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案大气运动

高中地理教案大气运动
高中地理教案大气运动

高三地理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

大气运动

●知识梳理

一、大气运动

1.根本原因: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由于各纬度获得太阳辐射能多少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温度的差异,这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热力环流

(1)形成:地面受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空气的水平运动。

(2)常见的热力环流: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

3.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大气水平运动的作用力

①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区指向低压区,此力是大气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大小与水平气压梯度成正比。

②地转偏向力: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垂直,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③摩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大小与距离地面高度成反比,高空可忽略不计。

(2)高空风向:高空大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3)近地面风向:除了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外,还要受摩擦力的影响,在三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思考讨论

如何理解热力环流?

提示:理解热力环流应注意以下问题:

(1)气压是指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大气柱的质量,因此在同一地点,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2)通常所说的高气压、低气压是指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高低状况。比较气压的高低要在同一水平高度上进行比较,垂直方向气压下面高于上面。

(3)等压面是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等压面突起的地方是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区。地面受热均匀等压面一般呈水平状态,地面受热不均匀,则往往引起等压面的上凸或下凹。

(4)判断气压高低,既要考虑高度因素又要结合等压面的凹凸状况。

二、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的形成及表现

(1)条件:假设地球表面性质均匀。

(2)形成因素:①高低纬度间的受热不均;②地转偏向力。

(3)分布:低纬环流、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4)近地面表现:近地面形成了7个气压带,6个风带。

(5)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①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

②移动方向: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③产生的影响:使同一地区在不同的季节受不同的环流控制,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天气、气候状况;很多气候类型的形成均与此有关。

2.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导致了冬夏间海陆气温的差异,进而造成了气压的变化,使气压带呈不连续分布状态。

(1)7月: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其中亚洲低压最突出,从而使副高仅保留在海洋上。

(2)1月: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尤以亚洲高压最强烈,使副极地低气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

3.季风环流

成因: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②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典型地区:世界季风环流最典型的地区是东亚。原因是:背靠世界最大的大陆,面临世界最大的大洋,海陆热力差异较其他任何地区都显著。

思考讨论

为什么东亚冬季风势力比夏季风强,而南亚夏季风比冬季风强?

提示:季风的强弱主要取决于海陆之间的气压梯度,即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东亚季风区冬季时由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和阿留申低压形成的气压梯度极大,远大于夏季由夏威夷高压和印度低压形成的气压梯度,因而冬季风势力强于夏季风。南亚季风区冬季时因远离冬季风的源地,并有高原地形的阻挡作用,再加上大陆面积变得狭小,又处于低纬,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已不显著,势力较弱;夏季,印度低压中心

就位于印度北部,与南半球副高之间形成明显的气压梯度,气流又来自广大的热带洋面,因而形成强盛的夏季风。

●疑难突破

1.等压面的凸向与气压高低

等压面是指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连接而成的面。同一竖直面与之相切,就可得到一组等压线。若等压面向上凸出,即表明该处气压比同一海拔高度上的其他地方高,反之则低。我们可以用等值线法来说明,如下图为一组等压面,因为气压是指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压力,故气压总随着海拔高度上升而下降,所以图中气压值由低处向高处渐小。在图上取一最大凸向点A,过A点作一水平线(即代表一等高面),与其他一系列等压面相交,通过各交点的值相比较可以看出,A处气压值最大。

2.如何在等压线图上,确定任一地点的风向?

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左(南半球)偏转30°~45°角,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如下图。

●典例剖析

【例1】(全国,8~10)读下图,回答(1)~(3)题。

(1)M处的气压数值可能为

A.1020、1020.5

B.1017.5、1020

C.1017.5、1015

D.1015、1012.5

(2)N处的盛行风向不可能是

A.南风

B.西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

(3)图示地区4月份因大陆气团与海洋气团交汇而降水较多的地方为

A.①

B.②

C.③

D.④

命题意图:本组题目主要考查等值线(等压线)的原理以及有关天气系统的发展变化及空间分布。

易错分析:M点等压线数值的判定既要以其南、北部的等压线数值为依据,同时也要与其西部的等压线数值相比较,学生易迷惑而出现错误。

解题思路:第(1)题,因为相邻两条等值线的数值可能相同,也可能相差一定数值。本题M点与其南部(1015)、北部(1015)的等压线相对比,可知其值可能为:1012.5、1015、1017.5。M点所在等压线与其西部相邻的另一条等压线(1017.5)相比较,其数值可能为:1015、1017.5、1020。以上两条分析的数值交集即为M点的可能数值。

第(2)题,N处位于低压中心(气旋)的南侧,气压梯度力应该由南向北(高压指向低压)在北半球右偏,应该是偏南风或西风,但不会出现偏北风。

第(3)题,我国东部降水的主要类型是锋面雨,锋面的移动规律性较强,4月份夏季风刚刚生成,徘徊在南部沿海一带,在我国的南岭一带以南开始出现雨带。

答案:(1)C (2)D (3)D

【例2】(广东,13~15)位于甲地的一支古代商船队,利用风力,前往乙、丁两地贸易之后顺利返回原地。读下图,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3)题。

(1)从甲地出发的最佳季节应该是

A.夏季

B.春末

C.冬季

D.初秋

(2)从乙地经丙地,前往丁地贸易必须

A.在北半球夏季出发,经丙地直航到丁地

B.在南半球夏季出发,经丙地直航到丁地

C.在北半球夏季出发,航行到丙地等候下一个风季

D.在南半球夏季出发,航行到丙地等候下一个风季

(3)这支商船队完成整个航程至少需要

A.半年

B.一年半

C.二年半

D.三年半

命题意图:此题考查风向的变化对航行的影响,间接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

易错分析:图示地区为典型的季风区,其成因既有海陆热力差异,又有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如果不能理解风向的变化,则易出错。

