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热力环流最终教案

热力环流最终教案

2.3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课题】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材版本】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人教版必修1的第二章第一节中的《热力环流》。

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例子—海陆风和城市风等。

【教材分析】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理解大气运动的突破口,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奠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这部分内容的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口,对于理解由于热力原因而引起的大气运动、学习大气环流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学好大气运动的基础,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打好基础,起到分散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掌握的作用【学情分析】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海拔高度的关系:气压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

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设计理念】在这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活动:1.用关于三国“诸葛亮火烧葫芦峪”故事的视频引入,通过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热力环流的兴趣。

2.观看地理小实验的视频,让学生直观、真实的理解热力环流的成因以及气流运动特点。

为学生能顺利画环流图埋下伏笔。

3.观看flash动画演示,解决热力环流过程中气压分布与气流分布之间的关系。

理解等压面的概念。

4.三个案例:城市热岛效应、山谷风、海陆风让学生自己拓展探究。

这部分内容教科书上没有提到,考虑到新课程对学生的教育目的,加入了实际生活中典型的三个热力环流案例,目的为使学生更加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使理论联系实际。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及大气水平运动》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及大气水平运动》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教材版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Ⅰ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大气环境》(第二课时)【课标解析】本节的主要知识内容为“热力环流的形成”和“风的形成”,虽然在课标中没有具体的要求,教材中所占篇幅也相对较小。

但本部分内容是学习大气的运动和全球的气压带、风带的基础,也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学习目标】1. 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 结合示意图讲解,引导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并会描述该过程。

3. 结合风的受力分析图,让学生掌握风的直接成因,学会风向的判断方法。

【学习重点】大气运动的原因;大气水平运动的方向分析【学习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教学方法】“问题驱动、多元导学”教学法、多媒体、课堂导学过程【情境导入】夏天去海边感受凉爽的海风,你认为白天还是晚上去效果更好?(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的思考,既可以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又可以用贴近生活的实例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热力环流的形成【问题探究 1】1. 近地面受热和冷却时,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如何运动?(受热上升;冷却下沉)2. 近地面气温和气压之间的关系如何?(近地面气温高,气压低;气温低,气压高)3. 同一地区近地面气压和高空气压的关系如何?(高低压正好相反)【整理小结】影响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就是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了解气温和气压的关系。

设计意图:虽然热力环流的过程比较简单,但是其中涉及到有关初中的知识点气压以及等压线、等压面的相关知识点,所以通过问题的导思让学生剥茧抽丝,慢慢领会气温的高低与气压、等压面、夜晚陆地比海洋降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高于海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空气的运动之间的关系,以点带面最终系统的串联在一起。

(承转)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热力环流的常见几种形式:二、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1)海陆风(2)山谷风(3)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由于城市居民生活、工业和交通工具释放大量的人为热,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在城市与郊区之间形成城市热岛环流【迁移应用】读某时我国东部沿海高空等压面示意图,回答(1)~(4)题。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能够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建立空间概念和思考能力,利用图形建立分层次推理的逻辑思考能力。

分析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并总结出相关气温、气压、大气运动的知识结论,掌握三者的逻辑关系。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绘图分析,梳理线索得出结论,分析实际地理现象。

在此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建立空间模型,利用绘图进行逻辑分析与推理并归纳知识结论,并运用地理理论知识分析实际地理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通过对城市风、山谷风等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难点:在不同空间层面和角度去理解气温、空气密度、气压、大气运动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PPT展示热气球的图片思考:热气球为什么能升空和降落呢?为什么空调挂在高处或出风口在高处,暖气要安装在低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今天的内容,学完之后,我们就可以用知识来解释此现象。

(带着问题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更好地学习理解此课知识,我们先来复习基础概念:1、气压:指某地单位面积垂直向上延伸到大气层顶的空气柱的重量(单位为hpa)。

