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运动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大气的运动教案

大气的运动教案

大气的运动教案教案一:大气的运动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大气的运动原理和相关概念。

教学重点:1. 大气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

2. 大气的循环系统。

教学难点:1. 理解大气垂直运动的原因和特点。

2. 理解大气循环系统的机制和作用。

教学准备:1. 教学投影仪和显示屏。

2. 教学PPT和课件。

3. 相关教学资料和视频。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地球图,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大气层的存在和运动现象。

2. 理论讲解(15分钟)a. 大气的垂直运动:- 介绍大气的垂直运动,例如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

- 解释上升气流的原因和特点,如热空气的密度较小,所以会上升;上升气流会带来云和降水。

- 解释下沉气流的原因和特点,如冷空气的密度较大,所以会下沉;下沉气流会造成干燥和晴朗的天气。

b. 大气的水平运动:- 介绍大气的水平运动,如风系统和气旋。

- 解释风系统的形成和特点,如地球的自转和温度差异导致的气压差异。

- 解释气旋的形成和特点,如气旋的旋转方向和风向的变化。

3. 实例演示(15分钟)通过教学视频和图片实例,展示大气运动的现象和过程,如上升气流和风系统的运动方向。

4. 深入探讨(10分钟)引导学生讨论大气运动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如大气循环系统和风的强度对气候和气温的影响。

5. 小结复习(5分钟)总结学习内容,强调大气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重要性,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扩展活动:1. 借助实验,让学生模拟上升气流和风的运动过程。

2. 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大气运动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评估方式:1. 教师观察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回答问题的情况。

2. 教师布置相关作业,对学生进行书面评估。

教学延伸:1. 继续深入研究大气的运动机制和模拟实验。

2. 探索大气的温度变化和气候变化的关系。

注:本教案不包含标题,文中未出现与标题相同的文字。

高中地理教案:大气的运动

高中地理教案:大气的运动

高中地理教案:大气的运动教案名称:大气的运动学科:地理年级:高中教学目标:1.了解大气层的组成和分层结构;2.理解并掌握大气的运动形式及其影响;3.认识大气运动对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作用;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大气的组成和分层结构;2.大气的运动形式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1.大气的运动对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关系;2.气象要素的对流和垂直运动。

教学准备:1.课本、讲义、地理实物模型;2.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有关大气运动的视频或者展示一些与大气运动有关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激发他们对大气运动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25分钟)1.介绍大气层的组成和分层结构,包括对于各层大气的温度、压强、稀薄程度等方面的特点进行解释。

2.讲解大气的运动形式,包括水平气流、垂直气流、地转偏向及气旋等相关内容,并重点讲解其对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影响。

3.通过多媒体展示,对不同形式的大气运动进行生动的演示和解释,以加深学生对于大气运动的理解。

三、实例分析(15分钟)根据一定的气象数据,以某地的天气变化为例,进行实例分析。

请学生参与讨论,分析天气变化的原因以及大气运动的影响。

四、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地理区域,探讨该地区的大气运动特点以及对当地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并讲解。

五、概括总结(10分钟)总结大气的运动形式及其影响,回答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疑问,并进行必要的疏导。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阅读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大气的运动,并对相关概念和原理进行理解和运用。

教学延伸:1.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气象观测实践活动,通过观测并记录气象要素,加深对大气运动的理解。