解题思路:第(1)题,文字资料中所给的是“利用风力航行”,所以首先应考虑风向的变化。甲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以偏北风为主,夏季以偏南风为主,从甲地到乙地的航向基本上是自北向南的,所以冬季出发正好顺着偏北季风航行。第(2)题,这道题仍然考查的是本地区的风向变化。从乙地到丙地航向为自东南向西北,在北半球为夏季时,南半球为冬季,澳大利亚大陆上形成一个高气压,该地区位于这一高气压的西北部盛行东南风;北半球的冬季时正好相反,该地区盛行西北季风,所以应选择北半球夏季出发航行。从丙到丁航行在北印度洋海域,冬季为盛行东北风,夏季盛行西南风,根据从丙到丁的方向应选择盛行东北风的冬季。所以正确选项为C。第(3)题,根据前两题的分析,从甲地冬季出发,到达乙地后等到北半球夏季再出发,到达丙地后再等到冬季航行到丁地,这样单程就用了一年时间,返航时在北印度洋的航向是自西向东,在太平洋的航向是自南向北,所以只要选择夏季就都是顺风的,半年时间就可以返回了,加在一起完成整个航程需要一年半的时间。

答案:(1)C (2)C (3)B

2020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单元《大气运动》精练卷及答案解析

2020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单元《大气运动》精练卷 第Ⅰ卷 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为亚洲东部及太平洋地区某时刻近地面等压线图(单位:hPa),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图中甲、乙两地气压差可能为( )A.20hPa B.22.5hPa C.27hPa D.28hPa 2.图中各地天气现象是( )A.重庆蒸发旺盛B.北京风力强劲C.哈尔滨盛行偏西风D.广州阴雨连绵 3.图示区域大气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均较弱的地区是() A.甲B.乙C.丙D.丁2017年11月15日,滁新高速安徽颍上段发生多点多车追尾,部分车辆起火,70多辆车不同程度受损。 事故原因为早上突发团雾天气,能见度低于百米。团雾指的是受局部地区微气候环境影响,形成的小范围浓雾,尤其在高速公路上,非常容易影响驾驶人视线,图2为昆明至贵阳高速公路某路段团雾发生时拍摄的照片。据此 完成下面小题。 4.推测该路段团雾多发的季节是()此卷 只 装 订不密封级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

A.春夏B.夏秋C.秋冬D.冬春 5.下列关于该路段团雾多发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水平气压梯度小,风力小②水汽充足 ③晴天的夜晚地面辐射强、大气逆辐射弱,昼夜温差小 ④汽车尾气中排放的微粒多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浓雾发生时,有些居民进行地膜覆盖,以保障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6.浓雾使() A.大气逆辐射减弱B.地面辐射增强C.能见度降低D.太阳辐射增强 7.浓雾发生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提高地温,其主要原理是() A.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C.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D.减弱了地面辐射 最新研究发现,鸟粪可以影响北极气温变化。每年迁徙至北极地区的鸟类,所产生的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会释放约4万公吨的氨,氨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后,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这些尘埃颗粒物不仅集中在鸟群附近,在整个北极均有分布。下面左图是拍摄到的北极地区海鸟,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8.鸟粪对北极地区气温的影响及其原理是

高中地理《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知识点

1、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1.洋流分类(按性质) (1)暖流:是指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 (2)寒流:是指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 2.影响因素: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洋流前进时,受地转偏向力、陆地形状的影响,运动方向会发生变化。 3.主要洋流及分布 (1)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图(北半球冬季) 海 洋流名称共有的洋流域

太 平 洋 D日本暖流、E北太平洋暖流、F加利福尼亚 寒流、G东澳大利亚暖流、H秘鲁寒流、I千 岛寒流 A北赤道暖流、B南 赤道暖流、C西风漂 流 大 西 洋 J墨西哥湾暖流、L拉布拉多寒流、K北大西 洋暖流、M加那利寒流、N巴西暖流、P本格 拉寒流 印 度 洋 Q厄加勒斯暖流、R西澳大利亚寒流 (2)中低纬海域——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①环流方向:北半球呈顺时针,南半球呈逆 时针 ②洋流性质:大陆东岸为暖流,西岸为寒

流;西风漂流北半球为暖流,南半球为寒流 考点:洋流及其分布 1.洋流分布与风带的关系 盛行风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因此洋流的分布与风带的分布密切相关。如下图所示: 2.北印度洋海区冬、夏季环流系统的区别 在北印度洋海区,由于受季风的影响,洋流流向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1)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季风洋流向西流。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组成,呈逆时针方向流动(见图甲)。 (2)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季风洋流向东流,此时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消失,索马里沿岸受上升流的影响,形成与冬季流向相反的索马里寒流。整个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索马里寒流和南赤道暖流组成,呈顺时针方向流动(见图乙)。 3.洋流分布规律的应用 (1)依据环流方向判断南、北半球 如果大洋环流方向呈顺时针方向且位于中低纬度,则该海域肯定位于北半球。 (2)依据洋流性质判断纬度位置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2.4《全球性的大气环流》教案 旧人教版必修上册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2.4《全球性的大气环流》教案 旧人教版必修上册 <教学目标> 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2. 掌握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和季节性移动规律 掌握季风的形成、分布与特点。 在三圈环流图上理解并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在季风形成图上理解季风的成因与特点。 <教学重点> 近地面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分布和季节性移动规律。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 影响。季风的形成、特点及其影响范围。 <教学难点> 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季风的形成以及东亚与南亚季风的区别。

