律性(教学设计)-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2.2 运动的规律性(教学设计)-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2.2运动的规律性(二)讲授新课环节一:规律是客观的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①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的②人类社会是运动变化的③人的思维是运动变化的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②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③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①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②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总结】物质与运动辩证关系原理【原理】(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根本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

【方法论】(1)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2)反对两个错误倾向: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及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3、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4、规律的特点(1)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2)普遍性:规律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都有其固有的规律。

【提醒】对于规律,不能用发明、改变、改造规律,可以用认识、利用、发现、尊重。

【总结】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原理【原理】①规律是客观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规律是普遍的(规律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都有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①必须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环节二: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1、意识的能动作用(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不仅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

初中物理运动规律教案

初中物理运动规律教案

初中物理运动规律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物体运动的规律,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加速直线运动和减速直线运动。

2. 能够运用运动规律解释实际问题,如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计算物体的速度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物体运动的规律2. 匀速直线运动3. 加速直线运动4. 减速直线运动5. 运动规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物体的运动,如行驶的车辆、跳跃的篮球等。

2. 提问:这些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的特点?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物体的运动都有速度和方向,且运动状态可以发生改变。

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讲解匀速直线运动:速度恒定,方向不变。

2. 讲解加速直线运动:速度逐渐增大,方向不变。

3. 讲解减速直线运动:速度逐渐减小,方向不变。

4. 举例说明这三种运动状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实验演示(15分钟)1. 演示小车在直线轨道上的运动,分别进行匀速、加速和减速实验。

2. 引导学生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变化,并记录速度数据。

3.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不同运动状态的特点。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给出几个实际问题,如判断物体是匀速运动还是加速运动,计算物体的速度等。

2.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回指导。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物体运动的规律。

2. 提问:物体运动还有哪些规律?如何进一步探究?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物体运动的规律还有很多,如曲线运动、非匀速运动等,有待进一步学习和探究。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如观察家中车辆的行驶速度、计算运动员跑步的速度等。

2. 课堂练习: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3. 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运动规律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和练习,使学生了解了物体运动的规律,能够运用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高中物理运动规律教案

高中物理运动规律教案

高中物理运动规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运动物体的速度、加速度和位移的概念。

2. 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3. 掌握速度-时间图和位移-时间图的绘制和分析方法。

4. 能够运用运动规律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运动物体的速度、加速度和位移的概念。

2. 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三、教学内容:
1. 运动物体的速度、加速度和位移。

2. 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3. 速度-时间图和位移-时间图的绘制和分析。

四、教学过程:
1. 授课环节(10分钟)
介绍运动物体的速度、加速度和位移的概念,并与学生讨论相关例子。

2. 实验演示(20分钟)
进行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3. 讲解与练习(20分钟)
讲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计算练习。

4. 小组讨论(15分钟)
分组讨论速度-时间图和位移-时间图的绘制和分析方法,并解决相关问题。

5. 综合应用(15分钟)
布置相关综合应用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课堂作业:
完成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围绕运动物体的速度、加速度和位移以及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展开教学,通过实验演示和练习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教学设计21: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教学设计21: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的和绝对的。

(2)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反对两种观点:
①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②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
A.规律的客观性
B.规律的普遍性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2、自觉遵守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图片展示:水污染、水土流失、全球变暖、空气污染
思考:人类如何拯救自己的命运?
3、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三、课堂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是有规律的》教学设计
《运动是有规律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识记规律的含义,规律的两个特征辨析实例,说明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解析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事例,印证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

培养学生在对生活实例的分析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归纳观点的分析与概括
能力;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能力培养目标,分层次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设置问题情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在对生活现象的解析中,加深理解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澄清对规律认识的几个误区,懂得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自觉地按客观规律办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2、教学难点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如何掌握并运用规律造福于人类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出示: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