2.教师还可与学校气象站或气象专业的教师联系,组织学生参观气象站,了解现代气象观测和预报技术。

教学评价:1.通过小组讨论和个别点评,评价学生对于大气运动的把握程度。

大气水平运动教案

大气水平运动教案

大气水平运动教案第一章:大气水平运动的概述1.1 学习目标: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定义和重要性掌握大气水平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1.2 教学内容:引言:介绍大气水平运动的概念和实际应用水平气流:解释风的概念,探讨风速和风向的变化气压梯度力:讲解气压梯度力的概念和作用摩擦力:介绍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地转偏向力:解释地转偏向力的概念和作用1.3 教学活动:课堂讲解:讲解大气水平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天气现象,让学生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作用小组讨论:讨论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进行小组分享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大气水平运动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理解能力第二章:大气水平运动的形成和变化2.1 学习目标:掌握大气水平运动的形成和变化原因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因素2.2 教学内容:地形:讲解地形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温度和湿度:介绍温度和湿度对大气水平运动的作用大气压力系统:解释高压和低压系统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风向和风力的变化:探讨风向和风力的变化原因2.3 教学活动:课堂讲解:讲解大气水平运动的形成和变化原因及其影响因素气象图分析:分析气象图,让学生理解高压和低压系统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小组讨论:讨论地形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进行小组分享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大气水平运动形成和变化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理解能力第三章:大气水平运动的应用3.1 学习目标:掌握大气水平运动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了解大气水平运动在其他领域的应用3.2 教学内容:天气预报:讲解大气水平运动在天气预报中的作用气候研究:介绍大气水平运动在气候研究中的应用航空和航海:探讨大气水平运动在航空和航海领域的作用3.3 教学活动:课堂讲解:讲解大气水平运动在天气预报、气候研究和航空航海领域中的应用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作用小组讨论:讨论大气水平运动在其他领域的应用,进行小组分享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大气水平运动应用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理解能力第四章:大气水平运动的模拟实验4.1 学习目标:掌握大气水平运动的模拟实验方法了解实验结果对大气水平运动的理解4.2 教学内容:实验原理:讲解大气水平运动的模拟实验原理实验步骤:介绍实验步骤和所需材料实验结果分析:解释实验结果对大气水平运动的理解4.3 教学活动:实验演示:进行大气水平运动的模拟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学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结果4.4 教学评估:实验观察:评估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观察和理解程度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报告中的表现和理解能力第五章:大气水平运动的研究进展5.1 学习目标: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掌握大气水平运动研究的前沿知识5.2 教学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讲解大气水平运动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介绍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和发现未来发展方向:探讨大气水平运动的未来研究方向5.3 教学活动:课堂讲解:讲解大气水平运动的研究进展和前沿知识学术报告: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学术报告小组讨论:讨论大气水平运动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小组分享5.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大气水平运动研究进展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理解能力第六章:大气水平运动与气候变化6.1 学习目标:理解大气水平运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掌握大气环流模式及其对全球气候的作用6.2 教学内容:气候系统概述:介绍气候系统的组成和相互作用大气环流模式:讲解Hadley 环流、Ferrel 环流和polar 环流的特点和分布气候带划分:解释热带、温带和寒带的形成与大气水平运动的关系气候现象:探讨大气水平运动对季风、台风等气候现象的影响6.3 教学活动:课堂讲解:讲解大气水平运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气象图分析:分析长期气象数据,让学生理解大气环流模式的变化小组讨论:讨论大气水平运动对特定气候现象的影响,进行小组分享6.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大气水平运动与气候变化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理解能力第七章:大气水平运动与环境保护7.1 学习目标:认识大气水平运动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理解大气污染物的传播和控制方法7.2 教学内容:大气污染概述:介绍大气污染的来源、危害和控制措施污染物传播:讲解大气水平运动对污染物传播的影响环境影响评估:介绍环境影响评估的方法和大气水平运动的作用空气质量管理:探讨大气水平运动对空气质量管理的影响7.3 教学活动:课堂讲解:讲解大气水平运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案例分析:分析大气污染事件,让学生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作用小组讨论:讨论大气水平运动在空气质量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小组分享7.