在下图中相应位置填气压带和风带

二.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否认四个假设条件。) ● 〔思考〕什么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总结〕在同样日照条件下陆地吸热快,故积累的热量多,而海洋吸热慢,积 累的热量就少。我们就把陆地与海洋在获得热量方面的这种差异称之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 〔思考〕结实右图中等温线弯曲的原因 ● 读图2.16与图2.17观察后回答 ①南、北半球一月和七月图上副热带高压带与副极地低压带的分布有何不同? ②南北半球气压带分布存在差异是什么?为什么? (南半球两个气压带基本都沿纬线方向呈带状分布,特别是在30°S 以南地区。 而北半球气压带断裂成块状,尤其是亚洲与太平洋地区,气压带被分割为一个个范围很大的高压区和低压区;) 〔总结〕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决定的。 〔演示1月和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北半球为例〕 三、季风环流 ● 〔思考〕①季风的概念?形成原因是什么?(重要) ②季风主要分布在世界哪些地区?风向在海陆间如何变化? ③为什么亚洲东部的季风最显著? ● 〔思考〕〔读图第40页〕我国西南地区及南亚季风是怎样形成的? 陆地 海洋 1月份

高考地理-大气运动(三)-专题练习有答案

高考地理专题练习 大气运动(三) 读风速、相对湿度与体感温度的部分关系图,完成1~2题。 1.关于风速、湿度与体感温度的影响关系,分析正确的是() A.风速越大,体感温度越低 B.气温越高,风速对体感温度的作用越明显 C.湿度越大,体感温度越低 D.冬季,衢州的体感温度普遍低于气温 2.下列天气预报指数最能用图中信息判读的是() ①着衣指数②舒适度指数③洗衣指数④洗车指数⑤运动指数⑥防晒指数 A.①②⑤B.②⑤⑥ C.①③⑤D.④⑤⑥ (2016·湖北八校第一次联考)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一般是指长江流域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间。据此完成3~4题。 3.三伏期间,下图中四地降水最丰富的是() A B C D 4.三伏是长江流域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有关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A.此时空气湿度大,天气闷热 B.白昼达到一年中最长、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的一个时段 C.入伏后,地面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 D.七八月份在副高的控制下,天气晴朗少雨 (2016·天津和平区质检)下图是仰光(17°N,96°E)和凯恩斯(17°S,146°E)位置和气候资料图,回答5~6题。

5.关于两地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A.凯恩斯气温年较差大于仰光 B.形成原因相同 C.仰光降水季节变化大于凯恩斯 D.都分布在大陆西岸 6.下列日期中,两地正午太阳高度同时增大的是() A.春分至春分后20天内B.夏至前20天内至夏至 C.秋分前20天内至秋分D.冬至至冬至后20天内 (2016·浙江五校二次联考)读世界某区域等压线图(图1)及该区域三地年内气候资料图(图2),回答7~8题。 7.图1所示季节() A.地中海沿岸风暴潮高发 B.华北玉米正值收获季节 C.南半球各地昼长不断变短 D.青海湖附近油菜花盛开 8.图1中甲乙丙三地的气候资料依次是图2中的()

高中地理必修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 2.能够简述大气运动的意义、分类和成因; 3.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根据实验演示和对生活实例的分析,概括归纳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明确人类活动应如何趋利避害。 2.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够简述大气运动的意义、分类和成因。 【难点】 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 三、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引导提问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先给大家2分钟左右的时间来回顾一下上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好!有没有同学来回答一下上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请小花来回答。 生:上节课主要学习了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而大气受热过程主要包括“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和“大气还地面”。 师:回答的很好,整体概括了上节课的主要内容。根据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同一个地区同一时间不同的地点受热情况也是不同的,那么这种分布不均的受热状况到底会带来哪些影响呢让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了解一下。 课前咱们已经准备好了热水、冰块和火柴等材料,接下来随机请几位同学按照书本的实验步骤合作完成实验内容,实验注意事项:热水和火柴具有一定的伤害性,进行实验的同学一定要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进行,不要伤害到自己。在此还要提醒同学们日常生活中不要玩热水、明火等有危险性的东西。 ·

实验过程中请其他同学们认真观察烟雾在玻璃缸内是如何飘动的,实验结束后请同学来回答。 实验成功完成,哪位同学来说一下自己发现的现象好,小明来回答。 生:烟雾在玻璃缸内先由小洞向下,然后由装冰块的盆飘向盛热水的盆,由热水盆向上又飘向冰块盆的上方,形成闭合的一圈。 师:观察的非常认真,概括的也很准确,那么烟雾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运动规律呢这就是咱们本节课要重点学习的内容。 (二)展示学习目标 师:请同学们看黑板,多媒体上已经展示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同桌之间互相阐述学习目标,时间2分钟。时间到!相信经过这样一个环节,同学们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都有了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接下来请同学们带着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自主预习书本37-41页的内容,并拿出自己的红笔,在不懂的地方做下记号,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讲,时间5分钟左右,现在开始那么接下来咱们就具体学习本节课的内容。 ) 生:起立朗读学习目标。 师:声音洪亮,朗读的非常棒!接下来请同学们带着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自主预习书本37-41页的内容,并拿出自己的红笔,在不懂的地方做下记号,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讲,时间5分钟左右,现在开始。 生:自主学习。 师:同学们基本已经自学结束,老师看大家预习的都很认真,在不懂的地方都做了相应的标记,那么接下来咱们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三)讲授新课 师:相信同学们在初中物理中都学习过气压的概念和热胀冷缩的原理,哪位同学愿意解释一下这两个概念 生:气压是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而热胀冷缩原理是指物体受热会膨胀受冷会收缩。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棒,那么空气同样会受热膨胀上升,受冷会收缩下沉,请同学们根据气压的概念和热胀冷缩的原理并根据书本30页图分析空气运动的特点,要求自主思考2分钟,同桌讨论3分钟。 % 老师看大家都讨论的差不多了,下面请同学们来分享自己讨论的结果。小丽来回答。 热力环流的形成 生:在b图中,A点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减少,气压减小,形成低压;空气在上空聚积起来,使上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压。同样的道理可以得出B、C 两处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