气压规律:①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②水平方向上,空气密度越小,气压越低。

2、等压面:空间气压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规律:①同一等压面气压值相等;②同一高度,等压面上凸为高压,等压面下凹为低压。

新课探究:1、假设理想状态下,三地受热均匀,三地气压有何特征?(相等)结论:受热均匀的情况下:①空气没有相对上升和相对下沉运动;②同一高度,气压值相等,等压面呈水平分布。

师:(结合图形讲解)2、假设A地受热多、B、C两地受热少(1)如果A地受热,近地面大气膨胀上升,上空空气密度加大,形成高气压;B、C两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上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高中地理大气运动最简单形式之热力环流教案

高中地理大气运动最简单形式之热力环流教案

大气运动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机理2、应用热力环流的机理解释自然界的热力环流现象3、理解热力环流对等压面的影响〔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播放演示实验录像引导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2、通过合作学习实例和练习交流迁移应用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3.学会运用示意图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过程,并能运用其原理解释山谷风、城热岛效应等地理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亲自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山谷风和城风等问题的探讨,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效劳于社会。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难点1、地表冷热不均造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3、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山谷风、海陆风、城郊环流形成。

三.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Flash动画和幻灯片,弥补学生空间想象力缺乏的缺陷四.教学方法1、实验展示法:通过实验视频的展示,获得知识,验证结果。

2、图式教学法:学生绘图、析图。

3、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并因此获得开展。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景,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5、比拟法:通过对山谷风和城风的比拟,让本节知识实际化。

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利用课件展示热气球、孔明灯、热水壶和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的图片,以设问的形式引入新课。

设问:1、同学们对我刚刚展示的图片并不陌生,甚至有同学应该使用过孔明灯,那么孔明灯和热气球为何会升空,热水壶的气流为何会向上飘呢?2、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提到“巴山〔指大巴山,泛指我国西南山地,包括盆地〕夜雨涨秋池,却话巴山夜雨时〞,事实证明盆地确实多夜雨,这是为什么呢?承接:今天我们就这些问题一起来探讨这些现象产生的原理。

【板书】大气最简单的运动形式——热力环流鉴于热力环流的抽象性,同学们理解中存在困难,接下来我将播放一段热力环流实验的录像资料,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录像,思考答复以下问题:1、受热处气流垂直运动方向如何?2、受冷处气流垂直运动方向如何?3、同一水平面上气流怎么运动?它是怎么形成的?生:烟雾先下沉,从装冰块的盆向装有热水的盆飘动,然后在装有热水的盆向上升起,最后飘向装冰块的盆的上方,形成一个循环。

高中地理《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2.2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2 课时)——热力环流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本节课在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思想指导下,依据心理学与教育学上的有关思想以及相关理论,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充分开发教学资源、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学生思维的综合性,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形成师生、生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以学论教,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大气环境的基础知识,大气中热量和水汽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

只有掌握了本节内容才能理解全球性大气环流,了解各类天气系统的特点,防御自然灾害,并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大气环境。

大气运动的能量来自于太阳辐射,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了垂直运动;从而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了气压差异,在水平气压差异引起空气做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组成了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课标要求】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市教学内容建议“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本节要实现形成性目标,因为热力环流是许多大气运动类型的理论基础,所以说本节学习是为实现其他课程目标做的知识铺垫。

【素养目标】1. 人地协调观:增强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责任感。

2. 综合思维:综合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和过程,会用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生活现象。

3. 区域认知:认知地理现象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表现。

4. 地理实践力:培养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地理实践能力;运用所学知识指导生产、服务生活。

【学习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

【学习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自主学习、分组合作探究为主,导、议、讲、练相结合等。