――沈括问题:这句名言说明了什么?(学生思考回答)师:很好,这说明世间万物运动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运动是有规律的》多媒体打出课题:4.2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二、运动是有规律的讲授新课:师:我们知道,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下面我们就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做一下判断。

课件打出:判断:哪些属于规律? A、红灯停,绿灯行 B、生物体的新陈代谢规律 C、喜鹊叫喜,乌鸦叫丧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讨论回答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规律都是事物发展过程本身所固有的联系,不是主观赋予不是上帝创造判断:下面哪些是规律? E、四季更替 F、昼夜循环 G、价值规律 H、苹果落地生:讨论回答师:规律都是事物运动中的本质联系,不是表面的、现象的、外在的出示漫画:我看到了苹果落地,为什么没有看到引力?
问题:这幅漫画给你什么启示?判断哪些是规律? I、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J、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K、守株待兔 L、生产关系一定要
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探讨回答师: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必然如此,确定不移,不是偶然的
出示漫画图: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

而身为宋国笑。

问题: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判断哪些是规律? I、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J、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K、守株待兔 L、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探讨回答师: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必然如此,确定不移,不是偶然的判断哪些是规律? M、自由落体运动 N、元素周期变化 O、汽车靠右行使 P、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生:探讨回答师: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稳定联系,具有重复性,不是多变、易逝的师:从以上判断所得出的结论,我们可以概括出什么是规律?课件打出:规律的科学内涵:就是事物运动过程者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什么是规律,那么规律有什么特点呢?下面我们进一步来学习。

课件出示:春夏秋冬图,人类社会发展道路图,遗忘曲线图学生探讨:规律存在于哪些领域中?(学生回答: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领域)具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普遍性与客观性)师(小结):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出示名言: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出示故事:《揠苗助长》问题: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生:探讨回答师:规律是客观的,就像荀子所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课件打出:规律的客观性:A.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a.存在: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喜欢它,它都客观地存在着; b.规律起不起作用,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否存在着,而不在于人的喜恶。

B.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即它是不可违抗的。

师:我们学习到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那么人们在规律面前就无能为力吗?出示材料:人或许能发明一种不需要任何动力就能永远转动的“永动机”,这一想法令许多人着迷。

1714年,德国有个叫奥尔菲留斯的人宣布发明了“永动轮”,并当众表演,轰动一时。

但后来事情被
揭穿――原来有人藏在后面转动轮子。

科学家焦耳也曾被这种大胆
的设想所吸引。

他曾三番五次地做实验,经过多次的失败后,得出了“要科学,不要永动机”的结论。

通过多年的反复实验,他终于成功测出了热功当量数值,并具体阐发了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问题:“永动机”为什么无法制造出来? 焦耳的成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生:探讨回答师:同学们说的不错,这个事例说明了人们在规律面
前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规律,造福人类。

现实生活中人们利用规律造福于人类的事例很多,同学们能不能列举出一些呢?生:略师:大家列举的不错,现实生活中人们认识了引力规律,克服地
球引力,发射火箭、卫星、飞船为人类服务(如:卫星上天);认识
了水的流动规律,变害为利(如:三峡大坝);掌握了化学规律,能
在能制造各种化工产品(如:晶体胰岛素)等。

规律是客观的,我们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遵循规律办事我们可以体会到规律对于我们的意义,违背规律,将受到规律的惩罚。

课堂小结师:好,今天的新课内容就结束了,哪位同学能够就我们所学做一下小结。

生:小结师:刚才那位同学概括的不错。

今天我们所学的知识就是(课件打出知识结构,老师表述,学生观看)课堂巩固练习:青藏铁路建设者始终把科学精神贯穿于建设的全过程,突出要求遵循科学,依靠科技,把认识、把握和遵循事物规律作为设计、施工和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力求用遵循规律的严格态度,获取工程的高质量、高水平。

(1)上述做法的哲学依据是什么?(2)我们怎样才能把握和遵循事物的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