高中地理教案海水的性质与海水运动

高三地理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 海水的性质与海水运动 巩固夯实基础 一、地球上的海洋 1.海洋水占地球水体总量的96.53%,是地球上水的主体。 2.海洋是大气中水汽和陆地水的主要来源,是大气的主要热源和水源,参与大气的热量平衡和水分平衡。 3.海岸是陆地和海洋间的过渡地带,是陆地和海洋相互作用最强烈的地区,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 二、海水的温度 1.海水热量的收支 (1)太阳辐射——海水热量的主要收入。 (2)海水蒸发——海水热量的主要支出。 2.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 (1)表层海水的水平分布规律: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2)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随深度增加而递减。表层海水到1 000米,水温随深度增加而迅速递减,1 000米以下,水温下降变慢。 3.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 海水热容量的收支状况、沿岸地形、气象、洋流等。 4.海水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 由于海水热容量大于陆地,海水的温度变化比陆地温度变化小;海洋上空的气温变化比陆地上空慢。 三、海水盐度 1.概念: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质量。 2.海洋表层盐度的分布 (1)按纬度的分布规律: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度和高纬度递减。 (2)世界大洋平均盐度:3.5%。 (3)世界盐度最高的海区——红海,盐度最低的海区——波罗的海。

3.影响海水盐度分布的主要因素 链接·注意 海洋表面水温与盐度、降水量、蒸发量从赤道向两极变化的特点不同。 四、海水运动形式 1.波浪:风浪是最常见的一种波浪;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风暴引起的巨浪,破坏力极大。 2.潮汐: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通常一天观察到两次,白天称为潮,夜晚为汐。杭州湾为三角形海湾,口小内大,夏秋季节夏季风盛行,加剧潮势,形成钱塘潮。(如下图) 3.洋流: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流动,又叫海流,越向深处流速越小。 理解要点诠释 考点一 海水的热量收支与海水温度 1.热量收入最大值并不在赤道,而在北纬20°附近;原因是赤道地区多阴雨天气,而20°N 附近晴天较多。 2.热量收支平衡点大约在30°N 附近。 3.赤道地区至30°N 之间热量盈余,越接近赤道盈余越多;从30°N —90°N 之间热量亏损,越往高纬亏损越大。 4.高低纬度之间海区的热量通过洋流运动和海水蒸发等达到热量平衡。 考点二 海水温度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案范文三

[教学目标] 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掌握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 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 4.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 [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教学方法]多媒体交互式演示讲解。 [--] 大气环流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第二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是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的重点内容,同时也

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 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并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立体的、动态的图像呢?这是一直以来的一个难题。曾有人尝试过多种教学方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将学生分成不同纬度,形体活动演示教学、边讲解边和学生一起画图的方式教学等等。收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问题就是将近地面与高空混为一谈,没有非常清晰的思路,因此不会灵活自觉地应用大气环流的知识解决问题。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也曾考虑利用学校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动态演示课件,但是时间、精力、能力有限,未能成功。 在网上教学资源库中有这部分内容,且设计精美贴近教学时,便立即进行了教学尝试,结果是喜人的。学生乐于通过观察电脑动态演示,经过仔细思考,认真讨论后自己总结得出答案。由于结论是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反复讨论得出的,并且头脑中有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因此学生自我感觉思路清晰而严谨,应用起来就得心应手。 [教学过程] 课前复习:让我们用绘制简图的方式来回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高考地理-大气运动(一)-专题练习有答案

高考地理专题练习 大气运动(一) (2016 ?北京海淀区模拟)地球辐射收入是指地球大气系统吸收的短波太阳辐射能,地球辐射支出是指该系统放射并离开大气顶的长波红外辐射能。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 A .大气中灰尘数量和颗粒越大,①越多 B ?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越大,②越多 C.地球表面的冰雪覆盖量越大,③越少 D ?如果某地区雾霾天气越严重,④越少 2.低纬地区地球辐射收入大于支出,而年平均气温却没有逐年上升,主要影响因素是() A .太阳辐射、大气环流 B .大洋环流、岩石圈物质循环 C.大气环流、大洋环流 D ?海陆间水循环、人类活动 (2016 ?衡水一中一模)雾霾天气的形成过程中,大气层结(大气中温度、湿度等要素随高度的分布)稳定、风力弱、空气湿度大均起重要作用。读某地区最冷月平均等温面分布图,完成3~4题。 3?图中最容易出现雾霾天气的是() A.甲地 B .乙地 C.丙地 D .丁地 4.丁地所在半球及与该地气候类型的形成可能相关的因素分别是() A .南半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 .南半球;东南信风带 C.北半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 .北半球;东北信风带 公地 大敢It 大工赵聊禹地我仮射乔肝 帖」云疫时1*亠 3 M 地竦治讨收 Z

(2016 ?河南郑州质检)读东亚部分地区某时刻地面等压线图 戈壁低,温差最高可达 30C 左右,这是由于周围戈壁沙漠的高温气流在大气的平流作用下,被带到绿洲、 湖泊上空,形成了一个上热下冷的大气结构,形成一种温润凉爽的小气候,据此完成 5.此时,盛行西南风的是( A .哈尔滨 C .青岛 6 ?与乙地相比,甲地该日( A ?气温较高 B. 北京 D .重庆 ) B ?气压较低 C .降水较多 下图是某日某时北半球某平原地区 D ?日温差大 500百帕等压面的高度分布图(单位:米)。读图,完成7~9题。 7 ?图中A 、B 、C 三点气压P 相比较 A . P A >P C >P B B . P A