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教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教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2.2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地球上的大气这一单元各部分内容前后关联性很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理解大气运动的突破口,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垫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能够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学生探究思考和亲自画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让学生理解地理事物的因果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亲自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三.教学重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四.教学方法1.教法:启发式问题教学法、图示分析法2.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五.教学过程(一)案例引入首先请大家跟着我的思路,展开联想:假如我们正在举行一场篝火晚会,大家都围着一堆篝火,这时我向火堆里扔了一些纸片,大家将会看到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回答:纸片燃烧)。

师:那么纸片燃烧后的灰烬会怎样运动呢?学生回答:随着火苗上升,上升到一定高度以后,从火苗上空流向四周,然后下沉,最后从近地面进入了火堆。

师:其实呢,灰烬的运动显示了空气的流动路线,这样的流动就是我们这节课要一起探讨的“热力环流”。

设计意图:用贴近学生的案例导入,使学生形成对热力环流过程的感性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书]2.2热力环流下面,我请大家思考一下,灰烬为什么要这样运动呢,我可以给大家提供一点思路:火堆与周围空气之间哪个温度要更高一些呢?(学生回答:火堆)师:当然是火堆了,也就是说火堆与周围空气之间存在了冷热的差异,根据这一点,有没有同学能推导出热力环流的定义呢?设计意图:由学生通过联系实际案例,自己主动推导出热力环流的定义,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原理分析(板图)[板书]1.定义: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高中地理_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学案 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学案 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第二节(第2课时)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学案主讲教师:指导教师:【课程标准】1、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2、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一、发现生活通过观察生活中走马灯和冰柜冷气运动的现象我们得到:某区域,空气受热会膨胀,垂直方向上做运动→气温高空气密度___空气遇冷会收缩,垂直方向上做运动→气温低空气密度___二、探究原理1、运动(记忆2分钟)受热处:大气上升运动,部分空气外流,形成低气压。

近地面大气密度减小,周围空气过来补充,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

遇冷处:大气下沉运动,部分空气进入,形成高气压。

近地面大气密度增大,空气向周围扩散,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

由此得出结论:风的运动方向由密度大的地方流向密度小的地方。

即风由高压吹向低压。

这就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请记住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地面冷热不均大气运动的动力来源——太阳辐射2、气压联想:潜艇下潜,随着水深增加,压强会;上浮过程中,压力逐渐。

请你依据上句完成描述:随着海拔升高,气压逐渐,随着海拔降低,气压逐渐。

3、气压变化均质的条件下,等压面相互平行,用平滑的直线表示;当近地面大气出现受热不均,会怎样?小组讨论: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

(爬黑板)1)请标出近地面气压高低,那等压面会如何变化呢?2)请你尝试添加等压面形态,并标注高空气压变化,完成等压面变形。

4、思考:近地面和高空四处气压由大到小该如何排序,你是如何判断的?5、总结规律(记忆2分钟):1)在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2)在水平方向上,高压区等压面上凸,低压区等压面下凹;3)近地面与对应高空的气压状况和水平气流运动方向相反;三、实际应用生活中有很多现象可以用热力环流解释。

将一块大石,与一盆水放在太阳下暴晒一个小时,猜一下谁的表面温度高?因为海洋与陆地的比热容不同,导致了升降温速度不同,所以有了气温的差异,我们叫做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地理: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教案

地理: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教案

地理: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教案《大气的运动》第一课时——热力环流教案授课人石晓巍学科地理授课内容: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1、了解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知识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教目标3、理解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原因。

学技能1、掌握气压分布和海拔、气温、空气运动的关系。

目2、理解等压面的弯曲规律。

目标标1、激发学生亲自探求地理问题的兴趣与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情感要2、通过对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问题的探讨,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目标求服务于社会。

《大气的运动》位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

这一节教材包含三部分内容,即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教材大气的水平运动。

其各部分内容前后之间的关联性很强。

本节课主要讲大气运动中的热力环流,这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状态与原理,其内容是继续大气受热分析过程的学习,又是学习大气水平运动的基础,同时,也为后面学习“气压带和风带”打好铺垫。