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大气水平运动与环境保护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理解能力第八章:大气水平运动与人类活动8.1 学习目标:掌握大气水平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反作用8.2 教学内容:农业影响:讲解大气水平运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如风向和降水对作物生长的作用城市规划:介绍城市规划中考虑大气水平运动的重要性,如通风廊道的设置能源利用:探讨大气水平运动对能源利用的影响,如风能的利用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讨论人类活动对大气水平运动和气候变化的反馈机制8.3 教学活动:课堂讲解:讲解大气水平运动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案例研究: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大气水平运动在人类活动中的应用小组讨论:讨论人类活动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进行小组分享8.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大气水平运动与人类活动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理解能力第九章:大气水平运动的数值模拟9.1 学习目标:掌握大气水平运动的数值模拟方法了解数值模拟在天气预报和气候研究中的应用9.2 教学内容:数值模拟原理:讲解大气水平运动数值模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模型构建:介绍数值模型的构建和参数设置模拟结果分析:解释数值模拟结果对大气水平运动的理解和应用9.3 教学活动:课堂讲解:讲解大气水平运动的数值模拟方法及其应用软件操作演示:进行数值模拟软件的操作演示,让学生了解模拟过程学生模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数值模拟实验,记录实验结果9.4 教学评估:实验观察:评估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观察和理解程度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报告中的表现和理解能力第十章:大气水平运动的教育与普及10.1 学习目标:理解大气水平运动教育的必要性掌握大气水平运动普及的方法和技巧10.2 教学内容:教育意义:讲解大气水平运动教育的重要性和目的教学资源开发:介绍大气水平运动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普及方法:探讨大气水平运动普及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公众参与:讨论如何鼓励公众参与大气水平运动教育和普及活动10.3 教学活动:课堂讲解:讲解大气水平运动教育和普及的方法和技巧教学设计:进行大气水平运动教学设计的演示第十一章:大气水平运动与天气预报11.1 学习目标:理解大气水平运动在天气预报中的作用掌握大气水平运动对天气变化的影响因素11.2 教学内容:天气预报概述:介绍天气预报的基本方法和流程大气水平运动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讲解大气水平运动对天气预报的重要性天气图分析:介绍如何通过天气图分析大气水平运动对天气的影响预报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天气预报案例,让学生理解大气水平运动在预报中的应用11.3 教学活动:课堂讲解:讲解大气水平运动在天气预报中的作用和影响因素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天气预报案例,让学生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应用小组讨论:讨论大气水平运动对天气预报的挑战和局限性,进行小组分享1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大气水平运动在天气预报中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理解能力第十二章:大气水平运动与气候变化12.1 学习目标:理解大气水平运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掌握大气环流模式及其对全球气候的作用12.2 教学内容:气候系统概述:介绍气候系统的组成和相互作用大气环流模式:讲解Hadley 环流、Ferrel 环流和polar 环流的特点和分布气候带划分:解释热带、温带和寒带的形成与大气水平运动的关系气候现象:探讨大气水平运动对季风、台风等气候现象的影响12.3 教学活动:课堂讲解:讲解大气水平运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气象图分析:分析长期气象数据,让学生理解大气环流模式的变化小组讨论:讨论大气水平运动对特定气候现象的影响,进行小组分享1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大气水平运动与气候变化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理解能力第十三章:大气水平运动与环境保护13.1 学习目标:认识大气水平运动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理解大气污染物的传播和控制方法13.2 教学内容:大气污染概述:介绍大气污染的来源、危害和控制措施污染物传播:讲解大气水平运动对污染物传播的影响环境影响评估:介绍环境影响评估的方法和大气水平运动的作用空气质量管理:探讨大气水平运动对空气质量管理的影响13.3 教学活动:课堂讲解:讲解大气水平运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案例分析:分析大气污染事件,让学生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作用小组讨论:讨论大气水平运动在空气质量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小组分享1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大气水平运动与环境保护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理解能力第十四章:大气水平运动与人类活动14.1 学习目标:掌握大气水平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反作用14.2 教学内容:农业影响:讲解大气水平运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如风向和降水对作物生长的作用城市规划:介绍城市规划中考虑大气水平运动的重要性,如通风廊道的设置能源利用:探讨大气水平运动对能源利用的影响,如风能的利用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讨论人类活动对大气水平运动和气候变化的反馈机制14.3 教学活动:课堂讲解:讲解大气水平运动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案例研究: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大气水平运动在人类活动中的应用小组讨论:讨论人类活动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进行小组分享1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大气水平运动与人类活动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理解能力第十五章:大气水平运动的未来发展15.1 学习目标:了解大气水平运动研究的最新进展掌握大气水平运动未来的研究方向15.2 教学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讲解大气水平运动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介绍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和发现未来发展方向:探讨大气水平运动的未来研究方向15.3 教学活动:课堂讲解:讲解大气水平运动的研究进展和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大气水平运动的相关知识,包括大气水平运动的定义、分类、形成和变化原因、应用领域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内容。