P B >P A D . P A = P C = P B

高中地理《大气运动》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课标:热力环流和风 课标内容解读:(目标细化) 运用图标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和风的形成过程,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思维模糊,概念混淆。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有在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验活动视频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 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探究原理、总结规律的能力。 4. 学会辩证的看待事物,树立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教学难点: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案例教学 教学过程: 一、实验活动视频导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实验活动,观看实验中的烟雾怎样运动,从而导入新课 二、目标展示,让学生一起细读本节学习目标。 三、讲授新课 1、要达成以上目标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检查大家预习情况,并补充气压、等压线、等压面的知识。

2、让大家背着知识行囊开启本节课的探索之旅。结合导学案及课本,大家有四分钟的时间进行小组交流合作完成探究一热力环流的形成。第一个问题:地面受热均匀,大气有无明显运动,等压面怎样分布 第二个问题:等地面冷热不均时,大气首先怎么运动 第三个问题:大气的垂直运动会引起高空大气密度发生怎样的变化? 气压呢? 第四个问题:大气在水平方向怎么运动? 总结:大家整理思路,相互描述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 第六个问题:观察大屏幕,观察等压面发生的怎样的变化? 第七个问题:(1)大气总是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吗?(2)高压的数 值一定高于低压的数值吗?小试牛刀,练习本问题。 第八个问题: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实验现象。 理论联系实际案例分析: 同学黑板画出海陆风、城市风示意图,并进行解释现象。 城郊之间也有热力差异,形成城市风,看下面两个小题:通过小题加强对城市风的理解。 在城市风的高空,气流有城市流往郊区,在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往城市,大气的这种水平运动就是风。下面我们继续本节课的探索之旅,大家有两分钟的时间先独立思考,再有两分钟的时间小组合作交流,完成探究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问题一:画出导学案两图中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并比较大小 问题二:如果仅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风将会如何运动?

高考地理-大气运动(三)-专题练习有答案

A B C D 4?三伏是长江流域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有关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此时空气湿度大,天气闷热 B ?白昼达到一年中最长、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的一个时段 C .入伏后,地面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 D .七八月份在副高的控制下,天气晴朗少雨 (2016 ?天津和平区质检) 下图是仰光(17°N , 96°E )和凯恩斯(17°S , 146°E )位置和气候资料图,回答 5~6 题。 咼考地理专题练习 大气运动(三) 读风速、相对湿度与体感温度的部分关系图,完成 1~2题。 35 #n 度 JO 6 3 22 r 争 d ( M , ! i ■ 尸』售—― ― ?d,三 三 — G a ^i a —耳 _, — * a _— 一 — — — 一 _ — —壬 — 一 壬 i 6 12 la 5u 艸 lAiiimM 和时飆虞1%J 1关于风速、湿度与体感温度的影响关系,分析正确的是( ) A .风速越大,体感温度越低 B. 气温越高,风速对体感温度的作用越明显 C. 湿度越大,体感温度越低 D .冬季,衢州的体感温度普遍低于气温 2?下列天气预报指数最能用图中信息判读的是( ) ①着衣指数②舒适度指数 ③洗衣指数④洗车指数 ⑤运动指数⑥防晒指数 A .①②⑤ B .②⑤⑥ C .①③⑤ D .④⑤⑥ (2016 ?湖北八校第一次联考)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一般是指长江流域在一年中最热的三、 四十天,大约处在阳历的 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间。据此完成 3~4题。 3.三伏期间,下图中四地降水最丰富的是( )

高中地理教案大气环流

第三节 大气环流 1.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 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气压差异 大气运动 (1)热力环流 概念: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形成:冷热不均→垂直运动→气压差异→水平运动 比较A 、B 、C 、D 四地的气压高低:D>C>A>B (根据空气密度大小来确定) 实例: 城市风:城市上空气流上升,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布局在城市 风下沉距离以外,绿化带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内。 海陆风:白天风由海洋吹向大陆,晚上风由大陆吹向海洋。(学生自绘示意图) 山谷风:白天风从谷底吹向山顶,晚上风从山顶吹向谷底。(如下图)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原动力(垂直于等压线) 风向平行 地转偏向力:(垂直于风向) 于等压线 风向和等压线有交角 摩擦力:(近地面、与风向相反) 从等压线图判断各地风力大小,应注意: ①等压线与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小的关系;②比例尺大小;③等压线的疏密;④相邻两等压线的等压距大小。 风压定理:北半球,背风而立,左前低压,右后高压。 气压场:指气压的空间分布。: 高气压中心、高压脊、低气压中心、低压槽、鞍部的天气情况。 高气压中心:晴朗 高压脊:晴朗 低气压中心:阴雨,大风 低压槽:阴雨 鞍部:阴沉,不稳定 高压脊线附近的气流运行 低压槽线附近的气流运行 大范围:全球大气环流 小范围:热力环流 受热 受热 冷却 高 低 高 低 高 低 等压面(线) A B C D 高压 低压 北半球