学好这部分内容,可以起到分散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掌握的作用。

教学 1、地表冷热不均造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气压与气温、海拔和等压面的弯曲的关系。

重点3、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等环流形成。

难点创设情境探究式教学法;图式教学法;比较分析法。

教学方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及视频资料[导入新课]教学点燃蜡烛放在教室门口,引导学生观察火焰的方向引出大气运动。

学生自过程学大气运动第一段内容,思考并回答问题。

提问:1、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哪里,(太阳辐射)2、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太阳辐射造成各纬度受热不均)3、大气运动的分类,(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讲授新课](案例引入) 播放资料:三国时期,诸葛亮于农历6月的一天,在葫芦谷设下伏兵,打算用火攻全歼司马懿。

这一天,晴空万里暑热难耐,真乃火攻的良机。

诸葛亮依计划将司马懿之众引诱入谷中……然而,正当大火冲天,司马懿全军行将覆灭之时,一场大雨不期而至,大雨浇灭了诸葛亮扶汉反魏的壮志,使他喊出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的千古悲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2 课时)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节课在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思想指导下,依据心理学与教育学上的有关思想以及相关理论,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充分开发教学资源、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学生思维的综合性,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形成师生、生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以学论教,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大气环境的基础知识,大气中热量和水汽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

只有掌握了本节内容才能理解全球性大气环流,了解各类天气系统的特点,防御自然灾害,并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大气环境。

大气运动的能量来自于太阳辐射,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了垂直运动;从而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了气压差异,在水平气压差异引起空气做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组成了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市教学内容建议“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本节要实现形成性目标,因为热力环流是许多大气运动类型的理论基础,所以说本节学习是为实现其他课程目标做的知识铺垫。

【素养目标】
1. 人地协调观:增强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
乡的责任感。

2. 综合思维:综合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和过程,会用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
生活现象。

3. 区域认知:认知地理现象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表现。

4. 地理实践力:培养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地理实践能力;运用所学知识指导
生产、服务生活。

【学习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

【学习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自主学习、分组合作探究为主,导、议、讲、练相结合等。

【教学手段】
教师自制实验道具、野外实践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提供大气运动的相关资料;
(2)指导学生进行准备工作;
(3)进行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导学案。

学生准备:
(1)温习以前所学关于气压的相关知识;
(2)预习本节内容,完成导学案。

过渡:大家整理的很清晰,现在我们明确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很多冷热不均的现象,同学们注意到了吗下边请各小组同学讨论并画出湖陆风、海陆风、城市风示意图(山谷风课下完成)。

同学们考虑一下刚开始上课时视频播放的地理实践小组所处的湖区和陆地,检查一下这两位同学画出的湖陆间的热力环流是否正确。

过渡:在大尺度范围内,大气层阶比较稳定的情况下,这种热力环流在海陆间表现的更明显。

从时间上看,不仅表现在昼夜之间形成海陆风,还表现在季节之间,那叫季风(适当延伸季风环流,点到为止),课后同学们参照湖陆风探究一下。

过渡在城市与郊区之间,城市风是城市热岛效应的一种表现,这是某校地理实践小组在沈阳市中心和郊区测量的气温数据(见大屏幕)根据数据来回答以下问题
1、根据测量的数据,思考以下问题:
(1)对比上表气温数据,沈阳市中心相对于郊区某农场气温较?
(2)在图中标出沈阳市区、郊区气温差异(用“冷、热”表示)和气压差异(用“高压、低压”表示),并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

(3)拟在图中A、B 两地建一座水泥厂(释放大量烟雾和粉尘),从城市环保角度考虑,应建在哪一处?为什么?
从工业布局上来看水泥厂建在A 处不合
适,会造成污染,那么假设A 处是农田,燃烧秸秆会怎样呢?
请看视频
(播放视频)
教师点评:上述新闻报道我们不难发现城郊秸秆燃烧也会影响城市空气质量
【板书设计】
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