高中地理教案:大气的运动

高中地理教案:大气的运动

高中地理教案:大气的运动一、教学目标1.了解大气的结构和组成成分;2.掌握大气的运动方式;3.理解大气的运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大气的组成和结构、大气的运动方式;2.教学难点:压力和温度的变化关系、风的形成机制。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5分钟)1.上一节课的回顾;2.提问:我们周围的空气是什么?3.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讲解(60分钟)2.1 大气的组成和结构(20分钟)1.大气的组成:氮气、氧气、氩气、二氧化碳等;2.大气的结构: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等。

2.2 大气的运动方式(30分钟)1.垂直运动:对流、上升运动、下沉运动;2.水平运动:风、气旋等。

2.3 大气的压力和温度变化关系(10分钟)1.提问:高空的气压相对于地面气压是大还是小?温度相对呢?2.解答:高空气压小,温度低;地面气压大,温度高。

3. 演示(30分钟)3.1 风的形成机制演示(20分钟)1.温度不均匀带来的气压差;2.气压差引起的风。

3.2 气压变化和风的实验演示(10分钟)1.需要材料:气压计、气温计、风速计;2.实验操作步骤:测量空气的压力、温度和风速。

4. 讨论(20分钟)1.提问:大气的运动对地球的气候有什么影响?2.分组讨论并汇报结果;3.总结课程内容。

四、课后作业1.完成本节课的练习题;2.阅读课外资料:大气污染的成因和危害。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的主题是大气的运动,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验演示,学生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大气的结构、组成和运动方式,了解大气的运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在教学中,通过提问、讨论和演示等多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地理知识。

同时,教师也应该注重丰富教学内容,使知识更加形象化,提高教学效果。

《大气的运动》教学设计

《大气的运动》教学设计

《大气的运动》教案示例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2、理解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下的风向。

(二)能力训练点1、运用等压线分布图,分析高低气压的分布及大气水平运动的规律。

2、通过自绘热力环流图,提高学生绘制地图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思想情感。

2、科学来源于实践、理论联系实际。

(利用城市热岛环流的形成)(四)美育渗透点1、培养学生欣赏教材中图片美。

2、关心自然,热爱科学的内在美。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1、重点: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2、难点:在等压线分布图上绘出“三力”和风向。

3、疑点:热力环流,高空和地面空气流动方向相同,这个高空的高度为多少米。

4、解决办法:与生活实际联系,用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知识目标:①理解:大气运动的原因及大气运动的分类。

②运用:热力环流,大气水平运动——风的形成。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想象和判断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且能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地理事物的观测判断能力。

3、德育目标①培养学生关心环境热爱自然。

②理论联系实际。

(二)整体感知1、立体分析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2、平面分析大气的水平运动——风3、太阳辐射→地面冷热不均→热力环流大气水平运动→风(三)教学过程1、激趣设悬的引入阶段我们生活的每一天,基本上都有风,你想知道它是从何处来,又到哪里去吗?请依据导学目标自学、合作研讨教材,或观看课件便知。

2、知识网络系统化阶段[板书]第三节大气的运动一、热力环流[师生]共同画“热力环流图”分析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师问]地面为什么会出现冷热不均?它对大气运动有何影响?[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判断]太阳辐射对地面加热不均造成。

冷的地方,空气下沉,热的地方空气上升。

[师问]这对高空气压状况有何影响?这对空气水平运动有何影响?[教师点拨学生分析]冷的高空形成低气,热的地方高空形成高压,进而高压空气向低压流动。

大气运动教案

大气运动教案

大气运动教案教案标题:大气运动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大气运动的分类和特征。

3. 能够解释大气运动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提高他们对大气运动的兴趣。

教材与资源:1. 教科书:包含有关大气运动的基本知识和概念的章节。

2. 大气运动的图片和动画。

3. 气象观测数据和图表。

4. 实验室设备和材料。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动画展示大气运动的现象,引发学生对大气运动的兴趣。

2. 提出问题:你有没有观察到不同的天气现象?天气是如何形成的?知识讲解:3. 介绍大气运动的定义和基本原理,包括热力学和动力学因素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4. 解释大气运动的分类,如垂直运动(上升运动和下沉运动)和水平运动(风)。

5. 讲解大气运动的特征,如风的速度、方向和气压的变化。

实验活动:6. 进行实验,以观察和测量大气运动的影响因素。

例如,使用气球和风向标来观察风的方向和速度。

7. 分析实验结果,让学生理解大气运动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巩固与拓展:8.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大气运动的理解和观察结果。

9. 分析气象观测数据和图表,让学生探讨大气运动与天气现象之间的关系。

10.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观察和记录当天的天气现象,并解释其与大气运动的关系。

评估:11. 设计一份简单的测验或问卷,考察学生对大气运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12. 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验报告和课堂参与度来评估他们的学习成果。

教学延伸:13. 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大气运动的研究,可以进行更复杂的实验或观测。

14. 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或视频资源,让学生深入了解大气运动的前沿研究和应用。

教学反思:15. 教学结束后,回顾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反馈,总结教学经验并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教案撰写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教育阶段的要求进行调整和细化,确保教案的内容与学生的年龄和能力水平相适应。

大气运动(教案设计)