4、全球性大气环流 概念: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作用:调整全球的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1)三圈环流 影响因素:高低纬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 情况:低纬环流(0°~30°),中纬环流(30°~60°),高纬环流(60°~90°) 地面表现: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赤道低压为轴南北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中间为风带。 解释地球表面两个多雨带:赤道多雨带(上升气流)、温带多雨带(锋面气旋、极锋)。 两个少雨带:极地少雨带(下沉气流)、副热带少雨带(下沉气流)。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夏季向高纬移,冬季向低纬移,与太阳直射点移动一致,移动5~10个纬度。 (2)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讲解时教师自绘世界海陆廓分布图,边绘边讲) 南半球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优势。 北半球气压带断裂成块状分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大,海陆相间分布。 时间 温度 气压 切断气压带 实 际 情 况 7月 陆高海低 陆低海高 副热带高压带 仅在 海洋 北太 平洋 夏威夷高压 北大 西洋 亚速尔高压 1月 陆低海高 陆高海低 带极地低压带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3)季风环流 概念:风向在一年内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方向变化。也是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东亚—西北季风 南亚—东北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东亚—东南季风 南亚—西南季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东亚季风最显著的原因:位于世界最大大陆亚欧大陆,东临世界最大海洋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最大。 澳大利亚北部:1月(夏季)西北季风(东北信风向南越过赤道偏转而成),海洋吹向陆地降水较多;7月(冬季)东南季风(海陆热力差异),陆地吹向海洋,降水较少。(热带草原气候) 影响我国气候的气团: 夏季热带海洋气团(太平洋)—— 东南季风:降水多——我国东部地区 赤道气团(印度洋) ———西南季风:降水多——我国西南地区 冬季极地大陆气团————西北季风:降水少 空气由亚洲高压流向阿留申低压 和赤道低压 成因 空气由夏威夷高压吹向印度低压 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 冬季 夏季

2020届高考地理课标版二轮复习训练题:专题三 大气运动规律

专题三大气运动规律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4分) 2019年1月某日三峡库区出现云海日出奇观,图Ⅰ为某记者拍摄的照片。图Ⅱ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图Ⅰ图Ⅱ 1.三峡库区云海形成原理与下列大气热力环流模式相符的有()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受云海影响,三峡库区大气受热过程对应于图Ⅱ中() A.a增大 B.b增大 C.c增大 D.d 减小 答案A B本题组以三峡库区云海日出为情境,考查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知识;题组呈现了一幅景观图五幅示意图,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云海日出的情境和热力环流的模式,体现了地理实践力的学科素养;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探究的地理观。第1题,夜晚因无太阳辐射收入,地面温度和近地面大气温度均不断下降,在日出前后,地表温度为一天中的最低值;库区水域热容量较大,降温慢,相对于库区周围地区温度高,空气上升,水汽凝结而形成云海;选项中,①③表

示的是山谷风,白天山坡增温快,山坡温度较山谷温度高,表现为谷风,而夜晚相反,表现为山风,①表示山风,与库区云海日出形成原理相符,①正确、③错误;②④表示的是海陆风,白天陆地增温快,陆地温度较海洋温度高,形成海风,夜晚相反,形成陆风,②表示白天的海风,④表示夜晚的陆风,故②错误、④正确。第2题,大气受热过程图中,a表示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d表示被大气反射的太阳辐射,c表示地面辐射,b 表示大气逆辐射。云海增强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即d增大,导致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减少,即a减少,A、D项错误;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减少,使地表温度较晴天低,地面辐射减弱,即c减弱,C项错误;云层中的水汽会加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强大气逆辐射,即b增大,B项正确。 读我国三地各月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完成下面两题。 3.(2019山东枣庄阶段考试)不论降水量多寡,三地都夏季降雨较多,其主要原因是夏季() A.西风带北移的影响 B.东南信风从海上吹来 C.受夏季风影响明显 D.暖流带来丰沛的水汽

人教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2课时)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 方案
教学目标
1.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2.根据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和保温作用原理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理解大气的重要性; 3. 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并能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4. 分析海陆间和城乡间的热力环流形成过程,认识到热力环流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5. 理解大气运动的受力状况,在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力的大小及风向。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 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热力环流原理。
【教学难点】 1. 运用事实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热力环流。 2. 说明风的形成和风向规律。
第 2 课时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 师: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海边的度假小屋发生一起谋杀案。警察根据线索很快抓住两
个嫌疑犯甲和乙。警察问他们案发当晚两个人在哪里,甲说:“当晚我在海边漫步,海风迎 面吹来,让我觉得心旷神怡,整个晚上我都在吹海风。”乙说:“我站在沙滩上望着大海想 心事,感觉凉风从后背袭来,阴风阵阵,确实让人害怕。”
请大家思考一下,两个嫌疑人口供中的矛盾点是什么? 生:(可能的回答)夜晚的风向不同 师:两个人的说辞不同,可见他们中有人说了谎,说谎的人很有可能是真正的凶手。让 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来找出真正的凶手吧! (板书)热力环流 【讲授新课】 师:大气中的热量和水汽的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大气
1 / 11

运动有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之分。大气的垂直运动表现为气流上升或气流下沉。大气的水平 运动即为风。
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就是热力环流,它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大家 不妨利用生活中的案例来了解大气的运动。
出示:空调和暖气的照片
师:空调和暖气是我们家中常用的生活物品,暖气主要是在冬季为房屋供暖,空调主要 是夏季为房屋降温。大家回忆一下,空调和暖气都安装在我们家庭的什么位置上呢?
生:(可能的答案)制冷空调往往采用壁挂式,暖气往往安装在靠近地面的位置。 师:大家知道空调和暖气为什么安装在房屋的这些位置吗? 生:(可能的答案)空气热胀冷缩,运动方向不同等。 出示:热水和冰淇淋图片
师:因为空调和暖气的气流的运动方向我们不太容易看到,所以我们选择了冬季的一碗 热水和夏季的冰激凌来观察,由于热水、冰淇淋的温度与周围的气温有明显差异,很快就凝 结成了小水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白汽儿”,请大家观察图中“白汽儿”的运动方向,试 着总结空气在受热、受冷情况下的运动状况。
生:(可能的答案)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受冷则收缩下沉。 师:为了更加充分地理解本节课的知识,我们需要补充了解大气的相关物理学知识和规
2 / 11

高中地理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知识讲解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编稿:李永华 审稿:王艳欣 考点解读 1.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知识清单 1.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写出“奴隶贩子‘三角贸易’航线示意图”中洋流的名称 参考答案 1.寒流 暖流 盛行风 信风 西风 极地东风 副热带 顺 逆 中低纬度 副极地 中高纬度 逆时针 顺时针 2.增温增湿 降温减湿 渔场 快 慢 净化速度 3.①加那利寒流 ②北赤道暖流 ③墨西哥湾暖流—北大西洋暖流 要点精析 要点一: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 概念: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的海水 性质类型:________和________ ________→南、北赤道暖流 ________→西风漂流 ________→极地环流 主要动力________ 北半球________时针 南半球________时针 ________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分布在南北半球的________海区 以________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分布在南、北半球________海区 冬季:海水________方向流动 夏季:海水________方向流动 北印度洋海区 分 布规律 世界海洋 表层洋流 的分布 全球大洋环流的意义:促进高、低纬度间热量和水分的输送和交换, 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暖流有________作用 寒流有________作用 对大陆沿岸气候的影响 对海洋生物资源和________的分布有显著的影响 对海洋航行的影响:顺洋流而行速度________,逆洋流而行速度________ 对近海污染的影响:加快________,扩大污染范围 洋流对地理 环境的影响

高中地理教案-《大气环流》-最新范文

高中地理教案:《大气环流》-最新范文 【导语】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无忧考网小编整理了《高中地理教案:《大气环流》》,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学目标] 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掌握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 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 4.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 [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教学方法]多媒体交互式演示讲解. [--] 大气环流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第二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是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 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并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立体的、动态的图像呢?这是一直以来的一个难题.曾有人尝试过多种教学方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将学生分成不同纬度,形体活动演示教学、边讲解边和学生一起画图的方式教学等等.收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问题就是将近地面与高空混为一谈,没有非常清晰的思路,因此不会灵活自觉地应用大气环流的知识解决问题.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也曾考虑利用学校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动态演示课件,但是时间、精力、能力有限,未能成功. 在网上教学资源库中有这部分内容,且设计精美贴近教学时,便立即进行了教学尝试,结果是喜人的.学生乐于通过观察电脑动态演示,经过仔细思考,认真讨论后自己总结得出答案.由于结论是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反复讨论得出的,并且头脑中有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因此学生自我感觉思路清晰而严谨,应用起来就得心应手. [教学过程] 课前复习:让我们用绘制简图的方式来回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引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它是由于局部地区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全球高低纬度之间是否存在热量差异呢?那么是否存在热力因素引起的空气环流呢?思考. 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运动.思考假设的含义:无海陆高低之分;大气运动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 A组导学内容 1.赤道近地面空气在垂直方向上是上升还是下沉?极地垂直方向上空气的运动状况又如何呢? 2.赤道与极地之间的近地面,空气在水平方向是由赤道向极地运动,还是由极地向赤道运动? 3.极地和赤道近地面气压差异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投影演示,相互间合作学习完成A组导学内容. 过渡:地球实际上是在不停地运动的,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那么大气该如何运动呢? 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公转.思考假设的含义:无海陆高低之分;地球在不停

高中地理教案大气运动

高三地理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 大气运动 ●知识梳理 一、大气运动 1.根本原因: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由于各纬度获得太阳辐射能多少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温度的差异,这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热力环流 (1)形成:地面受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空气的水平运动。 (2)常见的热力环流: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 3.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大气水平运动的作用力 ①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区指向低压区,此力是大气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大小与水平气压梯度成正比。 ②地转偏向力: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垂直,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③摩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大小与距离地面高度成反比,高空可忽略不计。 (2)高空风向:高空大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3)近地面风向:除了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外,还要受摩擦力的影响,在三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思考讨论 如何理解热力环流? 提示:理解热力环流应注意以下问题: (1)气压是指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大气柱的质量,因此在同一地点,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2)通常所说的高气压、低气压是指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高低状况。比较气压的高低要在同一水平高度上进行比较,垂直方向气压下面高于上面。 (3)等压面是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等压面突起的地方是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区。地面受热均匀等压面一般呈水平状态,地面受热不均匀,则往往引起等压面的上凸或下凹。

(4)判断气压高低,既要考虑高度因素又要结合等压面的凹凸状况。 二、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的形成及表现 (1)条件:假设地球表面性质均匀。 (2)形成因素:①高低纬度间的受热不均;②地转偏向力。 (3)分布:低纬环流、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4)近地面表现:近地面形成了7个气压带,6个风带。 (5)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①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 ②移动方向: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③产生的影响:使同一地区在不同的季节受不同的环流控制,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天气、气候状况;很多气候类型的形成均与此有关。 2.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导致了冬夏间海陆气温的差异,进而造成了气压的变化,使气压带呈不连续分布状态。 (1)7月: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其中亚洲低压最突出,从而使副高仅保留在海洋上。 (2)1月: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尤以亚洲高压最强烈,使副极地低气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 3.季风环流 成因: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②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典型地区:世界季风环流最典型的地区是东亚。原因是:背靠世界最大的大陆,面临世界最大的大洋,海陆热力差异较其他任何地区都显著。 思考讨论 为什么东亚冬季风势力比夏季风强,而南亚夏季风比冬季风强? 提示:季风的强弱主要取决于海陆之间的气压梯度,即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东亚季风区冬季时由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和阿留申低压形成的气压梯度极大,远大于夏季由夏威夷高压和印度低压形成的气压梯度,因而冬季风势力强于夏季风。南亚季风区冬季时因远离冬季风的源地,并有高原地形的阻挡作用,再加上大陆面积变得狭小,又处于低纬,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已不显著,势力较弱;夏季,印度低压中心