大气运动(教案设计)
,答i da﷽﷽﷽﷽﷽﷽﷽﷽﷽﷽﷽﷽﷽﷽﷽﷽﷽﷽﷽﷽﷽﷽﷽﷽﷽﷽﷽教案设计表
学科:地理
课题: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教材分析
课标分析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是地理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的第一节内容,也就是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板块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通过实验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师讲解]大气受热过程,它的热量来源是哪里?之前的学习知道地球的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作为地球的一部分,大气的热量来源是不是主要也是从太阳获得的,但是大气层的热量是直接从太阳获得的吗?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28页的内容和图2.1,找出大气的热量来源。
[学生回答]大气的热量来源有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
[教师讲解]大气中除了
[总结]太阳辐射小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太阳辐射并不是大气直接的热量来源。
2,大气与地面辐射
[过渡]既然太阳辐射都是大气的直接热量来源,那我们看看大气的另一个热量来源,大地,大地是如何给大气提供热量的呢?
[教师讲解]由实验得知,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则越长。地表的温度比太阳地太多,大地在吸收了大部分的太阳短波辐射后,就放出比太阳辐射长得多的长波。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得比较多,所以地面辐射放出的绝大部分热量被大气截留下来。所以,大气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教师讲解]
1,大气与太阳辐射
我们再看看月球的温度图,白天最高温度可达度123度,而我们地球的日平均温度大概20度左右,同样是接受太阳辐射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我们来看一下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作用的讲解视频。

大气运动教案设计

大气运动教案设计

大气运动教案设计第一章: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大气运动的概念。

让学生了解大气运动的原因和特点。

1.2 教学内容定义大气运动。

解释大气运动的原因,如太阳辐射、地球自转等。

描述大气运动的特点,如风向、风速等。

1.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他们所见过的天气现象,如风、雨、雪等。

讲解大气运动的概念和原因。

展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大气运动的现象。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大气运动的特点。

1.4 作业让学生绘制一幅大气运动的示意图,标注出风向和风速。

第二章:大气压力和高度的关系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大气压力的概念。

让学生了解大气压力和高度的关系。

2.2 教学内容定义大气压力。

解释大气压力和高度的关系,如高度越高,大气压力越小。

2.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他们所经历的大气压力变化,如登山时感觉呼吸困难等。

讲解大气压力的概念。

实验演示:使用气压计展示大气压力的变化。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大气压力和高度的关系。

2.4 作业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观察并记录不同高度处的气压值。

第三章:风的形成和风向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风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了解风向的决定因素。

3.2 教学内容解释风的形成过程,如气压差异、地球自转等。

介绍风向的决定因素,如科里奥利力和地转偏向力。

3.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他们所见过的风的现象,如风吹树叶摇晃等。

讲解风的形成过程。

演示风向的决定因素,如使用地球仪展示科里奥利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风向的变化规律。

3.4 作业让学生绘制一幅风向变化的示意图,标注出科里奥利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第四章:气候系统中的大气运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气候系统中的大气运动。

让学生理解大气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介绍气候系统中的大气运动,如大气环流、季风等。

解释大气运动对气候的影响,如温度分布、降水等。

4.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让学生思考气候形成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运动教案设计
【课标要求】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教材分析】
大气是地球自然环境最活跃的组成部分,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也就没有生物界,没有人类及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因此本单元教材紧密围绕大气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这条主线。

本节内容实用性强,通过学习大气运动可以理解风的形成,了解全球大气运动状况。

本单元各部分内容联系紧密,既联系实际又有指导实际的作用。

在教学时应指导学生注意前后连贯,联系实际,充分运用读图思考题。

既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又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读图能力。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大气运动最基本的形式——热力环流(及其形成过程)。

2.理解大气环流的形成过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表的绘制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

2.通过绘制风的形成示意图和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掌握风的形成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亲自探求地理问题的兴趣与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热力环流原理及例证。

2.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
1.热力环流 2.三圈环流
【教学方法】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实验模拟法、讲授法
【学法指导】总结规律,画图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三、大气的运动
【故事导入】三国时期,诸葛亮于农历6月的一天,在葫芦谷设下伏兵,打算用火攻全歼司马懿。

这一天,晴空万里暑热难耐,真乃火攻的良机。

诸葛亮依计划将司马懿之众引诱入谷中……然而,正当大火冲天,司马懿全军行将覆灭之时,一场大雨不期而至,大雨浇灭了诸葛亮扶汉反魏的壮志,使他喊出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的千古悲歌。

提问: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失”在哪里?
过渡:要解答此问题,应了解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

【师生合作探究】热力环流
1.与热力环流有关的几个概念:
气压: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空气柱的重量。