高中地理:海水运动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海水运动知识点总结 二、洋流的成因及分类 1.按成因分类 (1)风海流: (2)密度流: 各个海域因海水的温度、盐度不同,导致海水密度分布不均,引起海水的流动。因为较低纬度太阳辐射强,海水受热膨胀,海面稍高,导致海水由较低纬度海区流向较高纬度海区,所以由海水温度差异形成的密度流主要为暖流,分布在热带、副热带海区的大洋西岸(大陆东岸)。如日本暖流、墨西哥湾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巴西暖流等。由海水盐度差异形成的密度流多分布在一些海峡附近, (3)补偿流: 由风力和密度差异形成的洋流,使海水流出的海区海水减少,相邻海区的海水便会流来补充形成补偿流。补偿流有水平的,也有垂直的。例如,当海岸上吹的是离岸风,则近岸海区海水离岸而去,附近海区的海水便会在水平方向上给予补充;与此同时,近岸深层海水便会在垂直方向上给予补充,也叫上升流。主要的补偿流见下表:

海区离岸风补偿流 北太平洋东岸东北信风加利福尼亚寒流 南太平洋东岸东南信风秘鲁寒流 北大西洋东岸东北信风加那利寒流 南大西洋东岸东南信风本格拉寒流 南印度洋东岸东南信风西澳大利亚寒流 赤道附近赤道逆流 暖流寒流 流 通常从低纬流向高纬通常从高纬流向低纬 向 水 比流经海区水温高比流经海区水温低 温 海 水 等 温 线 示 意 图 海 水 等 盐 度 线 示 意 图 (1)洋流与等温线的关系——“暖高寒低” 即暖流流经海区的等温线凸向高纬度海区,寒流流经海区的等温线凸向低纬度海区。 (2)洋流与等盐度线的关系——“暖小寒大”即暖流流经海区的等盐度线向数值小的方向凸出,寒流流经海区的等盐度线向数值大的方向凸出。 (3)等温线与等盐度线的关系 ①在中低纬度海区,等温线与等盐度线凸出的方向相反;在中高纬度海区,等温线与等盐度线凸出的方向相同。 ②在中低纬度海区,等温线上的数值变化趋势与等盐度线上的数值变化趋势相反;在中高纬度海区,等温线上的数值变化趋势与等盐度线上的数值变化趋势相同。

高三地理教案:三圈环流

高三地理教案:三圈环流 【篇一】 一、教学目的 “三圈环流”一直是教学的难点。由于本节内容空间尺度大、要素多,只凭课本中的图片,学生难以理解吃透,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动画展示,也只能看得见,仍然摸不着,学生也只是凭借画面去想象,难以形成空间思维的概念,最后也是晕头转向。因此我们决定让学生动手,制作三圈环流模型。以此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思路 本次实验按照实验准备――小组分工――合作互助――模型展示――教师总结这5步完成。在实验准备阶段,由老师事先安排好实验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小组分工对材料进行加工,形成最后模型制作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小组结合课本上“三圈环流的形成”相关文字介绍,合作完成模型;最后对模型进行展示,教师对模型制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 三、教学准备 (1)地球仪。每个班准备10个橡胶地球仪玩具,其大小适中,并自带经纬网,学科性强,可以在实验的同时帮助学生加深地理认识。 (2)硬纸条。以打印纸为材料,上面已经绘制了4个垂直气流、3个近地面风向和3个高空风向,只需要学生在上课时沿线剪下即可,大大节省了课堂时间。同时,在设计上,高空风和近地面风是不一样的,高空风成弧形,最后偏转了90°,近地面风成直线形。这是因为高空风向和近地面风的成因略有差异,在制作前需要给学生具体强化。 (3)透明胶布、剪刀等。 (4)模型制作:①明确分工。在课堂上,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理分工。2

个同学负责剪纸,2个同学负责折叠,准备出4个垂直气流、3个高空风、3个近地面风,另2个同学负责阅读课本,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②合作互助。材料准备齐后,小组同学群策群力,共同完成模型。 第一步,赤道地区受热最多,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所以在赤道附近有上升的垂直气流;而极地终年寒冷,空气堆积下沉,所以极地附近有下沉的垂直气流。 第二步,赤道地区空气上升后,高空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极地地区空气下沉后,高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高空空气由赤道流向极地(南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南风逐渐右偏成西南风,在30°N 附近高空偏转成西风。这样,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不断在此堆积下沉。因此,30°N 附近有下沉的垂直气流。因此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空气由此向南、向北流出,其中向南流的气流(北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逐渐偏成东北风(近地面),低纬环流形成。 第三步,从30°N近地面向北流的气流(南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逐渐偏成西南风(近地面);极地空气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空气向南流出(北风),逐渐偏成东北风(近地面)。于是在60°N附近,从南边来的西南空气和从北边来的东北空气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因此60°N 附近有上升的垂直气流。 第四步,60°N附近空气上升后,在高空分别流向30°N(高空风)和90°N(高空风),组成了中纬度和高纬度环流圈。 四、模型展示 模型制作完成后,各小组派代表展示小组模型制作成果,并结合模型说出三圈环流的过程。 五、教学评价 本次模型制作,体现了模型制作的以下优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