等压面: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所形成的面。

等高面:空间海拔高度值相等的各点所形成的面。

通过图示分析出气压与海拔的关系:在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图1 图2 图3
(1)若A 、B 、C 三地受热均匀(如图1),则:三地气温、气压都相同,三地上空同一等高面上各点的气压相等,等压面互相平行,大气无运动。

(2)若A 地受热(如图2),则:A 地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密度减小,气压降低,B 、C 两地近地面空气相对冷却下沉,密度增大,气压升高,三地近地面处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A 地较小,B 、C 两地较大,此时三地近地面的等压面不再是水平面,在气压较低的A 处,等压面向下凸,在气压较高的B 、C 处,等压面往上凸;高空等压面相反。

(3)在高空,空气由气压高的A 上空向BC 上空两地扩散,近地面空气从 BC 两地流回A 地,以补充A 地上升的空气,从而形成了热力环流。

总结热力环流过程:近地面空气的受热或冷却→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

(学生自主学习,得出结论) 教师提供不同的局部热力环流情景,让学生上黑板动手画出完整的热力环流,通过多点气压值的比较得出结论:
①冷热不均是导致大气垂直运动的原因,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是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因。

②由于冷热原因引起的近地面符合热低压、冷高压,高空气压值和近地面相反。

③高气压和低气压是指同一水平高度的气压状况比较;同一地点在垂直方向上永远是近地面气压高于高空气压。

④等压面弯曲方向与气压高低的关系遵循“高高”原则:气压值高的地方等压面向高空凸出,气压值低的地方等压面向近地面凸出。

3.常见的热力环流
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引导学生学习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然后由学生自己绘制夜间相应热力环流示意图。

(1)海陆风
由于海陆热力差异,陆地热容量小,白天获得太阳辐射,近地面的陆地要比同一纬度的海洋增温快,形成低气压;海洋上因气温低产生下沉气流,形成高气压。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使近地面空气由海洋吹向大陆,形成海
风;夜间与白天的热力作用相反,近地面形成陆风。

(2)山谷风
白天因山坡和同海拔高度谷内上空大气比较增温更强烈,暖空气沿坡上升,形成谷风;夜间山坡空气迅速冷却,沿坡下滑,流入谷底,形成山凤。

[知识运用] 解释司马懿逃生、诸葛亮
B A C
B A C



低 高 低 B A C
低 低 低 高


“失”的原因。

(山谷风原理) (3)城市风——“城市热岛效应” 【小结】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学生阅读教材“水平气压梯度力”示意图)引导学生阅读此图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含义以及绘制的方法。

并说明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板书】1.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2.风的方向
(学生阅读教材关于“二力平衡的风向”示意图或教师展示二力平衡的动画过程)教师讲解二力达到平衡的过程中,风向如何偏转,当二力平衡时,风向的特点,并向学生说明,在实际的大气运动中,这种风向只在高空,不考虑摩擦力的情况下才可能出现,而在近地面,必须考虑摩擦力的影响,因此风向是在三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达到平衡后才可能稳定。

(学生阅读教材中“一月海平面的等压线和风向”图)教师指导学生绘制闭合等压线中三力平衡时的风向,并引导学生总结高压中心和低压中心空气运动的规律。

【板书】四、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
[导入新课]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从全球看获取太阳辐射能量最多和最少的地区各是哪里?
(教师用地球仪和纸条进行实验模拟并同步绘制板图,最后展示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思考)赤道附近地区获热最多,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如何运动?极地附近地区终年或热较少,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如何运动?这种垂直运动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如果不考虑地表起伏和海陆分布,
直接 热力环流 大气运动最简单
形式
只考虑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大气运动的结果如何?三圈环流的作用是什么?
[板书] 三圈环流
1.成因 2.高、中、低纬环流圈 3.三圈环流的作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三圈环流模拟演示过程并思考)赤道地区空气上升,两极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的气压如何变化?副热带地区空气下沉,副极地地区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上升,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比较赤道低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成因上的差异?比较副热带高压带和极地高压带在成因上的差异?由于近地面高低气压的分布极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会导致空气在水平方向如何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否不会改变?气压带和风带各有什么性质?
[板书]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
1.气压带的分布及成因的差异2.风带的分布规律3.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以大陆为例,冬季大陆是一个冷源,形成了高压中心,切断了哪个气压带?夏季大陆是一个热源,形成低压中心,切断了哪个气压带?这样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形成不同的高、低气压中心,这些高、低气压中心的分布位置及名称是什么?
[板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